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谢谢观赏!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
第二组 组员:张宇刚、陈晓宁、林薇、 王彦容、王昕彤、陈达瑞
一、多样性:国情与实践的差异(不同之处)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外交 ※5、党的建设
二、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相同之处)
1、政治
苏联 政党制度:一党独裁 国体: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割裂民主和专政, 强调专政,忽视民主 党和国家关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权力结构: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
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中国 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扩大民主范畴, 避免无产阶级专政的滥用 党和国家关系:党政分开 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我国最高权力机 关
2、经济
第一,经济体制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
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制。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2、经济
第三,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不同。
2、思想教育 中国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
批判个人主义。
3、文化
3、学术领域 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 术。 苏联以权力干预学术,扼杀学术自由。 4、文化战略 中国文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 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苏联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 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与俄国革命的异同

中国与俄国革命的异同

中国与俄国革命的异同摘要:1.中俄革命共同点2.中俄革命的不同点3.中俄革命的结果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

它对包括旧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为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由于两国过渡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领导人的策略等因素,两国又有许多差异相同点:1 .政治上: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

苏俄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基本排除内忧外患。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通过追歼残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等措施巩固了新政权,为实现过渡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1936年苏共八大通过新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两部宪法成为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2.经济上: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苏俄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1950年至1952年底,中共恢复和发展国营企业;在1953至1957年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改造。

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

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个计划,到1957年,第一个五个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苏联在1927年联共十五大上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到1936年,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中国发展历程与同时期苏联发展历程的比较

中国发展历程与同时期苏联发展历程的比较

中国发展历程与同阶段苏联发展历程的比较——中苏关系论文喻琰经济学院 1300015482摘要:中国作为继苏联之后的又一社会主义大国,发展初期参照苏联模式,进行公有制经济,实行一党专政,大力发展重工业等。

因此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与苏联的发展轨迹十分相近。

本文将逐点概要论述中国与苏联在相近发展阶段的事件并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国,苏联,发展,比较一.引言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执政,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发展受挫后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大力推行斯大林模式,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陆续执政,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治政策。

而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及社会改革,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与文化大革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

中国也在苏联的覆辙之后一步一步找寻着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本文笔者将就中国与苏联相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政策与事件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与各自的特异性。

二.正文(1)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执政阶段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比较。

列宁实行军事共产主义。

由于沙俄时期的俄国农业建立在传统村社基础上,始终存在着反资本主义的传统。

而这种传统使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按计划进行生产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军事共产主义实施土地社会化,将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则作为国家后备土地分配给集体。

在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后,布尔什维克加快了建设“军事共产主义”的步伐,中央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企业,农民对自己所生产的粮食也无任何处置权,只能按收购价卖给国家。

1919年1月实行粮食征收制;同时国家严格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国家对粮食、农产品和工业品实行垄断,取缔私人商业;而在分配领域实行平均主义,集中分配有限的物资;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而在1919年底开始,“军事共产主义”得到强化,把粮食征收制扩大到所有农产品;着手消灭货币关闭市场;采用强制手段推行劳动义务制;私人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比较中国原计划经济模式与传统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差异

比较中国原计划经济模式与传统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差异

试比较中国原计划经济模式与传统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差异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与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也仿照苏联,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两国虽然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具体模式上有所不同。

首先,中国和苏联在经济产业结构上不尽相同苏联在实行计划经济后,短时间内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此后,苏联经济中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比例很小。

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业仍然占优势,农业人口众多,基本上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其次,中国和苏联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不同。

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实行5年计划,每一个计划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具体施行细则,中央对计划采取复杂而细致的安排。

苏联政府几乎控制了全部的社会产品的生产。

换言之,苏联的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无不在中央政府控制管辖之下,中央计划之外几乎没有经济。

另外,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特点是企业数量少,但企业规模大,专业分工程度高,现代化程度高。

而中国中央政府无法控制经济的全部的生产行为。

经计划经济体制是多层次的、区域化和地方化的,造成中国经济决策和协调特别向地方政府倾斜。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央直属的企业并不多,其余的企业都为各级地方政府管,其利润也多归地方政府。

这种高度“行政分权”的结果,是中国和苏联的经济结构截然不同。

中国的经济分权化特点则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而且非常土。

再次,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不如苏联的稳固,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常出现变化与变革。

苏联自3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以来,已形成了法律化、系统化,并且非常稳固。

而中国自1956年后,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并在政治运动和困境中多次调整生产关系。

