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排名依次顺序

合集下载

古代学生等级排行榜

古代学生等级排行榜

古代学生等级排行榜
古代学生等级的排序是:
1. 状元: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等级,每年只有一名,需要在三级科举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才有资格成为状元。

状元的地位极高,通常是皇帝直接任命为高官,享有极高的声誉和权力。

2. 进士:科举考试中的第二等级,每年约有二三十名。

进士需要在三级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才能成为进士。

3. 举人: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4. 秀才:古代学生的等级中秀才排在第四等,童生参加院试,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每一个等级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待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制度也在逐渐变革。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科考名次顺序

古代科考名次顺序

古代科考名次顺序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叫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朝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第二、第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

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是由隋文帝创立的。

科举考试是隋朝之后,到1905年之前,历朝历代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

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

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

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 范进中举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 范进中举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院试(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府县省城京城皇宫
考场
中者名称秀才、
相公、
生员、
举人贡士进士
第一名解元会员状元
榜眼第二名
探花第三名。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表格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表格

进士 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号 县 案首 府 案首 院 案首
解元
会元
考试时间
三年两次
子、卯、午、酉年8月(三年一 次)
乡试次年三月
三甲:赐同进士出 身
一甲第一名:状元 一甲第二名:榜眼 一甲第三名:探花 二甲第一名:传胪
会试同年四月
又称
———
秋闱
春闱
榜名
———
桂榜
杏榜
金榜1ຫໍສະໝຸດ 顺序 考试类型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
第一级考试
第二级考试
院试(童生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乡试
第三级考试 会试
会试
殿试
考试地点



京城或各省
礼部
皇宫保和殿
主考官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考条件
童生
童生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
通过后身份 ——— ——— 秀才
举人
贡士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孝廉本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

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

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

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

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

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

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

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

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科举考试名次解释

科举考试名次解释

科举考试名次解释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时近千年。

在科举考试中,名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官职和地位。

以下是科举考试中常见的名次解释:
1. 状元:科举考试中最高的名次,代表着最优秀的考生。

状元一般会被直接任命为官,或者被选拔为进士。

2. 榜眼:科举考试中第二名,表现优异、才华出众的考生。

3. 探花:科举考试中第三名,虽然排名较低,但通常也能够被拔擢为官。

4. 进士:科举考试中获得及第(第四名至第三十名)及以上名次的考生,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并有机会被选拔为官员。

5. 举人:科举考试中获得举人(第三十一名至第五十名)及以下名次的考生。

虽然名次较低,但仍然被认为是有才华的人才,有机会在地方任职。

6. 秀才:科举考试中未获得及格分数的考生,虽然不能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但仍被认为是有文化素养的人才,有机会在地方从事文职工作。

科举考试名次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很多人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的名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刻苦的学习和复习。

- 1 -。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

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

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

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

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

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中国古代对考试排名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考试排名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考试排名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对考试排名的称呼有以下几个: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

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解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6.会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排名称呼,这些排名反映了古代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和地位。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

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

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顺序【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含京城)举办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办,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托福后公布正、副榜,正榜所出的叫做举人,第一名为求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二甲】就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投档的贡士亲自策问,以的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二甲,并不亲自策问。

投档分成三甲:一甲三名,获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获赐“进士早年”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获赐“同进士早年”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表示录胪,一、二、三甲泛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
①状元:殿试的第一名,被誉为“文曲星下凡”,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②榜眼:殿试的第二名,因为殿试分为三甲,所以榜眼实际上是指第二甲的第一名。

③探花:殿试的第三名,最初是指取得进士考试第三名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前三名的统称。

④进士:通过殿试后的人,都被称为进士,代表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⑤贡士:会试考取后被推荐参加殿试的人,是成为进士的必经之路。

⑥举人:乡试考取后的人,有资格参加会试和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阶段。

⑦秀才:院试考取后的人,代表着开始进入科举考试的门槛,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

⑧童生:院试之前各个级别的考试都称为童生试,通过后才能成为秀才,童生并不代表年龄大小,而是指未取得秀才资格的考生。

每个排名的具体含义和背景
①状元:殿试的第一名,由皇帝亲自主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②榜眼:殿试的第二名,因为殿试分为三甲,所以榜眼实际上是指第二甲的第一名。

③探花:殿试的第三名,最初是指取得进士考试第三名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前三名的统称。

④进士:通过殿试后的人,都被称为进士,代表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⑤贡士:会试考取后被推荐参加殿试的人,是成为进士的必经之路。

⑥举人:乡试考取后的人,有资格参加会试和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阶段。

⑦秀才:院试考取后的人,代表着开始进入科举考试的门槛,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

⑧童生:院试之前各个级别的考试都称为童生试,通过后才能成为秀才,童生并不代表年龄大小,而是指未取得秀才资格的考生。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童生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秀才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秀才别称“茂才”。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明清时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

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

古时考试的等级分类

古时考试的等级分类

古时考试的等级分类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被称为科举考试,因为它所以叫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童生,一级县试,是刚开始学习的孩子。

秀才,二级府试,最低级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又称秀才。

举人,三级院试,秀才应三年一度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贡士,第四级乡试,通过全国科举考试后取得资格。

进士,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北京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探花。

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冠军。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六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都给进士和第;第二甲有几个名字,给进士出身;第三甲有几个名字,给进士出身。


名确定后,要在黄榜上公布,俗称金榜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