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整理版
农业气象学——精选推荐
农业⽓象学第⼀章1.农业⽓象学的定义农业⽓象学是研究农业⽣产与⽓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农业⽓象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农业⽓象基本⽅法与理论研究a.农业⽓象监测及试验研究⽅法研究b.农业⽓象仪器研制c.农业⽣产与⽓象条件关系研究d.农业⽓象指标研究e.农业⽓象模式研究(2)农业⽓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研究与服务(3)农业⽓象情报、预报⽅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候研究与服务(6)开展专业⽓象研究和服务农业⽓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有机体与⽓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影响。
⼀⽅⾯要研究农业⽣产对⽓象条件的要求和⽓象条件对农业⽣产的影响;另⼀⽅⾯也要研究农业⽣产对⽓象条件的影响。
第⼆章1.植物叶⽚的光学特性及其应⽤单个叶⽚的光学特性: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2、群体叶⽚的光学特性太阳辐射进⼊植被内部,经过植被中茎叶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被削弱,形成了⼀个较复杂的过程。
透光率:所测⾼度处的照度与农⽥上⽅照度的⽐值,⽤⼩数或百分数表⽰,也称相对照度。
农⽥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的分布曲线完全⼀致,亦随深度迅速递减,其递减率与叶⽚的铅直分布关系密切。
农⽥中各⾼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变化,由于太阳⾼度⾓的改变,中午时透光率最⼤,早晚时透光率较⼩。
(1)光在群体内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同⼀种农⽥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不同。
同⼀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作物不同的⽣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叶龄、叶形、叶⽚的颜⾊和含⽔量等等),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不同。
(2)反射、透射和吸收率不是⼀个常数,在任⼀光谱中有⼀定幅度。
(3)群体对⽇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要⽐单叶明显地⼩,⽽吸收率却明显地⾼于单叶。
2.⽣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理有效区,或称为⽣理辐射。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下面来总结一下。
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基础知识是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天气形势、评估天气灾害风险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都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气候学农业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对于农田生产的影响,并探究农业生产适应策略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候学需要了解气候类型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气候下作物生长的特点,研究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对于制定区域内合适的作物种植方案、减少灾害风险以及提高作物收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气象灾害学农业气象灾害学是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如冻害、旱灾、水灾、风灾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象灾害学需要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成因,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的方法与策略等。
对于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四、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气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学习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环节中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气象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气象服务产品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
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涉及了气象基础知识、农业气候学、农业气象灾害学和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I = Io exp(-kF)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
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
.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
(3)春分日和秋份日, δ=0 °,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照时间均为 12 小时。
(4)赤道上, φ =0 °,全年的日照时 间均为 12小时。
日照时数简表(各月15日值。单位:小时)
纬度
0o
月份
20 o
30 o
40 o
50 o
70 o
1
12.08 11.04 10.25 9.39
8.33
0
红外线
10
无线电波
波长(μm)
电磁波谱的划分
二、太阳辐照度
大气上界:地球气层外界。 太阳辐照度(E):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垂直投射的太阳能量(J/m2s)。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 的太阳辐照度。常数为1367.69 J/m2s。 地面太阳辐照度:E’ =E0sinh⊙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作用
一、太阳辐射光谱
短波辐射 0.475 (波长0.15-4um) 包括紫外线、可 见光、红外线。 0.4 波长(um) 0.2 0.8 2.0 3.0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而变化,出现最大值时波 长为0.475um。
太阳辐射
X射线
γ射线
紫外线
大气辐射
可见光
10-5 10-4 10-3 10-2 0.4 0.76
= 1367 W . m-2
= 1.4 . 105 Lux (lx)
S0
So =1.96卡.厘米-2分-1 = 1367 W . m-2 =1.4 . 105 Lux (lx)
四季的划分
四季 天文学
二、季节
气候学 农业科学 古代民间 10-22℃ >22 ℃ 10-22℃ <10 ℃ 立春至谷 雨 立夏至大 暑 立秋至霜 降 立冬至大 寒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h=0~90°。
活动积温(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位为℃。
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整理版
1、大气的热力学分层及依据。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0°≤h≤90°)h的计算公式:sin h = sinφsinδ + cosφcosδcosω(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赤纬,ω是时角。
)特殊日期δ的值:δ=23.5sinN°(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δ=0°夏至日(22/ 6):δ=23.5°冬至日(22/12):δ=-23.5°(23.5°S)ω的确定:ω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ω=0 上午ω<0 下午:ω>0。
3、北半球可照时间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4、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5、灌溉的表层温度效应及原因分析。
