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五步十法 (5)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5-24T15:30:51.6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廖荣叶[导读]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颈椎病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17.3%[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
廖荣叶(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目的:探求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施行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及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18%,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龙氏正骨手法;中药汤剂内服治疗【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355-02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中老年的常见病。
颈椎病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17.3%[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2]。
目前文献介绍的关于CSA治疗的方法很多,因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尽相同,故各种方法的优劣不能准确体现。
为探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笔者于2010年10月~2015年9月,将13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65例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0~68岁,平均50.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约12余年;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者42例,曲度变直者32例;椎动脉压迫试验均为阳性,其中寰椎移位者35例,枢椎移位者18例,第3颈椎移位者16例,伴有头疼者22例。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2、卧式跨角扳按法:
3、推正法;
4、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体位:坐位或卧位:
定点:C2/3后关节处:
动点:头顶:
坐位操作要点: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将英头偏向患侧侧前屈强屈位,拇指置于健 侧C2/3后关节处,另一手這于头顶部并将其头偏向健侧侧后屈强屈位,停留15秒 左右,然后嘱患者微小角度左右转头,术者按其转头之势,轻轻旋转英头颈部若8-10次。用同样方法,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以下资料未修改
体位:患者侧
定点:错位之横突下方 动点:耳区头部 运动方向;:
环椎关节侧 摆
仰头搬按法
体位:仰卧,患者键侧手拉住床边或者助手拉住患者键侧手
定点:环枢患侧横突一手拿英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 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前后滑脱式 错位,颈轴 变直、反张 者:
头痛、头晕头而部症 状或上肢肩部、肩胛 区及背部症状。
1、推正法;
(1)仰卧推正法;
(2)侧卧推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骨法;
3、电动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低头、仰卧平枕;
宦点:棘突两旁椎板处;
动点:下颌、面颊部及头部:
側卧低头位操作要点:术者用拇指和食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第一左点”, 其掌根部置于患者枕计下缘作“第二定点”,另一手托苴下颌、而颊部及头部,使 其头部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到最大角度时,“第一立点”之手稍加向前推动力, 使反张的或向后滑脱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头而部症状或上肢 肩部、肩胛区及背部 症状。
1、低头摇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3、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位、平枕、低头(中上段颈椎低头角度大,中下段颈椎低头角度小。):定点:错位椎体的下节椎体的横突后关节处:
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11-08T14:40:08.2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5月第5期作者:马文虎[导读]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与寰枢椎、椎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 213002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与寰枢椎、椎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后软组织原发病变对椎动脉也可产生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因素[1-2],临床上一般给予扩张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及脑部供血和供氧等治疗,但疗效一般。
笔者采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6年1月—2016年5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
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单建教授于2015年COA骨科年会发表的《颈性眩晕(含颈椎间盘源性疼痛)诊治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基础》,符合颈性眩晕诊断,同时中医辨证分型为瘀血阻窍型者纳入治疗范畴。
1.3排除标准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颅内高压、听神经瘤、良性位置性眩晕、癫痫、颈椎骨折脱位、颈椎占位等。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应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龙氏正骨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患者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至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其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闻及关节复位时弹响“咯嘚”声,术毕;隔日1次,5次(即10天)为1疗程。
通窍活血汤加减组方:赤芍3g,川芎3g,红花9g,桃仁9g,生姜9g,红枣7枚,冰片0.1g,葱段3根;每天1剂,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目的:研究湖南通道侗医龙氏骨伤技术。
方法:采用治疗现场观摩、采访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侗医龙氏骨伤技术可归纳为五术一体的治疗方法,即手法正骨复位、外敷侗药接骨散、夹板固定、分期内服侗药与功能锻炼。
结论:侗医龙氏骨伤技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后可进行推广,以造福更多的骨伤患者。
标签:侗医;龙氏骨伤;正骨;桡骨远端骨折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毗邻地带的武陵、雪峰山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288万,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10位。
侗医药是侗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医技医术特色突出,是侗区重要的卫生资源,为侗族人民的繁衍、生存、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1]。
骨伤是侗区的常见多发病。
侗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山区,在生产劳动、访亲探友、物资贸易和其它交流活动中,往往要在崎岖的羊肠山道上行走,要翻山越岭,有的还要肩负重担,这就容易导致摔伤骨折,所以侗寨一般都有1到多名会治疗骨伤的侗医或者是专治跌打损伤的水师[2]。
在侗区众多骨伤科医师中,典型代表就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龙开娥医生。
龙开娥,女,现年67岁,湖南省乡村名中医,副主任医师。
她是通道龙氏骨伤科的第9代传人。
自幼随祖父行医,治疗骨伤40余年,已治疗各类骨伤患者15万余人。
故非常有必要对其家传的治疗骨伤技术进行整理研究。
1龙氏骨伤技术的起源、传承与提高龙氏骨伤技术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创始人龙通跃从云南学成骨伤技术后,就在通道坪阳一带行医治疗骨伤。
龙氏骨伤技术直到第7代一直为单传,第7代传人龙儒恩精通祖传骨伤技术,在湘、桂交界侗区行医,医人无数,并且他思想开明,为将龙氏骨伤发扬光大,他把接骨技术传与子辈、孙辈及外姓徒弟[2]。
龙氏骨伤技术的传承注重言传身教,要跟师学习多年,才能出师行医。
龙氏传人也特别重视研究人体结构与动物解剖。
骨科医生必须要熟悉人体结构,即人体解剖学知识。
第四章四步十法

