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散布
内江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内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三尺剑十年书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丑陋的富顺人》的文章,文中说:“富顺人好自吹自擂。
我在《富顺赋》中,写了这么两句话:巴地将军蜀国相,富顺才子内江官。
这两句中提到的四个地方,就数富顺的行政级别最低,成就最薄,然而其人自吹自擂也最凶。
当地人动辄就将‘才子之乡’挂在嘴边,溢于言表。
试想,人家‘状元之乡’,又该是怎样的自豪呢?”我觉得三尺剑十年书说得深刻、尖锐。
确有富顺人躺在先人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感到骄傲、自豪。
有的还振振有词的说:“在明270余年,经过礼部会试合格及皇帝亲自策问的殿试而取得进士的,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
”(见《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果真如此么?非也!据本人从清人李周望(清康熙36年〔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简称《碑》)、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简称《索》)查得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考中文科进士“1303+17”人。
这“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
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查得富顺县在明朝中文科进士有郭廉等共100人,而内江县在明朝中文科进士有熊文绶等共106+1人。
富顺县100名进士只占四川进士总名额1303名的1/13,并非1/10,且少于内江106人,怎能说“居全省之冠”呢?是不是有点“自吹自擂”之嫌呢?内江在历史上,即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出了一个状元叫范崇凯;而富顺在历史上,从未出过鼎甲人物,实为遗憾。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区),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现录出。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91)分宕渠县置汉昌县(南朝梁改梁广县,北周改化成县);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3)于汉昌县置大谷郡,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北置巴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罢州置清化郡;唐朝时,巴州、清化郡几次更迭,州、郡治均在化成县;宋巴州属利州路;元巴州属广元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县化成县入巴州,并降州为巴县,改属保宁府,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巴州;清沿明制;民国二年(1913)废巴州建立巴中县;解放后,隶属达县地区,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区,撤销巴中县设县级巴中市,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及县级巴中市,设地级巴中市,原县级巴中市区域设为巴州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巴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
现将这6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巴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周建邦明嘉靖17/2/90《索》2196《碑》719巴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唐正恩清道光30/3/19《索》62《题》972周绳武清光绪2/3/114《索》2203《题》1127余堃清光绪16/2/17《索》2325《题》1223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4月24日余焕文清咸丰10/2/7《索》2336《题》1021 李含菁清光绪15/3/69《索》1325《题》。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
)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
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资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资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资中县;南北朝时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置资州,治在阳安县,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560)移治资阳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587)移治盘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初改资州为资阳郡;唐高宗李渊武德元年(618)复名资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又改为资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又复名资州;元朝废资州,并入简州,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末明玉珍复置资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降资州为资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1727)复置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废本州改为资中县。
