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渴症

合集下载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且在其研究中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刘春梅不仅证实了中医
治疗的效果,还验证了中医治疗的安全性。 上述研究对中医
治疗消渴均得出了肯定结果,可见该治疗方法值得应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相关知识,中医治疗
疗效好,安全性高,消渴为慢性疾病,长期西药治疗存在低血
糖风险,中医治疗联合西药治疗优势明显。
实际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选择西医治疗,例如双胍类降糖
药物、第 4 类胰岛素、第 3 类 α-葡糖苷酶抑制剂等。 许多病
人以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是偏方,其实不然,多数研究认为在
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辅助调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
果,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 同时运用中医辩
证思维治疗有对症效果,那么中医如何辩证治疗呢?
健脾益气为原则,予以参苓白术散,方剂组成人参,白术、砂
仁、茯苓、白扁豆、桔梗、莲子肉、山药、薏苡仁、甘草,根据症
状加减治疗。 人参补脾益气,白术健脾益气,同时具有调节
胃肠作用,砂仁温脾止泻,茯苓镇静安神、利尿消肿,白扁豆
健脾益胃,莲子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降血压,山药补脾胃
效果显著,薏苡仁健脾去湿,甘草调和药性。 中成药可选择
单靶点作用的缺陷,降血糖的同时还兼顾了并发症,夏中尚
团队研究了 755 份处方,发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效处方有
196 份,且对神经系统并发症有效处方 253 份,其中黄芪、山
药、地黄等药材使用频率最高,补虚、清热、补气、补阴类药物
在消渴治疗中效果受到肯定。 刘春梅则针对消渴患者予以
滋阴、补气、疏肝等中医治疗手段,治疗有效率高达 87.75% ,
参考文献:
[1] 严静. 糖尿病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 J] . 健康前沿,

消渴的治疗大方法是

消渴的治疗大方法是

消渴的治疗大方法是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症,也称为糖尿病。

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疾病。

在中医学中,消渴归于“消渴病”,主要包括消渴为首的多种糖尿病病症。

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有关。

中医治疗消渴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以调整患者体质,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精、麦冬等。

不同的中药对病情有不同的调理作用,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治疗消渴中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控制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以控制血糖水平。

一般来说,应该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尤其是甜食和油腻食物。

同时,应多摄入高纤维、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合理的进食时间和餐后运动。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消渴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血糖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中脘、关元、足三里等。

针灸疗法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频繁的治疗。

除了以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中医还会根据消渴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气功养生、精神调摄等,来辅助治疗消渴病。

总之,中医治疗消渴的方法多样化,旨在通过调整体质、控制血糖水平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医嘱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医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治疗态度,与医生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脾
胃失调、肾阴不足、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消渴时,中医护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对患有消渴的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之一是调理脾胃。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
胃失调会导致消渴症状加重。

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减轻消渴症状。

其次,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之二是滋补肾阴。

肾主水,肾阴不足会导致消渴症
状加重。

因此,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枸杞等,有助于滋补肾阴,改善消渴症状。

另外,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之三是调理气血。

气血亏虚是消渴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调理气血对改善消渴症状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气功等,有助于调理气血,改善消渴症状。

除了饮食调理和运动锻炼外,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还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
理等多种方法。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理经络,平衡气血,改善消渴症状。

中药调理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有助于改善消渴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是多方面的,包括饮食调理、滋补肾阴、调理气血、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多种方法。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结合这些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有助于改善消渴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中医医案——消渴证

中医医案——消渴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疗消渴二例病案一:阴阳两虚、气血瘀阻型。

王某,男,20岁。

初诊:1981年1月22日。

主诉及病史:食多、饮多、尿多一年余未予重视。

三个月前,因头晕至协和医院急诊,查血糖38.8mmol/L,尿糖(++++),酮体强阳性,诊为糖尿病。

即用胰岛素治疗,每日60U,病情未能控制,尿中经常出现酮体,身体极度虚弱,饥饿感强,主食控制在一日七两,口微渴,日饮水1500ml,乏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

诊查:唇暗,舌紫,舌下静脉青紫,苔白细腻,脉沉细。

辨证:阴阳两虚,气血瘀阻。

治法:滋补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生黄芪30g 木香10g 生熟地黄各30g 葛根15g 丹参30g 桂枝20g 制附片10g 茯苓30g 丹皮10g 泽泻10g 山药10g 五味子10g 桑寄生30g 鸡血藤30g 仙灵脾12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14剂二诊:2月5日。

