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合集下载

论唐代韩柳古文运动

论唐代韩柳古文运动

论唐代韩柳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初唐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萧颖士和李华提出“宗经”、“说道”和“尚简”;韩会和柳冕提出文章的教化作用,独孤及提出“文师两汉”,梁肃教人要“敦古风”,元结主张为文“救世励俗”,都为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作准备。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加入从事古文写作,由于有理论有创作,故有成就。

附和者有李靓、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

韩愈有自信,百折不回,又善于宣传,广收门徒,于是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韩愈主张思想复古、文学复古,以复古道为目的,复古文为手段,而所谓“道”,是指儒家的道。

韩愈在继承的基础上,亦有所创造和革新,主张学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柳宗元论文意见,与韩愈不尽相同,但反六朝与复古的观点却一致。

柳宗元所谓的“道”,比韩愈更广泛。

柳宗元散文创作成绩优美,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

韩愈、柳宗元提倡平浅质朴的散文,使空虚华美的骈文遭受打击而一度衰落。

韩、柳诸人致力于古文创作,使唐代的古文得到很好成绩;元稹、白居易一派的社会诗,也受他们理论的影响。

古文运动也影响唐代传奇的发展。

唐代古文运动直接影响到宋代古文运动,而其对散文的影响则远及清代。

由于重视古文,经史遂成为文学的正统。

但过于偏重文学的实际功用,而轻视了艺术的生命与美的价值,也容易造成后代贵古贱今的观念。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代其文体发展

唐代其文体发展

• 温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是 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 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 《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 《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 奇小说集《乾巽子》(巽[xùn])。
• 2、温庭筠词的艺术特征——浓丽婉约

温庭筠词题材比较狭窄,几乎所有的词都抒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 一、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韩、柳之后,古文逐渐走向衰落,但小品文
异军突起,大放光彩,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
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
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
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
写闺情怨思,刘熙载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
然类不出乎绮怨”(《艺概·词曲概》);但在
艺术技巧上很有特色。
• (1)抒情含蓄委婉——以隐约迷离的意境, 暗示幽深莫名的心曲。
• 温词善用渲染、比兴等手法,选取大量典型事
物、景物创造特定的氛围、色调,凭借烟柳迷蒙、 春花飘零、细雨绵绵、绿草萋萋、明月凄凉和漏 声断续、角声呜咽等等,烘托人物形象,暗示心 理活动,令人从中体味人物情怀。
•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
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
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二、中唐时期
• 中唐以后,填词的风气在文人中间日益盛行, 词开始由民间逐渐转入文人手中。中唐填词的文 人很多,以词唱和已蔚然成风。
• 中唐文人词,题材比较广泛,或写仕途的坎坷, 或写离别、乡思以及咏史咏物、纪行写景等等, 具有较多现实内容和生活气息。即使表现妇女题 材,也多欢快情歌;闺怨愁思之作也情调健康颇 类民歌,丽而不靡。

如何评价唐代的古文运动

如何评价唐代的古文运动

如何评价唐代的古文运动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

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1)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等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创作,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

他们主张“文以明道”,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同时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

韩愈论文也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古文运动的健将们大量使用“古文”、“文章”之类词语,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在理论上予以倡导,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

(3)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之后的大散文家,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
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写作技巧。

本文将对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全面展现朱自清散文的独特之处。

一、情感化的文风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化的文风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引导了读者的情感。

例如《背影》一文,让人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春》一文则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美好。

朱自清的情感化文风,源于他在散文写作中始终强调人性、情感与人情的重要性,他试图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他看来,真正的优秀散文必须从感情的深处出发,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二、自然化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也以自然化的文体为主要特征。

他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流畅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丰富。

例如《钓矶》一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小小的钓矶在河畔的美妙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朱自清的自然化文体,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在他看来,自然是最为真诚的美,是诗意与意境的源泉。

因此,他倡导以自然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景,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的融洽与和谐。

三、抒情化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还以抒情化的表达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也强调对感情进行抒发。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抒情化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张扬和表达。

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工具,散文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展现情感、传达思想,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感悟。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独具一格,其情感化的文风、自然化的文体和抒情化的表达都体现了他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与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文学经验。

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我们应该倡导情感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的写作风格,用真情实感感动人心,用自然化的语言赋予文字新的生命与美感。

开散文辞赋化风气之先的文章

开散文辞赋化风气之先的文章

开散文辞赋化风气之先的文章辞赋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可以说是占了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它汇聚了中国的文化精华,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与思想。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散文作为一种简洁而真实的文体,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

