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拍摄手法不同
中外电影的差异
虑的是商业性和艺术性,也就是说,美国主流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以观众
我们从几个点来看一下有什么差异
2、题材的对比:
中国主旋律电影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丰富,但在题材的多样性方
面,中国主旋律电影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与中国国情、政治体制和观 众的审美习惯等因素有关。
美国主流电影的题材则更为丰富,很多题材是中国主旋律电影从
未涉及过的,如科幻题材,代表影片如《独立日》。该片用科幻片的外壳, 整合了自我牺牲、宽容、合作等价值观,突出体现了美国人的精神气质, 并且,影片巧妙地将美国设计成关乎地球命运的关键角色,赋予美国总 统——这一具有强烈政治和文化符号意义的人物——智慧、坚强、果敢等 可贵品质,并用美国人拯救地球的结局,阐释和传达了美国精神,最终将
中外电影的差异
美国大片跟中国“烂片”
为什么说是美国大片跟中国“烂片”
• 让我们来看一下最近中美比较火的电影
美国
vs 中国
• 暴力街区2014
动作类
• 冰封:重生之门/3D冰封侠
vs
美国底特律罪恶横行,为了保障市民安全,当局 将市内最危险的罪犯隔离,安置他们在令人闻风 丧胆的罪恶禁区“红砖特区”。在弱肉强食的“红 砖特区”内,残暴冷酷的大毒枭特里梅因为邪恶核 心,卧底探员达米安一直希望将他绳之于法。另一 方面,希望离开禁区重过新生活的利诺,因为女友 罗拉被特里梅因掳走而心急如焚。拥有共同敌人, 来自不同世界,背景各异的达米安与利诺决定联手对付 特里梅因……
我们从几个点来看一下有什么差异
4、观赏性
观赏性是中美主流电影存在差异最为直观、明显的一个方面。观赏 性的欠缺,一直是中国主旋律电影较为薄弱的方面。以视觉效果为 例:中国主旋律电影习惯于刻画宏大战争场面,希望营造视觉上的 奇观效应。但战争场面的观赏性毕竟有限,而且,也容易陷入同质 化的重复之中。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在视觉特效方面有了长足 的发展,如《惊涛骇浪》、《超强台风》、《惊天动地》等,纷纷 用数字特效手段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但限于投入的成本和时间, 还无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除了视觉效果,在情节、人物、场景等 方面的观赏性上,中国主旋律电影也亟待突破。
中外电影的比较与融合
中外电影的比较与融合多年来,电影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早的黑白电影到现今的3D电影技术,无论是从拍摄技术还是电影制作中,电影业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
无论是演技、剧情还是拍摄手法,各国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外电影在剧情,特效,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实现融合。
一、剧情方面的差异中外电影在剧情的处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电影注重人物关系和情感体验,强调故事情感的刻画,如《活着》、《甜蜜蜜》等。
而西方电影则更注重故事本身的逻辑,追求冲突与悬念的张力,如《教父》、《蝴蝶效应》等。
与传统的商业电影不同,高端水准的艺术电影注重的是作品深度的探索,在剧情铺垫方面更为谨慎。
例如,意大利电影《美国往事》、《那不勒斯的故事》等不同于商业电影的电影作品,强调影片中人物经历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
二、特效方面的差异在特效方面,外国电影更具有优势。
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能够进行更复杂、更真实的特效制作,如《泰山》、《变形金刚》等。
另外,西方文化对怪物、幻想元素的创作非常自由灵活,例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
相较之下,中国电影制作的特效华丽程度较低,如《捉妖记系列》、国漫电影《大鱼海棠》。
不过,中国电影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念,正在逐渐接轨国际市场,如谢飞导演的《流浪地球》、《勇士》等已经在视觉效果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拍摄手法的差异西方电影拍摄手法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区别,追求生活的真相,例如《美丽人生》就通过演员、道具、场景等多种手法,刻画出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表现出战争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中国特色的展现,如《芳华》、《刺客聂隐娘》等,通过颜色、场景、服装、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出自身的独特文化内涵。
四、中外电影的融合传统的中外电影差异可能在技术,文化等方面更为明显,但随着信息、文化相互渗透,中外电影差异正在减少。
具体来讲,互联网开始改变这一现象,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
中西电影叙述方法比较
中西电影的叙述方法比较摘要:由于民族特色、文化背景、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差异,中西电影在叙述方法上展现出不同特色,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偏好常规叙述风格,而西方电影更青睐于抽象性叙述方法。
从价值表达上看,中国电影的价值表达较为单线化,主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内涵。
而西方电影的价值表达也与其价值偏好紧密相连,但更为多元化和开放式。
关键词:电影叙事学;中西电影;叙事方法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63-01现代叙述学兴起于文学研究领域,而电影叙述学追随文学叙述学的理论基础,通过符号学原理和结构主义理论,以电影的独特性为研究对象,逐渐发展出自身独特的学理逻辑。
电影叙述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点,即对电影叙述方法进行研究。
由于电影以叙事性和再现性作为其不可偏废的双重特质,二者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电影叙述方式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影的特质及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一、概述电影叙述方法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许多国产电影的拍摄前辈是通过学习好莱坞模式而慢慢摸索如何拍摄国产电影。
但拍摄者们并没有对西方电影叙述方法全盘接收,运用在中国的电影拍摄中,而是有选择地将现代电影叙述方法与中国的民族特色相结合起来。
由于民族特色、文化背景、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差异,中西电影在叙述方法上必然表现出不同特色。
那么中西电影在叙述方法上有哪些差异性呢?国内电影在叙述方法上体现出何种特色?二、常规叙事与抽象展现明朗清晰的情节线索更容易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这与中国传统的说书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说书文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说书者与听众之间不存在距离感,双方共同参与到情节的塑造中。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本身要依照一种符合生活常规的方式来给予观众线索、信息,展开情节。
在这种叙述结构中,电影必须有情节,故事要有头有尾,细节和线索的交代要足够观众理解,故事的高潮、戏剧化的冲突和结局随着情节本身的自由流动而产生,观众既处于电影的幻象中,又处于现实的生活中。
分析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
分析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进入了中国市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与之相比,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认可。
然而,外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这些区别。
一、文化的差异首先,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电影在叙事、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群体和家庭的观念。
这些文化差异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方面。
因此,观众需要具有跨文化的观影能力,才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电影。
