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唐诗宋词课程概述

第一节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

本课程学习方法:注意点、线、面相结合

一、点:作品分析

掌握要求有层次之分。第一层次的作品要求能单独分析。第二层次的作品要求作为文学史的例证把握。第三层次的作品要求把握作者和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作品要能分析。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读懂字句

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倚杖侯荆扉.(王维《渭川田家》)独自守着窗儿,怎生得黑

....?(李清照《声声慢》)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其二:弄清内容

例:杜甫《秋兴(其一)》四联表达了什么内容?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其三:赏析笔法

例: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字的妙处何在?

王维《渭川田家》如何表达归隐情趣?

王昌龄《闺怨》四句如何起承转合?

赏析是学习唐诗宋词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把作者浓缩在诗句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重现出来。

要有自己的领悟,也要知道前人的一些评论并加以分析。

例:秦观《踏莎行》苏轼欣赏哪两句?王国维欣赏哪两句?你怎么看?

苏轼称柳永《八声甘州》哪几句为“不减唐人高处”?为什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前人有哪两种理解?你怎么看?

要注意考试会要求名句赏析。要求答出名句的作者、篇名、赏析艺术精妙之处。

二、线: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纵向把握

例:近体诗形成的意义何在?

从唐五代到南宋,词体有哪些发展变化?

杜甫七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苏轼对词有什么贡献?

柳永从哪些方面扩展了词的题材?

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有何异同?

周邦彦词的铺叙手法与柳永相比有何发展?

三、面:同一时期各种文学现象、各种流派、作家作品。横切面的把握,知识面要广。

例: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是。

盛唐边塞诗人有等。

名句“浪淘尽前古风流人物”出自创作的《》。

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隋唐五代文学:指公元618年—96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炀帝杨广时期爆发农民起义。

618年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627年李世民做皇帝,贞观之治。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907年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此时期研究重点为唐代文学。

一、唐代文学成就

1.唐诗

(1)从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来看

人才辈出,佳作如林。

《全唐诗》《全唐诗外编》51000多首诗歌,诗人有2千多家。

(2)从作品的题材内容来看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诗史”

盛唐精神。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批判性。“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闺怨

(3)从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看

A.诗体大备,臻于成熟

B.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上官体”,“文章四友”,“初唐四杰”,陈子昂。

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李白,杜甫。

以卢伦、钱起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元白”通俗;“韩孟”奇险;

“小李杜”、温庭筠(八叉)。

鲁迅:“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本课程把研究重点放在唐诗。

2.散文(古文)

骈文:辞藻、声律、对仗、用典。

3.唐传奇

文言文的短篇小说。成熟阶段。

4.词

是一种配合隋唐以来产生的新音乐——燕乐的新体诗。也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乐章、乐府。

5.变文

是寺院僧侣向群众宣讲佛经中神变故事的一种说唱文体。

目连救母;舍身饲虎;割肉喂鸽。

图画叫变相,文字底本叫变文。

韵散相间,说唱结合。章回体。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宗教自由,思想活跃,文禁松弛。

中外交流/南北交流

胡马;胡酒;胡服;胡舞;胡乐;胡姬。

3.作家素质的提高。九品中正制

文人相亲(轻)

4.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永明体”对唐代近体诗的影响。

5.统治者的提倡和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以诗取士”。

三、唐诗的分期

1初唐时期(618——712)准备期

2盛唐时期(713——770)鼎盛期

3中唐时期(771——835)丰富期

4晚唐时期(836——907)夕阳返照期

第三节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指的是从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到公元1278年时期的文学现象。宋朝建都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以此年为界,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大阶段。两宋期间在北方中国先后存在过辽国和金国两个政权。辽、金与宋王朝之间的军事对峙,并未影响南北文化的交流,辽、金也出现过一些不可忽视的文学家。故此时期文学也称宋辽金文学。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参看课本: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袁本)第三卷第4页。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已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参看课本:“袁本”第三卷第6页。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义主题的弘扬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参看课本:“袁本”第三卷第7页。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四、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参看课本:“袁本”第三卷第9页。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五、宋代文学的独特成绩与历史地位。参看课本:“袁本”第三卷第11页。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艺术追求:又一审美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颠峰地位。本课程把研究重点放在宋词。

