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我的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为政篇导读】钱穆曰:孔门论学,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

《论语注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德行,就像天上的北辰,安坐其处,众星绕向它而旋转。

”【释词】为政: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以德:治国者要以德行为根本来治理国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而不失,谓之德性。

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譬如:比如。

北辰:即天枢、天心,天之中,也叫北极,居北方。

北辰是无星处,不当视作“北极星”。

“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古人认为天体圆,北辰天心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为地之中,在此处观北极处地36度,南极入地亦36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居其所:安坐其处。

所,处所。

共:即“拱”,环拱围绕。

朱子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治国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修养自己,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其下之表率,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有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之:指北辰天心。

【先贤精义】王夫之曰:辰非星,星非辰也。

北极有其所而无其迹,可以仪测而不可以像观,与南极对立,而为天旋运之纽。

秦蕙田曰:北极,天之至中。

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

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今皆谓之赤道。

……“赤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不附丽而行也。

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道之极耳。

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也。

李惇曰:天行至健,其南北两端不动处,如门之枢。

雷学淇曰:北极亦非不运动,但居其所而不移耳。

犹之圣人治天下,但见其垂衣裳而天下治,不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其劳心者无已时也。

《论语》原文+注释 为政篇

《论语》原文+注释 为政篇

《论语》原文/注释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

”[1] 北辰:北极星。

距地球约782 光年。

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2] 共:同“拱”。

环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3] ,曰:‘思无邪[4] 。

’”[3] 蔽(bì毕):概括,包盖。

[4] 思无邪:原出《诗经·鲁颂》篇。

孔子借用这句话来评论《诗经》。

子曰:“道之以政[5] ,齐之以刑[6] ,民免而无耻[7]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 。

”[5] 道:同“导”。

治理,引导。

[6] 齐:整治,约束,统一。

[7] 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8] 格:正,纠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9]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 有:同“又”。

表示相加。

“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

[10] 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孟懿子问孝[11] ,子曰:“无违。

”樊迟御[12]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 孟懿(yì意)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鲁国大夫。

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执鲁国朝政。

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

[12] 樊(fán 凡)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

曾与冉(rǎn 染)求一起为季康子做事。

生于公元前515 年,卒年不详,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御:赶车,驾车。

孟武伯问孝[13]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14] 。

”[13] 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志)。

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

“武”是谥号。

[14] 其:代词,指父母。

论语为政篇的感悟见解

论语为政篇的感悟见解

论语为政篇的感悟见解论语中的政篇是孔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思考和观点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和思考政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政治和治理的重要见解和感悟。

政篇中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政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

他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使命,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政治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它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政篇中强调了君主的权力和责任的平衡。

孔子认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他提出了君主应该“动则以礼,静则以敬”的原则,即君主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尊重礼制和敬畏天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权力和责任是相互联系的,君主应该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

第三,政篇中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民生和民众的利益。

孔子认为君主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利益,他应该关心民生、尊重民意,并以民众的幸福为最高目标。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君主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第四,政篇中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和自我约束。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提出了君主应该“先正其心,后正其君”的原则,即君主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理国家。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君主的品德和修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只有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五,政篇中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君主应该注重教育,并且要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教育和文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君主应该注重培养人才和提升社会文明。

通过学习和思考政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政治和治理的重要见解和感悟。

政治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权力和责任是相互联系的,君主应该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君主应该关心民生、尊重民意;君主的品德和修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教育和文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初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初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初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读《论语》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初一学生的视角,对《论语》十二章进行阅读后的感悟和思考。

一、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名言。

初一学生阅读这篇篇章,深感知识的重要性。

孔子讲述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的重要性,让我感受到自己作为初一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收获成功和快乐。

二、为政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句名言。

初一学生从这篇篇章中了解到做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只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是要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

“仁政”一词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作为初一学生,我应该从小事做起,尽可能地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

三、八佾篇“八佾舞则同尘,弗如古。

”这是《论语·八佾篇》中的一句名言。

通过阅读这篇篇章,我了解到了古代的典礼文化,感受到了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

初一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的规范和期望。

只有尊重他人,做到有礼有节,才能与古人一样,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这是《论语·雍也篇》中的一句名言。

读完这篇篇章,我明白了做人的重要性。

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做到正直、真诚,以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初一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正面的态度,影响更多的人。