建国后曾属资中专区,1950年3月改为内江专区。
资州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了一个文科状元骆成骧。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资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8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名。
现将这21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资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陈铿明洪武30夏/3/17《索》2173《碑》66田琼明永乐2/3/268《索》1870《碑》93李芳明永乐22/3/55《索》1281《碑》174向敬明正统10/3/66《索》904《碑》221吴镃明景泰2/2/8《索》872《碑》231王祥明景泰2/3/5《索》262《碑》235宋有文明景泰5/2/92《索》1020《碑》248邓本端明天顺4/3/29《索》600《碑》281饶裕明成化8/3/22《索》2358《碑》340张万钟明成化14/3/205《索》489《碑》381邓明明弘治3/3/41《索》601《碑》440张元电明正德3/3/92《索》411《碑》539邓继会明正德12/3/54《索》596《碑》596向宗哲明嘉靖14/3/75《索》411《碑》706孙宏轼明嘉靖17/3/44《索》564《碑》722周冕明嘉靖20/3/4《索》2226《碑》738眭明才明嘉靖26/3/136《索》1910《碑》778蔡如蕙明天启5/3/106《索》1584《碑》1237资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郭维键清道光13/3/20《索》138《碑》骆成骧清光绪21/1/1《索》2249《碑》郭灿清光绪21/2/22《索》154《碑》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分南充、相如二县置果州,同年又析果州的南充、隆州(阆州)的南部和梓州的盐亭置西充县,隶果州,因县境位于南充之西,加之古有西充国名,治内有西充山,故名西充;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流溪县并入西充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撤西充县入南充,洪武十三年(1380)再析南充置西充县(原流溪县留南充),之后一直至今,西充县名未变。
1949年12月14日西充和平解放,先后隶属南充专署、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西充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5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6名。
现将这21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西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马廷用明成化14/2/109《索》1937《碑》370马金明成化20/3/110《索》1952《碑》409马龠明弘治12/2/82《索》1953《碑》485王秉良明弘治18/2/4《索》219《碑》513李秉仁明正德12/3/132《索》1230《碑》599杨敷明嘉靖23/3/196《索》1699《碑》764张文渊明嘉靖35/2/78《索》402《碑》827袁谏明万历23/3/241《索》1343《碑》1072刘文琦明万历29/3/58《索》1960《碑》1095李兆明天启2/3/201《索》1258《碑》1221李完明天启2/3/275《索》1251《碑》1225冯韬明崇祯1/3/202《索》1065《碑》1259王选明崇祯1/3/259《索》1044《碑》1261李乾德明崇祯4/3/65《索》1295《碑》1272庞昌胤明崇祯10/3/240《索》5《碑》1314西充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姚恪清雍正8/3/115《索》1387《题》388黄瑞鹤清乾隆1/3/224《索》1532《题》422李庄清嘉庆25/3/123《索》1281《题》811李昶清同治7/3/37《索》1264《题》1072范尧清光绪16/3/170《索》1424《题》1234王荃善清光绪21/3/72《索》282《题》1279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
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
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
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
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
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
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再录 ;二是 写志者对 “ 进士 ”概 念不 清 ,把不能认做 县 人 ,则只能 算成 富顺 的进士 ,而 不能算 成 荣县的 “ 进 士”的当成 了进士 ;三是把 “ 户籍在外地 ,而原 进 士 。同此道 理 ,那些 外 籍富顺 人考 中进 士 ,就 只 籍 ( 或祖 籍 ) 在富顺 ”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四 能算 做外 籍地 的进士 ,不 能再算 做 富顺的进 士 。就 是把外地的进士 当成了富顺的进 士。 说隆 昌吧 ,按周振鹤主编的 《 中国行政 区划通史 ・ 明
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 为状元 。 ( 1 8 9 6 年王麟祥 主编 )i 兑有1 3 2 人 。现有 人说 “ 仅此
