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住行)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第一篇:傣族的衣食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
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傣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饮食习惯。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傣族的衣食特点。
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保护身体,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傣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多样,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白色或淡蓝色上衣和长裤。
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更为华丽和复杂,她们穿着以红色为主的上衣和长裙,并配以各种精美的饰品,如银饰、玛瑙项链和头饰。
傣族女性还擅长绣花,她们常常用鲜艳多彩的线线组成精美的花纹,在服装上绣上自己的心思和美好祝愿。
傣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充满了特色。
傣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善于烹调各种美味佳肴。
傣族的餐桌上常常会有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药材,如芒果、柚子、葱姜蒜等。
傣族人民还非常擅长制作糕点和点心,如傣式年糕、傣式凤梨酥等。
这些食物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口感独特,深受各地游客和食客的喜爱。
傣族的生活方式也与他们的衣食文化密切相关。
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他们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水稻和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非常敬畏,他们尊崇大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生活节俭而有规律。
傣族人民也非常重视团结和互助,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工作和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了解傣族的衣食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民族。
傣族的传统服装和特色美食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傣族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时刻。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傣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第二篇:傣族的住行傣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的住房和交通方式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傣族的住行习惯。
傣族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楼房或竹楼,并以农村为主。
不同的民族的衣食住行
第一页,共23页。
• 绚丽的民族服饰 • 民族食品 • 形式多样的住房 • 独特(dútè)的交通工具
第二页,共23页。
各民族服饰 —— (Dǎizú)—— ——
苗
傣
彝
族
族
族
苗
白
服
褶
裙
筒 裙
第三页,共23页。
各民族服饰
• 藏族的服装主 要是传统藏服 ,特点是长袖 (chánɡ xiù)、 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 (chánɡ xiù)长 袍,夏着无袖 长袍,内穿各 种颜色与花纹
绚丽(xuànlì)的民族服装
第六页,共23页。
苗族(Miáozú)
蒙古族
第七页,共23页。
民族(mínzú)食品
蒙古族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 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 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维吾尔族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 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 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 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 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
第五页,共23页。
•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 藏族服装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 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 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 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
• 苗族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 “白苗”、“黑 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fú shì)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 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 服饰也各各不同。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衣食住行及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原因
(3)气候(气温、降水)与民居(住)
①东南亚、我国傣族——高脚屋、竹楼——高温潮湿; ②西亚北非——土墙、小窗、厚墙——炎热、多风沙; ③我国北方——屋顶坡度小、墙矮、窗小——气温较低、 降水较少; ④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墙高、窗大——气温高、 降水多; ⑤黄土高原——窑洞——冬冷夏热,黄土深厚; ⑥陕西南部半坡房降水主要来自一侧; ⑦内蒙古、新疆——蒙古包(毡房)——拆迁、安装容 易; ⑧西北地区——平顶房——降水稀少; ⑨北方地区——火炕——冬季寒冷; ⑩藏族地区——内饰色彩鲜艳的住房——外界色彩单一。
衣食住行及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原因
(1)气候与服饰(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饰
热带地区 温带地区 寒带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单衣 随季节变化有不同的衣服 厚衣服 藏袍
(2)气候、物产与饮食(食)
饮食
寒冷的冬季 南方居民 吃火锅 米饭 面食 麻、辣 牛羊肉 牛羊肉 稻米
北方居民
四川、贵州、云南 牧区居民 西欧居民 东南亚居民
(4)气候与交通、地形
①北方以 交通运输(铁路、公路) ——地形平坦、降水少;
②南方以水运为主——降水多,河网密布, 传统交通工具是“船”。