五、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是《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名言。

初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经验,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启示,因此我们要保持对古人的敬仰之心,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进步。

六、泰伯篇“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这是《论语·泰伯篇》中的一句名言。

论语为政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精选5篇〕论语为政〔精选5篇〕论语为政1和第一篇学而篇比拟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那么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场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明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疑心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拟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根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开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表达。

一起学《论语》2.4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起学《论语》2.4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起学《论语》2.4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起学《论语》2.4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学有所立;四十岁时,心中通达而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够知晓天命;六十岁时,我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通达人的心意;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也不会超出规矩法度之外了。

”【释词】十有五:有,同“又”。

《白虎通·辟雍篇》云: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

志:心之所之(即心所欲往),谓之志。

志于学,则心在学,念念不忘且为之不倦。

钱穆曰:孔子之所志所学,当通读本章自参之,更当通读《论语》全书细参之。

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

于:《论语》古书一般写作“於”,现代简化为“于”;而此处,古书亦作“于”,前辈疑为“乎”之误写。

学:所学为大学之经术,即大学之道也。

立:所学之经术学业完成而有以自立。

学有所成,不退不转,内心能有以自守。

刘宝楠曰:诸解“立”为“立于道”、“立于礼”,皆统于学,学不外“道”与“礼”也。

皇侃曰: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代指诗书礼乐)之业,所以成立也。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

不惑:内心通达,不疑惑。

到此境界,知之明而居之安,不仅有立有守,而且能通权达变。

苏辙曰: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

知天命:知晓天命。

命者,受之于天,而立之于己。

刘宝楠曰:《说文》云:“命,使也。

”言天使己如此也。

君子知命之原于天,必亦则天而行,故盛德之至,期于同天。

圣人之德能合天也。

能合天,斯为不负天命;不负天命,斯可以云“知天命”;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耳顺:耳闻其言,心已知其意。

朱子曰: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北极星0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说:“用好行为的作用和成果来教化人民,就好像北斗星,在固定的位置,其他的星星都围着它转。

”在古代,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一些论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论语》中这句话与道家中的“无为而治”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孔子认为,为政(通过后面21条的阅读,政治可以理解为人和事,为政就是做人做事。

),首先要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有德行的人,在别人看来,就好像北斗星一样,总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其他人都以此为参照,并愿意追随与侍奉。

思无邪0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三百首,表达的主题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有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从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开始,小孩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用手触,有牙咬,都是想正式地感受这个世界。

后来,到了3岁以后,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有想法,从这个时候开始,小孩作为一个人类,开始思考,直到生命的终点。

所以,会思考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思考也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

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无私的,有自私的,等等。

而人类的思想是无法被别人看见的,如何才能引导人们都能走上向善的道路上来呢?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修订《诗》经,只留下三百篇,供后人阅读学习,而《诗》经的唯一核心思想就是引导大家无邪地思考。

以德服人0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靠刑罚来管理人民,一般人会想法钻法律漏洞,而且还会自鸣得意,毫无羞耻心。

如果以道德来领导,依赖道德的理念,通过礼仪精神来维持秩序,如果做错了,就有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就达到了政治目的。

孔子有一个政治理想,就是上位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这样治理下的臣民就知廉耻,懂仁义,社会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管理。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我所厌恶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我不喜欢的事或物,怎样能够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立刻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应当学习鲁迅先生,为自我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终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当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应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员贾起应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可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当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经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每个人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的心得体会都不同。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篇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

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

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

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

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

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

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论语。为政篇》24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学习心得

《论语。为政篇》24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学习心得

《为政篇》第24则非其鬼而祭之学习感悟我为大家分享的是论语《为政篇》中24则的学习心得。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是谄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为了阐述这个观点,孔子结合了具体的情况,以“祭祀非鬼”和“知义不为”为例加以说明。

祭祀作为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民众的头等大事。

祭祀,依礼应当祭祀自己的祖先和信奉的神灵。

放着自己的祖先不祭,而去祭祀别人的祖先,肯定是为了向别人献媚,这就是该做的事不做,却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也是君子的义务,如果“见义不为”,便是放弃道义和职责,成为不仁不义之人。

从孔子的本意来看,这话应该是说给执政者听的。

因为普通人胡乱作为与当为不为,只会对自己和周围有限的人产生影响,而执政者一旦行为失当,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譬如,当政者“所祭非鬼”,可能引起信仰混乱。

