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简介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案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

-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案例将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介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

步骤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和需求。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步骤三:信息技术工具运用1. 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学软件,通过输入一元一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自动求解方程,并观察解的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修改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观察解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性质。

3. 引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建一个表格,输入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系数和常数项,通过公式计算解,并将结果绘制成图表进行比较。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1. 学生通过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学软件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难度和题目类型,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自动批改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 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自主搜索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 学生可以使用电子文档软件,制作一份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小册子或演示文稿,展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和运用能力。

- 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初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的内容概述。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案例[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案例[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案例——《9 加几》教学案例授课教师:杜军(黑龙江省虎林江市实验小学)评析:刘淑梅(黑龙江省虎林市教师进修学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6页——98页例1、例2。

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四、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六、学具准备:每人20根小棒、红黄花卡片各20个、水彩笔、小鱼图、题卡。

七、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

(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加几等于十几"的习题)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课件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评析:通过闯关和课件出示校园运动会激烈比赛的画面,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1.创设情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生:有踢毽的。

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们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课件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生:还有13盒没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引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主题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靠黑板讲解和课本练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决定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数学教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视频直观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过程。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面积计算的演示和练习。

数学教学软件:如GeoGebra,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和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阶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征。

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新授课阶段: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操作,计算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和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实时指导和纠正。

使用数学教学软件GeoGebra,让学生自行探索和验证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可以调整图形的大小,观察面积变化,并记录计算结果。

练习巩固阶段:学生分组使用平板电脑,完成数学教学软件中的面积计算练习。

软件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组内讨论和分享计算结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总结提升阶段: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总结,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和鼓励。

效果与反思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大大增强。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深度融合的方法,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二、信息技术应用1. 数学软件数学软件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数学软件,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常用的数学软件包括几何画板等。

2. 数字教育平台数字教育平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工具。

通过数字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在线测试、作业布置和批改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3.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模拟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索和学习。

三、深度融合方法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活动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活动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另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际问题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合作与互动的学习环境合作与互动的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

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教育平台或虚拟现实技术等工具,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案例分析1. 分形几何的探索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引导学生探索分形几何的奥秘。

通过观察和计算不同的分形图案,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分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培养数学审美和空间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案例介绍本案例是关于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次教学实践。

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将数学概念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学环节1. 引入(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假设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他们该如何选择,使得能够得到最多的种类。

2. 信息技术展示(15分钟)教师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一个购物网站,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上进行商品搜索,并了解商品的价格和属性。

学生们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观察信息。

3. 组织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品,并在购物网站上搜索相关的产品。

他们需要比较不同品牌和不同规格的产品,并选择最佳选项。

他们需要将价格、质量和种类进行综合考虑。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购物策略和选择,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将购买决策过程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例如利用价格与数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和计算。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分享内容,以及他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决策,教师可以初步评估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购物网站或其他应用程序进行价格比较、货币换算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思考。

总结通过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种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引言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传递大量信息的能力,而数学学科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案例。

教学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统计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他们将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来收集和组织数据,并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可视化数据。

同时,他们将研究如何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又巩固了数学统计概念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几何建模与数学推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建模和数学推理。

他们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和编辑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屏幕截图或打印输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同时,他们将使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几何定理,并应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还培养了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案例三:编程与数学模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编程和数学模拟。

他们将研究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并使用编程工具来实现数学模拟。

通过编写代码,他们可以模拟数学问题,并观察和分析模拟结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学会了编程技能,又深入理解了数学模型和解题方法。

总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同时,这种整合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和优势。

一、案例一: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纸和笔完成作业。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以信息技术工具来辅助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老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如Geogebra或者Desmos等制作动态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拖动点和线段等操作来观察数学性质的变化。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和数据分析。

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数学理论。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案例二:开设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课程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数学教学外,一些学校还开始尝试开设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课程,将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课程不仅可以拓宽数学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些学校开始将编程语言引入数学课程中。

通过学习编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函数、图形等。

而且,编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习数学也是有益的。

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选修课程,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据分析与预测等。

