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考点31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限时检测)(原卷版)

考点31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限时检测)(原卷版)

考点31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测)【限时检测1】时间:15分钟实际答题时间:分数:30分实际得分:一、【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稂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①星桥:星津桥。

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官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总写节日气氛。

“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铁锁开”指上元节铁锁打开,任人通行。

B.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唱。

C.尾联与李白笔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所强调的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心理相同。

D.这首诗对仗工稳,结构紧密,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我国古代上元节的风情画。

2.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诗:“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

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

”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

(6分)(★)二、【2020·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舟过荻塘沈与求①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②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到金穰④。

(注)①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

政和五年进士。

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

诗人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

②熏风:和暖的南风,多指夏风。

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金穰:指丰收之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传于世人。

[业务]陈与义

[业务]陈与义

[业务]陈与义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师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

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临江仙①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本篇当为宋室南迁,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

①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②节序:节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1)试析“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案:承上启下。

上片写自己离开了都城,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这样愤懑的感叹。

而下片是说自己虽老,但心诚志坚,然而这也只有向千年之前的屈子诉说,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坚守。

结构上是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内容上是情感的深化和转折铺垫。

(2)试分析本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分)答案:一是用典(借古抒怀),借用屈子的史实,表明自己的志坚及无奈。

上片以“高咏楚词”开篇,透露出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同时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

下片“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虔诚祭酒,并联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流到汨罗江。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对比和衬托。

词的上片用榴花与红舞裙对比,以过去的春风得意突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词的下片用“一身伤老”与“戎葵凝笑墙东”对比,衬托了此时心中的冷寂(或者理解为自己身虽老,但也会这戎葵一样永远不改自己向阳的夙志,爱国的热情)。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

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三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颔联上句也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紧承首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C.颈联中“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更凭危”写出诗人面对国势危局时心中的无限感慨。

D.尾联选取“老木”“沧波”两个典型的意象,与诗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形象互为映衬,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2.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

纪晓岚也评价陈与义的诗歌“真逼老杜”(《诗薮》外编卷五)。

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诗歌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注】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待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恨醉迟”写出诗人愁绪之深。

B.颈联对仗工整,明写季节变化,暗含国破家亡,自己却年老体衰,不能有所作为之意。

C.尾联以景结情,“白竹篱”为眼前所见之实景,“湖海阔”为内心联想而来的虚景。

D.本诗感慨悲壮,其中蕴含的深沉的忧国伤已之意,与杜甫《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处。

4.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试院书怀①陈与义细读平安字②,愁边③失岁华。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1)、夕阳迟欲暮时(2分)(2)、B(2分)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2(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登岳阳楼(其一)①(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C.凭吊怀古D.送别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综合应用能力(C类)答案

综合应用能力(C类)答案

2018年5月26日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C类)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科技文献阅读题1.【参考答案】错误。

从文章第十六段可知,我国北方来自沙漠的沙粒、土壤、飘尘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中和了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

文中并没有提及铁元素。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1)【答案】B。

解析:由文章第五段可知,扬沙是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的天气现象。

第六段指出,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第七段指出,强沙尘暴是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第八段指出,特强沙尘暴是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故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文章第十五段介绍了沙尘暴带来的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我们可知,A、B、C三项都是沙尘暴带来的积极作用。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增加了降落地土壤中的养分,对降落地有积极作用,如夏威夷,但它同时也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从这个角度看,D项中沙化地区的土壤输送给降落地,对沙化地区来说是消极的。

故本题选D。

3.(1)【答案】AB。

解析:沙尘暴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因此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强风和沙尘,地表松散干燥的沙尘更容易被强风卷入空中。

从《沙尘暴天气等级》对不同等级的沙尘天气的定义也可以看出,A、B两项正确。

C、D两项是学者对沙尘暴形成原因的两种看法,但这两种原因目前还未形成普遍的共识,排除。

故本题选AB。

(2)【答案】ABCD。

解析:文章第二段介绍了我国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采用的指标。

由“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3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3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可知,B项正确。

