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水文化碑廊碑刻说明
古堰:灵动洪泽湖
古堰:灵动洪泽湖作者:杨忠明,李烁,陈明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5年第10期洪泽明珠洪泽湖湖面辽阔,水域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因湖底高度高出东侧平原2米—8米,又被称为“悬湖”。
鸟瞰洪泽湖,她像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以矫健的英姿,翱翔于淮河中下游的交汇处。
清人王春芳的《洪共泽湖远眺》中有“纵目长湖水,空漾远接天。
不风还激浪,无雨亦生烟”的诗句,讴歌了洪泽湖的磅礴气势和旖旎的风光。
洪泽湖古堰森林公园以洪泽湖大堤为轴线,呈南北走向,洪泽境内长50公里,总面积1021公顷,不仅风光旖旎,且水域环境幽美,既是水生物资源宝库,又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森林公园的森林面积有714公顷,各类树木共Il万多株,森林覆盖率达70%,素来被称为“天然氧吧”。
森林公园内植被类型多样,资源丰富,典型森林类型为落叶阔叶林,乔木层树种主要是杨树、水杉、池杉、侧柏、刺槐、栾树及少量的漆树、柳树、楝树、枫杨、悬铃木等树种,灌木层树种主要为构树、野蔷薇、桑树等;地表被野生草本和藤本植物所覆盖;洪泽湖水面与洪泽湖背水面贴堆河上多为湿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荷花为主的挺水植物以及芡实、菱角等为主的浮水植物。
森林公园动物资源丰富,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如:丹顶鹤、大天鹅、小天鹅、白鹭等。
有两栖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若干种。
古堰梅香洪泽湖大堤的形成,固然与防洪密切相关,同时与陆路交通也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以来,大堤一直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也正因为如此,洪泽湖大堤才能够受到历朝历代官府的保护与修建,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江淮平原,守护着里下河地区三千万亩良田和两千多万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康。
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洪泽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洪设施,洪泽县委县政府从2014年10月决定对洪泽湖大堤部分堤段实行封闭管理并进行林相改造。
2015年大堤东至贴堆河,西至洪泽湖,南止洪泽湖大堤与盱眙交界处,北起洪泽湖大堤与淮阴区交界处的部分被省林业局确立为省级森林公园。
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价值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价值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朱兴华
【期刊名称】《江苏水利》
【年(卷),期】2002(000)010
【摘要】@@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下称高堰).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堆头高地,全长70.63km.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朱兴华
【作者单位】省三河闸水利工程管理处,2231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
【相关文献】
1."捆绑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模式研究——以新疆坎儿井与交河故城世界遗产资源和文化价值分析为例 [J], 张永明;吴纯渊;肖志远;王哲;代燕
2.论南京城墙之历史价值与世界文化遗产之申报 [J], 沈承宁
3.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档案建设探究 [J], 苏迎;余晓蕾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J],
5.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的决定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1. 引言1.1 作者及作品介绍清乾隆《水利图碑》是清朝乾隆皇帝所题写、刻制的一块石碑,记录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这块石碑上,不仅有详细的实景图案,还有精致的碑文描述,展示了当时的水利工程情况,为后人研究古代水利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乾隆皇帝是清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对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鉴赏力。
他所题写的《水利图碑》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通过对这块石碑的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以及乾隆皇帝对水利工程的关注和支持。
乾隆《水利图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历史、了解古代水利技术、以及欣赏艺术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题词赏析清乾隆《水利图碑》的题词为“赞水通河,益稼良田”,这六个字简洁而精辟地概括了整个碑文的主题。
