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
在美国: ❖ CRBSI院内最常见得感染之一(10~20%),ICU病人有
10%经历CRBSI,发生率5例次/1000天(2、 5~30/1000中心导管天) ❖ 估计有10万~40万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一项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2573例CRBSI得病死率为14%,归因分析CRBSI 得死亡率为19%;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得CRBSI病死率为8、2%,显著 高于其它细菌引起者;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引起得CRBSI病死率 为0、7%,显著低于其它细菌引起者;
pany Logo
插管部位皮肤准备
❖ 在进行周围静脉置管前,使用杀菌剂(如70%酒精、碘酒或 葡萄糖酸洗必泰等)进行皮肤消毒。
❖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与更换敷料前,应用 >0、5%洗必泰进行皮肤消毒。若患者不宜使用洗必泰,则 可选用碘剂或70%酒精。
❖ 使用消毒剂后,应充分干燥后才行操作。
pany Logo
插管部位得选择
外周及中心导管 ❖ 成人应该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 ❖ 儿童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儿)部位均可 ❖ 当治疗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心导管或经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pany Logo
插管部位得选择
中心静脉导管 ❖ 对于成人,应避免选用股静脉
感染风险: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锁骨下静脉 ❖ 当对成人放置非轨道式CVC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非颈静
❖ 更换导管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均可
最大化无菌屏障
在放置CVC、PICC或更换导丝时,应进行最高级别防护, 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或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对患 者全身铺无菌单。
pany Logo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

***************************************************************************
模型。 3.4.3 有效供给不足型和供给无效型隐性服务需求 满足这一 类的需求主要依靠不断地创新服务、提高有效供给率,如加强护 理人员的培训、质量控制管理、增加设施的配备等。这些工作虽 然不能直接为患者提供隐性需求服务,但它们是实现有效供给不 足型和供给无效型隐性服务需求向显性服务转化的基本条件。 4 小结
论,2006,(3):6. [8] 秦秋萍,杨凯.浅析病人的“隐性需求”[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穆瑞章.老年群体隐性需求研究-以天津某社区为例[D].天津:
天津财经大学,2010. [10] Barbara B,Susan C,William H,et al.Standardized screening
(1):25-30 [4] 刘彬,李福宣,张健.解析患者隐性需求拓展手术室优质服务
内涵[J].护理学杂志,2012,27(14):3-5. [5] 张学军.论信息的隐性需求[J].现代情报,2004,(12):58-59. [6] 龚益鸣,丁明芳,崔健.顾客需求识别及其模型[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42(5):718-720. [7] 罗永泰,卢政营.需求解析与隐性需求的界定[J].南开管理评
of elderly Patients' .needs for social work assessment in Primary care:use of the SF-36[J].Health&Social work,1999,24(1):9-16. [11] Hung LC,Liu C,Kuo HW.Unmet nursing care needs of homebased disabled patient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 40(1):96-104. [12] Perty RE,Cacioppo JT.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of persuasion//Berk owitz L[M].Adavances in experimental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0:123-205. [13] Parasuraman A,Zeithaml VA,Berry LL.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14] 喻姣花,柯卉,李芬.基于 SERVQUAL 模型的护患双方感知 护理服务质量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5):34-38. [15] 王丽平.综合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 士,2016,(2):81-82.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Treatment[作者简介]李兴祥(1978.11-),男,云南建水人,本科,中职,主要从事重症医学方面工作。

采用血管介入性导管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病人血流感染,严重的病人甚至会导致病人死亡,同时住院费用也明显增加,并且容易出现医疗纠纷[1]。

该研究抽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间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采取静脉置管的病人300例,对其血流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援1一般资料抽取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采取静脉置管的病人600例,当中男367例,女233例,年龄在32~59岁,平均年龄为42.5岁,当中发生血流感染病人的临床症状包括有畏寒、发热、低血压等,通过相关临床检查,发现在病人血液样本当中细菌或者真菌处于阳性反应。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