由“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可知,A项正确。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二) 含答案(1)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二) 含答案(1)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课标通用专题能力训练11 古代诗歌鉴赏(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课标通用专题能力训练11 古代诗歌鉴赏(一)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能力训练十一古代诗歌鉴赏(一)一、(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二、(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永平①顾炎武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与世情疏。

冯欢原不曾弹铗②,关令安能强著书?榆塞晚花重发后,滦河秋雁独飞初。

从兹一览神州去,万里徜徉兴有余。

,第二年秋,从北京到达永平,这首诗就是当时的感事之作,此时,南明已亡.②冯欢弹铗:即冯谖弹铗。

铗,剑柄。

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摹写出作者在报国无门、羁旅天涯的境遇下达观自如的情态,而“孤踪”一词,融自叹与自赏于一体,毫无身世浮沉之感.B.颔联化用“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典故,以冯谖自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期待为君所用,却怀才不遇,不甘终老林下的忠君报国之心.C。

【名师讲题】陈与义《观雨》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陈与义《观雨》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陈与义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

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

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

②海:这里指暴雨。

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第一句点明诗人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词句明净C.诗歌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2)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

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3)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分析诗人面对此景的心理活动。

名师讲题:(1)C.“雨后”错,诗歌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没有写雨后。

故选C。

(2)诗歌首联意思是,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看窗外阴晴变化,既是天气的变化。

颔联意思是,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

江壑林岭,雨声阵阵,也是在写时局,致使金兵势如破竹。

首联和颔联运用双关修辞,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3)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描绘了一幅暴雨来临时的生动图景,形象地表现了暴雨带来的强烈压迫感和风雨交加中的明暗变化,但随后又顽强地挺起;山角在风的作用下,时而又露出光明,但希望并未完全消失。

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象,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他对暴雨带来的破坏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另一方面,这反映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反而希望这场暴雨能够洗去战尘,战事能够平息。

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中牟道中二首【注】
【宋】陈与义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注】宣和四年,陈与义为母服丧结束,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入京,途经中牟县而写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交代了时间和天气状况,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

B.这两首诗景中见情,拟人的运用赋予诗歌风趣幽默的特色,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C.诗人旧地重来,中牟县城残破的城郭一如往昔,宝塔迎送行人,诗人感觉亲切。

D.两首诗的描写各有侧重,但又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整体,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15.有人说,陈与义的诗歌体物兴怀并且有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A.“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诗人并不急于投宿。

首句写雨意,叙写气氛,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

15.①体物兴怀,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一首诗歌通过描写“归云”“伴人行”,显出云对人的体贴,通过描写“浮屠”“管送迎”,显出“浮屠”对人的热情真诚,寄寓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

第二首诗歌通过描绘“招人”的杨柳,显出杨柳对人的亲昵,“近马”的蜻蜓给人以活泼之感,这些都寄寓作者行路途中惬意闲适之情。

②陶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易质朴,陈与义的这两首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诗人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不事雕琢,杨柳“不待媒”,蜻蜓“忽相猜”等词句通俗易懂,作者善于捕捉景物情态,涉笔成趣,风格清新淡远。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临江仙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

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

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⑵高咏:朗声吟咏。

⑶楚词: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

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⑷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

酬:指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

⑸节序:节令。

⑹“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更美。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榴花,指石榴花。

⑺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⑻凝笑:长时间含笑。

⑼湘中,湘江水中。

这里指屈原殉难处。

【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

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

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

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

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

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创作背景】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宋朝南渡后,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卖国政策,以致国事日衰。

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他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中牟那些“故”事

中牟那些“故”事

中牟那些“故”事瀚海茫茫前尘往事思悠悠,江河万古奔东流。

莽莽苍苍的中原大地,绵绵延延的厚重历史。

中牟,中原大地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历史对我们极少涉及。

但是,这样一个小地方,文学作品中照样有一些跟我们有关的“故”事。

一、【春秋】《诗经.郑风.清人》春秋时期的郑国,是一个非常富有智慧的国家,介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战争无时不休,为了生存,朝晋暮楚,反复无常,其生存智谋之高令人叹绝。