二、制作水平的不同其次,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还有制作水平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先进的电影技术和设备,可以制作出更为精美的电影画面。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链更为完善,在拍摄、剪辑、技术特效等方面也更加成熟。
而在中国,虽然电影产业已经不断发展,但是技术水平和产业链仍需进一步提升。
因此,外国电影在制作水平上往往较为出色。
三、审美取向的不同除了文化差异和制作水平差异外,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还有审美取向的差异。
相比于外国电影的理性风格,中国电影更强调情感共鸣和情感传达。
例如,在中国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浪漫爱情、人性善恶、至亲挚友、道德伦理等主题,这些元素可以贴近中国观众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而在外国电影中,由于制作背后的文化不一样,因此电影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也会大不相同。
四、电影市场的营销方式最后,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还有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差异。
外国电影通常采用进口版权方式,通过引进机构或影视公司代表海外电影走进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则多数采用独立上映、闭环营销等方式,主要靠口碑和市场反应带动票房。
与此同时,外国电影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给国内电影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它们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中外电影艺术的美学对比研究
中外电影艺术的美学对比研究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中外电影艺术在美学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电影艺术的美学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中外电影艺术在叙事结构上存在一些区别。
中国电影更加注重线性叙事,强调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而西方电影通常更加注重戏剧性和冲突的呈现,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来探索主题和表达情感。
例如,中国电影《活着》以扑朔迷离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中的种种挣扎与矛盾。
而英国电影《无人知晓》则以复杂的时间线和异质的叙事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多重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中外电影在美学表达上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
中国电影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较为重视人物的内在感受,情感的渲染和心理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共鸣。
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卧虎藏龙》通过华美的景观和激烈的剑术场面,展示了中国武侠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电影则更注重于表达社会问题和主题,关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例如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表达对纳粹大屠杀的谴责和警示。
此外,中外电影也在美学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在构图上倾向于采用平衡和静谧的画面布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表达和演员的表演。
中国导演王家卫的作品《花样年华》以精美的影像和诗意的画面展示了生活的美感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对动态和不稳定因素的捕捉,强调运动和戏剧性。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以紧凑的镜头和快速剪辑手法表现了紧张的动作场面和人物的情绪变化。
最后,中外电影在音乐运用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电影在音乐选材和运用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选择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电影配乐中,以增强情感和氛围的表达。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通过悠扬的京剧音乐配乐,与剧情相辅相成,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独立音乐的运用,选择独立音乐类型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相契合,以增强表达效果。
中外影视艺术风格与审美差异
中外影视艺术风格与审美差异近年来,中外影视作品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开始相互交融。
然而,中外影视艺术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些差异既源自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也受到观众群体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以下将从故事叙事方式、角色刻画、美学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外影视艺术风格和审美差异。
首先,中外影视艺术在故事叙事方式上存在差异。
国外的影视作品通常注重于线性叙事,以清晰的故事结构为基础,通过明确的故事目标和剧情进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作品常常采用较为复杂的叙事方式,包括多重时间线、闪回、倒叙等,以突破传统的故事结构,注重思想性和意境的表现,以此来展现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主题内容。
其次,角色刻画是中外影视艺术风格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角色往往更加独立和个性化,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情感表达,力求塑造真实而立体的角色形象。
而中国的影视作品更注重通过角色的互动和关系展现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家庭观念,角色的形象更容易被归类为类型化的代表,同时也更注重角色的情感内心变化以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此外,中外影视艺术在美学表现手法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国外影视作品注重画面的唯美、符号的隐喻和意境的表达。
通过精美的场景、摄影和视觉效果等手法,营造出鲜明的视觉风格和情感共鸣。
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和思想观念来传达信息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中外影视产业的全球化,两者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
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使得国外影视作品在中国市场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国影视作品也更加受到国际观众的关注。
中外影视在风格和审美上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一方面,中国影视作品开始融入更多国际元素,融合西方的叙事方式和美学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符合国际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国外影视作品也受到中国市场的影响,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和观众的需求,力求更好地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念。
欧美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差异分别是什么?