1.2临床护理措施1.2.1对照组临床护理处理措施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1.2.2实验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之上加入优质临床护理措施,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1)感染问题处理措施:第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对临床护士采取定期培训,其中包括有①在置入导管操作之前和操作以后,要更换输液配置以及使用敷料之前和以后应该采取抗菌肥皂液洗手,保证护理人员双手无菌[2]。

②无菌操作和护理人员自身防护:在进行静脉置管之前,要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口罩、护士帽以及置入导管位置铺上无菌毛巾,对置入导管位置采取洗必泰进行全面消毒,等到穿刺部位干燥以后才可以进行静脉置管,保证消毒效果[3]。

③切口采取无菌纱布或者薄膜进行敷贴,要定期对无菌纱布进行更换。

同时还要对医生和护士采取这种疾病的感染临床知识,在发生感染以后对病人所带来的危险,以及应该如何合理、有效采取处理措施,使病人的治疗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科学合理选择导管:导管的材料对病人发生感染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规用于ICU中各种监测、治疗,在ICU的救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也逐年增加。

因此,针对我科今年50例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出总结,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分析1.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1.1置管部位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居中[1]。

1.1.2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2]。

1.2病人因素机体免疫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疾病或病人自身情况差如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CVCRI明显增加。

1.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1.3.1无菌操作不规范。

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都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

1.3.2治疗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1.3.3忽视对导管的护理。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不按规范操作,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2 预防2.1 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CVC的维持主要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手和病人皮肤广泛严格消毒。

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局部使用无菌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插管部位用安尔碘严格清洗及消毒,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少于20cm,每次消毒二遍,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 引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导管放置后导致的血流感染,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

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对ICU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分析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2. 原因分析2.1 导管种类及使用时间不同种类的导管与使用时间是导致CRBSI的重要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比周围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PVC)更容易导致CRBSI的发生,因为CVC放置时需要穿刺大血管,破坏了皮肤和粘膜屏障。

使用时间越长,CRBSI的发生率也越高。

根据研究结果,使用时间超过一周的导管发生CRBSI的风险是周围导管的10倍以上。

2.2 患者因素ICU患者常常存在多种患者因素,导致其易发生CRBSI。

例如,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长期生病等。

此外,患者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疗、是否接受其他侵入性操作、是否有合并症等,也会影响CRBSI的发生率。

2.3 操作因素导管放置和保养的操作因素是影响CRBSI的重要因素。

导管放置时,应尽可能减少局部损伤,理智选择穿刺部位以及手术包等清洁消毒物品。

导管放置后,应安装防输液污染装置,定时更换导管固定带和敷料,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操作规范。

2.4 环境因素ICU环境整洁和不洁只是CRBSI的一个重要因素。

ICU工作过程中,很难避免机器、设备和人员接触,随着ICU往来人员的增多,细菌的感染也越来越容易出现。

ICU病房内空气微生物质量和表面微生物污染程度,还与通风模式、病人编号、烟草烟尘和警报声等许多因素有关。

3. 防控策略了解CRBSI的主要原因后,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临床探讨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临床探讨

3 ・ 31 4
J u n lo qh rUniest fM e ii , 0 1, 13 , . O o r a fQiia v riy o dcne 2 1 Vo. 2 No 2
I U 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 临床探讨 C
张宏 宇 杨婷 婷 崔 立然
【 要】 目的 摘 根 据 医 院 I U 导 管相 关性 血 流 感 染 ( R S ) 病 原 茵 分 布 特 点 及 其 耐 药 情 况 , C C B I的 探
【 关键 词 】 1 U C B I 血 流 感 染 C R S
近 年 来 , 重症 监 护 室 (nes ecr ntI U) 通 常 有 在 Itn i aeu i C , v , 超 过 4 ~6 的 患 者 需 要 留置 中心 静 脉 置 管 _ , 经 成 为 O O 1已 ] 进 行 血 流 动 力 学 监 测 、 全 输 液 及 静 脉 营 养 支 持 的主 要 途 径 , 安 但 由置 管 引 起 的 导 管 相 关 性 感 染 已 占 医 院 感 染 的 6 以 O 上 _ , 为 最 常 见 的 医 院 内 获 得性 感 染 之 一 。一 旦 发 生 C — 2成 ] RB s 不 仅 增 加 治 疗 费 用 , 长 住 院 时 间 , 且 对 患 者 机 体 及 生 I 延 并 活 质量 产生 不 良影 响 , 可 引 起 其 他严 重后 果 , 了今 后更 好 还 为 的 治疗 和 预 防 , 找 血 管 内 导 管 相 关 性 血 流 感 染 高 危 因 素 及 寻
埃 公 司 )法 国科 玛 嘉 真 菌 显 色 平 板 。结 果 判 断 严 格依 照美 国 ;
临 床 实 验 室 标 准 化 委 员会 ( C I ) 0 3年 标 准 。 N C 2 0 S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摘要: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救护危重患者的常见方法之一,同时也增加着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因此,及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血流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加以护理干预便成了临床热议的话题。