然而近年来,一些散文作品却开始走上了辞赋化的路线,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感到担忧。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崇高的语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哲思,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而散文则更加注重笔者对真实经验的描写和真实情感的表达。

散文的风格应该是轻盈而真实,贴近生活,而不是紧张而矫揉造作的。

但是随着一定数量的散文作品采用了辞赋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我们不禁会想到,散文辞赋化的风气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势态?散文辞赋化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当下许多人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已经出现了转变。

传统的文化理念强调的是文风清丽、文字真切,是士大夫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当下社会却在追求速效、追求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社会僵化的氛围,不禁使得作者倾向于用内容稀少而形式华丽的方式来获得读者的关注。

而这种写作方式,却不仅容易导致作品喧宾夺主,更可能让读者将自己所体验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抛之脑后。

在笔者看来,散文不应该成为辞赋的廉价代替品,也不应该因为一些得到大众群体的认同而舍弃自身应有的属性。

文字是我们人类语言表达的载体,而文字的真诚和真实,直接决定着它所带给读者的气息和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加自然、更加真实的散文写作方式,这样才能让散文在体现作者个性、代表时代气息的同时,在真实性和内涵性上实现更高的平衡。

散文辞赋化风气在盛行的当下,在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中,都可能带来种种不利因素。

唯有警惕这种风气,时刻保持文字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的个性,方能让散文带给读者更真实的生活味儿,更深刻的文化气息,消弭流行的辞赋化风气,还散文始于至真、至美的本色。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就像海上的浪涛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数量之多,难以数计。

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以下三次:(1)中唐古文运动①从初唐以来,就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陈子昂还明确提出要继承“汉魏风骨”。

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或友朋游从,或师生相继,形成了若干个文人群落。

他们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有: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由此出发,他们进一步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四俪六”,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在韩愈、柳宗元倡导文体文风改革并从事散体文创作的同时,中唐文坛还活跃着一大批古文作家。

他们或自出机杼,或受韩、柳影响,纷纷投入散体文的写作。

如刘禹锡、白居易等。

②韩愈、柳宗元在散文文体文风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

这就使它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

二是它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

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

“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这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①宋初,王禹偁首先站出来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但是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则首推柳开,他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的观点,对后来的古文家和理学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尽管他大声疾呼,却应者寥寥,没有对文坛产生实际的影响。

20 隋唐五代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20 隋唐五代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三、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所谓“杂文学” 是相对于 纯文学而言的。纯文学指非功利、 重抒情的美文 ; 混美文与非美文 为一的 , 我们称为杂文学。我国 早期文学与非文学是不分的。齐 梁之际 , 有文、笔问题的讨论 , 各人看法不同 , 但一种要把美文 与非美文区别开来的意向却清晰 可见。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 , 就文学自身的演进而言 , 这一观 念更重视文学的特质, 意在把 “文学” 从杂的境地纯化出来。
三、文体与文风改革
由此可见, 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 韩、柳二人 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 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 践的组成部分, 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 现实品格, 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 , 创作了 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 文杰作。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愈、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一节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西魏的苏绰和隋的李谔, 都提出过文体复古的主 张, 但都未曾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初唐陈子昂提倡 风雅兴寄, 在唐代影响很大, 但其时并未形成文体文 风改革的普遍风气。文体的由骈而散, 在开元时期已 有相当的发展, 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出现, 则是在安 史之乱以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 使盛唐时代强大 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 代之而起的, 是藩 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 以及吏治 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 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 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 越过 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围绕这一核心, 韩愈 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 明君臣之 义, 严华夷之防, 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 力的抨击。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8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8.1 复习笔记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1.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安史之乱以后,社会上有了藩镇割据、佛老蕃滋等一系列问题。

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2.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1)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安史之乱后,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2)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

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他更重视的,乃是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

3.文体与文风改革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二、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1.唐代的骈文唐代骈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

2.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1)萧颖士、李华倡导宗经,提倡走向文学上的复古。

(2)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

(3)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一是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二是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

(4)韩、柳的古文理论①内容a.“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

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b.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c.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d.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散文文体的演变与风格特点

散文文体的演变与风格特点

散文文体的演变与风格特点散文是一种写作体裁,早在古代就有出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一直是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诗歌和小说。

本文将从散文文体的演变和风格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散文的内涵和形式。

一、散文文体的演变散文文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师说》、《庄子》等篇目。

但在古代,散文并没有被单独成为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与其他文学形式结合使用。

唐代是我国散文文体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散文家,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

