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合集下载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大量废物更 有效的排出体外 除了圆口类之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二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第一节主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纵贯全身,位于背部神经管和消化管之间。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或幼体期存在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出现,成体为脊柱所取代。

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 2.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位于脊索背方的中空神经管,是神经中枢在脊椎动物中分化为脑和脊髓。

来源于胚胎期背中部的外胚层●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水生脊索动物终生存在,并附生鳃片,为呼吸器官陆生高等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存在,成体完全消失。

● 4.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循环● 5.尾部若存在,总是位于肛门后方(肛后尾)第二节分类● 1.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幼体具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成体无脊索,有鳃裂,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成体具被囊•固着生活尾海鞘纲:无被囊,尾海鞘、住囊虫柄海鞘纲:有柄有被囊,固着生活。

柄海鞘、菊花海鞘樽海鞘纲:多为自由生活的漂浮型海鞘。

樽海鞘、纽鳃樽● 2.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终生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头索动物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简化缩影。

头索纲: 约30种,分属文昌鱼和偏文昌鱼两个属,在全世界的温热带海域广泛分布● 3.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脊索只见于发育的早期,后为脊柱所代替。

脊柱由单个脊椎相连而成。

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和陆生种类的成体用肺呼吸。

除圆口类之外,均具上下颌。

除圆口类之外,均有成对的附肢。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原始无头类为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一支适应固着生活方式,演化成为尾索动物,仅保留咽鳃裂,失去脊索、背神经管和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四种类型: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棘突 露出体外。见于软骨鱼类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见于原 始硬骨鱼类
3)鱼形动物的鳞(续)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 长纹。见于硬骨鱼鲤科鱼类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 具小锯齿。见于硬骨鱼鲈科鱼类
始祖鸟 化石
始祖鸟 化石
始 祖 鸟 复原图
中华龙鸟
3)鸟纲(Aves)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重点
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 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 不中空,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 后肢及腰带似鸟类
蜥螈(P1)复原图
两栖类:颈不明显 爬行类: 躯干和尾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 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 轻巧,髓腔大,胸骨发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 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 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J-Rec.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 如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同时具有鸟类的 特点. 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中华龙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但有人认为它是恐龙。发现于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泥盆纪海洋鱼类(图)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终生具有脊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有脊索 、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头索动物的脊索纵贯经管位于脊索之上,前端稍 膨大形成脑泡。 在咽的两侧有7 对以上的咽鳃裂 26
一、亚门主要特征
1、脊索发达,纵贯身体全长,并伸延到背神经管 前方,以利掘沙生活,故名头索动物或全索动物。
20
21
象柄海鞘这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 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retrogressive metamorphosis)。或称退化变态。 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 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
22
尾索动物分类
最低等,遍布世界各个海洋,约1.375种,分3个纲。我国 已知14种左右。 (一)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
二、外形和生活方式
大小1-40厘米,成体 似一把茶壶,壶底的基 部固着于岩石、海藻、 贝壳、船底等处。游离 端的壶口处为入水管孔, 壶嘴处为出水管孔。有 出水管一面为背面。一 般情况下,水流从入水 孔(incurrent siphon) 进入,而由出水孔 (excurrent siphon)排 出。受刺激后,两孔都 向外喷水,刺激缓解后, 身体又逐渐恢复原状。
24

图7-57 尾索动物图 A:住囊虫 Oikopleura sp.;B:Oikoclose sp.;C:柄海鞘 Styela sp.;D:海樽 Halocynthia papillosa;E:樽海鞘Salpa maxima。

25
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chalochordate)
6
次要特征:
4、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 为闭管式(尾索动物,没有心脏,为开管式循环),无脊 椎动物位于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

(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

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

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

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

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

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

(名词解释)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名词解释)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特征脊索动物门包括原索和脊椎动物,现存种类约4万多种,具有共同的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纵贯于身体背部具有弹性的棒状支持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

脊索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有脊索鞘。

脊索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液泡的膨压造成。

头索动物终生具脊索,尾索动物仅见于幼体,高等脊椎动物在胚胎中有脊索,后被脊柱代替。

背神经管:在发生上,神经管是由胚胎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形成的。

神经管在成体仍保留,脑部的空腔为脑室,脊髓部的空腔为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在腹侧,实心。