四肢转温,舌瘀之象亦轻。

尿酮体(-),24小时尿糖定量25g。

上方加水蛭15g、五加皮15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继服药14剂。

三诊:2月19日。

诸症均减轻,尿糖微量。

以后以前方为主加减治疗一年余,逐渐停用胰岛素,化验指标正常,余症皆除,现已参加工作。

病案二:气血不足,阴虚内热型。

郭某,男,49岁。

初诊:1985年10月25日。

主诉及病史:患糖尿病3年。

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乏力,消瘦,自汗,头目眩晕,视物不清,四肢麻木,腰酸腿软,入睡困难,多梦,尿多,大便干燥。

诊查: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弦。

空腹血糖11.3mmol/L,餐后两小时尿糖(+++),胆固醇 6.76mmol/L,甘油三酯3.84mmol/L。

辨证: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治法:补气养血,滋阴清热。

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10g 山药10g 苍术15g 元参30g 茯苓10g 生牡蛎30g 花粉20g 麦冬30g 枸杞子10g 黄芩10g 黄连5g 丹参30g 14剂二诊:11月9日。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方剂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方剂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方剂消渴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消渴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相应的方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消渴症的方剂:1. 玉液汤:由生地黄、熟地黄、天花粉、知母、黄连、黄芩、麦冬、石斛、甘草等组成。

适用于阴虚内热型消渴症,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频多、身体消瘦等症状。

2.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

适用于肾阴虚型消渴症,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

3. 金匮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附子等组成。

适用于肾阳虚型消渴症,表现为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腰膝冷痛等症状。

4. 消渴丸:由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葛根、天花粉、知母、黄连等组成。

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症,表现为乏力、气短、口渴、多饮等症状。

5. 降糖饮: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葛根、天花粉、知母、黄连、麦冬、五味子等组成。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消渴症,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

6.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

适用于气虚型消渴症,表现为容易感冒、出汗、乏力等症状。

7. 白虎加人参汤: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组成。

适用于热盛伤津型消渴症,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8. 五苓散:由泽泻、茯苓、白术、桂枝、猪苓组成。

适用于水湿内停型消渴症,表现为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症状。

9. 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

适用于肾气不足型消渴症,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等症状。

10. 养阴清热汤:由生地黄、知母、黄连、黄芩、麦冬、天花粉、石斛、甘草等组成。

适用于阴虚内热型消渴症,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辅助药物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病”。

以下是一些中医名家治疗消渴的医案:
医案一: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消渴
患者,男性,56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

查体时发现舌苔黄厚,脉细而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针灸:选择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2. 中药:服用黄芪、石蟾、独参、麦冬等药物,每日3次。

疗程2个月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有所增加。

医案二:中药调理治疗消渴
患者,女性,45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尿频、多饮、多尿、四肢麻木。

查体时发现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中药:服用煅陈皮、焦苦参、苦杏仁、五味子等药物,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甜食,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尿频、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变得淡红,脉搏也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中医治疗消渴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应密切监控血糖水平,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重在整体调节,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

只要用药准确,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

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但可以同时降低血脂。

我们应当认识到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

一、糖尿病久病入络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络脉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

若邪气犯络,造成络气郁滞,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都会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而产生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

《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久病入血”、“久病在络”,说明邪气久羁,必然由气及血,伤及血络,而成络病。

吴以岭教授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和“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糖尿病早期存在络滞,随着病程的发展,络气不畅可导致络血瘀滞,最终导致络脉的瘀闭和损伤,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各种神经血管并发症。

周水平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结合络病理论,提出络脉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具有一致性。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失明和视力残疾的第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糖尿病时已有15%)。

因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中,舌络、尺肤汗、夜尿对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病情的虚实严重情况有重要意义,进而可指导络药的应用。

舌下脉络若充盈或迂曲,甚则成片,常见于实证,为痰或瘀血内阻,应用活血通络之药;若脉络塌陷、细短,则为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可用补益通络之法;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或为寒证,若脉色发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

