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课堂PPT)

合集下载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课件》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课件》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CH3OH:λmax=183 nm 、CH3NH2:λmax=213 nm 但是大多数吸收峰λmax小于200nm。
C. π→π*:发生在近紫外线区 ~200nm
CH2=CH2:λmax=165 nm 、CH≡CH:λmax=173 nm 但是随着共扼体系的增大或杂原子的取代, λmax向长波移 动;εmax≥104,是强吸收带。
4.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 • E1 180nm εmax>104 (常观察不到) •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
一起红移(长移)
影响吸收带位置的因素:
主要是溶剂极性对λmax的影响; n-π*跃迁:溶剂极性↑,λmax↓蓝移 π-π*跃迁:溶剂极性↑ ,λmax↑红移 对吸收光谱精细结构影响 溶剂极性↑,苯环精细结构消失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C. 羰基化合物: n →π* (R 吸收带)、n→ σ*、 π→π*
醛、酮: n →π* λmax~ 270~300 nm ε max~10-20
羧酸及其衍生物: n →π* 存在助色团:-OH、-OR、-NH2、-Cl
形成 n →π共轭, π轨道能量降低,π* 轨道能量升高 n 轨道能量不受影响,因此 n→π* 蓝移 λmax~210nm
减色
λ
2.3.3 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吸收带:相同跃迁类型所产生的吸收峰。
1.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CH=CH—)n,—CH=C—CO—
• λmax 217~280nm,εmax>104 •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 K 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可用于判断共

精品现代材料分析-红外吸收光谱介绍PPT课件

精品现代材料分析-红外吸收光谱介绍PPT课件
H
R1 C
H
H 3040~3010
C R2
R2 3040~3010
C H
1420~1410 1420~1410
895~885
990 910 840~800
965
730~675
1658~1698 1645~1640 1675~1665 1675~1665 1665~1650
(3)炔烃
末端炔烃的C-H伸缩振动一般在3300 cm-1处 出现强的尖吸收带。
对于伸缩振动来说,氢键越强,谱带越宽,吸收强度越 大,而且向低波数方向位移也越大。
对于弯曲振动来说,氢键则引起谱带变窄,同时向高波 数方向位移。
O H NH 游离
R
R
HN H O 氢键
C=O 伸缩 N-H 伸缩 N-H 变形
1690
3500
1620-1590
1650
3400
1650-1620
HO O
苯环取代类型在2000~1667cm-1和 900~650cm-1的图形
邻、间及对位二甲苯的红外光谱
(5)醇和酚
在稀溶液中,O-H键的特征吸收带位于3650~3600 cm-1;在纯液体或固体中,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关系, 使这个吸收带变宽,并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在 3500~3200 cm-1处出现吸收带。
~1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1760(游离态)
(5)芳环、C=C、C=N伸缩振动区 1675~1500cm-1
① RC=CR′ 1620 1680 cm-1 强度弱, R=R′(对称)时,无红外活性。
② 芳环骨架振动在1600~1450 cm-1有二到四 个中等强度的峰,是判断芳环存在的重要标 志之一。

