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买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买壳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兼并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并借用该公司的上市名额,从而实现自身公司的上市的过程。
这种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买壳上市,这意味着原公司的业务转向新的控制股权方向;另一种是借壳上市,原公司的业务方式不变,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买壳借壳上市作为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逐渐得到了企业家的关注和追捧。
以下是买壳借壳上市的一个具体案例: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创业公司,由一群科研人员组成。
由于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压力,该公司决定通过买壳借壳的方式来实现上市。
首先,该公司选择了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医药公司作为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目标公司公司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上市名额,符合该公司的需求。
在收购过程中,该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次谈判,并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该公司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了整合。
首先,他们将目标公司改名为该公司的名称,并进行了股权结构的调整。
其次,他们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
最后,他们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内部运营和财务管理的提升,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整合的完成,该公司开始着手准备上市的工作。
首先,他们进行了一轮的融资,以满足公司的资本需求。
其次,他们与证券公司进行了合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上市相关审计工作。
最后,在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后,该公司进行了上市的申请,并于几个月后成功上市。
上市后,该公司的市值大幅度增加。
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并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上市,该公司成功地获得了资本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规模,并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总结起来,买壳借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获取资本支持,并提升其市值和竞争力。
然而,企业在进行买壳借壳上市之前应该仔细评估风险和收益,确保选择合适的目标公司,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交易的成功。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资本运作案例分析提要本文在分析爱生药业反并购案例的基础上,了解买壳上市模式的运行过程,分析公司如何通过资本运作获利。
关键词:买壳上市;买壳;并购所谓的“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利用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和资产。
一个典型的买壳上市模式是由这样三个运行过程组成:一是买壳交易;二是资产转让交易;三是买壳方在适当的时机实施配股(或增发新股),对原有上市公司的资产存量再次进行调整。
本文试图通过爱生药业反并购沈阳天威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成功买壳上市观察资本运作过程。
一、案例介绍(一)买壳方——美国WerKe。
1998年,以王维实为主的管理层收购了沈阳天威制药厂,该制药厂成立于1993年,原先为国有企业。
2001年1月16日,沈阳天威制药厂与美国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国WerKe”)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沈阳天威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STWP”),其中沈阳天威制药厂投入全部资产占55%股份,美国WerKe占45%股份。
2002年12月9日,沈阳天威制药厂与美国WerKe公司实施股权置换,沈阳天威制药厂股东将其持STWP公司55%的股份换成美国WerKe公司的股份。
换股完成后,美国WerKe 公司拥有STWP公司100%的股份。
STWP主要从事OTC和处方药品的生产与销售。
上述资本运作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在美国注册公司。
美国WerKe 公司是作为买壳上市的主体,成立于2000年12月,公司主业是中国制药企业的权益投资。
第二步,换股。
通过换股,将中国境内资产转移到这家美国注册的公司,由美国公司来持有境内资产或股权。
(二)壳——WICK。
美国WerKe公司选择了一家在0TCBB上市的名为“维克利夫国际公司”(简称“WICK”)的壳公司作为收购对象。
WICK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30日,主要业务为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但由于经营不善,至2002年6月30日止,总计亏损178,426美元。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二级市场低迷增加了企业收购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买壳和借壳实现在二级市场上市的目的,这对于缺乏上市融资机会的国内企业,机会尤其宝贵。
买壳、借壳上市,既可以选择国内A股市场,也可以选择境外证券市场,原理虽然基本一样,但因为各市场的规则不同,操作的流程和规则区别很大。
为了便于大家对于买壳、借壳上市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这里编选了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
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扩大公司及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就是目前充分地利用上市资源的两种资产重组形式。
一、相关概念买壳上市,是非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通过协议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获得壳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对壳公司的人员、资产、债务实行重组,向壳公司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与业务,实现自身资产与业务的间接上市。
国内的借壳上市则一般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
母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子公司的业绩与股价上升,使子公司获取配股权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通过配股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扩大经营,最终实现母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除此之外二者在实质上并没有区别。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IPO门槛太高或者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一些公司不具备直接上市的条件,或者说直接上市成本高于借壳,就会采取借壳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的例子
