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三字经(医学十三经)
医学源流第一金元以前医之始,本岐黄。
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
垂方法,立津梁。
李唐后,有千金。
外台继,重医林。
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色,郑卫音。
医学源流第一金元四大家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病中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医学源流第一明代以后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㖞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䗪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痢症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气喘第九喘促症治分门鲁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冲逆泄奔豚真武剂治其源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逍遥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瘀销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水肿第十一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祛胀闭痛三物锄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暑症第十三伤暑症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坦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症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冷萸附行湿而热连芩程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丁宁眩晕第十五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动抟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少阳谓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癫狂痫第十七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宣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痼丹矾穿三症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点滴无名癃闭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涸肾套谈理脾恪厘清饮佐黄柏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设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疝气第十九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㿗顽麻专治气景岳箴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着医林痛不已须洗淋痰饮第二十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脏细量度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温药和博返约阴霾除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消渴第二十一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伤寒瘟疫第二十二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头项病太阳编胃家实阳明编眩苦呕少阳编吐利痛太阴编但欲寐少阴编吐蛔渴厥阴编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汗吐下温清悬补贵当方而圆规矩废甚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变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针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两解求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时方)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子者即此详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脚小指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经方)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产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㽲痛谧痛满烦求枳实着脐痛下瘀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随证详难悉录唯温经带下服甘麦汤脏躁服药到咽效可卜道中人须造福小儿第二十四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
医学三字经(全文背诵版)
医学三字经(全文背诵版)
医学三字经(全文背诵版)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巫祯来先生序《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
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
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
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最新中医启蒙三字经
作者/王昆文中医学,是什么?法自然,致中和。
整体观,天人合。
论阴阳,奥义多。
观天文,察时变;自感知,自调和。
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下者举;有余损,不足补。
人命贵,万物灵,非机器,组合成。
气循环,五行生。
木、火、土,与金水。
既相生,又相克;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化,造化机。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扰,不破坏,自变化,不可代。
顺四时,从其根,与万物,共浮沉。
治未病,善养生。
心为君,重七情。
许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气则顺,顺则和,神自清。
人之命,悬于天,可不畏?可不敬?守真气,避虚邪,劳不倦,气从顺,饮食节,起居常,志不贪,法阴阳。
阴阳者,生之本,神明府,万物纲。
春夏阳,秋冬阴,生与长,收与藏。
阴藏精,阳卫外,阳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阴阳兆,此二者,乃大药。