咽囊鳃裂:鳃裂是咽部两侧一系列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裂缝,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陆栖类型普遍具鳃囊,但仅在胚胎时期或某些种类的幼体时期咽囊打穿成鳃裂。

心脏: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肛后尾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咽下腺:咽腹面,能结合碘。

低等脊索动物称为内柱或咽下腺,脊椎动物称为甲状腺。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无颌类与有颌类鱼形类与四足类无羊膜类与有羊膜类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环节动物假说:被摒弃了。

Garstang&Berrill: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共同祖先类似于现代半索动物的羽鳃类。

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棘皮动物的发育过程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近。

从幼体看,棘皮动物的幼体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相近。

从生化资料看,两类动物肌肉都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无脊椎动物只有精氨酸,脊索动物仅有肌酸)。

棘皮动物假说赞同者较多,假想的祖先称为原始无头类(脊索、背神经管、鳃裂),然后进化为两个侧枝(头索、尾索)和一个主干(原始有头类)。

原始有头类在水中的一阶段进化为一支无颌类(化石种类中的甲胄鱼,现存的原口类为仅存种),一支有颌类(鱼类)。

第二阶段登陆进化为两栖类和爬行类。

第三阶段由爬行类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最高等的动物门类一、进化地位1.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2.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胚胎发育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相似,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都有咽鳃裂和神经,三者都是后口动物二、生物学特征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以及具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次要特征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脊柱所代替。

背神经管在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

低等脊索动物鳃裂为呼吸器官,进化中消失或演变为其他结构三、名词解释1.神经胚: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形成一对纵褶,并靠拢愈合,形成中空神经管,并进入胚胎内部与表面分离。

原肠背面中央隆起,形成脊索中胚层,并脱离原肠,形成脊索。

2.脊索: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具支持功能。

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3.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前端膨大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4.鳃裂: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5.逆行变态:身体前端粘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鳃裂数增加,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被囊,开始营固着生活。

这种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四、意义脊索出现的意义1.支撑躯体2.保护内脏器官3.肌肉的支点4.有助于动物体有效完成定向运动5.头骨、颌、椎管的出现都基于脊索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具脊索动物的3大特征,同时具脊椎动物的特征,如分节的肌肉,典型的脊椎动物式的血液循环模式,分开的背腹根等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特化的口器等是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其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特点,为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有力证据五、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1.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2.闭管式循环系统3.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4.后口5.分节的肌节6.生物化学比较六、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1.后口(棘皮动物)2.三胚层(扁形动物)3.真体腔(软体动物)4.身体分节(环节动物)5.两侧对称(扁形动物)七、起源脊索动物门的起源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柱头虫在结构上相似,肌肉中既含有精氨酸又有肌酸,表明这两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与脊索动物较近的亲缘关系一般认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共同祖先,但目前尚没发现化石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尾索动物的幼体,一类经变态,成体为固着生活,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另一类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变态,出现生殖腺并进行繁殖(即幼体性成熟),进而发展出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门的起源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类,化石出现在5亿年前美洲和亚洲的海洋沉积中。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3、围鳃腔:由身体表面陷入内 部所形成的围绕咽部的空腔。 4、消化和呼吸系统: 消化:消化管包括口、咽、食 道、胃、肠和肛门。 呼吸:在鳃裂周围的咽壁上分 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流 通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 成呼吸作用。 5、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 腹面靠近胃部的围心腔 内, 心脏两端各发出一条血管,前 端一条为鳃血管,后端一条称 肠血管 。血管无动脉和静脉 之分,开管式的血液循环。 血液双向流动。
3、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 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包括圆口纲 、鱼纲、两栖纲 、爬 行纲、鸟纲、哺乳纲等。
第二节 尾索动物亚门
一、代表动物——柄海鞘 ㈠、成体系统结构: 1、外形:形似囊袋,基部以柄 附生在海底或被海水淹没的物体 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 顶端的一个是入水孔,位置略低 的一个是出水孔。 2、外套膜 和被囊: 外套膜:为柄海鞘的体壁。由 上皮细胞、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 成。 被囊:外套膜分泌的一种化学 成分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 并由此形成包围在动物体外的结 构。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目的要求: 1、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 分类概况; 2、理解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 意义; 3、掌握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 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和分纲; 4、掌握柄海鞘和文昌鱼的形态结 构和功能特点。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一、主要特征: 1、脊索:动物背部支持体 轴的一条棒状、柔软的、 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结构。 2、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 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 背面,呈管状,即其内部 有空腔,因此称为背神经 管。 3、鰓裂:消化管的前段 (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 对的裂缝,称鳃裂。 以上特征是区别脊索动物与 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脊索动物的演化