1.热容量:灌溉后土壤表层湿度较大,含水量较多,水的热容量较大,温度变化较慢。
2.导热率:土壤湿度增加,土壤的导热率也提高,其表面温度变化也越小。
3.潜热交换:温度升高,土壤表层水分会蒸发带走部分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水分会凝结吸收热量,从而减小土壤表层温度变化。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R辐射热交换;B传导热交换;P流体运动热交换;LE潜热交换)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在土壤上盖上塑料大棚,白天通过棚膜和墙体的红外辐射、逆辐射,可以减少土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减缓土壤温度的升高;夜晚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7、大气稳定度的三种情况。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
以大气的气温垂直加速度运动来判定。
大气中某一高度的一团空气,如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产生向上或向下运动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1.稳定状态。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归纳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归纳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496×108km)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2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目前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W・m。
3、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在0°~90°之间变化。
4、太阳方位角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表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以小时、分为单位。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表示,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9、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10、直接辐射是指直接来自太阳日盘,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11、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2、散射辐射指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从天空的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也称天光漫射。
1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4、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1-2-2位为J・s・m或W・m。
常把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把入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照度。
15、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两部分构成。
1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整理
绪论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
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5、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
其成分主要是N、O、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99.97%。
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
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
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农业气象学笔记总结
农业气象学绪论一、气象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气象学的概念与产生、发展2、气象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内容3、气象学的研究方向a、根据研究范畴分:b、根据研究方向分:4、应用气象学的发展与划分二、气象学的应用1、防灾减灾人类所面临的灾害,大部分属于气象或气候灾害,有效和准确地预报、预测灾害性天气、气候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助于防灾减灾。
灾害主要与水分条件有关,如干旱、洪涝、阴雨等,其次与温度(热量)有关,如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冻害等,还有大风等灾害。
2、美化环境与各种规划气候条件决定生态环境特点,对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以及生态规划等均有用处。
3、提高经营效益良种选育与引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的收获储存与运输,等第一章大气一、大气层在气象研究范畴中的地位二、大气的组成1、干洁大气和正常大气干洁大气是指除去大气中的可变成分后的大气。
大气中可变成分包括水气、固体杂质、液体杂质、气溶胶等,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包括CO2等成分。
正常大气是指在自然状况下的大气。
正常大气中的可变成分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一定,从而使得大气也存在微小变化。
干洁大气随高度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变化,但组分稳定,可以作为“单一成分”的气体对待,近似于理想气体。
干洁大气中影响人类活动的成分:O2、N2、CO2、O3,等2、大气中的重要成分水蒸气、温室气体(如CO2、CH4等)、颗粒性杂质(如粉尘、液滴、气溶胶等)、O3等a、CO2CO2的温室效应:CO2的循环:CO2的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多年变化趋势(Mauna Loa站的资料,夏威夷19.5°N,155.6°W)b、水蒸气:此处略,放第四章中讲述c、大气中的杂质气溶胶:作用有作为凝结核、影响大气能见度、造成污染,等d、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分类:从形态分:气体、固体、液体污染从形成过程分:自然污染、人为污染从化学性质分:酸性、碱性、中性气象在环境污染中作用:气象条件对污染的发生、发展、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三、大气的分层大气层在中立作用下分为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暖层、散逸层1、对流层高度分布:与地理纬度有关,低纬地区约18~20km,中纬地区约10~18km,高纬地区约8~10km。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第一篇: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为“温室效应”。
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即在单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位截面积空气柱的重量。
由大气的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重量及其分子撞击力综合作用所产生。
分,割断了气压带,形成了高压和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低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面的夹角。
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水平方向上,焚风:气流越过山岭后,在背风坡绝可见光区。
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气压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称为焚差。
