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研究论文合集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小编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欢迎阅读!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篇一6月青藏高原热源厚度变化分析摘要:利用1961到2001年,41年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热源,分析每10年热源最大值层高度距平的变化。

利用EOF,分析6月份高原大气热源最大值层高度异常和高原大气热源最大值层的加热率值。

最后对高原最大加热层高度异常年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分析,了解高原热源厚度的异常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结果表明(1)从1961到2001年,41年中,60年代跟70年代高原上热源最大值层高度与多年平均相比偏高,在80年代到90年代,高原上热源最大值层高度较多年平均偏低。

热源最大值层高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对高原热源高度距平的EOF分析表明,高原中部热源最大值层高度与高原两侧热源最大值层高度显示出正负相反的形势,热源最大值层高度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

(3)对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的EOF分析表明,高原东部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和高原西部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显示出正负相反形势,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也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源最大值层高度,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一、引言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了许多气象工作者的重视。

[1]在20世纪50年代,叶笃正(1957)和Flohn(1957)就分别发现青藏高原是大气的热源。

[2]为深入研究高原大气热源的性质和变化,在1979年5-8月,中外气象科学家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查实验(QXPMEx79),[3]此后,到1998年的近20年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国际、国内气象科学考查实验.[4]在这些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青藏高原加热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热源对大气环流、季风、ENSO以及东亚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引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环保项目之一,也是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寻找解决之道的迫切性不断增加。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第二章: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现状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和中国西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和草地广袤。

高原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受到污染或破坏,就难以恢复。

同时,高原还是中国西部流域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战略意义。

近年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多威胁。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上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草原的退化程度加深,湖泊的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原面积大,资源有限,地形起伏较大,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复杂。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

第三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现状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包括许多方面,如气候变化研究、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水资源管理等。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这些研究的现状。

气候变化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之一,其发挥着“天然空调”的作用,可以影响到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原的影响不断加强,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因此,对该地区气候变化机制,生态环境演变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的研究尤其重要。

群落生态学研究: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生物群落系统。

群落生态学研究是分析青藏高原植被演替规律,了解不同植被群落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能力,引导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青藏高原不仅是中国西部淡水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洼地湖泊区内湖泊、苇荡、绿洲生物群落的重要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小波论文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小波论文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小波分析摘要采用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近44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青海境内、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小波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16.0年和5.14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尺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时间分布;eof分析;小波分析中图分类号 p426.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42-0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被称之为世界上的“第三极”。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变化对东亚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索高原积雪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原积雪的变化历来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

高荣等[1]研究了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气候变化的关系,表明冬春积雪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柯长青等[2]对青藏高原smmr候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韦志刚等[3]通过对1983年7月至1990年6月青藏高原主体58个格点积雪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主体积雪分布以西部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以及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但是由于青藏高原上的测站较少,分布不均,所处的位置多位于河谷一带,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4]。

卫星资料也有一定的误差,而且由于不同年代的处理方法的变化经常带来资料精度的不同,因而从各种资料得出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积雪本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一步研究,只有搞清楚其自身的变化特征,才能对其所起的影响作出准确的评判。

本文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上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一步用eof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探讨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第三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区域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评估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

在整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和深度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如寒潮、干旱等,导致积雪量的年际变化加大。

具体而言,春季和夏季的积雪量减少更为明显,冬季虽然仍有一定的积雪量,但整体上也在逐渐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例如,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积雪量相对较大;而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则因高海拔和干旱气候等因素,积雪量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空间分布的差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三、大气环流因子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关系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季风环流、西风带、极地涡旋等对青藏高原的积雪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1.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积雪的主要因素。

季风强度和路径的变化直接影响这些地区的降水形式和量级,从而影响积雪的形成和消融。

2. 西风带: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积雪的重要因素。

西风带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风速、风向和降水,从而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