唐代散文作品的特点是语言平易近人,感性鲜明,内容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思想性,它们的文学成就起着促进文言文半文半白文的发展作用。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更是散文文体的辉煌时期。

散文作品逐渐与诗歌、戏曲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

宋代散文主要有两派风格,一派是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格调清丽、描写细腻的文风,另一派则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自由的文风。

明代散文追求真实感,重视个性,同时意识到了散文艺术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清代散文则注重形式的精美,多采取借物抒情的手法,还有许多散文家尝试用方言写作。

二、散文文体的风格特点散文的风格特点是多样的,不同的时代、地域和作者,其散文风格也千差万别。

但是,散文的共同特点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经验、感悟和思考,它可以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形象、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叙事和描写的特点。

1. 个人化表达散文的主题和素材往往源自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因此散文往往具有明显的个人化表达特色。

散文家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经验为素材,使用激情、语言、思维等个人的工具,达到情感传递的目的。

2. 真实感强相比其他文化形式,散文更强调“真实感”。

散文家将生活中的趣事、感悟和思考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散文的“真实性”是它能够情感共鸣的重要基础。

3.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散文特有的一种表现方式,常常用寓言、比喻等手法,将具象的事物转为抽象的概念,表现出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体现出了散文艺术价值。

论安史之乱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论安史之乱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论安史之乱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发生在755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以下五点展开研究。

一、安史之乱对诗人的影响百馀年积的盛唐景象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中外融合的,所以当时的各路文人无不豪言壮语地诉说自己的报国入仕雄心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熟知不向边庭哭,纵死犹问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是一种誓死愿效国的英雄气魄。

即便无缘于做官,也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求引进之信心;文人隐居观景也是雅兴十足,“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或在边塞抒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整体而言盛唐诗风是昂扬奋发的,诗人们都勇于表现自我和歌颂理想,甚至狂妄自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好景难续,安史之乱这场空前战祸,致使人们过着食不填肚、颠沛流离、杀戮破坏、灾难深沉的生活,经济更是直线下降。

连皇帝都坐不安稳的日子,王昌龄、王维、储光羲等诗人都被迫接受伪职或被贬荒地,无疑给诗人们的命运和理想打上叹号!之前“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之后便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临终歌》)。

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的。

多样的生活让诗人对自己的命运和理想进行审视和反省。

因此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题材也由追捧功名利禄,转向描写底层百姓——“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

贫妻白发输残税,馀寇黄河未解围”(《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二、唐诗风格巨变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经安史之乱后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

中国散文文体在古文运动【浅析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古文运动 ”】

中国散文文体在古文运动【浅析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古文运动 ”】

中国散文文体在古文运动【浅析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古文运动”】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

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西魏的苏绰和隋的李谔,都提出过文体复古的主张,但都未尝产生实际的影响。

初唐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在唐代影响很大,但其时并未形成文体文风改革的普遍风气。

文体的由骈而散,在开元时期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出现,则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元稹说他目睹混乱的政局: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

(《叙诗寄乐天书》)韩愈放言宣称: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龊龊》)连那位以穷愁悲吟著名的孟郊,也发为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难,暮思除国仇(《百忧》)的高唱。

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垍、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唐初修《五经正义》,重章句之学,而疏于义理之探讨。

这对于儒学的发展与致用是有碍的。

当时刘知几和王元感曾提出过批评,却未能改变此种守章句的学风。

安史乱后,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独孤及、柳冕、权德舆等都持这种主张,而这种新倾向的代表,是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

古代文学史复习材料大二下.doc

古代文学史复习材料大二下.doc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 北朝作家如卢思道《从军行》、杨索《出塞》、薛道衡《昔昔盐》2. 上官体上官体是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山上官仪形成的一种诗风。

上官体工于格律,与宫廷诗发展相适应。

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体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Z气。

3. 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1. 文章四友:崔融、苏味道、李娇、杜审言。

5. 五律定型是山宋之问和沈徐期最后完成的。

他们活动的时代大致匝合,彼此之间有很多交往。

他们一起为五律的定梨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五律定型,主要是约句准篇,冋忌声病,即确定五律的句数和篇幅,共八句,整齐的五言句。

