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合集下载

紫外可见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析方法。

它是利用化合物的吸收和反射能力来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浓度。

该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例如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

本文将通过以下五大方面介绍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应用和原理。

一、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分析方法,它利用化合物吸收和反射光谱的差异性来确定其化学结构和浓度。

在包括紫外线和可见光线在内的一定波长范围内照射样品时,如果样品中存在带有π电子的化合物,它们会吸收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线,所以样品的吸收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其中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和浓度。

二、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生物化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含量和损伤。

此外,生物样品的吸收谱也可以用来确定其空间构象和相互作用。

三、紫外可见光谱法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在食品科学中,紫外可见光谱法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添加剂。

例如,通过检测胡萝卜素的吸收谱,可以确定食品中维生素A 的含量。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环境科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来检测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大气污染物。

五、紫外可见光谱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在医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来检测血清或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和蛋白质分析。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来检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

结论:综上所述,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它在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吸收和反射光谱的差异性,这使得该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和浓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LOGO
LOGO
3.2.3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紫外吸收光谱中常用己烷、庚烷、
CH3
环己烷、二氧杂己烷、水、乙醇等
(1)200-400nm 无吸收峰。饱和化合物,单烯。 (2) 270-350 nm有吸收峰(ε=10-100)醛酮 ;n→π* 跃迁产生
的R 带。 (3) 250-300 nm 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ε=200-2000) 芳环的特征 吸收(具有精细解构的B带)。 (4) 200-250 nm有强吸收峰(ε104),表明含有一个共轭体系
3.1 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metry) 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 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
它是以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根据物质所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分光光度分析 法又可以分为紫外、可见及红外分光光度法。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二氧杂环己烷
/nm 177 178 204 214 186 339,665 280 300,665 270
max
13000 10000 41 60 1000 150000 22 100 12
跃迁类型
* * n* n*
n*,n*
n*, n* n* n*
由此可以看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包含有分子中 存在的化学键信息。其吸收峰的位置与分子中特定的 功能基团密切相关,是有机化合物、无机配位化合物 、生物分子的有效定性、定量分析手段。
LOGO
吸收光谱示意图 1 吸收峰 2. 谷 3. 肩峰 4. 末端吸收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由于分子中从基态到激发态的电子能级的能量变化范 围刚好对应于被吸收光的紫外-可见光200-800nm波段, 因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探测材料分子中电子 在能级间的跃迁,进而可以研究材料的内部结构如禁 带和定量分析。
朗伯-比耳定律 材料对光的吸收可以用吸收定律加以描述。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 明了光的吸收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称为朗伯定律。 1852年比耳又提出了光的吸收和吸收物浓度之间的关 系,称为比耳定律。两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
1
B(hv Eg ) 2
为吸收系数,B为常数,hv 为光子的能量
Eg 为半导体的禁带宽带。
( )2和 hv为线性关系,由半导体的吸收光谱,做 ( )2
B
B

(
)
2和
hv
的图谱,就得到线性吸收边
B
如果将吸收边的线性关系延伸到与 hv
轴相交的地方,就可以得到半导体的带隙 Eg
一般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带隙叫做光学带隙,它的测 量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半导体材料中最常见的应用。
dI x