消渴中医治疗方案

消渴中医治疗方案

消渴中医治疗方案
消渴是一种由于肾气虚损所致的慢性病,因病人常常口渴、多
饮水、多食、多尿等症状而得名。

中医认为消渴是因为肾阴虚损、
阳虚下降、气机失调所致。

治疗消渴应该从监控饮食、药物治疗、
理疗、针灸等多方面入手。

1. 饮食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
质的摄入,限制营养摄入,控制进食量。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
粗细粮食,少吃高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食物。

同时,还可以
用中药调理饮食。

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消渴主要是利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来修复虚损的脏腑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消渴等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芪、黄连、熟地、玄参、麦冬等。

3. 理疗
常见的理疗方法有足浴、体温带、小腹敷贴等。

由于消渴患者
的足部常常出现湿热,所以足浴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

4.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起到调整机体气血、增强免疫
力的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气血的流通,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
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针对消渴病人,中医治疗方案应该是全方位的、综
合治疗的。

在饮食方面要控制好营养的摄入,过度饮食会加重病情。

同时,中药治疗、理疗、针灸等也可以缓解消渴带来的不适。

换言之,只有综合多方面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治疗消渴。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消渴病医案

消渴病医案

消渴病医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疾病,又称为“糖尿病”。

该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主要与体内湿热蕴结、气虚、阴虚、气阴两伤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中医医案,用于治疗消渴病:医案一:患者男性,年龄60岁,体形瘦弱,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明显。

舌苔黄腻,脉象数而细。

辨证为湿热痰阻,气虚。

方剂选用五味调饮加减:阿胶15克、玄参12克、生地12克、山药12克、石膏15克、鹿角胶12克,水煎服。

每日两次,每次分两次服用。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变白腻,脉象略滑有力。

医案二:患者女性,年龄52岁,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明显。

舌苔黄燥,脉象数而细弱。

辨证为阴虚火旺。

方剂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20克、山药12克、熟地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2克、太子参10克、玉竹10克。

水煎服,每日两次,每次分两次服用。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变白而腻,脉象略滑。

医案三:患者男性,年龄55岁,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明显。

舌苔黄腻,脉象数而细。

辨证为气阴两伤。

方剂选用六味丸加减:黄精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枸杞子15克、山药12克、沙参12克、天花粉10克。

水煎服,每日两次,每次分两次服用。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变白而腻,脉象略滑。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减少高糖饮食,适量运动,并保持快乐心情。

同时,中医治疗消渴病需长期坚持,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几个中医医案用于治疗消渴病的案例。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所以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如果患者出现消渴病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需积极配合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消渴症

中医治疗消渴症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

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

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和也。

xx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

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

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

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

以上简述只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

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三消”分治大体如下: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用:xx、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xx增液。

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

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栀子、茯苓。

中药消渴方的组成

中药消渴方的组成

中药消渴方的组成
消渴方由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藕汁、姜汁、生地黄汁、蜂蜜组成。

消渴方具有泻火生津、滋阴润燥等功效。

以天花粉、黄连、生地黄分清三焦气分血分之药性发热,合用诸汁以润燥生津、通利三焦,临床主要常用治疗消渴症。

治消渴,“若胃火盛而能食易饥者,加生石膏、黄芩;小便频数,或如膏者,加五味子、知母、黄柏、玄参。

若泄泻,先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服此药。

”(《仁术便览》)
阴虚津伤较重者,加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盗汗者,加地骨皮、胡黄连、牡蛎、浮小麦;咳血、吐血者,加侧柏叶、白及;若以烦渴引饮为主,多食易饥不甚者,可去黄连加瓜蒌。

拓展资料
中医病症名为消渴,是由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
过度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消渴的中药方子如下:
一、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属肾阴亏虚证的消渴,成分包括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等,能够填精滋阴补肾。

能够改善尿频量多、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

但对于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二、七味白术散:适用于属气阴两虚证的消渴,成分包括人参、白茯苓、白术等,具有益气生津、健脾止渴的功效。

能够治疗口渴、便溏、乏力等症状。

三、玉女煎:适用于属胃热炽盛证的消渴,成分包括石膏、熟地黄、麦冬等,具有清胃热、滋肾阴的功效。

能够缓解消渴症状,如消谷善饥、口唇干燥、五心烦热等。

但对于有大便溏泻者不宜服用。

中医治疗消渴证的体会

中医治疗消渴证的体会

中医治疗消渴证的体会标签:消渴;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经验;体会消渴古今有异。

