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

3.3.“九九部位”奇穴与 传统耳针的比较
耳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 医学知识及全息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针 灸方法。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也是 在耳部进行针刺治疗的。耳针以现代现代 生物全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董氏奇穴 “九九部位”腧穴运用时以五行学说为主 要理论基础,二者比较,董氏奇穴“九九 部位”腧穴有以下几个特点:

脏腑别通论 病象理论 整体局部全息观 现代神经学说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 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 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 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 小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 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 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 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 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 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 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3.4.董氏奇穴针刺危险性低
董氏奇穴多数分布于四肢、头面及耳朵等部 位,胸腹及腰背部腧穴仅以三棱针浅刺放 血即可。前后项部、小腹部、腹股沟区眼 部等部位的传统穴位因靠近大的神经血管 或重要脏器,针刺时易发生危险,而这些 部位均无董氏奇穴分布。因而大大降低了 针刺的危险性。
4.刺法特点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持针、进针与 传统针灸没有差别。手法上分正刺、斜刺、 浅刺、深刺、皮下刺、留针等。不采用循、 弹、刮、摇、飞、震等行气手法,亦不采 用苍龙摆尾、龙虎交战等复杂手法,刺激 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晕针等 意外的发生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目录1.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2.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3. 特色诊法4.治疗特色5.精华董氏奇穴特效配穴6.董氏72绝针7.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歌诀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概念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概括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汇报人:2023-12-21•董氏奇穴概述•常用穴位及功效•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与答疑解惑•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董氏奇穴概述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所创,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

定义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融合了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疗法。

起源定义与起源董氏奇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奇穴还融合了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人体内部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特点与优势董氏奇穴具有取穴少、刺激强、见效快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优势相比传统针灸疗法,董氏奇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董氏奇穴还具有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常用穴位及功效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曲池穴常用穴位介绍功效与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董氏奇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缓解疼痛针对各种疼痛症状,董氏奇穴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辅助治疗董氏奇穴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的缓解以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适应症对于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董氏奇穴治疗。

同时,对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03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临床应用范围董氏奇穴在针灸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再传入室弟子左常波《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簡稱《董氏奇穴》2001年台灣正式列入數位典藏(國家級)科技計劃2004年中國衛生部列入學術發展研究計劃項目引言孔子云:禮失求諸野。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兩千年的歲月蒼桑,傳統針灸有許多精華的東西湮沒佚散了,但是在民間,中國針灸之真傳命脈卻延綿不絕,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月印萬川,風流千古。

面對董氏先祖的大智慧,我的心靈一次次被強烈震撼……曆史淵源董氏奇穴,乃董門祖傳數十代之針灸絕學,曆來口授心傳,不著文字,不傳外姓,其獨門之祕穴心法,對外隱而不發,祕而不宣,幾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祕術"之稱。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東省平度縣。

其父董森公,身懷絕技,以針術名噪鄉里。

董公幼承庭訓,紹衍祖學,18歲即獨立行醫,曾懸壺青島數載,懷救世之心,挾濟人之術,未幾,醫名鵲起。

1949年,董公舉家遷往台灣,1953年,蟄居台北。

數十年來,董公臨診40萬人次,活人無算。

其醫術日見精進,造詣更為深厚。

董門獨派針灸絕學,在其手中運用如神,功至臻境。

1971年,董公以奇穴針灸治愈高棉總統龍諾之半身不遂,其針術之神奇震撼台灣朝野,時人盛譽其為"當代針聖"。

為弘揚董門絕學,董公摒棄門戶之見,打破先祖不傳外姓之常規,開門授徒,一時虔誠求師者日眾,可謂桃李滿天下,董公擇其德才俱佳者七十又三人,收為入門弟子,悉心傳授。

1972年,從師學藝者某公(某大學教授),盜用董氏奇穴之部分,出版《江湖奇穴祕集》,董公深惡而痛絕之。

為免眾人受愚,以正視聽,遂取其祖學之精華,於1973年輯成《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在台灣出版。

至此,董氏祖傳數十代之絕學祕技流傳於世。

董公厥功偉矣!董公入門弟子七十三人,得其衣缽者乃嫡傳弟子楊維杰先生。

楊氏祖籍山東省高密縣,家學淵源,自幼學習醫葯、傷科、針灸,后師從董公潛心研究董氏獨門奇穴針法。

董氏奇穴-精品文档

董氏奇穴-精品文档

《董氏奇穴》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董氏奇穴治疗•董氏奇穴的实践与体验•董氏奇穴的学习与应用目录01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源自中国*,其原始典籍《董氏针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但已失传。