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案例三: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数学竞赛除了课堂教学外,数学竞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而信息技术平台可以为数学竞赛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融合案例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融合案例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融合案例
简介
本文将介绍一些融合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案例,旨在展示如
何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为小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研究体验。

案例一:使用数学游戏应用程序
许多数学游戏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访问,这
些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使用这些应用程序进行数学练和游戏,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
技能。

例如,通过使用一个倍数游戏应用,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研究
和巩固乘法概念。

案例二:数字识别与数学运算结合
信息技术可以用于数字识别,并与数学运算结合起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使用智能白板或数学软件,教师可以
展示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白板上输入答案。

这种互动式的研究
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字和运算符的理解,并提高他们解决数
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使用在线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有许多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数学研究的支持。

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例如引导学生观看数学教学视频、参与在线数学练等。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融合,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数学知识。

结论
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我们可以为小学生创造更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这些案例中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兴趣。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姓名:无班级:无学校:无学科:数学案例主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案例背景:本课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是学生在研究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进行的。

小数可以看作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所以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

本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深入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案例描述:在数学研究方面,大部分同学研究态度端正、研究认真,但有一小部分同学研究基础较差,在数学研究上也没有兴趣。

帮扶学困生建立研究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在四年级下学期小数的意义的研究,已经知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的主要障碍点。

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题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案例内容:分数化成小数的基础知识有两个:一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二是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先通过复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旧知,然后逐步引入新知识,制造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在知识的分化处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研究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自主研究。

在本节课中,先通过例1的研究思路,思考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引出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7/25化成28/100,再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接着,再介绍分数化小数的一般方法,即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同时还说明了遇到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在“做一做”里也安排了相应的练。

学生需要理解将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导言】信息技术和数学作为两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在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整合。

【案例】中学数学老师王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张老师合作,采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式,开展了一次有关数学模拟仿真的课程。

该课程主要涉及数学中的函数和图像的概念,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模拟和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和图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用函数图像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提供一组实际数据,要求学生使用Excel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

3.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绘制出函数的图像,并在函数图像上标出特殊点、极值点、拐点等,并从图像上推测出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调整函数的参数,观察函数图像如何变化,从而对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理解。

5.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问题求解的过程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6.学生展示各组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中学习和启发。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既能够从理论上掌握数学中的函数和图像的相关知识,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实践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还可以通过数据探索、编程等方式来展开。

比如,在数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应用统计学概念进行数据分析;而在信息技术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编程语言处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整合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下的新路径。

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技术正逐渐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灵活、深入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数学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利用编程语言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某高中数学教师通过编程语言Scratch,让学生进行数学模拟实验,通过学习计算机编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初中数学的平抛运动为例,学生通过编程模拟出球的运动轨迹,手动调整球的初速度、出射角度等参数,最终让球落在目标位置上。

该案例的优点在于,通过编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平抛运动的知识。

同时,学生也增强了对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顺利地使用信息技术。

案例二:利用数据分析切实提高数学实用性某高中数学教师将数据分析技术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数学知识。

以贝叶斯定理为例,学生通过搜集涉及到犯罪案件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最终得出有关犯罪案件的规律和概率。

该案例的优点在于,通过数据分析,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贝叶斯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增强了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生也从学习中获取到了实用性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场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实用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实用性。

望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得到了广泛运用,让网络走进每一门学科课程,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变化、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引发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在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优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缺的一项工具。

旧的教学思想已经落伍了,学生想要的是更多更新更精彩的知识。

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它能使数学问题尤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静止变动态,由复杂变简单。

每次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们上课,他们都会特别兴奋,那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特别是让孩子们亲自上计算机前做练习,学生更是格外高兴。

大量的电化教育实践已经证明:运用电教媒体表示、传递和处理教育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可以增加课堂练习地实践和机会;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二、案例描述:教学内容:《圆》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内容并很难,书中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少。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组,加入了其他的一些知识点,如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内线段直径最长、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作为课的内容向学生介绍。

