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期末复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管理期末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对的用“T”、错的用“F”表示。)
二、简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三、论述题(2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复习要点:
1、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分类。
概念: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分类:
1、按创新程度分: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
2、按创新的对象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
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是指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3、按技术变动的方式分:结构性变动和模式性变动。
结构性变动是指技术(产品或工艺〉要素结构或联结方式的变动。
模模式性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变动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4、按技术创新的性质分:原理独创型、结构综合型、功能移植型和局部革新型。
5、按创新节约的资源分类:资本节约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
6、按技术创新的规模和影响分类: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
•技术发明:
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方法;
仅指技术活动;
关键在技术的突破性;
衡量标准是科技含量、技术水平及其突破性,不考察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
不强调技术突破,可以是技术改进与组合;
不是纯技术活动,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活动;
其关键在于商业化;
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其商业价值,即经济效益。
技术发明可以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必须强调:
具有商业目的或有商业价值并能商业化的发明。
一切中止于技术原型或实验室的技术发明则不能构成技术创新的环节。
技术发明侧重于创新链的前端,技术创新则涉及整个创新链,但更侧重后端。
3、各种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特点
1、线性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发现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将创新介定为由前
一环节向后一环节单向推动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对创新的激发过程过于绝对化。
2、交互模型:比线性模型要复杂、全面得多,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着重于技术
创新的引导机制,十分重视创新过程的启动环节,对中间过程的描述都比较粗略。
3、链环模型:将技术创新与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性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又将
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表达出来,是对创新过程较合理、较详尽的解释。
4、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模型:联系企业内外部环境,强调创新过程管理。
前三种模型是对创新过程的抽象描述,基本上不涉及管理过程,而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模型则将技术创新与管理结合起来了。
5、一体化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将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R&D(研究开发)、原型开发、
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过程。
6、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
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7、系列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在A-U模型中,产业演进的三个阶段: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
不稳定阶段:
产品创新较多,工艺创新较少。经济效益较低。
过度阶段:
产品创新频率下将,工艺创新成为重点,创新频率迅速上升。经济效益迅速提升。
稳定阶段:
产品和工艺创新频率都较低。创新的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实现规模经济,
经济效益稳定。
4、利用“生长曲线”描述技术成长的一般规律。
生长曲线是表现技术性能指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呈“S”形。
技术成长的一般规律:在新技术引入的初期,技术性能改进缓慢;到了一定阶段,性能迅速改进,再往后性能趋于某一极限。
5、R&D的含义及内容。
研究与开发,是指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去创造其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活动。英文缩写为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开发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项活动组成。
1、基础研究
主要为取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根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不考虑特定的实际应用,不具有直接的经济动机,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
2、应用研究
主要为特定的实际应用取得新知识的实验和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通常表现为学术论文、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实验性模型。
3、技术开发
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或经验,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技术开发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实验开发与工程开发。
6、技术转移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
动因:(1)技术转移的社会经济意义
技术转移的经济性:技术产生的复杂性和高投入性;技术复制的低成本性;一项重大的技术只有形成产业规模以后才能长身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形成产业的过程就是技术在产业内转移和扩散的过程。
社会性:技术转移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基本途径。
(2.)技术供给方有转移技术的需求和意愿
原因:防止无偿外泄;竞争性技术的潜在转移威胁;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去的附带技术
(3.)技术需求方有获取转让技术的需求
原因:节省开发时间和费用;减少技术研发风险;缩短技术差距;获取自身无能力开发的技术
影响因素:
1.技术特征与成熟程度
2、技术供给能力和采用能力
3、需求成长速度
4.技术转移环境
5.技术转移动力机制
7、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P203)。
概念: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以利用的资源及其分配、对竞争对手的理解能力、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条件、开拓性战略管理能力等。
构成要素: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详见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