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 。今天对 人与 自然“ 和谐” 的价值追求不 能离开马克思主
义哲学 对人与 自然 的关 系的辨识 。在人 类哲学 思 想演进 的长河 中 , 马克思 、 恩格斯 在总结 批判传 统 哲学 、 制唯物史 观 的过 程 中科 学 地 揭示 了人 与 创 自然 的关 系 以及实现 人与 自然 和谐 发展 的哲学 基 础 , 而为正确解 答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提供 了理论 从
和谐发展的思想, 非常吻合。
( ) 三 人和 自然相统 一 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和 自然界的统一具体
地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 : 首先 , 类是 自然界 长期 人 发展 的产物 , 生物 种 系 的长期 发展 为人 类 的产 生 提供 了直接 的生物学 前提 ; 次 , 其 劳动 既是人类 区 别 于动物的根本标 志 , 是人 和 自然 界相 统一 的 又 方式 ; 最后 , 人不 但必 须 , 而且 能够 把 自然 界 的规 律变成 自己活 动 中 的规 律 。简言 之 , 正是 在实 践
① [ 收稿 日 】09— 2 1 期 20 1 — 3
[ 作者简介] 吴相付 , 江西南 昌人, 男, 安徽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哲学系在读硕士研 究生。
31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人 的本质 ” 人 的 自然 本质 ” 和“ 的统 一 , 自然 的人 “ 类 的生存 和发展 将 受 到威 胁 。从这 一 点看 , 重 尊
基础 上 , 人与 自然实现 了统一 。
求我们掌握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 从统一中把握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和谐发展观-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和谐发展观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能进行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则能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物质。
但人类社会并不能超越自然的制约,并不能完全突破自然的限制。
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基础之上,必须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一)自然生态系统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
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能离开自然界凭空产生的,自然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
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实践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受自然的制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工具的出现和应用,大大延长了人的手臂和大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劳动主体受自然制约的性质。
一方面,未经人的劳动加工过的天然的劳动对象,比如原始森林,以及未开垦的土地和未开采的矿藏等,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比如已经被开垦的土地和已经被开采的矿藏,它们虽然打上了人的劳动的印记,但仍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就仍然受自然的制约。
(二)自然生态系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减弱,而是随着社会和技术进步呈现出了一种加深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展,要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断全面化。
(三)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当今社会,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自己的生存环境。
人是以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及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也即人的实践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只有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性。
首先,这种哲学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人类应该学会理解并尊重自然的生态过程,而不是试图去征服和改造自然。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类只能通过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要把生态保护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最后,这种哲学还提倡人类应该积极地与自然互动,探索自然环境的奥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适应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把生态保护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倡人类积极与自然互动。
这种哲学意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哲学。
它强调社会的动态变化和阶级斗争,并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新发展理念”是一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一、“真”的意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真”代表着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首先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分析。
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要求在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制度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
这就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真”也意味着对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分析。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我们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客观认识和科学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以科学方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这就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分析的精神。
二、“善”的意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善”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正。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促进共享发展。
这首先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把握。
开放不仅是经济上的开放,更是文化、政治、制度上的开放,要推动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开放,让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共享不仅是经济上的共享,更是政治、文化上的共享,要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这就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善”也意味着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享。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只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应当对环境负责,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从根本上引发了对人环境教育的重视。
人环境教育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教育,旨在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与环境和谐共生。
当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马克思的“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推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环境教育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倡导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理念,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环境教育、人与环境关系、人本观、环境观、当代意义、和谐发展、指导作用、共生共荣、理念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革命性思想,其基本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阶级斗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进而改变自身。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被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造者,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变、对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索。
这些思想对马克思的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人环境教育关系的重要性在《人环境教育关系的重要性》这一话题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资源和条件。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护自然,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恩格斯则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并带来相应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使得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摒弃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模式,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和消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将摒弃盲目的经济增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需要根本解决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
只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当今科技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这一问题做出了革命性的回答,马克思认为人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统一;当前,我国发展的迫切任务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示:“全部人类历史的首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是首要确认的事实。