脚
2 L T , L 1 每 第
一
朝 中进士 1 3 9 人 ,其中有范 氏一 门七进士 ,熊氏一 第四次移 民入 川 ,有湖广 ( 湖北 、湖南 )、浙江 、广
门五进 士 ,李 氏一 门 四进士 ” ( 徐玉 才 : 《 岁月倾 东 、福建 、安徽 、江西 、陕西 、甘肃 、山西 、云南 、
万 历十 五年 问 ,全县 共考 中进 士5 0 名” ( 高仁斌 :
《 富顺 :另一种阅读方式 》 )。而2 0 0 8 年 7 月于网上 以前的土著乃是凤毛麟角。那些从外地 ( 比如湖广 )
所传 《 明代 富顺进 士考 证 》说 只有 1 0 0 名 。1 0 0 个 与 移 民到 四川 ( 或 富顺 ) 的人 ,其原籍 ( 或祖籍 ) 在外 1 3 0 几个 ,相差3 0 多个 ,差距为何这么大 ? 地 ,他们 的子孙考 中进士 ,是算做四川 ( 或富顺 ) 的
可磨 灭的影 响 ,就是对 世 界文明也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大成 门外。所 以 “ 进士题 名碑 ”是查找进 士姓 名的最 进士题 名碑录 ”则是查找进士姓 名 响 宋 以后 , “ 进 士科 ”成 为科 举 制度 中的唯 一科 好的历史物证 , “ 目。入明 以后的 “ 进 士”系学子经过童试 ( 县 、府 、 院 )、乡试 ( 省 )、会试 ( 全 国 )中式后 , 再 参加殿 的最有 力的历史文献。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展开全文涉及到明清科举的计量研究,都会碰到进士的籍贯归属问题。
而籍贯归属的处理规则有差异,则会导致进士地理分布上的计量差异。
由于籍贯记载歧异的原因比较多,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在进行计量时,结果都不会完全一致。
故执其一端,是此而非彼,均非良策。
而追求籍贯归属上的绝对准确,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一、籍贯归属歧异的基本情形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上之所以发生歧异,根本的原因是史料记载上存在歧异。
归纳一下,大略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史料错误。
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这种情形了,因为如果缺乏旁证资料,这类错误有时根本无法发现,更别谈纠正了。
例如:永乐二年进士朱光才,明俞宪《明登科考》作广西柳州人;张朝瑞《明贡举考》卷二永乐二年会试题名作广西柳州府,但注云"或曰湖广郴州"。
《万历广西通志》卷一四选举志二本科进士题名:"朱光才,柳州府人。
"下注:"二人乡试不知何科。
"(按:另一人为文彬,礼部侍郎,柳城人。
)《乾隆柳州府志》卷二二《选举》本科进士题名作柳州人。
粗看之下,这条记载并无多大问题,《明登科考》、《明贡举考》都是专门的进士题名著作,而《万历广西通志》更是明代成书的,三种书记载的可信度很高。
但是,我们在明黄佐《南雍志》卷一五《储养考·进士题名》中,却发现朱光才的籍贯作湖广郴州人。
张朝瑞的注,也可能因此而来。
进一步查《万历郴州志》卷四《科贡表》本科进士题名,有朱光才,注"见传",且同卷举人表朱光才乡举科年在洪武壬午;卷一六《人物传》的传文虽然简略,但毕竟算是立传了。
再检《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二,永乐十五年八月"戊午,升……户部郎中朱光才为陕西布政司左参政"。
据此线索,继续检《康熙陕西通志》卷一七陕西布政司左参政题名,正作:朱光才,湖广郴州人。
《万历郴州志》卷一六朱光才传《南雍志》上的进士题名过录自旧志,而旧志的题名有较大可能来自当时立在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
涪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涪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西汉武帝刘彻建之元年(公元前140年)置涪陵县,属巴郡;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涪陵县为巴亭,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东晋明帝司马绍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废县,南齐复置,属涪陵郡;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又废县;隋又置涪陵县,属巴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属重庆府;公元1913年,民国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和四川第八区;1983年撤县建涪陵市(县级),1995年撤地区设涪陵市(地级),1997年12月20日撤地级涪陵市,设重庆市涪陵区。
从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年〕进士)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证得知:涪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24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2名,居四川各州县之首,比有“才子之乡”的富顺县多13名。