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观察、比较中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兴趣明显高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感受并探索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并会应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和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提升数学思维的水平。

解决问题方面: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理解圆周率含义,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认真体会圆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学习价值和数学知识之美。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创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育者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验。

信息技术和数学是两个互补的学科,通过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以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案例。

案例背景:在一个中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决定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设计了一个项目,要求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一个真实的数学问题。

案例描述: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著名的旅行推销员问题。

该问题要求推销员在访问一组城市并返回起始点的过程中,寻找最短的路径。

教师解释了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的数学概念,如图论和最短路径算法。

教师随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分担一个城市的角色。

学生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地图和电子表格软件,来确定最佳路径。

学生首先使用在线地图工具标记出所有城市的位置,然后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计算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他们可以使用图论算法,如Dijkstra算法或Floyd-Warshall算法,来找到最短路径。

为了验证他们的结果,学生可以将他们计算出的最短路径与在线地图工具提供的最佳路径进行比较。

学生还可以通过更改城市之间的距离或添加新的城市来测试他们的算法。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和合作,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最后,每个小组需要展示他们的最佳路径,并解释他们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学理论。

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几个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最佳路径是否正确,他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学理论的适用性,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等。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分享的方式提供反馈。

这样,其他学生可以从不同小组的经验中学习,并提供建议和反馈。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面谈,讨论他们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以及如何改进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效果展示和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将他们的项目成果制作成展板或设计成数字展示,以在学校或班级中展示。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优秀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优秀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优秀案例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学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在许多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等,信息技术和数学的融合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和数学融合案例:
1. 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利用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识别和
评估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2. 医疗影像分析:采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医
疗影像中的病变或异常情况,帮助医生快速做出准确的诊断。

3. 交通拥堵预测:通过分析历史交通数据和实时交通状况,预
测未来交通拥堵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

4.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模型,实现对家居
设备的智能控制,实现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家居生活。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和数学融合的重要性和优势。

未来,信息技术和数学融合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发展。

- 1 -。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

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

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1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1秒钟,蜂鸟振翅55次;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师吟诵《明日歌》。

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

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案例评析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

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下面是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描述:某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将课堂变为一个互动、实践性强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案例分析:1. 使用数学教育软件:教师使用数学教育软件来辅助教学,例如使用三维几何软件来展示几何图形的变换和旋转,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几何知识。

2. 利用在线资源: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视频、在线教程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与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探索解题思路,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合作。

4. 数学建模项目:教师设计数学建模项目,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呈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5. 个性化学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和活动,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总结: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以提供更多样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调整和个性化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优化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1. 引言高中数学课程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同时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案例,旨在启发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发掘数学课程的潜力。

2. 第一案例:数据可视化与统计在高中数学的统计学章节中,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或在线统计软件,来观察和分析真实世界中的数据集。

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绘制图表、计算统计指标以及解读数据。

这种整合应用提供了实践统计学知识的机会,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第二案例:几何与几何建模软件几何一直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现代的几何建模软件,如GeoGebra,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几何概念。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软件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变形,探索几何定理的证明过程,甚至进行三维几何模型的建构。

这种整合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几何的理解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第三案例:数学模拟与编程数学模拟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的过程。

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on,来实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模拟计算。

例如,在物理学的运动学章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模拟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探究各种因素对运动的影响。

这种整合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5. 结论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研究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应积极探索和应用各种整合案例,以促进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初中数学九年级)灯光与影子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教的是九(1)班和九(3)班,共92人。

虽说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但这两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灯光与影子.首先,经过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然后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要注意将视点、视线、盲区和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区别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的投影.过程方法: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能根据投影判断是平行投影还是中心投影.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教学难点: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六、课时设计: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看过皮影戏吗?你知道什么是皮影戏吗?皮影戏是怎样演出来的呢?[生]看过.是人们把做成的人物用小棍系起来,然后人们指挥这些人物去做各种动作,并通过灯光把影子映在布景上的一种戏.[师]对.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见有关灯光与影子的实例.比如,在灯光下,做不同的手势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手影.上面我们说的皮影与手影都是在灯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灯光与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灯光与投影》。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数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