ai dni
i 1
Ix
s
当光束通过厚度为b的吸收层时,产生的总的吸光度等
于在全部吸收层内吸收的总和,对上式积分得到:
m
ln I0

ai ni
i 1
I
s
吸光度是指吸光体对光的吸收程度,通常人们用
A

log
I0 I
来表示,因此,根据吸光度A的定义
A log I0
I
2. 禁戒的直接跃迁
某些情况下,即使在直接禁带的半导体材料中,其价 带顶和导带底都在K空间的原点,但是它们之间的跃 迁即K=0可能被选择定则禁止,而K不为0的情况下的 跃迁反而被允许,一般把这种跃迁称为禁戒的直接跃 迁。同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吸收系数和光子能量的 关系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1,3,5-己三烯
正己烷
258
n=4
1,3,5,7-辛四烯
环己烷
304
不共轭双键不发生红移。
C=O双键同C=C双键的共轭作用使n→*和→*跃迁的吸收峰都发生红移。
3)溶剂效应
01
02
03
04
05
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发生红移。
pH值
Note: 测UV-Vis应注明溶剂
pH增大,苯酚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
1
2
特点:灵敏度高,实际工作中常用。
1
常将M与某L(显色剂)生成具有电荷迁移的配合物,然后进行含量测定。
2
-* 跃迁 配体具有双键的金属络合物
3
2.3光的吸收定律
郎伯-比尔(Lambert-Beer )定律 入射光强度 吸光强度 反光强度 透光强度 + IS 散射光强度 均匀溶液,散射光小,可忽略
由于n—π共轭参与,使分子整体共轭效应增强。
取代基 苯环或烯烃(吸电子基)上的H被各种取代基取代,多发生红移。 空间异构
蓝移(紫移):使化合物的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效应。 影响蓝移因素: 1)溶剂效应 极性溶剂使n-π*跃迁发生蓝移 2)pH值 pH值减小,苯胺的π-π*吸收带蓝移n—π共轭参与少,使分子整体π共轭效应减少。
分子转动-转动能级(rotation)
分子整体能级 E=Ee+Ev+Er
01
03
02
04
05
分子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能级
当有一频率v , 如果辐射能量hv恰好等于该分子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的能量差时,即有:
激发态
基态
ΔE电=1-20eV ΔE振=0.05-1eV ΔE转 在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能量变化,电子跃迁能量变化最大,它对应电磁辐射能量主要在区紫外—可见区。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n→π* 跃迁:主要是既含有C=C双 键,又含有C=O、C=S、N=O、N=N等杂原子的 有机分子,由于n与π*这两种分子轨道的能量 间距较小,因此,产生这种跃迁需要吸收的光 子在石英紫外区,其波长范围较宽,能被普通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所利用。这类跃迁的几率 更低,其摩尔吸光系数约101~102 。
出射狭缝:使分析所需波长的单色光通过。
准光镜 光源
棱镜
成像物镜
入射狭缝
出射狭缝



棱镜单色器的结构原理示意
狭缝大小的影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单色器中入射狭缝越窄,则光谱带上任 意一点的波长成分越纯,光谱的质量就越高; 出射狭缝越小,则产生单色光的带宽小、单色 性好、但能量小,影响仪器的信噪比。
第三章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分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基本组成与结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性能
第五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
第一节 概 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简称UV-V IS。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光度和通过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推断物质结构的 分析方法,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又称 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单色器的组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入射狭缝:只许光源分一束光进入。
准光镜:将光源产生的光转变为平行光束, 使其照射在色散元件上的入射角均相等。
色散元件:为棱镜或光栅,将复合光色散成 按一定波长顺序排列的单色光。
成像物镜:将色散原件产生的单色平行光, 在其焦平面的不同位置聚焦,成为出射狭缝对应波长 的单色光。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02 基础知识
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是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以光 谱曲线形式表示。
吸收光谱可用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含量,是光谱 分析的重要依据。
吸收光谱的产生与原子或分子的能级跃迁有关,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
朗伯-比尔定律
01
朗伯-比尔定律是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表示物质吸光 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和光强度的关系。
保持通风
实验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防有 害气体积累。
废弃物处理
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 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 危害。
实验误差来源与控制
光源稳定性
光源不稳定是导致误差的主要 原因之一,应定期检查和校准
光源,确保其稳定性。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过程中可能引入误差 ,应采用标准操作程序,确保 样品均匀、一致。
应用于多个领域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环境 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 力的支持。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紫外和可见光的能力进行物质分析和鉴 定的方法。
原理
当一束紫外或可见光通过物质时,物质中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吸 收光谱。通过测量吸收光谱的波长和强度,可以推断出物质中的分子结构和组 成,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测试条件选择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测试需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条 件,如波长范围、扫描速度等。
测试操作
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整理
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去除异常值、数 据平滑等。
峰识别与解析
对谱图中的峰进行识别和解析,以确定样品 中存在的物质。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1、冬枣果⽪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冬枣红⾊素提取液光谱图上共有7个吸收峰。

随着波长的增加,吸光值呈现逐渐减⼩的趋势。

花⾊苷类化合物在紫外区270~280 nm和465~5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类黄酮类⾊素在250~3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

通过特征性反应检验,可以初步判定冬枣⾊素是花⾊苷类和类黄酮类化合物。

2、番茄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番茄红素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光谱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常常发⽣变化是溶质-溶剂分⼦之间相互作⽤的结果。

