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律思想自考试题及答案
法律思想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法律思想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的()。
A. 理论观点B. 实践经验C. 道德观念D. 社会理想答案:A2. 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社会经济基础B. 文化传统C. 政治制度D. 所有以上答案:D3. 法律思想的演变通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 科学技术的进步B. 宗教信仰C. 地理环境D. 法律实践答案:C4. 法律思想史上,哪位哲学家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和正义性?()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孔子D. 孟子答案:B5. 法律思想中,自然法理论主张法律应基于()。
A. 人类理性B. 社会习俗C. 宗教教义D. 国家权力答案:A6. 法律思想中,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律是()的产物。
A. 人类理性B. 社会习俗C. 国家权力D. 宗教教义答案:C7. 法律思想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如何理解?()A.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B. 法律是道德的补充C. 法律与道德无关D. 法律是道德的延伸答案:B8. 法律思想中,法律的权威性来自于()。
A. 法律的内容B. 法律的制定过程C. 法律的实施效果D. 法律的普遍性答案:B9. 法律思想中,法律的功能包括()。
A. 维护社会秩序B. 保障个人权利C. 促进经济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10. 法律思想中,法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 法律的滞后性B. 法律的不完善性C. 法律的不公正性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法律思想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社会经济基础B. 文化传统C. 政治制度D. 法律实践答案:ABCD2. 法律思想史上,下列哪些人物对法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孔子D. 孟子答案:ABCD3. 法律思想中,下列哪些理论主张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和正义性?()A. 自然法理论B. 法律实证主义C. 法律社会学D. 法律人类学答案:A4. 法律思想中,下列哪些观点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A. 法律工具主义B. 法律形式主义C. 法律现实主义D. 法律批判主义答案:ABC5. 法律思想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A. 法律的内容B. 法律的制定过程C. 法律的实施效果D. 法律的普遍性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法律思想与法律实践的关系。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答案(最新版).doc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答案(最新版)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中国早期功利主义的法律观导致的直接后果:( )。
A .法律工具论盛行 B .轻视法律 C .重义务,无权利 D .以刑为主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其中最能反映“仁”的基本精神的一种解释是“( )”A.爱人 B .忠怒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A .第一部成文法 B .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 .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 .官方文件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 )A .平恕为审断之本 B .变法图强 C .会通中外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D.比附援引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变法“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主张。
A.谭嗣同B.梁启超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A.设议院B.开国会C.去九界D.行立宪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拓跋宏本题答案:8、单项选择题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
A.主张恢复肉刑B.主张取消肉刑C.主张扩大赎刑D.主张取消赎刑本题答案:9、填空题春秋时期,()提出为政“宽猛”的主张。
本题答案:10、问答题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表现在哪些方面?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即“隆礼”又重法lC.三国D.南北朝本题答案:16、单项选择题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A.孙中山B.梁启超C.张之洞D.沈家本本题答案:17、多项选择题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本题答案:18、多项选择题下列内容,哪些属于魏源的主张?()A.人君治天下,法也;害天下,亦法也B.师夷长技以制夷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D.民主议政,广开言路E.不拘一格降人才本题答案:19、单项选择题“五德终始”说源自哪个先秦思想流派?()A.名家B.阴阳家C.风水家D.道家本题答案:20、单项选择题张斐提出的“以例求其名”指()A.以判例定罪B.实行类推定罪C.实行罪刑法定D.实行罪刑相适应本题答案:21、单项选择题清代后期,认为“管子、荀子、文中子之书,皆以严刑为是”的是()A.李鸿章B.曾国藩C.张之洞D.左宗棠本题答案:22、单项选择题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A.医宗B.律宗C.法学D.儒学本题答案:23、多项选择题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著作是()A.杜预《律表》B.张斐《律本》C.张斐《律表》D.杜预《律本》E.《泰始律》本题答案:24、多项选择题下列不属于法家代表人物的有()A、韩非B、慎到C、孟子D、庄子本题答案:25、单项选择题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A.西体中用B.不违反纲常名教C.全盘西化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本题答案:26、名词解释“法学盛衰说”本题答案:27、单项选择题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A.自然法B.教会法C.成文法D.习惯法本题答案:28、问答题简述梁启超“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本题答案:29、单项选择题元朝初年,在立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家是()A.耶律大石B.成吉思汗C.耶律楚材D.耶律阿保机本题答案:30、单项选择题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的政纲是()A.严刑致安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C.国家以法制为先D.整顿中法,采用西法本题答案:31、问答题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题答案:32、单项选择题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2012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
2012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264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主旨是( )A.尊尊亲亲B.恭行天罚C.以德配天D.明刑弼教正确答案:C2、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 )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B.彼裕我民,无远用戾C.奸宄杀人,历人宥D.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正确答案:A3、下列说法中,周公所反对的是( )A.明德慎罚B.罪人以族C.刑罚适中D.平易近民正确答案:B4、邓析私自制定的法律被称为( )A.禹刑C.竹刑D.汤刑正确答案:C5、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 )A.仪礼B.周礼C.刑法D.民法正确答案:B6、“行仁政而王”的主张出自( )A.孔子B.王夫之C.韩非D.孟子正确答案:D7、“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说法出自( )A.墨子B.孔子C.荀子D.孟子正确答案:C8、墨子和墨家学派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主要是( )A.奴隶主B.奴隶D.小生产者正确答案:D9、最早提出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杂家正确答案:A10、“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的说法出自( )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荀子》正确答案:B11、“法者,国之权衡”的说法,体现了法的( )A.公开性B.规范性C.变化性D.自然性正确答案:B12、汉初黄老学说发展的顶峰之作是( )A.《吕氏春秋》B.《白虎通义》C.《南华经》D.《淮南子》正确答案:D13、“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的说法,反映了贾谊主张( )A.