避免各种声病,主要指确立了五律的声律规范,即粘对律。

五律定型了,七律的定型就顺水推舟。

因此在五律定型后不久七律也定型了。

6. 陈子昂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的38首《感遇》。

他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屮。

7.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1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來,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1提出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來,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9.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1. 盛唐的诗人群体:%1王维、孟浩然与创适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1王翰、王昌龄、李硕、崔颍、祖咏等创适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1高适、岑参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2. 王维的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名的《網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晩年隐居辎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3. 王维的诗歌与孟浩然诗歌的不同:%1王维诗歌题材和风格都很丰自。

边眾诗、游侠诗、女性诗都有将彩之作。

这些作品多数写于早年,表现出生命的激情,被入谷仙介称为“充满年情感”。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欧阳修
• 欧阳修在政治界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威望很高。 他不仅是散文大家,诗、词、骈文也是一代名手。倡 导古文运动取得成功,是因他不只发议论,同时在创 作上也有优异的成就。同时,有他的朋辈苏洵、尹洙、 梅尧臣、苏舜钦等切磋,门下苏轼、曾巩、王安石等 推动,古文运动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集团,而达到 比韩、柳时代更有力更普遍的成就。 • 在文学思想上,欧阳修是重道又重文,先道而后文。 还提出学者要以韩文为学习对象。后来,韩文竟行世 三十多年。由于古文运动成功,散文得到发扬光大, 便取代了骈文地位。而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散文系统 因之建立,成为后人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 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 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就内容言, 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 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就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 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 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 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 唐代散文是继先秦两汉之后,我国散文创作的又 一高峰。
赏析
•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韩愈 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在形 式上、内容指向上都有改变。这种对祭文体的创 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 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在这里作者 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 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 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 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 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宋代散文与古文运动
• 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 段。从古代散文演变的历程来看,宋代散文是 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明文学家宋濂: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300百余年间, 出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和作品。“唐宋古文八 大家”里有六位是宋人(欧阳修、三苏、曾巩、 王安石)。宋代散文数量丰富,风格流派众多, 佳作纷呈。同时在散文理论和体式上也多有开 拓,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 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全集[1]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全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四.简答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五.论述1、屈原《离骚》中的爱国精神。

2、屈原《九歌》和《九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二.简答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①论说文。此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
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
《原人》;一是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
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
不少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
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
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 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 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 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 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 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 文,如《杂说》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进学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
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
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
思想的散文。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等,先后
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
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
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
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
段,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且影响深远的文学革
新运动。
• 古文运动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 以单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于 先秦典籍,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 文体。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对 骈文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且影响深远的文学革新运动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展开全文1.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答: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首先,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

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唐代文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其次,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唐宋文学试题

唐宋文学试题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二、填空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三、填空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五、论述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三、填空1、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的静逸明秀诗境。

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

3、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作诗深受禅风重染,作品多带有。

4、盛唐诗人中,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之美。

变位的名词解释汉语言文学

变位的名词解释汉语言文学

变位的名词解释汉语言文学
变位,古代说唱文学体裁,兴起于唐代。

在诗歌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散文文体文风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的同时,唐代在其他文体的发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小说出现了新的体式唐传奇。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它的发展与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大致同步,中唐达于极盛,至晚唐而稍衰。

除唐传奇之外,此时还出现了通俗文体俗讲和变位。

俗讲和变位,不仅扩大了文学的传播与影响,而且在文学渐渐由雅而俗的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变位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但变位实物则19世纪末才发现
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近代学者多用变位的名称概举俗讲经文及俗赋、词文、话本等说唱文学,如《敦煌变位集》就收入了多种文体的通俗文学作品。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陆续提出疑议,认为变位应以原题有“变”字的文体作为标准。

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理解,变位实质上都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并以说唱相间为其主要艺术特征,应当视为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

小议古文运动

小议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背景
理论主张
韩愈,柳宗元等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唐朝,一个诗歌的高度繁荣时期,而散文的文体文风才开始相对之前较为系统的文学革新,即“古文运动”。

初唐时期,依旧延续华丽空洞的骈文之风,虽有部分文人尝试变新,但远不能形成风气。

封建时期的文风总是受政治所影响的,社会的动荡引起怀有忧患意识的人士思欲变革,中兴王朝,复兴儒学思潮亦相伴而到,也促成了政治改革。

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文学思潮推向高峰。

韩愈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

柳宗元重新阐发儒家义理,期通经以致用。

两人还提出“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韩愈自己创作了大量质实真切的作品,还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给予扶持和称赞。

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的以古文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便到来了。

唐骈文对早期散文古朴简单的格局转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也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所以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也触发文体文风改革。

