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2013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校:____ _______教师:____ _______2020年9月教材目录1.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的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卡4.播放三种制作地球模型的指导视频,指导学生小组商量后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制作。

(采取小组自愿与教师分配原则,保证每种地球模型都有2组及以上小组进行制作,便于后续研讨)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2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丢球知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活动2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来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展示交流地球模型1.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

要求:(1)汇报时声音洪亮,描述全面细致(2)认真倾听,思考其他组的地球模型与小组制作的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可以怎样改进。

2.想一想,说一说:不同模型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模型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活动41.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①地球模型是怎么制作的②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③制作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是不同的;选择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模型都有着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3.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们的模型?(①让模型更精确表达地球知识②让模型更美观③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④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地球模型。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观察分析地球仪1.看一看,说一说:常用的地球仪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教师活动51.提问:观察常用的地球仪,它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它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结: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的部分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主要介绍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 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 了解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3.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和重要意义还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引导。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地球在运动,但是人类是怎么认识到地球在运动的呢?”讲授新课1.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师可以先介绍古希腊学者阿里斯托芬尼的认识,他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球,并且地球的大小是已知的,而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阿里斯托芬尼的认识。

接着,教师可以介绍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体都围绕地球运动。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托勒密的地心说。

最后,教师可以介绍哥白尼的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体都围绕太阳运动。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哥白尼的日心说。

2. 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模型来展示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小球代表太阳,一个中等大小的球代表地球,一个小球代表月亮,然后让学生模拟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亮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宇宙》、《技术与设计》。

本节课将覆盖全册内容,主要包括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难点: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实验报告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答案:根据实验操作和原理,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2.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三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答案: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列举出三个科学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植物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 人体的奥秘人体器官与系统人体健康与疾病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器官与系统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人体器官与系统。

2.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人体健康与疾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结合实验进行验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生物分类图,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多彩的生命世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人体器官与系统人体健康与疾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绘制人体器官与系统图。

2. 答案: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

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人体器官与系统图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掌握较好,但对人体器官与系统的认识有待提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探讨地球的自转、公转、地壳运动及火山、地震等现象。

3. 第三章《光与能量》: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太阳能的利用。

4. 第四章《电与磁》:了解电的产生、电路、磁现象以及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电与磁的现象。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装置、地球仪、手电筒、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地震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地球的运动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展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2. 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方便学生记录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光是如何传播的?请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

(4)简述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后探究活动,如观察星空、制作简单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科普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年级:六年级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初步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变化的现象和基本类型。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烧碱、食醋、试管、烧杯、酚酞溶液、稀盐酸、锌粒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物质变化视频资料。

3. 实物模型或图片:分子模型、化学反应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实例,如食物变质、铁生锈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引起的?有哪些特点?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解(60分钟)1. 物质变化的现象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烧碱溶于水、食醋挥发、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等。

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讲解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物质变化的研究步骤。

3. 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结合实例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如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小组讨论:如何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使变化顺利进行?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组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小组项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物质变化的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分析。

2013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3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认真填写,反思
倾听。
教学反思
学科
信息技术
六年级上
课 题
2、GIF动画
共1课时

1


教学内容
动画作品中的“帧”和“帧频率”
教学 目标
重点、难点或关键
1、理解解动画作品中的“帧”和“帧频率”。
2、了解GIF动画与制作软件
3、掌握在Uled GIF Animator软件中添加制作GIF动画并保存。
【教学重点】认识Uled GIF Animator软件。
(2)连续点击“上一张”按钮,播放连续静态图片的动画效果。
(3)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点击“下一张”或“上一张”按钮,感受不同速率播放连续静态图片的动画效果。
5.引导学生开展动画原理的体验任务,并引导他们在小组里互相观赏操作成果。
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及时表扬与鼓励。
(四)活动四、自主探究,进一步感受
展示作品,参与评价
接收动画作品
明确任务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层次的体验任务加以完成。
遇到困难,小组讨论解决或请教老师。
认真填写,反思
汇报
教学反思
学科
信息技术
六年级上
课 题
4、航拍效果图
共1课时