第四章龙氏治脊疗法治疗学第一节主治法——龙氏正骨“四步十法”(一)概述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伤科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进行革新形成的一套治疗脊柱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手法。
该套手法具有稳、准、轻、巧、安全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手法分四步:第一步放松手法,第二步正骨手法,第三步强壮手法,第四步痛区手法。
四步手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使用,不必四步手法全用。
无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经复位者,不必行第二步手法;急性期以第一、二、四步手法为主;恢复期以第二、三步手法为主。
第一步放松手法:以患椎为中心,包括上下六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掌揉及拇指揉法交替,也可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施以按法或震法,手法要柔和、轻巧。
第二步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包括摇正法、扳正法、推正法、拔伸法和反向运动法。
按不同的错位部位、类型、方向,选用一种或多种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分为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
快速复位法用于青壮年和健壮的老年患者;缓慢复位法用于儿童、体弱的老年患者、体质十分虚弱或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
缓慢复位法采用正骨手法的动作,只是不应有“闪动力”,使“定点”与“动点”之间的关节以多次生理性运动形式在“动中求正”而复位。
正骨手法忌粗暴损伤病人,“闪动力”要轻巧,要选准“定点”与“动点”,关节开合要充分,于“动中求正”。
如一次手法能完全复位,以后可不必再做正骨手法。
如复位不完全或复位后再错位,可每日或隔日进行一次正骨手法。
第三步强壮手法:强壮手法包括拿捏法、弹拨法、拍打法和点穴法。
拿捏弹拨法主要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条索状、结节状软组织硬结。
拍打法作用于深部软组织,尤其是椎体前方的深肌及韧带筋膜等一般手法难以起作用的组织,且有一定的正骨作用。
可根据部位和作用深度,选用拳扣、掌扣、掌缘扣或指扣法,以深透、轻松为原则。
龙氏手法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部分患者在牵引治疗时,症状加重,引发眩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牵引疗法,主要适用于纵向性骨性损害,不但不能矫正旋转式错位或混合式错位,反而加重扭伤该部的椎周软组织,使扭转状态的血管受牵张,加重了血流障碍而引发眩晕。
而对于前后滑脱式错位者,牵引能使椎间韧带伸张,部分达到牵引复位的目的。
正骨推拿法,是在明确关节错位方向的情况下,进行轻巧的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椎管、椎间孔、血管通道、椎间关节间的横向骨性损害的治疗。
病因分型是主治法的选用依据。
1.“骨关节损变型”:即现行的标准,其病理变化是椎间盘变性、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皱折,其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定位诊断相一致的,属纵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牵引疗法”。
2.“关节功能紊乱型”:是椎间关节错位,包括前后滑脱式错位、侧弯侧摆式错位、左右旋转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混合式错位等五型,均属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正骨推拿疗法”。
3.“软组织损变型”: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由椎旁软组织直接引起,而并无上述两型的脊椎病理性体征。
主治法以局部软伤治疗为主,如“小针刀、水针疗法、浮针疗法、软伤手法、理疗等”。
4.“混合型”:是由“骨关节损变型”合并“关节功能紊乱型”者,就是椎间盘变性的失稳期(尚未形成骨桥前),在该椎间发生关节错位者,属于既有纵向压迫源,又有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颈椎是“牵引下正骨法”,胸腰骶椎是“牵抖冲压法”。
软组织损伤、变性是脊椎病的基础病理,无论是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者老年性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椎病,其椎周软组织必定有新的或陈旧性的损伤(占100%),故脊椎病的病因分型中,无论哪一型,其病椎周围都可检出软组织劳损体征。
辅助诊断一、颈椎病的异常X线表现颈椎曲度改变:侧位片显示为变直、反张或成角。
椎间隙变窄。
骨质增生:包括椎体前缘、后缘骨质增生,以及关节突关节和勾椎关节的增生。
胸腰椎训练——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胸椎伸展训练卧姿胸椎伸展。
俯卧于训练球上并将训练带固定在球下。
使头和颈处于自然的中轴位置。
伸直双肘并伸展双臂,抬胸使其离开训练球。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弹震式坐姿肩伸展。
坐于训练球上把背和颈挺直。
伸直双肘并伸展双臂。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坐姿划船。
伸直双腿坐下,将训练带套于脚上并用双手握住两端。
将下背部和颈挺直。
曲肘向后拉训练带。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坐姿逆式扩胸。
坐于训练球上把背和颈挺直。
伸直双肘并伸展双臂。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胸椎旋转训练坐姿胸椎旋转(初始姿势)。
双腿外展坐下使下背部处于中轴位置。
曲肘使十指在颈后交叉。
将大的训练环的一端坐于身下另一端缠绕于双肘。
坐姿胸椎旋转(结束姿势)。
朝向天花板抬双肘,伸展上背部。
使下背部挺直。
保持然后返回原位。
坐姿胸椎旋转(初始姿势)。
双腿外展坐下使下背部处于中轴位置。
曲肘使十指在颈后交叉。
将大的训练环的一端坐于身下然后在体前交叉后另一端缠绕于双肘。
坐姿胸椎旋转(结束姿势)。
把颈和背挺直,将身体旋转至对侧。
腰椎侧弯训练站立并抬高股方肌。
将训练环的一端套在被训练的大腿上方另一端则踩在对侧的脚下。
屈膝屈臀抵抗训练带向上提臀。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腰方肌收缩-放松(伸展)。
站立,向被拉伸的体侧的对侧倾斜身体。
使臀和膝处于额状面。
将训练带一端踩于脚下然后用被拉伸侧(对侧)的手握住训练带另一端将其拉至头顶上方。
腰方肌收缩-放松(收缩)。
抵抗躯干的侧向弯曲而向对侧弯曲上半身从而使身体保持自然的站立姿势。
稳定骨盆然后放松返回初始位。
腰椎伸展训练俯卧屈曲。
俯卧在训练球上,将训练带固定在球下。
使头和脊骨处于自然的中轴位置。
伸直双肘伸展双臂。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初始位。
跪撑伸展(结束姿势)。
使背部处于自然的中轴位置,抵抗训练带伸展下背部。
确保不要弓背。
跪撑伸展(初始姿势)。
单膝跪立,将训练带缠绕于肩胛骨上,提臀。
双臂交叉于体前。
侧卧抬臀。
侧卧将训练带一端用手按在地上。
抬臀离开地面把背挺直。
龙氏治脊疗法之——颈椎正骨十法