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风。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分。
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
对某地转风:在自由大气平直等压线的暖锋:暖气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推移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气压场中,当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的锋。
分别。
向力相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内,高照度增加,光合强度也增加,但光照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光冷锋:冷气团锋面向暖气团一侧推移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S′)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合强度不再随光照度的增大而增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的锋。
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强,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反。
点。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光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合强度也随之降低,植物的光合强低压。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
(二)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最初来自天文,将黄道分为二十四弧段, 每段15°为一节。一节约15天,全年二十四节。 “节气”在古代中简称“气”,按阴历每月一般分为两 气, 前一气为“节气”,后一气为“中气”,后人把“节气” 和 “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昼夜长短的转折日。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温度的高低。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的季节。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状况和温度下降过程。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反射作用 (27%) 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
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
云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量愈多,
云层愈厚,反射愈强。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
减弱因素——路径长短、大气透明程度 大气质量(m)
定义 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m随h的变化
在各太阳高度时的大气质量
ω的确定 ω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ω=0; 上午:ω<0; 下午:ω>0,。 正午时刻h的计算公式 h正午=90°-φ +δ
太阳方位角 (A) 定义
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计算公式
sinh sin sin cos A cosh cos
变化范围: 1325 W· -2 ~1457 W· -2 m m 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 W· -2 。 m 太阳光量常数及范围 定义: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产生的平均光照强度。
范围:1.35×105~1.4×105lx
㈡、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
太阳高度角 (h) 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农业气象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P.1—9)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气象、气象学定义第二节农业气象学*1、农业气象、农业气象要素、农业气象条件概念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两方面)(1)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基本定律)(1)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或不可替代)性定律(2)环境因子对于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定律(3)限制因子定律(4)最适阈值(或因子共同作用)定律(5)临界阈值定律4、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七种)(1)分期播种法(2)地理播种法(3)田间实验法(4)植物人工气候室法(5)统计学方法(6)数理模拟方法(7)遥感法第二章地球大气(P.12—23)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杂质2、各种组成成分(N2、O2、O3、CO2、水汽、杂质)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大气铅直分层(五大层次)(1)对流层[下层(摩擦层):贴地气层、近地气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热层或暖层)、(5)散逸层2、对流层的特点(四方面)(1)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有此层内;(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3)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大气上界:物理上界和人造卫星探测上界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气象要素概念及包括的要素第三章辐射(P.24—42)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辐射的特性:波动性、粒子性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概念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a+r+d = 14、辐射的基本定律(理解定律的意义):(1)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eλ,T / aλ,T = Eλ,T(2)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 T = σT4(3) 维恩位移定律:λm = C / T第二节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可照时数、实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光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概念2、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正午= 90°-φ+δ及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日、年变化3、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在一年中的变化4、北半球昼夜变化规律(随季节、纬度变化)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1)减弱方式:吸收作用(选择吸收)、散射作用(分子散射、漫射)、反射作用(2)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Q = S ′+ D ,影响因子(大气量、大气透明系数、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坡度、坡向、云量等)7、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率r及影响因子(颜色、潮湿程度、粗糙度)8、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紫外线波谱范围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1、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公式(E O = E e-δE a)及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2、地面辐射差额概念、公式[R =(S ′+ D )(1-r)-E O]、各符号含义及日、年变化第四章温度(P.43—64)第一节热量收支*1、物质的热属性:热容量(质量、容积)、导热率、导温率的概念,土壤热属性变化与土温变化的关系(土壤水分、空气含量变化)2、热量收支(平衡)(1)活动面、活动层概念(2)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R = P + B + LE、各符号含义及昼夜变化(3)地表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Q S = R -(P + B + LE)、各符号含义第二节地面和土壤的温度*1、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概念2、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关系3、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极值出现时间、日年较差随深度变化情况)4、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四种类型):(1)日变化:日射型(受热型)、辐射型(放热型)、上午转换型、傍晚转换型(2)年变化:受热型(夏季)、放热型(冬季)、春季过渡型、秋季过渡型5、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五方面):(1)土壤温度;(2)土壤颜色;(3)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4)地面覆盖物;(5)地形和天气条件第三节水体的温度1、水体热量传播特性(三方面):(1)水面的反射率比陆面小,特别是太阳高度角很大时更明显;(2)水体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明率的流体,太阳辐射能在水体中传播可用比尔定律表示;(3)由于水陆表面的反射率、吸收率不同,使水面(海洋)的净辐射收入大于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气的热力学分层及依据。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0°≤h≤90°)
h的计算公式:sin h = sinφsinδ + cosφcosδcosω(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赤纬,ω是时角。
)
特殊日期δ的值:δ=23.5sinN°(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δ=0°
夏至日(22/ 6):δ=23.5°
冬至日(22/12):δ=-23.5°(23.5°S)
ω的确定:ω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ω=0 上午ω<0 下午:ω>0。
3、北半球可照时间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4、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5、灌溉的表层温度效应及原因分析。
1.热容量:灌溉后土壤表层湿度较大,含水量较多,水的热容量较大,温度变化较慢。
2.导热率:土壤湿度增加,土壤的导热率也提高,其表面温度变化也越小。
3.潜热交换:温度升高,土壤表层水分会蒸发带走部分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水分会凝结吸收热量,从而减小土壤表层温度变化。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R辐射热交换;B传导热交换;P流体运动热交换;LE潜热交换)
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在土壤上盖上塑料大棚,白天通过棚膜和墙体的红外辐射、逆辐射,可以减少土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减缓土壤温度的升高;夜晚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7、大气稳定度的三种情况。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
以大气的气温垂直来判定。
大气中某一高度的一团空气,如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产生向上或向下运动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
1.稳定状态。
移动后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
2.不稳定状态。
移动后,加速向上向下运动。
3.中性。
如将它推到某一高度后,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停下来,大气稳定度,对于形成云和降水有重要作用。
有时也称大气。
简而言之:空气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使该空气团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的趋势和程度
8、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及原因。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相对湿度随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日变化:在绝大数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反相。
大型水体的周围,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气温同相。
年变化: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反相,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同相。
9、道尔顿蒸发公式,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主要因子及其影响。
W表示水面蒸发速率;E为饱和水汽压;e为实际水汽压;
E-e为饱和差;A’为与风速有关的系数;P为气压。
10、降水强度(mm/日)的等级划分。
11、降水变率(4个)的计算。
12、空气受力分析(4种情况6个图)。
13、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
三圈环流:极地环流,费雷尔环流,哈德莱环流。
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行星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东南信风带。
北半球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北半球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冬: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夏: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14、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及其成因。
焚风:(出现在山区)是指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成因: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有利的方面:1、初春促使积雪消融。
2、夏末促使粮食和水果早熟。
不利的方面:强大的焚风易造成北方小麦空瘪粒现象,在林区易造成森林火灾。
15、中国冬夏季活动的气团。
16、梅雨相关名词,形成梅雨期降水的低空和地面天气系统。
梅雨:每年初夏,我国湖北宜昌以东,28度到34度N 之间的江淮流域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6月中旬到7月上旬)。
低空:江淮切变线,西南涡,西南低空急流。
地面:江海静止锋(梅雨锋),江淮气旋。
17、热带气旋的等级划分。
18、暖温带、冷温带大陆东、西岸主要的气候型及其特征。
暖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季风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陆西岸高温干燥大陆东岸炎热潮湿,
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大陆西岸温暖湿润大陆东岸寒冷干燥。
冷温带: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大陆西岸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温度年较差较小,气候温润,降水全年分配均匀。
大陆东岸大陆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温度年较差较大,气候干燥,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19、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式。
20、自然天气季节、气候四季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