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历史论文--浅析《大将军韩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将军韩信》

在“影视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按照老师要求,我认真查阅了古今关于韩信的史书、文献相关论文等,又观看了电视剧《大将军韩信》。一直都觉得不能以历史史实的观点去看待影视作品,不然结果必然是被各种篡改和主观讲述所雷倒。在以往在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对于历史史实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未曾真正在史书中还原过历史,更未曾细细品味其中的始末,但是这一次,一边研读历史,一边观看影视作品,历史让我以严谨的态度审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为追求艺术效果而对历史故事加上了编剧的主观修饰,难免对历史会有所扭曲。

一、影视作品浅析

1、关于情感

在《大将军韩信》中,延续中国电视剧一贯的风格,“感情”依然是这部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部电视剧中,韩信除了一个叫樱桃娘的妻子,还有和虞姬成了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韩信与蒙恬的女儿也有了恋情。该剧制片人兼文学统筹李斌说:“我们都是根据史料记载和韩信研究会的成果来写剧本的,比如虞姬和韩信是同一个村子里的人,我们推断他们很可能有恋爱关系。之前我们知道虞姬与项羽有感情,其实虞姬与项羽离得很远。”不知是因为感情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话题,还是因为史书对于人物感情生活的描述较少而为编剧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总之感情成了这部剧中最具嘈点的地方。

看了这部剧之后不得不感慨编剧丰富的想象力,韩信与虞姬是同村就可以相爱成为初恋,传诵古今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中提到了屠夫与韩信的冲突,那么为了引出“胯下之辱”作者竟然让韩信和屠夫爱上了同一姑娘,而这个姑娘此时与韩信爱的死去活来、彼时又因为项羽两次不经意的援救而与项羽深深相爱。如果说虞姬喜欢的是项羽这种英勇潇洒的英雄形象,那她又怎么会喜欢上同村被屠夫欺凌而不反抗的韩信呢?难道我一代枭雄韩信大将军青年时代从开始就虞姑娘被当作了备胎?这一连串的故事下来,只有种童年被毁的感觉。从小读过的关

于“胯下之辱”故事一直告诫着我“忍他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他人所不能成”,故事迁移到这部剧中咋就成了韩信为了一个女人白白受了委屈呢,我心目中大将军的形象哪里去了?我宁愿看到韩信是因为一块糖果和他人发生冲突后而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愿战神韩信因为一个女人被欺凌如此,而且这个女人没过多久就果断选择了另外的男人。

可能是从小听的关于韩信的都是他忍辱负重、骁勇善战的英勇故事,没有对英雄的感情进行过猜想,电视剧开始就把虞姬和韩信演成了初恋让我着实有些不愿接受。不过故事好在让韩信因为胸怀大志而果断放弃了虞姬,这一点倒是符合了我心目中战神韩信胸怀天下的英雄形象。对女人,他有的是情而不是欲,也恰到好处的反应了韩信铁血男儿的形象。

2、关于韩信人物

吐槽归吐槽,但是剧中表现的韩信的英雄形象恰好符合我们的想象。关于韩信最后的悲惨遭遇,到底是他真的心怀谋反之意还是刘邦疑心过重,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韩信是否真有反意,后人不得而知。处于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以我内心的角度思考,更愿意相信韩信本意不想谋反,只是被奸人陷害。此剧中韩信的忠心形象被表现的倒是淋漓尽致,凭借韩信帮刘邦打天下时的能力,如果他要真的想反,定是精细谋划的,陈貕怎么会有机会自己谋反呢,他自己贸然进行的一次谋反,反倒害了对皇上忠心耿耿的韩信,着实让人觉得可惜。谁让韩信在历史记载中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呢,从开始看这部剧作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悲剧的结局。国士无双,略不世出,战神级的传奇人物,这恰好是我想要的英雄形象。只可惜他真正能叱咤疆场施展所学的时间只有不到4年,前半辈子不被人赏识,后面更杯具,被夺了兵权,软禁,贬谪。

对主上,韩信有的是忠心而非谋逆,对天下,他有的是以战止战还天下太平之心,而非争霸天下以全个人之英明。可以说韩信的崛起和死亡,既不是为了刘邦也不是为了大汉,更不是为了什么出人头地的抱负,而是为了天下不再有战乱,百姓可以不再因战争流离失所。他求的只是平安,是天下的平安,也是自己的平安,只可惜,奸佞当道,“见天不杀、见地不杀、铁器不杀”的承诺也没有保住他的性命,君要臣死,臣还能活吗?看完此剧,想恨,可是无从去恨,只能说韩信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吧,从古到今当权者莫不如此,有多少忠臣良将最后死的

不明不白。

二、韩信悲剧人生本源探索

韩信的悲剧人生,究其根源,根本原因是当时国家政权现状的必然结果。韩信的冤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是必然的结果。秦末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激烈角逐后刘邦得天下。随其打下江山者,除了彭越起初游击于泽野,韩信与刘邦有君臣名份外,其他人都是昔日与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王。数百年的历史证明诸侯王是一种分裂势力,是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最大障碍。刘邦也是以诸侯王身份反上作乱夺了顶羽江山的,对这一制度的危害他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天下大定后,刘邦政治工作的重心已由夺取政权转入巩固政权的阶段,解决异姓王问题已迫在眉睫,这时他已有时间和力量逐个解决异姓王,这是韩信悲剧的根本原因。其实,刘邦要铲除的并非韩信一人,而是整个异姓王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的死则是必然的了。

除了以上根本原因外,各种诱发因素也共同导致了韩信的悲剧。

首先,就个人关系言,韩信从未得到刘邦发自内心的信任。刘邦真正的亲信是沛丰故旧集团中的卢绾、肖何、曹参、周勃、樊哙等人,中道投汉的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位置根本没法和这些人相比。刘邦重用韩信并非出于政治上的信任,而是争夺江山的战争需要。

其次,才高权重而不知韬晦。韩信用兵神机妙用,楚汉间无人可望其项背。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仍掌握众多精兵良将,必然让皇帝担忧,但这时韩信依然不知道韬光养晦,与刘邦论兵时仍坦言自己用兵“多多益善耳”。更激发了刘邦对他的猜疑和嫉妒之心。

另外,韩信的威望也让刘邦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韩信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对刘邦而言韩信的谋反定能得到朝中重臣支持,如果任他留在身边,对刘邦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韩信一次偶然拜见樊哙,樊哙竟然跪拜迎送满口称臣,受宠若惊地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樊哙尚对他如此敬畏满朝文武就在不言之中。刘邦对此必然不会置若罔闻。

最后,韩信恃功邀赏给他的悲剧结果埋下了祸根。韩信有两次严重的不理智行为,惹得刘邦早已萌生杀韩之心。在刘邦兵败广武身负重伤之际,远在山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