(5)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①北方:过年过节吃饺子、挂宫灯,放鞭炮,划旱船等; ②南方:过年过节吃糯米糕、元宵,划龙舟,舞狮子、 对山歌等;以及南北方都有的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③少数民族:火把节、泼水节、开斋节、那达慕、锅庄舞、 叼羊、赛马、姑娘追等; ④国外的:狂欢节、斗牛、地中海日光浴、沙特阿拉伯的 屋顶宾馆、南美洲的草裙舞等。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的衣食
住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傣族的服饰以色彩艳丽、绣制精美而著称。
传统的傣族
服饰通常由长袍、披肩、头巾等组成,女性服饰更加华丽多姿,常
常配有银饰和手工绣花。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傣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和水果为主,辅以鱼类
和肉类。
傣族人民喜欢酸、辣、香的口味,他们的饮食文化受到泰国、缅甸等邻国的影响,因此在烹饪方法和调味上有独特之处。
此外,傣族人还有一种特色饮品叫做“傣味茶”,是以茶叶、花草、
水果等多种原料熬制而成,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在居住方面,傣族人民多居住在木质或竹质的房屋中,房屋建
筑多为平房或楼房,风格独特。
他们的房屋常常会进行彩绘和装饰,以反映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至于出行方式,傣族人民多使用象、马、船等交通工具,尤其
是在水乡地区,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此外,傣族还有一种特色的
交通工具叫做“泰式三轮车”,是一种类似于人力车的交通工具,
常用于短途出行。
总的来说,傣族的衣食住行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
所帮助。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
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
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
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
傣族的衣食住行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傣族的衣食住行(一)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四川和缅甸等地。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衣食住行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衣服傣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主要有男女两种不同的款式。
男子多穿长袍,制作精细,花纹绚丽,颜色丰富。
而傣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更为繁复,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女子的服饰由多件单品组成,主要包括上衣、长裙、围裙、腰带等。
这些服饰都采用了傣族独特的刺绣和染色工艺,色彩鲜艳且富有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情欢乐的节日氛围之中。
二、食物傣族人的饮食习惯以米饭和鱼类为主。
他们将鱼放入竹筒中,加入各种香料和调料,然后用火烧烤。
这种特色的烧鱼方式被称为“竹筒鱼”,不仅保持了鱼肉的鲜嫩口感,还带有竹筒的清香味道。
除了鱼类,傣族人还常食用蔬果、禽肉和糯米等食物。
此外,他们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例如吃辣椒、嚼槟榔等。
三、住房傣族人的住房主要是木屋,这种木屋一般为一栋单层建筑,坐北朝南,建筑结构稳固。
傣族木屋的特点是使用大量的木材和竹子,屋顶通常采用斜坡状,能够有效地避免雨水积聚。
在外墙装饰方面,傣族人喜欢采用饰物装饰,比如彩绘、壁画、雕刻等。
屋内则以简洁舒适为主,摆放着家具、织物和民族艺术品。
四、交通傣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和象。
由于傣族地区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水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
傣族人擅长驾驭木船,他们利用木船在水上进行货物运输和往来交流。
此外,傣族地区还有大量的亚洲象资源,傣族人通过驯养和驾驭大象,用它们来进行农田耕作和商贸活动,成为了独特的象背文化。
傣族的衣食住行(二)五、节庆傣族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灯节和泼水节。
傣族的水灯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人们会在这一天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将其放在江河湖海中让其漂流,象征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而泼水节则是傣族人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盛大庆典,人们互相泼水,象征着冲洗烦恼、祈福新年。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一、蒙古族1、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食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二、维吾尔族1、节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壮族 风俗文化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时代特色 2、缺乏品牌意识 3、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4、宣传力度差 5、旅游商品销售手段落后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政府支持旅游商品开发 2、旅游商品要不断创新 3、销售方式要改革 4、注重游客参与度
感谢观看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
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不同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等地以及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以肉类为主,如牛、羊、马肉等。
蒙古族的烤肉技巧闻名于世,传统的烤肉方式是将肉块挂在烤架上,用木炭或柴火烧烤,随时翻动直至烤熟。
另外,蒙古族还有一道传统的饮食——奶茶,是由牛奶、茶叶、盐等原料制成的。
奶茶是蒙古族最为喜爱的饮品之一。
蒙古族的民居以圆形的蒙古包为主,蒙古包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多由木材、毛毡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暖和隔热作用。
壮族的衣食住行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蔬菜、肉类为主,以酸、辣和清淡的口味为主,以炒、煮、蒸等为主要烹饪方式。
壮族还有一道非常有名的美食——酸笋鱼,在壮族传统婚礼、节日、宴席上很常见。
壮族的饮食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内涵。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花色绚丽、色彩鲜艳、图案复杂为主,男子一般穿蓝色的褂子和紫色的短衣,女子则穿着十分美丽的绣花裙,颜色和纹样很多种,有的还可以变成不同款式的服装。
