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红河学院 2011--2012 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教育学:一·教育够成的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三·教育相关的名著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1776年康德《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的教育学专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教育学之父”。
三、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基础教育:是向每一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范围。
基础教育是指: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而在有些国家,“基础教育“还包括初中教育。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学: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的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的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教学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即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里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各种组织体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机能不断提升,日趋完善,直至退化的全过程。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1.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提出的教学四阶段是(明了、联想、方法、系统)2.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
关于制约条件说法正确的是(学校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教师、教育过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程度)3.教育的社会功能特点表现在(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有限性)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着力推进了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一般认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6.里比特和怀特两位教育家根据教师的领导方式总结师生关系类型(自由、民主、权威)7.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拟定教学计划)8.班主任应成为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9.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德国哲学家特拉普担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10.宏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11.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12.在个体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13.在教育学中,最早遵循自然这一教育思想的先河是(卢梭)14.对于人的成长,(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5.19世纪初,最早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大学是(德国柏林大学)16.产婆术的发明者(苏格拉底)17.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社会功能,关于社会功能的特点和说法错误的是(直接性)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有限性18.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是(遗传)19.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的依据(人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顺序性、整体性)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20.杜威认为教育家强调教育的目的,但大多数学生受功利的影响,体现科学教育的(功利性)21.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集中表现在(对社会的重视程度、教育者、学校、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价值)22.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包括(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时代是变化的)23.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方针)24.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解错误的是(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内在向往…、不等于德智体美劳…、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个性、全才导致全面平庸最好片面发展)25.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26.我国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不包括(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7.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班级)28.以教师教学表现为划分依据,不仅能……而且不经过分析和深思熟虑则达到()阶段(专家)29.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30,教师依据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31.人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抓住关键期、发展顺序)32.每个教师都生活于每个教学。
教育学复习资料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1年秋期开放教育(专科)《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2011年12月制订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教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实际应用能力。
2.考核方式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教育学》,同时也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英语教育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学》。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柳海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2011年8月第2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教育的基本理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应用指导能力。
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5%);单项选择题(10%);名词解释题(25%);简答题(24%);论述题(26%)。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重点名词教育教育学教育科学二、重点掌握1、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2、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一般掌握1、教育科学及其体系;2、教育学的发展过程;3、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重点名词教育功能二、重点掌握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2、教育功能的类型三、一般掌握1、社会的构成要素;2、教育的社会功能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重点名词人的身心发展二、重点掌握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2、各种影响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三、一般掌握1、人的本质与人的素质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第四章教育目的一、重点名词教育目的二、重点掌握1、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2、五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一般掌握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第五章教育制度一、重点名词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二、重点掌握1、教育制度的特点和类型;2、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历史发展、未来趋势;3、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和类型;三、一般掌握1、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及其改革第六章课程一、重点名词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二、重点掌握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指向;教材的编制与管理2、课程评价的类型;三、一般掌握1、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考试评价等内容第七章教学一、重点名词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二、重点掌握1、教学的基本要素2、教学内容的特点及结构;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结构;3、常用的教学方法;4、教学的组织形式三、一般掌握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第八章德育一、重点名词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二、重点掌握1、德育的任务、内容2、德育过程的特点、模式三、一般掌握1、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第 3 页共10 页第九章教师一、重点名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二、重点掌握1、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地位作用、基本特征、权利与义务2、教师的专业素质三、一般掌握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形象2、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与途径;3、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和班级管理方法第十章学生一、重点名词智力非智力二、重点掌握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法律权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学生的性别差异、智力差异、非智力差异与教育三、一般掌握1、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别差异,以及教育等目的第十一章学校管理一、重点名词学校管理二、重点掌握1、学校管理的目的、意义、功能和任务2、学校管理的原则三、一般掌握1、学校管理的方法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教育与教育学第⼀节:教育的认识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的⾝⼼发展、培养⼈为⽬的的,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学习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受教育者):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重点: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活动的促成者。
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促进、规范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与教育者进⾏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切事物的总和。
有形客体:场地、设备、⼿段、⽅法、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的⽆形客体:交流、谈⼼,⼈格的交流3、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机运⾏的整体、完整实践活动的系统、教育活动的双重性:⽣产活动=主体—客体(对象化活动)教育活动=主体—主体(交往性活动)第⼆节教育的产⽣与发展⼀、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1.“⽣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法)教育是超出⼈类社会范围的⼀种现象⽣来具有、遗传、潜在的教育2.“⼼理起源说”孟禄(美)⼉童对成⼈的本能的、⽆意识的模仿⽆⽬的、⽆意识、⾮社会性3.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是⼀种社会现象,是⼈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王守恒《教育学教程》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以⽣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物经验的需要。
——陈焕章《教育原理》⼆、⼈类教育产⽣的前提1.⼈类教育产⽣的⽣物前提教育的必要性:种⽣命:与动物既相同⼜不同,不同之处表现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教育的可能性类⽣命:⼈类的发展主要依靠间接经验、间接知识,⽂化进化⼈类的双重⽣命2. ⼈类教育产⽣的社会前提⼈类社会的诞⽣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类⾃觉的劳动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具、传递经验、⾃我意识的形成、语⾔的产⽣个体经验的类化劳动的社会结合——集体劳动、集体获益◎⽣产劳动为教育的产⽣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三、教育的历史发展1.农业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属劳动⼯具;第⼀产业的形成;剩余价值与私有制;阶级分化教育的特点1、脑体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权2、鲜明的等级性、专制性3、教育与⽣产劳动相对⽴、脱离⽣产2.⼯业社会的教育(18世纪末)⼯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机器⽣产;第⼆产业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扩⼤;劳资关系的改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学校的建⽴(2)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产性、科学技术(3 )教育的公共性:初等、中等教育、义务教育3.信息社会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第三产业的形成;⾼智能科技的发展;民主平等关系的建⽴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的变⾰:教育理念、⽅式、内容、课程、组织。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复习大纲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作者:儒家思孟学派。
郭沫若考证,乐正克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学记》未达到科学的水平,其理论性、系统性不强,思维方式也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学派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教育学:研究培养人、开发人的潜能的学问,是研究教育活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2、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基本途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5、“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课程开发主体基于不同的课程观自主自觉地进行调研审视与研制课程方案的过程6、“教学”的概念。
