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科(一)

合集下载

进士考试具体是怎样考的,考些什么

进士考试具体是怎样考的,考些什么

进士考试具体是怎样考的,考些什么导读:进士考试具体是怎样考的,考些什么
人生三大喜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排在第二位,可见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金榜题名就是指高中状元,上了皇榜。

进士科考试具体怎样考呢?有哪些形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

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

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用意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测试一下考生对经书的熟练程度。

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为重要。

如唐开元二年(714年)赋试的试题叫《旗赋》,且规定必须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

当朝状元李昂写了一篇27句327个字的赋,全文洋洋洒洒,文辞雄劲,用韵准确,在录取的27名进士中,名列第一。

第三场考试策。

就是根据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回答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以为国家选择治国平天下的英才。

这三场考试都实行淘汰制,每场皆定去留。

只要一场考不好,状元梦随之破灭。

另外,唐朝时进士并不是很受重视的,倒是在发展过程中,尤其
是明清两朝,进士的地位才越来越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唐代进士科考试流程

唐代进士科考试流程

唐代进士科考试流程
唐代进士科考试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报名: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名参加进士科考试。

报名时,考生需要提交相关的身份证明和学历证明等材料,并缴纳考试费用。

2. 考前准备:考试前几天,考生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文具和考试资料。

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考试地点和考试时间等相关信息。

3. 考试内容:进士科考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笔试、会试和殿试。

- 笔试:笔试通常会考察考生的基本学科知识和才能,包括
经义、史学、文学、法律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书面答题。

- 会试:会试是对笔试合格者进行的面试环节。

会试内容包
括策问、贡献作、议论文等。

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和写作等。

- 殿试:殿试是最后一个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考生需要对有关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口试。

考生在皇帝和考官的面前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能力。

4. 考试评卷:考试结束后,试卷由考官进行评卷。

评卷一般根据考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和才能是否突出等
进行评判。

5. 发榜及录取:评卷完成后,考试成绩将被发布在显著位置,公之于众。

考生按照成绩排名进行录取,成绩最好的被录取为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

他们可以进入国家机关任职或进一步接受培训。

以上就是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基本流程。

进士科考试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对考生的前途和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

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进士,秀才,举人,榜眼,状元,探花

进士,秀才,举人,榜眼,状元,探花

进士,秀才,举人,榜眼,状元,探花古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念书高,十年寒窗苦读,有朝一日“登堂入室阿”,那即是“一让人获得鸡犬升空阿”啦。

那么你知道状元,榜眼等的详细情形吧?状元殿试在唐代以前存在,至宋代才变成定制啦。

唐代武则最好的时限期,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领袖奏状,名次最高者站在最前面,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啦。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头等一位为状元啦。

榜眼科举殿试一头等两称呼榜眼啦。

北宋早期,殿试录取的一头等两.三名都称榜眼,意义是指榜中双眼啦。

明.清两代专指第两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啦。

探花科举殿试一头等三称呼探花啦。

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晏,称“探花晏阿”,以同榜英俊少年进士两三别认谋划探花使,遇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由此而来啦。

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才专指殿试一头等三名啦。

元,明.清三代沿用不改啦。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啦。

进士指贡举的职员啦。

唐代文科中以进士科最被注重啦。

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录取者的称呼啦。

通常举人(乡试录取者)通过会试录取者为贡士,由贡士通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啦。

举人本指被引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审核者的通称啦。

明.清两代,为乡试录取者的专称,做为一种身世资历啦。

中了举人叫“发解阿”.“发-达阿”,简称“发阿”啦。

民俗上俗称为“老爷阿”啦。

秀才别称“茂才阿”啦。

本指优异人材的通称啦。

汉代以后,变成荐举人材的文科之一啦。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啦。

唐代早期,设秀才科,之后逐步废去,仅做为对一样平常儒生的泛称啦。

明太祖曾选取荐举的办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啦。

明.清两代,专程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民俗上也称为“相公阿”啦。

唐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

唐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哪些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设置如下:进士科:科举中最主要的科目,始置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唐代最重进士,被看做是仕途中的正途。

考试内容有:试策(对时事发表议论)、帖经(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杂文(即吟诗作赋的才能,由于这一考试内容,进士科又被称为“词科”或“辞科”)。