如大跃进后,又改为包产到户,实际上减弱了计划经济影响力。

后来的文革更冲击了正常的生产计划秩序,使得政府无法用计划在管理经济,并且赤县了企业生产计划向地方政府转移的趋势,因此计划经济在中国的影响力远比苏联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比较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打败消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动力认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认为阶级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所处阶段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达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追求单一纯粹的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单一公有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经济结构农轻重协调发展重重轻轻不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区域发展和民族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区域发展悬殊民族矛盾突出对外经济扩大开放相对封闭政治领域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僵化的政治体制削弱思想教育政府官员尽力防止产生特权阶层加大反腐败力度孵化出一个特权阶层不注重反腐败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和谐世界努力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大党主义倾向严重7jianghantribune200711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 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 也不同于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在理论基础上, 苏联认为计划经济的程度越 高越单一越好, 排挤商品市场经济, 急于建成社 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 为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与苏联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社会主义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苏联是早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中国借鉴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经验,并相应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的重工业基地和农田水利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学习了苏联的教育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中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3. 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计划经济的国家之一,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也学习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中国实行了五年计划,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4. 科学技术合作
中国与苏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广泛的合作。

两国在航空航天、原子能、计算机等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苏联的科技发展成果对中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事例有很多,这些学习经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摘要: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正确分清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有助于帮助师生梳理这一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能为高考备考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对此问题混淆不清。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区别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高考的重难点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比较。

一、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异同相似之处:两国都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1月12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言》决定:“(一)为实现土地社会化而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全部土地为全民财产,并根据土地平等使用的原则,把土地无偿地拨给劳动者使用。

一切全国性的森林、矿藏和水流,以及全部耕畜、农具、示范农场和农业企业均宣布为国有财产”“把工厂、矿山、铁路和其他生产资料及运输工具完全收归工农苏维埃共和国所有的最初步骤。

”“把一切银行收归工农国家所有,……”①。

这样苏俄政府便逐渐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方面: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从而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不同之处: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进程不同。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政府便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

中国方面:中国政府掌握国家主要生产资料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府首先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期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农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逐渐开展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从而确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中苏工业化进程比较

中苏工业化进程比较

中苏工业化进程比较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上世纪进行了工业化进程,这个过程的历程和结果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1. 相似之处(1)工业化进程的开始中国和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都是在经历了战争和内乱后开始的。

对于中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外国资本的撤离和国内经济的恢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再次遭到重创。

而苏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了内战、战争共产主义和国家重建的阶段,经济也因此而受到了破坏。

(2)国企的建立中国和苏联都建立了国有企业,通过国家的力量进行自主工业化。

国有企业的建立,为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提高经济的控制能力打下了基础。

(3)对外援助中国和苏联都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苏联在自己成功工业化后,帮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支持东欧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重建。

中国在七十年代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苏联通过为中国提供技术支持、设备和资金等方式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中国和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目标有所不同。

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是强调军事工业和大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加强调军事和核武器的发展。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

(2)政治环境不同中国和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

苏联拥有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这个体系的稳定性使苏联可以长期致力于工业化进程。

而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政治文化运动,这些运动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3)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工业体系建立在国家的支持下,如果没有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企业就很难生存。

而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好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结论总之,中国和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论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改革背景,过程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探索过程的差异又使中国与苏联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在现在看来,苏联最终已解体,中国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并已步入稳定状态,最终将会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苏联的社会主义整个都是错误的,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都是对的,他们各个的探索道路曲折而艰辛,都为现代社会主义的探索总结了经验。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国与苏联泰索社会主义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首先,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的比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这要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其实是在二月革命的基础上爆发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之前的二月革命中,俄国沙皇的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由于工人和农民的力量比较弱小,加上缺乏革命警惕性,想当然的认为资产阶级会和他们分享胜利果实,结果却受到排挤,压迫,迫不得已的工人、农民发动了世界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而中国的背景是二战刚结束,由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刚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改革背景里资本主义的实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资本家并不配合社会主义的改造而,中国几乎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势力不大,有点甚至把自己的资产对政府拱手相让以支持国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经 济 和 社 会 危 机 的 有 效解 决 办 法 。理 不 出党 和 国 家 未 来 发 展 的 战 略思 路 ; 出现
我 国 的改 革 也 经 历 了长 时 期 的 左 倾 路线 , 于反对 右倾 。 致 反右扩 大化 。 急 导
结果只能是往“ ” 左 的路 线 上 更迈 进 了 一
反 。正 是 因 为 它 们 违 反 了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济 则 成 为 整个 社会 、经 济 的 转 型 的 支撑 点 。 而事 实证 明 我们 的 做 法 是 完 全正 确 的 . 因 为 如 此 。 国的 改 革 才取 得 了举 正 中 世瞩 目的成 就 和 巨 大 的成 功 。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 同之 比较研究
孙 连 杰
( 圳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深 深圳 5 8 0 ) 10 0
【 关键词】 中国与苏联; 改革异同; 研究
我 国 与 前 苏联 同是 地 域 广 阔的 社 会
主义 大 国 。在进 行 了 长时 期 的社 会 主义
能 过 渡 到共 产 主 义 ,但 在 6 7 年 代 , 0、O 他
认 为苏 联 已经 建 成 “ 达 的社 会 主 义 ” 发 。 1 8 年 之 后 安 德 罗 波 夫 对 “ 达 社 会 主 92 发
农 村 这 个 旧 体 制 最 薄 弱 的环 节 通 过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进 行 改 革 ,国有 经
改 造 后 。为 何前 者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而后 者 却 以失 败 告 终 ,最 终 引 发 解 体 。 不 能不 是 个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 需 这 但 要 明确 的是 .苏 联 改 革 的 失 败 并 不 是 因 为社 会 主义 本 身 不 具 有 生 命 力 .恰 恰 相