现将涪州在明清两朝文科进士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涪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蒋勉明永乐13/2/72《索》1456《碑》127夏铭明宣德5/2/31《索》363《碑》185刘纪明景泰2/3/40《索》1990《碑》237刘岌明景泰5/3/149《索》1982《碑》257郭澄明天顺1/2/23《索》143《碑》262张善吉明成化2/3/144《索》527《碑》313钱玉明成化8/3/57《索》2344《碑》342刘茞明弘治12/2/78《索》2022《碑》485张柱明弘治15/3/77《索》483《碑》506夏邦谟明正德3/2/58《索》360《碑》532夏国孝明嘉靖2/3/81《索》361《碑》634谭棨明嘉靖17/3/45《索》99《碑》722谭臬明嘉靖29/3/168《索》98《碑》796黎元明嘉靖35/3/93《索》893《碑》832王堂明嘉靖38/3/49《索》332《碑》846徐尚明嘉靖41/3/189《索》990《碑》869文作明隆庆2/3/157《索》76《碑》905刘养充明隆庆5/3/200《索》2045《碑》929文德明万历8/3/48《索》75《碑》974曹愈参明万历14/3/158《索》1853《碑》1014张与可明万历17/3/61《索》524《碑》1030况上进明万历17/3/98《索》1161《碑》1031杨景淳明万历17/3/105《索》1702《碑》1032向鼎明天启5/3/208《索》903《碑》1242涪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文景藩清康熙12/3/38《索》78《题》182何有基清雍正1/3/110《索》678《题》349周煌清乾隆2/2/46《索》2236《题》427张煦清乾隆2/3/224《索》515《题》437刘为鸿清乾隆4/3/88《索》2003《题》446徐玉书清乾隆16/3/140《索》950《题》503邹锡畴清乾隆17/3/118《索》933《题》515陈于午清乾隆22/3/92《索》2088《题》538陈鹏飞清乾隆28/3/113《索》2165《题》568张二载清乾隆31/3/114《索》408《题》577周兴岱清乾隆36/2/6《索》2231《题》588文楠清乾隆37/3/72《索》77《题》600熊德芝清乾隆37/3/98《索》697《题》601周宗岐清乾隆40/2/44《索》2208《题》605陈煦清嘉庆6/3/7《索》2161《题》692陈廷达清嘉庆6/3/17《索》2092《题》692陈永图清嘉庆7/3/16《索》1702《题》707陈伊言清嘉庆10/3/142《索》2111《题》723刘邦炳清嘉庆13/3/15《索》2032《题》731张进清嘉庆14/3/68《索》456《题》746邹柟清嘉庆22/3/12《索》931《题》782陈錕清嘉庆25/3/127《索》2172《题》811陈爔清道光12/2/61《索》2180《题》866陈镕清道光13/3/51《索》2172《题》880周淦清同治4/3/19《索》2212《题》1056毛凤五清同治4/3/98《索》649《题》1059傅炳墀清同治4/3/131《索》744《题》1060施纪云清光绪9/2/28《索》157《题》1174周垣清光绪9/3/56《索》2218《题》1179施愚清光绪24/2/15《索》159《题》1294方正清光绪24/3/157《索》16《题》1305潇湘清光绪29/3/64《索》1445《题》1319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青神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青神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南北朝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554)设青衣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562)改名青神县,以后虽朝代变化,但县名未变。
1958年并入眉山县为青神区,1962年复置青神县,1997年划归新成立的眉山地区管辖,2000年12月成立眉山市后归眉山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青神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9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名。
现将这1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青神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邹祥明永乐16/2/61《索》930《碑》146余子俊明景泰2/2/28《索》2327《碑》232杨荣明景泰2/3/68《索》1713《碑》238余琰明成化2/3/206《索》2328《碑》【注】余寰明弘治12/2/17《索》2330《碑》482王一麟明弘治18/3/39《索》193《碑》520余承勋明正德12/2/2《索》2327《碑》587冯辙明正德16/2/33《索》1067《碑》607余承业明嘉靖2/2/64《索》2327《碑》626【注】余琰:在《碑》无,青神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邵从煾清光绪30/3/35《索》624《题》1334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5月12日。
华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华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643年)析成都县建蜀县,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县;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因“安史之乱”,玄宗幸蜀,驻畔成都,更蜀县为华阳县,从此,成都市区便分裂成成都、华阳两县;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1670年)曾裁华阳并入成都,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1727年)又恢复华阳县,属成都府,成都府及四川的“首府”,成都、华阳两县都叫“首县”,两县共治省城,以街心为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1928年建成都市,将华阳县城区部分划入成都市管辖;1965年撤销华阳县,并入双流县,华阳县政府所在地中兴场镇改为华阳镇。
华阳县从出现到消失,虽仅有807年时间,但在清朝出过30名文科进士,居四川省第二名,比有“才子之乡”之称的富顺县还多11名。
笔者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查知,华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21名,占四川省第13名。
