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打印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打印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打印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打印版)1.总则1.1 目的和意义1.2 课程理念1.3 基本原则2.课程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课程内容3.1 听3.1.1 听故事3.1.2 听古诗词3.1.3 听报告3.2 说3.2.1 口头表达 3.2.2 文字表达 3.3 读3.3.1 识字识词 3.3.2 阅读理解 3.3.3 阅读活动 3.4 写3.4.1 书写3.4.2 写作4.教学要求4.1 基本要求4.2 发展要求5.教学内容选则与组织 5.1 内容选则5.2 内容组织6.教学方法与手段6.1 教学方法6.2 教学手段7.教材教具7.1 教材7.2 教具8.评价与考核8.1 评价原则8.2 评价方法8.3 考核方法9.育人与素养培养9.1 语文与思想道德 9.2 语文与审美情趣 9.3 语文与文化素养 9.4 语文与科学素养 9.5 语文与人文素养9.6 语文与生活实践10.教学组织与实施10.1 整体组织10.2 课程实施要点11.错误处理12.附件附件: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选项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二:六年级上册学生用书一览表注释:1.语文: 指语言文字学科的简称,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学习。

2.识字识词: 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汉字和常用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基本意义。

3.阅读理解: 指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信息,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4.阅读活动: 指通过各类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5.写作: 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用文字表达思想、观点和感情。

6.内容选则: 在语文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进程,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7.内容组织: 在语文课程中,将教学内容组织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

8.评价原则: 在语文课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情况时,遵循的原则。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测试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测试题一、选择题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 )A. 语文实践B.知识传授C.积累感悟D.语感训练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学写规范、通行的(B )A. 楷体B.行楷C.行草D.草书3、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的语言修养和( A)A. 文明态度B.文学修养C.科学素养D.人文素养4、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C )A. 母语情感B.审美意识C.创新精神D.爱国热情5、按照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D )A.合作关系B.传授关系C.交际关系D.对话关系6、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 A )A. 良好的语感B.一定的鉴赏力C.较高的审美力D.较高的理解力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B)A.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B.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C.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统一D.言语性和工具性的统一8、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它属于()A.自然科学B.历史科学C.社会科学D.人为科学9、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要求学生45分钟完成的习作不少于(C )A. 300字B.400字C.500字D.600字10、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A. 教学材料B.学习工具C.课程资源D.教学内容11、语文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即文学作品教学应强调()A. 审美意识B.审美创造C.审美体验D.审美感受1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D )A. 实施者B.促进者C.参与者D.引导者1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评价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有语法和(B )A. 文学常识B.逻辑知识C.修辞知识D.文体知识14、《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A )A.表达方式写作B.实用文体写作C.修辞方法写作D.文学体裁写作15、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整体发展()A. 认知与情感B.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D.听说读写能力16.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B )A.学习工具B.交际工具C.实践工具D.交流工具17.下列不属于语文教育的特点的一项是(D )A.人文性B.实践性C.生活化D.立体化18.下面的默读的目标属于7~9年级的是(C )A.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初中九年级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西村镇第二初中语文教研组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

”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1一、语文学科课程理念的培训标准(一)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1、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2) 理解语文素养的基本点。

2、内容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评价观念。

(1)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 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三) 语文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的内容标准各领域 /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附录术语解释案例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培训标准(一) 总目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 分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4、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语文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语文课程内容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培训标准(一) 了解语文和语文课程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的基础。

义务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我国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公益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1999年开始研究制定,2001年9月正式走入38个国家级试验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稍后相继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内外课改趋势,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在新时期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规格要求。

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规性,因此,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都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规定。

语文素养指汉语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了民族人格精神和祖国情操,民族自豪和尊严意识,健康美好的情感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公民精神与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品质,多元视野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口语交际是指交际双方(交际对象)为了特定的目的(交际的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交际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

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形态。

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语文教学形态,它以语文课程的内部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强调多种学习的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它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相并列,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3)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4)第一学段(1~2年级) (4)第二学段(3~4年级) (6)第三学段(5~6年级) (7)第四学段(7~9年级) (9)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一、教学建议 (11)二、评价建议 (14)(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4)(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5)(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五)具体建议 (15)三、教材编写建议 (17)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8)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2)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2)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3)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5)第一部分前言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因此语文课程需要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应该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语文课程的设计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突出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注重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启发性,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语文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期间,成立了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标准测试,并广泛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在不断修改完善后,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以通知形式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版的修订认真总结了自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20年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不断得到凸显,三维目标的整体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得到深化,整本书阅读呈现出可喜的实践样态,学生学习的合作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囿于单篇课文逐段逐句分析讲解,从上而下的灌输现象还较为普遍,课程内容整合和问题探究设计意识淡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深入不突出,考试内容和形式没有大的改变。