1


教学内容
设置相邻帧之间的效果
教学 目标
重点、难点或关键
1、掌握软件自带的特效制作。
2、通过学习是学生学会设置相邻帧之间的效果。
动画的发展是由早期传统的将手绘图片拍成胶片并播放形成动画到现在的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创作动画。
(二)活动二、动画的原理与分类
1.播放影片《视觉残留与动画》,引导学生思考:

2012-2013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2-2013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X-k-b-1.-c-o-m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完整六年级科学教案点此下载:点击下载此文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

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

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

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3.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1. 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各章节,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工程四大领域。

详细内容如下:1. 生命科学: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探讨遗传和变异现象,了解基因的作用;第二章《人体的司令部》,研究人体的神经系统。

2. 物质科学:第三章《能量》,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地球与宇宙:第五章《地球的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第六章《宇宙探索》,探索宇宙的奥秘。

4. 技术工程:第七章《工具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第八章《生活中的技术产品》,了解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能量转化、物质性质与变化、宇宙探索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铺2. 新课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3.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点:用小号字体书写,清晰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采用总分结构,使板书层次分明,便千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2)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3)列举三种能量转化的实例。

六年级上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设计课程基本信息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课程时长:根据每课内容具体安排,通常为40分钟/课时授课地点:学校科学实验室或教室课程目标概览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变化、生物多样性、地球与宇宙、能量转换等核心概念,学会科学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各单元教案设计概要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教学目标:了解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关键活动:制作简易杠杆、滑轮组模型,进行承重实验。

评估方式:实验报告、小组展示。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稳定性与承重能力。

关键活动:设计并搭建桥梁模型,进行承重测试。

评估方式:模型展示、承重记录、设计报告。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目标:理解电能、热能、光能等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关键活动:制作太阳能小车、简易电路实验。

评估方式:实验报告、小车性能测试、电路图绘制。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动植物分类及生态系统。

关键活动:校园植物调查、制作生物分类卡片。

评估方式:调查报告、分类卡片展示、生态系统模型。

第五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目标: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岩石类型及地球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关键活动:模拟火山爆发、地震实验,制作地形模型。

评估方式:实验报告、模型展示、地球科学小论文。

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常见化学反应类型。

关键活动:酸碱中和实验、物质溶解实验。

评估方式:实验记录、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策略与评估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 生物的分类3.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4. 水循环与水污染5. 地球上的能量6. 矿物与岩石7. 地球的内部结构8. 地震与火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生物分类的能力,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原理,理解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5. 培养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量来源,理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6. 让学生掌握矿物与岩石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7. 培养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产生原因。

8.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2)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原理(3)水循环与水污染(4)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质现象2.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生物分类(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4)水资源的珍贵与保护(5)地球上的能量(6)矿物与岩石(7)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质现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多样性图片(2)生物分类卡片(3)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模型(4)水循环与水污染实验器材(5)地球能量、矿物与岩石标本(6)地球内部结构模型2. 学具:(1)笔记本、笔(2)生物分类卡片(3)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3)观察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进行水循环与水污染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5)展示地球能量、矿物与岩石标本,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资源。

(6)通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让学生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涵盖全册章节。

具体包括:第一章《生命的世界》,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命现象;第二章《地球与宇宙》,解读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奥秘;第三章《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第四章《能量的转换》,探索能量在各种现象中的转换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全册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换的原理、物质性质的理解;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地球与宇宙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及能量转换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习资料、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新课: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3. 课堂讨论: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教材核心概念、原理、实验步骤等;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2)简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及产生的现象;(3)解释物质的熔点、沸点与密度,并举例说明;(4)论述能量转换的原理及实例。

2. 答案:根据教材内容,给出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科学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1课《使用工具》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使用工具》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而本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其中蕴含的机械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和工具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为以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使用过的工具;第二部分,选用什么工具好。

这两部分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毛主席在花山〔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谈话中,体会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平等对待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品质的表达方法。

4.认识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谈话内容。

2.学习用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引入课文,激发兴趣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写毛主席在花山的故事。

)二、介绍时代背景,介绍花山(见参考)三、学生预习课文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不明白的词句做上记号。

