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上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概述微小世界“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只限于耳闻的微小物体,这个陌生的微小世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物质及现象拓宽到微观的细胞、微生物等,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扩大,科学探索之路越来越有挑战性。

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领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视野,丰富认知。

学习内容涉及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多个方面。

教学时要把握单元学习主线,紧紧围绕利用工具观察各种微小物体的探究活动,串联起多领域的学习内容。

学生要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微小物体感悟使用工具观察它们的好处,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应特别指出的是,本单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通常所说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

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没有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角度去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领域,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4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1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7.5.2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微小世界”单元共7课。

第1课“放大镜”,是单元起始课,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能量》单元教材解读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能量》单元教材解读

科学领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石,而能量则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能量世界奥秘的大门。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体系,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能量的本质、形式以及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等重要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

-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磁能等。

- 理解能量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递、电流传递等。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能够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材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现象,如汽车的运动、电灯发光、电磁铁吸铁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到机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是常见的能量形式,并能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这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如滚摆实验、电磁铁实验、小电动机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能量的转化过程。

-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动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等能量转化的规律,并能够分析能量转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特点与应用、电与磁的联系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产生过程,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2. 了解磁场的特点,掌握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理解磁场的应用。

3. 掌握电与磁的联系,了解电磁感应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特点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演示装置、磁铁、指南针、电路图、电磁感应实验器材。

学具:导线、电池、小灯泡、磁铁、指南针、电路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电流产生时的现象,引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电流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2)介绍磁场的特点,讲解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

(3)讲解电与磁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连接电路,观察电流产生现象。

(2)让学生用指南针测试磁铁的极性,画出磁场的方向。

(3)让学生操作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4. 小组讨论:讨论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电路的闭合与断开电流的基本组成部分2. 磁场的特点与应用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磁场的应用3. 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产生过程。

(2)解释磁场的特点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

2. 答案:(1)电流的产生过程:当导体两端存在电压时,导体内部自由电子发生移动,形成电流。

(2)磁场的特点及其应用:磁场是由磁铁产生的,具有方向性。

应用方面,如磁铁吸附铁质物体、指南针指示方向等。

(3)电磁感应现象: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导体内部会产生电流。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能量》单元教材解读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能量》单元教材解读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能量》单元教材解读一、引言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能量的概念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量是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日常活动、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本单元,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能量这个概念,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对本单元教材进行解读。

二、教材内容解读1. 能量的概念本单元首先介绍了能量的概念,能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它是物体运动、变形或发光、放热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性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在物体运动和变形中所起的作用。

2. 能量的种类本单元还介绍了能量的种类,包括机械能、热能、化学能、光能、电能和核能等。

每一种能量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种类的能量。

3. 能源的利用本单元还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能源的利用情况,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不同能源的利用效果和应用领域,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能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4. 能量转化本单元介绍了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例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规律,以及在具体应用中的作用。

三、教材解读的意义通过对本单元教材的解读,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能量的概念、种类、利用和转化规律,并且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基础,对于我们了解能源知识、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本单元,同学们还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四、教材拓展本单元的教材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能源知识的调查研究、开展能源利用实验等。

通过这些拓展活动,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将教室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作为众多教材版本中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逐册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年级上册:这本教材主要是引导孩子们初步接触科学世界,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材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植物、动物、我们的感官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植物”这一单元,孩子们会学习到植物的组成部分,如根、茎、叶等,并且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动物”单元则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一年级下册:教材进一步深化了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

在“动物的一生”中,孩子们开始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体会生命的神奇。

同时,“磁铁”单元的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年级上册:此时,教材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带领孩子们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天气、季节、土壤等。

“材料”这一单元,则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培养他们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辨别能力。

“书的历史”这一课别出心裁,通过介绍书的发展历程,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年级下册:在本册教材中,“磁铁”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将更系统地探究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我们自己”单元,引导孩子们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

“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孩子们长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耐心和观察力。

三年级上册: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的难度和深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水”单元,孩子们会深入研究水的各种形态和性质,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空气”单元,让他们了解空气的成分和性质,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植物的一生”则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整个生命周期,培养孩子们的长期观察和记录能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特点1、原自然课本上的传统实验较少,主要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探究性实验。

以往的教材,例如五年级上册,自然课本上的传统实验较多,我们可以直接到仪器室取仪器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因为很典型,老师们在教学时一般都能做到,即使不是分组,也能做演示实验。

学生们或多或少的会有所收获。

但本册教材中象这样的传统试验较少。

主要是一些不用实验仪器而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探究性实验,并且有些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例如:《做酸奶》这一课,因为所制作的酸奶需要24小时的变化观察,这样的实验,往往因为费时费力,而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成了在教材上念实验。