源自失传的《董氏针经》董景昌先生是《董氏奇穴》的传承者,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传授其针刺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学派。

董景昌先生所传起源和历史1特点和优势23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面部的经外奇穴,与十四经脉穴位不同,具有独特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穴位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如治疗范围广泛,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显著疗效,且操作简便易学。

疗效优势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注重针刺手法和刺激量的掌握,安全性较高。

安全性高应用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疗效特点具有起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

同时,董氏奇穴还注重预防保健,提倡“治未病”的理念。

应用范围和疗效02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强调脏腑功能董氏奇穴认为脏腑功能与体表穴位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胃为例董氏奇穴重视胃的功能,认为“养正祛邪,首在足阳明胃经”,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治疗多种疾病。

脏腑理论董氏奇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重视经络董氏奇穴重视心包经的作用,认为心包经具有调节情志、平衡阴阳的功能,通过刺激心包经的穴位,可以治疗情志疾病和心肺疾病。

以心包经为例经络理论对应取穴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不是按照固定的穴位位置进行取穴,而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不同因素进行取穴,强调“对应取穴”。

以头痛为例头痛患者可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等穴位,也可以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

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

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065013348 护理133班吴凡董氏奇穴针灸学是山东省平度县人董公景昌先生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

“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

“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

“皮下刺”即沿皮进针。

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

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

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

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骊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动气针法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董氏奇穴的理论依据在于,董氏认为奇正相通,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03
董氏奇穴在临床应用上的 优势
疗效显著,见效快
董氏奇穴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 有显著的疗效,往往能够快速
缓解患者的病痛。
通过对董氏奇穴的刺激,能够 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达到疏 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从而治愈疾病。
董氏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包 括针刺、按摩、拔罐等,不同 方法之间疗效可以相互补充,
THANKS
肾关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治疗手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治疗时要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 染。
治疗手法:采用针刺、艾灸、按 摩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穴 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
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 情况下进行治疗。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虚弱的患 者,应谨慎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学习掌握,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得其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பைடு நூலகம்泛性。
在操作过程中,董氏奇穴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 并发症。
通过掌握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简单的治 疗,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陵泉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肝胆疾病, 以及头痛、眩晕等。
肾关穴
主治肾脏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以及耳鸣、耳聋等。
神阙穴
主治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痢疾等, 以及虚脱、休克等。
穴位配伍与治疗原则
灵骨穴与肾关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阳陵泉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子宫卵巢生殖器膀胱生殖器十二指肠颈部喉气管睾丸心胆胆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一、董氏奇穴源流董氏奇穴系董门祖传数十代具有独立体系的奇穴针灸学。

历经千年,代代相传,董景昌先生在其家传绝学奇穴基础上,经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之针灸体系。

董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市。

自幼随父学医,18岁在家乡独立行医,名震四方。

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中国台湾,自此在台行医,期间临诊多达40万人次,患者遍及台湾各地。

并于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术速愈高棉国总统朗诺之半身不遂,自此名扬天下。

为弘扬董门针术,董公打破家规,广收门徒,开山授徒73人,董氏传人遍及世界各地,为传播董氏绝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董公于1973年编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使董门绝学正式公开于世,相继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近年来已风行全球,传遍世界各地。

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学说不断完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已正式形成,是目前行之有效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为针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董氏针法优势特点(1)董氏取穴主要在四肢部,其次在头部,很少用到胸腹及腰背部,这正是与传统针灸反差最大的地方。

这一取穴的运用避开了人体的脏腑器官,若在胸腹及腰背用穴时也仅以刺血用之,不用毫针刺法,故董氏奇穴具有取穴方便、危险性小的优势。

(2)董氏奇穴不以经络定穴,而是以部位定穴,具有易学、易记、易掌握之优势。

(3)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倒马组穴”,若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功效强大,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具有作用效速的特点。

(4)董氏针法操作简便,临床仅以动气、倒马、牵引、刺血法即可,既简单又明确,一般不需要各种复杂的补泻手法,具有易操作、疗效强的特点。

(5)董氏针术一般不采用强刺激手法,仅以“正刺”、“斜刺”、“皮下刺”即可,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发生。