是以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教学交往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7、教学原则: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8、教育政策:是政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9、教育法规:是教育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
10、启发性原则:指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配合,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有效地发展智力11、什么叫儿童的主体性?主体性在人的发展中有何作用?儿童的主体性就是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和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
作用:1、发挥儿童主体性,使儿童积极参与生活和教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发展和心智的成熟。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期末复习课件
考试问题
:(1)考试中的失败导致自信心、生活激情的下 降;(2)考试的标准化导致批判求异精神的匮乏; (3)考试内容的封闭性导致创新视野的限制;(4) 考试目标的单一性(智育)导致情感体验单一、苍 白,个性丧失;(5)考试的功利性导致知识结构 的失衡,缺乏对知识自主选择的机会;(6)考试 带来的紧张生活,导致过度焦虑,缺乏创造思维应 有的放松心态,过度的竞争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缺乏交往中的智慧碰撞。
(二) 从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
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 :是有助于社会进步和
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个
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 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
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Leabharlann 4.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还具的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发发挥个体遗 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 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弊端:教育万能论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 超越它所依存的现存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 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因此 ,美国心理学 家华生所说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4.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3.社会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4.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弊端: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观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人与动 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 动地接受,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凭藉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 积极的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因此,象我国古代墨子说的”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 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2篇)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2篇)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实践,还探讨教育理论,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思想:从中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些思想家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洛克、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学的内容。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等,都对现代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法:通过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来探讨教育问题。
实证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历史法: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个体性: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发展个性的过程,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个体功能:教育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促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
3.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规范性。
非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如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指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对象的具体要求。
2.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社会需求:教育目的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个体发展:教育目的必须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规范。
2012年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1.教育的含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3.萌芽时期的教育学,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雄辩术论理》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夸美妞斯,著有《大教学论》成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为科学教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普通教育学》,以统觉来阐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发展中的近代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学校即社会4强调做中学4.影响教育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5.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发展、创造新的科学知识6.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传递文化、教育传播文化、教育选择文化、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8.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儿童发展的整体性9.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般归为三类,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0.学校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11.学生观:1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意味着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他们的身心还出于趋向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是由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决定的3学生一学习为其主要任务4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经历都不一样,都处在各自发展水平线上,在认知水平认真风格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5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学校教育必须把学生当人看。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型和复习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型和课程复习重点一、考试题型:(开卷,90分钟)专科: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论述(20分)实例分析(20分)本科:不定选择(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论述(15分)、实例分析(15分)二、课程复习范围重点重点概念包括:1.教育(广义、狭义)2.教育科学3. 教育大纲3.人的身心发展4.素质教育5.义务教育6. 课程7.综合课程8.教学9.启发式10.德育内容11.德育过程12.心理咨询法13.陶冶教育法14.课外教育15.全面发展教育16.教育合力17.学校管理18 教育规律19教育制度二、重点简答题:1.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5.课外教育的基本内容。
6.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7.教学的实质是什么?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0.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包括哪几方面?11.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1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3.教师的劳动价值。
14.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5.教师的任务是什么?16.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17简述学法指导的内涵、意义与作用。
18简述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19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20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重点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论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联系实际,试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3.联系实际,试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4.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5.谈谈你对德育过程基本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6.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
8.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3.学校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第二讲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2.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3.形象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它具有可塑性)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个体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学第三章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得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育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科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换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1.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下述重要意义。
其一,定向作用。
其二,调控作用。
其三,评价作用。
11秋教育学复习提纲
2011秋《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体系,教育现象中的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目标,而以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工作、保证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则是研究的目的。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狭义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4.教育目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所谓的教育目的就是社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5.个人本位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人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6.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7.学制: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和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8. 课程:(1):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不仅包括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而且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
(2):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和教科书中。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旨在从教育的本质、目标、原则、方法等方面加深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别差异原理、社会化原理、认知发展原理等。
二、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其全面成长。
三、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设计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
教学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通过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促进其积极学习态度和动力。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间的互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教育问题。