现将华阳县在明清两朝的文科进士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华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牛宣明景泰5/3/214《索》756《碑》【注】温琮明天顺8/3/141《索》1161《碑》2981王弼明成化2/3/238《索》214《碑》318谢秉中明成化5/3/7《索》116《碑》325温玺明成化17/3/192《索》1161《碑》397温仁和明弘治15/2/10《索》1162《碑》497王汝舟明正德3/3/129《索》259《碑》541王汝梅明正德12/3/218《索》259《碑》604李元龄明万历5/2/15《索》1212《碑》954李商耕明万历11/3/197《索》1201《碑》998王瑜明万历20/3/139《索》216《碑》1051李一敬明万历29/3/196《索》1210《碑》1102王景明万历35/3/73《索》307《碑》1128邓汉才明万历41/2/8《索》597《碑》1153易孔赞明万历44/3/225《索》1865《碑》1186朱奉 明崇禎7/3/188《索》788《碑》1295李如璧明崇禎13/2/24《索》1292《碑》1316朱应选明崇禎13/3/101《索》760《碑》1323邹璘明崇禎13/3/119《索》928《碑》1324王鸣珂明崇禎16/3/262《索》760《碑》1362荀廷诏明崇禎16/3/282《索》1510《碑》1363【注1】牛宣:在《碑》中无,《索》据碑补缺。
历代四川籍进士,举人名录
历代四川籍进士,举人名录明朝进士:1*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1名,夏铭(1394--1453)字自铭,赐进士出身:涪州(今重庆市涪陵)人。
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
曾祖父夏应隆,祖父夏朝可,父亲夏先。
2* 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8名:夏邦谟(1485--1566)字舜俞,号松泉。
四川涪州(今重庆市垫江县)人。
赐进士出身。
授户部主事,后调史部员外郎,因事牵连,谪运司判官,历知州,按擦司佥事至布政使,擢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侍郎,后晋升南京户部尚书,巡抚应天总督粮储,并剿平海盗秦璠黄良之乱。
后召入掌户部尚书,后改史部尚书。
3*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1名:夏国孝,字仁甫,四川省涪州人。
赐同进士出身。
授官户部员外郎。
清朝进士:4*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8名,夏裕纶,四川省达州市大朱县人。
赐同进士出身。
(官衔不详)5*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7名,夏肇庸,字京珊。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镇西郊人。
赐同进士出身。
工诗善书,曾任山西交城,和顺两县知县。
明朝举人:洪武年间举人:夏应彰,峨眉县人。
夏宏,墊州县人,(四川通志卷三十五,28页)夏铭,涪州人。
夏宗,大竹县人。
夏谦,青神县人。
宣德年间举人:夏寿,定远县人。
景泰年间举人:夏质,峨眉县人。
弘治年间举人:夏泽,江津县人,夏邦谟,涪州人(进士)嘉靖年间举人:夏寅,内江县人。
夏国孝,涪州人(进士)夏泗,大足县人。
夏镗,大足县人。
夏子谅,涪州人。
夏可渔,涪州人。
夏应期,富顺县人。
隆庆年间举人:夏素,江津县人。
夏获秋,忠州人。
夏可清,涪州人。
夏可雷,涪州人。
天启年间举人:夏衍虞,江津人。
崇祯年间举人:夏珩,成都人。
夏秉忠,汉州人。
夏迪简,嘉定州人。
清朝举人:康熙辛酉科(1681)乡举:夏景宣,涪州人。
康熙甲子科(1684)乡举:夏景薰,江津县人。
康熙辛卯科(1711)乡举:夏瑨,涪州人。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四川在科举时代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朝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5.6%,即约1/17.9;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2.8%,即1/35.9。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表在明一朝共进行过89次文科考试,产生了89个第一名(状元)、89个第二名(榜眼)、89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省在明朝的文科进士1377人中,只出了一个状元,(在只有10名进士的新都县,即正德六年〔1511〕的杨慎)三个榜眼(有2个在只有6名进士的长宁县,即正统10年〔1445〕的周洪谟和天顺4年〔1460〕的李永通,另一个是在有91名进士的巴县,即成化23年〔1487〕的刘春),2个探花(一个在有27名进士的遂宁,是嘉靖8年〔1529〕的杨名,另一个在只有2名进士的罗江县,是嘉靖11年〔1532〕的高节)。
四川各州县在清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分布表在清一朝共进行过112次文科考试,由于顺治九年(1652年)和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满”“汉”两榜,共产生了114个第一名(状元)、114个第二名(榜眼)、114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748人中只出有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18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探花——道光18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
前面所说“1377+17”中的“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泸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泸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泸县和史上的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亦有所区别。