【董氏奇穴】穴位奇、诊法奇、针法奇、效果奇

【董氏奇穴】穴位奇、诊法奇、针法奇、效果奇
比如说董氏奇穴制污穴的发现,就是因为有一个患者动了手术以后收不住口,董公看了掌诊发现,在制污穴这个地方,有青筋暗影,就进行了放血,结果手术后不收口的创口很快就收敛愈合了,制污穴就是这样被创制出来的。所以青筋和暗影不仅是病变反应的部位,同时也可以为发现新的穴位提供思路。
— 针法奇—
针刺简单 效果显著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而且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的针法不同。传统的针刺操作中,在提插捻转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各种各样复式手法,学习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但是董氏奇穴的针刺手法就比较简单。
— 诊法奇—
掌诊、青筋、暗影
董氏掌诊别具一格,李国政先生在《台湾董氏针灸真传掌诊法》里面提到,董公诊病首先看掌诊,再看面诊,掌诊是董氏奇穴治疗的第一步。还有一个就是青筋和暗影。青筋和暗影呢,一方面是病变部位的特定反应区,有什么样的病变,就会在特定的区域出现青筋和暗影,同时青筋和暗影又是我们治疗所选取的部位,董公有些奇穴的发现就是根据暗影来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医适宜技术讲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特聘讲师主治医师现任中医科主任从医20年2009年师从郑全雄学习董氏奇穴深得真传使用董氏奇穴疗法治愈无数患者深得患者信赖陈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传授造福各方
【董氏奇穴】穴位奇、诊法奇、针法奇、效果奇
展开全文
— 根基深 —
代代相传 源远流长
讲课老师
陈文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医适宜技术讲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特聘讲师、主治医师、现任中医科主任、从医20年,2009年师从郑全雄学习董氏奇穴,深得真传,使用董氏奇穴疗法治愈无数患者,深得患者信赖,陈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传授,造福各方。
董氏奇穴针刺手法分为正刺、斜刺、浅刺、深刺和皮下刺,就这么几个,很容易上手,这是他的优点所在。虽然董氏奇穴操作手法简单,但是疗效丝毫不差于十四经穴。董氏奇穴也有其独特的针法,代表性的为倒马针法,动气针法和牵引针法,当然还有董氏刺血法。全身主要取穴仅50多个,辩证灵活,取穴精少。且取穴多在四肢,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秒杀疼痛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介绍和说明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介绍和说明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介绍和说明-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计有二穴点。

解剖:(血管)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正中神经之分支指掌侧固有神经。

(肌肉)屈指浅肌及屈指深肌肌腱、蚓状肌.骨间肌。

(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说明及发挥:※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

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

※本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

※本穴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

本人以此治愈数十例富贵手,平均三至四次即愈。

※本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

※本穴治手皮肤病及手掌皱裂,以患侧为主。

治其它各病以对侧为主。

※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皮肤骚痒亦有著效。

※本穴具有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系透过“肝与大肠通”之关系治疗多种疾病。

其治鼻病,一系经络作用,一则与疏肝亦有关.※本人曾治一严重手足干燥翻裂出血之妇人,已在数大医院治疗三月无效,手不能触物,足不能着地,经其子背负而来,仅在尺泽及委中三棱针点刺,二次即皮肤收口而愈,见者无不称叹刺血之妙。

【还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血管)在无名指尺侧,平爪甲根切迹,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

(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发肿、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至三分。

(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还巢穴位于阴掌无名指第二节e线上,仅一穴,取穴采二分点法,即无名指第二节靠近小指之侧黑白肉际中点。

※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配右还巢,针右妇科则配左还巢,治不孕症有极佳疗效。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上一)查查362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上一)查查362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上一)查查362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上一)董氏针灸配穴处方系统1、血虚头痛: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效果甚佳。

2、气血两虚、身体赢弱之头痛:针神耳上穴、外耳穴,特效。

3、神经衰弱之头痛:针正会穴、前会穴、镇静穴,效果佳。

4、脑部疾病所引起之头痛:(1)针火菊穴、火散穴,有效。

(2)针土顶穴、水顶穴,有卓效。

(3)针正筋穴,正宗穴,有奇效。

(4)针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效果卓著。

5、高血压之头痛:针三圣穴特效。

6、发高烧头痛:在五岭穴点刺出血,再针重魁穴,有卓效。

7、肾亏头痛:针通肾穴配水通穴、水金穴,有卓效。

8、头顶痛:针正筋穴、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有奇效。

9、舒张压过高头痛:在十八星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0、心脏病头痛:先点刺镇静穴、再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特效11、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脑神经衰弱头痛:在三重穴、四花穴、火羚穴、火通穴、金羚穴、金通穴、木通穴、木羚穴、上溪穴、下溪穴、内溪穴、水溪穴、外溪穴、水溪穴、解溪穴点刺出血,特效。