龙氏治脊疗法之——颈椎正骨十法正骨推拿的核心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
正骨手法的目的是纠正关节错位,消除骨性压迫或刺激。
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
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
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颈椎病正骨十法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拇指贴在环椎横突侧方(贴上去不是顶上去,主要是感应力的传导),一手托其下颌。
复环枕和环枢要领不同!复环枕时,a 要仰头到生理极限;b 保持仰头状态转头;c 约转到30°时,停止转动,改为向怀里兜,闪动3-5下。
复环枢时,a 仰头到极限后,低头退回约10°;c 保持这个仰头角度,转头到生理运动极限;c 略带往怀里兜的力继续转头,到生理运动极限,闪动3-5下。
此法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其余四指并拢轻贴于后颈部(主要限制颈椎转动时发生后伸活动);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头始终不要离开枕头),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腕力行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但是定点手不能主动推顶发力,只是限制定点处的横突不后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侧摆加旋转式错位、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侧方,将头搬起使颈椎侧屈到生理极限,保持侧屈,作摇头活动,在由侧屈到摇头的动作转换时,定点手拇指由错位横突侧方顺势滑到横突后方定住,动点手也相应下滑到面颊部,转头到生理运动极限,闪动2-3下。
中医的正骨手法

中医的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又称整骨手法、接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在此基础上,经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形成正骨十法。
1.正骨手法的使用原则(1)明确:正骨手法实施之前,需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及必要的影像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便做到“心中了了”,便于采用相对应的复位方法。
(2)及时: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整复时间越早越好。
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整复。
伤后4~6 h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整复也相对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10日内可考虑整复,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3)稳妥:对骨折的复位,要求术者双手有良好的劲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应用暴发寸劲,同时又需要较长时间力量较大的拔伸牵引力,更需要心灵手巧,训练有素。
另外,整复骨折时全神贯注,体会手下感觉,并随之调整动作和力度,做到“手随心转,巧从手出”。
(4)轻巧:实施正骨手法用力大小要恰到好处,使骨折端按设计要求移动,使复位准确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施行正骨手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力学原理,掌握技巧,动作轻巧,切忌鲁莽粗暴。
(5)到位: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对对位、对线的要求,达到解剖对位或功能对位的要求。
(6)麻醉:伤后时间不长,上肢的简单骨折,估计整复较易者,选择骨折端的血肿浸润麻醉;如果伤后时间较长,或者是复杂骨折,估计复位有一定困难者,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全身麻醉。
2.正骨十法(1)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术者用手仔细在骨折局部触摸,结合X线片或者CT等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整复过程中,要反复进行“手摸心会”,了解对位情况。
这是施用手法前的首要步骤,且贯穿于正骨过程的始终。
(2)拔伸牵引:是正骨手法的基础,能纠正骨折后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以便进一步整复。
龙层花正骨手法专家讲座

目性和危险性,应认真注意冲压时力点 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隆起棘突上,以免 造成新损害。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27页
7、俯卧冲压法(2)
• 以颈7棘突偏右,胸1棘突偏左为例。(以两节骨 之间作为对比,假如上一节向左,头就向左转,向 右,头就向右转.假如胸椎1,2有错位,先扶正胸椎, 再扶正颈7)
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迟 缓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 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程度闪动力,多 可听到关节复位时弹响声。普通先向健 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3页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4页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5页
2、低头摇正法
• 适合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 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34页
9、牵引下正骨法
• 牵引时前后纵韧带拉直,有利于前后滑 脱式错位关节复正,
• 牵引能使早期变窄椎间隙增宽,对椎间 盘变性并发关节错位者易于复正。
• 中下段颈椎错位在牵引下正骨易于复位。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35页
牵引下正骨法
• 病人坐于牵引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 手扶其双肩迟缓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 迟缓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 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要放松。约 1~2分钟后进行正骨法。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44页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页
龙层花正骨手法
第46页
10、反向运动法
• 用于松 解肌痉挛和肌牵涉性痛,亦有复 位作用。