血气者,人之神,顺四时,宜谨养。
得神昌,失神亡。
理论美,数《内经》,至道宗,奉生始。
阴阳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无太过,无不及,如斯者,谓平人。
寒暑过,生不固。
既调神,又调形,慎起居,适寒温。
损有余,补不足,气功练,有助益。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灵,使谷盈,万物生。
道也者,不可离,入生活,即中医。
大自然,无穷秘,教中医,变聪明。
中医学,“象”为据,其本位,非形体。
“象”比“体”,更丰富,不确定,动不居。
“模型”脾,非实体,切不掉,缘虚拟。
象思维,凭直觉,病无形,费斟酌。
病之始,极微精,恍惚间,生毫厘。
病须辨,内外因:外因天,内因人;天六气,人七情。
不内外,亦所因。
中医学,重感觉。
诸化验,难超过。
既真实,又可靠,比数据,更重要。
无形气,非病灶,求病机,即可治。
异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异治。
其关键,在病机。
有诸内,形诸外,治病者,求于本。
顺四时,养五脏。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于道。
医者意,并不错。
病机藏,难扑捉。
人百病,生于气:喜怒悲,忧恐惊,寒炅劳,皆成疾。
气成形,天行健。
气犹风,百病长,阳蓄积,隔当泻。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三字经
中医药⽂化进校园三字经序中医始,⾃岐黄,五千年,佑安康;⽴仁⼼,传仁术,强吾⾝,佑⼋⽅。
医史篇战国时,扁鹊出,创脉诊,为医祖。
东汉末,有华佗,五禽戏,擅外科。
张仲景,重辨证,著伤寒,乃医圣。
魏晋时,皇甫谧,编针灸,甲⼄经。
⾄东晋,出葛洪,融儒道,似仙翁。
肘后⽅,青蒿素,屠呦呦,得其悟。
孙思邈,跨隋唐,医精诚,誉药王。
宋名医,许叔微,扬孟河,经⽅辉。
到⾦元,四⼤家,各有长,后世夸。
刘完素,药寒凉,张⼦和,主攻下。
李东垣,补脾胃,朱丹溪,滋阴会。
⾄明朝,李时珍,修纲⽬,成药圣。
张景岳,倡温补,集⼤成,辑全书。
清以后,百家鸣,除瘟疫,九州宁。
叶天⼠,温热论,吴鞠通,条辨精。
薛⽣⽩,耀吴门,消霍乱,王孟英。
汇中西,张锡纯,有创新,重传承。
理论篇世间物,分阴阳,⽇与⽉,热与凉;有升者,必有降,此奥妙,细参详。
⽓与形,互转化,整体观,⼩见⼤。
五⾏者,相⽣克,⽔⽣⽊,⽊⽣⽕;⽕⽣⼟,⼟⽣⾦,⾦⽣⽔,蕴藏象。
⾦克⽊,⽊克⼟,⼟克⽔,⽔克⽕。
⽕克⾦,⾃然因,照此画,成五星。
五脏者,⼼与肝,肺与肾,脾中间。
六腑者,⼤⼩肠,具三焦,有膀胱。
胆与胃,互相帮,脏腑健,体乃康。
⽓与⾎,精津液,互化⽣,很密切。
⼈有⽣,必有⽓,此根本,勿忘记。
⾎之液,⽔⾕精,滋脏腑,柔筋⾻。
精⽓神,互依存,精化⽓,⽓⽣精。
精与⽓,同养神,⼈三宝,不可分。
经络者,遍全⾝,属脏腑,络肢节。
养机体,⾏⽓⾎,针灸施,疾病解。
论病因,有多种,分六淫,及七情。
六淫者,多外⽣,湿燥⽕,寒暑风。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还有惊。
正⽓存,邪难侵,⽓若虚,百病⽣。
四诊者,望闻问,切脉象,谨⼜慎。
上⼯者,治未病,多预防,勤养⽣。
养⽣篇长寿经,与君听;都做到,胜万⾦。
⼼态好,精神粮;能防病,细品尝。
莫⼤怒,伤肝脏;常思虑,脾遭殃。
⼀惊恐,肾难强;⼀悲忧,肺⽓僵。
⽓不顺,⾎难⾏;⾎不⾏,百病⽣。
淡名利,免疫旺;正⽓存,邪难伤。
远油腻,亲杂粮;早午荤,晚素汤。
味过咸,⾎压升;味过甜,⾎糖添。
《医学三字经》全文
《医学三字经》全文医学三字经人体胸藏五脏,心主志意,肺司呼吸,肝藏血液,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五脏相应与之配六腑,胃主受纳,小肠总分,大肠主别,膀胱藏尿,三焦主渗化,胆结于肝,胞结于肾。
人体内腑器官相互协调,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医学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通过简短凝练的三字词语,概括了人体生理与病理,阐述了中医理论的要点。
以下是《医学三字经》的全文:心中精,脾主运。
肺司呼,肝藏血。
肾主液,六腑胃。
胆胆水,小肠总。
大肠主,膀胱藏。
胞藏受,三焦化。
“心中精”指心脏是人体的中枢器官,掌管着人的思维和情感。
心脏中的精气,能够影响整个身体的运转以及人的精神状态。
“脾主运”说明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精气养分,对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肺司呼”强调了肺的呼吸功能,将气体吸入体内,并让氧气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循环,为身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氧气。
“肝藏血”指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承担着储存和调节血液的重要作用,肝血充盈与否对整个身体的健康非常关键。
“肾主液”指肾脏负责排泄体内多余的水液,并调节体内的水分代谢平衡,维持身体对水分的正常需求。
“六腑胃”说明了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胞、三焦等腑器,各自承担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胆胆水”指胆汁是胆囊中储存的液体,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小肠总”强调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起着将食物继续消化并吸收养分的作用。
“大肠主”说明大肠是排泄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排出体内的废物物质,保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膀胱藏”指膀胱是尿液的储存器官,负责暂时储存由肾脏产生的尿液,并在合适的时候排出体外。
“胞藏受”指子宫是女性独有的器官,负责妊娠和生育过程,承担胎儿的生长和发育。
“三焦化”说明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主要参与内脏器官间的调节和代谢。
通过《医学三字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人体五脏六腑器官的基本功能与相互配合作用。
《中医启蒙三字经》原文加翻译资料
《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作者·陈修园卷上—1—医学源流第⼀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匮》藏;垂⽅法,⽴津梁;李唐后,有《千⾦》;《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郑卫⾳;迨东垣,重脾胃;温燥⾏,升清⽓;虽未醇,亦⾜贵;若河间,专主⽕。
遵之经,断⾃我;⼀⼆⽅,奇⽽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
详⽽备,王肯堂;薛⽒按,说骑墙;⼠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张;诊脉法,濒湖昂;数⼦者,各⼀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医学源流第⼀翻译1、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
岐,岐伯也。
君⾂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神明⽤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2、《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
