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研究生班讲义
移植免疫课程班-PPT课件
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
人畜共患病 (xenozoonosis)
猪-人异种移植
异种移植存在的问题
➢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比同种移植更强烈、机制更复杂 ➢ 异种移植排斥对免疫抑制药物不敏感 ➢ 畜类微生物感染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 异种器官与人类宿主的生理学不相容性 ➢ 异种移植研究的动物模型有待建立和完善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其他参与排斥反应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 原),在人类最重要者为HLA抗原。本质上,供、受者间HLA型别差异是 发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The genetics of graft rejection. In the illustration, the two different mouse colors represent inbred strains with different MHC haplotypes. Inherited MHC alleles from both parents are codominantly expressed in the skin of an A × B offspring, and therefore these mice are represented by both colors. Syngeneic grafts are not rejected (A). Allografts are always rejected (B). Grafts from an A or B parent will not be rejected by an (A × B)F1 offspring (C), but grafts from the offspring will be rejected by either parent (D). These phenomena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MHC gene products are responsible for graft rejection; grafts are rejected only if they express an MHC type (represented by green or orange) that is not expressed by the recipient mouse.
授课教案移植免疫
授课教案:移植免疫授课时间:两个学时目的与要求:1.掌握移植抗原的概念、种类及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2.掌握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其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3.了解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
重点:1.移植免疫的概念。
2.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
3.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难点: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
教学内容:一、概述1.移植免疫:在进行移植时,如供、受者间遗传背景有差异,移植物抗原可刺激受者免疫系统,受者组织抗原也可刺激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从而诱发免疫应答,此称为移植免疫。
由此而引起的免疫反应称为移植排斥反应。
2. 移植免疫学是研究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防治措施以及维持移植物正常功能和长期存活的科学。
3.移植的种类: 根据移植物的来源及其遗传背景不同,可将移植分为:(1)自体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这种移植不会发生移植排斥反应;(2)同系移植:指遗传基因型完全相同或基本近似的个体间移植,一般不会发生排斥反应;(3)同种(异体)移植:是指同种内遗传基因不同的个体间的移植,常出现排斥反应,即同种移植排斥反应;(4)异种移植指不同种属个体间的移植,由于异种动物间遗传背景差异甚大,可产生严重的排斥反应。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一)引起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3.组织特异性抗原4.血型抗原(二)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1.提呈同种异型抗原的APC(1)供者的APC和淋巴细胞,即过客白细胞;(2)受者的APC(3)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2.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直接识别:指受者T细胞TCR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或MHC分子-供者抗原肽复合物。
直接识别是发生移植排斥的重要机制,其发生速度快及强度大;被激活的T细胞(免疫抑制药物敏感)在移植早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间接识别间接识别: 指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或MHC抗原,如同普通抗原,经受者APC加工、处理后,以受者MHC-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CD4+ T细胞,使之活化。
移植免疫学精品PPT课件
直接同种识别机制
是指供者同种异体MHC-Ⅰ类抗原可 以直接被受者体内CD8+T细胞识别,无须 经受者APC对MHC分子的处理。
CD8+T细胞活化后诱导CTL生成,直 接攻击携带同种异体MHC-Ⅰ类抗原的供 者器官。
直接同种识别反应的特点
1. MHC-Ⅰ类抗原限制性。 2. 速度快,强度大。 3. 在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4. 易于被免疫抑制药物所控制。
或分子。 2. 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 3. 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的相互识
别,调节免疫应答。
MHC复合体结构示意图
MHC-Ⅰ类抗原
1. MHC-Ⅰ类抗原的结构
2. MHC-Ⅰ类抗原的分布:
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 表面密度最大,其次为肾、肝、心脏, 肌肉及神经组织最低。
还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液、尿液中。
GVHR的发生机制
移植物中的成熟T细胞被宿主的异 型组织相容性抗原所激活,增生分化为 效应T细胞,产生的宿主细胞的攻击。
免疫学机制: 免疫应答所致血管损伤 巨噬细胞分泌平滑肌细胞生长因
子, 导致血管壁增厚,间
质纤维化。 非免疫学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去
神
慢性排斥反应的特点
3. 病理改变:血管硬化、间质纤维化。 4. 效应强度:慢性、持续。
各类型HGVR的比较
GVHR
GVHR的发生条件