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锻炼和提高。

这样做是不足取的,而是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活动,完成探究活动。

如果课内无法完成,可以布置学生早做准备,甚至提前几天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需要在课后继续探究的,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完成。

这样不仅拓宽了课堂容量,让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课后仍然保持浓厚地探究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了专题研究。

以往的教材中因为学生年龄小,没有安排专题研究,而这一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课本中增加了:《植物栽培、繁殖新技术》、《能量转换装置》、《能源问题研究》、《开发太阳系的计划》4个专题研究。

每个专题研究都出了多个参考选题供学生选择,并且用一个选题做了报告示范:设计哪些项目、研究的过程、怎样记录、结论和建议等。

学生可以根据示范设计研究计划、实施探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等,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这样做专题研究有很多好处: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研究某项内容,培养了他们深入研究事物的能力,学会了写研究报告等等,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利用对比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本册书在很多地方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剖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剖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4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工具和机械的?它们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使用它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既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教学引领学生们所要经历的科学认识历程。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第1课 使用工具
背景和目标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单元前评价,了解学生对工具的已有认识和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涉及简单机械原理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到六年级时,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一、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的变化,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3.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4.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会发生转移或转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性质。

2.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3.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和功能。

4.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

三、力的作用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改变其状态。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4.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四、能量的转化1.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可以分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

3. 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如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4. 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成立,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五、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环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六、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4. 外核和内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的。

七、太阳系1.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八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

4. 太阳系中的行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八、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全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全套】

这些建筑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观察思考: 把拱足固定,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我们看看截取的几个图片,比较一下。
拱形承重的秘密:
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 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 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桥面在拱形上方
2、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实验题: 为了增强薄形材料抗弯曲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材 料做成哪些形状,请画出来。
W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纸梁放在两个桥墩的中间。 2.只改变纸梁的形状
实验时,我们应注意:
1. 只能改变纸的形状,不能改变桥墩的距离和高度,不能 改变纸的厚度、长度和大小。
2. 每张纸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或合在一起使用。 3. 重物应尽量放在纸桥中间的位置,要轻轻地放。 4. 使纸碰到桌面的那个重物不能记录下来。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实验题: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它的抗 弯曲能力。
实验需要材料: 5张同样大小、厚薄的纸;相同大小重物若干个;科学书 两本;直尺一根
如何研究斜面的作用?
温馨提示: 1.只能改变物体的重量,不能改变斜面的高度。 2.拉测力计的要求是匀速直线,边拉边读。 3.边实验边记录,思考发现了什么。
研究斜面作用的试验记录表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1234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我们的发现
斜面 都能 省力
不同坡度的斜面有什么不同?
下面的杠杆类工具与上面的杠杆类工具比较,哪个与哪个 更相似?
4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 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活力和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

课文内容紧扣学生日常生活,主要以提示性问题、实验、实物观察为主,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

教材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1.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结构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历史发展、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领域等内容;第二部分是介绍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学、物理化学、物理特性、化学反应、生物进化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科学实验,主要介绍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材料,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科学概念的正确性。

2.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内容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环境科学等科学知识。

其中,物理部分主要涉及力学、声学、电学、光学、热学、动力学、物理实验等内容;化学部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元素组成、化学反应等内容;生物部分主要涉及动物的结构、功能、进化、环境适应等内容;环境科学部分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等内容。

3.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特点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结构以及内容设计。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以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将知识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并将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子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简析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简析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简析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教学目标: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本单元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教学目标: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教材主要材料清单“工具和机械”单元:常用的工具:螺丝刀、羊角锤、钳子、镊子、开瓶器等..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杠杆尺、轮轴、滑轮、滑轮组、搭斜面的木板、测力计、钩码、铁架台..做小杆秤的材料:筷子、粗线、螺丝帽..做滑轮游戏的材料:长绳子和两根光滑的木棒..观察用的实物或图片:铁皮剪、理发剪、核桃夹、杆秤、木螺钉和铁螺钉等..“形状与结构”单元:做实验的材料: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厚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折纸梁和做拱形的纸;铁垫圈、完整的和剖开的乒乓球;塑料瓶..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搭吊桥的材料:瓦楞纸板和绳子..做纸桥的材料:旧报纸、胶带..观察用的材料:包装箱瓦楞纸板、塑料饮料瓶..“能量”单元:做电产生磁实验的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指南针..做电磁铁实验的材料: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塑料管、长短粗细不同的螺栓..研究电动机观察、实验器材:玩具小电动机、纸杯、橡筋圈、V形粗导线、铁丝支架、磁铁..手摇发电机、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考察校园生物器材: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做模拟实验的材料:不同形状的纸鱼;球形烧瓶、长颈玻璃瓶、温度计..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图..。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概述微小世界“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只限于耳闻的微小物体,这个陌生的微小世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物质及现象拓宽到微观的细胞、微生物等,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扩大,科学探索之路越来越有挑战性。