专任刑罚B.无为而治C.礼法兼用D.以礼治国正确答案:C14、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 )A.君主立宪B.天下一统C.天道循环D.君权神授正确答案:D15、提出“理直刑正”法律主张的晋代思想家是( )A.张斐B.杜预C.阮籍D.拓跋宏正确答案:A16、隋文帝杨坚早期的立法思想是( )A.以轻代重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C.一秉于礼D.轻罪重刑正确答案:A17、宣扬“天刑”说的唐代思想家是( )A.柳宗元B.王夫之C.朱熹D.韩愈正确答案:D18、在柳宗元看来,法律起源于( )A.良知B.势C.圣人D.契约正确答案:B19、下列人物中,反对恢复肉刑的是( )A.白居易B.朱熹C.刘颂D.章太炎正确答案:A20、《大学衍义补》的指导思想是( )A.经世致用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等贵贱,均贫富D.更法改图正确答案:A21、宋明时期,提出“审刑名”司法原则的思想家是( )A.张居正B.丘濬C.范仲淹D.王安石正确答案:C22、明代主张“法在必行,奸无所赦”,严于行法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张居正C.张之洞D.丘濬正确答案:B23、黄宗羲提出立法要“以天下为主”,其中“天下”是指( )A.个人B.官吏C.皇帝D.人民正确答案:D24、明清之际,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思想家是( )A.黄遵素B.王夫之C.顾炎武D.沈家本正确答案:B25、清代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是( )A.《律表》B.《春秋繁露》C.《海国图志》D.《资政新篇》正确答案:C26、曾国藩认为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在于( )A.诚B.忠C.义D.信正确答案:A27、根据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君主专制、民主、立宪B.民主、立宪、君主专制C.君主专制、立宪、民主D.君主专制、民主、共和正确答案:C28、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主主义D.民权主义正确答案:D29、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中,属于“治权”范畴的是( )A.选举权B.考试权C.罢免权D.创制权正确答案:B30、近代提出“恢廓民权,限制元首”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孙中山B.宋教仁C.章炳麟D.沈家本正确答案:C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管子B.孔子C.孟子D.荀子E.董仲舒正确答案:BCD2、为了贯彻赏罚,韩非提出的原则和方法有( )A.信赏必罚B.合于形名C.赏罚有度D.德主刑辅E.厚赏重罚正确答案:ABCE3、下列属于李世民法律思想的内容有( )A.安人宁国,惟在于君B.国家法令,惟须简约C.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D.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E.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正确答案:ABCDE4、太平天国法制建设实践中,所包含的思想成分有( )A.农民平等、平均观念B.皇权主义C.宗教迷信D.向西方学习E.君主立宪正确答案:ABCD5、下列主张,属于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法律思想的有( )A.君主专制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B.修改法律就必须反对纲常名教C.废科举,兴学校D.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E.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正确答案:ABCD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令顺民心”答案解析:这是管仲提出的立法原则。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最新版).doc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儒家学派是怎么回事?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下列哪些内容体现了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的特点?( )A.官当 B.八议 C.准五服治罪 D.重罪十条 E.亲属相容隐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在康有为看来,“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这个“由”就是( )A.私 B.苦道 C.欲 D.大同 本题答案: 4、名词解释 海内为郡县,法定由一统 本题答案: 5、多项选择题 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包括( )A .封建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B.郡县C.井田D.肉刑E.君仁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其中最能反映“仁”的基本精神的一种解释是“()”A.爱人B.忠怒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天下为天下之天下”的主张出自()A.龚自珍B.林则徐C.曾国藩D.魏源本题答案:8、单项选择题在康有为看来,《公羊春秋》的核心是()A.三世说B.伪经说C.改制说D.创教说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的主张。
A.孔子B.老子本题答案:10、问答题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在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A.韩愈B.白居易C.魏征D.柳宗元本题答案:12、单项选择题洪仁为了做到中央和地方的“上下情通”,主张设立()A.参议院B.新闻馆C.御史D.地方驻中央办事处本题答案:13、单项选择题若转入方和转出方均为异地卡,则异地交易手续费按异地转账存入和异地转账支出手续费标准()收取。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完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对各章节的学习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一章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进入西周以后,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灭商,这就与过去商朝统治者曾一再宣称的"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的说法产生了矛盾.于是,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说作了修正.他说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 (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说的意义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的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这种以"以德配天"说比夏商完全依赖"天命"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谨慎从事,珍惜天命,不使它再转移,所以说,"以德配天"说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思想一,"礼治"思想思想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就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1) 礼治的基本原则礼治的基本原则周公所制之礼,始终贯穿着这样几项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作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 (2) 礼治的基本特征礼治的基本特征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曲礼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礼和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当然,即使他们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3) 历史意义历史意义西周礼治是建立在"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维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整个上层建筑,她实质上就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对于安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明德慎罚"思想思想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反抗,危及自己的生存.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 (一)"明德"论的主要内容论的主要内容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应当了解一些小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免除痛苦.要惠民,裕民.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殷亡的教训,因而比较重视小民的力量.当权者应当以小民的向背作为一面镜子,来察看自己的为政得失,要宽以待民. (二)"慎罚"论的主要内容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的说来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具体的说来就是以下四点: 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待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 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只惩罚罪犯本人. 