脊索动物的演化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幼体单循环 水中腹 部贴地,陆地繁殖;变温的脊椎动物。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 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 水的纤维 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 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打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 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 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 囊膜.
头索动物 ---- 文昌鱼
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 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 神经管的前方而得名。 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 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 2.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水分散失:体表裸露——角质化 4.繁殖: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两栖类主要特征 1.具五指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 态 6.神经感官:具中耳, 大脑半球分开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故称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红细胞。
6.排泄器官: 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 侧的肾管组成。 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 髓的分化 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 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 不具生殖管道。

动物学资料:脊索动物门概述

动物学资料:脊索动物门概述

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 脊索:位于消化管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

2. 背神经管: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在脊索的背而。

3. 咽鲤裂:在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裂孔,为呼吸器官。

此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肛后尾、内计骼脊索出现的意义:1. 支持、保护、加强运动2. 可向“大型化”发展第二节脊索动物门的分类4万多种,分为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具被囊,如海鞘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如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大多数种类脊索仅在胚胎发育中岀现,随即由脊柱代替包括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脊索动物还可分为:无头类、有头类无颌类、颌口类无羊膜类、羊膜类第三节原索动物一. 尾索动物亚门1. 主要特征大多数成体无脊索和背神经管,但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背神经管。

成体呈囊状,体外被覆被饗(被囊动物)均为海产,营固着或自由生活,滤食性。

雌雄同体,出牙或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2. 代表动一j海鞘(1)外部形态:囊状,外表粗糙,基部固着,端部有入水管口和出水管口(2)内部结构体壁:即外套膜,可分泌类似纤维素的被囊。

呼吸及消化:咽部极为膨大,上有多数鲍裂,为呼吸及消化的共同通道。

循环:开管式循环,可逆式血循环流向。

神经:退化,仅有一个神经节。

生殖:雌雄同体,无性出牙生殖或有性生殖。

发育:幼体有尾,自由生活,经变态,失去尾部、脊索和背神经管。

逆行变态:发冇过程中,通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构造,使机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

3.分类尾海鞘纲:终生保持幼体状态(脊索、神经管终生存在),自由游泳,无被囊,具尾。

如住囊虫。

海鞘纲:具被囊,固着生活,逆行变态,如海鞘。

樽海鞘纲:被囊透明,有环肌带,筒状,自由生活,世代交替,如樽海鞘。

二. 头索动物亚门特点:终生具备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1. 脊索纵贯全身,延伸至神经管前端。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 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