买壳上市的例子买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从而获得上市资格。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来说,更加快速和便捷。
以下是十个买壳上市的例子,以及对每个例子的详细介绍:1. 腾讯买壳上市: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但在1990年代初期,它还只是一家小型软件公司。
1999年,腾讯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深圳华强电子的空壳公司,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这使得腾讯能够迅速获得资金和市场认可,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阿里巴巴买壳上市: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
2007年,阿里巴巴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通过收购香港上市公司雅虎中国的业务,将其整合入阿里巴巴集团,从而获得了上市资格。
这一举动帮助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3. 美团买壳上市:美团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和生活服务平台之一。
2018年,美团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旭辉控股的空壳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
这使得美团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
4. 滴滴出行买壳上市:滴滴出行是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之一,提供打车、顺风车、出租车、快车等多种出行服务。
2021年,滴滴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优步中国的空壳公司,成功实现了上市。
这次买壳上市为滴滴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推动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5. 拼多多买壳上市:拼多多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电商平台之一,通过团购和分享的方式,提供低价商品给消费者。
2018年,拼多多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拓普集团的空壳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
这次买壳上市为拼多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助力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6. 字节跳动买壳上市:字节跳动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之一,拥有多个知名的移动应用程序,如抖音、今日头条等。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买壳上市是什么?买壳上市,又称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公开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方式。
被收购的空壳公司往往已经注销其原有的业务,只保留了上市的资格。
为什么选择买壳上市?买壳上市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时间周期短:相比于IPO的繁琐程序和漫长时间周期,买壳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快速实现公司的上市。
2.成本较低:IPO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和费用,而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买壳上市还可以通过与壳公司的股东进行一定的交易和谈判,减少交易成本。
3.减少风险:IPO过程中需要披露大量的财务和业务信息,而买壳上市可以避免这种披露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买壳上市的案例以下是一些买壳上市的案例,用于说明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和效果:1.X公司是一家创业公司,拥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尚未实现盈利。
2.X公司发现Y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Y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X公司与Y公司股东进行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4.X公司通过股权交割,获得Y公司的控制权。
5.X公司完成收购后,随即更名为Y公司,并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
案例二:A公司并购B公司1.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的初创公司,正在寻求快速上市的机会。
2.A公司发现B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具有适合上市的资质。
3.A公司决定通过并购B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目标。
4.A公司与B公司股东进行谈判,商定交易条件。
5.A公司完成收购交易,并完成更名为B公司的手续。
6.B公司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A公司获得了快速上市的机会。
1.C公司是一家在制药行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正在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
2.C公司发现D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D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C公司与D公司股东进行交易谈判,商定收购条件。
4.C公司成功收购D公司的股权,并完成更名为D公司的手续。
案例:中远买壳上市
“上海中远—众城实业”资产重组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臵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7%的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
中远臵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臵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一、发生背景1.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产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优化配臵资源的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资产重组的渠道,上市公司间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收购不断涌现。
2.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对企业的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的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