“赞水通河”表明了碑文所述内容是关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强调了水利对于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益稼良田”则突出了水利工程对于农田的增产和改善,体现了清乾隆时期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思想。
整体而言,这个题词简洁而意蕴深远,为读者奠定了对碑文内容的基本认识。
这个题词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农业发展的追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解读这个题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乾隆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水利工程的赞美和推崇之情。
【2000字】2. 正文2.1 碑文内容分析清乾隆《水利图碑》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其碑文内容主要包括对水利工程的描述和赞颂。
碑文通过详细描绘水利图案和工程的建设过程,展现了清代水利工程的繁荣和发展。
碑文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揭示了古代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勤劳。
碑文还记录了当时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支持和重视,体现了清朝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通过对碑文内容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清代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还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热爱和敬畏。
水利碑刻、碑记
水利碑刻、碑记水利碑刻,记录着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对水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千百年的岁月中,水利碑刻见证了人类智慧与努力的结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块古老的水利碑刻,镶嵌在一座小山上。
碑刻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清晰可辨。
上面刻着:“水利碑”,旁边还有一幅图案,是一条山川蜿蜒而下的河流,显得宁静而生机勃勃。
这座水利碑刻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代工程师的伟大贡献而立的,他是为了解决当地的水资源问题,而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水渠、堤坝和水轮机等设施,它们共同协作,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了宝贵的水源和灌溉资源。
水利碑刻上的文字详细记录了这位工程师的名字和他所做的贡献。
他不仅修建了水渠和堤坝,还挖掘了一条引水渠,将远处的山泉引入村庄。
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还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使村庄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座水利碑刻不仅仅是一块记录工程历史的石碑,它还承载着人们对水的感恩之情。
在碑刻旁边,有一个小小的供水池,人们常常在这里洗涤身心,感受水的清凉和宁静。
水利碑刻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象征,每到夏日,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瞻仰这座古老而神圣的碑刻,表达对水资源的感激之情。
水利碑刻见证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进步,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无论是古代工程师还是现代科学家,他们的智慧和努力都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水源和灌溉资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便利。
让我们一起保护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让水利碑刻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引领我们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让我们以人类的视角,用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笔触,将水利碑刻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水资源问题,共同守护我们共有的水源。
浅议洪泽湖大堤水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浅议洪泽湖大堤水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简培龙;简丹
【期刊名称】《水利发展研究》
【年(卷),期】2016(016)003
【摘要】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是具有1 800多年历史的人工防洪拦水大堤,经历代建造、加固维修,形成当今规模.大堤建造过程,形成了治水遗迹、技术、人物、题词碑刻、传说等丰富的水文化内涵.文章对洪泽湖大堤水文化提出了法规保护、措施跟进保护等方法;发挥自身优势,用好平台;借助政府力量,利用平台;多途径打造平台和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弘扬洪泽湖大堤水文化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简培龙;简丹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淮安223100;江苏水源公司淮安分公司,江苏淮安2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5