秀才科:唐以博识高才、强学博闻者为秀才,此科最为难考,士人多不敢报考。

唐高宗时废除。

明经科:主要考查士人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

又细分为五经、三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

唐代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而《孝经》与《论语》则要求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均须熟习。

凡通三经者为明经。

明法科:属于法律科,选拔法律人才。

明算科:选拔精通数学的人才。

史科:唐穆宗(820~824)时置,分一史与三史两科,选拔具有史学才能的人才。

开元礼科: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置,考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修定的《开元礼》,选拔礼仪人才。

道举: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置。

考试内容为《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道家经典,及第后待遇同明经。

童子科:凡童子十岁以下,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道全通者,授官;通七者,赐童子科出身。

制举的科目设置极为繁多,大致可归纳为文词、军功、吏治、长才、不遇、儒学、贤良忠直七科。

属于“文词”科的如辞殚文律科、文以经国科、文辞雅丽科等。

属“军功”科的如将帅科、武足安邦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

属“吏治”科的如详明吏理达于教化科、清廉守节致术可堪任县令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等。

属“长才”科的如文艺优长科、绝伦科、茂才异等科等。

属“不遇”科的如才高位下科、才高沉沦草泽自举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

唐朝科举制度范文

唐朝科举制度范文

唐朝科举制度范文进士科是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高级的考试科目,又被称为进士及第。

唐朝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进士科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被授予进士头衔,进士头衔是进入官僚体系的最低要求。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文章、诗词和策问。

考生首先要进行文章考试,要根据试卷上的题目写出具有文采和条理的文章。

然后进行诗词考试,要根据试卷上的诗句写出一首通顺、有韵律的诗词。

最后进行策问考试,考题是对社会时事、政治理论和治国方略进行答题。

进士科考试的难度非常高,通常每次考试只有百分之几的考生能够获得进士头衔。

明经科是唐朝科举制度中的第二个重要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的注释和阐释。

明经科的考试比较简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被录取为明经生。

明经生可以免去乡试和省试,直接参加进士科考试。

唐朝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壮大帝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实现了官员的选拔机制,不再以出身、财富等为标准,而是以才能和学识为标准,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使得社会上充满了追求知识和学问的氛围,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唐朝科举制度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通过科举制度,人们可以通过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有动力去学习和进步,不再因为出身或财富的限制而被剥夺了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可以被视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履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命令。

这种制度可以保持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权威,同时也可以减少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再次,科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人们追求知识和学问成为一种时尚,这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繁荣。

文人学士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机会,也鼓励了他们进行学问的研究和创作,促进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唐代进士科(一)

唐代进士科(一)

五、乡贡的科目及人数
●《唐摭言•杂记》:(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初一敕) 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 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 年十月随物入贡。
●《唐六典•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功曹司功参军” 条:凡贡举人,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 选者为秀才;通二经已上者为明经;明闲时务, 精熟一经者为进士;通达律令者为明法。
●偶尔以考功郎中权知贡举:开元十七年严挺之
2、开元廿四年后:礼部侍郎
●《唐会要•礼部侍郎》: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以 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所讼,乃下诏曰:每岁举人,顷 年以来,惟考功郎所职,位轻务重,名实不伦……自今 以后,每年诸色举人及斋郎简试,并于礼部集。既众务 烦杂,仍委侍郎专知。
○《大唐新语•厘革》:初,昂以强愎,不受屈请,及有 吏议,求者莫不允从,由是庭议以省郎位轻,不足以临 多士,乃使礼部侍郎掌焉。
●颜师古考定五经,“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 习焉”
●孔颖达撰定疏义,“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 施行”
3、后期:崇重进士科,学校以诗赋课读生徒
●白居易《与元九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 者。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 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 教我乐天、微之诗。”
县,每一乡之内,别各置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通典•选举三》:弘文、崇文馆学生五十员,国子、 太学、四门、律、书、算,凡二千六百一十员,州县学 生六万七百一十员,两京崇玄馆学生二百员。
4、村学
三、官学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前期以经义为主,后期佐以诗赋
2、前期:统一经义,确定考试标准
●《隋书•房晖远传》:江南、河北,义例不同, 博士不能偏涉。学生皆持其所短,称己所长,博 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决也。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较为完善的一个时期,其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一览表的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一、科举制度概述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科举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培养官员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士人的进步,也为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考试类型及考试科目1. 进士科:进士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经书、史书、文学、法律、礼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进士科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官职。