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和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等。
教师应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责任。
七、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变革。
创新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语本文针对教育学期末考试,总结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改革与创新等重点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祝大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复习
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复习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大学教育学科在学期末考试中的重点复内容。
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教育理论
- 了解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 熟悉教育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
- 掌握不同教育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教育心理学
- 了解研究的定义和过程
- 掌握主要研究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 理解研究者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 熟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 掌握学校管理、师生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要求
- 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过程
教育方法与技能
- 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如授课、讲解、辅导等
- 了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育评估与质量管理
- 理解教育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 掌握学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 分析教育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研究方法
- 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如调查、实验、案例研究等
- 分析和解读教育研究结果
以上是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的重点复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取得好成绩。
祝您考试顺利!。
教育学期末考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4、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课程教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于课程设置的文件7、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8、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9、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亦叫问答法。
10、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11.、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小知识点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四个阶段。
2、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精选3篇)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篇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学11复习资料汇总
教育学11复习资料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概念界说?(1)我国最早把“教导”和“嘏”联系在一起就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表述:“教导,上死而复生,下所效也”;“嘏,养子并使脚踏实地也。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广义:指加深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形成要素存有哪些?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详述各形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就是拒绝接受教育的人,即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就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对象。
他既要拒绝接受教育者的改建和刻画,同时也必须自我改造和刻画。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1)教师分担着发扬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文化素质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
6、详述学校教育各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心愿挑选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成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缩写“学制”,就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2.教育的质的特性: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②人类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和情境4.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育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时空无限性。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专业学习、新教师入职培训、在职进修和校本研修、教师自我教育。
3.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发展着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性的儿童。
4.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学校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
第三章课程一1.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国家对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课程是社会与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课程使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课程是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载体。
2.课程设置的依据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的制约性、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性、课程理论的制约性。
第四章课程二1.课程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的起点是对课程资源的筛选、课程的拓展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的理想是对课程资源的创生、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
3.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综合化、课程信息化、课程科学化、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特点。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五章教学1.教育过程的本质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
3.教学过程的特点:认识过程的简约性、教与学的相互依存性、教学与发展的互相制约性和互相促进性。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形成技能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第六章教学1.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办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概括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提出的。
自主学习的特征: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地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简介空,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方式有自学、讨论、操作与实验、实践等。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是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五是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四个步骤:回忆并记录,回忆学习经历并记录学习过程、感受。
分析与理解,分析学习和行为结果,并对结果归因。
判断与解释,对功课和自我的评价,并对评价合理解释。
整合与提高,将评价结果整合于新的学习情境,重新设置发展目标。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作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基层小组。
进行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一是选择合作性的学习任务。
二是实施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策略。
三是有效地组织与引导。
四是培养合作意识与技能。
2.备课的内容:一、钻研教学内容(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查阅教学参考资料)。
二、了解学生。
三、考虑教法(考虑教学任务、考虑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考虑教师的素质、考虑学校设备情况)。
四、准备教具。
3.一节好课的标准:①教学目的明确,完成任务好。
②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③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④上课组织好,具有教学机智。
⑤语言表达清晰、具有感染力。
⑥师生积极性高,配合默契。
4课堂教学艺术①教学语言艺术②组织教学艺术③板书艺术④教师仪容与体态的艺术第七章德育1.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反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的内容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社会主义教育④理想教育⑤道德教育⑥劳动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3.德育过程的规律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4.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和。
我国德育存在的不足:①教育思路和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②教育手法过于老套、死板;③说教成分过重,互动性差,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等。
德育的方法:①学习:教师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道理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思维能力,继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实践:通过实际锻炼的方式巩固道德观念,训练道德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的实际到的能力。
③反思:德育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所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第八章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原则①全员激励原则②自主参与原则③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原则④情通理达原则⑤平行管理原则⑥协调一致原则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②班主任是班级集体建设的领导者③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指导者和协调者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㈠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观察(基本方法)、谈话(重要方法)、研究书面材料、调查访问。
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①正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②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个团结和谐而又富有威信的核心团队力量。
③共同的生活准则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④正确的集体舆论。
⑤良好的心理氛围。
⑥丰富多彩的共同的集体活动。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基本途径:①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班级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级体的正常次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⑥培养优良班风。
㈢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①班级教学常规管理。
②班级各项建设。
③了解研究学生。
④学生卫生保健。
⑤班级总结评比。
⑥假期生活管理。
㈣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②协助和指导班及团队活动。
③积极争取家庭及社会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第九章教育基本规律1.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影响民主进程。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然,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作用拔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为可以通过教育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㈡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①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盛之时首要因素)。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总之,被生产力决定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人,要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④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⑤学校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利用。
第十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我国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①重视学前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接近。
④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
⑤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3.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