【相关文献】
1.洪泽湖大堤水文化内涵初探 [J], 张加雪
2.建设水文化弘扬水精神构建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J], 李宗新
3.大力传承发展和弘扬黄河水文化为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提供先进文化支撑——在首届黄河水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J], 李国英
4.浅议洪泽湖大堤合理设计洪水位的选取 [J], 何孝光
5.浅议丝绸之路西北沿线区域的水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以新疆、甘肃省为例[J], 朱伟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洪泽湖导游词_1
洪泽湖导游词洪泽湖导游词1历史悠久的洪泽湖,给人们留下很多宝贵景点,现代肖草《七绝·洪泽湖》诗:“洪泽济世数千冬,道砌悬湖亘长龙;秋月映辉姿菡萏,云霞飞渡起苍穹”生动地描述了洪泽湖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景象(亘(音gèn):横贯;菡萏(音hànd àn):荷花的别称),可供当今的旅游者一饱眼福。
现存的主要景点有:万顷碧波万顷碧波;甘泉般的湖水,养育着千百万人民。
湖内既有鱼鳖虾蟹,又有鸡鸭鹅鸟,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
辽阔的湖面,时而波涛滚滚,大浪排天;时而风平浪静,湖水如镜。
极目远眺,白帆点点,机声隆隆,南来北往的运输船队,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渔船,鱼肥仓满,争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百里长堤百里长堤;有着1800年历史的防洪屏障,宏伟的土堤,壮观的石墙,青翠的绿柳,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移游欲飞的巨型青龙。
那茂密的`林荫,新鲜的空气,清脆的鸟鸣,和煦的湖风,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往返。
港坞帆墙港坞帆墙;洪泽湖汛期水深、风疾、浪大,直接威胁着过往湖中渔船民的安危。
湖东岸原有蒋坝、高良涧两座避风港。
随着水运的发展,1966年加固洪泽湖大堤时,增建九龙湾、夏家桥、周桥三座避风港,1994年又在洪泽湖心建一座避风港,另加三座船闸,现在共有9处可供渔民避风之用。
这些避风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系数较大。
船泊其中,在船头仰视,俨如数十仞之城墙;港坞外,浪花飞雪腾湖面,百里狂涛撼大千。
出航时,千篙拨得烟霞乱,万里航行捷足先。
仔细观看,品味无穷,别有一番景象。
奠淮犀牛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张鹏翮、采库司张弼安安排铸造,作为镇水之物,安放在洪泽湖大堤险要地段。
牛身略小于真牛,腹部有铸词,距今有300余年。
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别存放在三河闸、高良涧高堰等地的湖堤上。
对景生情,令人感慨。
泄洪大闸泄洪大闸;位于洪泽湖东岸的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承担洪泽湖泄洪重任。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水利图碑》是中国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立刻的一块石碑,现藏于南京大报恩寺内。
这块石碑全称为“皇明大业永宁赞歌立水利图碑”,是乾隆为纪念明朝永宁水利事业而立的碑文。
下面就对《水利图碑》进行鉴赏。
《水利图碑》全文由碑身文字及图文两部分组成。
碑身文字是由乾隆帝亲自题写,内容主要是对明代永宁县的水利事业进行赞美和纪念。
乾隆帝在碑文中高度称赞明代为水利事业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并表达了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和重要性的认识。
碑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使碑文充满了雄浑有力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而碑身上的图文部分则是描绘了明代永宁县的水利设施。
图中绘有水济河流经乌安、立功类、载胪之地流至永宁、灌口;一江流水倒灌活泼跌跌是大、铺泊相连,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水利设施的景象。
图中还描绘了移山填海、筑堤开渠、修坝凿沟等水利工程的壮丽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永宁县的水利建设情景。
图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可以清楚地看出待人们在水利建设中的辛勤劳动和奋斗精神。
整块石碑的设计布局十分精致,既体现了乾隆帝的雄伟气度,又展示了明代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象。
碑文的字迹工整清晰,图文部分的线条流畅自然,既彰显了乾隆帝的书法造诣,又体现了水利建设的高度。
“水利图碑”对于研究明代水利、乾隆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永宁县的水利建设情况,这对于研究明代水利制度和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碑文中还体现了乾隆时代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这对于研究乾隆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水利图碑》不仅是一块记述明代水利史的碑文,更是一部艺术之作。