2.明经科:明经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二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书方面的知识。

通过明经科考试的人才可以担任地方官职。

3.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终极考试,参加会试的考生经过严格的筛选,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4.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终考试,通过者可以晋升为进士。

殿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殿试采取匿名制,试卷由皇帝亲自批改,以确保公正和客观性。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程序1.乡试:乡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道关口,主要是通过乡试选拔出一批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才能的考生,决定其是否参加会试。

2.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二道关口,参加乡试成功的考生需要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3.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根据成绩晋升为进士,获得官职。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评价唐代科举制度在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使得民间士人有机会进入朝廷,提升了社会地位。

同时,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学、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偏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唐科举制度的内容

唐科举制度的内容

唐科举制度的内容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它在唐朝得到了全面发展,并后来对于其他王朝的科举制度的演变也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唐科举制度的内容进行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唐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文帝在位期间,他实行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即选举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功曹和郎官。

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唐朝的建立,科举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唐朝科举制度主要由进士科、明经科和贡士科组成。

1.进士科: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也是选拔进士的主要方式。

每三年举行一次,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的考生,进行经义和诗赋的考试。

考试内容广泛,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知识。

通过考试的考生可以被封为进士,并且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2.明经科:是兼顾经学和文学的考试科目。

针对明经科的考试,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和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

通过考试的考生可以获得明经或明经学士的称号,也可以进入官僚体系。

3.贡士科:是选拔地方官员和区域性官员的考试科目,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渠道。

贡士科考试的内容和难度相对较低,对文化程度要求也适度。

通过考试的考生可以被推荐为官员候选人,进一步接受培训和选拔。

三、科举制度的过程和要求唐朝科举制度的考试过程通常分为笔试和会试两个环节。

1.笔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轮选拔。

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笔试内容主要是经义和文言文的写作,对于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技巧都有严格要求。

贡士科的笔试则更注重对地方事务的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

2.会试:是笔试合格考生的第二轮选拔。

会试通常在国家首都举行,考生们需要在面对考官的面试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考官会提问有关经季、政务和教育的问题,考察考生的学识和治理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唐朝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公正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出身和门第。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唐文补遗》 新见唐人进士科资料考

《全唐文补遗》 新见唐人进士科资料考

第28卷第5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01.28No.52009年10月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2009.10《全唐文补遗》新见唐人进士科资料考史广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收墓志中有许多有关唐代科举的资料,其中进士科年份可考者十九人,年份待考者四十四人,均对《登科记考补正》有补苴价值。

关键词:<全唐文补遗>;唐代;进士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09)05-0056一04《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2006年出版,…其中所收墓志多为第一次发布,为孟二冬撰《登科记考补正》时所未见。

㈦今梳理其中唐人进士科资料于下,以补《登科记考补正》之缺误。

一、年份可考之进士杨缄,《大唐凉州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华阳公杨府君墓志铭并序》云:“公讳缄,字缄,弘农华阴人也……年廿,自太学生进士举,试策高第……麟德二年六月十日薨于官舍,春秋五十有八。

”…按:其麟德二年(665年)五十八岁,二十岁登科则在贞观元年(627年)。

其可补入贞观元年进士下。

霍松龄,《大周故沼州永年县丞霍君墓志并序》云:“君讳松龄,平阳人也……弱冠,以进士射策高第……粤垂四年十月廿日,终私第,六十三。

”[11《故溜州永年县丞霍府君墓志铭并序》亦云:“君松龄,平阳永安人也……充赋京邑,擢第太常。

以垂拱四年十月廿日,归全于沼州之别馆,春秋六十有三。

”…按:弱冠严格说是指二十岁以内,但唐人用此词时较宽泛,作为二十左右的泛称。

《登科记考补正》一律以弱冠为二十岁,今从其例。

松龄垂拱四年(688年)六十三,弱冠登科则在贞观十九年(645年)。

其可补入贞观十九年进士。

李问政,《大唐正议大夫行郊州别驾李公墓志铭并序》云:“公讳问政,字就列,陇西成纪人也……年十有九,乡贡进十对策上第……开元八年八月廿四日,终于新安县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九。

唐朝科举科目

唐朝科举科目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非常繁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科目设立。

在唐朝,科举考试主要设立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其中秀才、进士、明经为常设科目。