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

(7)哺乳纲 体外被毛,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具
乳腺)。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比较
圆口纲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无颌类 附肢 鱼形类 有 颌 类 (颌 口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四足类
羊膜类
恒温动物
包括海鞘等大约 2,000 种海生动物,成体多营固着
生活。 个体从几毫米至 30 cm。幼体具脊索动物 3 大
特征, 但脊索仅限于尾部。 幼体经变态至成体只保留
鳃裂。体外具被囊, 由被囊素构成, 又称被囊动物。
尾索动物分类
{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
海鞘纲(Ascidiacea)
(6)羊膜类:在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 脊索动物起源和进化有多种学说,比较集中的有两种 ,即环节动 物说和棘皮动物说。
4.3 原索动物
——无真正的头和脑,又称无头类。
(1)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上述3大特征,但脊索在 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 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 囊,大多营固着生活。
原索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
4.1 分类概述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N管只存在于幼体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N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圆口纲:鳗形,无颌,无成对附肢 鱼 纲:皮肤被鳞,鳃呼吸,有成对附肢 1室1房 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 1室2房
1.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 2.门的生物学特征
3.脊索动物起源
4.门的分类
独特的水沟系统。胚胎发育等方面与其它多细胞动物显著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3.了解海鞘和文昌鱼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过程
3.发育和变态: 受精卵→幼体(象蝌蚪0.5mm)→用前端吸附突粘在 其它物体上变态 ① 尾部逐渐萎缩消失; ② 咽部增大,鳃裂增加; ③ 吸附突与入水管间部分 迅速生长; ④ 外套膜分泌被囊, 改营固着生活。
逆行变态: (退化变态)动物体从 结构复杂到结构简单 的变态,叫逆行变态。
二.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1.尾海鞘纲:幼态纲,形如蝌蚪,长5㎜; 终生具尾,脊索,背N管,鳃裂(1对); 自由生活。如尾海鞘,柱囊虫等。 2.海 鞘 纲:被囊厚,如单体的柄海鞘,群体的菊海鞘等。 3.樽海鞘纲:被囊透明,上有环状肌肉带, 如樽海鞘,萨尔帕。 三.主要特征: 1.绝大多数种类成体无脊索和背N管; 2.有被囊; 3.开管式循环; 4.多雌雄同体,有世代交替现象。
第六节.脊椎动物亚门
一.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有明显的头部:有头类,有脑的分化,可嗅、视、听; 2.脊柱代替脊索:低等种类还有脊索存在; 3.低等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 陆生种类成体用肺呼吸; 4.有颌,以下颌上举而闭口,低等种类无颌, 具独立消化腺; 5.具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恒温动物,具能收缩的心脏; 6.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2对)。 二.脊椎动物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略! 以后再讲)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 1.具有脊索:
① 概念: 位于消化道 背方,纵惯 全身的一条 坚实有弹性 的结构。 ② 形成:消化道背面 一部分C群,离开消化道形成的。 ③ 结构:C内有液泡,充满液体后坚硬, 外有脊索鞘。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脊椎动物(Vertebrata)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两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按照现在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个亚门、六个纲。

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简要记述。

一、无脊椎动物亚门(Invertebrata)无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庞大的一个亚门,主要包括了剑水螅纲(Cephalochordata)、甲壳纲(Tunicata)和环节动物纲(Annelida)三个纲。

1.剑水螅纲:剑水螅纲也被称为头索动物纲,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类。

剑水螅的身体呈纺锤形,约有2-7cm长,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沙泥中。

剑水螅具有一个明显的脊索(notochord),不具有头脑和眼睛,但有神经管。

剑水螅是过滤食物的动物,通过鳃裂滤去水中的有机物质。

2.甲壳纲:甲壳纲中的动物主要为海洋生物,具有外骨骼和甲壳,其身体躯干呈筒状。

甲壳纲中的动物是孤性动物,但有一些种类也可形成群体生活。

甲壳纲有两个亚纲,分别为参鞭亚纲(Ascidiacea)和海樽亚纲(Thaliacea)。

这些动物吸附在海洋底部或其他固定物上,通过鳃裂进行呼吸。

3.环节动物纲: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串相互相连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个腹足刺,用于附着和缩回时的运动。

环节动物的体内有明显的体腔,内部器官呈管状分布在体腔中。

环节动物有两个纲,分别为多毛纲(Polychaeta)和鞭毛虫纲(Hirudinea)。

多毛纲中的动物都是水生的,体长大多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寿命较短。

鞭毛虫纲中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淡水环境中,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末端有唇吻,用于吸附宿主并吸取血液。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较少、较为进化的一类。

脊椎动物的身体都具有脊椎(vertebra)结构,脊椎构成了动物的骨骼系统。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十四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具脊索(支撑身体),具背神经管,具咽鳃裂与高等无脊索动物相同的特征:两侧对称,分节现象,三胚层,后口动物,次生体腔脊索动物门: 1.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代表动物:柄海鞘(独特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方式)为原索动物2.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为原索动物3.脊椎动物亚门(颌口类):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保护支持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敏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和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全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腮裂的动物。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身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咽腮裂三个主要特征,几所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最前端。