二、转让的基本情况1.双方的基本情况中远臵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成立的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集团是1993年组建的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的企业,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营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的箱位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集团组建以来实施“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成为我国一个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ppt 20张)
3.参与对分包方评价,制订与分包的 安全、 治安、 消防和 环境卫 生等协 议书, 并对分 包合同 、协议 的履行 实施全 过程控 制,并 做好记 录;
4.对安全部门或上级提出的事故隐患 整改要 求,按 照纠正 和预防 措施要 求,落 实人员 实施整 改;
5.负责对重点、危险部位和过程的监 控,落 实监控 人员, 组织对 监控人 员素质 和技能 的培训 及上岗 前的交 底;
置入资产
51%
黄河机电
注壳后:
陕西广电
51%
黄河机电
置入资产
第四步:改名
陕西广电通过上述步骤完成买壳上市后: 将上市公司黄河机电更名为陕西广电网络 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网络。
黄河机电
更名
广电网络
案例点评
陕名广电通过买壳上市完成了对黄河机电的 收购,然后将黄河机电改名,实现了将自 有资产进行上市的目的。
中
软
总
42%
公 司
中软股份
资产B
收购后:
中电产业
42%
中软股份
100%
中软总公司
资产B-付现额
案例点评
中电产业借壳其控股的中软股份,将中软总公司 置入到上市公司中软股份。从而使得中电产业 旗下的所有软件类牌、资产、业务、人才等全部资源,将 有效避免同业竞争。
6.对已发生的事故隐患落实整改,并 向项目 副经理 反馈整 改情况 。发生 工伤事 故,应 立即采 取措施 ,协同 安全部 门开展 事故的 应急救 援,并 保护现 场,迅 速报告 。
7.施工中确因作业需要拆除各类防护 设施的 ,应由 作业班 组向项 目副经 理提出 申报, 经采取 有效的 安全补 救措施 后方能 拆除; 作业完 毕后, 项目副 经理应 督促有 关人员 及时做 好复原 工作, 经重新 验收后 方可使 用。
山东博润买壳上市案例
山东博润买壳上市案例2010年6月11日纽交所上市的山东博润(NYSE:BORN),虽然被称为山东省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但并未带来多少新闻效应,知者寥寥。
山东博润以食用酒精为主营业务,年营业额刚刚突破10亿元人民币。
这家看似非常普通的企业,却有着“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80%”的炫目业绩,这成为其打动美国资本市场的有力筹码。
我们之所以关注它,并非因为其漂亮的财务业绩,而在于其在境外上市过程中,与监管政策玩了一次极具典型意义的“猫鼠游戏”。
山东博润的红筹重组模式,是迄今为止对政策突破程度最大的案例,令商务部十号文几近“一纸空文”。
因收购变更主业,谋划上市山东博润最早于2000年12月,由王金淼、王继宽、王培仁、王培利4 名自然人分别出资20万元人民币、20万元人民币、5万元人民币和5万元人民币设立(最早的企业名称为“海虹制盐”)。
山东博润最早的主营业务并非食用酒精,而是工业盐,因当地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盐碱地多。
自2007年起,山东博润的主营业务从工业盐转向食用酒精。
而其中一个重大转折,便是介入收购一家资金链断裂的酒精加工企业。
2007年7月,位于黑龙江大庆市的“安信同维酒精制造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随后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2008年7月,山东博润将其收购,更名为“大庆博润”。
经此一役山东博润的产能增加33万吨,加上原有的16万吨产能,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酒精生产企业。
而在山东博润收购行动的背后,得到了来自优势资本的股权投资。
由于该项收购以及PE资本的介入,并且在香港注册公司,山东博润开始同时谋划境外上市(其境外上市的计划可能是PE方的主张)。
当时,山东博润经过多次增资扩股、股权转让以及更名之后,变成了如图一所示的股权结构,其中王金淼持股96.7%,其父王培仁持股3.3%。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往往通过搭建“红筹架构”的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先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然后由离岸公司收购境内的资产,再以离岸公司为主体申请境外上市。
买壳上市的例子
买壳上市的例子买壳上市是什么?买壳上市是指企业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不活跃、资产负债表空壳的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一种方式。
买壳上市通常是为了避免繁琐的IPO审批程序和等待时间,以及节省上市费用。
下面是一些买壳上市的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例子一:小米买壳华星光电背景:小米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想要在香港上市,但是面临着IPO程序的漫长等待和高昂的上市费用。
过程:小米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收购了华星光电,一家曾经在香港上市但业务不活跃的公司。
小米通过注入自身业务和资产,使得华星光电焕发新生,随后以新的公司名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结果:小米成功以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上市,为公司快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和资金支持。
例子二:拼多多选择买壳上市背景:拼多多是一家中国的电商平台,竞争激烈,拟于美国上市。
过程:拼多多购买了一个名为”普思资产管理公司”的空壳公司,并将自身的业务和资产注入其中。
通过买壳上市,拼多多成功绕过了IPO审批的繁琐流程,以普思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结果:拼多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获得了更多融资和资源,进一步发展自身业务。
例子三:星巴克全球首次买壳上市背景:星巴克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欲在香港进行全球首次买壳上市。
过程:星巴克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启生商业集团”,并注入自身业务和资产。
经过重组和改名,该公司成为星巴克的全资子公司,并以新的公司名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结果:星巴克通过买壳上市成功进入香港资本市场,为其全球扩张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发展机会。
总结买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相比传统IPO能够节省时间和费用。
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不活跃的公司,企业可以利用其上市公司的地位和资本市场资源,快速获得资金支持和业务发展机会。
然而,买壳上市也存在风险,如壳资源质量、壳价是否合理等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a股借壳上市 案例
a股借壳上市案例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选择通过借壳上市来获得A股上市的机会。
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曾在A股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或者合并一家已经在A股上市的公司,从而利用后者的上市资质和渠道,实现自身在A股上市的目的。
以下是几个实际案例:
1.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该公司原为香港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北京燕京啤酒,获得了在A股上市的资格。
2. 昆明云投生态集团:该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云南旅游集团,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3. 金证股份:该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长城科技,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虽然能够让公司快速实现在A股市场的上市,但也有其缺点和风险,比如需要支付高额的收购费用、面临合并整合难度以及被壳公司债务问题等。
因此,公司在选择借壳上市前需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 1 -。
买壳上市案例
买壳上市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买壳上市的案例,字数为700字: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水泥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多年来,公司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声誉。
然而,由于资金链紧张和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决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是指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被收购后,原公司的业务实体不再运营,而购买公司则利用原公司已上市的身份,再次进行融资和发展。
对于买壳上市的公司来说,具有已上市的身份可以大大减少融资和上市的时间,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为了寻找适合买壳上市的公司,公司聘请了专业的投行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和评估。
最终,公司选择了一家曾经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上市公司作为目标。
该公司虽然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不佳和管理不善,业绩不断下滑,并且面临破产的风险。
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和洽谈,最终达成了协议。
按照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利用目标公司的已上市身份进行买壳上市。
收购价格为每股5元,总计10亿元。
公司决定通过借贷和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来筹措资金。
完成收购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将原房地产业务关闭,并将重心转向水泥生产和销售业务。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内部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和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由于公司具有已上市的身份,融资变得更加容易。
公司利用新的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包括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等。
公司的业绩逐渐恢复并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通过买壳上市,公司成功地实现了融资和发展的目标。
公司的市值大幅提升,股价也逐渐上涨。
同时,公司的声誉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买壳上市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上市和扩大规模。
光汇石油买壳上市案例
光汇石油买壳上市案例光汇石油:巧妙的资产注入通过注入客户而不注入资产,光汇石油集团的海上免税供油业务大部分被注入到上市公司,从而避免了资产注入构成非常重大交易被当新上市处理而需等待24个月的限制。
近年能源和资源公司的买壳热一度使香江投资者获利甚丰,但在金融危机后也一度使投资人受伤不浅。
若说买壳后能迅速令公司业务改善、投资者获利丰厚的,当数2007年底光汇石油对先来国际(00933.HK)的收购,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深圳石油大亨薛光林。
2008年初,薛光林通过其持有的离岸控股公司收购先来国际大股东刘东海所持有的68.26%股权,该收购给予先来国际的估值约为10亿港元,如今事隔不到两年,光汇石油市值已达150亿港元,增长了14倍,而原股东保留的3%股份也从每股0.84港元升到10港元,获利10倍多。
洽购先来国际光汇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是薛光林1996年在深圳成立的民营石油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石油仓储与保税中转、成品油批发销售、海上免税供油,并拥有国内多处港口货轮加油业务的特许经营权。
其海上免税加油业务2007年从零起步,但成长迅速,当年为往来货轮加油约84万吨,当时预计2008年仅这一业务的销售额就可达到12亿美元。
海上免税加油采用的船用重油属于大宗商品,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和信贷,光汇石油勘探业务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同样的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完成上市成为光汇石油的迫切要求。
考虑到商务部“十号文”对内资企业海外上市的限制和海上免税供油的行业特点,其在未来两三年内直接上市不可能实现,在香港买壳成为最佳的资本运作方案。
对于光汇石油这样的公司,在选壳时考虑了多方因素。
首先,公司对融资需求迫切,因此买壳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切忌与原股东出现大量纠纷和矛盾,这就需要一次性购买大比例股权。
根据有关法例,买方因此将被迫启动全面收购要约程序,需动用的资金量很大;同时,还需要选择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壳,防止过多股份散落在市场或不明人士手中,导致今后操作的困难。
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
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一)背景介绍自2001年起,浪莎管理层就一直有意进入资本市场,以壮大发展自己。
而作为一家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ST长控也致力于寻找重组合作者。
1998年4月上市的*ST长控,上市仅2年零10天,就被冠上ST的头衔,成为当时沪深两市1000多家公司中从上市到ST历时最短的一家。
而与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天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次重组宣告失败后,ST长控又被加星号,使其寻觅重组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ST长控是一个很典型的壳公司1,具有被收购的潜力,这也是浪莎所看中的。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过程2006年9月1日,*ST长控发布公告称,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成为*ST长控控股方,从浪莎买壳上市的方式来看采用的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
第二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ST长控向浪莎控股定向增发10106300股,每股6.79元,用以购买浪莎控股持有的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股权,这样就意味着浪莎买壳*ST长控从而间接上市获得了成功。