番茄红素主吸收带的产⽣是由其共轭π电⼦从基态跃迁到第⼆激发态引起,番茄红素分⼦所处的介质环境对吸收带波长以及吸收强度有较⼤影响,由图和表分析得到:番茄红素在具有较低折光率的溶剂-⾮极性溶剂(正⼰烷、⽯油醚)和极性中等的溶剂(丙酮、⼄酸⼄酯)中特征吸收带波长⾮常接近,但在较⾼折光率的溶剂苯、⼆硫化碳中特征吸收带波长明显红移,可能是⾼折光率的溶剂对番茄红素激发态的稳定作⽤⽐基态强的结果。

⽤苯和⼆硫化碳作为溶剂时,与丙酮相⽐,番茄红素的溶解速度快,颜⾊变深,番茄红素的3个吸收峰发⽣明显红移,同时还发现在⼆硫化碳中,番茄红素吸收光谱的谱带变宽,475nm处的峰值变得模糊。

当番茄红素溶于极性溶剂时产⽣溶剂化,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分布不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溶剂的极性愈⼤,有机分⼦的成键π轨道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波长愈长,说明激发态的极性⽐基态⼤,能级降低的⽐基态多,从⽽发⽣红移效应。

溶剂化还限制了分⼦的⾃由转动,因⽽转动光谱表现不出来,如果溶剂的极性很⼤,分⼦的振动也受到了限制因⽽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消失。

番茄红素溶解在苯和⼆硫化碳两种溶剂极性不⼀样的溶剂,产⽣红移的⼤⼩也不⼀样。

由于⼆硫化碳的极性⽐苯⼤,番茄红素的⼆硫化碳溶液吸收峰的位置红移最为显著。

3、TiO2 纳⽶膜紫外可见光谱图1 为膜A05 和膜A′05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热处理温度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有⼀定的影响,热处理温度⾼,膜的可见区的透射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的热处理温度可形成较⼤的粒⼦,从⽽引起较⼤的光散射. 两种膜未见明显光⼲涉作⽤.图2 为膜B10 和膜B′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B′10 的透光率⼩,最⼤吸收波长发⽣红移,这是由于膜B′10 是⼀次提拉形成的膜,粒⼦间间隔⼤,膜较厚,所以透光率就⼩.膜B10 分两次成膜,粒⼦间距⼩、重叠密,膜的厚度相对就⼩,透光率⼤. 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涉作⽤均较强,且⼲涉模式不⼀样.图3为膜C10和膜C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C10和膜C’10 的透光率基本⼀样,陈化时间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影响不⼤.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涉作⽤均较强,且⼲涉模式不⼀样.4、磷酸铝铬介孔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4a可知, CrAlPO-a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有5个不同的吸收谱带: 691、663、451、359和226nm,且XRD谱图中没有出现铬氧化物的特征衍射峰(见图2),因此, CrAlPO-a在691与663 nm处的吸收峰可归属为磷酸铝⾻架上Cr(Ⅲ)离⼦d-d电⼦4A2g(F)→2T1g(G)的禁戒跃迁与4A2g(F)→4T2g(F)⾃旋允许跃迁[18-20]; 450 nm附近的吸收峰是Cr(Ⅲ)离⼦进⼊磷酸铝⾻架d-d电⼦[4A2g(F)→2T1g(F)]跃迁产⽣的[20-21]; 350 nm附近的吸收峰通常归属为Cr(Ⅵ)离⼦d电⼦的电荷转移跃迁,但也有学者把它归属为准⼋⾯体Cr(Ⅲ)物种或重铬酸盐物种的第三种转移[11, 21-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检测方法,通过测定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获得有关物质的结构和浓度等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的原理、仪器和应用等方面,以及其在药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首先,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确定其浓度或进行定性分析。

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紫外光波长范围为200-400nm,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800nm。

当物质吸收光线时,其分子内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能量取决于分子内电子的能级跃迁,这将导致光谱吸收峰的出现。

物质的吸收光谱图形反映了不同波长的光线对物质的吸收能力,吸收峰的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为了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需要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该仪器由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和计算机等组成。

光源发出广谱连续光,在单色器中,只有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其他波长的光被滤除。

