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

望一旦获得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保护。所谓消极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积极面子关系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遵循的对别人支持的交往原则,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这在交际中体现为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关注,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消极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语言交际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西方的语言是低语境的,他们习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而我国的语言文化则是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善用间接、婉转、迂回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和理解信息,尤其是在表达异议或拒绝时碍于面子,往往不会直接说“不”,要理解话语的含意,需领会言外之意。

(二)价值观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英美人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千差万别说到底就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即中国人注重大的一面:集体;而英美人崇尚小的一面:个人。中国人对集体的崇尚源于中国人的大一统心理,所谓大一统就是集中统一的意思。《礼记·礼运》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正是大一统思想的写照。在中国,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西方的个人主义源于《圣经》。根据《圣经》记载,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既然人是上帝的产物,那么就是世间最宝贵的。个人主义认为,价值是由人体验的,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个人主义崇尚竞争、自立精神、自我实现,同时也保护个人隐私。如今,美国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关世杰先生认为中国和美国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1)中国人注重互助和依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2)中国人注重集体的作用,美国人注重突出个人;3)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美国人不留“面子”;

4)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隐私;5)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注重个性;

6)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7)中国人注重集体至上,美国人注重个人至上。

(三)思维模式差异

1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汉民族形成了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认为个体只是整体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或一分子,整体是一个稳固的融合关系。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大处人手,从大到小,整体综合,各部分协调对称,上下层次分明,先后顺序清楚,主客观是一种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考虑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宽泛的外围入手,然后逐步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因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

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以主体为中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进行个体分析,强调个体,突出个体,整体只是个体的不稳定的合成体,主客观往往是一种分离和斗争的关系。天人相分和物我对立使他们形成了习惯分析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他们凡事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的线式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就包含着对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人们广泛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得到思想后可以忘掉形象,超越经验而获得直觉的体悟。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表现在文章上,就是辞藻华丽,大量用“比”的手段,用词形象、鲜明、生动。

西方人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在欧美文化中,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套逻辑体系。大约2500年以来,三段论推理的运用已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西方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3统一思维与对立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家还认为整个世界是统一体,整体与部分严格区分是不必要的、部分不能作为一分子流离出整体。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和自然处于统一和整体的结构中,因此,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亦此亦彼”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中国人的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