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的书籍

科举制度的书籍

科举制度的书籍推荐及简介
1.《中国科举史》: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是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的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2.《宋代科举社会》:是台大历史系教授梁庚尧的名作,多次再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影响力。

3.《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系统梳理了科举制度程式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明清科举制度与文风养成、士林好尚、官场生态等方面的关系。

4.《科举学新论》:引入和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探究科举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及范畴、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规范化问题,从理论上论证科举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学问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科举前史:九品官人法研究》:是宫崎市定的名作,对科举制度的前身——九品官人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这些书籍,不仅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和演变,也可以帮助你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1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的历史▲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湖 南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讽刺小说,描写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其中,科举制度是小说中的一大重要元素。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由唐朝时期开始,到清朝末年废止。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由贡举、会试和殿试三部分组成的。

贡举是在县级选取文学才子,他们在考场上写了一篇八股文,取得了高分,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在省城选拔出优秀的才子,以来预备掌握地方行政大权的官员。

通过会试后,便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紫禁城中举行的考试,取得通过就可任职中央官员。

而科举制度是整个官场封闭的机制,唯有通过科举,才可以进入官场,成为一名官员。

在小说中,作为一个穷书生的秦淮岸背负着家族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参加了贡举。

在参加贡举的过程中,秦淮岸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贡举中合格,成为一名榜眼。

榜眼是贡举中的第二名,代表着才华出众的人才。

在秦淮岸成功进入会试后,他一直处于争强好胜的心态下,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拿到了殿试中的状元头衔。

在小说中,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的人,并不是只有才华、能力出众的人,许多官员都是凭借着权势、金钱、关系等方式进入官场的。

而且一旦进入官场后,还有不断地花费财力和费力来买官升迁等等问题。

正是这样的情况,在小说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展现出科举制度的漏洞和问题。

总之,《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其中才子薪火相传之美,也揭露了官场上的权力和不正之风。

同时也说明了科举制度不仅存在着漏洞和腐败,而且完善科举制度既是封建社会治理、整顿政治风气的必要手段,更是许多人升官发财的梦想所在。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篇一: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收集历代进士及举人姓名、出身、事迹、科第、出身年月、乡试会试时间和地点等信息的传记或科举文献。

这种书籍一般被认为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衡量人才高低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和举人身份的人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这些名录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规则,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风俗,以及了解这些人才的成就和贡献。

除了收集进士和举人名录外,一些古代文献也记录了这些人才的事迹和成就。

例如,《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弟子中的许多进士和举人,他们的事迹和言行成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

此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记录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和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历史。

拓展: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是一种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收集这些名录,我们可以了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规则,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风俗,以及了解这些人才的成就和贡献。

这些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除了收集进士和举人名录外,一些古代文献也记录了这些人才的事迹和成就。

例如,《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弟子中的许多进士和举人,他们的事迹和言行成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

此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记录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和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历史。

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了解这些人才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篇二: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记录历代进士和举人信息的文献,包括他们的姓名、生卒年、性别、出身门派、功名等级、官职情况等信息。

这些书籍主要用于科举考试的管理和记录,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推荐:1.《进士题名碑》:这是唐代韩愈等人所立的一块碑,记录了唐代进士的题名情况。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收集历代进士和举人的名单、事迹、传记等资料的书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些有关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推荐:
1.《中国科举考试史》:由中国科举考试博物馆编纂,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科举考试历史的书籍,包括进士和举人的名录、考试规则、
录取标准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科举考试录》:宋代官方编写的科举考试总集,收集了自隋朝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和举人考试内容,是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资料。

3.《历代进士名录》:清代学者黄遵宪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名录,包括进士的等级、出身、姓名、事迹等信息,是了解古代进士的重要资料。

4.《中国进士大全》:清代学者王引之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名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记录进士考试和录取情况的巨著。

5.《举人名录》:清代学者陈康祺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举人名录,是了解古代举人的重要资料。

这些书籍都是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
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民俗
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穿越古代考科举文推荐

穿越古代考科举文推荐

穿越古代考科举文推荐《状元归来》此书讲述了现代大学生史婉儿穿越到明代成为一名充满梦想的考生的故事。

在此期间,史婉儿发现身处的明代,充满了重重的考试制度和文化束缚,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解到,在传承久远的文化底蕴之中,自由选择人生方向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穿越到古代的第一天,史婉儿就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考生,她满怀激情地准备参加明代的科举考试。

然而,在此期间,她也体验了明代的文化、道德和宗教思想,逐渐融入到这个时期的人们之中,并在此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和满足。