它既展示了乾隆帝的文化素养和书法造诣,又展现了明代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象。
这块石碑的鉴赏不仅有助于了解历史,还能够欣赏到其中的艺术之美。
洪泽湖景区讲解词
洪泽湖景区讲解词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洪泽湖景区。
洪泽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江苏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领略洪泽湖景区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让我们开始这次精彩的旅程吧!一、洪泽湖简介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湖泊。
洪泽湖湖面宽阔,湖中岛屿众多,湖水清澈,与周围的山峦相映成趣,景色宜人。
二、自然景观洪泽湖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各种美丽的飞鸟和水生生物。
湖中有一处名为“泽中鹿”的岛屿,是洪泽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这个岛屿形似一头鹿,被湖水簇拥在中央,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绝佳背景。
三、人文景点洪泽湖景区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景区内的古镇上漫步,您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古朴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洪泽湖畔的古长城遗址也是一处必去的人文景点,它曾经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屏障,现在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四、旅游设施洪泽湖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完善,可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在景区内有多家酒店、客栈和度假村供您选择,可以享受到舒适的住宿环境。
同时还有众多餐饮场所,供应各类美食,让您品尝到地道的江苏菜。
此外,景区还有众多的游乐设施,如游艇、垂钓等,让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美好时光。
五、环保与可持续旅游洪泽湖景区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旅游,致力于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景区内的湖泊水质清澈透明,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
同时,景区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清新宜人的旅游环境。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也要倡导大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让这片美丽的湖泊能够持续地保持它的纯净与和谐。
六、安全与健康注意事项在游览洪泽湖景区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安全和健康事项:1. 在进入景区前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安检工作,遵守景区规定。
2. 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个人财物安全,不要随身携带过多现金和贵重物品。
3.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活动量,如有身体不适或需要帮助时请及时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洪泽湖古八景景点介绍
洪泽湖古八景景点介绍近年来,洪泽县投入巨资,围绕大湖古堰进行旅游开发。
一座集人文厚重和秀丽景色于一身的现代湖滨旅游城市已初具雏形。
2010年,洪泽县决定以“古八景”为突破口,先期打造一个“湖风古韵、湖光帆影、渔舟唱晚、水墨淡彩”渔人码头景区,撬动整个洪泽湖旅游的开发。
洪泽湖“古八景”位于洪泽湖古堰与洪泽县城的结合部,由古堰首、古水街、古帆船、古楼阁、古寺庙、古船坞、古渔市和古船闸组成。
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建设,目前洪泽湖古八景已初现娇容。
洪泽湖古八景简介洪泽湖渔人码头旅游风景区位于洪泽县湖滨区,主要由古八景组成,即:古水街、古渔市、古堰首、古楼阁、古船坞、古船闸、古寺庙、古帆船。
古八景的建成将成为一幅“湖风古韵、湖光帆影、渔舟唱晚”的美丽画卷。
古水街,水韵悠悠,雕梁画栋,宛若一幅湖风古韵、湖光帆影、渔舟唱晚、水墨淡彩的美丽画卷。
人在其中,恍若时光倒流,步入古远的“洪泽上河图”。
园林古建筑3.4万平方米,配套桥梁37座,孤岛8座及小品、花坛、园路等附属设施。
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水榭船舫应有尽有:三座牌坊、一座戏台、一座观景阁、一座船舫。
据记载,东汉修建古堰时,古水街就有了。
隋炀帝南巡时,古水街已经比较繁华。
相传乾隆六下江南,途径洪泽必到古水街尝湖鲜、品渔风。
现在的古水街是在旧址上按照明清的样子复建的,用的是明清建筑风格、园林工艺手法。
比开封清明上河园大100多亩。
古渔市是集文化、旅游、园林、休闲、生态种养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文化公园,体现现代与传统并存的格局。
建有亭廊树池广场、歇山亭、景墙和洪泽湖鱼、虾、蟹品名刻记等建筑。
反映了人们对古文化、渔文化和水文化的青睐。
而整个古八景的规划建设,因循的也是这一脉络。
历史上,高良涧渔市远近闻名。
包括浙江一带的商人,也到这里收购水产品。
然后经洪泽湖古船闸,进入运河、长江,销往浙江、上海等地。