秀才科目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学问功底和才华,考试内容以时务策、帖经为主,还有杂文等。

然而,由于秀才科目对考生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应试秀才,因此在唐朝不久秀才一科就废除了。

进士科目是唐朝最为重视的科目之一,以诗赋为主,考试内容还包括帖经、杂文等。

明经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经学功底,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帖经、杂文等为辅。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明法主要考察法律知识,明字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字功底,明算主要考察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另外,唐朝还设立了制科和武举科等特殊考试科目,制科主要考察考生的策文和诗赋水平,武举科则主要考察武官候选人的武艺和军事知识。

总的来说,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设立比较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才能,为选拔人才提供了较为公正的机会。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

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

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

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
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唐初主要沿袭隋代,只试“时务策”一项,一般为“试时务策五道”,考生需要根据皇帝所给出的五道涉及政治、吏治、教化、生产等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下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在五道时务策的基础上,再加试一场有关于儒家经典一部和历史知识的内容。

到了高宗时期,高宗李治对“进士科”进行了调整。

首先,上元二年(675年),“加试贡士《老子》策”,加试《老子》策三道。

其次,调露二年(680年),李治又下诏加试帖经。

最后,永隆二年(681年),因考功员外郎刘思上奏高宗:“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所以高宗下诏:“加试杂文二篇(诗赋)”。

自此“进士科”明定考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杂文,第三场试时务策。

因此,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诗赋、策文、帖经和经义等。

唐朝进士名单一览表

唐朝进士名单一览表

唐朝进士名单一览表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

唐朝设立科举制度,进行学术选拔,其中最高级别的是进士科。

唐朝进士科是整个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的重头戏,其选拔出的人才往往成为未来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重要人物。

以下是唐朝进士名单一览表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唐朝进士科的产生及历史意义唐朝进士科是唐朝推行科举制度的结果,起初这门考试是由皇帝亲自通过吏部、秘书省进行选拔。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中国的考试制度有了重大改革。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曾命罢五品以上官员的举荐制度,提出了吏部考试制度的构想。

由于唐玄宗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加上他的改革决策力度大,在位期间强力推行科举制度,最终形成了唐朝特色的进士科。

唐朝进士科的设立,不仅意味着皇帝选官之权,也意味着百姓可以通过进士科参加考试,一夜之间有了一条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途径。

在唐朝进士考试中,只要一举中,就可以一步登天,名声天下,极有可能在官场上享有任官的特权。

唐朝进士科产生以后,用人准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文化代替血缘,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减轻,使得有文化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进士科的考试条件因为由宫廷考试改为正式的考试,参加者也不再局限于皇族贵族,而是向民间开放,这也是为唐朝士人声望普及提供了保障。

同时,由于进士科的产生,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开始趋于成熟,设置细致,而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到宋朝已经基本定型,对后世多有影响。

二、唐朝进士名单唐朝进士科的选拔历时长达通天大道的两边穿着明黄袍,打着红绫罗带,背着白羽扇、青玉笏,高声宣读中外诸侯一百六十八人、贵族子弟三千三百三十余人的名字和籍贯,属于其余升士两万七千余人从杨宽处领取布帛奖励,同袍致贺。

前后的过程,但每次选拔的人数都不尽相同,代表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下面是唐朝进士名单的一些代表性举例。

1.天宝年间的唐朝进士天宝年间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士名单上的名字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1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1

5
除,现代教育制度开始建立
唐代科举考试的内 容和形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
01
02
03
04
05
06
进士科:主 要考察文学 才华,包括 诗赋、策论 等
明经科:主 要考察对儒 家经典的熟 悉程度
明法科:主 要考察对法 律知识的掌 握程度
明算科:主 要考察对数 学知识的掌 握程度
武举科:主 要考察武艺 和军事才能
02
选拔人才:唐代科举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有利于现代社会 选拔优秀人才,提高 社会整体素质。
03
促进社会流动:唐代 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 了晋升的机会,有利 于现代社会的阶层流 动,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04
文化传承:唐代科举 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有利于现 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 发扬。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 史价值和意义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01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 制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以进入仕途,为 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2
03
唐代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使得 唐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
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选官制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如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就 是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05
明书科:主要考察对书法 艺术的掌握程度,包括楷 书、行书等
06
明武科:主要考察对军事 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骑 射、武艺等
科举考试的形式
考试科目:进士科、 明经科、明法科等
考试内容:经学、史 学、文学、算学等
考试方式:笔试、口 试、面试等