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其四,刑法适中. (三)"明德慎罚"论的历史意义论的历史意义周公的"明德慎罚"说,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式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 思考练习题思考练习题1,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 天命天命 天罚天罚 周礼周礼 明德慎罚明德慎罚亲亲亲亲 尊尊尊尊 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3,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4, 试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5, 简评"明德慎罚"思想. 争鸣时期争鸣时期 第二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国之四维,三国五鄙,宽猛相济,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等基本概念. 2,管仲,子产,邓析对礼治等改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3,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沿革,了解孔子,荀子法律观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4,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5,道家法律思想的特点,《老子》"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和《庄子》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观点. 3,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篇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使法律思想上也出现了争鸣时期,其中课本中重点阐述了春秋时期改革家,儒家,墨家,道家这几大家的法律思想. 三,课时分配课时分配面授50′×5 自学50′×10 4, 对各章节的学习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一,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1) 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主持齐国国政.他是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和商业等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管仲的法律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任何一根绳索断了都会对国家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他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即整顿礼,义,廉,耻,推行礼,义,廉,耻.他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礼义的强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对周礼继承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他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谨慎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政策. 为实现这一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而且严格"四民"之间的界限,反对混合杂居. 实行这种办法,就重新整顿了已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控制,扩大了国君的势力.他还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寓兵于民",人民平时生产,战时当兵,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是统治成败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民心"呢在他看来,民众"好利恶害"的心理就是"民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来,见到对自己有害的就去. 从民心好利出发而得出的立法原则,自然是一切法令政策都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他看来,法令对于治国故然重要,然而只有合乎民心的法令才能行的通,"下令如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 (4)"仓禀实,则知礼节"说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所以他明确提出了"仓禀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 (2) 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则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欲利",适应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2)管仲主张立法必须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商业,以富国强兵.他加强官营商业和手工业,也给民间一定的经商权,"与民分货".但管仲在改革传统的工商政策时,也注意到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控制富商大贾,以防他们与国家争利. 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二,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一)子产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子产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改革家,曾任郑国执政,当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一个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色.他既强调礼制的重要,又改造旧礼,削弱其天命神权的色彩;既强调法必须以礼为原则,又公布成文法,力求以新法挽救时弊,增加了法的独立性.其思想具有后来发家思想的特色. (1)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子产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又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子产把礼归为自然的总秩序,并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的突破,这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步. 同时,子产强调礼的规范性,认为民要不失其性,就必须"奉之以礼",用礼来制约人情,制约人的喜怒哀乐.但当礼义与民心有矛盾的时,子产认为礼仪是可以改革的.以礼规范民众,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则,也沟通了礼与法的联系,开拓了由礼治过度到法治的先河.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创立新制在礼治的前提下,子产提出加强君权,服从官府,尊敬贵族,侍奉长者,孝敬父母五项"国之大节".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性的集权制与等级制.它反映了子产以法律协调新旧贵族利益的改良思想. (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公布成文法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之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从而改变了古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况,动摇了罪行擅断的基础,为"法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 (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行德政以"宽"服民.认为德是以道德教化,宽惠爱民感化人民,立法应体现"德政".同时,也不排除以"猛"服民,在缺乏"有德者"的情况下,"猛"会使人畏而不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使罪行相当;并根据礼仪原则,以情断狱.这反映子产折衷礼法的思想特点. (二)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服民子产肯定德治的方法,主张"为政必以德".他认为,立法要体现"德政",以道教教化和宽惠爱民为原则,反对"刑之颇类"(不公平)和滥狱在实现德政时要首先保障贵族官吏的利益,放宽对人们言论的控制,以"宽"服民. 德为"宽",而刑则为"猛",子产认为,治国不能一味地强调"宽",必须济之以"猛",即立法要严,执法要严,在以"宽"服民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应以"猛"为主.宽猛相济是子产刑法的思想内容之一. (2)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子产强调量刑定罪应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准确地使用法律,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他也反对拘泥于刑法条文,主要根据礼的原则加以权衡,以情断狱子产区分了礼和仪的不同,对一般违仪之举并不施加刑罚,在审狱时,子产则常以"倒言反事"及察言观色方法断狱,这种方法曾受到法家的批评. 