虽然战争频繁,但是在《诗经.郑风》里面,我们看到却是先民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生活。

公正地说,郑风作品水准在诗经里面极高。

郑风里面: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子对心爱男子戏谑之言的“不见子都,乃见切狂;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有失恋少女仍然一往情深的“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有风雨之中怀念情郎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后来引申渴望人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当然还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等等优秀的诗歌。

【无责任吐槽,怎么大多都是女子对男子的相思爱慕】。

在郑风里面,有首诗就是描写在我们中牟地方的郑军,那就是《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瀌瀌。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在郑风的二十一篇诗中,唯有这首辛辣的反讽诗是有确切的历史可考证的。

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国(淇县濮阳一带),为了防范狄人的进攻,郑文公让他厌恶的大臣高克率领清邑(中牟西)的士兵到黄河边驻扎。

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郑文公就是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冷暴力?】。

高克的军队在黄河逍遥自在地翱翔,但是时间一长,军队开始溃散,高克也逃奔到陈国(河南淮阳一带)。

我们看诗歌描绘的清邑士兵多么威武雄壮,装备多么优良,但实际上却在河边逍遥闲逛。

用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了极为强烈的反讽,郑文公啊,郑文公,你的谥号里面的文是对你的褒奖,但是这首诗歌却是对你多么大的讽刺啊!二、【晋】潘岳《悼亡诗》潘安应该是我们中牟最有名的人了,俗语有云:貌比潘安,才比子建。

古代诗歌阅读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①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杰出诗人。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46岁。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4. 以下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阙由“忆昔”引出,首句写英才聚会,午桥痛饮的盛况,照应题目中“忆洛中旧游”。

B.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如在眼前。

C. “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事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D. 结尾写“渔唱”,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归隐的情绪,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15. 本词写了“忆旧游”的情景和感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也写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试比较两者有何不同。

【答案】14. D 15. (1)人物情景:陈词所写是“桥上饮”的“豪英”;毛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

(2)情感感受:陈词抒写的是“忆昔”引发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毛词抒写的是“中流击水”的豪情。

(3)总之,陈词是中年之作,有暮气;毛词是青年之作,有朝气。

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一定要做好准备,若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雄心,也终将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总结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出对历史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说,大家都称赏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更加努力;大家都批评他,他也不会沮丧不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风格专题四

诗歌语言风格专题四

诗歌语言风格专题(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本事的失真[注]两宋笔记中记录了不少宋词本事,但绝大多数并不可靠,存在严重的情节失真。

宋学达《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一文认为,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但对于虚构与失真的原因则未作解释。

实际上,如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

劝诫教化是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相关笔记中便存在不少情节失真却足供劝诫的宋词本事。

王得臣于《麈史》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故事:李清臣于某夜梦至王陵舍,填写了一阕怪词。

后来他在王陵舍贬所辞世,临终方悟前梦之兆。

尽管此故事颇令人生疑,但一朝宰相卒于贬所的情节构成了完美的前后落差,与王得臣在序文里提到的劝诫世人福祸相倚的意图全然相契。

这段故事也被曾敏行记录于《独醒杂志》中,但主人公变成了贺铸。

情节失真,却能够满足传播苏门群体形象的笔记写作意图。

正是不同的写作意图导致了王得臣与曾敏行的记载差异。

至于本之写作意图而将原就失真的词本事予以新的篡改增删,则主要体现在流传于世俗社会的丽情词本事中。

由于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

世俗作者对已经流传于世的词本事予以香艳化的改动甚至增添,可以扩大世俗社会的潜在读者,还可以实现其市场热销的写作或出版期待。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录了柳永身后归葬的故事,这段情节与叶梦得先前为柳永一生作出的评价“择术不可不慎”相契,还是希望读者不要重蹈柳永覆辙。

当这则笔记条目传入世俗社会后,遭到了世俗作者本之娱乐性的篡改增添,为柳永收葬的人变为了歌妓。

这番篡改确实于世俗社会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被冯梦龙敷演成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收入《喻世明言》之中。

或许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使得一些亲近世俗的南宋下层士人也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新的虚构。