壮族的民居主要是木结构的建筑,房屋通常是四合院形式,屋顶多为青瓦或瑞典板,有着美丽的雕花和彩画。
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哈萨克族是一种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
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以烤肉和奶制品为主,烤肉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通常是将羊肉、牛肉串起来烧烤,同时配以烤饼和奶茶,非常美味。
哈萨克族还有一种传统饮品“库姆斯”,是母马奶发酵后酿制而成的。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装以套头衫和褶裙为主,颜色偏暗,少有花纹,通常是黑色、蓝色或棕色等。
男子的服装比女子简单,通常是长袍、长裤和长靴为主。
哈萨克族的民居一般是用皮革或毡子制成的蒙古包,同时还有一种传统的“牛棚”,就是在住宅旁边单独修建的牛舍,可以供家庭存放牛马等牲畜。
我国少数民族风气民俗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是西南边境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1985 年9 月17 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
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
主要从事农业,栽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善于种茶叶。
德昂族的泼水节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激励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点的风俗是为尊长洗手洗脚。
届时,每家的晚辈年青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亲母亲等尊长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首请罪,请他们谅解晚辈的一年来不孝敬的地方。
尊长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建立楷模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而后,晚辈为尊长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友善、勤奋的氛围中度过。
假如父亲母亲逝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风俗根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违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形,有所感悟,信心好好伺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当心滑了一跤。
儿子赶来扶她,她却认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
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塑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塑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冲洗。
此后就演变成一种风俗。
风俗德昂族大多半信仰小乘佛教,在绝大多半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
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番布施。
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向来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直至 1950 年后,这些状况才有所改变。
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菜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真是恋恋不舍啊!婚俗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亲仪式上要斩鸡头,假如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两方都不可以反悔;假如女方不赞成这门婚事,就不准杀鸡。
婚礼往常要进行 3 天, 3 天以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两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少数民族民俗风俗介绍-藏族
前言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 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 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 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 上。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 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之一;
➢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藏戏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 藏戏等4个剧种,西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 八大藏戏:《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 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
元初时期
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 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 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 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 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1244年秋天
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 萨加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 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并颁发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成为西 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元朝时期
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 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 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任用 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 吏。
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
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 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 权。