唐代科举诗赋考试的排列要求是

唐代科举诗赋考试的排列要求是

唐代科举诗赋考试的排列要求是
唐朝常科之一的进士科考试,一开始只考策文,调露二年(681)后,加试帖经、杂文。

杂文有二,文体众多,有箴铭论表之类。

自开元间始,常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天宝年间,杂文之专用诗赋。

其中的诗,也即通常要求的五言十二句的排律。

一般规定题目范围及用韵,如“某某诗,以某字为韵,六十字成”。

因为属选拔性考试,为了便于客观公正地评定等级,用韵极为苛刻,一旦犯韵,一票否决。

所以举子必须精研《切韵》。

出题通常的套路有:
1.出于经史书籍的,如会昌三年的《风不鸣条诗》;
2.有关节令的,如天宝十五载的《东郊迎春诗》,上元二年的《迎春东郊诗》;大历九年东都试《请明日赐百僚新火诗》,元和十五年的《早春残雪诗》;
3.有关景物的,如大历八年的《禁中春松诗》,大历九年的《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诗》,大历十四年的《花发上林苑诗》,贞元思念的《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贞元十三年的《龙池春草诗》,元和二年的《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元和三年的《山出云诗》,元和十年的《春色满皇州诗》;
4.以有一定文史含义的器物为题的,如开元二十六年的《明堂火珠诗》;
5.以有文学意味的题材为题的,如天宝十载的《湘灵鼓瑟诗》,贞元六年的《观庆云图诗》,贞元七年的《青云干吕诗》,大和二年的《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开成二年的《霓裳羽衣曲诗》。

主考官常取眼前景物为题,举子唯恐跑题,考试时可以向主考官问明题意,这个制度叫“上请”,放在今天那是决计不可以的。

1史料集锦:进士科

1史料集锦:进士科

进士科
材料一
自后周以降,选无清浊。

及卢恺摄吏部尚书,与侍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別物类,颇为清简,而谮愬纷纭,恺及道衡皆除名。

……炀帝始建进士科。

又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其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

大业三年,始置吏部侍郎一人,分掌尚书职事。

时武夫参选,多授文职。

大业八年,诏曰:“顷自班朝治人,乃由勋叙,拔之行阵,起自勇夫,蠹政害人,寔由于此。

自今以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因授文官职事。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二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唐]魏征等《隋书》卷七五,列传第四十《儒林传·刘炫》。

中国历代科举名录

中国历代科举名录

中国历代科举名录
下面是中国历代科举名录的一些重要内容:
1. 隋代科举:隋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和明经进士特科。

2. 唐代科举:唐朝设置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和明经举人特科。

3. 北宋科举:北宋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特进士科。

4. 南宋科举:南宋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特进士科。

5. 元代科举:元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特进士科。

6. 明代科举:明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贡士科和特顺科。

7. 清代科举:清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解元科(解元科是为了选拔状元)。

这些是中国历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科目,也是历代拔擢人才的重要渠道。

其中,明经科目是基础科目,其他科目则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制度改革而有所调整。