3. 极地涡旋:极地涡旋的变化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产生影响。

当极地涡旋增强时,会带来更多的冷空气和高空槽脊活动,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和降水形式,进而影响积雪的形成和消融。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宗教信仰论文地理环境论文

青藏高原地区宗教信仰论文地理环境论文

青藏高原地区宗教信仰论文地理环境论文摘要:藏区宗教的产生与传播受制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同时,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其是一种相互作用。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5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而作为最高点的珠穆朗玛峰竟达到了8844.43米,其地理范围包括北到祁连山,南到喜马拉雅山脉南段,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达秦岭,群山环绕连绵不绝。

距今约8亿年前,青藏地区曾是一片名为特提斯的汪洋大海,后经喜马拉雅地壳运动,陆地隆起,海水消失,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青藏高原。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高原,这里群山环绕,峡谷纵横,有我们熟知的横断山脉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巍峨壮观,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早晚温差以及植被垂直变化较大,高原气候显著,再加上这里河流纵横交错,国内著名的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此地,国际性质的河流有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等,呈放射状分布。

同时湖泊林立,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例如极富魅力的纳木错与羊卓雍错都是中外闻名的“圣湖”。

因此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从房屋结构、饮食构成、穿衣类型、娱乐方式、饲养的牲畜、以及交通方式都与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甚至在某些国家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众多国家,非洲的埃及,西亚的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的国旗上都有标志着伊斯兰的绿色象征,同时也形成了热情好客、爽朗不拘的藏民性格,而本文主要是想从宗教与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苯教吐蕃政权建立之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环境闭塞,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在无法解释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之后,将神作为他们寻求庇护的依托,而作为西藏主流信仰的宗教-苯教,具有崇拜大自然和动物的特征,我们所熟知的人类起源的神话-猕猴神话,明显是一种图腾崇拜,最显著的是惯用杀牲祭祀来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仰,以及藏民在为新生儿取名字时,多以太阳命名,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在万籁俱寂的时刻与日月星辰是最为贴近的,这些特征无不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环境论文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环境论文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摘要: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 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 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 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 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 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适应对策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气候格局;其地表过程变化不但会引起亚洲大气环流的重大变化,还会在北半球甚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和大气过程给青藏高原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特殊问题,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西部大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则举世关注。

因此,青藏高原研究既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科学意义在国家以及各部门的不断支持下, 特别是通过已经完成的9730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已经完成从面上考察定性研究、静态研究和分散研究阶段到定点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和集成研究阶段的转移。

通过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的发表, 积累了大量的基科学数据和资料, 凝练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青藏高原论文:青藏高原卫星遥感太阳辐射短波通量透过率

青藏高原论文:青藏高原卫星遥感太阳辐射短波通量透过率

【关键词】青藏高原卫星遥感太阳辐射短波通量透过率云【英文关键词】Tibetan Plateau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olar radiation Shortwaveflux transmittance Cloud青藏高原论文:青藏高原地区短波辐射的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产品的分析研究【中文摘要】青藏高原地区太阳短波辐射的研究,特别是其与大气因子、天空状况定量关系的研究对高原辐射收支及其对东亚天气气候作用而言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青藏高原上的4个站点——藏东南站、珠峰站、羊八井站、纳木错站,和1个黄土高原站SACOL(?)i 进行研究,其中SACOL站可认为处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

首先,作者利用地基观测资料对高原上地表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还通过短波通量透过率来定量地理解各因素对于短波辐射的影响作用。

同时,选取最新版本的GEWEX-SRB(V3.0)、GEWEX-QCSW(V3.0)和CERES-FLASHFlux数据集中的日均短波辐射产品,通过与上述站点的地基观测资料作比较,对这些卫星反演短波辐射产品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质量检验。

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葬高原相邻站点短波辐射的差异凸显出了云对于短波辐射传输过程的重要影响作用。

分析中多次发现了太阳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显示出三维非均匀云在高原地区的普遍存在性。