所以叫……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几所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有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变温动物:因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因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内温动物。

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圆口纲主要特征: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

脊索动物门概况(0)

脊索动物门概况(0)
(6)哺乳纲(Mammalia): -----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补充:分类学中的有关概念:
(1)无头类和有头类:
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还没
有分化出来,无头骨,因而还没有明显头部 的类群。多指头索动物,也包括尾索动物。

有头类: 指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即
脊椎动物。
补充:分类学中的有关概念:
这些特征表明脊索 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演化而来!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
分为2大类群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 脊索在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 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 仍存在,具围鳃腔。 成体具被囊和外套膜,大多营 固着生活,又称被囊动物
(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纤 维 组 织 膜
1 脊索(notochord)
概念:脊索动物消化道和神经管间 的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柔软的、 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结构。 功能:支持、运动杠杆作用、胚胎 发育时诱导神经管形成 存在形式:脊索动物胚胎期均具脊 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 脊柱代替。

弹 性 组 织 膜

存在形式: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 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 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Big
three
4、其他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
闭管式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后口 分节的肌节 具生命特性内骨骼 生物化学比较
5、与部分无脊椎动物 的共同点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圆口纲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附肢 无颌类 鱼形类
有颌类 (领口 类)
胚膜
无胚膜类 (无羊膜 生物)
体温 变温动物
四足类
胚膜类 (羊膜生 物)
恒温动物
柄海鞘
呼吸:如下图所示
入水孔
水 流


鳃裂
气体交换
围 鳃 腔
出 水 孔


围 咽 沟
背板
食道 胃
2 鱼纲:体表多被鳞,鳃呼吸,软骨或硬骨 附肢为鳍 3 两栖纲:由水上陆的过渡类型,皮肤裸露, 幼体鳃呼吸、鳍游泳; 成体肺和皮 肤呼吸; 五趾型附肢运动 4 爬行纲:完全陆生,皮肤干燥,被角质鳞或角 盾或骨板,肺呼吸,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5 鸟纲:体表被羽,前肢为翼,恒温卵生 6 哺乳纲:体外被毛,胎生哺乳 恒 温 动 物
• 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 结缔组织鞘,韧而有弹性 神经管 • 具支持功能 脊索 • 脊索动物胚胎期均具有 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 消化管 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
肛后尾
咽腮裂
脊索鞘 弹性组织鞘 细胞核 液泡 纤维组织鞘 脊索细胞
脊索横切模式图
2.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脊索的出现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 得“质”的飞跃。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从而使脊 索动物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使内脏器 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 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 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及其演化?脊索: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或幼体存在。

高等脊索动物:胚胎时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中枢神经系统,前段膨大成脑,脑后发育成脊髓。

咽鳃裂:呼吸器官。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用鳃呼吸。

陆栖高等脊索动物:胚胎时期或幼体期出现;成体时,被肺取代。

2、什么是脊柱、脊索?什么是脊椎动物?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撑作用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支柱,位于背神经管腹面,消化道背面。

脊柱是由一块块脊椎骨相互关节和串联在一起的支撑身体的棒状结构。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进化最高等,身体结构最复杂,生理机能最完善,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进化出特有的形态,高度多样化的一个类群,在胚胎时期都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三大特征,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脊柱代替脊索构成中轴骨骼起支持和保护错用,具有上下颌加强捕食和消化能力,在水中用肺呼吸在陆上用肺呼吸,有完善的循环系统新陈代谢能力强,拥有高效的肾脏以有效排除新陈代谢的废物,拥有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提高了活动范围与捕食能力。