1. 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符; 2. 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 3. 受者处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状态。
1. 发生时间:移植后数天至1个月。 2. 反应机制:细胞免疫应答为主。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13
可编辑
第六移植免疫讲课文档
第三十四页,共60页。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
宿主免疫细胞识别供者组织相容性 抗原并被激活,从而产生针对移植物的 排斥反应
第三十五页,共60页。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
间质炎
血管内 皮炎
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
急性排斥反应的延续 反复多次抗体或细胞介导的内皮损伤 CD4+Th和巨噬细胞相关的慢性炎症
与移植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有关
细胞损伤诱发持续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如胰岛
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 化生长因子等)导致血管壁增厚、间质纤 维化
heart
liver
kidney
U.S. Organ Transplants (1991-2000)
第十三页,共60页。
中国器官移植的进展与现状
•1960年吴阶平院士率先实行第一例人体肾移植 ,70年代 肾移植正式展开。
•197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行了我国第一例 肝移植。
•我国心脏移植的起步较晚,于1978年在上海首例移植成功。
间质纤维化、移植物内血管硬化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第四十三页,共60页。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类型及其效应机制
第四十四页,共60页。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免疫攻击的方向是由移植 物针对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 疫细胞对宿主的组织相容性抗 原产生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 伤。
• 正常情况下T细胞当中的每一克隆,分别识 别由自身MHC分子和外来抗原肽所形成的 表位,而在同种异基因移植的情况下,又 能识别来自供者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和外 来抗原肽所形成的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供者MHC分子与受者TCR缺乏严格的构象互补性,结合的亲和力低,但由于 其高表达于供者APC 及移植物组织细胞表面,仍可激活多个受者T细胞克隆。
直接识别的特点
受体T细胞直接识别移植物表面的同种异型 MHC分子。
移植物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无需受者APC 加工、提呈。
排斥反应特点:速度快、强度大。 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起重要作用。 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
同种异型抗原识别机制
直接识别 间接识别
正常免疫应答(识别)
TC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肽 MHC
此时MHC作为抗原提呈分子
(一)直接识别 1、定义和特点
直接识别指供者APC将其表面MHC分子或抗 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直接提呈给受者 同种反应性T细胞,供其识别并产生应答,而无须 经受者APC处理。
特点:反应速度快、强度大;早期急性排斥的重要机制
直接识别的基本过程
移植物中残留白细胞(即过客白细胞),包括成熟DC和 M 等抗原提呈细胞(APC);
移植物血管与受者血管接通后,受者T细胞可进入移植物 中,供者过客白细胞也可进入受者血液循环或淋巴组织;
供者APC通过与受者T细胞直接接触,将抗原肽-同种异型 MHC分子复合物提呈给受者,导致移植排斥反应。
受者体内产生抗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可通 过与同种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而激活补体,介导 CDC效应,在排斥反应中发挥作用。
Th2细胞辅助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调理、免疫黏附、CDC、 ADCC、补体激活等作用
抗体是参与超急排斥的 主要效应分子
血管内皮损伤、介导凝血、 血小板聚集、移植物细胞 溶解等,导致移植物排斥。
2、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性损伤 CDC效应参与急性和超急性排斥反应
3、抗体介导的补体非依赖性损伤作用 抗MHCⅠ类分子抗体可以促进微血管内皮 细胞增殖,以补体非依赖方式介导动脉内膜 增生。
(三)参与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损伤机制的其他细 胞与组织成分
1、血管内皮细胞(EC)是免疫损伤靶目标
➢ 受损的EC可导致凝血功能和血管功能异常(微血管内凝 血、微血栓形成等),加重移植物的组织损伤。
➢ EC可组成性表达HLA I/II类分子及多种共刺激分子,直接 激活同种反应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
➢ EC可促进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DC。 ➢ EC摄取、处理、加工同种抗原,提呈给受者CD8+T细胞; ➢ EC激活同种反应性CD4+ T细胞,使之分泌IFN-γ。
2、过客白细胞
移植物含大量过客白细胞(如DC、Mφ、淋巴细胞等),进入受者体 内并迁移至次级淋巴器官,介导强烈的同种抗原特异性应答。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抗体: 2、T细胞: 3、炎症因子:
预存抗体的作用 移植物诱导抗体的作用 CD4+T细胞的作用 CD8+T细胞的作用 粘附分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
(一)急性排斥反应的细胞免疫效应机制
* 多种T细胞亚群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记忆性T细胞 CD4 Th17细胞 CD4+Th1细胞 Treg细胞 CD8 CTL
供者 自身肽
受者MHC分子
同种异型MHC分子1 同种异型MHC分子2
A
B
C
图19-4 受者同种反应性T细胞交叉识别pMHC
具有相同或相似复合结构的不同抗原肽-MHC分子可被同一受者TCR所识别:(A)正常免疫应 答过程中,受者TCR特异性识别外来抗原肽-自身MHC分子所形成的复合结构;(B)同种异体 移植时,受者同一TCR可识别供者MHC分子(空载);(C)同种异体移植时,受者同一TCR 可识别供者自身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
1、记忆性T细胞
① 移植术前曾接受同种抗原刺激,如怀孕、输 血、同种移植等;
② 受者针对微生物(尤其是病毒)感染而产生 的特异性Tm细胞,与同种抗原具有交叉反应性。
2、CD4+Th1细胞
(1)Th1细胞是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