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三,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一)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如果说子产代表着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那么邓析则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在春秋时期天与人,礼与法的思想对抗中,邓析不谈天命,抵制旧礼,反对改良,制定竹刑,表现出实行法治的明显倾向,因此可以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的主张春秋后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日益兴起,社会上开始出现反对维护贵族统治特权的"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邓析是当时最激进的革新派.他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对郑国奴隶主阶级颁布的礼制,禁令,进行了抵制和批判,明确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主张. "不法先王"和"不是礼仪"是密切联系着的.反对"法先王",必须反对礼仪道德.邓析不但反对顽固地坚持"礼治"的旧贵族,也反对象子产那样力图在上层建筑中继承"礼治"传统的新的封建贵族.邓析帮助民众打官司,出主意,同旧的"礼"大唱反调,提出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主张.邓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勇敢地批判维护奴隶制旧秩序的"礼义",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邓析的《竹刑》邓析的《竹刑》邓析还是一位主张刑法改革,实行法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编著的《竹刑》,是用以对抗旧礼制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第一,邓析的"欲改旧制"和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邓析编著的《竹刑》,"不受君命,而私刑法",即未经郑国官方的授权和正式批准,而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公布的,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独具特色的. 5, 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广泛,如仁学和仁政说,维护君权说,"为民制产"与轻徭薄赋说等等,都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范围,但其主要是礼治论,德治论和人治论. (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的德治论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敬德"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 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2, 主张教化,3, 以德去刑. 4, 恤刑慎杀,5, 先教后刑. (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 圣贤决定礼法圣贤决定礼法2, 身正则令行身正则令行3, 法先王,4, 顺人情顺人情(二)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 〈1〉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 〈4〉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12〉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 2,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司法的指导原则〈1〉主张正名.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 〈4〉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利由天子掌握. 〈5〉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 〈8〉反对"铸刑鼎". 4, 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以刑罚辅助德〈3〉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5〉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5, 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司法主要靠贤人〈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 (三)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孔子并没有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与他在论述"法"与"礼"的关系上时,将"礼"置于法之上;在论述"法"与"德"的关系时,将德置于"法"之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经过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长期影响了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4) 孟子认为,君主要统一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其办法是推行"仁政".孟子论法, 就是以"认证"为指导,围绕着"省刑法,薄税敛"而展开的.具体表现为: (1)"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保障土地私有(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3)"省刑法",反对繁法苛刑反对繁法苛刑(1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重法论荀子把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礼,与万物同义"的"大本".但"礼"不是万能的,只有礼法并用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隆礼"论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论,赋予礼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其一,礼是治国的根本.其二,论理的起源.其三,严格划分人们的等级贵贱. 〈二〉重法论〈二〉重法论在"隆礼"的前提下,还要重法.其一,论法的作用.用刑罚惩治犯人的目的,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并且防范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犯罪其二,法以礼为本其三,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其四,赏罚并用. 6, 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家的法律思想1,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的法律观"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1) 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2) "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的刑赏论(4)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2,墨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墨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用墨家的话来说,即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是墨家从"农与工肆"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因此,墨家特别墨家特别 提出了维护"赖其力"的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一)"不与其劳",不"获其实" (二)"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 (三)维护私有财产权维护私有财产权。
全国历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
A.管仲B.荀子C.李斯D.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的思想。
A.孔子B.孟子C.曾子D.荀子3.谶纬神学正式被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是( )。
A.西汉末年B.东汉C.西晋D.南北朝4.“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出自( )。
A.《淮南子》B.《新书》C.《春秋繁露》D.《新语》5.在体例结构上体现了“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原则的是( )。
A.《魏律》B.《晋律》C.《北齐律》D.《大律》6.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
A.礼B.理C.人情D.经义7.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王弼B.鲍敬言C.郭象D.嵇康8.“教随时设,政因事论”是谁提出的变法主张?( )A.汉文帝B.孝文帝C.隋文帝D.唐太宗9.隋文帝杨坚的立法思想是( )。
A.立法简约B.以轻代重C.贵贱同法D.约法省刑10.柳宗元在其( )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
A.《天说》B.《伐宋》C.《时令论》D.《断刑论》11.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白居易B.柳宗元C.韩愈D.苏轼12.认为只有刑、礼、道“循环表里,迭相为用”,才能使“王者之化”成功的是( )。
A.柳宗元B.韩愈C.白居易D.朱熹13.“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律、令的明确界说,提出者是( )。
A.杜预B.张斐C.刘颂D.王弼14.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 )。