即史上,在西汉景帝刘启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之交汇处设置江阳县;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阳郡,辖江阳县;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建置泸州,辖江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泸州,辖泸川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元又改为泸州,属重庆路,并废泸川县入泸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泸州直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清仍为泸州;民国初的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1950年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寄住泸州市小市;1983年国务院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并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市中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县政府驻地迁至泸县福集镇,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并正式定福集镇为泸县新县城。
由此可见,泸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泸县在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铭牌,成为四川省三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全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
现实的泸县及泸州市江阳区在明朝时皆属泸州辖区。
那么,泸州在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多少个文科进士,你知道吗?本人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查到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1377+17名(我在前说为1303+17,后来发现我漏统了南充县在明朝的73名文科进士,又把岳池县少统了一名,特此更正,并致歉意。
荣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荣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587)设大牢镇,开皇十三年(593)改镇为大牢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元年(618)割资州辖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今贡井)置荣州,治所在公井镇(后升为公井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分大牢县置旭川县(因有盐井号旭川而名),旭川、公井二县隶荣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荣州为和义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废和义郡置荣州;宋英宗赵曙治平四年(1067)因旭川县之“旭”与太子(即后宋神宗)赵顼之“顼”同音而避讳,以境内有荣德山而改为荣德县,宋神宗赵顼煕宁四年(1071)废公井县入荣德县,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元年(1190)升荣州为绍熙府,宋理宗赵昀宝祐六年(1258)废;元末复置荣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降荣州为荣县;清袭明制。
1978年4月,划归自贡市。
荣县是第一个推翻清政府的县,为辛亥革命在全国起义拉开了序幕。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荣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9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
现将这14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荣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聂 明永乐2/3/211《索》340《碑》90刘文明正统1/3/33《索》1960《碑》199伍性明成化14/2/37《索》654《碑》367曹迈明嘉靖11/3/19《索》1847《碑》684何显淑明嘉靖35/2/60《索》684《碑》【注】杨镕明嘉靖44/3/144《索》1708《碑》882黄纪贤明万历8/3/79《索》1542《碑》976简勅明天启5/2/43《索》2395《碑》1231简文瑞明天启5/3/14《索》2394《碑》1233【注】:《索》2542页注:本科二甲,《碑》题为90名,但实际仅86名,所缺4名,现据《登科录》补齐。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战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秦灭巴、蜀,建巴郡,(郡治在江州县(后改巴县,即今重庆市市中区),下设阆中县。
西汉高祖刘邦为纪念大将军纪信舍身救刘邦的殊功,于纪信故里,析阆中县置安汉县,隶益州、属巴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北宋属成都府路果州,南宋属潼川路顺庆府;明属四川布政使司顺庆府;清属四川省顺庆府;民国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元年(1911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府县同城,去县留府,府直管县;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属川北行署区南充市,1950年复设南充县,1952年属南充专区,1968年属南充地区,1993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地级南充市,原南充县改为高坪区。