12、久年头痛、高血压头痛:在上俞、下俞穴、双奇穴、委中穴、三灵穴、三权穴、三弼穴、正阳一、正阳二、正阳三穴、火山穴、木棱穴、木陵穴、水生穴、火灵穴、火陵穴点刺出血,有奇效。

13、重感冒头痛:在金口穴、金北穴、金曲穴、金斗穴、火球穴、金吉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4、脏腑引起之头痛:可针火主穴、火硬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或针水曲穴、门金穴、火主穴。

15、外感引起之头痛:在总枢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放血、针神耳穴配灵骨穴。

16、临时性头痛:针四腑一穴、四腑二穴,配合上星穴放血或五岭穴放血。

17、感冒头痛:先于十八星穴放血,再针灵骨穴、大白穴。

18、头痛: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19、头痛:(1)针灵骨穴,立可缓和疼痛。

(2)背部五岭穴点刺,可立止头痛。

20、感冒头痛:三商穴点刺放血、十八星穴点刺放血21、头痛常用通用穴:灵骨穴配大白穴、神庭穴透上星穴、灵骨穴配火主穴、外耳穴、神耳上穴、神耳中穴、神耳下穴22、感冒头痛性头痛:风池穴+灵骨穴,特效23、过度疲劳性头痛:上营穴,特效24、紧张性、压力性头痛:丘墟穴+关元穴+太冲穴,特效25、气虚头痛:针灵骨穴、大白穴,有奇致(针刺深度要深,且需先针灵骨穴,再针大白穴)(二)偏头痛1、针七华穴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效,直刺效果相同。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本篇重点阐释董氏奇穴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公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生前之口授心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针灸完整的理论框架。

常波参考在台北跟杨老师随诊学习的心得笔记,将其理论之精华底蕴一一剖析,系统整理如次:(一)董氏奇穴之取用1.暗影及青筋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暗影(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这种方法除了反映病变,有助于诊断外,尚可在该处施针,产生治疗效应。

董公于此法甚为精通,并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气咳喘,五虎穴治手脚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为此方法之发挥。

青筋即青紫暴张之静脉血管,亦称郁络。

多见于肘、膝或小腿外侧,亦可见于鱼际、然谷部位。

董公认为许多久病、怪病、顽症痼疾均可见此反应,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

据杨老师经验,有些病刺血治疗一次,即有痊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

2.全息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公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

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公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

大白位置与三间位置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董公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

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03
董氏奇穴的治疗原理
董氏奇穴
是董景昌先生在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一套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董氏奇穴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系统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节脏腑功能、传导感应、传注信息的作用。
关系
董氏奇穴的治疗原理是依据经络系统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感应传导,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实践心得分享
在实践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董氏奇穴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需要耐心和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同时,针灸治疗也需要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董氏奇穴”是中医针灸的独特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
06
董氏奇穴的学习与应用
学习董氏奇穴,首先需要熟悉掌握各个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非经络系统
董氏奇穴的针刺手法独特,如倒马针、多针浅刺等,强调轻浅刺激,以气至病所为准则。
针刺手法独特
董氏奇穴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由董景昌先生所创。
起源
董氏奇穴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现今的体系。
发展历程
董氏奇穴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传承
董氏奇穴的历史与起源
避免感染
在刺激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感染。
01
02
03
结合整体观念
在应用董氏奇穴时,需要结合整体观念,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穴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灵活运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应用哪些穴位和刺激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持之以恒
为了取得最好的疗效,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刺激治疗,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董氏五行穴