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法PPT课件

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法PPT课件
200nm,处于真空紫外区。 饱和碳氢化合物有σ→σ*跃迁产生的吸收: 甲烷的λmax= 125nm,乙烷的λmax=135nm 特点:不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测定范围内
第8页/共190页
2. n → σ*跃迁
一般在200 nm左右
分子中含有杂原子S、N、P、O、F、Cl、 Br、I等的饱和烃,可发生 n→σ*跃迁。
27
第27页/共190页
2. K 吸收带( Konjugierte德文:共轭的) 由于共轭烯炔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
收带,吸收峰波长位置小于R吸收带。 特点:吸收强度强,ε>104 L·mol-1·cm-1
28
第28页/共190页
孤立双键的π→π* 跃迁一般在<200 nm,共轭双键增加时,不但发生红移, 而且强度也加强。
25
第25页/共190页
26
第26页/共190页
三、紫外光谱吸收带
1. R 吸收带( Radikalartin德文:基团型的) 分子中含有杂原子发色团, 如-C=O,-NO2等,由于发生了
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特点:吸收峰位于270 nm以上,强度较弱。
例如,环己烷溶剂中丙酮 n →π*跃迁的λmax = 280 nm,εmax为22 L·mol-1·cm-1
200 ~ 400nm范围:近紫外区,可被玻 璃吸收;紫外光谱是指200 ~ 400 nm的 近紫外区的吸收曲线。
4
第4页/共190页
5
二、有机化合物电子跃迁的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 子中的价电子跃迁而产生。
有机物分子中价电子的类型主要有σ 电子、π电子和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称 为n 电子或p 电子)。 反键轨道包括反键σ*轨道和π*轨道。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电磁波区域
NMR 微波分光
电磁波可分为高频、
中频及低频区。高频对 应放射线(g射线,C 射线),涉及原子核, 内层电子;而中等频率 指紫外-可见光,近红 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光 ,涉及外层电子能级的 跃迁,振动及转动。低 频指电波(微波,无线 电波),涉及转动,电 子自旋,核自旋等。
XPS
X射线荧光分析
- 10 -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 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 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 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 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 宽谱带(带状光谱)。
- 11 -
带状分子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宏观表现
电子跃迁可以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的任一振动、转动能 级上。故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包含了大量谱线 ,并由于这些谱线的重叠而成为连续的吸收带。
-9-
分子的各能级: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0.005~0.05 eV,跃迁产生吸收 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振动能级的能量差:0.05~1 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较大,约为1~20 eV。电子跃迁产生 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 电子光谱)。
3.1 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分子本身绕其 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 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 .— . . .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法
1
2
3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ppt课件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ppt课件
MV
M b m 2.00104 1 2.481 829.77g / mol
AV
0.598100
六、生色团、红移与蓝移
在200~780 nm的 UV-VIS范围内, 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吸光官能 团即生色团。生色团如在分子轨道中有 n→π*、π→ π* 跃迁的 官能团,在金属螯合物的配位场和荷移键中有d-d跃迁的官能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 对光(200~800nm)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10-2 nm 10 nm 102 nm 104 nm 0.1 cm 10cm 103 cm 105 cm
x 射射 线线
紫红 外外 光光



线


可见光
紫外可见光区为200~800nm,其中紫外200~400nm、可见 400~800nm,在此区域是分子产生的吸收。
扣除非待测组分的吸收试液配制参比溶液组成参比溶液名称备注溶剂待测组分溶剂溶剂参比均有吸收待测组分溶剂抗干扰剂显色剂酸度调节剂溶剂抗干扰剂显色剂酸度调节剂空白参比或试剂参比均有吸收待测组分溶剂抗干扰剂显色剂酸度调节剂待测组分溶剂抗干扰剂酸度调节剂样品参比或试液参比显色剂无吸收待测组分溶剂抗干扰剂显色剂酸度调节剂待测组分溶剂抗干扰剂显色剂酸度调节剂褪色剂褪色参比均有吸收选择性加入褪色剂与被测组分生成无色物质例如测定重铬酸钾含量时用溶剂蒸馏水作参比
0.575
光源
参比 Φ
0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Φ
t
参比用来调T=100%,即Φt=Φ0,A=0.000
样品
Φ
Φ
0
t
09:48:15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I0= Ia+ It+ Ir 由于反射光强度很弱,其影响很小,上式可简化为:
I0= Ia+ It
吸光度: 为透光度倒数的对数,用A表示, 即 A=lg1/T=lgI0/It
透光度:透光度为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用T表示: 即 T= It/I0
-6-
2.2 光吸收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A=kcl
- 13 -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E = Ee +Ev + Er hv = ΔE = E2 - E1 = ΔEe + ΔEv + ΔEr
n E h
l
c
n
hc E
- 14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微观 仅当光子能量与被照物质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才能发生吸收
H
H
CC
H
H
[C=C是发色基团]
助色基团取代,p p*跃迁(K带)将发生红移
取代基 -SR 红移距离 45(nm)
-NR2 40(nm)
-OR 30(nm)
-Cl 5(nm)
CH3 5(nm)
- 26 -
2.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顺反异构:
H
H
反式:λmax=295.5 nm; εmax=29000
- 29 -
3.2 对精细结构的影响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 30 -
溶剂本身有紫外吸收,选用溶剂时须注意其最低波长极限:
- 31 -
3.3 溶剂选择的原则 比较未知物与已知物的吸收光谱时,必须采用相同的溶 剂; 应竟可能地使用非极性溶剂,以便获得物质吸收光谱的 特征精细结构; 所选溶剂在需要测定的波长范围内无吸收或吸收很小。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课件PPT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课件PPT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课件
目录
• 引言 • 基础知识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原理 • 实验技术 • 应用实例 • 展望与未来发展
01
引言
课程目标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学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实验操作 了解光谱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课程大纲
第一章紫外可见Βιβλιοθήκη 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化学计量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化学计量学中用于多元校正和模型构建,提高分析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 方式。
蛋白质结构分析
通过对蛋白质的紫外光谱进行分析,可以推断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生物活性物质检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于检测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计算 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吸收光谱的应用
01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02
金属离子的测定
03
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通过比较已知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可以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测量金属离子在特定波长下 的吸光度,可以测定金属离子的 浓度。
通过分析生物大分子在紫外可见 区的吸收光谱,可以研究其结构 和功能。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三章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第四章
光谱分析的应用及前景
02
基础知识
光的性质
01
02
03
光的波动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 动性质,包括振幅、频率 和波长等特征。
光的粒子性
光同时具有粒子性质,光 子是光的能量单位,可以 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课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共83张PPT)