(三)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操作流程分析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在浪莎集团买壳上市的案例中,并不包括清壳这个步骤。
步骤一:买壳。
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即买到上市公司这个壳。
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浪莎控股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从而成为*ST长控的控股方。
其买壳过程见下图6 – 5 – 1和6 – 5 – 2。
买壳前:控股1壳公司:具有上市公司资格,但经营状况很差,准备成为其它公司收购对象,注入资产的公司。
买壳后:控股图6 – 5 – 2 买壳后 步骤二:注壳。
北交所 借壳上市案例
北交所借壳上市案例北交所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的方式,借助现有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实现自己的上市目标。
以下是十个关于北交所借壳上市的案例:1. 北交所借壳上市案例:2016年,某家科技公司A通过收购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的B公司,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上市目标。
这一举措为A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渠道。
2. 某化工公司C在寻求上市的过程中,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的D公司,成功获得了上市资格,并顺利完成了上市流程。
3. 2018年,一家金融科技公司E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的方式。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F公司,快速获得了上市资格,并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上市目标。
4. 为了实现上市梦想,某家互联网公司G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的H公司,顺利获得了上市资格,并成功完成了上市流程。
5. 某家医药公司I在考虑上市的时候,决定选择北交所借壳上市。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J公司,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上市目标,并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资本和业务发展机会。
6. 一家新能源公司K为了快速实现上市,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的方式。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的L公司,获得了上市资格,并成功完成了上市流程。
7. 2019年,某家物流公司M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的方式。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N公司,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上市目标,并为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8. 某家房地产公司O为了实现上市梦想,决定选择北交所借壳上市。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的P公司,获得了上市资格,并成功完成了上市流程。
9. 一家传媒公司Q在考虑上市的时候,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的方式。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R公司,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上市目标,并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10. 2020年,某家食品公司S选择了北交所借壳上市。
该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的T公司,成功获得了上市资格,并成功完成了上市流程。
买壳上市--帝通国际案例分析
周星驰买壳上市始末2010年2月23日,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帝通国际”发布公告,称周星驰将出任该公司执行董事一职,任期5年,从而将在公司背后隐形数月的大股东周星驰推向前台。
2010年5月27日,“帝通国际”更名为“比高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为Bingo)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周星驰坐拥35.6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成为香港创业板最耀眼的明星股东。
在这里,我们试图用老师讲过的投资银行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背景一般来说,买壳上市是企业直接上市无望下的无奈选择,周星驰之所以选择买壳上市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香港艺人中周星驰一直是比较善于理财的一位,圈内称“电影无厘头,投资有厘头”。
从1990年周星驰买了第一栋豪宅获利之后,就积极寻找热门投资标的,几年下来已经净赚超过7亿元台币(约合人民币1.4亿元),号称香港演艺圈的楼王之王。
但周星驰显然志不止于此,他一直在寻求上市从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周星驰控制的品记国际,曾经在2005年10月申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当时甚至制定了到新加坡的推介活动,但是,品记的上市申请在港交所的上市委员会聆讯中未获得通过,致使相关上市步骤夭折。
上市受挫,而再次申请又周期漫长,无奈之下,周星驰只好打起了买壳上市的主义,并看中了当时的帝通国际。
而帝通国际则是2002年左右在创业板上市的一家公司,帝通国际主要从事制造电子消费品、提供电讯服务以及物业管理,其07及08两年接连亏损,09年也仅仅靠出卖子公司的才保持了盈利为正,从而避免了连续三年亏损以致停牌的不利局面,其股票一度沦落为“仙股”,徘徊在0.1港元以下。
经营不利之下,濒于退市的帝通国际也试图通过寻找重组合作者以求谋得新的发展。
买壳:周星驰真正进入帝通国际则是通过2009年夏天的一笔交易。
2009年6月,帝通国际宣布以3亿港元从Beglobal Investments Limited 在香港的附属公司购入Granville Identity商场,而BI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周星驰,他以新股及可换股票据进行收购,通过这起收购,周星驰将持有24.21%帝通股份,这也意味着,周星驰能与菱电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持有超过48%的股份,成为帝通国际的控股股东。
国美买壳上市之路案例分析课件
IMC
4、思考题
1.1 国美电器历史沿革
•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成立。
IMC
• 1998年,国美认真总结了十几年的发展经验,出台了《国美经营管理手册》。
• 1999年7月,国美首次走出北京,在天津开设两家连锁店,
• 2000年7、8月份国美电器成功阻击彩电价格联盟,在广大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套现
• 2002年4月26日,黄转让 11.1%的股份给机构投资者, 做价0.425港元/股。
• 2002年4月10日,京华自动 化出资现金加代价股合计 1.95亿港元,收购Artway Development(由黄光裕持 有)
• 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正 式更名为“中国鹏润”
• 2003年7月,再发19%新股 融资3790万元。
对于国美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国内首发上市显然困难重重;从香港首发上市同 样面临交易所对主板上市要求高的限制。
无论从时间和国美自身的条件来看,在国内和香港首发上市都是不可实现的。首发 不成,当然要借壳或者买壳!