(2)珠峰站、羊八井站和纳木错站三站晴空大气具有非常高的通量透过率日均通量透过率达0.80以上,且变动性极小,而藏东南站和SACOL站的短波通量透过率较小。

(3)高原云的存在与变化使通量透过率产生强烈的时间变化。

总体而言,与晴天相比,云天的小时平均通量透过率的减小情况依次如下:珠峰站减少了0.098,羊八井站少了0.138,纳木错站少了0.158, SACOL站少了0.182,藏东南站减少了0.232。

(4)在青藏高原地区,GEWEX-SRB、GEWEX-QCSW和CERES-FLASHFlux卫星反演向下短波辐射日平均产品普遍存在偏低的误差,误差的季节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季误差较小,而在其它月份误差较大;云天时卫星反演产品的误差明显大于晴空时的。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前沿地带,是世界上高度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探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

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冰川消融、植被退化等。

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在青藏高原上,气温升高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过去40年来,高原平均气温上升了0.3℃/10年,春季上升最为明显,达到了0.5℃/10年。

与此同时,高原降水也有所增加,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也存在季节性的波动。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丰富,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水资源集散地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冰川、雪水、季节性融水对高原水资源的贡献度在减少,而气象降水渐渐成为供水的可靠来源。

这也导致了青藏高原地表水体的数量和面积的不断减少。

冰川消融是青藏高原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表征。

冰川融化引起的径流量增加对水资源的地区分配带来了影响,同时,冰川流入的水在寒冷季节起到了重要的补给和调节作用。

一些冰川的消失将会影响到夏季水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

植被退化是青藏高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植被是维持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之一,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高原的植被逐渐呈现出退化的趋势。

一方面,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采煤等人类活动导致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另一方面,气候的干旱化和温度变化也对植被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地球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高原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具有复杂的生态效应。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地区的气候高原的气候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反过来影响高原气候的演变。

如青藏高原冰川退缩、雪深减少、植被减少等,会使高原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最终导致大气污染、高原沙尘暴等现象的发生。

青藏高原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论文

青藏高原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论文

青藏高原环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靳芳彪20081911332(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08地理科学,西宁,810008)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青藏高原的冰川、湖泊、草原以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农业受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从分析中得出全球变暖造成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加速,高原西南部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增加,而高原东北部的湖泊面积减小(青海湖为主)。

另外,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草场和气东北部的农业有两方面的影响,对于其利弊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区域以及本区域的环境所决定。

关键词:全球变暖冰川消融生长季0.引言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大陆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

高原面积达24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4。

青藏高原具有高寒荒漠、草甸和草原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景观。

同时巨大的高原作为西风急流和南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通道上的高大屏障,使我国东部、西部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受到重要影响,成为亚洲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洲中部内陆水系的大分水岭。

中国195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气温下降降温幅度比全球大的多。

自1970年以后气温急剧升高,5年中增温1℃左右;至1990年代前5年得平均气温比1950年代前5年得平均气温高0.3℃,比1970年代前期高0.6℃以上1998年成为过去100年中最暖的1年。

高原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很敏感的。

[1]1.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冰川、湖泊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处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上移,导致一些湖泊水量增加、牧民草场被淹等生态问题接连出现。

论文

论文

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

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 )。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部,总面积250 ×104km2 ,平均海拔4500m ,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地球地质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伴随着距今50Ma 以来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的历史,不仅改变了高原自身的环境,而且对亚洲甚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2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完成情况本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

在内容上集中研究新生代以来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影响,以过程为主线,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动力学及其环境、资源效应[ 1 ] 。

211 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作用主要是迫使气候绕行和爬坡。

爬坡分量和绕流分量所占的比重与地形本身的尺度、形状、气流的强弱以及气流与地形的相对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冬季,青藏高原位于西风带里,高原地区的西风气流强于夏季,风场的爬坡分量和绕流分量几乎相当。