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路径苏联中国和其他的比较

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路径苏联中国和其他的比较

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路径苏联中国和其他的比较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路径: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平等、公正和共同富裕的制度理念。

然而,在实践中,不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上出现了巨大差异。

本文将比较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初期实践苏联和中国都是在20世纪初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革命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则在1949年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都以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为重点。

在苏联,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

农民被迫放弃私有土地,加入集体农庄;工业化则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推进。

这种集中化的经济模式为苏联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产和农民的不满。

相比之下,中国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大跃进”的思想,试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和人民公社运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集体化。

然而,由于计划的过于激进和错误的指导思想,大跃进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困境。

二、不同的经济模式在经济模式上,苏联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资源分配来推动工业发展。

这种集中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短期内带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则选择了更加分散和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个体经济和外资投资。

这种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

三、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苏联和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苏联实行的是单一制度下的共产主义政党专政,所有权力集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这种集中化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2023届高考历史复习单元检测(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复习单元检测(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Word版含解析)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1949年首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在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在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在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

在政务院所辖34个部、会、院、署、行的正职负责人中,党外人士14人。

这说明新政府( )A.使人民当家作主B.得到民众广泛拥护C.是民主联合政府D.实行无产阶级政权2.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前的宴会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

这是统一战线的胜利呀!”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人员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D.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3.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敢于和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较量,还能战而胜之,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

”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B.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D.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4.到1952年底,“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同时,国营经济成分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成分从62.7%下降到42%。

这些变化说明( )A.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开始B.“一化三改”路线正在有序推进C.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D.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5.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的一次核爆炸”。

就中国而言,这一突破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有力地回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B.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交环境C.推进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D.打破了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僵局6.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庆对全民所有制的累计投资达8.269亿元,其中重工业投资达4.91亿元,轻工业投资达5514万元。

危机背景下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危机背景下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危机背景下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苏联模式却在这个时期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应对的当下,中国模式却独树一帜,依然焕发着巨大的活力。

虽然苏联模式有其历史局限性,但通过对比同样在危机背景之下的两种模式,相信将会对中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标签:经济危机;中国模式;苏联模式在二战以后和冷战终结之间,世界上一直只存在两个发展模式,一个是西方模式,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主要在西方阵营内部,如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另一个就是苏联模式,以西方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且和西方几乎完全没有交叉点。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模式虽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一些特点,但总体上仍属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范畴。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年的时间,中国按照自己的国情,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虽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明确反对什么“统一的模式”,但中国模式的成就已经举世瞩目。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苏联模式却在这个时期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下,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应对,中国模式却独树一帜,依然焕发着巨大的活力。

对比同样在危机背景下的两种模式,相信会对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有新的启示。

一、大危机背景下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也是二战后除了南斯拉夫之外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

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使苏联跃升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一流强国,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并且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

苏联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开展新的项目。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目录
背景介绍
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俄中幻灯片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俄中幻灯片 13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 俄中两国的工业化在统筹兼顾的力度、 资金技术来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 第一,两国工业化过程中统筹兼顾的力度有 所不同。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有着极其鲜 明的军事备战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军 事工业是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他一 切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为保证社会扩大再 生产的顺利进行,毛 泽东也明确表示必 须优先发展生产资 料的生产。要保证 生产资料的优先增 长,工业化就必须以 重工业建设为重点, 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我国的经济建设 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的,这一点必须肯 定”。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第二 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第二,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进程。 进程。斯大林始终将前苏联的工业 化速度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联 系在一起,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系在一起 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前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前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并提出“ 并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是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由于实施了 的外交政策,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的外交政策 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156个项目工程外 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 进国外技术。 进国外技术。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 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更生的意义,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更生的意义 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国的工业化目标。 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外开放的大门向 世界打开之后,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世界打开之后 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中俄比较