2.1 国美香港买壳上市操作过程
2.1 国美香港买壳上市操作过程
国美买壳上市之路案例分析课件
IMC
密谋
• 2000年初,国美开始将 目光转向环境比较宽松 的香港证券市场,与詹 培忠接触。
铺垫
• 2000年6月底,开始染指 京华自动化。
• 2000年7月底,詹培忠控 制了京华自动化。
2.2 国美香港买壳上市过程关键时间点
IMC
买壳 • 2000年9月,实际控制人
在加大对公司的控制力 度。 • 2000年12月6日,黄光裕 成为京华自动化第二大 股东。 • 2001年9月,京华自动化 全数包销配售4430万股 新股。 • 2002年2月5日,京华自 动化增发13.5亿股新股。
最新11级上市公司上市买壳并购案例
山东博润的红筹模式最终成功了,完成了对政策 的突破。
• 山东博润的红筹上市最终能成功,几乎可以说,任何境 内的民营企业,只要实际控制人去境外设立一个离岸公 司,之后去收购一个十号文生效前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 企业,然后再用这家外商投资企业全资收购自己的纯内 资企业,即可堂而皇之地完成红筹架构。
• 突破四,如果实际控制人原先已经通过离岸公司持有了一家外商投 资企业,而主营业务资产皆属于“纯内资企业”,把纯内资企业出 售给自己控制的外商投资企业,是否需要商务部审批?长甲地产即 属于这种情况,通过实际控制人持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壳公司,将所 有的纯内资地产企业收购了。其也宣称无需商务部审批,并实现了 红筹上市。此突破说明,实际控制人只要拥有一家已有的外商投 资企业壳公司,即可完成红筹架构。
• 这个条款的含义是:用自己在境外设立的离岸公司,来 并购自己的境内公司(也就是跨境关联并购),需要报 商务部批准,权限不能下放。然而,商务部虽然明确了 审批权,但对关联并购,一概不予批准。而跨境关联并 购,恰恰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关键步骤,可谓政策恰 恰卡在了脖子上。
• 自此,欲境外上市的企业便开始了与政策的博弈,监管 的政策底线也不断地被不同企业一点一点试探、一步一 步突破。
• 突破二,境内企业的控股权依然在内资股东手里,未能将控股 权转移出境外,后续转移股权的关联并购行为是否要商务部审 批?中国忠旺即是这种情况,其直接将境内股东的股权转让给 了境外股东,同样宣称无需商务部审批,并实现了红筹上市。 此突破说明,即使控股权没移出境外,红筹架构也无障碍。( 注:后来,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指引手册》【2008 年版】明确规定,十号文并购的标的公司只包括内资企业,已 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向外方转让股权,不参照十号文执行 。不论中外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也不论外方是原有股东 还是新进投资者。)
级上市公司上市买壳并购案例
VS
详细描述
某传统企业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 展的目标,选择买壳寻求新发展的方式。 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该企业获得了新的 业务领域和资源,进而实现了多元化经营 。然而,多元化经营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 战,如市场不确定性、管理难度、资源整 合等。
05
买壳并购的未来展望
买壳并购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目标公司进 行法律尽职调查,确保股权转让合法 、资产权属清晰、税务合规,并制定 应对法律风险的预案。
整合风险
整合风险
买壳并购后,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整合,包括管理、业务、 财务等方面,可能存在整合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整合风险防范
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明确整合目标、步骤和时间表,确保 管理、业务、财务等方面的顺利过渡,同时保持与目标公司 员工的良好沟通。
政策法规的影响
01
02
03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政府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规范买壳并购市场 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监管力度加大
监管部门将加强对买壳并 购的监管力度,防止市场 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 为的发生。
政策支持
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企业进行买壳并购,鼓励 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转型升 级和国际化发展。
能力。
品牌和渠道优势
通过买壳并购获得目标公司的 品牌和渠道资源,提升企业市
场地位和影响力。
买壳并购的历史与现状
1 2 3
历史回顾
买壳并购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曾经一度非常活跃, 成为企业快速上市和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
现状分析
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买壳并 购逐渐降温,但仍然是一些企业实现上市和发展 的选择之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级上市公司上市买壳并购案 例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买壳上市是指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一家已经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从而获得上市的资格。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来说,时间短、成本低、程序简便,因此在中国的股市中比较常见。
买壳上市的案例分析中,最为经典的例子之一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上市。
在2024年,阿里巴巴选择了位于美国的纽交所进行上市,而并没有选择传统的IPO方式。
阿里巴巴选择的买壳上市方式是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公司雅虎(Yahoo)的股票。
通过收购雅虎的股票,阿里巴巴就可以借用雅虎的上市资格,从而在纽交所上市。
这种买壳上市方式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买壳上市的速度比传统IPO方式快得多。
IPO的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数个月的时间,而通过买壳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很快获得上市资格,从而更快地进行股权融资。
其次,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对于一家像阿里巴巴这样规模巨大的公司来说,通过IPO方式融资需要付出巨大的费用和工作量,而通过买壳上市可以节省这些成本。
最后,买壳上市可以使公司更容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通过在纽交所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提高公司的曝光度和市值。
然而,买壳上市也有一些风险和局限性。
首先,买壳上市依赖于合适的壳公司。
如果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壳公司,或者壳公司的质量不够高,那么买壳上市的计划就可能受阻。
其次,买壳上市的程序相对较为复杂。
尽管相比IPO来说时间和成本都会减少,但是整个买壳上市过程依然需要进行尽职调查、协商合同等一系列的步骤。
最后,买壳上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考虑。
一旦选择了买壳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从壳公司继承的一些问题(如财务问题、声誉问题等)而面临着诸多困扰。