• 比如斜角肌痉挛(锁骨上窝处可触到索 状硬结)多为钩椎关节错位体征之一。
澳式手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

澳式手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澳式手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澳式手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中频电疗加牵引,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71.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澳式手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优于中频加牵引。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maitland手法;龙氏正骨;牵引;中频电疗【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109-02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迂曲、狭窄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1]。
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颈项痛为主。
此病病程长、病情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影响较大。
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科采用采用澳式手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加牵引加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90例,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排除颈椎病的其他分型;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采用随机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
治疗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2岁;病程10天~2年。
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37-65岁,平均44岁;病程8天~3年。
龙层花正骨手法简介很详细很好

龙层花正骨手法简介很详细很好龙层花正骨手法简介很详细很好龙氏治脊疗法总论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1 主治法: 颈椎小关节创伤性退变性关节炎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概述及治疗范围整理:章瑛审定:龙层花概述:由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这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包括三方面 0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
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
其目的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可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
目的放松颈后肌群起止痛作用。
水针疗法可促进劳损组织吸收及内固定作用。
3 预防复发:练保健功、太极拳、气功等。
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纠正不良生活姿势,防止外伤、受凉、勿过疲劳等。
(水针疗法及练保健功可治疗脊椎失稳。
保健枕及防止外伤可预防复发。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2??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1 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
2 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shu2 lian4 zhang3 wo4 jing4 zhui1 xiao3 guan1 jie1错位类型。
03 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龙氏正骨培训课程(1)

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 颈椎体小棘分叉 胸椎连肋有肋凹 腰椎承重体最大
抓住要点能分辨 横突有孔最明显 棘突叠瓦下斜尖 棘突后伸宽又扁
2.椎骨的连结 椎骨间的连结主要有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图2-1)。 (1)椎间盘 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 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 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 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 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3.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 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 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 近水平后伸。 (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 后。
脊柱节段错位的定义
• :外伤或劳损破坏了关节的稳定性,使两 关节面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生轻度的偏移、 旋转的错动移位,或是关节内结构的位置 发生微小的异常,这种关节的紊乱称为错 骨缝。
• 叶衍庆教授认为:“暴力加在任何关节上,既能使一
部分韧带受伤,亦可使关节移位。移位的关节可使一
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 胶状髓核在中间 后外薄弱易脱出 压迫神经致痛瘫
(2)韧带 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1)三条长韧带: 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 ②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 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2)两条短韧带: 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 ②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3)临床意义: 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 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 韧带。
龙氏颈椎正骨十法--冯亮