“高考又见陈与义”诗词鉴赏训练2020全国卷题型最全版

“高考又见陈与义”诗词鉴赏训练2020全国卷题型最全版

“高考又见陈与义”诗词阅读训练2020全国卷题型最全版1.题许道宁画-满眼长江水2.伤春-庙堂无策可平戎3.伤春-庙堂无策可平戎4.书怀示友十首(其一)-俗子令我病5.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巧画无盐②丑不除6.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岳阳壮观天下传7.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8.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巴陵二月客添衣9.舟次高舍书事-涨水东流满眼黄10.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11.发商水道中-商水西门语12.雨中再赋海山楼-百尺阑干横海立13.感事-丧乱那堪说14.漫郎-功业大悠然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参考答案: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伤春①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

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

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

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古代诗歌赏析陈与义《书巴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陈与义《书巴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巴丘①事陈与义②三分书③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④,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上游。

②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

③三分书:《三国志》。

④须鲁肃:《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于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点出《三国志》,照应题目,交代写作缘起。

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抒怀”埋下伏笔。

B. 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结于岳阳楼。

C.颈联的“风露”既指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指仕途上的坎坷;“洲”前以“乱”字,隐喻世事之乱。

D.全诗由叙事起,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意境开阔,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

声情跌宕,沉郁蕴藉。

16.诗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错落。

(2)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出了水月交映,水泛光,月如玉的美好景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本题错误项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需首先明确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并明晓其表达效果及抒发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辨析。

B项比喻错,“抱”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日影,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16.①反用“未必”,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需要像鲁肃一样的人才,含蓄地指出了统治者用人计策的问题②借“空白九分头”点明诗人对国家战况的担忧③以鲁肃自况,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的哀痛。

蜻蜓 诗词

蜻蜓 诗词

蜻蜓诗词
关于蜻蜓的诗句有:
1、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2、蛱蝶怜红药,蜻蜓爱碧浔。

——唐·陈子昂《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3、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唐·王建《野池》
4、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5、舴艋猿偷上,蜻蜓燕竞飞。

——唐·司空图《杂题九首》
6、略彴断时分岸色,蜻蜓立处过汀花。

——宋·毛滂《浣溪沙》
7、鹅儿泾口晓山横,蜻蜓港头春水生。

——南宋·陆游《湖上作》
8、风前一笑玉尘横,蜻蜓侧翅潜鱼惊。

——宋·敖陶孙《放船》
9、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宋·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

《道中寒食》阅读答案

《道中寒食》阅读答案

《道中寒食》阅读答案篇一:《凭阑人·金陵道中乔吉》阅读答案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2分) 8.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共2分。

写法:①衬托。

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

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

③寓情于景。

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法,分析得当得2分。

共2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篇二:《襄邑道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13(2021·泸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⑴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案】(1)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②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意对即可)(2)①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②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对即可)【解析】陈与义这首七绝,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suī县)去的一次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中牟道中二首【注】
【宋】陈与义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注】宣和四年,陈与义为母服丧结束,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入京,途经中牟县而写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交代了时间和天气状况,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

B.这两首诗景中见情,拟人的运用赋予诗歌风趣幽默的特色,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C.诗人旧地重来,中牟县城残破的城郭一如往昔,宝塔迎送行人,诗人感觉亲切。

D.两首诗的描写各有侧重,但又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整体,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15.有人说,陈与义的诗歌体物兴怀并且有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A.“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诗人并不急于投宿。

首句写雨意,叙写气氛,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

15.①体物兴怀,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一首诗歌通过描写“归云”“伴人行”,显出云对人的体贴,通过描写“浮屠”“管送迎”,显出“浮屠”对人的热情真诚,寄寓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

第二首诗歌通过描绘“招人”的杨柳,显出杨柳对人的亲昵,“近马”的蜻蜓给人以活泼之感,这些都寄寓作者行路途中惬意闲适之情。

②陶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易质朴,陈与义的这两首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诗人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不事雕琢,杨柳“不待媒”,蜻蜓“忽相猜”等词句通俗易懂,作者善于捕捉景物情态,涉笔成趣,风格清新淡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