初唐时已有文人的部分作品流走活泼生气和刚健风格,进入盛唐,骈体文风更有改变。

骈文发展到中唐陆贽手里,已达变化的极致,对使骈文平易化,应用化有突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理论背景:杂文学观念的回归
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 纯文学,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的, 我们称为杂文学观念。
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 一终,散文的发展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这 一现象,就文学自身的演进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杂文学观 念在特定时期重建的意义而言,则是一种进步。因为这一观念蕴含 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给予当时和此后的散文发展以深远影 响。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体文相对 于骈体文的优长。
5、传记、碑志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张中 丞传后叙》、《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等,叙事中或加渲染, 或杂谐谑,也写得很生动传神。
碑志早在汉代已开始流行,其主要特点是在不太长的篇幅内历 叙传主德行、事迹,而多有谀美之词,久而久之,便形成空洞呆板 的格套,令人读来生厌。韩愈所写75篇碑志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谀 墓之文”,被人诟病。
四、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1、韩、柳古文理论之差异
大体上说,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与韩愈很相 近。在评价骈文时不无偏激,在强调以道为根 本时难免忽视文学的独立价值,但同时却也很 重视文辞气势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
在文章具体表现方面,柳宗元的看法与韩 愈有些不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柳侯 祠(原柳侯公园)内柳宗元塑 像
杂文学→文笔→文章
↑←←←←←←↓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初盛唐散体文创作 1、陈子昂之前的创作:已较少浮词赘典,骈体多杂散语 2、陈子昂的散文创作:间有骈句的散体
3、从陈子昂至韩、柳的散文创作
①从陈子昂开元末 A.散文作者增多,散体领域扩大 B.诗人之文成就杰出 ②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二、韩、柳散文创作的开拓
1、勇于创新,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①否定“文笔”之分,变“笔”为“文”
②博采众长,自铸伟词
A.语言 韩愈既力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南阳樊诏述
墓志铭》)和“体备”、“词足”(《答尉迟生书》)。
柳宗元也力主搏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对遣词造句和文势的营造 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诗的格律化、文的骈俪化,同是六朝文学的结晶和主要特征, 而前者为唐人所继承发展,后者到中唐以后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这 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原因:
诗歌,尽管也有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性、 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的,它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特殊要求,也似乎 是无可非议。
文章则不同,它作为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形式上的 过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很大妨害;而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 看,、论说文
①内容 A.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
B.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 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 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
②特点: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
2、杂文: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3、序文:言简意赅,形式多样,感情充沛,真挚动人
中唐古文运动:是一种打着复古旗号的文章革新运动。提倡著 文要恢复先秦两汉儒学传统,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为现实社会政 治服务。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这和当时 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这是散文 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代表作家韩愈、柳宗元。
第一节 文体文风改革背景
(2)评价
①积极意义 A.具有与现实政治紧相关联的实践性品格; B.承认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在主张“师古 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创新和风格个性化。 ②消极意义 A.一旦脱离了产生的具体环境,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存在时,便会成 为一种束缚,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常常使得文 章缺乏真情实感,充满道学气; B.个人内在情感与个性的表现与“道”的要求常常会出现矛盾。面 对这种矛盾,韩愈在理论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认 人的内在情感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试图把这些感 情尽可能纳入合乎封建伦常的规范中。
(1)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而柳宗元则比较偏 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
B.技巧 韩愈善于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
2、以情为文,强化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使唐代 散文面目为之一变
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其穷苦 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备了源于现实 的情感力度。
柳文则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 椎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 的不少论说文“笔笔锋刃,无坚不摧”(林云铭《古文析义》)。
一、中兴愿望 二、儒学复兴 三、政治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一、唐代骈文的新变化: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 畅
1、初唐“四杰”将慷慨不平之气注入骈文的创作之中 2、盛唐运散入骈,以诗为骈
①“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运散入骈 ②李白以诗为骈
3、中唐陆贽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
二、文体改革的理论先驱
1、初唐文人对骈体文风的批评 2、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提出复古宗 经的理论
①萧颖士、李华的宗经复古论 ②独孤及的“先道德而后文学”论 ③柳冕的教化论 ④局限与意义 A.局限:缺乏实践性品格 B.意义:推进了文体改革的出现
3、韩、柳的古文理论
(1)内容 ①文以明道 ②“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 ③ “自树立,不因循” ④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4、祭文
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具浓厚的抒情色彩。
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 一种庄肃之感。
而此文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 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 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 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