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充分了解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情况,更好地宣传、保护和传承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统计局临汾调查队于2011年10月中旬开展了相关调查。
一、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现状
1、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2005年,我国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定义为:“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据调查,目前临汾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3项,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竞技、戏曲、古传医药、生产商贸习俗、民俗、消费习俗、民间美术、曲艺12个大项,主要包括麒麟采八宝、白店秧歌、新田青铜器制作、侯马皮影戏、晋作家具制作技艺、贾得麻纸、翼城琴书、平阳木版年画、翼城砂锅烧造、翼城花鼓、曲沃碗碗腔、千层底拉花布鞋制作技艺、唐城花灯秧歌、飞岭高跷、浮山剪纸及八音会、眉户等。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展现本地区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二是在地方具有较大影响。
2、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促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及社会公示,2011年确定了237名市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的年龄跨度为68岁,其中有4名超过8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有11名“80后”、3名“90后”。
3、项目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最初的唤起民众保护意识的宣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名录的建立;从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建立与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特别是政策性扶持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起到了“输血”的作用;而“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提出与具体实施,则更体现了“非遗”的活态性特点,提高了其“造血”功能,增强了“非遗”项目自身的活力。
①拓展民间艺术传承新途径。临汾是民间舞蹈的发祥地之一,一方面随着年长艺人的衰老,又缺乏年轻人传承,许多舞蹈慢慢消亡;另一方面按风俗,一些技艺只传男不传女,尤其是不传外人,导致传承人越来越少,许多技艺基本上已濒临灭绝。诸如“翼城花鼓”,它是一种民间鼓类舞蹈,起源于唐贞观年间,2005年12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为挽救濒危的翼城花鼓艺术,翼城县的三位农民走进山西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手把手教授大学生原生态翼城花鼓,进一步开辟民间艺术传承新途径。
②采用“公司+农户”运营模式生产性保护“非遗”项目。襄汾县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是生产“晋作仿古家具”的专业生产企业,拥有各类机器设备150余台,藏品5000多件,产品种类达100多个,年产量10000件,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与其签约提供木材、灯饰、铜饰、砖雕的各类农户达200多户,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2011年,襄汾晋作仿古家具被文化部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企业同时还被山西省文化厅确立为“山西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临汾土圪塔手工布艺有限公司集设计、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其手工拉花布鞋制作技艺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确立为“山西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将纳鞋底工作交由一些农户承担,利用农村的闲散劳动力来料加工,计件报酬,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公司在吸纳500余人稳固就业的同时,形成了35个纳鞋基地,带动周边17个县54个村的农户创收,发展经销商20多家,代理商10多家及专卖店10余家,开发出凉鞋、拖鞋、床上用品、包饰、挂件等系列产品百余个。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民间文化艺术传承青黄不接。城市化、信息化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造成城乡居民的
民俗传统观念日益淡化。同时,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受市场经济和当前就业观念的影响,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兴趣不高,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诸如侯马东庄米醋制作技艺、千层底手工拉花布鞋制作技艺、翼城转身鼓、霍州民间‘四社五村’水利管理制度、一针消肿等项目陷入传承困难的境地。
2、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率低。“你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临汾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抽取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大多数人表示:“总是听别人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具体是什么确实不太清楚……”,“平时很少接触这方面内容,也从未深入关注过”,近半数的人无法说出五个以上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
3、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目前,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重视不够,大部分人普遍认为这只是文化部门的“一家之事”,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与合力。二是存在顾虑思想。部分老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识,对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够了解,既怕手艺失传,又怕手艺外传,有的拥有民间技艺而不传外人,没有收徒传艺的意识,有的风俗则藏在深闺人未识。三是随意加工。一些人任意改变传统艺术的内涵来迎合时尚,严重扭曲、损害遗产的本来意蕴,这些不适当的开发,从而破坏和毁灭了文化资源本身的面貌。
4、研究队伍缺乏。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延续方式,是一种“活态文化”。由于其特性,因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人员较少,难以适应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传统音乐舞蹈展演”等系列活动,全面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2、加强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首先,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措施,为传承人开展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传承人的政策培训等,及时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其次,强化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第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