总的来说,买壳上市是一种相对快速和成本较低的上市方式,对于一些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公司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选择买壳上市还是传统IPO方式,需要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托普软件买壳上市
案例托普软件买壳上市1998年1月12日,四川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长征)董事会发布公告:1、公司董事会与四川托普科技发展公司(简称托普发展)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由川长征购买托普发展持有的1200万股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托普科技)中的1050万股股权,购买价格为每股7.42元,川长征采用现金方式购买,共计支付人民币7791.00万元,收购完成后,川长征持有托普科技53.85%的股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2、经自贡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同意,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金中借给川长征7791.00万元,作为本次购买托普科技法人股的资金来源;3、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川长征的主营业务由机床研究、生产、销售调整为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网络产品、应用电子技术产品、机床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1998年4目8日,自贡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与托普发展签定了国家股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川长征国家股全部股权共计4262.43万股转让给托普发展,转让价格为每股2.08元人民币,同时收取0.50元无形资产补偿费,转让完成后托普发展共持有川长征48.3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重组各方的基本情况:1、川长征:其前身为1966年由北京第一机床厂内迁包建的长征机床厂,是国家以机械制造金属切削加工为主业的机电工业重点骨干企业,1987年起实行股份制试点,三次发行社会公众股,1992年更名为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继续进行规范化股份制试点的公众公司。
1995年11月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截至1997年底,公司总资产41163.46万元,净资产18515.93万元,总股本为8812.43万股,其中国家股4262.43万股,法人股1050万股,社会公众股2、托普发展:该公司为成立于1992年的一家民营企业,主营计算机应用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1997年1月国家科委将以托普集团为主兴建的西部软件园确定为国家四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买壳上市案例中远—众城(600641)资产重组案例剖析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7-07-02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拆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7%的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的战略性投资行动。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一、发生背景1.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产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渠道,上市公司间的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收购不断涌现。
2.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对企业的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的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
二、转让的基本情况1.双方的基本情况中远置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才成立的大型控股公司,中远置业这次行动是在中远集团支持下完成的。
中远集团是1993年组建的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的企业,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营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的箱位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集团组建以来实施“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成为我国一个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公司于1991年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93年4月7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众城公司是一家以房产开发、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实业公司。
其在房地产和实业的投资上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开发高档涉外办公楼、外销房和大型娱乐所。
由于9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产业不景气导致的市场疲软以及一些投资决策失误,众城实业外销房销售困难,经营业绩连续大幅度滑坡,每股收益从94年的0.488元、95年的0.16元,迅速降至96年的0.0055元净资产收益率相应地从94年的28.45%降至95年的7.99%,再降至0.28%,年增长率为-89.38%和-90.08%,资产沉淀达两亿多。
在转让前,前四名股东分别是陆家嘴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第二营业部、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22.97%、16.70%、16.70%和16.70%。
2.转让的过程上国投和上海建行均为金融机构,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高,但众城由于外销房销售困难,存货居高不下,资金沉淀严重,在目前中央银行强调规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将沉淀多年的发起人法人股套现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减少呆帐坏帐的比例是较明智的做法,同时对众城的投资收益低于贷款收益,将其转让也是有利可图的。
因此中远置业、上海建行及上国投三方在进行了多次谈判后,于5月27日签署协议,中远置业一次性受让众城实业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共4834.4265万股,每股转让价格为3.00元(为净资产的1.5倍),总共耗资1.45亿元。
7月17日,众城实业召开第三届第五次董事会,改选、调整了董事、监事和总经理。
8月18日,众城实业召开股东大会,至此中远掌握众城的实质经营权。
中远入主众城董事会后,在财务顾问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制订出慎密、切实可行的资产重组方案和众城实业中长期业绩及股本增长规划方案。
经过两个多月的运作,众城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中远置业作出增持众城股份的决定。
因为众城基本面好转,第二次股权收购的成本也相应高于首次收购成本。