本文现将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常见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序言:通过实施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来救治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重患者已成为现代急救医学中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且目前在临床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但通过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在给危重患者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路的同时,也增加了此类患者伴发全身或是局部感染的风险。

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就是其最常见并发症,并且已成为助长重症患者原发性菌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居高,虽然不会大幅度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但是会导致重症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显著降低等临床问题[1]。

现将CLABSI的临床断定标准、发病机制、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和护理在现阶段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定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同时经外周静脉采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标本化验室培养的结果呈现出阳性率至少一次,并且伴随常见疾病感染的其他临床表现,且除导管以外,无其他显明的血流感染源时即可。

在确定中心静脉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时,应特别着重区别该感染是直接源于中心静脉导管还是源于其他途径的感染而导致的间接血液感染。

护理论文集束化护理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护理论文集束化护理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护理论文集束化护理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导言: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VC-BSI)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成为严重的医院感染问题。

该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还增加了医疗费用。

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ICU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护理论文集束化护理在预防CVC-BSI中的研究进展。

一、背景介绍CVC-BSI是由于插管操作不当、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清洁卫生不到位等因素引起的细菌感染。

ICU患者由于其病情复杂、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更容易发生CVC-BSI。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CVC-BSI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二、集束化护理的概念集束化护理是指将多种预防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发生。

在预防CVC-BSI中,集束化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管插入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导管插入,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消毒导管插入点等。

2. 导管留置时间管理:合理评估患者的导管需求,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感染风险。

3. 导管护理: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清洁导管周围皮肤、保持导管通畅等,减少细菌滋生和感染的机会。

4. 消毒与清洁:严格按照消毒和清洁规范进行操作,包括导管连接口、导管插入点、皮肤清洁等。

5. 教育与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CVC-BSI预防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三、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多项研究表明,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CVC-BSI的发生率。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ICU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后,CVC-BSI的发生率从2.7/1000导管天降低到0.5/1000导管天。

另一项研究显示,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实施使CVC-BSI的发生率下降了50%以上。

四、集束化护理的挑战尽管集束化护理在预防CVC-BSI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重症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分析

重症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分析

生国塞旦匿型!Q!Q生!旦筮!!鲞筮!期£塾i堕!塑』螋堕型堕£塑笪堕!丛!堕i堕堡丛!!:!Q!Q:!!!:i!:盟!:!重症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分析王献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但随之而来的导管感染也E t 益引起全球的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中心静脉置管引起,特别是重复置管的患者,严重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都与使用中一t l,静脉有关为加强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监控…。

本文分析了本院综合IC U病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本院I C U内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危重患者326例,年龄3—80岁,平均63岁。

其中发生与导管相关的全身感染的病例2l例,男17例,女4例。

患者来源外科术后8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2例,危重哮喘22例,感染性休克32例,颅脑损伤20例,癫痫8例,脂肪栓塞2例,心肺复苏术后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重症胰腺炎8例,肾功能衰竭12例;年龄3个月~83岁,平均62岁,其中,男228例,女98例。

入住I C U时间1—120d,本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 R I)均发生在置管5d以后。