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三步:X线照片定位依断:
1、排除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化 脓性炎症等病症。 2、分析椎间关系的变化:脊轴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 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 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等。 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椎体关节骨质增生部位与发病的 关系。 4、观察关节炎症、骨质疏松、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
交感神经损害症状
内脏功能障碍
椎A损害症状
诊断要点及三步定位诊断法
• 诊断要点:1、有临床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表现者 2、发病节段有活动障碍者 3、触诊有椎关节错位体征者 4、相关软组织有阳性反应物者 5、X线照片符合者 6、辅助诊断支持者 7、专科会诊排除其它疾病者 8、化验室检查正常范围者
三步定位诊断法
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5、侧向搬按法
• 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 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
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
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 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 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 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仰头摇正法 反向运动法 低头摇正法
牵引下正骨法
侧头摇正法
正骨十法
侧卧推正法 侧卧摇肩法
俯卧冲压法 挎角搬按法
侧向搬按法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 • • •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龙氏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
四步的内容
十法的内容 摇正
搬正
推正
对顶法、反向运动法 牵引下正骨
放松的方法
放松的部位
放松的顺序
正骨手法的分类
快速复位法—用闪动力,适用于青壮年和健壮的老年患者。
缓慢复位法—不用闪动力,适用于老人、小孩体弱者,或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
何谓定点、动点
正骨推拿的操作要求
稳、准、轻、巧1.稳:沉稳、稳妥。
2.准:
3轻:
4.巧:
正骨时的顺序
正骨手法成功的要素
正骨手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口诀:
椎后关节面形态功能特点
颈椎近似水平伸屈转体侧屈均好胸椎冠状面侧屈好转体差伸屈更差腰椎矢状面转体好伸屈好侧屈差
颈椎正骨十法
左右旋转式错位。
仰头摇正(C1.2),低头摇正(C2-6)侧头摇正(C2-6)。
侧卧摇肩法(
侧(仰)卧推正法(
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
側(仰)臥搬按法(挎角搬按法(C2.3)
牽引下正骨法→
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
—對拉舒筋、對頂复位(
斜扳法
水平推正法
摇腿揉腰法
牵抖冲压法(胸椎、腰椎)
骨盆复位法
提拉冲压法
俯卧垫枕冲压法
强壮手法
痛区手法
四步之间的关系
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水针疗法
牵引下正骨法
仰头摇正
摇肩法
仰卧侧向搬按法
侧卧侧向搬按法
卧式挎角搬按法
坐式挎角搬按法
床头悬吊俯卧冲压
1
床头悬吊俯卧冲压
2
床头悬吊俯卧冲压3-
侧卧推正法
对顶法
反向运动法。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颈型的临床应用

Ke wo d : n o e e t g t c n q y r s Lo g b n s ti e h i ue n
Ce v c lv r e r ik e sne k r ia e t b a s c n s c
【 图 分 类 号 1 4 . 中 R2 4 1
按摩 与康 复 医学 2 1. ( ) 009中
C ieeMa iuai hn s np lt n& R h blainMein 2 1 , o 2 o e ait o d ie 00 N .6 it c
按 摩 与 推 拿
●
龙 氏正 骨手 疗 颈 椎病a k bl in f a c ( e r a e sg ii n e P< O 05 . n l so c . ) Co cu i n:Lo g t e b n s ti g t c n q e te t e tc r i a e t b a sc n s e k h st e r ma k b eci ia n h o e e tn e h i u r a m n e vc lv r e r i k e s n c a h e r a l l c l n
j i ,h o dn t a l gp y ia h rp ra me evclv re r ik e sn c 0 x mpe ,h o to ru e hec n e to a s a e ontt ec oria eh ui h sc l e a yte t nt r ia etb asc n s e k1 7e a ls t ec n rlgo pusst o v nin lmas g n t c
黄 开 云① ( 南 省 昭 通 市 中 医 医院 昭通 6 7 0 ) 云 5 0 0
龙氏治脊疗法的三步定位诊断法

龙氏治脊疗法的三步定位诊断法龙氏治脊疗法的三步定位诊断法,方法科学,定位准确,诊断明确,真正既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理,又符合西医的检诊要义。
三步定位诊断能减少临床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三步定位诊断为治脊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选择治脊手法的指导依据。
我认为三步定位诊断法是龙氏治脊疗法的灵魂,把此法放在博客里,是想让患者朋友对治脊疗法有一个了解,让同道在治脊工作中有些许启示。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
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
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一: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
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
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
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
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
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
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
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
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
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
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
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潘广华提供。
特色二:颈椎正骨四步十法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
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
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
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
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
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
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
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
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
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