中俄比较

中俄比较相同点:都是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不同点:中国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俄国是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苏(俄)中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异同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刘金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

它对包括旧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为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由于两国过渡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领导人的策略等因素,两国又有许多差异。

相同点:1.政治上: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

这为过渡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俄国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英法美等国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为此,苏俄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基本排除内忧外患。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和外交孤立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另一方面,国民党残余势力严重威胁新政权。

中共通过追歼残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等措施巩固了新政权,为实现过渡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1936年苏共八大通过新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两部宪法成为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2.经济上: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苏俄在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在20世纪初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自力更生。

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成就:1. 实现了工业化进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迅速推动了国家工业的发展,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 提高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健康保险、教育补贴和住房保障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3. 加强了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使苏联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苏联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军事大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问题:1. 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过度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滞后,导致了粮食和消费品短缺的问题。

2. 劳动力流失和创新不足: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被转移到工业部门,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此外,由于苏联的经济体制限制了个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不足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3. 环境破坏: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生产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4. 基础设施不足:尽管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的原因之一。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胡廖琪众所周知,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为1 9 8 5 年开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划上了句号。

面对苏联剧变这一现代历史上的空前变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却依然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总结中苏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发展研究, 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时期。

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

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

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羁糜”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

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

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

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中苏日工业化比较

中苏日工业化比较

总论: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如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和日美模式等。

1、中国工业化:1.1发展历史:A、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领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

B、第二个阶段:国民党时期统治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时期。

C、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学习苏联模式,建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等。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D、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过渡到优先发展轻工业,再到轻重工业并举转变,释放市场经济活力。

E、第五个阶段:本世纪初以来,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要成就: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9.8%,位居世界第一。

2、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1、前苏联模式的特点A、政府发动:即政府发动的工业化,由政府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C、只注重工业发展速度,忽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D、未参与国际分工及竞争。

E、国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单一化。

由于前苏联基本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没有对外开放和积融入世界经济,只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等产业没有得到发展。

在先进科技的运用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日本工业化:日本工业化是在政府强制主导上实现的。

明治维新后,政府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传统生产体制。

同时扩张侵略、掠夺财富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

3.1政府主导型日本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

中国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

中国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中国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点是起始条件不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进程不同。

中国工业化的开始是由于外部条件压迫引发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后,中国地主阶级的少数开明知识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种起始是受迫式的,并非如西方的自发性起始的工业化。

由此,缺少内发动力的中国工业化缺少与其相适应的工业阶级和民众自愿参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迟于中国工业化的起始时间,没能主导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命运。

中国工业化一开始就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而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只是与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没有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日本例外),因为帝国主义就是这些西方工业化国家。

中国工业化是在孕育在一个怪胎里,注定是先天不足。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人民没有掌握本是属于自己的中国工业化命运。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倾销市场,弱小又缺少保护的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着享有优惠政策的强大西方工业势力的撕咬。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可以保护和扶持本国的工业势力,基本掌握了本国的市场,缺少外来势力的压迫。

中国工业化起始迟,命运多蹇,错过了三次改天换地的影响人类命运的工业革命,而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发愿并发展深化。

中国工业化发展是在专制社会中艰难前进,纵观世界,民主国家的工业化比专制国家的工业化要更迅速,更有效,更有利于广大人民。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为朝鲜民族的韩国和朝鲜,同为德意志民族的西德和东德,可以知道民主国家的工业化更迅速和有效。

日本和中国,在二战后都是一遍废墟,但民主化的日本在1968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且保持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贫穷国家之一。

