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学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必修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习题教案2 精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宫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①建章:宫殿名。
3.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锁”字是第二句中的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
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炼句题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本诗诗眼是“怨”。
从结构上看, “怨”紧承上句,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
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4.“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这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1)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嵩山,仿佛一位清高孤傲之人从云端呈现出来。造语新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习题教案1 精品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摘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答案:C。
ABD三个成语都是贬义词,现在被当着褒义词用了。
A.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
现指认真推敲某一个字。
B.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D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这里的蔬菜新鲜并且价格低廉,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你也不妨和商贩们讨价还价一番,往往你就能用令你满意的价格买到你想要的蔬菜。
B.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3女婴进行集体会诊,诊断认为“雌激素水平正常”,属于假性性早熟。
女婴家属不满结果,怀疑会诊被人操纵。
C.设置交通技术电子监控设备测速却不公开位置,容易形成设置执法陷阱行为出现,助长执罚经济现象的盛行。
D.红学专家们对谁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
答案:B.。
A关联词语位置不当C.“形成”与“行为出现”搭配不当,将“形成”改为“造成”或“诱发”、“导致”D.“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句式杂糅。
把“为准”删去,或者改为“以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7.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作”:(2)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一点:答案:(1)是匠心独运的创作(2)通过字词的联想义使意蕴丰富8.选出画线词用得恰当的一句( )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
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
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儿童的深情厚谊。
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8 咬文嚼字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初步认识文艺评论说理的特点。
2.深入领会“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咀嚼玩味文中的实例,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
2.深入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大家之前已经学过这篇《咬文嚼字》,这个过程呢老师可以称之为“热剩饭”,有道是“剩饭姓张,越热越香”,那说到这儿我倒要问问“剩饭姓赵、姓王可以吗”,答曰:前者不押韵,后者无平仄,不好不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在“咬文嚼字“啊!不过,我看有些同学听到老师说这个俚语时好像情绪不高,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没吃过剩饭,没有这个生活环境自然就无法进入这个语境了!(为“推敲”之例埋伏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贬义词褒用,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用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在“咬文嚼字“,所以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看一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美学家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是一篇文艺评论。
说到这里,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对“美学家、文艺评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美”就在我们身边,“文艺评论”也不应当只属于专家学者,它应该属于每一个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者。
“文艺评论”,顾名思义,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针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等阐述自己的见解。
(投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个环节删去)(品读阶段)(二)既然大家都学过这篇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作者举了几个和“咬文嚼字”有关的例子呢?(五个)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并读文章主旨句。
2024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教材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文学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老师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简要介绍咬文嚼字的含义和作用。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老师逐句讲解课文,分析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生字词学习学生跟读生字词,老师纠正发音。
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的部首、笔画和词义。
4.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5.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课文复习老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2.文学欣赏老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句和修辞手法。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3.写作训练老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老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第三课时1.课文复习老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主默写课文,巩固记忆。
2.拓展阅读老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3.写作训练老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创作。
老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第四课时1.课文复习老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3.写作训练老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创作。
老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文本。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阅读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阅读理解: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录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覆盖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各个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口头评价、作业评价、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第一个方面是引用郭沫若将“你是”修改为“你这”的事例,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个方面是引用王若虚错改《史记》和韩愈与贾岛相互“推敲”的事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三个方面是引用苏东坡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和平时常见的滥用联想意义的习用语,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第一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实质,第三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难处。
学习本文,第一、重在鉴赏实践。
本文讲“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层面讲文学鉴赏,学习时要注意从这个角度加深体会。
可以从词句入手欣赏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词能否恰切鲜明地塑造形象,表达思想与情感;注意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赏析有哪些独特创新,是不是也还有值得磋商的地方?第二、体会内在逻辑。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字,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阅读时要围绕“咬文嚼字”这个中心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说明,从而捕捉课文的分论点并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很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说明观点,要体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分析来揭示材料和观点的内在逻辑。
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1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1《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1的好例。
(1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引用《水浒》中的事例说明郭沫若对“你这”句式分析有误。
关于石秀骂梁中书,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有关故事情节是:梁山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梁中书捉住。
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由于他是朝廷奸臣的忠实走狗,所以石秀骂他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关于杨雄醉骂潘巧云,见于《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故事说的是杨雄上梁山之前的一段情节,杨雄的妻子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通奸被石秀发现,石秀把此事告诉了杨雄,杨雄在酒醉之后痛骂潘巧云,一连说了六个“你这”,发泄了对这种侮辱难以忍受的怒气。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引用《红楼梦》里的事例,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指出郭沫若对“你是”句式分析有误。
关于茗烟骂金荣,见于《红楼梦》第九回。
茗烟是贾宝玉的书僮,陪侍宝玉在家塾中读书。
金荣是与贾府沾亲的一个孩子,也在这个家塾中读书。
金荣依仗贾瑞等人做靠山,欺负了宝玉的好友秦钟。
茗烟仗着主子在贾府的地位,大闹学堂,骂了金荣,公然叫阵:“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话中的“你是”有假设语气,意为“你若是”“假若你是”,还带着“你不是好小子”的讽刺意味。
]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在上逑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否定了郭沫若的判断。
]其次,郭先生援例1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1援例:引用现成的事例。
援,引用。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进一步分析郭沫若援例修改的错误,一是弄错了句式表达的情感,二是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残缺。
连郭沫若这样的大文人在“炼字”上尚且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雄辩地说明了炼字的必要和艰辛。
]第1、2自然段,作者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说明“炼”字的重要性,“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郭沫若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结果弄巧反拙。
朱光潜纠正了郭沫若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
由于作者持论公允,深入浅出,例举详赡,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经验,涵盖面极广,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品味分析,注意展示思索过程,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心灵深处打动读者。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1不可。
(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极少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zīzhū,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几个句子是1、2自然段的归结。
第一句紧承上文,得出“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的结论,很自然地照应了题目。
“锱铢必较”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咬文嚼字”所要达到的极细微的程度。
“非……不可”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不容置疑的坚定语气。
第二、三句则是具体阐明“咬文嚼字”的含义。
第二句指明“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本来意义,第三句用“但是”一转,赋予“咬文嚼字”以全新的含义: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而自然地归结出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文学”二字很重要,为第6、7段的议论埋下伏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1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1斟酌:原意是斟酒以供饮用,也用来喻指商讨或考虑以决定取舍。
本文中指考虑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
)[这里用“在表面上……,在实际上……”的句式揭示“咬文嚼字”的本质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下面的文字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议论。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这是用概括说明的方法从反面证明上句的观点;下面引用具体的事例,来坐实上句的说法。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1,视之,石也。
(1镞:zú,箭头。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心理学告诉我们,李广的这种千钧之力,是人的潜能在特定情境(这里是万分危急)之中猛然爆发出来的结果,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因此“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1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1王若虚:1174—1243,蒿城人,金代文学家。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以为虎”是错觉,误以为“草中石”是“虎”;“见草中有虎”是实实在在看见了“草中”有“虎”。
这便很好地说明了“咬文嚼字”在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几句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在实际上是“调整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情感还没有凝炼”。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这种分别”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
此段文字,通过对李广射虎一段原文和改文的对比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
举例精当,分析透辟,有很强的说明力。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这里作者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批评有些人的错误观点,进一步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并且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理论高度进行证明。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1,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1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如果说上一段引用王若虚错改《史记》的例子是从“一句话换一个说法”的角度来证明观点,这一段引用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证明“更改一两个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则是从更小的范围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作者特地叙述从古到今人们对“敲”字加以肯定,与下面自己的分析形成对比,借以说明“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