样品放在样品室中,光线穿过样品后到达检测器。

检测器将光强度转换为电信号,并将信号输出到计算机进行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领域,紫外可见光谱可用于药物成分的定量分析。

例如,可以通过对药物溶液的吸光度测定得到药物的浓度,从而判断药物的纯度和含量。

在环境领域,紫外可见光谱可以用于水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通过检测水样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对水质进行评估和监测。

同时,还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来检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此外,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还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和色素等,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还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综上所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等领域。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法
σ→σ* : 能量最大;对应真空紫外区,一般发生在饱和烃中,基本无
实用价值; 乙烷λmax=135nm; 甲烷λmax=125nm
n→π*: 能量最小;对应紫外-可见光区,但摩尔吸收系数小,谱带
弱,属于禁阻跃迁。 羰基、硝基等简单生色基团
n→σ*
能量较高;对应远紫外和近紫外区;不易观察,且摩尔吸收小。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官能团。
2、生色团与助色团 有机物中含有π键的基团,对200nm以上的辐射具有吸收
性;而且随着π键数目的增加,溶剂的极性增强时发生红移进 入可见光区,使物质具有颜色,因而,称含π键的基团为生色 基团(发色基团),通常表现为n →π*和π→π*跃迁。
如>C=C<(烯),>C=O(羰),-N=N-(偶氮), =C=S(硫羰),
(一) 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能级
有机物分子在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吸收是由分子的能级跃迁
产生的;分子的能级组成有:
电子能级跃迁:20 ~ 1eV
紫外-可见光区
振动能级跃迁:0.05~1eV
中红外区
转动能级跃迁:0.005~0.05
远红外、微波
当分子受到辐射的作用时,则发生相应能量的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是分子能中最大的能级,分子在产生 电子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振动能级的跃迁; 振动能级跃迁时也产生转动能级的跃迁;
*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σ键外,还有π键;故不饱和烃产
生的跃迁类型有:σ→σ*和 π→π* 两种; 由于 E σ→σ* > E π→π* , 所以π→π*跃迁比较容易激发,最大吸收峰波长比σ→σ*跃迁
受激发的吸收峰的波长大;
λmaxπ→π* > λmax σ → σ* 乙烷:λmax=135nm 乙烯:λmax=165nm、193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冬枣果皮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冬枣红色素提取液光谱图上共有7个吸收峰。

随着波长的增加,吸光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花色苷类化合物在紫外区270~280 nm和465~5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类黄酮类色素在250~3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

通过特征性反应检验,可以初步判定冬枣色素是花色苷类和类黄酮类化合物。

2、番茄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番茄红素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光谱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常常发生变化是溶质-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番茄红素主吸收带的产生是由其共轭π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引起,番茄红素分子所处的介质环境对吸收带波长以及吸收强度有较大影响,由图和表分析得到:番茄红素在具有较低折光率的溶剂-非极性溶剂(正己烷、石油醚)和极性中等的溶剂(丙酮、乙酸乙酯)中特征吸收带波长非常接近,但在较高折光率的溶剂苯、二硫化碳中特征吸收带波长明显红移,可能是高折光率的溶剂对番茄红素激发态的稳定作用比基态强的结果。

用苯和二硫化碳作为溶剂时,与丙酮相比,番茄红素的溶解速度快,颜色变深,番茄红素的3个吸收峰发生明显红移,同时还发现在二硫化碳中,番茄红素吸收光谱的谱带变宽,475nm处的峰值变得模糊。

当番茄红素溶于极性溶剂时产生溶剂化,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分布不同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溶剂的极性愈大,有机分子的成键π轨道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波长愈长,说明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大,能级降低的比基态多,从而发生红移效应。

溶剂化还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转动,因而转动光谱表现不出来,如果溶剂的极性很大,分子的振动也受到了限制因而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消失。