欧美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差异分别是什么?在全球电影市场中,欧美电影和中国电影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与风格。
虽然它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但两者在制作和创新方式、观念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创作思路欧美电影的创作思路注重人物塑造与情感体验,追求真实和细节,是一种非常叙事化的电影艺术形式。
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它在人才储备、技术装备、审美标准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都非常完善。
因此,欧美电影在创作中更注重质量,而不像中国电影那样很多时候要追求速度。
在题材和口味方面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具内容深度和厚重感。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在创作思路方面注重故事性和视觉效果。
对于现实题材,中国电影更喜欢从局部出发,通过自己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
而对于历史题材,通常采用英雄式叙事的方式,塑造出具有民族荣誉感和集体意识的形象。
在视觉效果上,中国电影追求效果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擅长通过影像、音频等手段来营造视觉冲击力。
但是这也容易导致画面效果过多强调而忽略剧情与人物的脉络。
二、宣传和发行欧美电影的宣传和发行具有规范、定制、整合等特点,大多数电影都能在全球市场上得到充分的宣传与推广。
其市场运作模式比中国电影更加成熟,拥有成熟的市场营销和发行机制。
不仅有专业的电影评论家和媒体进行报道,还有预告片、海报、电影周边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宣传和发行链条还较短,缺乏专业化的团队进行策划和实施,很多时候走的是口碑传播路线。
有时在摆脱某些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删减后,针对观众和市场需求的预期值也难以精准把握。
而且,受到“限韩令”、“限台令”等政策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外国电影难以在中国市场上播放,导致消费者没有充分的观影选择权。
三、文化背景欧美电影的文化背景深厚,艺术性和人文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故事情节和角色命运具有比较明显的文化气质,在演员表演上也要求出彩的演技表达。
谈中西方电影艺术的差异
谈中西方电影艺术的差异【摘要】在不同的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中西方电影的产生必然会有所不同。
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乃是时代迅速发展的产物,必然会以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为中心。
中西方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就会潜移默化的通过电影的拍摄、制作等手段呈现在荧屏上,另外,中西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性也会导致中西方电影的区别。
【关键词】中西电影;中西文化;差异;发展;一、中西方电影差异性的原因电影中采用高科技手段、震撼的大场面,堪称电影节的天花板——美国好莱坞影视经典大片次次都会给予观众们一种撼人心魄的体验感和视觉震撼。
1、中西方自然文化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存在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主,濒临海区域,岛屿与海上交通十分发达继而促进了航海的贸易发展,这些主要因素使得西方国家是出于一种开放式的模式。
这种模式也铸就了西方人骨子里那种敢于创新、敢冒险、积极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我们看到的西方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几乎每个人在面对工作的时候都会显得忙忙碌碌,遇到对手都赋予极强的竞争意识,敢拼敢赢敢爱,喜欢挑战新事物。
正所谓是由于西方自然文化与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们进行不断地熏陶形成了这种西方电影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山山相绕只有一面与海相靠。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生存的人们按照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一直生活着,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比较保守的思想境界,东方人更留恋自己的故乡,遇事较为稳重,能够很好做的与他人和睦相处,谦虚谨慎,懂得忍让性格更为含蓄。
在这种文化传统下我们东方人更显得是“内倾型”人格特征,所以说当我观者看到非常较多质朴的农村题材电影的时候,他们多多少少都会通过电影的影射看到昔日里祖祖辈辈或自己生活的影子,而感到触动。
2、看待事物角度及态度的差异在许多好莱坞大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方人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是驾驭自然之上,苛求做自然的主人总想征服自然并探索自然。
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
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电影,也称映画。
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
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方电影艺术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英雄这一形象。
不论是科幻片还是历史剧,剧情之中总是少不了一位甚至是几位英雄作为剧情发展的主线。
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如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等等。
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救世主,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我想每一个美国人都会梦想自己能成为主宰命运的英雄。
而中国人的英雄是怎样的形象呢?他们追求团结、和谐,拥有集体主义观念,如张艺谋《英雄》中“无名”等几位刺客,由于国恨家仇与秦王展开较量,但后来被“天下”打动,放弃了刺秦,最后也被秦王所杀。
其结局是悲壮而凄惨的。
现在再来看两部中西方颇为引人注目的影片——《集结号》与《拯救大兵瑞恩》。
其实这两部影片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表现手法、场景设置等等都有种类似的感觉。
但无论两部影片是多么的相似,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
《集结号》中数百号人为了主力部队能安全撤离不惜战至最后一人,而《拯救大兵瑞恩》中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中国人尊崇一种大家和谐与圆融的境界,我们倡导中庸之道,这并非是说我们软弱缺乏气概,而是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和谐才能发展的更强、更大。