根据作家周作人回忆,他童年生活的绍兴,每到秋天满街满地都是腌蟹,而这个腌蟹在浙江统称为淮蟹,也就是今天洪泽湖的蟹。
洪泽湖大堤——世界现存最长的古坝之一
水利史话洪泽湖大堤北起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经洪泽县高良涧,南抵盱眙县大张庄,全长67.25km ,是淮河下游重要的流域性防洪工程。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198年),广陵太守陈登于淮河边的富陵湖、白水塘等诸湖荡的东北隅筑高家堰,形成洪泽湖大堤的雏形。
后经历代逐步加高培厚接长,规模渐大。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至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间,在大堤的迎水面建直立式石工墙,墙长60.1km ,高7~8m ,甚为壮观,有“水上长城”之称,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坝之一。
然而,几百年来,每逢汛期,由于上游来水与下泄能力悬差很大,故大堤屡遭溃决,给下游造成毁灭性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加固。
1951年对大堤石墙裂缝、错动、倾斜等险工险段进行修复;l966年对大堤石工墙进行加固改建,并将高良涧至蒋坝段石工墙由直立式条石墙改为条石护坡,同时増筑防浪林台;1976年,唐山地震后对大堤实施抗震加固;1976年到1978年春,在高良涧至蒋坝段堤后加筑20km 二级戗台,并且结合取土在堤后开挖顺堤河。
目前,洪泽湖大堤堤底高程为10.0~10.5m ,堤顶高程为19.0~19.5m ,堤前防浪林台高程14.5m ,堤后三级俄台的高程分别为17.0m 、14.0m 和11.0m 。
洪泽湖大堤经4次加固后,在防洪抗灾,发挥洪泽湖水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环保和旅游等综合效益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涉及堤身内部结构,特别是未将决口处块石、埽工等彻底清除,致使堤身内部仍留有许多隐患。
2000年汛前检查发现,在洪泽湖大堤52K 段有冒水现象,在53K 、56K 段有大片积水和洇潮现象。
有关部门先后采用地质勘探、同位素地下渗流场测试、水位流量观测和隐患探测等手段对大堤进行检测,并且采取地下混凝土截渗墙、压密注浆堤后截渗、导渗方法进行处理,有效地控制了大堤的渗漏情况。
洪泽湖大堤留有丰富的治水文化遗迹,沿线名胜众多。
洪泽乾隆御碑赏析感悟
洪泽乾隆御碑赏析感悟洪泽湖大堤,除存有乾隆帝的一个“示河臣”碑外,还存有乾隆帝的另外两个碑——三次题字碑与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现存洪泽境内的乾隆三次题字碑,原在淮阴区码头镇,1966年洪泽湖大堤维修加固时,被运至三河闸管理处院内,现已竖立并建有六角亭一座。
乾隆在六次南巡中,第一次南巡时题写的御笔被刻在正面,第四次南巡时题写御笔被刻在背面,第六次南巡时题写的御笔被刻在侧面,被誉为乾隆三次题字碑。
碑高250、宽115、厚35厘米(不含碑额、碑座)。
乾隆第一次南巡,在对高家堰的视察中,阐明了大清王朝对河防的重视,“高堰卫维扬”的作用,“济运南输北”的功能以及“安流清汇黄”的形势。
在第四次南巡的题字中,“一律砖工运口连”,说明这时洪泽湖大堤在运口处还有一段土堤,乾隆出于“防患要于未事前”,于是下旨“一律砖工运口连”,将土堤筑成砖堤。
在题字的后两句:“虽然清口筹疏治,南望夏秋心总悬”,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封建皇帝为政之不易。
在第六次南巡的题字中,首先是“砖工不若石工坚,改筑曾教庚子年”,庚子年即1780年,是乾隆帝的第五次南巡年,这一年他又到运口处,看到了堤已筑成砖堤,但是他发现砖堤还没有石堤结实牢固,因而他又一次颁旨,将砖堤改筑成石堤。
待乾隆帝在第六次南巡到此地时,石堤已筑成,所以他又一次题写该碑。
这时的乾隆已74岁高龄。
从第一次南巡的41岁,到74四岁,一位封建皇帝在六次南巡中,为一项治水工程三次题字,题写的内容有工程的作用和意义,有对工程的具体指示、材料运用、建筑方法等多项内容,为考证研究洪泽湖大堤提供了详实史料。
因而,这块碑刻是难得、珍贵的石刻遗存,在中国封建帝王史、水利史、碑刻史乃至书法史,都是不多见的。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是乾隆帝第一次南巡(1751年)时题写的一块石碑,碑身高220、宽100、厚47厘米,碑座高85、宽135、厚75厘米,碑额高85、宽135、厚75厘米,碑现存淮阴区码头镇。
碑文的开篇写道:“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这是乾隆帝对治河与漕运重要性给出的评价,它是经国之务的重要内容。
洪泽湖大堤水文化内涵初探
水 患 灾 害 严 重 的 中 国来 说 ,可 以 通 过 对 洪 泽 湖 大 堤 的 治 理 来 理 解 ,甚 至 可 以说 治 水 、治 国 、平 天 下 。
洪泽 湖大堤 ,位 于淮安市境 内洪 泽 湖畔 ,北 起淮 阴 区码 头镇 ,南迄 盱 眙县 张大庄 ,现存全长 67.25 km,是 一 座 始 建 于 东 汉 、扩 建 于 明 清 、加 固 于 当代 的著 名 水 利 工 程 ,至 今 仍 然 发
维普资讯
2008年第 8期 江苏水利
一
一
升 官 的微 乎 其 微 。公 元 1569年 至 1735年 , 洪 泽 湖 大 堤 决 堤 l7年 次 。 1577年 ,“全 淮南 徙 ,高堰 湖堤 大 坏 ”; 1593年 ,“高家堰决高 良涧 、周家桥等
公 元 1855年 ,黄 河改道 ,洪泽 湖 大堤才 由受黄河 、淮河双重压 力 ,变 为仅受淮 河洪水威胁 。然而 由于黄淮 交会 地 带 的 不 断 淤 积 ,淮 河 人 海 通 道 已经 不复存在 ,淮河洪水 只得南下侵 袭 里 下 河 地 区 ,造 成 了该 地 区 人 民深 重 的灾难 。1931年大洪水 ,苏北平原 和 里 下 河 地 区 一 片 汪 洋 ,洪 水 淹 没 面 积约 3.2万 km2,受灾 2000余 万人 , 死 亡 约 22万 人 。
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在其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记载了淮河儿女千年治水史记载了千年洪泽湖的巨变沧桑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历代治水人的智慧和文化印记