明朝职官制度
没有沿用元朝的职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 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 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
中国传统衣食住行PPT课件
4
.级国际文化交流中系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服饰习俗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往 往首先在服饰等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
服饰既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和文化的 象征。因此,一方面服饰有实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表现 了个人的和地方、民族群体的日常审美趣味,表现了一定 社会的伦理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饮食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
一、民居
二、宫殿
三、古代建筑特点(重点、难点)
第四节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
第五节 中国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三、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3
.级国际文化交流中系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人类走出自然界的显明文化标志之一
13
.级国际文化交流中系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留全发、贵族戴冠、平民戴巾是那时中原男子的打扮, 至于远离中原被称作“四夷”的地区,则或披发、削发, 又各有自已的风俗。大约到东汉末年,一般将相日常也 开始只戴巾而不加冠。
直到明末,汉族男子的发式并无显著变化。此间胆敢对 于这种千年一贯的形成有所突破的,是历代的一些狂人 隐士。他们散发、露发,甚至披发被面,遮掩身体,但 只是为了显示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而且人数极少。
拥有一头秀发确是妇女的骄傲,但假如天生稀毛秃顶, 或者后天脱发色黄,就要装假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 今天。
15
.级国际文化交流中系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妇女发式历代都有变化,各式各样的发髻又往 往由宫廷中贵妇人首创。较著名的,如东汉曾 风行高髻、大髻,还有一种”倭堕髻”,就象 妇女摔落马下以后保留的发髻式样,偏斜于一 侧,故又称“堕马髻”。晋代有“撷子髻”、 “双髻”、“盘髻”、“囚髻”等等。
福建衣食住行传统文化介绍共17页文档
女子服饰——凤凰装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 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 ”: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 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 (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 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 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 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 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 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 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 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 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 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 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 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 ,称为“龙髻”,表示是“三 公主”戴的凤冠。
闽菜中有40%是汤,汤是闽菜的精髓。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 福州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福建一年四季 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在福建,有“一汤十变,百汤百味”之 说。福州菜的厨师能在一种原汤中加上适当的辅料,使原汤变化出无 数美味。
佛
醉
跳
排
墙
骨
白 雪 鸡
荔 枝 肉
不得不说的传奇——沙县小吃
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闽菜 其实就是福州菜为主体,代表着闽菜文化。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 ,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福州菜淡爽清鲜, 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 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 ,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 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 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闽菜除了招牌莱“佛跳墙” 外,还有鱼丸、乌柳居(五柳居)[1] 、白雪鸡、闽生果,醉排骨、红 糟鱼排等等,均别有风味。
永定客家土楼
闽越人善于使楫驾舟的生活方式蕴育了福建地 域社会的海洋人文特征。宋代福建已发展为经济贸 易中心,人口激增,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 理状况却在客观上限制了农业文化的发展,人多地 少的社会矛盾状况促使沿海居民转向大海谋生,而 福建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岛屿又为海洋 生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古代,福建的造船技术 发达,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一方 面也是靠的是良好的帆船。泉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近代,包括福州船政学堂在内的航海教学 在福建沿海地区兴办。
关于德昂族的衣食住行的简介
关于德昂族的衣食住行的简介
德昂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衣食住行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德昂族的服饰。
德昂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致著称。
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袍,而女性则喜欢穿着以银饰为主的华丽服饰,头戴银饰和花环。