四、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1.请乡亲们来碾米;2.请乡亲们喝茶;3.帮乡亲们推碾子。

)3.提出不明白的词句,大家讨论。

五、读熟课文六、布置作业1.练习朗读课文。

2.把你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划下来。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1.指名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2.那么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三件事的呢?作者借这三件事要表达什么感情呢?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读一读你划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三、读第一件事,提问①在这件事中主要写了毛主席的什么?(语言)②默读,划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

③朗读毛主席的语言描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着想。

)四、读第二件事,提问划出课文中毛主席的语言,然后谈你是怎么理解的?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军民鱼水关系,这也正是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原因之一。

也表明毛主席不搞特殊化。

)(分析时,投影打出毛主席说的话。

)五、自学第三件事1.默读思考:毛主席说了什么?怎么做的?请你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物种的多样性和保护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的影响3.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的结构气象现象及其成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理解气象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方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气层结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气象现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实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讲解大气层结构,分析气象现象的成因。

3. 例题讲解:(1)给出生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2)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实际应用。

(3)通过讲解气象现象的成因,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特征、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3.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结构气象现象及其成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分类的特征和方法,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解释大气层结构,分析气象现象的成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2)开展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了解气象现象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6.提高学生的科学识别和科学解释能力。

7.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和发现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全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制定。

第一章:观察天空1.学习天象的观察方法。

2.了解日、月、星的运动轨迹。

3.观察云的形态和变化。

第二章:观察地球的变化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学习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

3.观察地壳的变化和地震现象。

第三章:水的存在与变化1.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变化。

2.学习水的凝固、融化、汽化和沸腾。

3.了解水的循环和重要性。

第四章:生物和环境1.学习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赖关系。

第五章:光和能量1.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3.了解光的组成和分解。

第六章:声音和能量1.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振动规律。

2.了解声音的幅度和频率。

3.探索声音的变化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们合作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3.问答互动:提问、回答和讨论是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讨论。

五、教学资源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2.彩色示意图和实物模型: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科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家中能量使用数据,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理解家中能量转换和消耗的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节能意识。
3.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行动,形成绿色生活的责任感。
-难点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节能减排的小窍门,如使用节能灯泡、合理规划用电时间等,促进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家中的能量是如何被使用的?”例如,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器、灯光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家中能量的奥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能量的世界”章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认识家中常见的能量形式,如电能、热能、光能等;
2.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和能源消耗情况,学会调查和记录家中能量使用情况;
3.探讨如何节约能源,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通过对家中能量使用情况的调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能量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中能量使用调查及节能措施”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祖国啊,我属于你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第三课中华巨龙第四课短文两篇第5课古诗二首7*放风筝8*鲁智深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210表哥驾到11*同学,请大声点12*窃读记口语交际习作:成长的烦恼语文活动3《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15* 蜜蜂16 会飞的孩子17* 洗脸18 采访对象是棵树语文活动5习作五19 和平女神20 奥运圣火21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22《论语》四则语文活动724*墨竹如人25*黄山松巫峡赏雾27*仰望地球之巅语文11册习作828、空山鸟语1、祖国啊,我属于你教学内容或课题:祖国啊,我属于你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好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布置学生查找介绍祖国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如一只雄鸡挺立着。

她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发展迅猛。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写下了无数赞美他的诗篇。

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二、解题,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并补充课外资料(教学再设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把你认为难读的语句和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介绍祖国的面积、山河、历史、发展前景等。

这首诗是一首新体诗。

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

旧体诗主要指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

2、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把诗句读准、读通,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小结:这首诗一共八节,首尾两节大体相同,中间部分作者尽情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祖国的一种什么感情?1、朗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字词)3、根据大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

浩瀚无涯、温馨、巍巍耸立、姹紫嫣红、绚丽、博大、永不疲倦五、自由朗读,体会情感扫除了词语障碍后,更好地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主要从体会比喻句方面谈。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品味语言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要尽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课件出示鱼儿在大海中畅游、小鸟在高山丛林中鸣叫的画面3、课件出示蜜蜂在花园中飞舞、彩云在天空中流动的画面。