A.主张恢复肉刑B.主张取消肉刑C.主张扩大赎刑D.主张取消赎刑15.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
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3)
2013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全国2013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A.周公B.商汤C.周文王D.夏禹2.下列符合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A.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B.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C.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D.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3.西周司法的指导原则是A.重重而轻轻B.明刑弼教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德主刑辅4.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先秦思想家是A.邓析B.子产C.管仲D.慎到5.为了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子产创立的制度是A.作丘赋B.铸刑书C.作竹刑D.改礼制6.被《吕氏春秋》评价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可与不可日变”的先秦思想家是A.邓析B.管子C.子产D.荀子7.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先秦思想家是A.管仲B.孟子C.荀子D.商鞅8.“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这一命题的思想本质是A.人治B.法治C.德治D.礼治9.墨家用来衡量国家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术观点的原则是A.重义轻利B.兼相爱,交相利C.天志D.无为而治10.“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法律主张出自A.道家B.墨家C.阴阳家D.法家11.庄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道B.德C.仁D.礼12.直接受到李悝影响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B.商鞅C.管子D.庄子13.“事断于法,国之大道”的说法出自A.《荀子》B.《韩非子》C.《慎子》D.《商君书》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说法,旨在要求执法的A.公开性B.有效性C.平等性D.透明性15.为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新语》B.《新书》C.《新序》D.《淮南子》16.儒家的“三纲”学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父为子纲B.夫为妻纲C.君为臣纲D.子为母纲17.魏晋时期,曾经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的玄学家是A.杜预B.黄宗羲C.拓跋宏D.王弼18.下列能够体现北魏在刑罚方式上由野蛮到文明进步的措施是A.存留养亲B.加重对不孝罪的处理C.废除死刑D.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19.唐代坚持“道统论”的著名思想家是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朱熹20.在朱熹法律思想中,“理”的最主要内容是A.无为B.人欲C.仁政D.三纲五常21.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的明代思想家是A.龚自珍B.张居正C.明神宗D.丘濬22.宋代力主加强对刑部和大理寺统一领导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B.司马光C.范仲淹D.朱熹23.“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C.顾祖禹D.黄宗羲24.王夫之认为“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除了“封建”和“井田”外,还有A.肉刑B.分封C.郡县D.宗法25.曾经提出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法律主张的近代思想家是A.曾国藩B.张之洞C.龚自珍D.魏源26.下列最能反映洪秀全封建家长思想的说法是A.国家以法制为先B.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C.德化于前,刑罚于后D.政教皆本天法,斩邪留正27.“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A.严刑重罚B.变法维新C.大明法度D.明刑弼教28.谭嗣同主张设立的代行议院职权的机构是A.学校B.学会C.国会D.国民大会29.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用来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原则是A.耕者有其田B.土地彻底国有化C.平均地权D.均配土田30.近代激烈批判“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观点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中国法制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 法经B. 九章律C. 唐律疏议D. 宋刑统答案:B2. 西周时期,以德治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A. 礼B. 法C. 刑D. 政答案:A3. 秦朝时期,负责司法审判的中央机关是()。
A. 御史大夫B. 太尉C. 丞相D. 廷尉答案:D4. 汉代的“春秋决狱”是指()。
A. 以《春秋》为依据进行审判B. 以《春秋》为依据进行立法C. 以《春秋》为依据进行教育D. 以《春秋》为依据进行行政答案:A5. 唐代的“律”、“令”、“格”、“式”中,“格”是指()。
A. 刑事法规B. 行政法规C. 单行法规D. 礼仪法规答案:C6. 宋代的“折杖法”是指()。
A. 将死刑减为杖刑B. 将杖刑减为徒刑C. 将徒刑减为流刑D. 将流刑减为徒刑答案:A7. 元代的“四等人制”是指()。
A.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B. 蒙古人、汉人、南人、色目人C. 汉人、南人、蒙古人、色目人D. 南人、汉人、色目人、蒙古人答案:A8. 明朝的“大诰”是指()。
A. 皇帝的诏令B. 皇帝的训诫C. 皇帝的敕令D. 皇帝的法令答案:D9. 清朝的“秋审”是指()。
A. 对死刑案件的复审B. 对流放案件的复审C. 对徒刑案件的复审D. 对杖刑案件的复审答案:A10.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指()。
A. 军事组织B. 行政组织C. 经济组织D. 社会组织答案:A11. 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A. 《钦定宪法大纲》B. 《临时约法》C. 《中华民国约法》D. 《中华民国宪法》答案:B12.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
A. 科举制度B. 八股文C. 缠足D. 剃发易服答案:A13. 国民政府时期,负责司法审判的最高机关是()。
2006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2006年7月全国统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1.B2.D3.B4.C5.D6.A7.D8.D9.C 10.A/C 11.C 12.D 13.C 14.B 15.D 16.A 17.C 18.B 19.B 20.C 21.C 22.B 23.A 24.D 25.B 26.A 27.C 28.B29.A 30.B二、多项选择题31.ABCDE 32.ABDE 33.ABCD 34.ACD 35. CD三、名词解释36.为国以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
他要求各级贵族“以礼让为国”,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
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后来的孟子、荀子等人,也坚持了“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37.罪人不孥:孟子反对族刑连坐,主张“罪人不孥”,即刑罚只应加于犯罪者本人,而不应株连其妻室儿女。
38.理直刑正:晋代张斐以礼率律的法律观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理直刑正”的主张上。
他的“理”就是“礼乐”,也即儒家所阐扬的封建纲常名教。
所谓“理直”,就是法律要明确体现纲常名教。
他说的“刑正”,是指适用法律要做到准确,宽严适中,轻重得当,有罪必罚,罪刑相符。
在张斐看来,“理”是法的灵魂,只有“理直”才能“刑正”,最后实现“尊卑叙,仁义明,九族亲,王道平”的社会理想。
39.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
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
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魏源的思想深受儒家“有治人无治法”、“治法本于治人”观念的影响。
他认为法律如同弓箭一样,是一种工具,怎样掌握和运用法律这种工具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人。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卷及答案.doc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本题答案: 2、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重视“礼”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的是( )A.管仲 B.孔子 C.姜尚 D.周公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康有为所著《( )》,把西汉末年刘歆的著作及《左传》等古文经典视为“佐莽篡汉”的伪经。