课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共83张PPT)

T I I0
I 为透射光的强度
I0 为入射光的强度
A lgI0
lgT
I
1760年朗伯(Lambert)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 关系,即 A∝b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 也具有类似的关系,即 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lgTkbc
Abc
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 ,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 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可以发生n→p*跃迁, 如含有羰基、硝基、亚硝基等
➢ n→p*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称为R带
常用概念
➢ 发色团(或生色团):具有π电子的不饱和基团,即 可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官能团。如C=C、 C≡C、 C=O、-NO2等
➢ 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NH2、OR、-SH、-Cl、-Br、-I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
UV-Vis spectrometer
一、基本组成
二、分光光度计的 类型
一、基本组成
1. 光源
➢ 要求:提供能量,激发被测物质分子使之产生价电子的跃迁, 从而产生电子光谱;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PPT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PPT

样品选择与处理
样品选择
选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特性的样品 ,如有机化合物、无机离子、生物大 分子等。
样品处理
根据样品性质,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溶解、稀释、过滤等,以获得适合光 谱分析的样品溶液。
实验条件设置与优化
01
02
03
光源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 光源,如氘灯、钨灯等, 以获得连续且稳定的紫外可见光谱。
原理:比色法是基于比较有色物 质溶液颜色深度以测定待测组分 含量的方法。通常采用目视比较 或光电比色计进行定量测定。
1.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 液,并加入显色剂;
3. 根据颜色深浅程度,确定待测 样品中目标组分的含量。
案例分析: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测定
案例描述:某混合物 中含有A、B两种组分, 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重叠。为了准确测 定各组分的含量,可 以采用多波长线性回 归分析法。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经过样品吸收后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以供后续处理 。常见的检测系统包括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阵列等。这些检测器具有高灵敏 度和宽动态范围,能够准确地测量微弱的光信号。
数据处理与结果显示
数据处理
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数据处理涉及对原始光谱数据的预处理、背景扣除、峰识别 与定量分析等步骤。预处理可能包括平滑、基线校正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的
灵敏度
通过测量特定浓度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 评价仪器的灵敏度,吸光度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3
稳定性
通过连续多次测量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的吸光 度来评价仪器的稳定性,结果越一致则稳定性越 好。
常见故障排查与处理方法
光源故障
检查光源是否损坏或老化,如有需要更换光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2)PPT讲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2)PPT讲稿
13:03:38
第六章 紫外吸收光谱
分析法
第三节 吸收带类型与溶 剂效应
13:03:38
一、电子跃迁与吸收带类型
1. 电子跃迁类型
成键的价电子 σ键,σ电子 — σ成键轨道
外层电子
π键,π电子 — π成键轨道
非成键的价电子 — n 电子 — n 轨道
π* 反键轨道(激发态电子)
σ* 反键轨道(激发态电子)
④ 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 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 缝; ⑤ 出射狭缝。
13:03:38
3.样品室
样品池、吸收池(比色皿)。吸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
1cm 长方形测量池 两面透光
圆形测量池 两面透光
可拆卸圆形测量池 两面透光
气体测量池 两面透光
13:03:38
微量测量池 两面透光
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两类: 钨灯、卤钨灯等:热辐射光源 ,可见光区,其辐射波长范
围在320~2500 nm。 氢灯、氘灯等: 气体放电光源,紫外光区,可使用波长的
有效范围为200~375nm 。
13:03:38
2.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 统。
① 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 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 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2.双光束
光源发出光经单色器分光后,分解为强度相等的两束光,一束通过参比池, 另一束通过样品池,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一般都能自动记录吸收光谱曲线。由于 两束光同时分别通过参比池和样品池,因而能自动消除光源强度变化所引起的 误差。
13:03:38
13:03:38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PPT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PPT
红外区光谱用波长和波数(wave number)来 表征 ;
波长多用μm做单位; 波数:以σ表示,定义为波长得倒数,单位cm-1,其
物理意义就是每厘米长光波中波得数目。 σ=1/λ(cm)=104/λ(μm)=υ/c 用波数表示频率得好处就是比用频率要方便,
且数值小。 一般用透光率-波数曲线或透光度-波长曲线来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2 基本原理 3、2、2 双原子分子得振动
红外光谱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得跃迁(同时伴有转动能级跃迁) 而产生,即分子中得原子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作周期性振动,其振幅非 常小。这种分子得振动通常想象为一根弹簧联接得两个小球体系, 称为谐振子模型。这就是最简单得双原子分子情况,如下图所示。
基频峰、倍频峰和泛频峰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由基态振动能级(V=0)跃迁至 第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得吸收峰称为基频 峰。因为△V=1时, L= ,所以 基频峰得位置等于 分子得振动频率。
在红外吸收光谱上除基频峰外,还有振动能级由基态 ( V =0)跃迁至第二激发态( V =2)、第三激发态( V =3),所产生得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在室温时,分子处于基态( V = 0): EV= 1/2h ,此时,伸缩振动得频率很小。
条件一:辐射光子得能量应与振动跃 迁所需能量相等
当有红外辐射照射到分子时,若红 外辐射得光子(L)所具有得能量(EL) 恰好等于分子振动能级得能量差 (△EV)时,则分子将吸收红外辐射而跃
