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那么,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
而产生区域工资差异的因素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政策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策制度因素主要包括转型过程中的工资体制、对外开放、企业体制改革和地区保护。
经济因素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工资体制: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中央根据地区的物价水平、区域发展计划以及相关的人事管理体制将全国分为11 类地区的工资标准。
地区工资类别越高的地区享受到的工资水平也越高。
这一体制被称为地区工资类别制度改革开放后,通过85年引入市场机制和93 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因素侧重点也逐渐从政策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对外开放:大量的研究认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自由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提高效率、获取技术等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收入的增加。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伴随直接投资而来的资本、技术、税收收入、生产力外溢等因素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工资水平也越高。
所以对外贸易促进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展。
企业体制改革:我国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的所有制形式。
但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地区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快。
这一差异可能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地区工资收入的差别。
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从以保护当地资源为主变为以保护当地市场为主,以各种方式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
这使其不能于时代接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工资水平也相应受到影响
生产要素角度: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性,工资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日益成为全国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制造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则逐渐沦为采掘型的矿产资源基地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外围区域(范剑勇,2004)。
如果由于区域职工主要集中在生产率低的产业,因而引起平均工资偏低,那么相应的政策应是在收入低的落后地区建设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
如果经过产业结构差异的调整后,工资差异在相同产业生产率情况下仍然存在,那么相应的政策是分析和提高低收入区域的生产率水平。
如前面提到的西藏职工的平均工资和上海职工相当,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先进和基础设施比较好,容易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使工资水平相应提高。
这些是工资地区不平衡的一些原因,那么对于这种不平衡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接下来是我们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