浅谈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浅谈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一总述电影是一门容纳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语言、建筑的综合性艺术,在电影这个平台上,各个地区和各个名族的文化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电影文化的差异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分述1.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中国电影中人物表达感情经常会切换镜头到周围景物,靠景色渲染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类似于中国古代借景抒情的诗歌。
例子:《投名状》庞青云(李连杰饰),站在严冬的湖冰上,镜头对准的是庞的背部,在茫茫雪景中,孤身一人立于湖上,发出“人生多艰,如履薄冰”的感叹西方电影中更多依靠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的卖点就是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家喻户晓的卓别林就是例子。
西方现代电影上很好的传承了这一特色。
“好莱坞喜剧之王”金.凯瑞主演的《变形怪杰》里,以夸张的动作,千奇百怪的面部表情和精湛娴熟的身体技能折服了观众。
西方人细腻的表情变化成了衡量一个演员演技的尺度。
2.英雄主义旋律不同*英雄塑造不同西方电影中英雄人物高大威猛,发达的肌肉,冷峻的眼神,必要的时候还有超能力,如詹姆斯邦德、超人、美国队长、钢铁侠、蝙蝠侠。
而中国电影里的英雄更多的是普通人,没有显著的服装特点,没有凸起的肱二头肌,平凡普通就是标签,如霍元甲、黄飞鸿。
*英雄的使命不同好莱坞电影的英雄,不是拯救地球(《复仇者联盟》),就是化解人类危机(《勇闯夺命岛》)。
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兵瑞恩也要肩负起伟大的国家使命——因为瑞恩的兄弟已经战死,不能再死掉最后一个而让他的母亲或者说美国所有的母亲伤心了。
中国的荧幕英雄结合历史,承担起各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下面就说几种。
抗日英雄,他们肩负抗击日军,誓与国家共存亡,如《金陵十三钗》里佟大为饰演的狙击手,《集结号》里的士兵。
革命英雄,他们与封建统治者斗争,发动革命,或者保卫重要革命人士(如《十月围城》)。
名族英雄:他们抵抗外来侵略者,不断地鼓舞着中华民族的斗志和士气,如《霍元甲》、《黄飞鸿》系列、《叶问》。
欧洲和亚洲国家的电影风格有何不同?
欧洲和亚洲国家的电影风格有何不同?电影作为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少人经常会欣赏电影,了解电影的风格差异和变化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欧洲和亚洲两个不同的地域里,因着文化、历史和经济背景的不同,电影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下面为大家逐一分析。
一、对人物关注度的差异欧洲电影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内涵,讲述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如意大利电影《自行车骗子》、西班牙电影《爱在日光下》等。
而亚洲电影则更加关注人物的宿命、命运,突出艺术性和意境,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以武功表现生命的灵气、日本电影《红线》以和式风情彰显美、韩国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则着眼于探讨心灵的平静。
二、对题材类型的偏好欧洲电影以故事的拟制和表达为重点,剧情性强,涉及广泛,包括爱情、喜剧、战争、科幻等多个领域,如英国电影《玛丽皇后》、德国电影《魂断芳华》等。
而亚洲电影则讲究美学的表现和艺术感染力,多关注生活的哲学和人类文明,多以家庭、情感、社会现实的反映为创作主题,如中国电影《霸王别姬》、日本电影《地球上的星期天》、韩国电影《大叔》等。
三、对电影表现方式的不同欧洲电影的表现力度相对更加自由,更加注重内涵和造型美学,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
而亚洲电影则更加强调提炼理念,对主体内容的审美处理更为严谨与深刻,常借助对比、象征、寓意等方式来实现表现效果,其影片的节奏比欧洲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更为慢,给人们留下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例如中国电影《长安道》、日本电影《历史深处的忧虑》等。
四、拍摄风格上的差异欧洲电影技术以其流畅运动平面和宽视角的拍摄方法来实现表现手法,讲求接近真实、传达个人感官体验。
而亚洲电影则更注重用色调和色彩气氛来实现创作效果,经常描绘出哀怨、寂寞、冷静、含蓄等情感,如日本电影《火垂るの墓》、韩国电影《春香的后代们》等。
五、对观众审美趣味作出差异化的处理欧洲电影兼具现实主义和思辨主义,剧情复杂,桥段独特,往往有着深邃哲学意味,阐述着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受到欧美观众的青睐。
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演变艺术形式与风格在中外影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演变。
本文将介绍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的演变,包括技术创新、拍摄手法、剪辑方式、表演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早期的中外影视史中,电影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拍摄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
一些早期的静态影像,如法国著名导演梅利埃斯的《月亮旅行》(1902年)和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威洛·赛德》(1915年),展示了简单的拍摄方式和剪辑手法。
这些影片的表演风格多倚重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情感,没有对话。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行业开始使用声音技术,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进入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电影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电影制片商开始使用彩色胶片和立体声音效,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此时,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风格以大场面、精致的布景和华丽的服装为特点,成为了当时电影行业的典范。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浪潮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中外电影的艺术形式与风格。
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性导演如杰克·德穆、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等,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和剪辑风格,挑战了传统的电影规范和观众的审美习惯。