1.2置管方法:所有病例均用河南驼人公司单、双腔深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营养液、血液制品、特殊药品的输注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1.3检测方法:插管部位严格消毒后拔除导管,无菌剪刀留取导管尖端约5cm置入无菌试管中即刻送检,进行培养,细菌的培养和鉴定由细菌室完成。

患者同时行外周血血培养和导管血血培养。

培养阳性者行药物敏感试验。

2结果2.1导管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23.81%),溶血葡萄球菌2株(9.5%),屎肠球菌2株(9.5%),表皮葡萄球菌2株(4.7%),肺炎克雷伯杆菌1株(4.7%),阴沟肠杆菌l株(4.7%),鲍曼不动杆菌2株(9.5%),铜绿假单胞菌1株(4.7%),类酵母菌1株(4.7%),白色念珠菌2株(9.5%),大肠埃希菌2株(9.5%)。

氯己定擦浴对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Meta分析

氯己定擦浴对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Meta分析

建议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 循无菌操作原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议在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插入 前使用氯己定擦浴
建议定期对ICU患者进行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和评估
THANK YOU
汇报人:
结果不准确
样本量问题
样本量不足可 能导致研究结
果不准确
样本量过小可 能导致无法得 出有效的结论
样本量选择不 当可能导致研 究结果存在偏

样本量分布不 均可能导致研 究结果无法推 广到整个群体
发表偏倚问题
研究设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 研究对象:可能存在样本量不足或样本选择不当的问题 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或实施不当的问题 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结果解释不当或结论过于武断的问题
证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评估氯己定擦 浴对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 的证据支持,提高ICU患者
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将对ICU患者中 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 染的预防策略提供重要的
参考价值。
氯己定擦浴在预防ICU患者中 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 的效果评价
结论:氯己定 擦浴可有效降 低ICU患者中 心静脉导管相 关性血流感染
的死亡率
其他指标比较
氯己定擦浴与对照组在预防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方面的安全性比较
氯己定擦浴与对照组在预防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 性血流感染方面的差异
氯己定擦浴与对照组在预防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方面的成本效益比较
数据分析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 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菌水平和持续 的导管护理。
CRBSI的临床表现
1插管部位炎症: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 2临床感染症状:发热>38℃,寒战,低
血压≤90mmHg,少尿<20ml/h。 3导管相关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感
染性血栓静脉炎,骨髓炎,其他迁徙性 病社。
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
3.拟诊:具备下述任一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 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生素治疗 后症状消退;(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 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有一个血培养阳性(导管血或外周 血均可),其结果为皮肤共生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 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 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 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 CFU), 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 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 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3) 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 至少早2 h;(4)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 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 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 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 感染。
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 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 染。
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 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 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 不伴有血行感染。

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I fu n i lf c o s o e t a e o s c t e e — e a e l o sr a i f c i n n I n e ta a t r f c n r lv n u a h t r r l t d b o d t e m n e t s i CU a in s a d l o p te t n
Hale Waihona Puke 方 法 回顾性分 析 2 1 年 5 ~ 0 1 5 本 院实施 中心 静 脉置管 治疗 的患 者 7 1 , 中发 生 C B I2 例 , 析 发生 的原 因并 制 00 月 21年 月 5 例 其 R S 1 分 患 者进行 了导管更换 , 例 拔除 了导管 , 余 1 例感 染得 到控制 , 4 其 5 病情稳 定转 出 IU, 例 患者死亡 。 C 1 结论 [ 关键 词 】 重症监护 病房 ; 中心静 脉导管 ; 导管 相关性 血流感染 ; 护理
wi e ta e o s c tee r ers e t ey rve d t n 1 c s so ah trrltd bo d te m ne to s he if e ta a tr r t c nr v n u ah trwee rto p ci l e iwe o f d 2 ae fc t ee —eae lo sra ifcin .T n u nilfcoswee h l v i l a ay e n h o neme sr swee wok d o . Reu t Two c ss wee tetd wi ah trrpa e n ,fu ae t e vl o h n lzd a d te c u tr a ue r r e ut s ls a e r rae t ct ee e lc me t o rc ss wi rmo a fte h h c t tra d te oh r 1 c ss wee rn fre u o CU fe h ifcin r o told sa l. One p te t id. Co cu in Th ahee n h te 5 a e r t serd o t fI atr te ne t s wee c nrle tby a o ain de n l so e ifu n ilfcoso n e ta atr fCRBS n ld mp o e p rt g po e ue , idiiu lfco s l Iicu e i rp ro eai rc d rs n vd a a tr , tp n tra fte c t ee , st a d t o n y e a d mae lo h ah tr i i e n i me fr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作者:王飞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6期[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