《汉书·艺⽂志》载《黄帝内经》⼗⼋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3、《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也。
《难经》⼋⼗⼀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
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号扁鹊,战国⼈也,著《难经》。
4、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汉⼈也。
著《伤寒杂病论》、《⾦匮⽟函经》。
5、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杂病、伤寒专以⽅药为治,其⽅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集其⼤成。
6、《伤寒》著,《⾦匮》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尾相顾,鳞甲森然。
⾦匮⽟函,⽰宝贵秘藏之意也。
其⽅⾮南阳所⾃造,乃上古圣⼈相传之⽅,所谓经⽅是也。
医学三字经全文解释
医学三字经全⽂解释医学三字经全⽂解释 古⼈⽈:“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礼.” 以下YJBYS⼩编为⼤家提供医学三字经全⽂解释,供⼤家参考借鉴。
1、⼈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刚出⽣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2、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的孩⼦有个好的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
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登科”故事的概括] 3、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 4、⽟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6、⾸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
⼀⽽⼗,⼗⽽百。
百⽽千,千⽽万。
【解释】:⼀个⼈⾸先要学的是孝敬⽗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中药三字经
第一章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蝉蜕淡豆豉桑叶菊花蔓荆子葛根柴胡升麻浮萍第二章清热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白蔹白鲜皮漏芦山慈菇半枝莲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第三章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巴豆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第四章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稀莶草木瓜络石藤徐长卿桑枝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海桐皮蚕沙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第五章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第六章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灯心草地肤子扁蓄瞿麦萆薜茵陈蒿冬瓜皮赤小豆冬葵子第七章温里药附子乌头肉桂干姜吴茱萸细辛花椒高良姜丁香胡椒荜茇荜澄茄小茴香第八章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佛手香橼木香香附乌药沉香川楝子荔枝核薤白檀香刀豆柿蒂甘松玫瑰花第九章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第十章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雷丸鹤虱榧子芜荑贯众第十一章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苎麻根白茅根槐花侧柏叶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藕节三七血余炭茜草蒲黄花蕊石卷柏艾叶灶心土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药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三棱丹参虎杖益母草鸡血藤桃仁红花五灵脂牛膝穿山甲廑虫水蛭虻虫降香泽兰自然铜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桔梗旋覆花白前前胡瓜蒌贝母天竺黄竹茹竹沥海浮石海蛤壳礞石海藻昆布黄药子胖大海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苏子桑白皮葶苈子枇杷叶白果洋金花第十四章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灵芝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羚羊角牛黄石决明牡蛎珍珠珍珠母玳瑁紫贝齿代赭石钩藤天麻刺蒺藜决明子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第十六章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第十七章补虚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鹿茸鹿角胶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肉苁蓉锁阳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续断骨碎补狗脊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苑丝子韭菜子葫芦巴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药阿胶龙眼肉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桑椹旱莲草女贞子鳖甲第十八章收涩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浮小麦麻黄根椿皮石榴皮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莲子芡实山茱萸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第十九章涌吐药瓜蒂常山胆矾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他硫磺雄黄炉甘石硼砂白矾蟾酥蛇床子露蜂房血竭儿茶。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学,是什么?法自然,致中和。
整体观,天人合。
论阴阳,奥义多。
观天文,察时变;自感知,自调和。
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下者举;有余损,不足补。
人命贵,万物灵,非机器,组合成。
气循环,五行生。
木、火、土,与金水。