”[1]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人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歇的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中,今天的整个有机界,包括植物和动物,都是自然界延续了几百万年的运动发展过程的产物。
人也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产生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无论动植物或人都要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指出,在人和动物那里,从肉体层面来说类生活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依靠无机界生活,从理论层面看,动植物、岩石、气体、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样,从实践层面看,在肉体上人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得以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的生活以及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总之,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1.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统一在人的生产劳动中表现为“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的有机统一。
就是说,“主体的自然”是“人本身的自然”,“客体的自然”是“人的周围的自然”,“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是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的分析
蔡源;汤立新;季锦林;杨宇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实践中的问题,又首先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自然及二者关系由来,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页数】1页(P178-178)
【作者】蔡源;汤立新;季锦林;杨宇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年轻干部成长问题初探 [J], 杨丽娜
2.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J], 吴相付
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J], 吴相付
4.哲学视域下生存与生活有关问题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对人的生存与生活的探讨为例 [J], 黄静文
5.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问题”探究 [J], 王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持,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实践只表现在人们对自然进行的直接物质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许多其他方面。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开垦、水资源的利用、空气的污染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社会生产的实践出发,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气不息的实践活动)不但转变自然,而且也转变自己,并且在改变了自己的也节制了自己。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制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马
克思的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本
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人文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人类和自然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认为,生物和物质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物质具有本身的规律性、客观性、普遍性和历史性。
在这个整体中,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规律的创造者
和改造者。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
人类是
通过这种行为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保护自然的责任。
马克思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人类不仅通过生产活动获取物质
财富,同时也将生产活动转化为灵感和理性活动。
这种转化的过程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
泉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应
该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够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单
独的个体和单独的行动。
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整体,两者互相作用、互
相依存。
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实现人类对自
然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能够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要方面。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思维意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们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的生态系统空间。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生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人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将自然改造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人化自然。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因此,人类在支配自然的同时必须服从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
1.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
尽管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自然不可分离,但人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最大差异就是,人具有能动性。
人能够有意识地探索自己的对象,不断拓展对象物的范围。
人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自在之物为人所需之物。
人能够自我反省,理智评价自身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人的实践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生产实践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
自在自然是指人尚未感知,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那部分自然,是自发地发展着的自然。
在其中的每一个自然物都只受各自规律的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也是完全自在的。
人化自然是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界,即被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打上了印记的那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的特点。
3.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统一的有效形式。
马克思指出,人们必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在自然界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同其他千百万物种成员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人类虽然有高于其他生物的智商和思想,但这绝不应成为任意宰割、伤害以至灭绝其他生物群体的理由。
相反,人类应当凭借其思想和智商,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人与自然冲突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早就说过,人类的行为和利益相关。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利益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为自己的贪婪找到了合理的外衣。
进而将本性的贪婪显露无遗。
个人为了利益,违背法律,铤而走险,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猎杀野生动物。
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去购置净污处理设置或者将其闲置,而将大量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河水湖水严重污染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企业为了利益,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人类不得不呼吸有害的气体,也造成了臭氧层的空洞,将人类暴露在种种有害的辐射之下,忍受着辐射带来的种种疾病。
国家为了利益,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实力,大肆地、无节制地开采有限的资源,使有些资源已经几近枯竭。
总之,为了利益,人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方式对大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破坏。
污染空气,浪费资源,森林面积减少,沙漠化日趋严重,曾经的大草原变成了沙漠,恐怖的沙尘暴肆无忌惮,自然灾害增加。
环境的污染造成气候恶劣以及人类强占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生物链的失调,动植物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进而造成许多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价值
理论上,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当时历史主题使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预见到当今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对此进行苛求。
因为我们只能在外面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但是,我们要随着时代主题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完善。
就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说,主要是完善对二者的和谐共生与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加深对自然界的独立的存在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迎接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