古之消渴,有典型的“三消”症状,而今之消渴(糖尿病),大多以肥胖为基础,其体质为气阴两虚,湿、热、瘀内留,降糖药、胰岛素的广泛使用使高血糖迅速控制,患者往往無典型的三消症状,故治疗上不应拘泥于三消辨证。

1 消渴证的治疗原则临床见许多消渴证患者无典型三消症状,仅见血糖、尿糖高于正常范围,或症状错综复杂且西药难以控制。

在整体调治中,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条主线:1.1 健脾补肾总为本脾乃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清气不升而化浊入血,故见血糖升高。

肾为后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根。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曰:“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

”若肾之真阴真阳亏虚,固摄失权,则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而味甜而见尿糖阳性。

1.2 祛浊化瘀贯始终因脾虚失运,不能转谷为津,湿浊内生;气虚不运,血行不畅而留瘀,津液亏损,脉道不充而成瘀,两者为“因虚致瘀”,阴虚燥热,可灼血成瘀,所谓“因实致瘀”,故消渴病程多挟湿挟瘀。

1.3 健脾养胃畅气机益气养阴的滋腻之品,常可加入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砂仁等,以健运脾胃、流畅气机。

2 复方玉泉饮在消渴证治疗中的应用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于无典型三消症状或服西药血糖控制不佳者,拟定了治消渴病的基本方:复方玉泉饮,治疗以基本方为基础,加减用药。

复方玉泉饮组成为:太子参、黄芪、酸枣仁、白芍、炙甘草、怀山药、枸杞、菟丝子、苍术、葛根、麦芽、鸡内金、陈皮、丹皮。

本方以太子参、黄芪益气养阴;酸枣仁、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枸杞、怀山药共调补肾阴;以菟丝子温阳暖肾,意在“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绝”;并于众多滋腻药物中加入香燥灵动健运脾机之品——苍术,健脾化浊;以麦芽、鸡内金流畅脾胃气机;再入葛根以鼓舞脾气升清;陈皮理气健脾燥湿,丹皮清热活血化瘀。

中医消渴症,属于中消证气阴两虚,火郁中焦

中医消渴症,属于中消证气阴两虚,火郁中焦

中医消渴症,属于中消证气阴两虚,火郁中焦
处方:生黄芪150g 苍术30g 怀山药30g 元参15g 仙鹤草50g 仙灵脾30g 黄连30g 石菖蒲15g 远志12g 葛根60g 翻白草30g 生甘草30g 鬼见羽30g 陈皮10g 熟地30g 十付水煎服日三次。

十天后二诊:人已无强烈饥饿感,有点劲,大便已无失禁现象,脉已转为浮濡,舌淡苔白,人明显有精神,情绪振奋。

要求继续治疗。

上方黄连减为20g,续服20剂,诸症消失,人体重上120斤左右。

血糖降到8.0摩尔/升。

上方继续,每两天一副,要求再服三个月,检查化验。

按:此案,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症的临床上已不多见了,多数此病人无三消症。

该案治疗起来无什么新意,无非按中医辩证,施方用药,只要对症,见效是很快的。

上方生黄芪,仙鹤草,仙灵脾,生甘草补气;怀山药,元参,葛根,熟地滋阴;苍术健脾;黄连清热降低胃功能亢进;石菖蒲,远志开窍醒志;翻白草,鬼见羽活血降糖;陈皮行气防止大量黄芪补中壅塞。

故病机相投,速见疗效。

治疗糖尿病一定要按中医的辩证处理,切忌按西医思路堆积一大堆具有降糖的中药治疗。

#快问中医超能团#。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

中医认为,痹证为内因外邪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治疗消渴病痹证应以调节机体内环境、祛除邪气为主要目标。

以下为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病证型1.寒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于受寒时,舌苔白,脉沉紧。

2.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酸胀,症状加重于潮湿天气,舌苔黄腻,脉滑。

3.热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发热、疼痛,症状加重于炎热时,口干渴,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寒痹型: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三、各型治疗方案1.寒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四逆汤配合四君子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芍、炙甘草、干姜、附子、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独活、王不留行、莪术、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治疗方案:方剂:苍术汤加吴茱萸、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

方药组成:苍术、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吴茱萸。

功效: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大清胆汤加白虎汤。

方药组成:石膏、桂枝、黄芩、龙胆草、牛黄薄荷、玄明粉、白芍、生姜、大枣。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四、辅助治疗饮食疗法: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饮食均衡。