经过多项谈判,中远置业、陆家嘴和中房上海签署协议,中远置业一次性受让众城实业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共6681.412万股,每股转让价格为3.79元,共耗资2.53亿元。
至此,中远置业以68.37%的众城股份持有量成为其绝对控股方。
三、对本案例的分析与思考1、中远集团入主众城的目的--战略性“登陆”中远花巨资买壳是一次战略举动,注重的是长期效应,是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着,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上海抢占“桥头堡”,为其业务转至上海并进行扩张做好准备。
上海不仅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而且还日益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连续7年达到25%以上,并且去年开始试运行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近年上半年力度加大,不久正式启动,已有七八家境外班轮公司明确表示将在其他港口的第三国转运业务转移到上海港来。
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在加上以后浦东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壮大将极大地促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的增长,上海将成为国际集装箱的“枢纽”。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建立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的运输量的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的仓储的大力发展。
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应强烈,都有“抢占”据点的要求。
作为“航界巨子”的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的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现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的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
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的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
因此,作为中远的战略部署,中远必须在上海寻找一个“桥头堡”,并且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的基地。
事实上,交通部日前已基本决定将中远集团集装箱总部迁至上海,至此中远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中远建立“桥头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造堡”,即自己在上海申请土地建造大楼,这种方式涉及的审批程序多,工期长,投入大;第二种便是“买堡”,也即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家上市公司。
第二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样一样可以迅速建立桥头堡,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一只壳,进行重组后可以源源不断地筹集资金。
这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收购上市公司还可以迅速提高中远的名气,为其节约了大量广告费用以及以上市公司的形式来评估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低估的资产,达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那么,中远集团为什么选择众城作为目标公司呢?这主要有如下考虑:(1)众城实业总股本为1.684368亿股,规模适中。
(2)众城实业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繁华地段,这对中远集团实施“登陆”战略,落户浦东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城实业投资2亿元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造的众城大厦是浦东新区首幢落成的高档涉外写字楼,这符合中远在上海登陆的形象和需要。
若中远在陆家嘴再建一幢同等规格的写字楼,撇开批地中涉及的烦琐审批手续以及造楼所花工期不谈,就成本而言,造价恐怕都不止3亿,而收购众城即使达到50%的比例也不过3亿左右。
在时间和成本上中远都非常划算。
(3)众城实业作为我国首批股份制改造企业之一,曾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市场形象,尽管近几年业绩连续滑坡,但仍有潜在的价值可挖掘。
(4)众城实业属于房地产类,与中远集团陆上产业发展规则--“九五”期间在房地产投资60亿元的发展目标相符。
若收购成功,则可以有效地探索;以房地产业外部增长为外部突破口的新型增长道路。
(5)众城实业资产结构单一,人员比较少,并且众城目前的负债比率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左右),这有利于收购后的重组和公司整合。
以上几点中,第(2)点是使众城成为中远目标的主要原因。
所以,中远入主众城带有其战略性布局扩张业务、证券市场筹资,扩张名气和优化内部资源的目的,但发展业务和抢占市场是其主要目的。
这样理解就可以明白中远为什么“买壳”而不是“造壳”,因为造壳虽然筹集了资金,但不能解决中远迅速在浦东登陆,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目的。
同样可以明白中远愿意化巨资购买资产变现能力不是很好,社会公众股筹资潜力不是很大的众城,因为中远对众城在陆家嘴的资产有有效需求,对其而言收购成本与其所获得的资产相比较还是不大。
因此,“中远入主众城”虽和包玉刚的九龙仓收购战都是登陆,但二者形似但神不似,前者主要是利用众城抢滩继续发展其航运及其相关的仓储和房产业务,并未真正“弃舟”,而包玉刚则是真正开展地产业务,实现“弃舟登陆”,前者利用证券市场实现业务的战略布局和发展,后者则实现业务的战略转移。
中远对众城的股权收购应分两块来分析,首先收购28.7%的股权所花费的1.45亿元是实际控壳成本,用不到1.5亿元的资金便控制住一个拥有数幢待售高档写字楼、公寓,总股本1.68亿股,流通市值达25亿元,负债率不到30%的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目前国家严格限制房地产类公司上市,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壳”犹显珍贵)可谓合算。
随着众城业绩和市场形象的改善,持股比例越高就可从其中分得越多的综合收益,因此中远置业作为增持股份的战略决策,虽然第二次收购价格稍有提高,但如与中远集团的整体登陆战略步署及众城实业的良好发展空间对比,目前的收购成本并不算高。
因为一个相关的重要因素是,中远本次增持股份,用意可能还不仅仅是多持股,还可能是为了理顺股东结构,这样,它今后的重组计划可以更加有效地得到落实。
而根据国际惯例,企业重组实施顺利,大股东完全有可能再主动引进理想的战略性合作伙伴,以共图大计。
这样的话,到了再向新的战略伙伴转让股权时,转让价就肯定远远不是现在的水平了。
2、对众城影响的分析(1)众城下半年的业绩会有改善,壳资源会进一步发挥作用。
买壳以后利用证券市场筹资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中远会加快重组的力度,尽量盘活存量资产。
在盘活存量房产方面,中远会利用其在海外的窗口吸引外资来购买。
另外中远在海外的分支结构也会参予购买部分房产。
另外,中远在海外的资本市场上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中远可能会进一步的发挥众城的筹资功能,发行B股以及海外上市等等。
(2)对众城以后定位和发展的分析。
中远注入的资产将直接影响到众城以后的定位和发展。
中远会将其自身的优质、具有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性质的项目和资产注入众城,众城以后的产业将由货运、仓储、国际贸易和房地产构成,而众城本身将成为中远在上海发展业务的“旗舰”。
3、中远入主众城为大型企业集团利用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