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

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

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

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流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039-03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患者若发生医院感染会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是导致抢救患者生命失败的重要原因[1]。

部分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还会导致死亡,从而造成医疗纠纷[2,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口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置管后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 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 时,应当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 当尽早拔除导管
02
在我国最常见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微球菌和真菌
03
一旦怀疑病人发生CRBSI,应如何处理呢?
处 理
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 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ROT 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一旦确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立即拔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年5月1日实施)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 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 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 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规范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2.5
置管时间与无菌技术
导管相关性感染
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
(CRI)的发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呈正相关n…。 Brun~Buisson等n妇报道。随着置管时间延长,导管 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置管3
d CRBSI
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靠精 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1)在临床工作中,置管 操作前、后,更换输液装置和敷料前后应用抗菌肥
of inadequate
of neurosurgieal
with hyponatremia and
natriuresis
EJ].Neurosurgery,1997,40(2):312.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卜23. 俞雨生.低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

皮肤细菌密度是导管相关性血流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3],成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 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较高,CRBSI发生率亦较经锁 骨下静脉为高。原因是下肢静脉血流相对缓慢,长 期卧床易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皮肤易 污染,细菌容易入侵定植。颈鄙被毛发覆盖,细菌密 度也较高,故锁骨下静脉置管比颈内静脉及股静脉
作者简介:郝春艳(1963一),女,辽宁锦州,主任护师,护
理部主任,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2.1导管类型‘61
导管材料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
和微生物的附着,应用聚氯乙烯导管时,其血栓性静
万方数据
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11月第24卷第22期
脉炎发生率为70%,而柔软的硅胶和聚氨酯导管更 少形成血栓,抗菌导管的使用,使CVC—RBI的发生 率也有所下降。与单腔导管相比,双腔和三腔导管 更易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 2.2年龄与疾病 Giles[73认为,年龄可能是预测 引起CRBSI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已有多项研究结果与此相符, 病人的年龄、病情及宿主免疫功能与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密切相关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在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ure unit,ICU)患者的医疗护理中,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 catheter,CVC)的应用十分重要,它可以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补液、输血、肠外营养等,这些都是周围静脉导管不能替代的。

但是,CVC也可以带来各种并发症,如机械性损伤(血肿、血胸、气胸等)、栓塞、感染等[1]。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已成为导致原发性菌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

现将CRBSI的防治综述如下。

1.诊断国际院内感染监测系统通常使用流行病学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为2.3~16.8例次/千天[3]。

由于没有相关诊断技术的金标准,使用微生物学标准来判断CRBSI是目前临床研究最热门的。

因此,在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存在时,如出现临床败血症表现,应高度怀疑与导管相关[4]。

2.高危因素2.1 导管类型导管合成材料不但可以影响微生物的附着还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5]。

如硅胶类导管,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抵抗病原菌附着的能力强,不易形成血栓。

聚氯乙烯导管表面不规则,较Teflon、聚氨酯和硅胶类的导管容易发生血小板黏附和细菌定植,目前在美国已很少使用。

薛华春等[6]研究发现,单腔导管感染率为1.1%,双腔导管感染率高达 2.9%。

多管腔比单管腔更易感染,原因为穿刺部位易受损伤和管路使用频率增加。

多一个腔就相对增加了感染的机会[7]。

与单腔导管相比,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明显升高,而且多腔导管中每个管腔都是CRBSI的潜在感染来源。