维普资讯
2008年 第 8期 江 苏水 利
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 ,在其 1800 多年 的历史长河 中 ,记载 了淮河儿女 千年治水史 ,记载 了千年洪 泽湖的 巨 变 沧 桑 ,也 留下 了深 厚 的 文 化 积 淀 , 凝 聚 了 历 代 治 水 人 的 智 慧 和 文 化 印
洪泽湖水文化碑廊记
洪泽湖水文化碑廊记
二〇一六年一月,省三河闸管理所结合环境改造,在管理所大门西侧,建成洪泽湖治理碑廊一座,内存明清以来洪泽湖治理碑刻二十余块,其中既有康熙、乾隆的帝王墨宝,也有石刻工匠的即兴之作,大者有大者的奇伟,小者有小者的精致,虽风侵雨蚀,时雕日刻,斑驳了画面,模糊了字迹,但其所蕴涵的治水文化精神却历久弥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力量的源泉,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需要我们水利人的付出和坚持。
当我们看到这些碑刻的时候,不由会想起有“洪泽湖大堤申遗第一人”之称的原江苏省三河闸管理处副总工程师朱兴华,这位对洪泽湖水文化如痴如迷的水利人,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多方收集和整理与洪泽湖治理有关的文物资料,悉心保存洪泽湖水文化的遗存。
本廊中的许多碑石,都是他当年用自己的钱从民间收买,自己用平板车拉回来的。
经过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多方争取,在江苏省三河闸管理所的操持下,如今,这些沉睡多年的碑刻终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有近2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在人们与洪泽湖水涝灾害的抗争中,积淀了丰厚
的治水文化,这里所展示的碑刻可算是洪泽湖治水文化的一斑。
是为记。
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淮阴段)
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淮阴段)葛以政(说明:《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是淮安市政协文史委与洪泽县政协联合编写,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文史书籍。
我应邀撰写了淮阴段的如下几块文章。
此外,我撰写的《寻访洪泽镇》一文也被收录其中。
此书在淮安市2013年社科成果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
)清口与清口灵运记碑清口与清口灵运记碑和黄河灌泗夺淮、高堰蓄清刷黄、运河漕运都密切相关。
古淮河水自西南而来经码头镇向东北到袁集桂塘附近折而向东,循杨庄以东古淮河道(今废黄河)东流入海。
古泗水自西北而来,在明代嘉靖之前,流经泗阳东南分为两条支流进入淮阴境内与古淮河交汇,北支流称大清河,南支流称小清河,两个交汇点分别被称为大清口(也称泗口,在今袁集桂塘附近)和小清口(今码头镇御坝附近)。
因黄河灌泗夺淮,大清河、小清河便成为黄河的主次干道。
黄水泛滥,泥沙俱下,有“三分水七分沙”之说。
大清口水大沙多,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被淤垫成陆,大清河淤塞成为“老黄河”。
小清河便成为黄河入淮的独行通道,小清口便随之成为交通要冲。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口逐渐被人淡忘;“小清口”的“小”字也渐渐不提,于是“小清口”在明代嘉靖以后便被称为“清口”。
淮泗交汇,淮河是主流,“清口”就是泗水入淮处;后来黄淮交汇,黄河成为主流,“清口”则变成了淮河入黄处了。
明代永乐年间漕运总兵官陈瑄开凿清江浦运河,南来的漕船经楚州、清江浦来到清口,进入黄河北上。
明代万历年间潘季训总理河道“蓄清刷黄”,大筑高家堰,就是为了抬高淮河水位,冲刷黄河的泥沙东入黄海。
而“蓄清刷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朝廷的生命线——漕运。
清口在明清时期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因此,在清口一带原有许多与治水和漕运有关的石刻、铁铸神器,现所剩无几,清口灵运记碑是其中保存较好、价值很高的一块。
此碑在“文革”中曾经作为桥板被行人踩踏多年,后来拆桥时被有识之士发现,现保存在码头镇码头村三组薛鹏祥(曾任水利站长)家院内。
洪泽湖红色教育基地日志
洪泽湖红色教育基地日志
今天我来到了洪泽湖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洪泽湖红色教育基地位于江苏省洪泽湖畔,是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先烈和弘扬红色传统而建立的。
刚进入基地,我看到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无数革命烈士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
在纪念碑旁,有一块巨大的红旗迎风飘扬,寓意着英雄的气魄和奋斗的精神。
基地内,有一座红色革命历史陈列馆,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图片。
通过观看展品,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过程和英雄们的奋斗历程。
这些展品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是教育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英雄们为我们争取的自由和幸福。
在基地内还有一处纪念亭,供人们默哀、瞻仰,表达对英烈的追思和敬意。
亭子前有一块匾额,上书“英烈纪念亭”,几个大字庄严肃穆。
在教育基地的周边,还有一条红色文化长廊,展示着英雄事迹和红色历史。
长廊两旁是茂密的林荫道和花坛,美丽而庄重。
这里是人们敬仰英雄、缅怀先烈的地方。
参观完洪泽湖红色教育基地,我深深被这里的红色氛围所感染。