同时,她也注意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尽管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民俗习惯,但其缺乏人文关怀和自由选择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为了推崇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

在这个时代的逐渐认知中,自由和人性也表现出了自己更为真实的意义和意味。

通过从明代的古文化和科举考试中收获人文关怀的经验,史婉儿逐渐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和进化。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选择和自由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科举考试和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人文关怀和文化尊重的代表,正是这些价值和信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別瞎穿越》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很有趣的场景:一个不咋喜欢历史的天才小说家穿越到清朝,结果他竟然穿错了百年,成为了一个童养媳。

面对这样底层卑微的命运,这个能写出穿越小说的现代人该何去何从?在面临困境时,小说家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他利用自己的时代观念,将当代的实用思维观念运用到清朝生活之中,最终成功地摆脱了这穿越的困境,并取得了一次影响深远的科举成果。

而更为宝贵的是,在生活的岁月中,他逐渐领会了历史和人性、文化和人生之间的脉络和连通,从产生了一种崇高的智慧和人文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家不仅获得了成功,也体验了古代人民的苦难和真实相处。

而在文化和宗教的重重阻隔面前,他更深刻地理解到,文化和信仰是相互支撑并共同进化的,一种文化的转换,只能经历时间的沉淀和人民的共同建立。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多年。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讲述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一,科考等级:县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

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

【院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生,即庠生。

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别称。

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包括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

秀才又分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廪生是指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

其中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吃公粮),即廪膳生员,其中廪生有名额限定。

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增生是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

政府不给廪食(相当于现在公务员体系编制外的临时工)。

这部分主要由于读书人较多,要求进学的较多,而廪生名额有限,因此又扩广了一定名额的生员(类似现在的扩招生),该部分生员为了区别于廪生,顾叫增广生员,即增生。

附生由于后来读书人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即附生。

由于廪生和增生都有固定的名额,而附生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称为附生。

再从附生中经过考试补充廪生与增生。

院试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1)【乡试】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

即有资格参加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转载]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童生、庠生、廪生、增生、贡

[转载]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童生、庠生、廪生、增生、贡

[转载]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秀才、举⼈、进⼠、童⽣、庠⽣、廪⽣、增⽣、贡原⽂地址: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秀才、举⼈、进⼠、童⽣、庠⽣、廪⽣、增⽣、贡⽣作者:沂州⽼梅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庠⽣、廪⽣、增⽣、贡⽣与童⽣、秀才、举⼈、进⼠、童⽣、庠⽣、廪⽣、增⽣、贡⽣与童⽣、秀才、举⼈、进⼠、童试,古代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称为儒⽣或童⽣。

也就是现在的初中⽣,⾄少⼩学毕业⽣才算童试是童⽣。

童⽣参加县或者府⼀级考试通过的,录取“⼊学”后称为⽣员(也叫庠⽣),俗称秀才(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起,称为学宫。

⽣员“⼊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有⼀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其次是增⽣,也有⼀定名额;新“⼊学”的称为附⽣。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现在初中毕业⼀般会有⼀次全县或市联考(也就是中考),考⼊⾼中。

所以⾼中⽣、⾄少初中毕业⽣才可以算秀才。

乡试,秀才参加省⼀级(或者其他⾏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样)考试通过的,是举⼈,这场考试叫做“乡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乡试城举⾏⼀次,⼜称为⼤⽐。

由于是在秋季举⾏,所以⼜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员),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第⼀名称为解元。

现在⾼中⽣参加全省⾼中会考,全部通过、取得⾼中毕业资格、有资格去⾼考的,就是举⼈了。

⼀般⾼中毕业会考在⾼中三年学业完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所以⾼中⾼年级的学⽣,不要再管他们叫“秀才”了,应该称他们为“举⼈⽼爷”,免得叫低了晦⽓,考不进⼤学。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年春天在礼部举⾏,所以会试称为礼闱,⼜称为春闱。

举⼈参加的这场考试叫做“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取中后会试称为贡⼠,第⼀名称为“会元”,也叫“省元”。

国学名词

国学名词

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

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太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

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

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

科举于明初行而暂罢,罢而复行,终明之世成为仕进的主要途径.太学生选官明初与荐举并茂,宣德以后衰而不废,成为科举的附庸而与之并行始终。

国学贡员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员。

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员。

由贡员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其中在国子监就读着的为国学贡员。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科举“三甲”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臵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臵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

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篇一: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是指记录历代进士和举人的名单和事迹的书籍,一般包括进士录、举人名录、乡贤文献等。

这些书籍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记录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历史,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和人物性格。