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导演如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通过真实的取景和自然的表演,展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哲学思考。
另一方面,亚洲的电影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中国电影的第一波高潮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电影大师如黄锦裳和贾樟柯都在技术创新和风格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黄锦裳的《小城之春》(1935年)以其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和大量使用乡村背景来表达对农民命运的关注而著名。
而贾樟柯的《千里走单骑》(2005年)则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主义风格,展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电影史20个经典拍摄手法(读懂电影)
电影史20个经典拍摄手法(读懂电影)1.《迷魂记》(1958)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迷魂记》是希区柯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未必是他最好的电影。
警官斯高蒂因执行任务得了恐高症,于是转行私家侦探跟踪好友妻子马伦,并由此引出一个悬念重重的罪案故事。
本片的地位是逐渐得到确立的。
有评论将本片称作隐晦的希区柯克自传,以幻想替代现实,再借寻找爱情来宣泄心中的压抑。
从技术上来说,以变焦和移动镜头营造眩晕感的拍摄方法让希区柯克将其观点以形象化的方式有效传递给观众。
2.《公民凯恩》(1941)导演: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也是各大影史排行榜前三甲必备片目。
26岁的奥逊·威尔斯以这样一部影片奠定了自己在影史中的地位,并向世人证明他的天才。
影片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以非线性的、抽丝剥茧式的叙事将主人公的一生还原给观众。
《公民凯恩》这一镜头,使用了两部摄影机用不同的焦距拍摄,最终合成了超级景深镜头。
影片的景深镜头、低角度摄影、蒙太奇的使用在当时都是超前式的,而如拼图一般的叙事形式在当时同样非常少见,这是一部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非常具有现代性及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影片。
3.《东京物语》(1953)导演: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讲述平山周吉老夫妇前往东京探望自己的子女,由此引发的一段故事。
片中并没有什么奇观式的影像或是惊心动魄的情节,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简单生活。
小津安二郎的影片都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观察周遭的生活,不是批判或是反对,只是观察,并从中渗出导演的人生态度。
就像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所说:“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最终都会抵达小津安二郎的视界,从而领会到电影的本质并非运动,而是运动与静止之间的抉择。
”4.《游戏的规则》(1939)导演:让·雷诺阿让·雷诺阿于1939年推出了这部经典作品,故事发生在一个庄园,各个阶层的人群都聚集在一起,并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代表不同语言体系的电影及其特点
代表不同语言体系的电影及其特点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语言、视觉、音效等元素传递着不同文化的信息。
不同语言体系的电影,因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叙事特点,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代表不同语言体系的电影及其特点。
一、英语电影英语电影作为全球最主流的电影类型,其产量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无可比拟。
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多元化的故事叙述手法,英语电影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商业化和大众化。
这种风格在好莱坞电影中尤为突出,其常见的元素包括高成本制作、明星阵容、轻松愉快的喜剧情节,以及对魔幻和超自然主题的热衷。
二、法语电影法语电影作为欧洲核心文化的代表,秉承着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和艺术的优良传统,兼具理性和激情、深沉和精致。
法语电影尤其注重影像的美感和造型,其拍摄手法与侧重于视觉效果的好莱坞电影大有不同。
此外,法语电影也更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深刻描绘,擅长以微妙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三、日本电影日本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古老的艺术传承,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电影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浪漫电影,这类电影以文化传统和自然景观为背景,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与欧洲电影相比,日本电影在叙事上更加模糊和抽象,有时候甚至是非线性的。
同时,日本电影也善于通过展现人物的小细节和日常生活描摹出大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的真谛。
四、韩国电影韩国电影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其众多经典电影已成为亚洲影视的代表之一。
韩国电影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着重描绘人物的命运、家庭和社会关系等。
同时韩国电影也融入了许多教育和道德的元素,以及对于人的肉体和性的关注。
除此之外,韩国电影还以其紧张的叙事风格、荒诞的幽默元素和深入人心的音乐元素,成为了众多电影爱好者心中的佳作。
五、印度电影印度电影自20世纪初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印度电影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歌舞戏剧风格,这种风格通过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服装等元素讲述了更加动人的故事。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媒介,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与热爱。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
在中外电影美学理论方面,中外两种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导致了电影美学理论的差异。
传统中式影视审美更注重对情感的深入挖掘,探索人性的内在世界,强调情感的内敛性和间接性。