辽金诗文的成就

文学欣赏大纲(新)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3级各专业,参考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13级各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周学时 2 ,总学时16学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对外国民族名著了解,熟悉外国民风民俗,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国优秀名篇名著精华,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现代人整体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主要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及其作用,多角度地分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注重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民族的不同个性、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增强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胃功能”。 三、教学要求 面向层次为各专业专科学生。 1、了解文学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倾向性;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中外文学史常识,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2、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3、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古代、外国文化和文学常识为讲授内容。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文学欣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文学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中外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征 难点:欣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诗歌欣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诗经》、屈原《九歌》、陶渊明、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选。 二、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余光中、海子、席慕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舒婷等的诗选 三、外国诗歌欣赏:叶芝、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等的诗选。 教学要求: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重点:了解诗歌欣赏要从意境、意象、意蕴切入,代表作品欣赏。难点:中外诗歌欣赏比较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左传》、《战国策》、《孔孟语录》、明清散文小品欣赏、李斯、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鲁迅、胡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巴金、钱钟书、余光中、贾平凹、林清玄、吴伯萧等。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四分法”及其他分类 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欣赏 难点:散文艺术感应力的把握

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

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 ——从形成到消散的过程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神话,是以神为主人公,包括了自然神以及神话了的英雄人物。表现为变化、有神力和法术。以此作为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远古人民对自然界产生神秘而敬畏的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如此这般的产生最终却毁于后来文人的不重视;将神话作为历史传说,将天神降为人类始祖并作为史实对待,进行不尊重的删改;甚至仙化,幻想长生不老或者飞升成仙。 关键字:虚化幻想自然社会氏族精神思维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神话,便是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此外,我还认为上古神话的产生还受着社会关系结构变革的影响,原始社会在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开始,经历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随后转变为父系氏族。在此期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女性形象的神灵都是受母系氏族的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

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

历代全文系列(十五)先唐文

先唐文 胡安道 董子晓 朱彦时 刘思真 吴氏 臧彦 宋韬 卫歆 王著 孔珠 王佐 被徒元 王乐道 綦毋氏 朱元微 柴子大 卫洪 孔炜 夏侯阳 张丘建 冯植 壶居士 列女 汲太子妻李氏 阙名 释氏 胜光王 胜音城仙道王 摩羯陀国影胜王 憍闪毗国说忧事人 嗢逝尼城猛光王 飞乌 侍缚迦 嗢逝尼城长者 得叉尸罗圆胜王 半遮罗国王 健陀罗国药叉半遮罗 娑多药叉 欢喜弟 舍卫国大臣 中印度秣菟罗国王 迦泾弥罗国众贤论师

毗末罗蜜多罗论师 南印度德慧菩萨 僧伽罗国王 瞿萨旦那国大臣 阙名 ◎胡安道 安道,爵里未详。(案《御览》列于朱超石之前,当是晋人。) ◇愁霖赋 冀连阴之时退,想云物之见微。(《文选·谢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注。) ◇黄甘赋 越魏郡之赤杏。(《御览》九百六十八。) 襄阴大橙,江阳大橘。(《御览》九百七十一。) ◎董子晓 子晓,爵里未详。(案:《御览》在晋李充後、宋颜延之前,当是东晋人。) ◇乘舆驳马赋 躯观若斯,气势云披。衔金镳,著玉羁。(《御览》三百五十八。) ◎朱彦时 彦时,爵里未详。(案:《初学记》编于晋刘谧之後、刘思真前,疑是晋人。) ◇黑儿赋 世有非常人,实惟彼玄士。禀兹至缁色,内外皆相似。卧如骊牛 展,立如乌牛 寺,忿如鸲鹆鹚,乐如鸬鹚喜。(《初学记》十九,《御览》三百八十二。) ◎刘思真 思真,爵里未详。(案:梁刘之遴,字思贞,未闻有丑妇。此作思真,非即之遴。) ◇丑妇赋