在中国,统治者只有在屈膝投降之后才会祭祀别人家的神灵。

当然,当政者还有很多不应该胡乱作为的事情,比如,失信于民、任人唯亲、滥权残民等,这些事情一旦做了,必然会导致国家混乱。

至于“见义勇为”,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无需多说。

孔子在此强调,也是在告诉执政者,身在其位,应该勇于担当。

比如,如果君主无道,做臣子的应该勇于进谏,不能怕丢官而为虎作伥。

如果朝中有奸臣,忠义之士应该勇于弹劾,不能让恶人当道,否则就是好好先生,成为德之贼。

还有,如果所做之事能利国利民,但有很大的阻力,也应该勇于推行,因为这是官员的职责所在,否则就是尸位素餐。

当面对这些当为之事,缩头隐身,便是“当为不为”,其后果必然是正气衰退,歪风大盛,进而会导致社会黑暗,经济衰退。

面对合乎道义的正事,君子应当勇于承担,奋力作为。

唯有此,才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大仁大义。

孔子的这句言论对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的感悟是:孔子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乱作为与不作为的观点。

为政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

为政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

为政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
原文
「《论语·为政》」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翻译
孔子说:“射箭时,像君子一样,若是失准了,就去检查自己身上的问题,而不是怪罪在别人头上。


注解
本文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这一篇中孔子说了很多关于如何管理一个国家的话。

其中这句话,认为一个君子的表现是,处理问题时宁愿检查自己的过失,而不是轻易地怪罪在别人头上。

“射”在这里是指射箭这一活动,孔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

箭是由弓手自己发射出去的,如果未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可能是自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去推卸责任,或怨恨别人。

这句话所描绘的是一个谦卑的态度,而非死板的完美主义或消极的自责。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审视自己的心态,并有意识地修正错误,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在处理问题时,对自己的错误一定要反思,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修行。

此外,“正鹄”在古代是用来指代靶心的,“鹄”是比喻成鹰或者鸽子这类鸟类,表示正确的靶心应该是“鹄”的位置。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尽可能使箭命中靶心,而非故意“偏”向失误,更不能借由不负责任的推卸责任来掩盖管理不善的问题。

总而言之,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但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能及时发现并修正周围的错误,从而保证自己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体现出道德和智慧的高尚。

论语为政原文与解析

论语为政原文与解析

论语为政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

本文将以《论语》中有关政治的章节为原文,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论语·为政篇》原文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 子曰:“君子患道不均,小人患人不让。

”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二、《论语·为政篇》解析1. 孔子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阐述了君子的精神境界和为政之道。

君子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不追求私利,而是专心致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勤奋学习,善于行动,注重言行的慎重和符合道德规范。

2. 孔子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不仅要求自己有所作为,还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力。

3.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道义为依据行事,注重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精神,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对道义漠不关心。

4. 孔子强调:“君子患道不均,小人患人不让。

”这句话指出了君子在为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君子会为了追求公正而担心各种利益之间的不平衡,而小人则会因为个人面子和私利而不肯退让。

5.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大度和开放心态,君子不受小利小害的困扰,而小人则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焦虑不安。

6.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
❖ 注释 :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 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 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 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 意为饮食、吃喝。
❖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 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 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 孝了吗?”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
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 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 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 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 取信于人。
❖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 ,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 论学问的言行。
❖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 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 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 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 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 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 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 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这里犯了空想家的错误,统治者要管理奴 役百姓刑律在建国之初就必然存在,而孔子只是进行政治改良,对 政治现实作出建议和开药方。他并不是以国家制度的肈建的身份对 刑律表示歧视。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 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 (1),譬p ì 如r ú 北b ěi 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 所su ǒ (3)而ér 众zh òng 星x īng 共g òng (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 (2)之zh ī,曰yu ē:“思s ī 无w ú 邪xi é (3)。

”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 政zh èng ,齐q í (2)之zh ī 以y ǐ 刑x íng,民m ín 免mi ǎn (3)而ér 无w ú 耻ch ǐ (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 且qi ě 格g é(5)。

”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论语为政篇主要内容 -回复

论语为政篇主要内容 -回复

论语为政篇主要内容-回复
《论语》为政篇主要内容是关于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行政官员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以下是该篇的主要内容:
1. 君子为政:君子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而小人则不能。