南充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承,据本人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找得知,在明朝就有文科进士7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1名。
现将这明朝73名进士和清朝11明进士的科甲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南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庞壎明永乐2/3/241《索》5《碑》92范循明永乐13/3/67《索》1421《碑》131何琛明正统10/3/74《索》669《碑》221张永明景泰2/2/10《索》455《碑》231冯孜明天顺1/2/85《索》1058《碑》265任弘明成化14/3/57《索》711《碑》373王孝忠明弘治9/3/18《索》286《碑》471张惟明弘治9/3/51《索》534《碑》472程云鹏明弘治15/2/54《索》879《碑》500王楝明正德3/2/29《索》291《碑》530张以庄明正德3/3/30《索》452《碑》536王珮明正德3/3/91《索》213《碑》539柳稷明正德3/3/155《索》1754《碑》543王度明正德3/3/180《索》185《碑》544杜杲明正德6/2/67《索》1612《碑》550罗方明正德6/3/56《索》1895《碑》556罗玉明正德6/3/173《索》1896《碑》562韩世英明正德9/2/25《索》1498《碑》566史麟明正德9/3/234《索》1801《碑》584陈大道明正德12/3/72《索》2134《碑》596任佃明正德12/3/75《索》713《碑》597母德纯明正德12/3/168《索》2257《碑》601张芊明正德12/3/223《索》489《碑》604王朝用明正德16/3/155《索》294《碑》618杨琰明正德16/3/194《索》1664《碑》620杨丽明嘉靖2/2/105《索》1659《碑》628杨顺明明嘉靖5/2/77《索》1666《碑》649任瀚明嘉靖8/2/3《索》715《碑》661王养正明嘉靖8/2/60《索》325《碑》664王廷明嘉靖11/2/8《索》206《碑》679文衡明嘉靖11/2/80《索》75《碑》683王继宗明嘉靖11/3/28《索》226《碑》684谯孟龙明嘉靖14/2/22《索》88《碑》698王遵明嘉靖14/3/28《索》266《碑》703杨子臣明嘉靖14/3/127《索》1664《碑》708仁良明嘉靖17/3/13《索》714《碑》720王之臣明嘉靖17/3/43《索》249《碑》722赵之屏明嘉靖17/3/137《索》1775《碑》727杜汝桢明嘉靖17/3/181《索》1609《碑》729戈中和明嘉靖20/2/56《索》1828《碑》736王养浩明嘉靖20/3/2《索》325《碑》738冯荐明嘉靖20/3/58《索》1065《碑》740马守明嘉靖20/3/105《索》1493《碑》743陈以勤明嘉靖20/3/108《索》2114《碑》743张鉴明嘉靖23/3/61《索》533《碑》757谯思明嘉靖29/3/50《索》88《碑》790文阶明嘉靖29/3/198《索》78《碑》798杜时芳明嘉靖32/3/139《索》1613《碑》813杨脩明嘉靖35/2/83《索》1673《碑》827尚德恒明嘉靖35/3/60《索》2402《碑》830王用桢明嘉靖38/3/63《索》315《碑》847王续之明嘉靖41/2/57《索》234《碑》858何子明明嘉靖44/3/240《索》670《碑》887陈于陛明隆庆2/2/7《索》2088《碑》893杨沂明隆庆2/3/94《索》1680《碑》902王延明隆庆5/3/94《索》208《碑》924杨文举明万历5/3/29《索》1653《碑》957任悊明万历11/3/27《索》718《碑》990雍之可明万历11/3/254《索》89《碑》1001江钟廉明万历14/3/41《索》1035《碑》1009黄辉明万历17/2/24《索》1574《碑》1024周维新明万历17/3/147《索》2198《碑》1034黄 明万历20/2/24《索》1573《碑》1042杨松年明万历20/2/46《索》1696《碑》1043杜日章明万历20/3/77《索》1612《碑》1048黄炜明万历26/2/58《索》1573《碑》【注】杨方隆明万历26/3/205《索》1651《碑》1086明之胤明万历38/2/44《索》1922《碑》1139王世荫明万历38/3/37《索》289《碑》1142明时举明万历38/3/199《索》1922《碑》1150李若梓明万历47/3/98《索》1286《碑》1197杨文岳明万历47/3/122《索》1653《碑》1199江鼎镇明天启5/2/13《索》1021《碑》1230【注】黄炜,在《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中无名,但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第2580页的【注1】中有“本科二甲碑及《登科录》均为五十七名。
仪陇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仪陇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汉属巴郡阆中县地;南北朝梁元临元年(502)置隆城郡及仪隆县;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766)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仪隆县为仪陇县;五代、宋、元,仪陇县均隶蓬州管辖,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废莲池、伏虞二县入仪陇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将仪陇县并入蓬州,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仪陇县;清代仪陇县属顺庆府管辖,清溥仪宣统元年(1909)因避讳改仪陇县为“宜陇县”;1912年复名仪陇县;1949年12月23日解放后,先后隶属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仪陇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名。
现将这4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仪陇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马忠明洪武30夏/2/18《索》1948《碑》65