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领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视野,丰富认知。

学习内容涉及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多个方面。

教学时要把握单元学习主线,紧紧围绕利用工具观察各种微小物体的探究活动,串联起多领域的学习内容。

学生要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微小物体感悟使用工具观察它们的好处,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应特别指出的是,本单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通常所说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

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没有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角度去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领域,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4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1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7.5.2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微小世界”单元共7课。

第1课“放大镜”,是单元起始课,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一、单元概述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工具往往是技术的物化成果,技术则是工具发明革新的基础。

工具和技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生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生活中还积累了不少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些将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动力。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四个学习内容。

6.2.1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17.3.2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17.3.3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达成这些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经历本单元所设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工具和技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给人们带来便利,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学生对“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等主要概念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感悟。

本单元一共有7课,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①突出工具与技术的融合,又有所侧重。

本单元大致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组织和编排学习内容。

第1课点明学习主题,第2-5课侧重探究几种具体而且广泛使用的工具,第6、7课侧重探究两种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同时第7课也通过具体的制作活动,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进行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第2-6课虽然各有所侧重,但设计上始终把技术和工具融合在每一课教学内容之中。

②突出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特点。

单元中的每一课,基本上按照“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这样的框架编写,有助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每一课中借助测试任务的方式和指标的变更,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六年级上简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六年级上简析

单元内容结构图(1)
常见 工具 工 具 和 机 械 钉锤、螺丝刀…… 作用:省力、方便 简单机械 的作用 :可 以改变用力 的大小,改 变用力的方 向,改变运 动的距离、 快慢……
常见简单机械:杠杆……(下页)
链条和齿轮 自行车 包含有哪些 简单机械
单元内容结构图 (2)
常见工具 组成 杠杆 作用和类别 组成 轮轴 工 具 和 机 械 作用 组成 滑轮 作用和类别 省力(在轮上用力) 定滑轮动 滑轮滑轮 组 改变用力 方向、省 力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和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简 单 机 械 的 作 用 :
……
组成
斜面 作用 自行车 省力
1、使用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学生交流使用工具的经验。了解常用工具的 作用和使用方法。 2、选用工具 1)拔出图钉、铁钉和螺丝钉。 2)找升旗等三件事的最适用的工具。 使用什么工具?怎么使用?用不同工具有什 么不同? 3、对于简单机械,我们有什么问题? 对学生,认识工具,发现作用,产生兴趣和 问题。 对教师,了解学生初始想法。
本册教材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册探究活动涉及了过程和方法的各个侧面, 在综合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基础上要更加关注以下两 点: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研究杠杆尺实 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 2、调动学生思维更深入的参与,如对小电动 机转动的原因、煤的成因作出假设性解释,根据动 植物身体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在科学事 实基础上形成“能量”、“生物多样性”概念。
发展探究能力策略举要
1、要把探究活动的指导和放手恰当的结合起 来。 2、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以动 手做促动脑想,调动学生思维更深入的参与。 3、在认真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注 重分析数据把数据转化为证据的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

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科书由“工具和机械”“形状和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内容(1)主要有以下8课: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三、单元学生发展:1、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六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

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

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做到:能够提出并能识别与机械有关的问题,并设法找到尽可能的答案及解决办法;利用在实验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整理,以记录和展示研究结果。

2、是在物质科学的研究领域里: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我们引领学生们实现:通过观察,描述在利用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因为杠杆支点位置的不同而带来的力的变化;通过观察,描述轮和轴在一个平面运行的情况,了解轮轴的作用;通过观察,描述滑轮装置的作用,并通过使用滑轮了解机械效益的概念等。

3、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力图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利用杠杆原理的物体,并描述它们是如何省力的;能够描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利用、改进和组装机械的;能够描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利用不同的机械设备和系统来满足需要的。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本单元所说的形状结构,是指能够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会发生形状和大小改变的构造。

)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

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本单元教学展开的思路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桥的模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一、单元教学内容(1)主要有以下8课: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与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2)以上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把制作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承受力的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

·用简单材料独立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用不同方式进行解释。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

·懂得欣赏桥梁建筑形状和结构的美。

三、单元学生发展:1、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2、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3、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大小;4、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加深对设计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

5、经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6、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桥梁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7、通过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感受形状结构的美;8、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物体结构,分析受力状况的习惯。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

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本单元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能量是一种度量物体运动变化的统一量度。

因物质运动变化的多样性,能量就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

本单元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

一、单元教学内容(1)主要有以下8课: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2)以上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过去学习过的声、光、电、热多种能量形式都联系在一起,在大量具体的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磁力电磁铁。

·做通电导线能生磁的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研究小电机转动的秘密的实验。

·经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用部分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

·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