人皆得令室,我命独何咎。不遇姜任德,正值丑恶妇。才质陋且俭,姿容剧嫫母。鹿头 猴面,推额复出口。折安 厌楼鼻,两眼《幽页》如曰。(《艺文类聚》作「折类厌黑面,楼鼻两眼颐。」)肤如老桑皮,耳如侧两手。头如研米槌,发如掘埽帚。恶观丑仪容,不媚如铺首。暗钝拙梳髻,刻画又更丑。妆颊如狗舐,额上偏独厚。朱唇加踏血,画眉如鼠负。传粉堆颐下,面中不遍有。领如盐豉囊,袖如常拭釜。履中如和泥,爪甲长有垢。脚皲可容箸,熟视令人呕。(《初学记》十九,《御览》三百八十二。) ◎吴氏 吴氏,失其名。 ◇虎赋 盖其壮也,诞节缓腕,续背连骸,细腰鼓胸,方□大鼻,似黼组杂间,若锦绣相连。(《御览》八百九十二。) ◇七矜 春梧湘濡,于味东隅;秋 р夏发,素虮连珠。(《书钞》一百四十八。) ◎臧彦 彦,字道颜。 ◇ 牛赋 若乃豪宗威胤,公侯王后。乘轻御肥,貂蝉耀首。翟翟华貂,铄铄云母。良 孛擢足于双岛,名骏叠迹于左右。贵游踊跃于绝伦,观者嗤妍其好丑。遂慕骏 以相高,精彼奇选之希有。仪体既美,特资高足。名参飞兔,价齐骥 。(《艺文类聚》九十四引臧道颜《 牛赋》。) 乃有超群独出,骅毛文角,玷班凝白,鲜纤 曲。(《初学记》二十九引臧彦《 牛赋》。) 殊相允备,名不虚假。伟质魁梧,骨奇形雅。竦若惊鹿, 若奔马。(《御览》八百九十九引臧彦《 牛赋》。) ◇吊驴文 夫徵祥契于有感,景行表于事迹。故铨才授任,必求之卓越;考能核用,亦存乎望实。以面貌定名,则称谓而В;声色位号,则由焉而授。爰有奇人,西州之驰驱者,体质强直,禀性沈雅,聪敏宽详,高音远 易,真驴氏之名驹也。(《初学记》二十九引作臧道颜,《御览》九百一引作臧彦。) ◎宋韬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

系 2.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 A.一种语言艺术 B.审美意识形态 C.作家体验的凝结 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3.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 B.以声音抒发情感 C.以语言描写世界 D.以形体表达情感4.“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音律类型是 A.双声 B.叠音 C.叠韵D.押韵 5.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认知阅读 C.审美阅读 D.价值阅读 6.下列诗句中偏向于“有我之境”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唐代司空图提出的有关意境结构的命题是