在节日或重要场合,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次,德昂族的饮食习惯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他们以稻米、玉米、小麦等为主食,喜欢食用酸辣的菜肴和酸奶。
此外,德昂族还有一种特色美食叫做“酸汤鱼”,是以鱼、酸汤、蔬菜等为原料烹饪而成,口味独特,深受当地人喜爱。
关于居住,德昂族传统上多居住在木质或竹制的房屋里,屋顶覆盖着茅草或木瓦。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德昂族已经开始居住在砖瓦房或楼房里,但他们对传统居住方式仍怀有深厚的情感。
最后,德昂族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值得一提。
由于居住地多山且交通不便,德昂族人民多以徒步、骑马或乘坐竹排为主要的交通方
式。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公路的修建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出行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总的来说,德昂族的衣食住行文化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巢穴风篱式
• 第二阶段:穹庐帐篷式
• 第三阶段: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
巢穴风篱式
• 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 有风篱挡风,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 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于鞍形的窝棚, 在现代农村瓜田地头时有所见,是看瓜者 的临时居所。人类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 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四五十年前的 高山族山地支系中,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 族渔民中,以及在兴安岭的鄂伦春、鄂温 克族中,还看得到相类的建筑。
4、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
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赫哲、鄂伦春、 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定居后基本上都 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
吉林省朝鲜族民居
锡伯族民居
达斡尔族民居
5、西北地区民居。
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 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 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 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 房,有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 部分是四合院。
建筑材料
城乡划分 城市、乡村
以民居的建筑形式为主,着重介 绍以下几种建筑类型
1、汉族民居。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
福建土楼
2、北方草原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 塔克吉和裕固等族,以其牧业区的 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
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 西族在放牧时常使用的帐篷
二、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交通运输 方式
1、道路 2、畜力 3、溜索· 桥 4、筏· 船 5、橇· 车 6、滑雪板 7、跑冰鞋
1、道路
栈 道
帕米尔高原上的“丝绸 之路”古道
古丝绸之路上的 楼兰遗址
茶马古道
2、畜力
东 北 驯 鹿
狗橇
牦 牛
马
象
骆驼
3、溜索·桥
独龙族、怒族溜索
羌族索桥
8、公用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公共活动。
侗族鼓楼
9、民居建筑中所反映的婚姻家庭情 况。
• 民居的建筑单元,实际上是为个体家庭而
创造的。
l0、建筑中表现出丰富的装饰美术。
• 主要是雕刻和绘画,最 普遍的是上彩油饰。在 藏族、蒙古族、傣族、 白族、纳西族、回族、 东乡族的寺庙和民居中 反映很突出。甘肃临夏 回族、东乡族的砖雕技 术精湛绝妙;纳西族和 白族的木雕镂刻十分有 名。侗族在鼓楼和风雨 桥上的彩绘绚丽夺目, 喇嘛寺庙里的壁画艺术 成就卓著。
维 吾 尔 族 族 民 居
回族民居
6、青康藏高原民居。
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 门巴、珞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 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 平台院落,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 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最独特的 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
羌族碉房
羌族碉楼
永平堡
7、西南山地民族民居。
• 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白族的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 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具有普米族 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 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 架房)等。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堪 称民居建筑的艺术杰作。
彝族土掌房
哈尼族土掌房
白族民居
白族“三坊一照壁”
白族“四合五天井”
8、中东南地区民居。
• 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 南族的泥墙瓦顶房,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 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楼 房,黎族的船型房等。
黎族的船型房
毛南族泥墙瓦顶房
9、干栏式民居。
• 干栏亦名麻栏,即楼房式,但底层不一定都封围。我国已 发现的干栏遗址有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云南剑川 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年代都甚久远。云南晋宁石寨 山西汉时滇入铜鼓上就铸有干栏式建筑的图案,亦可证明 其历史的悠久。干栏式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在地基上先竖立 桩柱,然后离开地面扎横木,横木上铺木板或竹片篱笆构 成地板。这种构建法造合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 既通风防潮,又可防止爬虫毒蛇进屋,还能在底层圈养牲 畜,防兽害与盗贼。 在现代,干栏式房屋亦分布很广,形式多样。壮、傣、 布依、苗、侗、水、瑶、毛南、佤、德昂、布朗、傈僳、 独龙、基诺、黎、白、哈尼、拉祜、怒、土家、高山、普 米、景颇等民族都有干栏民居。
湘西吊脚楼
傣族竹楼
基诺族民居
傈僳族“千脚落地”房