二、合作交流,理解内容1、第1节、第8节:直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2、第2~7节:第2节,把祖国比作“大海”和“高山”,把“我”比作“鱼儿”和“小鸟”第3节,把祖国比作“花园”和“天空”,把“我”比作“蜜蜂”和“彩云”第4节,写“我”看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迅猛的发展第5节,写“我”和祖国心心相通,息息相连第6节,把“祖国”比作“大树”和“长河”,把“我”比作“绿叶”和“浪花”第7节,把“我”比作“春雨”和“火苗”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

2、(教学再设计)教师和学生对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1)你从课文的语句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哪些特点呢?(2)文中有哪些比喻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学生朗读,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感悟这样表达的妙处。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情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练习背诵。

拓展延伸投影几首赞美祖国的诗歌,带领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板书设计:1、祖国啊,我属于你“我”赞美、热爱祖国鱼儿、小鸟大海、高山蜜蜂、彩云花园、天空绿叶、浪花大树、长河春雨、火苗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一、解题引导l出示课,读题。

2理解题意。

江山:指祖国的景色;如此:这样;娇:美丽。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出自我国哪两位画家之手吗?是谁在这幅巨画上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手书呢?4启发谈话:《江山如此多娇》这篇文章并投有具体描绘祖国的美景,不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而是一篇叙事的文章。

那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二、自主预习,理解词语l自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连贯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I)请同学们自学生字,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字彤。

(2)出示生字、生词和幻灯片,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投影出示)(3)认读“峻工、估算、包括、豁然开朗、凝聚、审视、画稿、郭沫若”等词语,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乍暖还寒、忐忑不安、豁然开朗、和盘托出,呼之欲出、传世之作” 等词语。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的词语。

(1)幻灯出示要理解的词语“乍暖还寒”。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忐忑不安、豁然开朗、和盘托出、呼之被出、传世之作)(3)出示其他要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l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学再设计:思考: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过程中,两位画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

)2本文记叙了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是分三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讲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创作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桥》的任务;第二部分具体记叙了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第三部分介绍丁这幅国画的价值。

四、指导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

(自读、互读、分角色读)2指名读。

3师生评议,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理解词语方面去谈。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生字字2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豁然开朗、忐忑不安,呼之欲出、和盘托出二、抓住重点,以点带面l.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交流:为什么说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是一幅珍贵的传世之作?2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凝聚了这么多人的心血”,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凝聚了哪些人的心血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陈毅、郭沫若,周总理、毛主席等)3他们各为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18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两位画家:构思草图.执笔描绘;陈毅、郭沫若:启发构思,出谋划策;周总理:反复审视,提出建议;毛主席:亲笔题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再设计)研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在根据学生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1)两位画家创作巨型国画时,态度怎样?(严肃认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的?(2)周总理是怎样审视这幅巨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从画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周总理精益求精的审视态度中体会到了什么?从画家的创作态度、周总理的审视态度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欣赏图画,体会情感1 课件出示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

3交流自己从图画中看到的景物,体会祖国江山的壮美。

4启发学生从“多、娇”两方面交流自己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领会中心1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记叙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表达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五、提升情感,拓展延伸你心中的“江山如此多娇”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六、课堂小结学习了《江山如此多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交流吧!资料链接傅抱石先生向毛主席介绍国画创作的意图:“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同南方,远景的冰天骂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景以长江、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囤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一大画科,描写山水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工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肃簌簌的青绿山水,可谓南北竞辉。

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鸺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山水画有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一种隔世的宁静。

现其画往往会使你的思绪进人一种梦一般的佳景。

缥缈的白云,清澈的溪水,巍峨的群山,甚为气势;石质坚硬,树木茂密,急流卷浪,云气浮动,具有生活的气息。

板书设计:接受任务:异常兴奋、忐忑不安构思草图,一筹莫展创作国画:出谋划策,豁然开朗反复审视,精益求精圆满完成:凝聚心血、传世之作第三课中华巨龙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的原因。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预习课文。

收集介绍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横跨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

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合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吗?歌声是多么雄壮呀!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