在这个红色教育基地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增长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革命先辈的不幸与奋斗,我更加懂得要感恩,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结束后,我内心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我相信,在洪泽湖红色教育基地的影响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定能够保持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清乾隆《水利图碑》是一块巨石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南,现存于汾阳市银安矿区。
这块碑的高度为4.9米,宽度为2.75米,离地面约2米。
这块碑上刻有15幅精美的水利图案和乾隆皇帝的御笔诗文。
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活化石”。
《水利图碑》的出现,极大地反映了清朝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平和官方呈现的宣传姿态。
乾隆年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落实水利工程建设,乾隆皇帝亲自颁布《水务总局章程》和《河道编制条例》,鼓励各级官员积极开展水利工作。
同时,他还命令官员们编纂和刊印各种水利工具书,此中便包括了《水利图碑》。
在碑文中,乾隆皇帝不仅强调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还展示了中央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水利人才的培养。
《水利图碑》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汉中丹丘水道、松江宋浦码头邸庄、亳州西南外围挖深码头、京杭大渠、舀运式耕地水利、平地引井式灌溉、水力插秧、浇水、汲水等。
尤其是水道和灌溉技术,透露着当时的高超水准。
这些描绘的细节,往往呈现在一些细小的人物和器物上,如在农民劳作图片中,细心的观察者可以看到工具的形状、水的流向等。
碑上的图案充满了匠心独运的设计和艺术美感,画面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水的流向浑然天成,层次分明。
这些图案反映了当时水利工程建设进步与科技发展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和珍惜。
同时它还标志着江南地区水利工程技术的鼎盛时期,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水利图碑》的乾隆御笔诗文,更是碑上珍贵的内容。
诗文中,乾隆皇帝赞扬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水利工程建设者的功劳,表达了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和自豪感。
其“富国利民,造福千秋”、“济世安民,日进千倍”等金句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
清乾隆《水利图碑》鉴赏
《水利图碑》是清乾隆时期的著名石刻,被誉为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个石刻
高3.44米,宽1.52米,厚0.45米,它记载了清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是一件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博物馆级古代技术遗产。
下面就让我们来对这个石刻进行鉴赏。
《水利图碑》的上部是一个三角形,这里描绘了秦淮河的源头,河流源头附近是高山
连绵,悬崖峭壁,河水从山中喷涌而出,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在瀑布旁边是一位老人,他
手持拐杖,面目慈祥,像是在为这座水利工程祈福。
中部描绘了水利工程的主观部分,这里展示了运河的路线和各种桥梁。
这些桥梁建造
在河道之上,起到了过桥和搬运物品的作用,同时也是描绘整个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
这
些桥梁的设计和规划都非常巧妙、精细,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
在图中,这些桥梁
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的是木质、有的是石质,有的是单孔、有的是多孔,有的是弯桥、有
的是直桥,每座桥梁都呈现出了它独特的韵味。
在下部的部分,描绘了水利工程的终点,也就是汇入大海的海口。
这里的草木葱翠,
海水清澈,海上波涛浩荡,是美丽的海滨风景线。
《水利图碑》所描绘的是清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工程设计和执行仔细、周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拼搏奋斗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在水利工程方
面的领先地位。
这也使得《水利图碑》成为了中国古代工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
高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
总之,《水利图碑》是中国古代技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标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洪泽的楹联碑文等名人题字
洪泽的楹联碑文等名人题字
在洪泽湖大堤上,保存着各类石刻200余处,分布在蜿蜒曲折的大堤堤顶等处。
碑刻的内容可分为四类,即御题御旨、工程记录、吉祥图案和言语等。
清朝乾隆皇帝三次在同一块碑上题诗,这块碑就是其中珍贵的一类。
乾隆帝进行了六次南巡,六次都来到了洪泽湖大堤。
乾隆第一、四、六次南巡时题写的御笔分别被刻在碑的正、反、侧三面。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在碑的正面题诗:“皇考重河防,神谟定庙堂。