① 通过直接识别而活化的为多克隆Th1细胞,参与早期 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 受者血清中血型抗体与供者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ABO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和血管内凝血,导致超急性排斥反应。
2、组织特异性抗原
➢ 组织特异性抗原指特异性表达于某一器官、组织或细 胞表面的抗原。
➢ 同种异体间不同组织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强度各 异,由强到弱依次为皮肤>肾>心>胰>肝,不同组织 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不同。
移植物组织细胞 炎症、损伤和死亡
图19-5 参与同种移植物损伤的非特异性效应机制
非特异性效应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供者抗原特异性应答的前提
1、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1)损伤相关模式分子 (DAMP)
坏死细胞释放某些非特异性效应分子,如热休克 蛋白(HSP)、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等。它们 与相应配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受者APC
间接识别
受者APC
供者APC
半直接识别
图19-3 受者T细胞对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途径
A: 直接识别:受者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TCR直接识别供者APC所提呈的供者MHC分子或外源肽供者MHC复合物;B. 间接识别:受者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TCR识别经受者APC加工处理的供者 MHC抗原肽;C:半直接识别: 受者同种反应性CD8 T 细胞循直接途径识别供者APC所提呈的同 种MHC I类分子;受者同种反应性CD4 T细胞循间接途径识别经受者APC加工、处理和提呈的同 种异型MHC分子,并协助CD8 T细胞分化。
1、 抗同种抗原的抗体种类及其来源
① 抗同种HLA(Ⅰ类和Ⅱ类)抗体,见于怀孕、输血或 移植等情况; ② 抗ABO血型抗原(表达于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表 面)的天然抗体; ③ 针对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 ④ 抗自身抗原抗体,如抗波形蛋白或肌球蛋白抗体等; ⑤ 移植物内皮细胞损伤暴露某些隐蔽的自身抗原,受者 体内IgM类天然抗体可识别。
② 阻断IL-17或Th17细胞,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 时间;
③ T-bet-/-小鼠,Th1细胞缺失,其Th17细胞仍可诱 导同种反应性炎症。
4、Treg细胞
肺、肝、肾等实质性器官移植中,血循环Treg数 量与移植物存活呈正相关。
5、CD8 CTL
同种反应性CTL可直接识别和杀伤移植物靶细胞。
(二)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体液免疫效应机制
2、直接识别可能机制
TCR识别存在交叉反应性
TCR通过交叉识别机制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的供者 自身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并被激活。
分子基础:
(1)TCR具有简并性:同一TCR分子可识别不同 pMHC; (2)CDR3具有包容性:通过构型改变识别不同 pMHC。
受者TCR
受者TCR
受者TCR
外源肽
① 促进DC/Mφ成熟活化; ② 促进炎性介质产生; ③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 ④ 增强移植组织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等。
(2)促炎介质
① 炎性细胞因子 ② 趋化因子 ③ 脂类炎症介质 ④ 自由基
(3)级联反应系统的异常激活
体液中补体、凝血、纤溶、激肽等级联反应系统通过 相互影响和相互激活,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上述作用的综合效应是诱导细胞应激,继发炎性 “瀑布式” 反应,导致移植物组织细胞发生炎症、损伤和死亡。
同种器 官移植
机械性损伤缺血、 缺氧再灌流损伤
炎性“瀑布式”反应(炎症细胞活化)
树突状细胞成熟 启动同种特异性排斥反应
非特异性效应分子释放; 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体液
中异常激活级联反应系 统(补体、凝血系统等)
二、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供者 受者
皮肤移植
皮肤移植
移植后 3天
移植后 10天
T细胞
初次排斥
再次排斥
图 19-2 T细胞是介导排斥反应的关键细胞
将A系小鼠皮片移植给B系小鼠,7~10天后发生初次排斥;将已发生初次排斥小鼠的T细胞 转移至正常B系小鼠,对该鼠进行初次A系皮片移植,则3~4天后会发生再次排斥。
移植类型
* 根据供、受者间免疫 遗传背景差异分型:
1、自体移植 2、同种同基因移植 3、同种异体移植 4、异种移植
第一节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
移植排斥本质 — 免疫应答
自体移植 同种同基因移植
no rejection
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
rejection
机体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应答特点
3、上皮细胞
移植排斥反应的靶细胞。通过产生多种趋化因子诱导活化的T细胞和 巨噬细胞向移植物局部聚集,参与排斥反应发生。
4、细胞外基质(ECM)
在淋巴细胞活化、迁移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空间路标”作用。 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
(四)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机制
① 外科手术所致机械性损伤; ② 移植物被摘取植入受者体内恢复血循环过程中缺血 和缺氧所致组织损伤; ③ 移植物恢复血循环所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移植免疫
移植:
应用自体或异体的正常细胞、组织、器官置换发生病 变或功能缺损的细胞、组织、器官,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 理功能,称为细胞移植、组织移植或器官移植。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术后,受者免疫系统可识别移植物抗原产生免疫 应答;移植物中免疫细胞也可识别受者组织抗原产生免疫 应答,称为移植排斥反应。
提供移植物的个体称作供者,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为受者。
1)补体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或移植术并发细菌感染, 导致急性相蛋白(如C反应蛋白和MBL)、氧自由基产生, 通过激活补体而损伤移植物组织或介导移植物局部炎症。
(二)间接识别
1、定义
指供者移植物脱落细胞或其MHC抗原经受者 APC加工、处理后,以供者抗原肽-受者MHC分子 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使之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