以下是一些关于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及其简介:1.《清科举制》《清科举制》是清朝时期一部系统地总结清朝科举考试制度的著作,其中包括了进士和举人的录取标准、考试内容和录取结果等。

这本书是清朝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历史的重要见证。

2.《大清会典》《大清会典》是清朝时期一部综合性的典章制度著作,其中包括了各种法律法规、制度规定、选举典制等。

在这本书中,进士和举人的录取标准、考试内容、录取结果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3.《中国科举考试史》《中国科举考试史》是北京大学教授陈云庆所著的一部系统性的科举考试史著作,包括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科举考试历史,对每个时期的考试制度、录取标准、考试内容等都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4.《中国进士举人名录》《中国进士举人名录》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国良所著的一部进士和举人的名录书籍,包括了广东省内各个朝代的进士和举人的名单和事迹,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以上是关于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及其简介,这些书籍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篇二: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是指专门收集、整理历代进士及举人名单、事迹、传说、历史故事等的书籍,一般包括进士目录、进士名录、举人名录、举人传、故事、传说等内容。

这些书籍主要用于历史、文化、民俗等领域,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进士和举人是一种特殊的科举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能获得做官的资格。

进士分为甲科、乙科、丙科,每科考试取前三名,称为进士出身。

举人则是通过乡试取得功名,但不一定能够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五代的发展,终于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社会晋升的途径。

以下是一些好看的古代科举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描写科举制度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科举考试的情节,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情节,以及贾宝玉在科举考试中的得失。

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科举考试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性。

二、《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一个固执而拥有真善美精神的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和不合理。

小说中描述了孔乙己因为没有钱参加科举考试而被打压的情节,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一批具有才华但贫困的人的不公。

三、《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另一部经典的描写科举制度的小说。

小说中通过描述一位出身贫苦但才华出众的儒将的艰辛求学历程,揭示
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

该小说不仅描写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还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虚伪。

四、《庐山谣》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也是描写科举制度的重要诗歌。

诗人通过描述庐山之美及当时科举考试的盛况,以及考试后士人们对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浪漫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

以上是一些好看的古代科举文的相关内容,它们生动地展现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和封建统治的黑暗。

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一、发展阶段:1. 初期科举(唐代):初期科举制度主要出现在唐代,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而设立的。

唐代科举制度以进士科为核心,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出一批人才,以填补官员的空缺。

唐代人才选拔主要依据政治素质,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问等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知识。

2. 中兴科举(宋代):中兴科举是指宋代科举的发展阶段。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加强了经学的地位,科举考试将经学视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并设立了进士、明经、举人等多个级别的考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举体系。

3. 完善科举(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朝取消了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改为举人科和贡生科,举人科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学和史学,贡生科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学。

明朝的科举体制重视经义,注重考查官员的品德和忠诚度。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是取消了举人科,改为廷试和会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政治和实务,对经学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二、文化特征:1. 经学的地位: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经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科举考试对经学的要求非常高,将经学视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对经典书籍的掌握程度进行了严格考查。

这种重视经学的文化特征,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2. 文化精英的崇尚: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文化精英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

通过考试取得功名之后,他们可以成为官员,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

这种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得文化精英在社会上受到崇拜和尊重,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3. 社会选拔的公平性:科举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社会选拔途径。

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裕,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脱离原有的社会地位,进入仕途,获得提升。

国学名词

国学名词

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

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太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

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

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

科举于明初行而暂罢,罢而复行,终明之世成为仕进的主要途径.太学生选官明初与荐举并茂,宣德以后衰而不废,成为科举的附庸而与之并行始终。

国学贡员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员。

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员。

由贡员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其中在国子监就读着的为国学贡员。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科举“三甲”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

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导言古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出色的科举文。

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些好看的古代科举文及其特点。

传统的古代科举文1.《进士元及第百炼金》–这是一篇南宋时期的科举文,作者王仲舒。

文章以修炼成仙为主题,以盐铁官为背景,运用神秘的元素,写出了一位官员通过努力修行最终成功进士及第的故事。

文中的修仙元素为文章增添了神秘感,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2.《林则徐祭黄山碑文》–这是清朝时期的科举文,作者林则徐。

文章通过对黄山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独特感悟。

文章精练、优雅,语言流畅,形象生动。

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

3.《秋暮》–这是元朝时期的科举文,作者黄庭坚。

文章描写了江南秋天的景色,展现出作者对江南秋色的独特感受。

黄庭坚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南秋天的恬静美好。

这篇科举文以其唯美的描写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

古代科举文的特点1.文字优美:古代科举文注重修辞和文字的优美。

作者通过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言技巧,使文章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2.意境深远:古代科举文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景物、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示出深远的意境和哲理。

