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简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22 礼记二则 》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22 礼记二则 》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22 礼记二则》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重要文章,选自《礼记·大同篇》和《礼记·修身篇》。

这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大同理想社会和修身之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精髓。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礼记》这类古代经典文献,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词汇障碍,部分文言文词汇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2. 句式结构复杂,学生不易把握;3. 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学生难以深刻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文章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古代文献,体会儒家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文言文,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把握文章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儒家思想。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思想。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6单元《礼记》二则(教案)2022春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第6单元《礼记》二则(教案)2022春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二、核心文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领悟《礼记》二则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的智慧,提升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掌握《中庸篇》中中庸之道的内涵,理解其在行为、言语、思想上的实践意义。
-分析《礼记》二则的文化背景,体会古代礼仪制度在塑造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举例:《大同篇》中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要求学生理解“谋闭”、“盗窃乱贼”等词汇在古代社会的具体含义,以及这句话所反映的理想社会状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礼记》中的“大同”和“中庸”这两个基本概念。“大同”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强调公平正义;“中庸”则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处世哲学。它们都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同篇》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它是如何体现大同理念的,以及《中庸篇》中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4.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将《礼记》中的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礼记》二则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大同”、“中庸”等关键词语的意义,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
-领悟《大同篇》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社会价值观。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们明白《礼记》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本课中的文言文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 文本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 文本解读

《礼记》二则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礼记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戴德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2.文题诠释《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本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说明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大道”,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如青天,朗朗圪坤,光明正大,普天之下,公平正义。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第十三讲儒家思想初探——《礼记》二则【知识窗】《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文本赏析】《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即使。

嘉:美好的。

肴:用鱼肉做成的荤菜。

泛指精美可口的食物。

弗:不。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文本解读(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文本解读(部编本)

《<礼记>二则》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礼记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戴德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2.文题诠释《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本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说明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大道”,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如青天,朗朗圪坤,光明正大,普天之下,公平正义。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讲信修睦mù 矜 guān
男有分 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为己 wù
wèi
二读标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一旦错过了时机以后再学, 即使再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 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只有 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探讨钻研的 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 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 的地方下手。
不独子(以……为子 )其子( 子女 ),使老有所 终(善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 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 孤( 幼而无父 )、独( 老而无子 )、 废疾( 有残废而不能做事 )者( ……的人 )皆 有所养,男有分(职分,职守 ),女有归 ( 女子出嫁 )。
货恶( 憎恨 )其弃( 扔 )于地也,不必藏 ( 私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 所以 )谋闭而不兴( 兴起 ),盗 窃乱贼( 作乱害人的事 )而不作(兴起 ),故 外户( 门 )而不闭( 关闭 )。是谓大同。
•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 动词。 (2)一:真是,实在。 (3)而: 乃。 (4)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5)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 等。 (6)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 对学生的称呼。(7)识(zhì):记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诫子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2.文章中心概括《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简介(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简介(部编本)