番茄红素溶解在苯和二硫化碳两种溶剂极性不一样的溶剂,产生红移的大小也不一样。

由于二硫化碳的极性比苯大,番茄红素的二硫化碳溶液吸收峰的位置红移最为显著。

3、TiO2 纳米膜紫外可见光谱图1 为膜A05 和膜A′05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热处理温度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有一定的影响,热处理温度高,膜的可见区的透射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高的热处理温度可形成较大的粒子,从而引起较大的光散射. 两种膜未见明显光干涉作用.图2 为膜B10 和膜B′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B′10 的透光率小,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这是由于膜B′10 是一次提拉形成的膜,粒子间间隔大,膜较厚,所以透光率就小.膜B10 分两次成膜,粒子间距小、重叠密,膜的厚度相对就小,透光率大. 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干涉作用均较强,且干涉模式不一样.图3为膜C10和膜C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C10和膜C’10 的透光率基本一样,陈化时间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影响不大.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干涉作用均较强,且干涉模式不一样.4、磷酸铝铬介孔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4a可知, CrAlPO-a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有5个不同的吸收谱带: 691、663、451、359和226nm,且XRD谱图中没有出现铬氧化物的特征衍射峰(见图2),因此, CrAlPO-a在691与663 nm处的吸收峰可归属为磷酸铝骨架上Cr(Ⅲ)离子d-d电子4A2g(F)→2T1g(G)的禁戒跃迁与4A2g(F)→4T2g(F)自旋允许跃迁[18-20]; 450 nm附近的吸收峰是Cr(Ⅲ)离子进入磷酸铝骨架d-d电子[4A2g(F)→2T1g(F)]跃迁产生的[20-21]; 350 nm附近的吸收峰通常归属为Cr(Ⅵ)离子d电子的电荷转移跃迁,但也有学者把它归属为准八面体Cr(Ⅲ)物种或重铬酸盐物种的第三种转移[11, 21-25]。

由于Cr(Ⅳ)与Cr(Ⅴ)很不稳定,容易转化为Cr(Ⅲ)和Cr(Ⅵ); Cr(Ⅱ)是强还原剂,缺氧时才能稳定存在,因此, 230nm以下的吸收峰则是O→Cr(Ⅲ)离子的p-d电子跃迁产生的。

由于底物和Cr(Ⅲ)离子所处的微环境不同,会使Cr(Ⅲ)离子的d-d电子跃迁谱带出现红移或蓝移[20, 22, 26-28]。

随CTAB用量的增大,CrAlPO-a谱带吸收强度依次增强,并从314 nm处依次红移到359 nm;在450 nm处的谱带依次从466nm蓝移到451 nm;在664与690 nm处谱带吸收峰的相对强度与CTAB的用量呈正相关性。

从图4b可知,CrAlPO-b在350 nm和460 nm处谱带的相对强度几乎不随CTAB用量的变化而改变,相互间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红移和蓝移,只是在664 nm附近Cr(Ⅲ)离子的d-d电子自旋允许跃迁产生了较强的d-d电子禁戒跃迁,且禁戒跃迁吸收谱带从690 nm红移到700 nm 左右,并且随CTAB用量的增加,禁戒跃迁呈增强趋势。

这意味着SO2-4阴离子有利于形成增强Cr(Ⅲ)离子d-d电子禁戒跃迁的微观结构; Cl-有利于形成增强Cr(Ⅲ)离子d-d电子自旋允许跃迁的微观结构。

5、脱水香菇子实体中核苷酸含量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单核苷酸分子为芳杂环化合物,结构中具有碱基,其中的嘌呤环和嘧啶环有碳碳、碳氮双键共轭体系,分子中的碱基嘧啶在紫外可见光谱中B吸收带的λmax=244 nm。

在pH为7.0时, 5’-IMP的λmax=248nm,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引起吸收强度的改变,使吸收波长略向紫移,实际观测值为260 nm。

由于每摩尔该物质在一定pH值下的紫外吸收值为常数,可以对嘌呤或嘧啶衍生物进行定量测定。

6、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卟啉的衍生物具有特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卟吩环特殊的11个共轭双键的高度共轭体系决定了其电子轨道的能级高低。

卟吩环π→π*能级差大约位于400—700nm对应的可见光范围,从而形成其特殊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包括Soret带和Q带。

其中,Soret带为单峰吸收一般在420nm左右,Q带一般在500—700nm之间,包括4个吸收峰。

通常Soret带吸收峰的吸光系数约是Q带的10—20倍。

其中Soret带归属于卟吩环π轨道π→π*(a2u→e*R),Q带的4个弱的吸收峰归属于卟吩环的π→π*(a1u→e*R),其特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如图。