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香港的比较,也可以知道民主政体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纵观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诞生,这些科学家用他们深邃的智慧发现和掌握规律,认识世界,创造了指引人类前进的理论,产生了足以改变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发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提出“不 是发展任何一种 工业都是工业化, 工业化的中心, 工业化的基础, 就是发展重工业, 归根结底就是发 展生产资料的生 产,发展本国的 机器制造业”。
贰: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建国初期,在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情况 下,毛泽东曾一度主张学习前苏联的工业化 经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 始,一般是花五十年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 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榜样”。
• 第一,两国工业化都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 无论是列宁时期的苏维埃俄国,还是斯大林 时期的社会主义苏联,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 的四面包围之中。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维护 民族独立,俄国急需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 工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斯大林一改西方 国家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路径, 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性也是十分 明显的,党中央在 党中央在1957年提出要用 明显的 党中央在 年提出要用 十五年时间赶上或者超过英 国;1958年5月,八届二次会议通过 年 月 八届二次会议通过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八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八 大二次会议之后,再次提出了 再次提出了“ 大二次会议之后 再次提出了“五 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 十年赶上美国” 年超过英国 十年赶上美国”的目 标。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第三 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十分 第三,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十分 重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 重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为 了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前苏联在 了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前苏联在 全国开展了以突击队为主要形式的 竞赛活动,最突出的标志是 最突出的标志是1935年8 竞赛活动 最突出的标志是 年 月掀起的斯达汉诺夫运动。 月掀起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前苏联 以年轻的挖煤手斯达汉诺夫为表率, 号召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参加社会主 义竞赛。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 国的工业化建设与苏联工业 化建设的异同
演讲人 叶琦 小组 电气09级八班
目录
背景介绍 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俄中幻灯片 13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壹:背景介绍
• (一)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共同选择 • 经过四年的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的卫国战 争,苏俄原本薄弱的工业基础几乎被破坏殆 尽。列宁深刻感受到,如果不让俄国做出改 变,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更谈不上社 会主义。在列宁构想的基础上,斯大林系统 阐发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领导苏联人民 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经过两 个五年计划多一点的时间,苏联基本上实现 了工业化。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 由于照搬前苏联经验 在“一五”计划执行 由于照搬前苏联经验,在 一五” 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如 过程中 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如 资金材料供应紧张、 资金材料供应紧张、农业轻工业生产不稳 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严重问题。 定、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毛泽东认识到前苏联的 工业化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中国应该探索 工业化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 中国应该探索 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毛泽 东批评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违背了马克思 主义“以农业为基础”的基本原理,提出了 主义“以农业为基础”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 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 重工业和轻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 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 针。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根据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以及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行将开始的经济建设中采取以 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尤其 是重工业化,以建立国家独立的经济基础,这在 新中国当时所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下是一个必然 的也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中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 国家,优先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在中 国当时的条件下必然要运用国家的权威进行积累, 把资金、人力、物力集中投到重工业上,由此提 出向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过渡是十分自然的。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由于实施了 的外交政策,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的外交政策 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156个项目工程外 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 进国外技术。 进国外技术。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 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更生的意义,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更生的意义 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国的工业化目标。 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外开放的大门向 世界打开之后,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世界打开之后 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目录
背景介绍
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俄中幻灯片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俄中幻灯片 13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 俄中两国的工业化在统筹兼顾的力度、 资金技术来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 第一,两国工业化过程中统筹兼顾的力度有 所不同。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有着极其鲜 明的军事备战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军 事工业是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他一 切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壹 :背景介绍
•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 确表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 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 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 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确立了农村工 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举,各产业之间协 调发展的工业化方针。
贰: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第二 两国工业化的资金技术来源 第二,两国工业化的资金技术来源 不同。 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 不同。1929年至 年至 年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各国资金 西方各国资金、 经济危机期间 西方各国资金、技 术和设备严重过剩,前苏联充分利 术和设备严重过剩 前苏联充分利 用这一机会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与资金。 术与资金。前苏联的许多新兴骨干 企业和重点工程都是由美、 企业和重点工程都是由美、德、英、 法等国的公司直接帮助建立的。 法等国的公司直接帮助建立的。
为保证社会扩大再 生产的顺利进行,毛 泽东也明确表示必 须优先发展生产资 料的生产。要出 “我国的经济建设 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的,这一点必须肯 定”。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第二 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第二,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进程。 进程。斯大林始终将前苏联的工业 化速度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联 系在一起,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系在一起 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前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前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并提出“ 并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是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The end,thank you!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社会主义竞赛的高潮也时常出现在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之中。例如在20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之中。例如在 世纪60年代初 年代初,大庆工人在极其艰 世纪 年代初 大庆工人在极其艰 苦的条件下,为中国的石油事业立 苦的条件下,为中国的石油事业立 下了不朽的功勋,涌出了一批以王 下了不朽的功勋,涌出了一批以王 进喜为代表的优秀创业代表。 进喜为代表的优秀创业代表。毛泽 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将 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将 大庆人的经验推广到交通、财贸、 大庆人的经验推广到交通、财贸、 文教等多个部门。 文教等多个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