唐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唐诗宋词课程概述 第一节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 本课程学习方法:注意点、线、面相结合 一、点:作品分析 掌握要求有层次之分。第一层次的作品要求能单独分析。第二层次的作品要求作为文学史的例证把握。第三层次的作品要求把握作者和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作品要能分析。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读懂字句 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倚杖侯荆扉.(王维《渭川田家》)独自守着窗儿,怎生得黑 ....?(李清照《声声慢》)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其二:弄清内容 例:杜甫《秋兴(其一)》四联表达了什么内容?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其三:赏析笔法 例: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字的妙处何在? 王维《渭川田家》如何表达归隐情趣? 王昌龄《闺怨》四句如何起承转合? 赏析是学习唐诗宋词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把作者浓缩在诗句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重现出来。 要有自己的领悟,也要知道前人的一些评论并加以分析。 例:秦观《踏莎行》苏轼欣赏哪两句?王国维欣赏哪两句?你怎么看? 苏轼称柳永《八声甘州》哪几句为“不减唐人高处”?为什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前人有哪两种理解?你怎么看? 要注意考试会要求名句赏析。要求答出名句的作者、篇名、赏析艺术精妙之处。 二、线: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纵向把握 例:近体诗形成的意义何在? 从唐五代到南宋,词体有哪些发展变化? 杜甫七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苏轼对词有什么贡献? 柳永从哪些方面扩展了词的题材? 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有何异同? 周邦彦词的铺叙手法与柳永相比有何发展? 三、面:同一时期各种文学现象、各种流派、作家作品。横切面的把握,知识面要广。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中国古典诗论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着作《诗格》中首次使用了“意境”的概念。 2、文学接受的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第二文本”与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之间出现异变的原因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化欣赏能力。 5、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可以称为“零聚焦”叙述,而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故事则是“内聚焦”叙述。 6、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具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二重性特点。 7、高雅文学有时候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8、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批评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9、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给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 10、汉代学者王充在其着作《论衡﹒乱龙》中创造了“意象”这一概念。 11、波兰学者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片化面貌和再现客体。 12、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类。

13、叙事性作品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4、抒情话语的主要修辞方式有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和用典。 15、相对高雅文学,大众文学的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16、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照文学接受主体的状况来划分,包括个性期待视野和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种类型。 17、在文学接受的发展过程中,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第二文本”往往会发生的作品形象异变、情感的异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异变。 18、文学批评的一般实践包括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五个要素。 1、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就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2、典型环境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的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

先唐文学模拟考试

先唐文学模拟考试

————————————————————————————————作者:————————————————————————————————日期: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____》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____》。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____篇、外篇和____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____神和____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____》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____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_也。” 13.“人生天地间,____。”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____》。 15.左思的代表作有《____》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____》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取代了东

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 19.南朝民歌以____和____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 《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B上古之书C时尚之书 3.《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B古诗十九首C南朝民歌 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8.“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出自()的作品。

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

文学与作品 第一章文学与语言 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 ⑴言可尽意 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父亲(曹操)是开一代文风的大作家 2.(曹植)的诗歌慷慨而激愤 3.诗人(鲍照)的诗曾遭“险俗”之讥 4.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 五言诗 ) 5.诗人陶渊明生活于( 晋宋之际 ) 6.下列南朝作家中,属于最优秀骈赋家的是( 江淹 ) 7.《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左思) 8.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庾信) 9.《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著名的抒情诗,这首诗抒写的是(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 念) 10.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11.具有清丽流转风格的民歌是(南朝乐府民歌) 12.中国诗歌史上以田园诗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 13.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岳和陆机) 14.“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15.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曹操) 16.《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曹操) 17.“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8.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曹植) 19.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20.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曹植) 21.建安著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燕歌行》) 22.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白马篇》) 23.《登楼赋》的作者是(王粲) 24.《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25.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赠白马王彪》) 26.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正始诗风)

(完整版)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

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 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 1.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2.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 第四章李白 1.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李白除律诗稍欠外(五律好),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对前代诗人还有广泛师法。他盛赞“蓬莱文章建安骨” 第五章杜甫 1. 杜甫的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他写乐府绝不沿用旧题,而是“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杜甫多选用典雅精工的律诗。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____》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____》。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____篇、外篇和____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____神和____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____》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____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_也。” 13.“人生天地间,____。”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____》。 15.左思的代表作有《____》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____》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取代了东