在中国电影中,常常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传达情感,通过美术构图和光影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中国电影注重利用特定的意象、场景以及道具来塑造丰富的意境,追求一种含蓄内敛、诗意的美感。
对比而言,西方电影美学理论更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剧情的连贯性。
西方电影往往以线性叙事为主,通过剧情的递进展示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强调戏剧冲突和人物角色的成长。
西方电影美学还注重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追求表达自由和个性的艺术风格。
同时,西方电影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突出了摄影技巧和剪辑的运用,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审美上的刺激。
然而,尽管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存在一些差异,但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美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电影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中外的电影美学理论,都试图通过对电影的基本要素的探讨,如故事情节、镜头运用、剪辑手法等,来展示电影艺术的魅力。
此外,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性方面,中外电影美学理论也有着共同的关注点。
在当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中,中外电影美学理论也在相互借鉴中逐渐融合。
中国导演开始受到西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剧情的跌宕起伏。
相应的,西方导演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观点,借鉴其中的特色美学元素,以更深入地表达人性和情感。
总结起来,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式影视注重情感和内涵的表达,西方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视觉冲击。
而在中外电影美学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外电视剧史中的叙事手法与艺术表达的异同
中外电视剧史中的叙事手法与艺术表达的异同电视剧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外电视剧史中,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外电视剧史中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的异同之处。
首先,中外电视剧在叙事手法上的异同体现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等方面。
中国电视剧常常采用较长的剧情线,注重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和情感表达。
人物通常具有饱满的个性和情感冲突,剧情节奏较为缓慢,叙事方式更注重情感的推进和人物心理描写。
而西方电视剧则更倾向于采用多线叙事结构,注重故事的紧凑和节奏感。
人物性格更为直接和简洁,剧情更加紧凑和扣人心弦。
其次,中外电视剧在艺术表达上也有一定的异同之处。
中国电视剧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情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绘。
艺术表达方式更偏向于传统的戏剧艺术,包括舞台美术、服装造型和音乐等元素的运用。
西方电视剧则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主,强调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电影的拍摄手法和视觉效果,包括摄影、剪辑和音效等。
此外,在剧集制作上,中外电视剧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电视剧常常以长篇连续剧的形式呈现,一部剧集通常包含几十集或者上百集。
这种长篇剧集的制作周期较长,剧情发展和叙事延展的空间相对较大。
而西方电视剧则更注重短篇剧集的制作,通常一部剧集包含一季或者几季。
这种短篇剧集的制作周期相对较短,剧情发展更加紧凑和迅速。
另外,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也对中外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产生了影响。
中国电视剧受到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影响较深,多以家庭情感和社会道德为主题,叙事手法更为细腻和沉稳。
而西方电视剧则更倾向于以个人成长和现实主义等为题材,叙事手法更开放和现代化。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剧史中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存在明显的异同。
中方电视剧注重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艺术表达更偏向于传统的舞台戏剧。
而西方电视剧则更注重故事的紧凑和节奏感,艺术表达更注重电影的拍摄技巧和视觉效果。
中英电影美学比较
中英电影美学比较摘要:当今时代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可可记得应用不仅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影的3D技术更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进入到中国市场中,收获了许多的影迷,例如风靡世界的美国电影《复仇者联盟》、《哈利波特》、《美国队长》等等这些美国电影由于其特技和场面的宏大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所以这类电影的票房一直居高不下,而先对于这些电影英国电影则是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素养文化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例如《傲慢与偏见》。
我国电影产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这类电影在票房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给国外影迷留下了深刻的观影印象,例如《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不同于美国电影的高科技电影,中国这类电影与英国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自然发展来带动剧情,从中体味电影带给我们的无限想象和柔美。
本文通过对中英电影中的美学进行分析,来比较二者在电影叙述和制作方面的异同,探讨中英电影中的美学特点。