2.2 年龄与疾病 Giles认为,年龄可能是预测引起CRBSI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有研究显示:病人的年龄、病情及宿主免疫功能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密切相关[8]。

研究中大部分病人为急性、重症的老年病人,38.7%的病人感染前有手术史;有些在发生CRBSI前已有其他系统感染存在,在进行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细菌鉴定中找到了与先前呼吸道、泌尿道或伤口感染相同的病原菌,因此可判断引起有些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细菌由先前的系统感染迁移而来。

2.3 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主要有3个部位: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

插管部位不同引起CRBSI危险性也有一定差别。

有资料表明:股静脉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感染率(4%)高,达28%,颈内静脉感染率是锁骨下静脉感染率的2.7倍[9]。

皮肤细菌密度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成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较高,CRBSI发生率亦较经锁骨下静脉为高。

原因是下肢静脉血流相对缓慢,长期卧床易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皮肤易污染,细菌容易入侵定植。

颈部被毛发覆盖,细菌密度也较高,故锁骨下静脉置管比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更为理想。

2.4 抗菌药物使用AIsoub[10]等在1997年对37例感染病例的研究显示,100%的病人抗菌药物治疗史被确定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子。

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多,而且也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用药时机、药物选择、使用持续时间的不合理性,导致一些呈细菌定植状态的患者可能最终转变为感染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得多重耐药菌、二重感染机会增加,感染后应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增大[11]。

2.5 置管时间与无菌技术导管留置时间是影响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越延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越明显增高。

因为经中心静脉管道输注血液制品、高营养液后,残留在导管内表面的纤维蛋白沉积物为血液中的微生物,或输液时带入的细菌提供了很好的附着物和培养基。

而在中心静脉内留置的管道,48h内血中的纤维蛋白就可以在其外表面沉积形成一层纤维膜,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即沿着导管表面向内迁移,纤维膜既是微生物很好的滋养层,又是其附着物,使其免受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细菌生长繁殖增多并不断释放进入血液,引起CRBSI[12]。

另外,若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也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11]。

资料显示,静脉导管留置7d以上,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3,14]。

2.6 液体污染革兰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细菌的感染常与输注溶液的污染相关[15]。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任何利用静脉导管进行诊断、治疗的无菌技术失误,均可使病原菌通过污染的液体进入腔内定植。

与国外静脉导管的液体由专人使用无菌层流台配制相比,国内有限的条件,导致液体污染的概率相对较高。

3.CRBSl的预防护理措施3.1 导管的选择材料上,宜选择硅胶类导管,此类导管光滑度高,抵抗病原菌附着的能力强,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不易形成血栓。

导管留置时间可能>5d,宜选择抗感染导管,可选择第二代氯己定/磺胺嘧啶银抗感染导管,此种导管内表面有氯己定涂层,外表面涂层除含氯己定外,同时含有磺胺嘧啶银,释放药物时间延长;抗感染导管的价格虽然比普通导管高,但可以明显推迟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时间[16]。

国外文献报道[17],使用抗感染导管的导管日感染率仅为0.42例次/1000个导管日,例数感染率为2.0%;而普通导管的导管日感染率为3.9-30.0例次/1000个导管日,例数感染率为14.0%。

利福平一米诺环素涂层的等管较其他药物涂层的导管CRBSI的发生率较低,同时,前者可明显降低病原体的定植率[18]。

也可选择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导管。

3.2 接头的护理置管后注意管道感染的监测及管道出口和接头的护理;密切观察病人局部及全身有无感染征象;做好导管接头的保护和消毒。

保持穿刺点干燥;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

避免使用气针、三通开关,仅在导管与输液管间保留续接部,严格接头无菌操作[19]。

在长时间输液和静脉高营养等情况下使用有效过滤器。

3.3 不同敷料的使用置管部位直接使用密闭的透明塑料敷料,敷料下易蓄积水分,使局部温暖潮湿,利于微生物聚居,增加了导管表面微生物定植和菌血症的危险[20]。

置管术后第1天应常规消毒更换敷料,之后每周换药2次,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避免过于频繁更换敷料所致的感染。

