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大纲概要

合集下载

微生物大纲总结

微生物大纲总结

微生物总结绪论一、重难点:(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各类特征二、内容:1.微生物(microoganism,microbe):自然界的一类结构简单、体积微小、肉眼不能看见的生物。

2.微生物的特征:(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多独立生活的单细胞或细胞群体。

(2)繁殖迅速,易于变异,适应性强,且具有极大的比面积,代谢能力强。

(3)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1)非细胞型生物(acellulat microbe):个体极其微小,无细胞结构,仅由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中寄生、增殖。

病毒(virus)属于此类。

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或差异毒力都较差(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细胞核只是单一裸露的DNA分子,不进行有丝分裂,只含有核糖体,同时含有两种类型的核酸。

包含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与真核细胞差异大,易找到药物靶点,抗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药物较多,治疗效果明显。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有高度分化的细胞核,行有丝分裂,细胞器完善,同时含有两种类型的核酸,体积大,结构复杂。

真菌属于此类。

这类微生物与人类细胞相似,故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较困难。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1.物质循环2.工业生产3.农业生产4.医药卫生5.基因工程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甚至是必需的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分布类型等,以及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三、英语单词:微生物microoganism,microbe 非细胞型生物acellulat microbe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细菌学基础一、重难点:(1)掌握细菌基本形态及大小的测量单位(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功能。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介绍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介绍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园艺等专业总学时67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园艺、现代农业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讲述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及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各方面的应用;为学生学好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形态、营养要求、生长代谢、遗传变异和微生物与生态农业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微生物工作的基本技能,如利用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细菌染色、细胞大小的测定、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及菌种的移接、培养及分离和菌种的保藏。

3、通过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微生物生态的知识,掌握微生物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能指导生产实践。

三、理论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农业微生物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前景。

明确本课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微生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及分类单位。

(三)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特点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的特点三、微生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与地位四、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和命名§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二、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3微生物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微生物与土壤二、微生物与农业生产技术三、微生物与农产品加工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常见农业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掌握主要类群的基本知识。

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微生物形态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原核细胞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微生物的区别,细菌、真菌、病毒是本章的重点。

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及病毒的基本特征及增殖过程是本章的难点。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总则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微生物学是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目的: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学教学、读研、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准备。

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知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选择使用能反映微生物学新成就和发展方向的新教材,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2.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按简明易懂,重、难点突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要求讲授课程。

3.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杨文博译,《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四、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第二部分各篇、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4、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5、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2、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2、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4、掌握夹膜、芽孢的构造5、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及二分裂繁殖的过程6、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7、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病原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生物是指细菌和蓝藻,它们没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是指真菌、原生动物和动物细胞,它们具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需氧性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真菌的分类和生长特点真菌按生活方式可分为寄生真菌和自由生活真菌,按菌丝形态可分为单菌丝和分枝菌丝。

真菌生长缓慢,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到室内空气中,人们吸入感染。

例如,麻疹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或黏膜,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

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包括接触污染的物体、血液和体液等。

例如,艾滋病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1. 细菌的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免疫逃逸等方式引起感染。

例如,白喉杆菌通过产生白喉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白喉病发生。

2. 病毒的病原机制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流感症状的发生。

3. 真菌的病原机制真菌通过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本课程是_____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染色、分离、鉴定等。

3、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多样、繁殖迅速等2、微生物的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4、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群体特征2、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蓝细菌的生理特性蓝细菌的分布和作用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支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特点和致病性衣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三)真核微生物1、真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征常见真菌的代表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等2、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原生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3、藻类藻类的形态和结构藻类的繁殖方式藻类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四)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如核酸、衣壳、包膜等2、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装配和释放3、病毒的培养和检测病毒的培养方法,如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4、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性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4、培养基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常见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六)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七)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如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等细胞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干重法、湿重法等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细菌的生长曲线真菌的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渗透压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实验室培养法工业培养法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化学控制方法,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八)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物质的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菌种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九)微生物的生态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物体中的微生物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微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如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3、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鉴定的依据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院长:)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修读对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五)总学时与学分:45学时。

其中理论45学时。

2.5学分。

(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后续课程:发酵工程(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主要学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及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及物种多样性,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生物技术与产品。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学习微生物学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第二版2.《医学微生物学》戚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二版3.《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杨汝德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1.微生物定义及其类群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未来。

3.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贡献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微生物的发展历史。