科举制度在中国持续了千年之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武德旧制,以考功 郎中监试贡举。
○《唐摭言•杂记》: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 日……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 吏部奏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自是考功之 试,永为常试。
●偶尔命他官与考功员外郎同试
○《封氏闻见记•贡举》:龙朔中,敕左史董思恭 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试贡举。
● 《唐六典•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功曹司功参军” 条:凡贡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三人,下州一 人。若有茂才异等,亦不抑以常数。
六、乡贡的选拔过程
1、报名(取解)
●由本籍举送
○《唐摭言•缘举杂录》:(玄宗开元十九年 敕)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信明者。然依 例,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 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
○牛希济《贡士论》:(进士)大率以三场为试,初 以词赋,谓之杂文,复对所通经义,终以时务为 策目。
3、官学在科举中地位的下降
●《旧唐书•儒学传序》:学生能通一大经以上, 咸得署吏。
●《唐摭言•两监》: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 深以为耻。
●由官学系统及第的人数的下降
○开元十七年国子祭酒杨玚上书:省司定限天下明 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两监惟得一二十 人。
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①公布板样:供举人参考 ●《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一》:选曹每年皆先立版榜,
悬之南院。选人所通文书,皆依板样。一字有违,即被 驳落。 ②交纳文状:签名报到,交纳家状等文书 ●家状内容为乡贯及三代名讳及本人体貌特征 ○《南部新书•乙》:吏部常试,举选人家状须云:“中 形,黄白色,少有髭。”
●《新唐书•儒学传序》:玄宗诏群臣及府郡举通 经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劝讲禁中,天子尊礼, 不敢尽臣之。
●加孔子尊号:高祖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太宗 升孔子为先圣→高宗赠孔子为太师→武后封孔子 为隆道公→玄宗谥孔子为文宣王
○孔子裔孙尊号:高祖授褒圣侯→玄宗封文宣公
●释奠规格:以“大祀”官员主持“中祀”
○太宗贞观廿一年许敬宗上书:释奠既准中祀,据 理必须稟命。今请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 祝词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国子博 士为终献……修附礼令,以为永则。
○玄宗开元廿八年《释奠令摄三公行礼诏》:先圣 文宣王春秋释奠,宜令摄三公行礼,著之常式。
2、教学与考试的脱离
●教学内容:五经义理
○《唐六典•国子监》:凡教授之经,以《周易》、 《尚书》、《周礼》、《仪礼》、《礼记》、 《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 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 子》,学者通习之。
唐代进士科之 考试机制
一、考试资格
●《新唐书•选举志》:唐制,取士各科,多 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
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一、中央官学
1、中央官学:6+2+1系统
●六大官学:国子学(300)、太学(500)、四门学 (1300)、律学(50)、算学(30)、书学(30)
●弘文官、崇文馆;广文馆
2、学官设置
●国子监祭酒、国子司业、博士、助教、直讲
○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 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 晷,恒兀兀以穷年……冬暖而儿号寒,年 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3、生员资格
●国子学(三品以上子弟)、太学(五品以上子弟)、 四门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民)、弘文崇文(宗室、 外戚太宰臣子弟)
○韩愈《进士策问十三首》:今之举者,不 本于乡,不序于庠,一朝而群至乎有司, 有司之不之宜矣。
●武后后期,本籍举送制度被破坏
○张说《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自延载之后,条限宾荐。 长安之初,大开贡举,考功是年千五百余人。
●玄宗开元初,生徒与乡贡并重
○《唐摭言•两监》:是时常重两监。
○《唐摭言•京兆府解送》:(京兆府)选才以百数为名, 等列以十人为首。
●考试内容:帖经、诗赋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伏见铨擢之次,每以 诗赋为先,诚恐君侯器人于翰墨之间,求材于简 牍之际,果未足以采取英秀,斟酌高贤也。
○《唐会要•进士》:(高宗)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 除考功员外郎。先是,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 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
○高宗永隆二年八月《条流明经进士诏》:学者, 立身之本;文者,经国之资。岂可假以虚名,必 须征其实效。如闻明经射策,不读正经,抄撮义 条,才有数卷。进士不寻史传,惟诵旧策,共相 模拟……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试帖取十帖 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 并令试策。