若敷料被渗血或渗液浸湿,应立即更换;当患者出汗较多时,更换敷贴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先用1块2 cm×2 cm无菌小方纱覆盖针眼,再用透明敷料覆盖[21]。

3.4 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来自皮肤的致病菌是感染的重要来源,穿刺部位皮肤寄生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在穿刺过程中或置管后经导管表面侵入血液,约占CRBSI的27%-30%[22]。

穿刺部位的寄生菌在导管穿刺及留置过程中能够通过导管和表皮组织间隙侵入,沿导管全长移动,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引起菌血症。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穿刺点周围皮肤,动态观察有无局部感染或全身症状,特别是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

常规检查血常规及血培养,若白细胞计数低于2.5×109/L,需用升白细胞药物,以防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如患者置管部位有红、肿、热、痛及其他提示局部或原发性血源感染的临床表现时,应拆开敷料。

彻底检查置管部位[23];遵医嘱连续使用抗生素3d,若体温未见下降,应考虑拔管。

鼓励患者向医务人员报告置管部位的变化及不适感,护理人员要认真记录置管、更换敷料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局部皮肤情况。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以免加重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

3.5 导管留置时间细菌沿导管表面向体内迁移并完全生长起来约7天的时间,7天内细菌还没有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少量进入血液后被免疫系统及抗生素消灭,7天后当细菌生长繁殖到一定数量时释放入血引起菌血症及临床症状[24]。

静脉导管留置7天以上CRBS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4周感染发生率最高[25],故方力争[26]认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宜。

当导管不为医疗所必须时应尽早拔除。

缩短留置静脉导管时间(<7d)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怀疑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有研究发现,导管留置>72 h,导管细菌定植率增高。

建议每隔72~96 h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

对于短期置管,提倡拔除导管的情况有:(1)导管所在部位局部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如导管通过的皮下隧道感染、穿刺点化脓);(2)导管保留时间已超过7d;(3)较易感染部位的导管(如股静脉插管);(4)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心内膜炎、骨髓炎、脓毒性静脉炎等;(5)持续2d以上的菌血症;(6)抗生素治疗后再次感染。

3.6 保持导管通畅为防止导管堵塞,正确有效的封管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每次输液结束用生理盐水或肝素钠生理盐水20ml(50-100U/ml)正压封管,每次输液前均使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如有小的凝血块应将其抽出,再输液。

对静脉输液时间长,液体浓度较高者,应增加冲管液的量至20ml以上,也可使用正压输液接头,防止血液反流,保持静脉导管的通畅[27]。

3.7 严格无菌操作(1)在临床工作中,置管操作前、后,更换输液装置和敷料前后应用抗菌肥皂液洗手至少15S,或使用消毒型擦手剂搓擦双手15S;(2)无菌操作技术:中心静脉置管前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手术衣,穿刺部位铺无菌巾,使用碘伏或洗必泰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并待皮肤上消毒剂干燥后方可置入导管,以保证消毒的有效性;(3)伤口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薄膜覆盖,根据潮湿或松脱、污染程度予以更换。

研究证明,与只使用无菌手套和小单相比,完善的预防机制(即使用长袖无菌手术衣、口罩、帽子及大的消毒手术单)可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28]。

3.8 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血管或诱发血栓形成的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一旦怀疑CRBSI,首先要决定是否拔除导管,开始抗生素治疗。

即使没有菌血症的证据,如果存在导管尖段、肝素帽和导管插入部位的细菌培养阳性,则这个感染是最可能的临床CRBSI。

由于CRBSI出现并发症风险高,无论是否拔除导管,都应该在早期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

对于疑似导管感染的危重病人,在药敏结果未报告前,可根据致病菌的特点,建议优先选择万古霉素等敏感药物。

合理选用抗生素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关键,建议在病人用药前尽快采集病原学标本,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足量的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抗生素的敏感性变化,最大限度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29]。

3.9 加强培训考核有资料表明,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严格的无菌措施及训练有素的护士护理导管时,各插管位置CRBSI细菌的定植率和CRBSI均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