迁至激发态,导致振幅增大。
多原子分子振动
多原子分子由于原子数目增多,组成分子得键 或基团和空间结构不同,其振动光谱比双原子 分子要复杂。但就是可以把她们得振动分解 成许多简单得基本振动,即简正振动。
简正振动:简正振动得振动状态就是分子质 心保持不变,整体不转动,每个原子都在其平 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对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
p→p*跃迁基团,大多数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强,因 而溶剂极性增大后,溶剂化作用使激发态能量降低的 程度大,从而使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减小,吸收峰 红移,εmax下降;
n→p*跃迁基团,基态时n电子会与极性溶剂(如水 或乙醇等)形成氢键,使n轨道的能量降低一个氢键 的能量值,相比之下激发态能量降低较小,因而随溶 剂极性增大,吸收峰蓝移,εmax升高。
光的粒子性是指光可以看成 是由一系列量子化的能量子 (即光子)组成。光子能量 为 E=hn= hc/nl= hc /n。h 为Plank常数,h=6.626×1034Js。
光的波动性。光的传播以互相垂直的、以正弦 波振荡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表示。
-2-
1.1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物质具有能量,是诱电体。物质与光的作用可看成是光子对能量的授受,即 hn=E1-E0, 该原理广泛应用于光谱解析。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本质是物质吸收光能后发生跃迁。跃 迁是指物质吸收光能后自身能量的改变。因这种改变是量子化的,故称为跃迁。不同波长 的光,能量不同,跃迁形式也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光谱分析法。如下所示:
一定温度下,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均匀的、 非散射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 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k:常数,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光波长及温 度等因素有关
c:吸光物质浓度 l:透光液层厚度
朗伯(Lambert)
朗伯 Lambert(1728- 1777) Lambert被大家所熟悉的是他在π
上的研究。第一位提供严谨证法来说 明π是无理数。他在物理学上对光和 热的研究有许多创新。Lambert在数学、 物理、天文均有重要的贡献。
当l以cm,c以g/L为单位,κ称为吸光系数,用 a表示。
A= a cl
-7-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成立条件是:待测物为均一的稀溶液、气体等,无溶质、溶剂及悬浊物引起 的散射;入射光为单色平行光。
-9-
分子的各能级: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0.005~0.05 eV,跃迁产生吸收 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振动能级的能量差:0.05~1 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较大,约为1~20 eV。电子跃迁产生 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 电子光谱)。
H
H
CC
H
H
[C=C是发色基团]
助色基团取代,p p*跃迁(K带)将发生红移
取代基 -SR 红移距离 45(nm)
-NR2 40(nm)
-OR 30(nm)
-Cl 5(nm)
CH3 5(nm)
- 26 -
2.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顺反异构:
H
H
反式:λmax=295.5 nm; εmax=29000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 。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 19 -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 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移)。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波长不变
- 24 -
1.3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 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 εmax一般在104 L·mol-1·cm-1以上,属于强吸
- 25 -
I. 不饱和烯烃π→π*跃迁
乙烯π→π*跃迁的λmax为162nm,εmax为: 1×104.(K 带--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强带和弱带
εmax>104 → 强带 εmax<103 → 弱带
- 20 -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 电子跃迁类型 2.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3. 溶剂的影响-溶剂极性对吸收
光谱的影响
21
1. 电子跃迁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结
EE2E 1hn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 ,其能量差也不相同,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
- 15 -
3. 3 吸收光谱解析
透过光的颜色是溶液吸收光的互补色。有色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常用光吸收曲线来描述。
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的有色溶液,分别测出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 收程度(用字母A表示)。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程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 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描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 17 -
关于吸收曲线: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 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 。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不同;
- 18 -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 ,在λ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
s*
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
p*
迁;
E
n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
p
在远紫外区;
s
吸收波长λ<200 nm;
例:甲烷的λmax为125 nm , 乙烷λmax为135 nm。只能被真 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故可作为溶剂使用。
- 23 -
1.2 n→σ*跃迁
s*
所需能量较大;
H
H
顺式:λmax=280nm;
εmax=10500
互变异构:
O
O
H2 H 3C C C C OEt
OH
O
H H 3C C C C OEt
酮式:λmax=204 nm 烯醇式:λmax=243 nm
- 27 -
3. 溶剂极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苯酰丙酮 1
2
1-乙醚为溶剂 2-水为溶剂
250
300
- 28 -
.— .— . . .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法
1
2
3
4
5
光 吸 收 的 基 础 知 识
有 机 化 合 物 的 吸 收 光 谱
半 导 体 与 纳 米 材 料 的 吸 收






