A .大同书 B .新学伪经考 本题答案: 5、多项选择题 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l10、单项选择题 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A.禹刑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B.吕刑C.汤刑D.五刑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A.邓析B.公孙侨C.申不害D.管仲本题答案:12、单项选择题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
A.行政B.监察C.考试D.司法本题答案:13、问答题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本题答案:14、单项选择题提出“悬法学为上科”l本题答案:18、单项选择题“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顾问思想是()A.君主立宪B.民主政治C.三权分立D.变法维新本题答案:19、多项选择题朱熹以“存天礼、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主张()。
A.因事制宜B.德礼丐刑,相为终始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本题答案:20、单项选择题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A.孙中山B.梁启超C.张之洞D.沈家本本题答案:21、填空题《礼记》记载:“殷人尊神,()”。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测考试题(最新版).doc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测考试题(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l7、名词解释 德礼政刑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管仲立法思想的明显特征表现为( )A.重农主义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重商抑农 本题答案: 9、单项选择题 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孙子 本题答案: 10、问答题 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本题答案: 11、单项选择题 认为法与礼“两者是异用而同体,异统而同源”的清末思想家是( )A.康有为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B.梁启超C.谭嗣同D.龚自珍本题答案:12、问答题简述韩非运用和贯彻赏罚时提出的原则和办法。
本题答案:13、单项选择题主张“以民为本”,并向文帝提出“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的建议的是()A.晁错B.陆贾C.贾谊D.陈平本题答案:14、问答题谈谈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
本题答案:15、单项选择题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A.设议院B.开国会C.去九界D.行立宪本题答案:16、单项选择题曾国落总结子产、诸葛亮等人的治国经验,提出的法律主张是()A.秉于礼B.严刑以致义安C.国家以法制为先D.礼让为国本题答案:17、单项选择题清末曾直截了当提出“废君统,倡民主”主张的是()A.谭嗣同B.康有为C.黄遵宪D.洪仁玕本题答案:18、单项选择题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本题答案:19、名词解释海内为郡县,法定由一统本题答案:20、单项选择题()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变法理论。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本质是()A.天下一统B.君权神授C.民本主义D.主权在民2.荀子有关国家与法律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A.明德慎罚B.人性本恶C.以法治国D.明分使群3.先秦诸子中,明确反对人定法的是()A.管子B.老子C.慎到D.韩非4.“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提出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安石5.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暴君放伐B.性恶论C.定分止争D.性善论6.比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更为彻底的主张是()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兼爱非攻C.“大明法度,众建贤才”D.绝仁弃义7.提出“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汉代思想家是()A.萧何B.晁错C.陆贾D.贾谊8.唐代明确反对“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思想家是()A.白居易B.韩退之C.李世民D.柳宗元9.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建议的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长孙无忌10.以下哪本书是董仲舒的著作?()A.《春秋决狱》B.《春秋经》C.《春秋繁露》D.《春秋》l1.对东汉谶纬神学第一个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批判的是()A.仲长统B.王弼C.王充D.刘颂12.两晋时期,主张“类推定罪”的律学家是()A.阮籍B.嵇康C.鲍敬言D.张斐l3.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的突出体现为()A.世轻世重B.轻徭薄赋C.纳礼入律D.法不阿贵14.主张刑罚以严为本的南宋思想家是()A.邵雍B.朱熹C.王阳明D.范仲淹15.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是()A.周敦颐B.司马光C.苏轼D.王安石16.“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的主张出自()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l7.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A.《劝学篇》B.《农宗篇》C.《资政新篇》D.《天朝田亩制度》18.“天下无兴利之法,去其弊则利自兴矣”出自魏源的()A.《治篇》B.《筹鹾篇》C.《筹海篇》D.《海国图志序》19.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清代思想家是()A.林则徐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20.坚持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改良派思想家是()A.谭嗣同B.黄遵宪C.康有为D.梁启超21.“收回领事裁判权”是清末法律改革的()A.最终目的B.根本目的C.直接目的D.权宜之计22.张之洞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A.暴力B.契约C.幻想D.狡诈23.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是()A.废君统,倡民主B.中体西用C.三权分立,权利制衡D.太平之世不立刑24.《大清新刑律》颁布于()A.1908年B.1909年C.1910年D.1911年25.“先王之世,以教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A.戴鸿慈B.沈家本C.劳乃宣D.伍廷芳26.“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一革命纲领的提出者是()A.兴中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同盟会27.“五权宪法”的核心是()A.财权和事权分开B.皇权与相权分开C.政权和治权分开D.集权专制28.认为宪法是“中国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的近现代思想家是()A.章太炎B.孙中山C.龚自珍D.梁启超29.视“法律为专门之学”的清末思想家是()A.沈家本B.杨度C.洪仁不王干D.黄兴30.章太炎对直接民权的态度是()A.极力反对B.认同C.模糊含混D.一般反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法律)《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法律)《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 )A 、代议制民主共和国B 、总统制民主共和国C 、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D 、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国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清末法律改革时期, 为了贯彻“罪刑法定” 原则, 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 )A 、秋审制度B 、援引比附C 、家族主义D 、国家主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3、清末主张变法, 提出“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的思想家是 ( )A 、谭嗣同B 、沈家本C 、张之洞D 、梁启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4、在戊戌变法前夕, 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 、司法机构B 、行政机构C 、立法机构D 、监察机构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5、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 )A 、曾国藩B、张之洞C、谭嗣同D、洪仁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6、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 )A、《十款天条》B、《太平刑律》C、《天朝田亩制度》D、《太平救世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7、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 )A、《元史新编》B、《圣武记》C、《海国图志》D、《夷氛纪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 )A、工B、商C、兵D、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9、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 )A、海瑞B、张居正C、顾炎武D、黄宗羲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0、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朱熹C、王安石D、魏l B、白居易C、柳宗元D、王安石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5、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B、父为子纲C、夫为妻纲D、兄为弟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6、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B、贾谊C、董仲舒D、李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7、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B、《白虎通义》C、《春秋繁露》D、《西语》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8、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B、汉武帝C、秦始皇D、汉景帝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9、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B、陈胜、吴广起义C、焚书坑儒D、统一中国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0、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B、墨子C、慎到D、老子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1、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 )A、子张B、子思C、孟子D、荀子E、漆雕氏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2、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 )A、王充B、刘秀C、刘预D、仲长统E、刘颂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3、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 )A、王安石B、范仲淹C、张居正D、丘濬E、朱熹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4、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A、“严刑以致又安”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D、“一秉于礼”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5、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A、故杀子孙B、妻殴夫C、存留养亲D、无夫奸E、子孙违犯教令正确答案:DE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6、名词解释:“有治人,无治法”正确答案:“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的主张观点,他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于“人”。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全国2021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个子问题中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问题的要求。
请在问题后括号内填写代码。
选择错误、多次选择或没有选择都没有意义。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a.子产b.夏桀c.叔向d.夏禹2.“神秘的天鸟命运降临,生机勃勃”这句话反映了统治者的信仰:A.主权属于人民B.君主和人民当家作主C.君主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D.命运是无常的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a.礼治b.法治c.势治d.民治4.管仲“四人分别生活和工作”思想的具体化是:(1)石青和石路制度;B.“三选”制度c.挟天子以令诸侯d.“三国五鄙”制5、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官员反对Zichan的《铸刑书》,分别是:A. Guan Zhong、B. Shu Xiang、C. Deng Xi、D. Gongsun、华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为民制产b.罪人不孥c、一个暴君应该放下他的军队,但是一个仁慈的人应该处于高位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老子8.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著名学派,它有自己的规律(a.道教,B.法家,C.儒家,D.墨家)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瞧。
法家提出“圣人若为法,易为人所知”和“传之于民”,这表明法律应该具有(a.公平、B.公开、C.平等、D.规范)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a.周公b.墨子c.慎到d.老子l2。
秦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a)县制的实施和(b)陈胜、吴光的起义)c.焚书坑儒d.统一中国l3。
废除秦朝“诽谤法”的皇帝是()汉文帝B汉武帝C秦始皇D汉景帝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a.《新书》b.《白虎通义》c.《春秋繁露》d.《西语》l5。
浙江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_______是邓析反对周礼、主张革新的要旨。
2.“民贵君轻”说是_______提出的。
3.法家推行“法治”,主张“法、势、_______”相结合。
4.《新书》是_______的著作。
5.主张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是_______。
6.神权法的思想形成于_______。
7.魏晋时期,思想界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_______与“自然”关系的论争。
8.朱熹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9.《海国图志》是_______的著作。
10.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5分)1.提出“明德慎罚”思想的是( )。
A.周公B.管仲C.子产D.老子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则是( )提出的。
A.管仲B.子产C.邓析D.孔子3.坚持“亲亲为大,父子相隐”的是( )。
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4.魏晋时期,主张“无君论”的思想家是( )。
A.嵇康B.王弼C.刘颂D.鲍敬言5.《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
A.朱熹B.董仲舒C.刘安D.韩愈6.韩非的变法观点是( )。
A.变古愈尽,便民愈甚B.祖宗不足法C.礼、刑、道迭相为用D.法与时转则治7.“事皆决于法”反映下列哪个时代的法治思想的特点?( )A.唐朝B.明朝C.秦朝D.西汉8.黄宗羲的著作有( )。
1A.《大同书》B.《劝学篇》C.《明夷待访录》D.《大学衍义补》9.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
A.嵇康B.王弼C.张斐D.郭象10.下列哪一观点是张居正提出的?( )A.“审刑名”B.“有司议罪,惟当守法”C.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D.理直刑正11.( )自行编造的一部竹刑,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2011年07月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关于“天命”转移的学说是( )A.以德配天B.王权神授C.岁时祭天D.恭行天罚2.西周时期,礼的作用是( )A.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B.长长,男女有别C.亲亲,尊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周公主张“奸宄杀人,历人宥”中的“历人”是指( )A.有过刑罚经历的人B.历史上的人C.无关的过路人D.年老无依的人4.春秋时期主张以法统政、礼法并用的思想家是( )A.齐桓公B.吴起C.管仲D.申不害5.最早提出“仁政”学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管仲C.邓析D.孟子6.先秦时期,提出“治之经,礼与刑”法律命题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商鞅D.韩非7.下列墨家思想命题中,带有自然法色彩的是( )A.尚贤B.尚同C.以天为法D.相爱相利8.“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儒家C.道家D.兵家9.老子认为,天下混乱、人民难治的原因,在于统治者追求( )A.无为B.有为C.清净D.自然10.“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法治主张出自( )A.商鞅B.庄子C.墨子D.孔子11.与“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主旨较为接近的说法是( )A.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妒功B.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D.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12.早期黄老之学具有的明显特征是( )A.