既相生,又相克;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化,造化机。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扰,不破坏,自变化,不可代。
顺四时,从其根,与万物,共浮沉。
治未病,善养生。
心为君,重七情。
许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气则顺,顺则和,神自清。
人之命,悬于天,可不畏?可不敬?守真气,避虚邪,劳不倦,气从顺,饮食节,起居常,志不贪,法阴阳。
阴阳者,生之本,神明府,万物纲。
春夏阳,秋冬阴,生与长,收与藏。
阴藏精,阳卫外,阳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阴阳兆,此二者,乃大药。
血气者,人之神,顺四时,宜谨养。
得神昌,失神亡。
理论美,数《内经》,至道宗,奉生始。
阴阳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无太过,无不及,如斯者,谓平人。
寒暑过,生不固。
既调神,又调形,慎起居,适寒温。
损有余,补不足,气功练,有助益。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灵,使谷盈,万物生。
道也者,不可离,入生活,即中医。
大自然,无穷秘,教中医,变聪明。
中医学,“象”为据,其本位,非形体。
“象”比“体”,更丰富,不确定,动不居。
“模型”脾,非实体,切不掉,缘虚拟。
象思维,凭直觉,病无形,费斟酌。
病之始,极微精,恍惚间,生毫厘。
病须辨,内外因:外因天,内因人;天六气,人七情。
不内外,亦所因。
中医学,重感觉。
诸化验,难超过。
既真实,又可靠,比数据,更重要。
无形气,非病灶,求病机,即可治。
异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异治。
其关键,在病机。
有诸内,形诸外,治病者,求于本。
顺四时,养五脏。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于道。
医者意,并不错。
病机藏,难扑捉。
人百病,生于气:喜怒悲,忧恐惊,寒炅劳,皆成疾。
气成形,天行健。
气犹风,百病长,阳蓄积,隔当泻。
中医内科三字经
中医内科三字经第一章感冒治则: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体虚外感(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感冒病,发热寒,脉浮紧,败毒研①,脉浮数,银翘痊②,身重痛,湿邪缠,胜湿汤③,求安然。
身体虚,病缠绵,固正气,标本联。
气若虚,呼吸难,倦无力,补中元④。
血若虚,悸而旋,唇舌淡,七味贤⑤,阳若虚,脉沉潜,四肢冷,再造丸⑥,阴若虚,燥少痰,葳蕤汤⑦,津液还。
①荆防败毒散,②银翘散,③羌活胜湿汤,④补中益气汤,⑤葱白七味饮,⑥参附再造丸,⑦加减葳蕤汤。
败毒人参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供,瘟疫伤寒噤口痢,驱邪扶正有奇功(荆防败毒散:去参加入荆防风)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牛是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再造散用参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第二章咳嗽治则:外感祛邪得肺,内伤咳嗽祛邪止咳、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内伤(痰湿、痰热、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咳嗽病,治在肺。
杏苏散①,风寒退。
疗风热,桑菊贵②,干咳者,病入内,桑杏汤③,法完备,痰湿侵,苔腻秽,二陈汤④,须加味。
木犯金,审胁肋,泻白散,肝火平。
痰热侵,痰粘黄,化痰汤⑤,黛哈配⑥。
肺阴亏,午后剧,沙麦汤,加味煮。
①杏苏散,②桑菊饮,③桑杏汤,④二陈汤,⑤清金化痰汤,⑥黛哈散。
加减泻白散、沙参麦冬汤。
杏苏散内夏陈前,甘桔枳芩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痊。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头痛身热口干渴,清宣凉润燥能医。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祛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启蒙三字经》分为序、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和名医篇六个部分,客观、准确、充分地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的医疗保健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中医的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古今医学成就等内容,突出祖国医学在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启蒙三字经》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应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简略介绍中医药基本内容和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学习中医、认识中医、运用中医。
一、序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
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三、诊治篇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
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
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
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四、四季篇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五、起居篇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
《医学三字经》(全文)
《医学三字经》(全文)唐按:幼童启蒙,必读《三字经》,中医启蒙,必读《医学三字经》,以识大体,铸规模。