3、脊索动物门的分类及特征是什么?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消失,被神经管至成体后也消失,咽鳃裂终生存在头索动物亚门脊索伸达到头部并终身存在,背神经管也终生存在脊椎动物亚门脊索仅存在于胚胎时期,由脊柱所取代,背神经管进一步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存在于胚胎早期,水栖脊椎动物用腮呼吸,陆栖脊椎动物用肺呼吸4、为什么说文昌鱼是典型的脊索动物,而柄海鞘不属于典型的脊索动物?典型是因为终身具有三大特征:文昌鱼终身保留脊索,称为典型的脊索动物,而柄海鞘是幼体时期具有三大特征,成体时,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所以,不能称之为典型的脊索动物。

5、简述文昌鱼、柄海鞘的呼吸和摄食过程?文昌鱼呼吸:通过咽壁两侧的60多对鳃裂进入围鳃腔时,(鳃裂内壁布满有大量血管和纤毛细胞)借助纤毛运动,水流与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完成了呼吸作用。

第五章1 脊索动物和古植物-脊索动物门

第五章1 脊索动物和古植物-脊索动物门

分类:
无颌纲(Agnatha) 盾皮鱼纲(Placodermi) 棘鱼纲(Acanthodii) 有颌类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一)鱼形动物
无颌类的主要特点 • • • • • 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无颌、无偶鳍、无真正的中轴骨骼 脊索发育 体覆骨板,体内软骨 古老无颌类叫甲胄鱼 化石代表 Cephalaspis D 头甲鱼
脊 索 动 物 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脊索动物分类
尾索动物亚门 • 脊索只局限于尾部 • 单体或群体 • 固着或自由生活 • 脊索仅出现在尾部, 成年后消失
尾索动物(urochordate)长江海 (Cheungkongella)它与现代海鞘Styela 十分相近。
入水孔
出 水 孔
头索动物亚门
• • • • 小型海栖动物 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脊索直达身体最前端 终生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现生代表文昌鱼
骨骼分类
头 骨
躯 干 骨
附 肢 骨
(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头骨
鉴定脊椎动物的主要依据
大唇犀头骨
(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
• 躯干骨由脊柱、肋骨组 成。 • 躯干骨一般不具备鉴定 属种的作用,但脊椎对 鉴定脊椎动物有一定的
椎体 神经孔
意义。
(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躯干骨
神经脊
双凹型 • 椎体两端均凹入 • 鱼和一部分有尾两

• •
泥盆纪称为“鱼 类时代”;
石炭-二叠纪称为 “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称为“爬 行类时代”;

新生代称为“哺 乳类时代”。
三、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脊索动物门包括原索和脊椎动物,现存种类约4万多种,具有共同的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纵贯于身体背部具有弹性的棒状支持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

脊索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有脊索鞘。

脊索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液泡的膨压造成。

头索动物终生具脊索,尾索动物仅见于幼体,高等脊椎动物在胚胎中有脊索,后被脊柱代替。

背神经管:在发生上,神经管是由胚胎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形成的。

神经管在成体仍保留,脑部的空腔为脑室,脊髓部的空腔为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在腹侧,实心。

咽囊鳃裂:鳃裂是咽部两侧一系列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裂缝,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陆栖类型普遍具鳃囊,但仅在胚胎时期或某些种类的幼体时期咽囊打穿成鳃裂。

心脏: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肛后尾
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咽下腺:咽腹面,能结合碘。

低等脊索动物称为内柱或咽下腺,脊椎动物称为甲状腺。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
无颌类与有颌类
鱼形类与四足类
无羊膜类与有羊膜类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环节动物假说:被摒弃了。

Garstang&Berrill: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共同祖先类似于现代半索动物的羽鳃类。

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棘皮动物的发育过程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近。

从幼体看,棘皮动物的幼体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相近。

从生化资料看,两类动物肌肉都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无脊椎动物只有精氨酸,脊索动物仅有肌酸)。

棘皮动物假说赞同者较多,假想的祖先称为原始无头类(脊索、背神经管、鳃裂),然
后进化为两个侧枝(头索、尾索)和一个主干(原始有头类)。

原始有头类在水中的一阶段进化为一支无颌类(化石种类中的甲胄鱼,现存的原口类为仅存种),一支有颌类(鱼类)。

第二阶段登陆进化为两栖类和爬行类。

第三阶段由爬行类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