帑金颁太府,高堰卫维扬。
济运南输北,安流清汇黄。
申咨惟善守,千载固苞桑。
”叙述他的先祖对洪泽湖堤防的重视。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又在碑的背面题诗:“一律砖工运口连,崇墉凭阅实牢坚。
蒇功即在巡后,防患要于未事前。
平日原常见渚出,汛时云每到堤边。
虽然清口筹疏沦,南望夏秋心总悬。
”表达自己对洪泽湖大堤的牵挂。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时,还在碑的侧面题诗,这也是他在洪泽最后一次题诗:“砖工不若石工坚,改筑曾教庚子年。
培厚加高一律巩,卫民代赈两谋全。
亦云救弊补偏耳,恒念有孚勿问焉。
固堰可重堤不可,当年圣训实昭然。
”诗中“改筑曾教庚子年”,说明他在“庚子年”,也就是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就要求将砖堤改筑成石工堤。
石碑记录了乾隆帝从四十一岁至七十四岁的三十三年间,在六次
南巡中,为洪泽湖治水工程所作出的指示,其中还涉及材料应用、建筑方法等多项内容,因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在中国封建帝王史、水利史、碑刻史乃至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刻说明牌
1、新筑草子河堤碑
明代。
草子(字)河,原名竹子泾,开凿在唐代后期。
明代初期,作为“分黄导淮”三大工程之——周桥导淮工程的一部分,建周桥闸,导淮水经草子(字)河入宝应湖,为洪泽湖泄洪道之一。
今称草泽河,承担排除洪涝、引水灌溉及水路运输的重任。
碑文记载,新筑草子(字)堤河工程万历22年(1594)2月20日开工,6月11日完工。
加筑越城牌坊至白马湖的堤防,总长8890.5丈(30公里),河堤底宽3丈,顶宽1丈,高7尺,计工料银7800两。
在河尾入湖一段,立护堤桩笆长200丈。
同时,发布告示,命令沿堤一带由民工分界看守;并令山阳、宝应两县管河主簿及高堰大使,划分各自防守堤段,堤防一有坍塌,必须立即修复。
2、智坝记事碑
清代。
智坝,为“仁、义、礼、智、信”五坝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四月由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奉御旨建设,该碑为智坝竣工时所立,碑文记载了智坝的规模和建设的官员名录。
主要碑文:乾隆十六年四月奉旨新建智字石滚坝一座,金门口宽六十丈,由身直长二十丈四尺,乾隆十七年五月告竣。
3、礼坝补建施工碑
清代。
礼坝,为“仁、义、礼、智、信”五坝之一,位于今三河闸上游拦河坝,该碑为礼坝补建石工所记。
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泽湖水位为16.9米(历史最高),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礼坝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
主要碑文:礼坝补建石工越长。
九十七丈内,北长二十二丈计,石十七层;中长五十三丈计,石十九层;南长二十二丈计,石十七层。
4、赤日祥云石刻
清代。
该石刻包括祥云、太阳、火焰。
图案中祥云围绕着燃烧的太阳,寓意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实心愿。
5、湖平工稳、普颂安澜、风恬浪静石刻:
清代。
洪泽湖大堤,又称高家堰,全长70.4公里。
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明万历年间基本建成规模,并增筑直立式条石墙护面,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部完工,共筑石制挡浪墙60.1公里。
该组石刻在洪泽湖大堤加固中发现后留存保护。
石刻包含一统万年、湖平工稳、普颂安澜、风恬浪静文字,反映了人们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
6、祥龙石刻
清代。
该石刻图案寓示吉祥如意。
7、祥云石刻
清代。
祥云象征祥瑞的云气,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
8、平(连)升三级石刻
清代。
左、右石刻图案为瓶上插有三戟,瓶通“平”,笙寓“生”,戟寓“级”;中间石刻莲花通“连”。
均寓义“平(连)升三级”之意。
9、永保群众利益碑
民国。
1945年8月,淮宝县县长方原于黄罡寺题勒“永保群众利益”碑,铭佩洪泽、淮宝军民共同抢修洪泽湖古堤业绩。
10、双龙戏珠石刻
清代。
该石刻为正方形,图案为祥双龙戏珠,中间火珠缺损。
两条龙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1、九狮盘球石刻
清代。
图案包括9只狮子、3只球,左上角为仙鹤,右下角为鱼。
意寓长久吉庆祥和、生活富足之意。
12、信坝加固碑
清代。
信坝,又称上五坝,“仁、义、礼、智、信”五坝之一,目前五坝中仅有保存完好的减水坝。
建于清乾隆16年(1752),坝宽200米,两侧的金刚墙各长100米,贯穿堤身,坝面由条石砌成,上面覆土,当湖水涨至3.52m时,就将覆土挖开,从石坝上泄洪,坝东皆用石板铺设。
泄洪之后,再覆土坝上。
该碑为信坝加固施工的纪录。
碑文:前徐州府丰北通判沈如镕分办信字滚坝南首石底,并增估大石簸箕。
嘉庆十九年(1814)。
13、镇水神兽石刻
14、重修黄罡寺碑
清代。
该碑文为时任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所书,记录了重修黄罡寺之事。
文中提到诗坛神韵派之宗王渔洋曾邀名士来寺联唱桂花诗;也记录了清道光四年(1824)十一月初,黄河水位大涨,注入洪泽湖,造成洪泽湖大堤决口的历史事件。
15、蒋翟坝茶庵碑
清代。
道光六年(1826)制,碑文竖写,满行40 字,计11 行。
碑文记载:特授安徽直隶泗洲盱眙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记大功五次等。
14、重修耿公祠碑
清代。
道光二十二年(1842)立,碑文楷书竖写,满行45 字,计13 行。
记述南宋平郡耿七公(敕封为康泽候),为航行于老三河行船设航标的事迹及重建祠堂等内容。
15、重修高堰汉寿亭碑
(暂不清楚)
万历间,土人于甘罗城掘得古钱二穴,形如风钟,镕之以铸关忠义(象)[像],供高堰关帝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