运动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其他辅助疗法:可采用艾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概述,根据个人情况和辨证结果,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等。

最后,提醒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是指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消渴属于糖尿病的范畴。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调理脾胃。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液的正常代谢。

因此,应避免大量食用油腻、辛辣及生冷食物,忌食糖分过多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

其次,要调理肾脏。

肾脏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水液代谢、激素分泌等。

对于消渴患者来说,要注意保护肾脏功能,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疲劳、过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滋阴养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

此外,要科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耐力和代谢能力,对消渴病人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脱水和血糖下降过快的情况。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等,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

最后,要加强心理护理。

消渴病人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恶化息息相关。

因此,应通过提高病人对病情的认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治疗,保持心情舒畅,增强生活的乐趣。

综上所述,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肾脏,科学运动和心理护理。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需要强调,中医护理方案是一个辅助手段,患者还需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糖指标,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消渴中医治疗

消渴中医治疗
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
熟地、山药、山芋肉、茯苓、丹皮、泽泻、桂枝、制附子、牛膝、赤芍、二花
兼证治疗:
1、消渴日久多伴瘀血,若见胸协疼,肢痛麻木,感觉异常,血液变异常,舌质紫花、赤芍、当归。
2、消渴常因肺脾气虚发病,初期多见形体肥胖,口渴不多饮,胸痛痞闷,肢体困倦,恶心呕吐,痰多易咳,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或沉涩等痰瘀互结表现。
治法:
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
生脉散加味或六味地黄xx味
常用药物:
北沙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知母、丹皮、白芍、生地、花粉、山药、黄芪、山芋肉、茯苓、丹皮、泽泻、牛膝、牡蛎
(3)xx俱虚型
证侯:
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遗精阳痿,夜尿频多,便溏肢肿,舌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滋肾xx。
代表方剂:
酌加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陈皮、姜半夏、茯苓、白术、苍术、黄芪、山药等。
3、中成药及中药提取物:
(1)中成药
①降糖通脉胶囊:
每次4~6粒,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
②六味地黄丸:
每次8粒,每日3次,适用于肾阴亏虚证。
(2)中药提取物
辩证选用川芎嗪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静脉点滴,每日1次。
消渴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1)分证论治
(1)xx燥热型
证侯:
头晕目眩,口干唇红,渴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赤黄,大便燥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
xxxx味
常用药物:
北沙参、柴胡、姜半夏、丹皮、白芍、花粉、牡蛎、山药、甘草、知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

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

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就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与也。

朱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

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

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

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

以上简述只就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就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就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三消”分治大体如下:
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

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
栀子、茯苓。

四,若伴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山楂、桃仁等。

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

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

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就是“阴虚”。

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就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过度安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

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

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

此期的病机特征就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
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耗气伤正,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肝郁化
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候。

三期,为消渴病并发症期。

其主要病机特征就是气血逆乱、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神经、五脏六
腑等各种急慢性病变。

对于消渴症合并出现的视物模糊、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心前区闷痛、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肢体疼痛、手足麻木、肌肉萎缩、下肢及颜面浮肿、性欲减退或阳痿、闭经,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经、肾经、经络,脑等的病变,多采取调整脏腑、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平衡阴阳等治疗法则,同时辅以针灸、推拿、内服、外治等综合治疗方法,往往
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消渴症,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

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

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症,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消渴症(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红雪认为:现在所说的糖尿病患者很多,为高发期。

大多就是由于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不当所造成的。

仅举一例如感冒的治疗,一遇感冒不问其性质,西医输液,中医寒凉,使汗不的出,热不的发,寒闭于处,热郁于内。

如堆火,用温草霜雪压之。

(此比虽然不太贴切,也可说明热并没有完全离开人体)。

则百症可生。

部落中有一女同志因小女鼻炎已经影响上学求问于我,我问后得之,前有过感冒,又问之,得之其治疗感冒的方法。

吾认为为感冒治疗不当,湿热内郁,告之口服藿香正气水,三日后问之以愈。

在行医多年中因为感冒治疗不当而引消渴症的也有不少,只就是现在的所谓医学理论不认而矣。

个人论点只供参考。

总之消渴之疾虽然复杂总有标本可寻,或从本或从标或标本兼治,必须根据中医要求进行辨证论治,择药处方,切不可盲目乱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