1
1. 光吸收的基础知识 1.1 电磁辐射的特性
光的本质是电磁辐射,光的基本特性是波粒二象性(wave and corpuscle duality)。 光的波 动性是指光可以用互相垂直的、以正弦波振荡的电场和磁场表示(图4.1)。电磁波具有速 度、方向、波长、振幅和偏振面等。光可有自然光、偏振光(线偏振或园偏振)、连续波 、调制波、脉冲波等。表示光的波动性有如下参数:
3.1 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 动;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分子本身 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将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浓度 待测溶液,测量每一波长下溶液对 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得到吸 收曲线(吸收光谱)。
描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 能力。
- 16 -
吸收曲线:
将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浓度待测溶液,测量每一 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 坐标作图,即可得到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1)入射光为非单色光 (2)溶液的不均性。
实际样品的混浊,加入的保护胶体,蒸馏水中的微生物,存在散 射以及共振发射等,均可吸光质点的吸光特性变化大。
(3)光程的不一致性。 光源不是点光源,比色皿光径长度不一致,光学元件的缺陷引起
的多次反射等,均造成光径不一致,从而与定律偏离。
-8-
3. 吸收过程的微观表现与原理
果:σ电子、π电子、n电子。
s*
HC O n
s
E
Hp
p*
n
p
s
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成键轨 道)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 量ΔE大小顺序为:n→π* < π→π* < n→σ* < σ→σ*
- 22 -
1.1 σ→σ*跃迁
- 13 -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E = Ee +Ev + Er hv = ΔE = E2 - E1 = ΔEe + ΔEv + ΔEr
n E h
l
c
n
hc E
- 14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微观 仅当光子能量与被照物质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才能发生吸收
电磁波区域
NMR 微波分光
电磁波可分为高频、
中频及低频区。高频对 应放射线(g射线,C 射线),涉及原子核, 内层电子;而中等频率 指紫外-可见光,近红 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光 ,涉及外层电子能级的 跃迁,振动及转动。低 频指电波(微波,无线 电波),涉及转动,电 子自旋,核自旋等。
X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