夏季西风带北移,爬坡分量远小于绕流分量。

而且,青藏高原南北两侧的侧向磨擦作用表现特别明显,这种侧向磨擦削弱紧靠地形侧面的气流,使水平切变增大和涡度场分布改变。

藏族论文生态环境论文: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藏族论文生态环境论文: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藏族论文生态环境论文: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环境的积极影响摘要:青藏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差,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高寒地带在过去的十几个世纪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禁忌、部落习惯法、生活习俗等多种生活方式。

藏族的环境习惯法对于现在藏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藏族;习惯法;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123-02一、引言青藏高原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宝库。

现存有中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

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拥有野生植物12000多种(特有高等植物约6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1047种(独有陆栖脊椎动物200余种),青藏高原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5种,此数量占全国33%以上。

其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 s)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有39种。

另外,青藏高原拥有600多万公顷湿地,成为候鸟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得天独厚的繁殖地与栖息地。

青藏高原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禁忌、部落习惯法、生活习俗等多种生活方式。

而且,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只依赖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要深入地发掘和研究众多环境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尽可能动员一切有利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社会文化资源。

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藏区习惯法对生态环境保的积极影响以及为藏区环境法制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藏族传统生态习惯法对保护环境的规定藏族传统文化所渗透出的生态观在藏区习惯法规范中体现的非常充分。

在藏区,不仅普通藏族群众会自觉遵守各种宗教习俗和自然禁忌,原各地官府、部寺院等也都制定有一套执行禁忌、惩罚犯规的法令、规定,他们共同构成了体现藏族生态观的传统习惯法规范体系。

青藏高原纬度梯度下紫花针茅种子大小适应性的初步研究-毕业论文

青藏高原纬度梯度下紫花针茅种子大小适应性的初步研究-毕业论文

西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青藏高原纬度梯度下紫花针茅种子大小适应性的初步研究教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科学青藏高原纬度梯度下紫花针茅种子大小适应性的初步研究(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青藏高原上一种分布较为广泛、对恶劣环境抵抗能力较强、适应性较高的植物。

但由于近年来环境状况日趋恶劣、气候变暖等因素其生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紫花针茅对水热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本文通过对紫花针茅种子随景观变化以及紫花针茅与各指标间的权衡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种子直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大种子在水热条件较差时有较好的适应性;芒长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芒长的增加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及能促进种子的萌发;第二节间直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第二节间直径长得越健壮越有利于穗的生长。

穗长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说明海拔较高的区域较低矮的穗有更强的适应性;种子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说明高海拔区环境恶劣植株生长状况而导致差结实率低。

种子各指标与经度的变化均无关系。

②种子直径随着第二节间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种子总重量随种子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外稃长、芒长、内稃长、种子总重量随着种子长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青藏高原;紫花针茅;种子大小;芒长Qinghai-Tibet Plateau latitudinal gradient Stipa purpurea apreliminary study of seed size adaptationDiao Kaiyou(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 China)Abstract: Stipa purpurea i s a distribu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more widespread, strong resistance to harsh environments, adaptability higher plants. However, due to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 this case Stipa purpurea grandis adaptation, namely the Stipa purpurea grandis species to habitat choice, seed propagation and reproductive ru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tipa purpurea grandis seeds with landscape changes and Stipa purpurea grand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index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seed diameter increases with latitude, indicating that large seeds in hot water when the less the better adaptability; Mountain long as the latitude increases, indicating that the increase is conducive to long-Mount seeds transmission and can promote seed germination; II between the diameter increases with latitude, section II looks more robust between the diameter of the better ear growth. Ear length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dicating higher altitude than the low spike region have a wider tolerance; number of seed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dicating a poor environment of high altitude plant growth conditions led to poor seed set rate. Seeds of change in the index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longitude. ②Section between seed diameter with the increase in diameter, the total weight of the se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ed diameter; lemma length, awn length, palea length, total weight of seeds increased with seed length increased.Key words:Qinghai-Tibet Plateau; Stipa purpurea; Seed size; Long mountai目录1前言 (1)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来源 (5)2.2 研究方法 (5)3研究区概况 (7)4结果与分析 (8)4.1种子随景观的变化 (8)4.1.1 紫花针茅种子各指标随纬度的变化 (8)4.1.2 紫花针茅种子各指标随经度的变化 (11)4.1.3 紫花针茅种子各指标随海拔的变化 (11)4.2种子各指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 (13)4.2.1紫花针茅种子各指标与种子直径的关系 (14)4.2.2紫花针茅种子各指标与种子长的关系 (15)5结论与讨论 (18)5.1 结论 (18)5.2 讨论 (18)参考文献 (20)指导老师简介 (23)致谢 (1)1前言1.1 研究的目的意义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区域。