专任法治B.道法自然C.以德治国D.道法结合13.“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法律命题的思想本质是( )A.以法治国B.德主刑辅C.以礼治国D.政教合一14.晋代明确提出“以礼率律”的思想家是( )A.张斐B.杜预C.刘颂D.拓跋宏15.下列法律制度中,由北魏孝文帝创立并沿用至清朝的是( )A.八议B.肉刑C.十恶D.存留养亲16.主持制订《开皇律》的皇帝是( )A.隋炀帝B.隋文帝C.唐高祖D.唐太宗17.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观点的作品是( )A.《春秋繁露》B.《时令论》C.《礼记》D.《断刑论》18.《大学衍义补》的作者是( )A.朱熹B.王安石C.丘濬D.真德秀19.宋代主张恢复“明法科”考试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C.欧阳修D.司马光20.黄宗羲提出“一家之法”中的“家”,主要是指( )A.家庭B.官员C.个人D.皇帝21.王夫之所谓“封建”制的本质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分省制D.藩属制22.龚自珍认为,国家、刑罚、礼乐起源于( )A.商B.工C.农D.兵23.“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反映了洪秀全的( )A.君主专制思想B.君主共和思想C.立宪民主思想D.君臣共主思想24.洋务运动的口号除了“自强”以外,还有( )A.民主B.立宪C.法治D.求富25.近代提出“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著名人物是( )A.沈家本B.李鸿章C.张之洞D.曾国藩26.《大同书》的作者是( )A.章太炎B.梁启超C.谭嗣同D.康有为27.按照梁启超的社会演进观念,“多君为政”的下一步是( )A.民为政B.一君为政C.共和民主D.君主立宪28.沈家本认为新旧法学的共同核心是( )A.平等B.情理C.仁恕D.人权29.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同盟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强学会30.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的实质是限制( )A.人身权B.继承权C.契约权D.房产权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期,使神权法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思想命题是()
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
C.以德配天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
A.分封制B.世卿世禄制
C.嫡长继承制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晋国的()
A.韩非B.邓析
C.公孙侨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
A.礼B.仁
C.政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天志B.尚贤
C.功利D.兼爱
6.下列各项,不属于道家法律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B.道法自然
C.提倡人定法D.绝圣弃智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
A.法B.术
C.势D.道
8.东汉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清算和批判谶纬神学的思想家是()
A.仲长统B.刘秀
C.王充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礼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的魏晋玄学家是()A.阮籍B.嵇康
C.王弼D.鲍敬言
1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
A.韩愈B.白居易
C.魏征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有治人,无治法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D.德礼政刑
12.在丘濬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
A.一般价值B.普通价值
C.特殊价值D.根本价值
13.张居正提出“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因此宽容犯罪是
()A.王者之政B.圣王之仁
C.姑息之爱D.明刑弼教
14.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导原则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A.《大扎撒》和《便宜十八事》B.《陈时务十策》和《大扎撒》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D.《便宜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15.“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与下列先秦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正好是相对的?()A.管子B.孟子
C.荀子D.韩非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A.王夫之B.顾炎武
C.黄宗羲D.张居正
17.魏源抵御西文列强侵略的思想是()
A.民主议政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更法,改图D.广收人才
18.“天下为天下之天下”的主张出自()
A.龚自珍B.林则徐
C.曾国藩D.魏源
19.太平天国最具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纲领性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B.《原道救世歌》
C.《资政新篇》D.《十款天条》
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
A.禁止刑讯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
C.改良监狱D.刑罚平,结民心
21.“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求强求富B.改革旧律
2
C.共和革命D.救亡图存
22.“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顾问思想是()
A.君主立宪B.民主政治
C.三权分立D.变法维新
23.在康有为看来,“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正是()A.大同B.苦道
C.欲D.私
24.《大同书》中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
A.设议院B.开国会
C.去九界D.行立宪
25.在梁启超的观点中,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
A.完全不同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D.部分相同
2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触发了哪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A.改良派与礼教派B.革命派与礼教派
C.礼教派与法理派D.洋务派与法理派
27.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问题是建立()A.代议机构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D.宪法机构
28.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孙中山B.梁启超
C.张之洞D.沈家本
29.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哪两大问题?()
A.土地和人力B.资本和土地
C.人力和物力D.资本和物力
30.章太炎系统阐述他对代议制的意见的文章是()
A.《革命之道德》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代议然否论》D.《与马良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有()
A.男女有别B.亲亲
C.长长D.友友
E.尊尊
3
32.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A.义B.信
C.耻D.廉
E.礼
33.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
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
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
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
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
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
34.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包括()
A.封建B.郡县C.井田
D.肉刑E.君仁
35.在清末礼法之争中,沈家本为反驳礼教派,主要写了下列哪几篇文章?()A.《陈修订大旨折》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答戴尚书书》D.《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
E.《法学盛衰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令顺民心
37.惟仁者宜在高位
38.三纲五常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巨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4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43.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45.试述沈家本的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及其意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