某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二数学复习阶段,通过设计一个数学模拟竞赛的课程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师首先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了各类数学竞赛试题及解题思路,并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数学竞赛资料。

然后,教师使用数学建模软件搭建了一个数学竞赛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平台进行模拟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学竞赛题目进行研究和分析。

学生需要运用数学建模软件来解决问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解答。

教师通过监控平台,及时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解题方法。

通过模拟竞赛的方式,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解答,这种限时竞赛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教师还根据学生的竞赛结果和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并示范如何高效解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展示学生解答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分享经验。

数学建模软件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

学生可以利用软件中的图表工具、数学公式工具等辅助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在竞赛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更加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可以提供很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熟悉相关的软件和平台操作;学校也需要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以支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引言
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数学学科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案例,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整合教学案例一:计算机编程与数学问题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基本的编程概念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编写一个程序来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者使用迭代算法来估计圆周率的值。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掌握编程技能。

整合教学案例二:数据分析与统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实际数据,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学生可以研究如何计
算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
解决。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运用。

结论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
空间,同时也使得教育更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施,学生可以不仅仅在数学学科上取得进步,还可以培养对信息技
术的兴趣和掌握相关技能。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采
用简单明了的教学策略,确保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法律复杂性最小化。

请注意,本文仅为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并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理解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水平。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

会看统计图、统计表,实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实行简单的统计。

一、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花)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当时特别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方格儿的方式,来帮我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2、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学生汇报。

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实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相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这个“花坛”里这四种颜色的花。

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自己喜欢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诉你的同桌,你喜欢哪种颜色的花?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实行记录。

师:现在我的手里拿着小朋友们的题卡,小朋友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我最想知道喜欢紫色的人有多少?
生5:我最想知道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们都是非常的好问。

那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四人小组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1: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2: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4: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实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我统计出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

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准确的答案)。

3、理解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小朋友说数据,我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红色9人,黄色11人,蓝色8人,紫色6人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小朋友们的回答,教师从多媒体统计图中随机点击8个单位格的红条,11个单位格的黄条,8个单位格的蓝条,6个单位格的紫条。

(如下图:)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点击多媒体出示)
生:(齐答)不能。

师:(点击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那你现在知道红色的人有多少?你是怎么知道?(学生上台)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真聪明)
4、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小结
师:看来,我们从这样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多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
师:其实在这个“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出示课件,有游船,转转马,开火车,还有碰碰车。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统计一下玩每一个项目的有几个小朋友。

活动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先听清楚要求:
首先,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讨论怎么统计。

最后,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每一项内容。

(注意:一人只能参加一种活动。


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的统计方法及结果。

表格在你们的抽屉里。

师:现在开始。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师:现在小组汇报。

生:我们是这样统计的:首先我们决定用作记号的方法,要玩游船的同学就在游船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数一数每种活动有几个记号就代表有几人参加,最后把下边的表格再填完整。

我们的统计结果是:玩游船的有*人,开火车的有*人,玩转转马的有*人,玩碰碰车的有*人。

师:小朋友刚才的汇报真是很精彩,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活动一下。

播放多媒体儿歌:《我爱统计》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咧,噜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咧,统计真好,简单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号,好多奥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欢笑,统计真好,兴趣高高,幺幺幺幺,带上书包,来到学校,小朋友,早来到,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写完之后挥挥手,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我们的数学好好学。

(四)游戏激趣,体验统计
1、师:这个“公园”不但有好玩有,而且还有好吃的。

你们瞧,这是一棵神奇树,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课件出示)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
2、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剪下来,同桌讲一讲你最喜欢吃什么?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

(多媒体播放音乐)
4、作品展示,看到这张图,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的各种娱乐项目及水果,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总结新知、扩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个“公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那么这个星期六、星期天就能够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那好好玩一玩。

在玩的同时,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统计的知识,把它统计下来,做成统计图下次在我们班队课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在上述《统计》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地统计知识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