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 19.南朝民歌以____和____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 《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B上古之书C时尚之书 3.《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B古诗十九首C南朝民歌 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8.“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出自()的作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隋唐五代发展到了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战国以来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其中,诗歌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不到300年的时间里,遗诗近5万首,是西周至南北朝1600-700年间遗诗数量的两三倍。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位,远远超过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时间背景。 唐代建国后,唐太宗吸取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土地均等化、租平化、官兵化、科学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经济生产,增强了国力。与此同时,他整顿了官僚行政,改革了政府机构,使社会迅速走向稳定繁荣。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如上所述的繁荣顶峰。随着经济的繁荣,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从太宗、高宗到玄宗,他们打赢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缓解了东、北边界的威胁,使西部国家纷纷依附。在帝国周围设立了六个杜胡府政府,长期保持了边境的稳定和稳定。以积极友好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华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和发展。

首先,这一点在土地兼并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唐代有均分土地的措施,占据了土地的界限,但到了高宗时代,洛阳却有很多人超限占有土地。到玄宗天宝年间,更是“违法乱纪,吞并之弊超过汉代之丧”。在经济繁荣的外衣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玄宗早年虽能“大干一场”,但晚年却放纵放荡,信赖李林甫、杨国中。他的内部事务日益腐败,对外傲慢。 天宝在十年和十三年两次征征南召,彻底歼灭了全军,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创办了我们的时代,埋下了边城救兵、救兵、起义的祸根。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终于爆发。这场叛乱持续了8年,唐朝的统治权受到重创,开始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 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唐诗繁荣的表现 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2.唐诗作者,上自帝王将相、后嫔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倡优释道,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 3.诗歌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闻一多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4.从诗体的完备与成熟来看,唐诗不仅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还在齐梁新体诗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五、七言近体诗。

先唐文学选择

1、《诗三百》汇集编撰成集,比较可信的是: A、“采诗说” B、“删诗说” C、“献诗说” 2、《诗经》篇什来源来自“采诗”之说的提法见于: A、《汉书·食货志》 B、《汉书·艺文志》 C、《汉书·地理志》 3、《诗经》的类别风、雅、颂是按照: A、年代 B、内容 C、乐调来划分的 4、《诗三百》中被称之为“正乐”的是: A、风 B、雅 C、颂 5、《诗经》中反映社会丧乱,劝喻乃至讽刺国君、忧国忧民的诗篇,主要集中在: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6、我国文学史上记载楚国诗歌最早见于: A、二南 B、二雅 C、三颂 7、《诗经》中有目无辞的六篇佚诗,后人称之为“笙诗”,出自: A、风 B、雅 C、颂 8、我国先秦文学可与西方古代文学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在时间上相当于: 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古罗马时期 9、先秦寓言为我国古代文学苑囿中之奇葩,于同一时代西方则有: A、《克雷洛夫寓言》 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伊索寓言》 10、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为: A、刻舟求剑 B、千金市骨 C、守株待兔 1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 A、故事集 B、地理书 C、巫书 12、《穆天子传》是一部: A、根据历史和神话谱写的诗篇 B、根据历史和神话叙写、夸饰而成的小说 C、根据历史和神话编纂、演衍的戏曲集 13、研究我国古代神话最有价值的古籍是: A、《山海经》 B、《淮南子》 C、《列子》 14、《女媧补天》这则神话反映了: A、远古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 B、远古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的气概 C、远古人类所讴歌的创造精神 15、《弹歌》载于《吴越春秋》,它反映: A、氏族部落间的抗争 B、远古人类对于科学的探求 C、渔猎时代的劳动情景 16、我国远古时代的祝祷词《伊耆氏蜡辞》出自: A、《山海经》 B、《穆天子传》 C、《礼记·郊特牲》 17、我国古代记事散文最早萌芽为: A、《易经》卦、爻辞 B、殷墟甲骨卜辞 C、《尚书》中殷商文告 18、被称为记事散文之祖的是: A、《春秋》

文学概论答案(专科)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