7、红色核桃仁种皮提取物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对红色核桃仁种皮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图1),其最大吸收波长在可见光区为560和591 nm,大于现有报道的花色苷的最大吸收区500~550 nm范围,这可能是由于提取液中花色苷与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使花色苷稳定性提高,在可见光区出现明显红移,提取物经过醋酸铅沉淀后,利用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80∶20∶20在硅胶G板上进行层析,获得Rf值为0.55的斑点,转移,用0.5%的盐酸乙醇溶液溶解后再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在紫外区有2个吸收峰,波长分别为340和370 nm,在可见光区有2个吸收峰,其波长分别为552和585 nm(图2)。

在300~360 nm附近有吸收峰说明色素中有酰基基团存在;其盐酸乙醇溶液加入AlCl3后,发生红移(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说明B环存在游离羟基;色素溶液在紫外光下无荧光,说明糖取代基不在5位上。

8、苏丹红Ⅱ在乙醇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不同浓度SDⅠ在乙醇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见图1。

由图1可见,在乙醇溶液中,SDⅠ在紫外区出现了200、228nm和308nm 3个吸收峰,紫外区特征吸收峰λmax为228nm,可见区出现了423nm和477nm两个吸收峰,可见区特征吸收峰λmax为477nm,且紫外-可见特征吸收峰的强度随SDⅠ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SDⅠ分子结构中由于偶氮键结构和邻位羟基萘酚偶氮结构的存在,使其分子易发生顺反异构(见图2)和偶氮-醌腙互变异构(见图3)。

SDⅠ分子顺反异构和偶氮-醌腙互变异构现象的发生,使其分子所处的共轭平面性发生改变,因而产生了特征性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

在SDⅠ结构中,通过偶氮键而形成共轭体系的吸收峰在可见区,酚羟基、苯环、萘环结构的吸收峰在紫外区。

SDⅠ属萘系邻羟基偶氮染料,在偶氮-醌腙异构体中,由于分子内氢键较强,其主要以醌腙异构体存在。

因此,在乙醇溶液中,SDⅠ醌腙异构体的酚羟基产生n→σ*跃迁而形成200nm吸收峰,苯环结构和萘环结构分别在228nm和308nm处产生了紫外吸收峰。

偶氮共轭体系在423nm和477nm处产生了可见吸收峰。

9、纳米铝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纳米Al粉微粒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如图4所示,放置一年后的样品(old-nanoAl)和最近制备的样品(new-nanoAl)分别在253. 00 nm和252. 00 nm处出现较强的吸收峰,这是铝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它起源于激光电磁场诱导的电子相干共振,此吸收峰的位置、形状与团簇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状态相关,由于纳米微粒具有量子尺寸效应,粒子尺寸相应增大时,相邻能级的能量差减少,相邻束缚态能量差减少,对应吸收峰中心波长增大,将会导致吸收峰的红移。

从图4可知,这两种纳米铝粉的吸收峰的位置差1 nm,这表明它们的颗粒度基本相同,但后者的吸收强度比前者大,这是由于新纳米铝粉的表面活性大,被氧化的程度小的缘故。

10、p一毗咯取代四苯基外琳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p一毗咯硝基取代四苯基叶咐的吸收光谱形状与四苯基外琳的相似,只是B谱带的入max 位置略有移动,摩尔消光系数。

略有变化,Q谱带的四个吸收带中的Q.和Q,的。

比Q.和Q:的大1一2个数量级这是因为日一毗咯位引入强吸电子基团导致外琳分子对称性降低,而使分子轨道能级发生分裂。

它的金属配合物MTPP(一NOZ)[M二Cu·Ni,Zn,C。

,Fe〕在可见光区均出现两个吸收带Q,’和Q.‘,而CuTPP在可见光区只有一个吸收带。

从分子轨道能级来看,俘一毗咯位引入硝基消除了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e:(二‘)的简并性,使e:(二.)轨道发生能级分裂,并使LUMO和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的能级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一NOZ对HOMO的诱导作用弱而与LUMO之间的共振作用强,因此LuMO能级下降的幅度大于HOMO的,从光谱图上观察到可见光区的一个吸收带分裂为两个,且发生一定程度的红移(见图2.3).尹一毗咯酚经基取代四苯基叶琳的吸收光谱与H:TPP的基本一致,其金属配合物的吸收光谱与四苯基外琳的相应金属配合物的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