青藏高原腹地令戈错冰水湖泊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研究

青藏高原腹地令戈错冰水湖泊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研究

青藏高原腹地令戈错冰水湖泊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研究摘要:青藏高原内陆湖泊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开展青藏高原湖泊的研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通过青藏高原腹地令戈错湖泊地貌和沉积物的研究,恢复古湖面的升降和古气候的演化,以探明这一地区冰水湖泊地貌与环境演化的关系,明确羌塘高原内流区湖泊演化与古环境变化的规律,并为预测这一地区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令戈错(东湖)位于青藏羌塘高原的东北部,普若岗日冰原以西。

气候寒冷、干旱,地面盛行西风,降水集中分布于6-8月,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6倍。

本论文采用差分GPS测量和遥感影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测量了令戈错各级湖岸堤的高程;通过OSL定年技术对湖滨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并结合湖滨沉积物的粒度代用指标分析,重建湖泊演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环境变化历史。

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野外考察发现,在令戈错湖周围存在湖岸阶地、砂坝--泻湖类湖岸堤;湖西岸存在河流三角洲;湖东南还存在呈NW-SE向的古沙嘴,拔湖高度介于5033-5150 m。

2、上述阶地、沙嘴和湖岸堤的沉积物主要由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的砂或砂砾石组成。

这些发育的湖岸堤、湖滨侵蚀地貌和湖滨沉积是令戈错湖存在和演化的重要证据。

3、通过OSL测年结果显示:令戈错在拔湖50-55m的湖泊阶地OSL测年结果,拔湖34-38m湖泊阶地相当的冰水河流阶地OSL测年结果,发现了令戈错湖距今6ka和2.8 ka的两次湖涨期,湖泊面积分别为371km2和244km2,分别是现在湖泊面积的4倍和2.5倍。

拔湖90-100m的湖泊阶地,分布普遍,时代可能与末次冰期晚阶段相当。

表明当时的冰消过程有利于冰水河流的发育,从而形成广泛出现的阶地。

4、冰水河流OSL年代为14.1kaB.P.,表明在此时期普若岗日冰川大量融化,河流与湖泊水位上涨,气候为较温暖的冰消期。

5、粒度分析表明,从冰水河流一直往湖泊,粒度特征正好与河流地貌特征和湖泊地貌特征一致。

考古发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石器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的论文.doc

考古发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石器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的论文.doc

考古发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石器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的论文一、旧石器时代的联系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古代文明的民族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就在开发青藏高原的过程中与周边各民族,特别是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的开发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要考察这种联系和交往,就必须对西藏远古文明做必要的了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人种形成及氏族部落萌芽的重要时期。

目前为止,西藏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有8处,分布在申扎、双湖、日土、普兰、吉隆等县境内,相对集中于西藏的北部和西部。

上述发现,以定日县的苏热和申扎县的珠洛勒两处较具代表性。

在苏热共采集石片、石器40件,其年代初步推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大约距今5万年。