仪陇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李会清乾隆31/3/141《索》1325《题》578蒋山清同治2/3/79《索》1455《题》1046
胡辑瑞清同治4/3/61《索》1455《题》1058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6月10日。
丰都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丰都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周时属巴国地,秦时属巴郡枳县,西汉属益州巴郡枳县;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二年(90)分枳县地置平都县;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延煕十七年(254)平都县并入临江县,隋恭帝杨侑义宁三年(618)自临江县分置丰都县;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1111)复将丰都县并入临江县,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复置丰都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丰都并入涪州,属重庆府,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丰都县;清袭明制;民国时丰都隶属忠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建立后,隶属涪陵专区,1958年改为丰都县(原为酆都縣),1968—1995年,隶涪陵地区,1997年3月14日重庆市恢复为中央直辖,丰都属重庆市.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丰都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
现将这9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丰都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杨大荣明天顺1/3/178《索》1686《碑》275杨孟瑛明成化23/3/133《索》1663《碑》427黄景星明正德6/2/62《索》1564《碑》550黄景夔明正德9/2/114《索》1564《碑》571丰都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易简清康熙51/2/37《索》1866《题》302李存周清嘉庆16/3/51《索》1275《题》757徐昌绪清咸丰6/2/4《索》981《题》999傅世纶清咸丰9/2/38《索》740《题》1011郎承谟清光绪18/2/44《索》1179《题》1243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散布四川在科举时期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落款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落款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落款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代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代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即约1/;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即1/。
四川各州县明代文科进士散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明代文科进士散布情况表
在明一朝共进行过89次文科考试,产生了89个第一名(状元)、89个第二名(榜眼)、89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省在明代的文科进士1377人中,只出了一个状元,(在只有10名进士的新都县,即正德六年〔1511〕的杨慎)三个榜眼(有2个在只有6名进士的长宁县,即正统10年〔1445〕的周洪谟和天顺4年〔1460〕的李永通,另一个是在有91名进士的巴县,即成化23年〔1487〕的刘春),2个探花(一个在有27名进士的遂宁,是嘉靖8年〔1529〕的杨名,另一个在只有2名进士的罗江县,是嘉靖11年〔1532〕的高节)。
四川各州县在清朝文科进士散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散布表
在清一朝共进行过112次文科考试,由于顺治九年(1652年)和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满”“汉”两榜,共产生了114个第一名(状元)、114个第二名(榜眼)、114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748人中只出有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18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
探花——道光18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
前面所说“1377+17”中的“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身世”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及第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昔时通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身世。
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身世榜不能视作进士。
”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2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