相比于其他课程,义务教育语文标准的修订,在内容构建上更加富有挑战性,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维度、要素以及呈现方式等都极其艰难并富有争议,素养型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等更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语文课程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理念已发生根本变化,由此必然引起系列、整体的课程变革,新的课程目标、内容及考试评价必然也应进行相应的修订。

二、新的理念(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的全部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Word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Word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5)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6)第一学段(1~2年级) (6)第二学段(3~4年级) (7)第三学段(5~6年级) (8)第四学段(7~9年级) (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一、教学建议 (12)二、评价建议 (16)(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6)(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6)(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五)具体建议 (17)三、教材编写建议 (19)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0)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6)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7)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9)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

语文课程要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和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基础性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吸收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华,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和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下,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同时,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其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此外,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此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最后,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学生是研究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研究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研究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而的基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木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首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它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语文学习,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能力,培养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念和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批判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这一总体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要求语文教学应当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以评价为导向”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基本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也是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再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

它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鉴赏和语言文字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语言文字优美鉴赏能力和语言文字创新实践能力。

这些课程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

最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活动。

它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激发,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合作,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全面性。

这些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也是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

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研究的课题,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

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

比如《再见吧,亲人》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会抓词抓句,体会课文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

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

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这样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三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

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来表达的能力。

再比如,学完《长征》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长征之路的录象,阅读有关红军的故事,在网上找找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等。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

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

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

”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试析“语文素养”结构一、困惑新课改实施三年多了,“语文素养”是什么,依然是一线教师无法直面的内容。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但未能澄清语文素养的要素是如何确定的,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具体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怎样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些疑惑,导致了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只能依据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句话对语文素养作简单理解。

而对于知识与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与方法要学会哪些,情感态度要培养什么则难以更精确把握。

老师们更多的只是跟着感觉走,不知三个方面如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因此,要真正消解对“语文素养”的困惑,使一线教师能更为明确而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必须澄清三个问题:课程目标为何从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间的关系如何以及语文素养的结构怎样。

二、明晰作为课程目标取向的语文素养,必须根据“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一基础教育课程价值观进行定位。

这就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语文素养的主导取向。

而在经验学习中,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绪过程的统一,是思维与行动的统一:学习者的需要、动机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相辅相成的;学习者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及其操作能力(行动能力)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

因此,把情意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理智知识和能力)加以整合便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质,这两方面也成了语文素养结构的第一、第二维度。

在知识与能力维度中,理智知识是“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集合。

前者表征一门学科的探究结果,后者表征的是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

但在我国传统的课程知识观里,承认和强调的只是前者,而忽视、排斥后者,使学生的理智过程与整个精神世界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因此,新课标中为了突出过程方法的知识而将之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中抽离出来,形成第三个维度:过程与方法,以资强调。

因此,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取向并不是并列平行的。

如图1所示:根据三个维度结构,本文认为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三部分。

形成如图2结构:三、语文素养结构内涵(一)语文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具体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信息性知识。

这类知识的特点是种类繁多,知识间联系性差,迁移性差,一般通过记忆获得。

语文陈述性知识可分为静态语言知识和动态语文知识(语用知识);我国传统语文课程中所明确的主要是静态语言知识。

如在新课标中,这种知识包括汉字知识、发音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实用文章的表达方法知识等。

而动态的语用知识,如语境的知识、语言成分的知识、选词炼句的知识、语段和语篇的知识、语体的知识等还没能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至于如何使用更无暇顾及。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主要用于对外办事的实际操作,也称方法性知识。

这种知识可以为实践技能的形成定向,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形成。

语文课程需要养成学生多种言语技能,因此,也就需要有多种相关的方法性知识来指导这些技能的练习。

如:如何品评和选用词语,怎样辨识和选择句式,怎样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意义,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怎样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如何观察大自然等等。

有效的语文课程应该对这些方法性知识都有所交代,以有利于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熟练的技能。

以方法性的知识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它还是比较贫乏的。

策略性知识是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的知识。

它实质上用于调控认知过程,因此也叫过程性知识。

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策略有:识字策略、写作中生成语境的策略、假想读者的策略、选择语料的策略、言意转换的策略、组成语篇的策略、言语创新的策略、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策略、还原语境的策略、联想意义的策略、全程阅读的策略等。

因此,用策略性知识来审视,我们又可以发现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存在大量的空缺。

这三类知识共分三个层次。

从结构内外层次上看,语文信息性知识处在外层,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疏松,而方法性与过程性知识处在内层,越向内,知识间的联系越紧密:从迁移上看,信息性知识处于外层,几乎没有迁移性,方怯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处于内层,越往内,迁移性越强;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看,越处于深层次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越紧密,即语文能力与其拥有的语文信息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不大,而同其方法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