从中反映出制造和使用这种石器的藏族先民有了比较丰富的劳动经验和较熟练的劳动技能,主要从事狩猎和采撷。

珠洛勒共采集石片、石器14件,与苏热石器属同一类型,但年代稍晚,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性。

西藏地区旧石器在器型和工艺等方面明显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常见的特征,即石片石器占绝大多数,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并保留砾石面,组合形式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三种器型最为普通。

西藏发现的旧石器几乎全是此类石片石器,如在藏北申扎县珠洛勒等地点发现的旧石器,安志敏先生认为其主要器形“均与宁夏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遗物相近似或基本一致,同时相似的器形也见于河北阳原虎头梁和山西沁水下川遗址,类似的椭圆形长刮器还见于云南宜良板桥遗址”。

①张森水先生对定日县苏热地点旧石器的分析认为:“如将定日的标本与云南宜良的旧石器和宁夏水洞的旧石器以及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晚期的旧石器加以比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②发现于吉隆县哈东淌等地点的旧石器在工具类型和以砾石为加工原料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相似性”。

③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亚洲旧石器文化与西藏旧石器文化可能发生过交流的应主要是中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以及印度河上游流域地区的同期文化。

《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作者:何晓蓉李辉霞王小丹论文摘要。

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水土流失;对策1涅如藏布流域概况涅如藏布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境内,流域面积约528.13km2。

流域总体地貌形态为断陷宽谷(坝区)居中,宽谷两侧为高山或极高山。

涅如藏布沿主流线自南向北流动,全长102km,源头海拔约5150m,河口为4050m.,落差达1100m,年径流量为2.8亿m。

,是年楚河的主源。

流域属高原温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冬春寒冷干燥,风力大。

年均温仅为3.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8.4k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年均蒸发量为2196mm;流域内作物生长期短,全年无霜期仅为70~90d:土壤温度低,有效养分分解慢,对各种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进化及农牧民的生活习性和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树木在该流域内难以生长,植被景观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和高寒垫状植被类。

2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严重涅如藏布流域地处高原区,区内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山体深度风化,土质疏松,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

据实地调查与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该区土壤侵蚀面积为367.68k,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9.62%。

按营力性质可将该区水土流失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由于人口密度小,人为作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小。

2.1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按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规范的要求,对该区各类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发现:风力侵蚀面积为214.18kni,占了侵蚀总面积的58.25%,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0.55%;其次是水力侵蚀,为100.81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review on applying ventilated double-skin facade to buildingsin hot-summer and cold-winter zone in China生态发展2010-08-17 11:08:33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通风双层幕墙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4, May 2010, Pages 1321-1328Juan Zhou, Youming Chen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是造成对被动式太阳能系统的新的兴趣。