关键词:中英电影美学表达异同中国电影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这段时期中国电影由原来的黑白电影逐渐成为彩色电影,现在更是加入了流行的特技效果为电影视觉效果添砖加瓦。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留给观众的是悠长的、不可磨灭的印迹,这一印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在中国电影中你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和你一样的人,这个人有着与你一样平凡的人生,但是在这平凡的一生中他有有着不平凡的事,这些不平凡的事情正式中国电影获得认可的原因,就是电影的认同感,从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知道是凡好的电影都经过了电影创作者的精雕细琢,在这些电影中无一不是弘扬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和自然风清,通过电影中对电影场面的描写和对任务的描写都具有这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例如《寻龙决》、《战狼》、《天下无贼》等等这类电影在题材上各有不同,但是对我国的文化进行了一番探析,总管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优秀电影曾出不穷,但是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的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
中外电影叙事传统比较
中外电影叙事传统比较电影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电影叙事传统。
中外电影的叙事传统有很多不同之处,下面将主要从叙事结构、角色刻画和文化元素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外电影的叙事结构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常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以一条故事线串联整个电影。
例如,中国经典电影《活着》中,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福贵从年轻到老的生活经历。
而在许多西方电影中,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式的叙述来展示多个时间段或者观点。
例如,美国电影《时空恋旅人》以时间交错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主人公在不同年代的生活。
其次,中外电影在角色刻画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通常注重群体性的表达,往往通过群众演员来展示社会现象。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大量的农村学生和农民群众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
而在西方电影中,个体的角色刻画更为突出,往往通过个人经历和情感来展示故事。
例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良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最后,中外电影的文化元素也有所差异。
中国电影在叙事过程中常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孝顺父母的形象等。
例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通过剧中的唱、念、做、打、舞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或个人经历的描绘来展现。
例如,英国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展现了主人公的失踪对家庭关系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电影叙事传统在叙事结构、角色刻画和文化元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电影通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和群体性角色刻画,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而西方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和个体性角色刻画,更加注重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也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影体验。
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的区别
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的区别1。
就内容而言,中国电影是老古董,跟中国人一样,都活在回忆里,从来不管外面的世界和风雨。
一张口一闭口,就是从前,昨天,过去。
美式电影则正好相反,是完全将来时。
我们中国人还沉醉在黄土高坡的东南西北风里的时候,美国人正在太空里遨游,正在星际争霸,正在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正在黑客帝国。
中国电影题材从来都是在秦砖汉瓦、唐风宋雨、明太监和清皇帝的尸体里和牙隙里搜寻着,哪怕一点点的腐肉和碎屑,甚至于一根汗毛。
我特佩服中国人编故事的本领,就算一茎小小的阴毛,也能敷衍出一百几十集以上的东东来,还要带点彩。
而嗅觉又尤其发达,隔着几百上千年的,居然能闻出女人家内裤里哪个男人的香。
诸君不见当今遍地都是太监哥哥和皇帝小子吗?正史犹自不足,再来歪事;正说已了,还要戏说。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电影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深层次的心理和认知问题。
美国电影呢?不说大家也知道。
2。
就艺术手法而言,中国电影就只有程式三板斧。
去看看《我的父亲母亲》就知道了。
既单一又乏味,还要一味恶俗。
如果开始看还能有一点激情,到现在就全剩下麻木了。
而反观美国电影,虽然故事情节还是一样的俗不可耐,但艺术手法就高明多了。
TITANIC的故事和情节,在中国任何一部稍稍有名的小说里都可以找到。
但为什么人家就创造了奇迹?中国电影从来不思考,也许是不屑于思考。
就那么老女人的缠脚带,又臭又长拉开拉长,甚至都不带弯儿。
看得憋气不说,还严重束缚下一代的思维发展。
所以,任何中国电影,一律不可能跟惊险、刺激、奇诡沾上边儿,乏味之至。
这也许跟中国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链上的畸形儿有关,它缺乏“资”环;而且襁褓期、婴儿期、童年期特别长。
美国电影则思考比铺陈多得多,强调的是人的思想。
3。
个性。
中国人没有个性或者缺乏个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家一团和气地唱和平歌,期待和平。
现在,就连中国电影也患上了可怕的软骨病。
而个性则是欧美国家最注重的个人品质。
反射在电影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式电影中所谓的孤胆英雄或铁血英雄,其实就是个性主旋律的一个验证和张扬而已。
美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美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之间的差异是什么?随着全球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和韩国这两个电影大国无疑成为了产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两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之间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本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深入了解美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之间的区别及其影响。