熟悉微生物学的目的。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思考题或练习题: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主要讲授内容:1.无菌技术2.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3.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稀释法4.单细胞(抱子)分离5.选择培养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理特性、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过程;5. 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6. 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7.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2.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2 真菌的结构和功能2.3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2.4 寄生虫的结构和功能3.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3.2 真菌的分类和特征3.3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3.4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1 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2 真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3 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4 寄生虫的生理特性和代谢5. 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5.1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5.2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5.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应用6. 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6.1 纯培养和鉴定方法6.2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6.3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技术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7. 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7.1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7.2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7.4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实验:安排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编号:M1011学分:4总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年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本课程将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医学本科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中要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与致病机制、主要病原体特殊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案例教学,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具体安排如下:内容学时理论课绪言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细菌的生理1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细菌的遗传变异、噬菌体 2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球菌2肠杆菌科2弧菌属螺杆菌属2厌氧菌属2分枝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2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放线菌、诺卡菌属 2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2螺旋体2病毒的基本性状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呼吸道病毒2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2肝炎病毒2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 2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2真菌学总论2主要病原学真菌2实验课: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细菌的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 3消毒灭菌、培养基的种类、制备 3化脓球菌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肠道感染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分支杆菌、厌氧梭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检查法 3真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的检测、病案讨论 3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008年4月参考书1.刘朝奇.医学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一版,20102.闻玉梅. 医学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张玉静.分子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金奇.分子病毒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条例(第424号)2004年11月5日6. Prescott, Harley, Donald. Microbiology 6h ed International Euditon 20067. Murray PR, Rosenthal KS, Kobayashi GS,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5th Louis: Mosby, 20058. Stites DP.T 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2.绪论教学目的1. 掌握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2.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3.了解微生物的发展简史,包括微生物学科的形成、发展与进展。

4.了解医学微生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学时:1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微生物学(二)医学微生物学二、微生物种类和分布(一)、微生物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微生物的分布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的1.熟悉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了解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学时:2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实验课内容)。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和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功能及致病性。

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教学目的1.掌握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2.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个体生长繁殖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教学学时:1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细菌的理化性状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实验课内容)。

五、细菌的分类(自学)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部分内容在实验课中进行)教学目的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生物安全等概念。

2.掌握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

3.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

4.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室感染的控制、监督、相关责任。

教学学时:1 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几个有关的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生物安全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

三、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教学要求:对比介绍消毒、灭菌概念的区别要点,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化学消毒剂作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噬菌体教学目的1.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2. 掌握噬菌体的复制特点。

教学学时:0.5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二、毒性噬菌体三、温和噬菌体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变异教学目的1. 掌握微生物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与原理2. 掌握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和质粒)3. 掌握细菌、病毒变异的发生机制(突变、基因的转移和重组)4. 熟悉细菌、病毒性状的变异5. 了解微生物变异的实际意义教学学时:1.5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细菌的遗传物质与变异的现象: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形态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二、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四、基因突变五、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教学目的:1.掌握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2.掌握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3.熟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4.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教学学时:1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一)抗菌药物的种类(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二、细菌的耐药机制(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七章感染与免疫教学目的1.掌握感染、病原菌、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2.掌握细菌的致病性特点及细菌内、外毒素的比较3.掌握细菌感染类型4.熟悉微生态、微生态学的概念5.熟悉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原则6.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教学学时:2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分布、生理作用、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主要原因、防治(二)机会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二、细菌性致病作用(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超抗原与疾病(二)细菌入侵的数量(三)细菌入侵的途径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来源、传播途径(二)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细菌性感染(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五、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微生物特点,常见微生物(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教学目的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各种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及各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制剂2.掌握的主要治疗方法3.熟悉病原微生物采集与送检原则、诊断的主要程序与方法教学学时:1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细菌学诊断(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主要检验程序(二)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二、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一)人工主动免疫:疫苗、类毒素(二)人工被动免疫三、细菌感染的治疗第九章球菌教学目的1.掌握化脓性球菌的共性和分类2.掌握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掌握链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抗“O”原理及应用4.熟悉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学时:2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葡萄球菌(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分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因素: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TSST-1、凝固酶2.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毒素性疾病3.免疫性天然免疫力(三)微生物检查(四)防治原则二、链球菌(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分类、抵抗力(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致病物质: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2.所致疾病:急性化脓性炎症、猩红热、变态反应3.免疫力: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早期足量合并用药三、肺炎球菌(一)生物学特性:G+ 、高营养培养、胆汁溶试(+)(二)致病性:荚膜和侵袭力→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三)微生物学检查四、脑膜炎球菌(一)生物学特性: G--、有荚膜(二)致病性(三)微生物检查:脑膜炎球菌对低温、干燥敏感,故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暖、保湿并立即送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