县,每一乡之内,别各置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通典•选举三》:弘文、崇文馆学生五十员,国子、 太学、四门、律、书、算,凡二千六百一十员,州县学 生六万七百一十员,两京崇玄馆学生二百员。
4、村学
三、官学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前期以经义为主,后期佐以诗赋
2、前期:统一经义,确定考试标准
●《隋书•房晖远传》:江南、河北,义例不同, 博士不能偏涉。学生皆持其所短,称己所长,博 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决也。
●年龄:14-19岁(律学为18-25岁)
4、解退制度
●冯伉《科处应解补学生奏》:游处非类,樗蒲六 博,酗酒喧争,凌慢有司,不修法度……又有文 章、帖义,不及格限,频经五年,不堪申送者, 亦请解退……又准格,九年不及第者,即出监。
二、地方官学
1、州学、郡学 ●上郡学置生60员,中50员,下40员; 2、县学 ●上县学置生40员,中30员,下20员; 3、乡学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亲祀东郊德音》:宜令天下州
○《封氏闻见记•贡举》: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 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 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盛, 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其不第者,率多喧讼, 考功不能御。开元二十四年冬,遂移贡举属于礼部。
●易人原因:郎官位卑 ○不能体现进士试的重要地位。员外郎为从六品上阶,侍
●偶尔以考功郎中权知贡举:开元十七年严挺之
2、开元廿四年后:礼部侍郎
●《唐会要•礼部侍郎》: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以 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所讼,乃下诏曰:每岁举人,顷 年以来,惟考功郎所职,位轻务重,名实不伦……自今 以后,每年诸色举人及斋郎简试,并于礼部集。既众务 烦杂,仍委侍郎专知。
○《大唐新语•厘革》:初,昂以强愎,不受屈请,及有 吏议,求者莫不允从,由是庭议以省郎位轻,不足以临 多士,乃使礼部侍郎掌焉。
●《唐摭言•海叙不遇》:温飞卿任太学博士,主 秋试,(李)涛与卫丹、张郃等诗赋,皆榜于都堂。
四、官学的衰落
1、学校的兴衰:由帝王对儒学的重视程度决定
●《贞观政要•崇儒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 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旧唐书•儒学传序》:(武后时)其国子祭酒, 多授诸王及驸马都尉……至于博士、助教,唯有 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生徒不复以经学为 意。
○《唐摭言·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於世禄, 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莫不去实务华, 弃本逐末。
4、私人讲学 ●中唐以前:私人传授经学
○王通、孔颖达、王恭、曹宪、李善、王义方、啖 助、赵匡、陆质
●盛唐以后:私人传授文学 ○萧颖士、独孤及、梁肃和古文理论的建设 ◎韩门弟子:多有投书请益者,时人谓之韩门弟子。 ◎柳门弟子: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3、权知贡举与非进士知贡举
●《文献通考•选举考》:开元时以礼部侍郎专知 贡举,其后或以他官领,多用中书舍人及诸司四 品清资官。
●赵翼《陔余丛考》:又唐时知贡举大臣,有不必 进士出身者……李德裕与李宗闵有隙,杜悰欲为 释憾,谓宗闵曰:“德裕有文才而不由科第,若 使之知贡举,必喜矣。”
二、考前手续
1、朝集:觐见天子
○《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三》载五代后梁升平元 年六月诏:近年诸道贡举人当藩方秋荐之时,不 亲试者,号为拔解。
●取解时间:秋七、八月间
○《南部新书•乙部》:(举子)七月后,投献新课, 并于诸州府拔解。
○《太平广记•韦词》:秋八月,果有取解,(韦词) 具名投刺。
二、就试手续
一、主司任命
1、开元廿四年前:吏部考功员外郎
③结款通保:家世及道德品质审查
●《唐国史补》:将试,各相保任,谓之合保。
●《唐会要•进士》:(开成元年十月中书门下奏) 今日以后,举人于礼部纳家状后,望依前五人自 相保。其衣冠则以亲姻故旧,久同游处者;其江 湖之士,则以封壤接近,素所谙知者为保。如有 缺孝弟之行,资朋党之势,迹由邪径,言涉多端 者,并不在就试之限。如容情故,自相隐蔽,有 人纠举,其同举人并三年不得赴举。
●颜师古考定五经,“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 习焉”
●孔颖达撰定疏义,“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 施行”
3、后期:崇重进士科,学校以诗赋课读生徒
●白居易《与元九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 者。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 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 教我乐天、微之诗。”
郎为正四品下阶。 ○官轻位卑,不能服众,以至举人敢于挑战其权威 ○位卑,无力抗拒高官请托 ●礼部侍郎声望的上升 ○主选后入相者过半。贞元十人主试,杜黄裳、陆贽、顾
少连、高郢、权德舆等五人登庸。元和同。 ◎杨嗣复《权德舆文集序》:(德舆擢进士第者七十余)登
辅相之位者,前后凡十人。其他征镇、岳牧、文昌、掖 垣之选,不可悉数。 ○《新唐书•韦贯之传》:(贯之尝言“礼部侍郎重于宰 相”,宪宗问其故,对曰)然为陛下柬宰相者,得无重 乎?
●县级考试一般由县尉主持
○《唐摭言•恚恨》记王泠然与高昌宇书云:仆之怪君, 甚久矣!不忆往日任宋城尉乎?……先天年中,仆虽幼 小,未闻声律,辄参举选。公既明试,量拟点额。往者 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