董氏五行穴

3、足三重穴(足一重二重三重简称足三重穴)-------脾
位置;一重穴:足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二重穴:一重穴直上二寸
三重穴: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脑(癌)瘤、脑性麻痹、脑膜炎、脑震荡昏迷、甲状腺肿大、扁桃腺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乳瘤、乳房小叶增生、食道癌、舌下腺癌、脾脏肿大、腹膜炎
“董氏五行穴”,初由恩师廖裕仁(网名董氏针炙)提出,在经络运行体会里,只提了下五行,现在本人不揣简陋,结合实地经络运行体会,把上五行的位置予以确认公布,期望能给朋友们一个便捷的学习董氏奇穴的入门方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
1、上三黄(明黄、天黄、其黄简称上三黄)------肝
-
董氏奇穴入门[转贴]
董氏奇穴,以其穴位精当而疗效伟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朋友熟悉和运用。但初接触董氏奇穴的人朋友,不免感觉穴位太过繁多,而穴位名称又不似传统经穴那么容易记忆,有种不知从何处入手的感觉。现在告诉朋友们一个学习董氏奇穴的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那就是从“董氏五行穴”入手。
手肾关穴:手天皇穴向下一寸,
手地皇穴:手尺骨茎突上2.5寸处,近肠门穴
手人皇穴:手地皇穴上3寸处,近肝门穴。
主治:同足下三皇及足肾关
在具体运用“董氏五行穴”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其一,就是希望朋友们能够辩证施用,这样运用起来的效果是很快捷的。在针前先行诊脉,以轻按为主,先行诊到的脉,即可根据“董氏五行穴”选择相应穴位针治,针完后可再行诊脉,一般先行诊到之病脉即可得到缓解,患者病证减轻,然后针治第二层诊到的脉。这样一层一层地去治疗,最终得以五行平衡,身体康复。对于内科病证,“董氏五行穴”结合辩证施治,确实为我们中医治疗提供了一个简单便捷的方法。其二,就是可用手五行和足五行结合起来施治。可左手配右足,或右手配左足这样子,交替针治,既保证了治效,又减轻了病人总针一处的痛苦。其三,在施针时,结合患者病变部位,施以动气针法,效果更著。

专家阐述董氏奇穴的学术特色

专家阐述董氏奇穴的学术特色

专家阐述董氏奇穴的学术特色董氏奇穴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之学。

在董师景昌于1975年去逝后之16年间,我曾在国内多所医疗机构及学校讲授董氏奇穴,并应邀赴日本、新加坡、美国多次传授此一济世之学,国际远自欧洲、南非、中东前来学习者亦不乏人。

关于董师之学术思想,个人曾于1978、1981年两度在台湾三军总医院讲授奇穴时曾提及大致有下列几项:一、穴位分布有一定脉络可循,二、穴位命名易于了解穴性及实用,三、董氏针法不拘补泻,操作简易而疗效更著,四、董师之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五、董师善于用针刺调理脾胃,六、董师善用棱针刺血治疗重病,七、董师注重时间节令与针刺之配合,以提高疗效,八、董师执常通变,对于十四经穴尤其精通熟稔。

事实上,董氏奇穴仍有许多精彩高深的内涵,这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深入钻研,长久玩味,方能领悟体会,在拙著《针灸经纬》的许多章节中,可以寻出脉络并得到印证。

这里我再次简单的补充几点初谈董氏学术思想未及提出的几点特色如后:—、針刺重視深淺針刺的深淺關乎療效極大,古書中不乏記載,董氏奇穴中亦經常提及深淺不同的主治有别,例如:大間及小間穴之手術部份指出:『五分針,正下一分治心髒,二至二點五分爲肺分支神經』。

地士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

針深一寸五分治心髒病』。

地宗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

這些隻是列舉其一以示全部。

可以說董氏奇穴全部穴位,無不貫徹深淺之理。

董師用穴之深淺大緻依循下列幾項原則。

(一)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脏腑宜深刺。

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肓點刺出血即爲淺刺之例。

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巳舉例說明,其要旨爲治近宜淺,治遠宜深。

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寸半二寸治腸胃病,治心髒病氣喘病至少宜二寸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半以上,臨床應用确有至理。

(二)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董氏奇穴简介 • 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 • 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 • 董氏奇穴的实践和技巧 • 董氏奇穴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 董氏奇穴的案例分享
01
董氏奇穴简介
起源和历史
董氏奇穴源自董景昌先生,其 在中国*传承并发扬光大。
董氏奇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 帝时期,经过历代的完善和发 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多种取穴方法
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如 可以取局部穴位、远端穴位、脊椎 两侧穴位等。
疗效显著
董氏奇穴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尤 其对于一些常见病症和慢性病的治 疗效果较好。
适应症广泛
董氏奇穴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可以 用于治疗多种内外妇儿疾病,如头 痛、失眠、哮喘、痛经等。
03
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疗法
董氏奇穴对于缓解疼痛、改善 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董氏奇穴还可以改善身体的整 体机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董氏奇穴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大 量临床实践的验证,被誉为“ 绿色疗法”。
02
董氏奇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等。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行刺激,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
安全操作要点
1
在进行董氏奇穴刺激前,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 和考核,确保掌握正确的刺激方法和技巧。
2
在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 停止刺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及时就 医。
3
在进行刺激时,必须注意卫生和消毒,以免引 起感染。
06
要点一
按经配穴法
按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相应穴位进 行配伍,如“合谷配太冲,主治一切 疼痛”。
要点二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