君子必须以德治国,而非以暴力或权谋。

领导人应该保持高尚的品质,使人们自愿地遵从其规章制度。

2. 仁德为本:仁爱是治理国家的基石,而仁者必须具备智慧和勇气。

君子必须体恤百姓,体察民情,发扬仁爱之心,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忠诚。

3. 少言优势:领导人应该慎言少语,以确保其言行一致。

行政官员必须把言行视为一体,才能体现其成熟和实干。

4. 行胜于言:领导人应该以身作则,以行动取信于民。

行政官员必须履行职责,贯彻实践,方能取信于人民。

5. 以身作则: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行使权力时必须负责任,处理问题时要公正无私。

6. 自勉自省:为公仆之道,行政官员一定要自勉自省,反思自身所作所为,不断检讨和完善自己的工作。

7.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担任职责。

行政官员必须把所学所悟贯彻于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总之,论语为政篇中强调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治国思想和领导人的品格与能力。

只有以仁德为本,以身作则,才能够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论语》为政篇ppt课件

《论语》为政篇ppt课件
【注释】①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吴国 人。前506年—?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但这却是不够的,因为)至于狗马,也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诚心孝敬父母, 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8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 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
11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故:旧的,原先的。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2·12】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①器:器具,只有一种固定用途的东西。 比喻人只具备一种知识,一种才能,一种技艺。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般,(只有固定 的某一方面的用处)。”
5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 樊迟御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
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 ‘不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 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按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按规定的礼节周 礼祭祀他们。”
21
【2·22】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②, 小车无軏③,其何以行之哉④?”
【注释】①信:讲信用。 ② 輗(ní):古代大车(用牛拉,以载重)车辕前面横 木上揳嵌的起关联固定作用的木销子(榫头)。 ③ 軏(yuè):古代小车(用马 拉,以载人)车辕前面横木上揳嵌的起关联固定作用的木销子(榫头)。 ④何以: 以何,用什么,靠什么。

《论语》为政篇注释与翻译

《论语》为政篇注释与翻译
《论语》为政篇注释与翻译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gŏng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dăo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yòu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孟懿子问有关孝的问题。孔子说:“不要 违背(礼)。”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 “孟孙问我关于孝的问题,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礼)’。”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 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待奉;去世了, 要按礼的规矩送终,并且按照礼的要求去祭祀。”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父母行 孝最难在脸色。当有事需做时,弟与子代劳;有酒 与美食,让长辈先享用。可脸色却难看,这能算作 孝吗?”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zhuàn zēng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今译】孔子说:“用仁德执掌国政,譬如北极星 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都拱立在它的周 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002 为政篇第二.pdf

论语002 为政篇第二.pdf

为政篇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经典古籍库。

第二章 论语为政篇

第二章  论语为政篇

第二章论语为政篇zǐ yuē wéi zhèng yǐ dé pì rú běi chén jū qí suǒér zhòng xīng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gǒng zhī拱之。

【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即“拱”,环绕,环抱。

【大意】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群星环绕着它。

”zǐ yuē shī sān bǎi yì yán yǐ bì zhī yuē sī wú xié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诗》三百:《诗经》有305篇,人们常用“《诗》三百”这一整数的说法来指代《诗经》。

蔽(bì):概括,包盖。

【大意】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zǐ yuē dǎo zhī yǐ zhèng qí zhī yǐ xíng mín miǎnér wú chǐ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dǎo zhī yǐ dé qí zhī yǐ lǐ yǒu chǐ qiě gé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道:同“导”,引导。

一说,治理。

齐:整治,统一,约束。

免:免罪,免于刑法,免祸。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

格:纠正。

【大意】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并非认识到犯罪可耻;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会自觉改正错误。

”zǐ yuē wú shí yòu wǔér zhì yú xué sān shíér lì sì sh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ér bú huò wǔ shíér zhī tiān mìng liù shíér ěr shùn qī shíér cóng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xīn suǒ yù bù yú jǔ心所欲,不踰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为政篇【本篇引语】《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孔颖达疏:“格,来也。

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

”“格心”与“遯心”相对成文,所以“格心”可理解为归正之心,归服之心。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

”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

疾,病。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注释】(1)色难:色,脸色。

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

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评析】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

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

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注释】(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评析】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

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1)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2•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