一、电影市场规模差异美国电影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年票房收入高达数百亿美元。
而韩国电影市场虽然小,但是却也拥有着非常高的观影率和票房收入。
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人口数量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所致。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都非常高,因此能够支撑起庞大的电影市场。
而韩国作为东亚地区国家,其人口数量较少,因此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不过,韩国人对电影的热爱程度却非常高,这也是其电影市场能够取得不俗成绩的原因所在。
二、电影类型和主题的不同美国电影以其大制作、高成本和高收益而著称,通常是围绕超级英雄、灾难题材、科幻题材等大片类型展开。
而韩国电影则主要以励志、社会题材、爱情题材等为主,以情感和情节为重点。
这一差异也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观众需求紧密相关。
美国的电影产业更倾向于大规模呈现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这符合了美国观众对于享受大片视觉冲击的需求,而韩国的电影则更强调情节和角色刻画,这符合了韩国观众对于情感化、内敛性作品的需求。
三、电影制片方式的不同美国电影产业是一种充满竞争和创造力的市场化产业。
在这种市场化的背景下,电影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通过竞争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然而,韩国电影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制片方倾向于通过持续的投入来让他们的电影作品继续得到支持。
其次,美国电影产业有一种专业分工的生产方式,电影制片公司、导演和演员等都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从而让电影制作过程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效率性。
而韩国电影制片则更强调团队合作和整体性,强调每一个队员在电影制作中的角色和意义,从而让整个电影制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拍摄手法的比较
——以《龙门飞甲》、《战马》为例首先以《龙门飞甲》为例,谈一下我国电影的拍摄方法。
《龙门飞甲》讲述的是明宪宗年间,宦官弄权,滥杀贤臣。
侠客赵怀安在营救忠良行动中,将恶贯满盈的东厂督主万喻楼一剑毙命,引来西厂督主雨化田,祭出天下格杀令。
赵怀安等人一路亡命到嘉峪关的龙门,消失于铺天盖地的黑沙暴中。
尘消风散后,西厂密探、鞑靼商队等江湖各路人马,再度投宿于龙门客栈这家大漠黑店。
为了更好的表现《龙门飞甲》所描述的那个场景,徐克导演用尽这三十年来对于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的探索与尝试,从铺天盖地的立体电影狂潮的“硝烟”中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一部可以高喊爽快的电影,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徐氏元素,女扮男装的错位、漫天飞舞的黄沙等,此外娴熟的立体电影拍摄手法更是圆润、饱满了徐克的电影世界。
《龙门飞甲》贯穿始终的立体电影拍摄技术,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华语3D立体电影的最高竿,作为一门视觉性为主导的艺术形态,立体影片拍摄技术的发展无疑深刻地影响着电影艺术的进步,世界电影朝着3D的方向发展,华语片也一样,而《龙门飞甲》则让我们的华语片突破了曾经被视为鸡肋的立体影片阴霾,不再为3D而3D。
相比于普通的2D平面化影片,3D立体电影拍摄需要实现能够令观众对于影像会产生一种立体化的纵深度感的视觉表现,影片《龙门飞甲》在3D立体电影拍摄及慢动作的配合下让整个影视表现更具视
觉冲击力。
而IMAX的立体电影拍摄处理手段,让整部影片需要比传统影片更大,分辨路更高的立体电影拍摄技术手段。
对于技术的痴迷,徐克的解读颇有几分“使命感”,而这与同样痴迷于立体电影拍摄技术与全民推广的数虎图像更加不期而遇。
向徐克致敬,为了中国的武侠,为了中国的3D!
电影《战马》又是怎样拍摄的呢?
电影从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
一战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乔伊卖做军马。
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
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丽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
冥冥之中,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阿尔伯特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伙伴再次分离。
而另一边,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不过最终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阿尔伯特。
《战马》秉持了斯皮尔伯格气势磅礴的大片气质,用一匹马的视觉向世人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细腻的情感;虽然《战马》是斯皮尔伯格的新片,依旧是战争背景,但有所突破的是,这部新片不再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是呈现一个人与他的战马一生的故事。
电影无时无刻都围绕着“友谊”而展开,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马,又或者是马与马,《战马》在细节上的细致打磨,成功的弥补了它在叙
事上的一点小缺陷。
它深度挖掘了战争背后疾苦的一众小人物,并不在爆破和枪林弹雨中展现惨烈,而是透过演员的表演将人与马之间的互动填充一丝温情,虽然电影煽情确实过了头,但是它却精准的拿捏住了人性,透过这些情感,斯皮尔伯格再度将生命观和价值观摆上台面,所以,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失败者,《战马》也就不再单纯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它系在每个人心中的情感成为支撑该片的一个柱子。
《战马》中主角“乔伊”——一匹马在被迫的情况下上了战场,离开了自己的好朋友,这本身就是一种唾弃人类私欲的表现,只是放在一战这样的大背景下,它就显得更加的突出。
人类总爱为自己的脸上贴金,总有无数让人同情的借口,透过乔伊的视觉,人类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资格,在这个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临危受命,战死沙场的士兵值得我们记住。
相比较以往好莱坞电影喜欢采用大制作以及各类高新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电影,本片既包含了万马奔赴战场的恢宏场面,也有乔伊与少年阿尔伯特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充满着温馨的氛围。
根据对《龙门飞甲》与《战马》拍摄手法的分别阐述,我发现国内电影在不断采用新的拍摄手法,吸取好莱坞大片的拍摄经验;同时国外的电影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大制作的层面,更加注重人物心里的描写,注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