三、建筑的文化内涵
• 任何建筑都是人创造的。
• 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
集中的反映。
•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形象。
• 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
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 ,二是复合性 。
6、陵墓建筑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资料。
河北遵化清东陵
清东陵孝陵隆恩殿
遵化清东陵景陵棂星门
清东陵香妃冢
7、建房礼仪,各民族有许多共同点。
• 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把建筑新房屋视为重大活动, 因而有传统的礼仪需要遵守。从选址、奠基、破 土到伐木、立柱、上梁、盖顶,直至乔迁,都有 相应的仪式,最重视的是选址、上梁、“合龙”、 落成等关节。一般有专人主持问卜、献祭品、放 鞭炮、念祝词等。在民族村寨中,某家建房,全 村亲友乡邻协力帮助,多为义务劳动,而且尽心 尽力,看作是共同的大事喜事。
6、滑雪板
鄂伦春族滑雪板
赫哲族滑雪板
7、跑冰鞋
清晚期的冰鞋
冰 鞋
启示:
• 首先,我们要了解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 发展一个民族,首先要保护和发展这个民族 的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的提 升和回归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 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正确认识 和传承民族文化。
• 在交通方面,一个民族, 总是要依靠交通活动, 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活动时间与空间, 从而得 到不断开发, 不断进步。因此交通在人类社会 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地区、民族的差别, 各地交通的发展并 不平衡;各地的交通工具也呈现出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对少数民族交 通的了解, 有助于从更多方面探索出少数民族 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国古 代交通地理的分布规律及其交通民俗文化活 动, 有着极大的帮助。
蒙古包
藏族帐篷
毡
房
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
二、建筑的分类
宫廷 官用
世俗建筑
使用功能 民用
地方政府 民居、公共生活场所、 陵墓、桥梁等 佛教、伊斯兰教等
宗教建筑—按不同宗教种类来分
民族所属 历史阶段 地区划分
可划分为各民族的建筑 古代、近代、现代 南方、北方、东北、西南等
形制划分
平方、楼房、 大屋顶、平顶等 石头结构、木结构 竹结构等
第三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类
第三节 住所 建筑
一、住所的起源于发展
• 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是人 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了避免风 霜雨雪的侵袭,防治水患兽害,保护火种, 御寒保暖,而建造住所。人类的早期还不 会建造房屋,因此,天然山洞、树洞正好 是他们现成的住所。早期穴居的典型例子 是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和山顶洞人 遗址。
中 国 聊 城 清 真 寺
3、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是代表民族的 重要的永久性标识。
• 这些建筑与这些民族的文化形象密切融合 联系在一起。
4、民族地区的古建筑和古遗址是研究 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 西藏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5、土司衙门类建筑为研究封建王朝 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资料。
新疆伊犁将军府旧址
1、我国各民族建筑是研究建筑史和建筑 艺术的巨大宝库。
• 在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中。至今仍能看到 窝棚式、帐篷式、窑洞式、干栏式、邛笼 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建筑,它们几 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并鲜 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
2、民族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 宗教建筑成为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 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宝贵文物资料。
理 塘 藏 族 喇 嘛 寺 壁 画
第四节 道路与交通工具
一、交通工具的起源
二、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
一、交通工具的起源
• 原始人在最初的漫长年代里没有交通工具 和运输工具,在生产逐渐进步的情况下, 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出于实际需要 创造出原始的交通工具
•
• •
•
•
• •
拐杖:最古老的劳动生产工具是采集和狩猎用的棍棒,在跋涉过程中,人们很自然地 把棍棒当左拐柜使用,于是出现了拐杖。 背架、背篓:为在山区道路狭窄的地方背负重物方便而产生。 筐、篮、袋:因需要装采集物而产生。袋以兽皮缝制,筐、篮以树皮、枝条或其它纤 维编织。出猎游牧和上山刀耕火种要带食品和饮水,所以竹筒和葫芦会被制成容器加 以利用。 爬犁和雪橇: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驯养的牛、羊、马、驴、犬、鹿、象等牲畜驮 载或拖拉物件。拖拉所用的运输工具叫“曳叉”(两根平行的木杆,中间用一条横木 连接起来做成),是爬犁和雪橇的前身。 车:车的发明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可能是由人手推的独轮车,后逐渐发展成为双轮车、 三轮车和四轮车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做 车。利用车轮滚动而行,减少了车与地面的磨擦,既省人力,又可多载重物, 还可以 长途运输。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 程。 路:能通车辆的路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已有了长达数千里的商道。 在公元前2世纪时,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已由我国腹地直通西亚,远达罗马帝国。 渡河工具: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 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 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在原始社会也出现了独木舟和桥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 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 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 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 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