《医学三字经》是传统医学的入门,也是中医治法的大纲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气喘第九喘促症治分门卤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冲逆泄奔豚真武剂治其源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逍遥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瘀消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水肿第十一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胀满蛊胀第十二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怯胀闭痛三物锄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暑症第十三伤暑病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证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热连芩程湿而冷萸附行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叮咛眩晕第十五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呕哕吐第十六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少阳谓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癫狂痫第十七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宣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锢丹矾穿三证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点滴无名癃闭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凅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柏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说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疝气第十九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颓顽麻喘治气景岳箴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着医林痛不已须洗淋痰饮第二十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脏细量度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温药和博返约阴霾除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消渴第二十一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伤寒瘟疫第二十二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头项痛太阳编胃家实阳明编眩苦呕少阳编吐利痛太阴编但欲寐少阴编吐蚘渴厥阴编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汗吐下温清悬补贵当方而圆规矩废基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变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针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两解求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玉者即此详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脚小指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气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污痛諡痛满烦求枳实着脐痛下瘀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随证详难悉录惟温经带下服甘麦汤脏燥服药到咽效可卜小儿第二十四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
中医启蒙三字经(拼音版)
中医启蒙三字经(一)序xùyīzhīshǐběn qíhuánɡ医之始,本岐黄,wǔqiān nián yùdînɡliánɡ五千年,育栋梁;shào xuãyīzhìánɡyánɡ少学医,志昂扬,zhǎnɡxuán hújìsìfānɡ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yīlǐpiān)qì wéi yuán gōng néng qiáng气为元,功能强,Tiān dì dào huà yīn yáng天地道,化阴阳;Shuǐyǔhuǒwēn yǔliáng水与火,温与凉,Jìng yǔdîng shēn yǔjiàng静与动,升与降。
liâwǔháng wàn wùgāng列五行,万物纲,Mùhuǒtǔjīn shuǐxiáng木火土,金水详;Pâi wǔsâyìng wǔfāng配五色,应五方,Guān wǔqìcháwǔzàng观五气,察五脏。
zànɡfēnɡɡuān bǎo jiābānɡ脏封官,保家邦,ɡān bài jiànɡxīn chēnɡwánɡ肝拜将,心称王;fâi wãi xiànɡpǐɡuǎn cānɡ肺为相,脾管仓,shân zuîqiánɡzuìxūcánɡ肾作强,最需藏。
jīn yǔyâɡînɡyínɡyǎnɡ津与液,供营养,jīnɡhuàxuěqìdǎo hánɡ精化血,气导航。
(完整word版)医学三字经(背诵版)
《医学三字经》全文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喑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劳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
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
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
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
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
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
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
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
三医德做医生,讲医德,真善美,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一阴阳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阴阳之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针对人体而言: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
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1手太阴肺经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循太冲,上膝关,绕阴部,小腹转,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
面萎黄,血虚见;面色白,气虚寒;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质淡,多虚寒;舌苔薄,病轻浅;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迟脉,辨热寒;脉洪大,内热燔;脉沉微,气息奄;紧如绳,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细如丝,血虚见;弱如绵,主虚寒;滑如珠,孕或痰;涩精亏,脉来难;促代结,当细辨;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七八纲辩证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