其中,双幕墙(DSF)的证明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和有希望的。

色散位移光纤是由两种不同的建筑,是由通风玻璃幕墙空气腔分隔层形成的信封。

The need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uildings is causing a new interest towards passive solar systems. Among them, double-skin facade (DSF) proves to be extremely attractive and promising. DSF is building envelope formed by two layers of different glazing facadeswhich are separated by a ventilated air cavity.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xperiences from the Hai Hua ecological industry pilot zone (HHEIPZ) projectin China生态发展2010-08-17 11:09:25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经验,从海华生态产业试验区(HHEIPZ)在中国的项目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18, Issue 5, March 2010, Pages 447-453Changhao Liu, Kai Zhang, Jiaming Zhang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s in the Qinghai–Tibet region生态发展2010-08-17 11:10:57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青藏地区的能源消费对生态的影响:现状和未来前景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n Press, Un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30 July 2010Xiaoge Ping, Zhigang Jiang, Chunwang LiOptimization of China's generating portfolio and policyimplications based on portfolio theory生态发展2010-08-17 11:06:21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的政策产生影响,优化组合,并根据投资组合理论Energy, Volume 35, Issue 3, March 2010, Pages 1391-1402Lei Zhu, Ying FanSolar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A review生态发展2010-08-17 11:05:19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301-311Li-qun Liu, Zhi-xin Wang, Hua-qiang Zhang, Ying-cheng Xue太阳能在中国,能源发展综述Influences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the energy strategy of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生态发展2010-08-17 11:02:26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能源战略Energy, Volume 35, Issue 2, February 2010, Pages 698-702P.Y. Yang, L.Y. Zhao, Z.L. LiuThe fast-growing Chinese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need more and more energy. This not only makes China's energy shortage situation severer, but also causes more and more worries from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China's energy state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s of promo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China's energy source problem and its energy strategy making are discussed. It is stressed in this paper that in drawing the n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plan,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ake the impacts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energy production, supply and consump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raditional mineral energy supply that has been used for towns and cities should not be simply copied to solve the energy problem in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best choice for combating the huge energy increase resulted from speeding up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promoting utilization of biomass and solar energy andvarious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ies. To make the utilization of biomass and solar energy and various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ies in countryside,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necessary technical andfinancial supports.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能量。

这不仅使中国的能源短缺形势严峻的,但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担心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

在本文中,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促进新中国的能源问题和能源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Article Outline1. China's energy stat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2. The rural energy and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3. A sustainable energy road for the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ReferencesA survey of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economy生态发展2010-08-17 20:53:18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经济调查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438-445 Hengyun Ma, Les Oxley, John Gibson, Wen Li 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评论Phosphorus release: A biogeochemical insight from a restored lakeside wetland in the Yangtze-Huaihe region, China生态发展2010-08-17 20:39:51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Phosphorus release: A biogeochemical insight from a restored lakeside wetland in the Yangtze-Huaiheregion,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ume 22, Issue 3, 2010, Pages 347-354Xiaoling Zhou, Baoqing Shan, Hong Zhang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Export Coefficient Model in theUpp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生态发展2010-08-17 20:39:04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长江上游发展和出口系数模型Journal of Hydrology, Volume 383, Issues 3-4, 30 March 2010, Pages 233-244Xiaowen Ding, Zhenyao Shen, Qian Hong, Zhifeng Yang, Xing Wu, Ruimin LiuStress evolution and fault inter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生态发展2010-08-17 11:39:47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Stress evolution and fault inter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Tectonophysics, Volume 491, Issues 1-4, 20 August 2010, Pages 127-140Gang Luo, Mian Liu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large-diameter crude oil pipeline in Northeastern China: A special issue on permafrost pipeline 生态发展2010-08-17 11:39:06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large-diameter crude oil pipeline in Northeastern China: A special issue onpermafrost pipeline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6 May 2010Huijun JinBalance of seismic moment in the Songpan-Ganze region,east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2008 Great Wenchuanearthquake生态发展2010-08-17 11:37:05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Balance of seismic moment in the Songpan-Ganze region, east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2008 GreatWenchuan earthquakeTectonophysics, Volume 491, Issues 1-4, 20 August 2010, Pages 154-164Hui Wang, Mian Liu, Xuhui Shen, Jie Liu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protected embankment along theQinghai–Tibet Railway生态发展2010-08-17 11:36:25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protected embankment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60,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84-91Yinghong Qin, Jianming Zhang, Guoyu Li, Guangzhou QuRecent development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and energy sector prospects through 2030生态发展2010-08-17 11:31:08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最近的发展在中国的能源供应和需求,2030年能源前景Energy Polic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22 July 2010Yanjia Wang, Alun Gu, Aling ZhangPermafrost and cold-reg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oil product pipeline from Golmud to Lhasa on the Qinghai–TibetPlateau and their mitigation生态发展2010-08-17 11:35:05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Permafrost and cold-reg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oil product pipeline from Golmud to Lhasa on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ir mitigation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11 January 2010Ruixia He, Huijun J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