3.内容丰富多样:古代科举文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人生、历史等各个方面。

作者通过丰富的内容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学识,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为何好看的古代科举文具有吸引力1.唯美的语言:古代科举文以其唯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读者。

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能够陶冶情操,感受到美的力量。

2.悬念的叙事:好看的古代科举文往往有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悬念的叙事方式。

作者通过巧妙构思和叙述手法,将读者引入故事情节,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3.深刻的思想:好看的古代科举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对社会、人生等议题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积累,使作品具有思想性和深度,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启发。

科举种田文推荐:腹黑书生三元及第中状元,位极人臣护住娇妻一生

科举种田文推荐:腹黑书生三元及第中状元,位极人臣护住娇妻一生

科举种田文推荐:腹黑书生三元及第中状元,位极人臣护住娇妻一生六本精彩又好看的科举种田文推荐!献给喜欢阅读的书友们!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以下五位寒门书生,寒窗苦读只为有朝能登上金銮殿一展宏图抱负。

当然,蟾宫折桂,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是为了给貌美如花那个她最体面的人生。

第一本:《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作者:人生若初主角:惊才绝艳型男主VS淡然豁达女主。

男主赵九福上辈子猝死在了实验室里,这辈子投胎成老赵家九个儿女主中的老幺,本来想佛系度一生,哪料到被一个叫“万亨”的系统绑定,逼着他读书考科举改变农家子的命运,于是男主在系统的鞭策下,一路勤学苦读,以第一名的成绩在科举路途上狂奔,最后勇夺状元,走上官途。

女主严玉华是吏部右侍郎嫡长女,本来与国公府公子订亲,但这门亲事被异母妹妹抢走,在祖母的作主下,与寒门出身的男主成婚。

婚后简直掉进了福窝,男主温柔体贴,闲时还会来点小情调,对女主一心一意。

这位作者写科举文很出名,作品都比较经典,这篇亦然。

作者行文流畅,人物形象刻画到位,对科举流程和男主在官场的功绩都描写得比较详细,看出作品很用心,整体值得一看。

第二本:《技术宅在古代》作者:沉云香主角:技术宅穿越男主VS痴情重生公主。

男主李文柏娘本来是原配,一场突如其来的设计让原配成为了妾,男主也从嫡子沦落成了庶子。

父死后分家,男主被嫡兄算计服兵役,本来佛性的男主愤而崛起,凭借前世的知识和技术,制冰、制肥皂、造蚊香、过滤细盐等等,攒下了自己丰厚的身家。

不甘当商户的他在名声大噪后重拾书本,进入学院读书,又在短暂的时间内以二甲第十名的成绩中了进士,被分配到地方当县令,期间尽所能及地帮助老百姓们改善生活条件,改善民生设施,以及打造出活字印刷术,丰富了全民的文娱活动。

女主冯妙贞是当朝四公主,前世也与男主相爱一生,这世依然下嫁给男主,再续今生情缘。

这是一篇男主视角的朝堂基建文,男主前期经商搞发明,后期当官搞基建,他将现代的技术带到古代,造福一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
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

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

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

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

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

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

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

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

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明洪武十六年(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

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

又名常贡。

清沿明制。

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

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监之一。

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

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

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

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

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五贡之一。

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

康熙元年(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纳贡,明朝贡生之一种。

凡生员捐纳钱财进入国子监读书者称纳贡,由普通身份捐赀入监者称例监。

优贡,清朝五贡之一。

即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亦称“优生”。

初分贡、监名色,廪生、增生准做优贡,附生准做优监。

乾隆(1736-1795)中定,每三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大省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到部朝考。

然无录用条例,故被选者多不赴京。

同治(1862-1874)中始定,优贡经廷试,列一、二等者用知县或教职,三等用训导。

亦属正途出身。

明经
明经,选举制度。

意为通晓经学。

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

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学校贡生的俗称。

因而贡生有“明经进士”这称。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

贡生分拔贡(每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

顾名思义,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

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庠生:科举时代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廪lǐn生:即“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贡生:明、清时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

国子监: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

贡生有五种:
①岁贡。

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贡。

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称恩贡;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前列者充当岁贡。

③拔贡。

拔贡由各省学政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选拔最初无定期,乾隆七年后定为每12年进行一次。

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

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

④优贡。

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

⑤副贡。

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

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

除以上“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赀取得。

举人: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

如乾隆年间共取1200余名。

乡试正榜取中者称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

放榜之期在九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

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

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

新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会试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经过吏部的“拣选”或“大挑”就任低级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