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

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1.4 与正经穴位同穴异名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

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

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2 董氏奇穴刺法特点2.1 刺法简便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

“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

“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

“皮下刺”即沿皮进针。

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

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2.2 动气针法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2.3 倒马针法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

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2.4 刺络法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

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

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2.5 刺病象法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形态或颜色反应,如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

刺病象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

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

3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3.1 奇正相通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

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

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

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

又如“木斗穴”与“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

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3.2 骨膜刺激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

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同气相求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

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

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

3.4 活血化瘀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3.5 穴位合乎全息律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

举“水金穴”与“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

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

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3.6 脏腑别通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

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61、《三星一、二、三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肝膽神經、脾之神經。

主治:兩肋痛、肋膜炎、黃疸病、肝炎、口苦、耳聾、兩腿內側筋痛、胃脹、脾臟腫大。

治療方法:刺針法三星一示意图\三星一穴取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下五分處是穴。

斜刺三分。

三星二示意图三星二穴取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處是穴。

斜刺三分。

三星三示意图三星三穴取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五分處是穴。

直刺二~三分。

62、三海一、二、三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子宮興膀胱神經。

主治:急慢性腎盂炎、膀胱炎、子宮瘤、卵巢瘤、子宮炎、卵巢炎、坐骨神經痛、腰痛、脊椎炎、腎虧陽萎、早洩、增高、項緊痛、後腦疼痛、膽汁分泌不足。

治療方法:刺針法、三海一、二、穴同時取用、三海一穴示意图三海一穴取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下五分處是穴、斜刺三~八分。

三海二穴示意图三海二穴取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處是穴、直刺二分~五分三海三穴示意图三海三穴取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上五分處是穴、直刺二分~五分63、大白穴大白穴示意图大白穴取穴:手握拇指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靈骨穴下一寸處。

手背大拇指與食指叉骨陷中,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合谷穴外一寸骨邊、劑量:三稜針刺出血解剖位置:此處為第一手背側骨間筋、有撓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頭痛、偏頭痛、肺癌、肺炎、肺氣腫、肺積水、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

又治小兒氣喘、發高燒治療方法:放血法特特效主治:小兒氣喘、發高燒、肺炎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大白穴以三稜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肺炎(特效)。

64、《重子穴》重子穴示意图取穴:掌心向上,當大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一寸處是穴。

可與大白穴相通。

劑量:直刺一~二寸。

解剖位置:有僥骨神經、撓骨動脈、肺分支神經。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

治療方法:刺針法特效主治:小兒疾患特效配穴:重子穴治小兒疾患以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65、《重仙穴》重仙穴示意图取穴:手掌向上,大拇指骨與食指骨之間骨縫下是穴。

與靈骨穴相通。

劑量:三稜針刺出血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正中神經、肺分支神經、心分支神經。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小兒疾患特效配穴:重仙穴治小兒疾患以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66、《土水一穴》土水一穴示意图取穴:在手掌於拇指第一掌骨外側骨下陷處後一寸的下五分處是穴劑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解剖位置:針經過皮膚、皮下組織、通過拇指外轉肌而達到拇指對立肌外側,正中神經分枝、脾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全身骨腫痛、骨膜炎、坐骨神經痛、腰痛、兩腿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氣喘、扁桃腺炎。

治療方法:刺針法67、《土水二穴》土水二穴示意图取穴:手掌於拇指第一掌骨之外側骨下。

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劑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解剖位置:針經過皮膚、皮下組織、通過拇指外轉肌而達到拇指對立肌外側,正中神經分枝、脾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全身骨腫痛、骨膜炎、坐骨神經痛、腰痛、兩腿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氣喘、扁桃腺炎。

治療方法:刺針法68、《中白穴》(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中白穴示意图取穴:手背、握起拳頭,第四、五手骨之間,指關節上方五分處是穴。

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

(上一寸為中渚穴,有人誤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實為錯誤)。

劑量:直刺五分。

解剖位置:手背靜脈網,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腎分支神經,(又稱機動神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