《礼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完整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完整课件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精读课文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理 清
(第1.2句)
文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3.4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构 第三层: 总结语, 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5.6句)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 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 选拔) 2.矜、寡、孤、独、废状元成疾才路 者皆有所养 (通“鳏”, 指状元成老才路 而无妻的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 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归宿 今义: 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作乱 今义: 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 以为……亲, 以为……子) 2.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 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课文解读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 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 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
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 造成铺排效果, 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精品课件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精读细研 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精读细研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整体感知
虽有佳肴
即使。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大道之行也 之 自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 ·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jǐ);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wèi)己(j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嘉肴”与“类至比道”引做入类比,指出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从“教”和“学”两方面逐层论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提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印证
虽有嘉肴 之 诵读品味
全文共五句话,每一句诵读时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体现文意呢?
是故①谋闭而不兴②,盗窃乱贼③而不作④, 故外户而不闭⑤,是⑥谓⑦大同⑧。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①是故:因此,所以。
⑤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②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⑥是:这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与君共勉
嘉肴美味需品尝,至道启蒙在学堂。 学后才知己不足,教过方晓要自强。 知困奋发多勉励,满足懈怠悔断肠。 教学相长君要记,赠人玫瑰手余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之行也》中所阐述的理想社会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大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高尚道德和智慧。它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理想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天下为公”的理念。这个理念展示了在理想社会中,公共利益高于一切,人们应该如何选贤与能,实现社会和谐。
6.相关文化知识拓展:介绍与《礼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深入了解《礼记》及儒家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课堂活动方面,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践活动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们通过书面表达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பைடு நூலகம்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大道之行也《礼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大道之行也《礼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 //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 //谋闭 /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打靶归来 男有分,女有归
她待人很亲切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Fra bibliotek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已。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 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
——十六大报告
• 共产党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文人笔下的理想社会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范仲淹: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康有为《大同书》 :
“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 族之异,无兵争之 事……铁道横织于地面,汽球 飞舞于天空, ……无乡邑(yì)之殊,无 僻闹之异, 所谓大同,所谓太平 也。”
孙中山向往的理想社会:
“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 所。”
“国家为人民共有,政治为人民共管,利益为人 民共享。”
中国和谐社会
“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障, ------ 使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业。 ------ 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系,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 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礼记》,⼜名《⼩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战国⾄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2课《礼记⼆则》课⽂原⽂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不知其旨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

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也。

《兑命》⽈:“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道之⾏也 ⼤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同。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2课《礼记⼆则》知识点 ⼤道之⾏也 ⼀、课⽂翻译 原⽂:⼤道之⾏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尚、有才⼲的⼈,(⼈⼈)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

原⽂: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注释 亲其亲:第⼀个“亲”,名词的意动⽤法,以……为亲;第⼆个“亲”,⽗母。

⼦其⼦:第⼀个“⼦”,名词的意动⽤法,以……为⼦;第⼆个“⼦”,⼦⼥。

终:终⽼,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妻;寡,⽼⽽⽆夫;孤,幼⽽⽆⽗;独,⽼⽽⽆⼦的⼈;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因此⼈们不只是敬爱⾃⼰的⽗母,不只是疼爱⾃⼰的⼦⼥,使⽼年⼈能安享晚年,使壮年⼈能为社会效⼒,使孩⼦健康成长,使⽼⽽⽆妻的⼈、⽼⽽⽆夫的⼈、幼⽽⽆⽗的⼈、⽼⽽⽆⼦的⼈、有残疾的⼈都有⼈供养,男⼦有职业,⼥⼦有归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是故学
,教

知不足,然后
;知困,然后
。故曰:“
”。
《兑命》曰:“
”。其

1、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2、疏通文意。(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疏通文意之—— 理解以下词语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虽有嘉肴: 即使;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 甘美。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也: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教然后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梳理脉络悟美感
文章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引 出这个话题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了哪部著作来论证这个道 理?(用原句回答)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 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 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 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 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 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 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积累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22.《礼记》二则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自学检测一(3分钟)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门闩(shuān )
自学指导(二)
(6分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施行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通“举”,选举 诚信 和睦
大道之行也
孙中山及其题词
第一课时
学 习 目 标 (1分钟)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关键词句的意思,
能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礼记》简介:(1分钟)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学记》、《中 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
小结:(1分钟)
1、通假字:
(1)“与” :通“举” 选拔、推荐。
(2) “矜” :“鳏” 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做名词,老年人 中年人
自学指导、检测(三) (8分钟)
思考: “大道” 、“大同” 、“大道
之行也” 如何理解?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 信, 培养和睦的(气氛) 。
因此 故人不独
1对亲于自其财己货2亲,2,父人不母们独憎子恨其子把,它使扔老老年有人所终中,年壮人
单独在1地以上…的…为行亲为,却不一定要自
有所用,己中幼私不有藏肯所;尽长人 力,矜们 的、憎 行寡幼恶 为、年在 ,孤丧共 却、父同 不独的劳 一、人废动定老疾而者无皆子有的所人养,
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 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 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 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
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