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2019高考地理备考环境保护精品教育.doc
高考地理备考环境保护【社会热点】☆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垃圾资源化“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垃圾的综合利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
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
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
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
随着垃圾的不断增加,约有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堆放垃圾的场所,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有人说:“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在上海用垃圾作燃料,把垃圾变为有机肥甚至建材,已成为现实。
下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
(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2)目前对城市垃圾的传统处理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3)分析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1.五花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沿海,淤积能力强。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东南沿海地区后,有大米草生长的沿海滩涂每年以100米以上的速度向海洋拓展。
新淤积出来的土地含盐量太高,既不利于开垦为耕地.也不适合淡水养殖。
大米草所到之处,滩涂上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还使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影响沿海养殖区的生存与发展,港口也因此废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英国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的自然环境特点,说明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自然条件使大米草生长繁盛。
(2)适宜大米草分布的海岸地区一般具有哪些特征?大米草的生长使该海域的外力作用发生什么变化?(3)据资料说明大米草的生长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发生哪些变化?(4)大米草的引进,导致我国东南沿海产生的环境问题是2.2019年5月30日晚开始,由于受太湖蓝藻暴发影响,无锡城区大批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整个无锡笼罩在水污染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中。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生态问题
2019 高考地理要点复习:生态问题2019 高考地理要点复习: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域: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域产生的原由:(1)自然原由:季民风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罕 ;黄土土质松散黄土高原 )。
(2)人为原由:植被的损坏;不合理的耕种制度 ;开矿。
治理的举措: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栽种面积 ;植树造林 ;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益于就地取材地进行家产构造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能够增添农民收入,促使当地经济发展,改良农民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有益于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成立良性生态系统 ;成立生态农业模式,有益于促使生态和经济可连续发展。
2、沙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域:西北地域(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由:(1)自然原由:全世界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地地域,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由:过分放牧 ;过分樵采 ;过分开垦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妥。
治理举措:拟订草场保护的法律、法例,增强管理;控制载畜量 ;创造“三北防备林”建设 ;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 ;推行轮牧 ;严禁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益于就地取材地进行家产构造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能够增添农民收入,促使当地经济发展,改良农民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有益于保护土地资源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益于促使生态和经济可连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域:华北地域、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域产生原由:(1)自然原由:温带季民风候,整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 ;春天蒸发旺盛。
(2)人为原由:人口浓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浪费多,利用率低 ;春天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举措:南水北调 ;修筑水库 ;控制人口数目,提升素质;减少水污染 ;减少浪费,提升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 ;采纳滴灌、喷灌农业浇灌技术,提升利用率;推行水价调理,建立节水意识 ;海水淡化等。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真题试题(全国Ⅲ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真题试卷(全国Ⅲ卷)一、选择题(共4题;共44分)1.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2.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3.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4.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公路位于()A.吉林B.内蒙古C.西藏D.新疆(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3)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二、必考题(共2题;共46分)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点押题01 生物生境-《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热点押题01 生物生境〖热点探究〗以生物生存环境创设情境,要求结合自身经验,通过类比将地理原理和规律运用到新情境中,使问题地理化,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常出现的命题形式,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图切入,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该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2017年全国卷Ⅰ1—3题是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全国卷Ⅲ第7—9题以长江口附近海域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考查其密度空间变化特点、主导因素等,第37题考查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条件及产量低的原因。
〖押题演练〗山顶苔藓矮曲林是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
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甲),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
图乙示意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山顶苔藓矮曲林A.群落组成种类复杂B.生长地多岩石碎块C.生存环境相对干旱D.都分布在南方地区2.苔藓矮曲林树木弯曲变形,主要是因为山顶A.气候寒冷B.光照不足C.土层浅薄D.山风强烈3.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上限表现为西高东低,造成其东西分布上限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热量B.土壤C.地形D.大气环流【答案】1.B 2.D 3.C【解析】1.山顶苔藓矮曲林主要分布在山顶或山脊,地形复杂,土壤发育差,多岩石碎块。
山顶苔藓矮曲林主要以树木和苔藓植物为主,说明其群落组成种类简单;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说明其生存环境较为湿润;从图中看,山顶苔藓矮曲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同时河南和西藏也有分布。
故选B。
2.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气候寒冷、光照不足、土层浅薄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但不是树木弯曲变形的原因。
2019高考地理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10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大题精做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a)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形态主要为沙垄(图b)。
每年4~6月该地沙漠风沙活动强盛。
沙垄间的暗色是被藻类、苔藓、地衣等植物固定的沙面。
这些植物中有一类是当地特有的短营养期草本植物,它们分布广泛。
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这些草本植物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
图c是某气象站1994年10月至1995年9月各月降水量。
(1)分析沙漠里的短营养期植物能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的原因。
(2)简述短营养期植物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作用。
(3)有几位旅行者拟在5月份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科学考察。
他们准备了GPS、防辐射、防晒、防风用品、防寒衣物等物品,请选择其中两件物品,阐述准备的理由。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的黄河中游地区汇入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等较大支流30余条,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最主要来源区。
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材料二黄河中游地区土壤侵蚀区划图材料三黄河中游地区输沙模数分布图和渭河、泾河基本数据表(输沙模数指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输移的泥沙量)。
(1)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大、小写字母A-E和a-e系列分别表示的土壤侵蚀方式,并从整体上概括出两种侵蚀方式在图示区域的空间差异。
(2)指出贺兰山区土壤侵蚀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两河西安北郊交汇时,形成了一道清浊非常明显的界限,是“泾清渭浊”还是“清渭浊泾”?请根据材料和地形特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有资料表明,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利津水文站测得黄河入海泥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000-2009年期间的年均输沙量仅为1956-1968年期间年均输沙量的10%。
试分析其原因。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为中亚某地区绿洲分布图,右图为该地区某荒漠与邻近绿洲近地面气温差值(△T)日变化曲线图。
环境保护-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Word版含解析
专题环境保护【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生态环境保护】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
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图7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图7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解析】工程修建前,“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该工程修建后,改善了市区河道及密歇根湖的水质。
但是由于运河修建“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使得伊利诺伊河水质下降,污染物增多。
同时由于密西西比河及五大湖相连通,使得生物活动范围更大,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生态环境保护】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
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019高考地理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16环境保护2019031828
大题精做十六环境保护1.投资8亿多元的巴中市津桥湖(如图)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茶地展开,预计2019年3月完工,这将是位于主城区中心内的唯一人工湖。
这里原是巴河支流的一条长约2千米的臭水沟,两岸10多万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沟,十多家建筑公司产生的弃土乱堆乱放,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该项目周围数十栋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多家商业楼盘先后开业,健康步道、休闲广场、儿童乐园、音乐喷泉、生态花园等设施逐渐建成。
简要分析说明津桥湖建成后的经济社会意义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与化肥的施用、畜禽粪便与农田废弃物的不当处置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污染。
沼气技术(下图)是治理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手段。
分析沼气技术在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的主要作用。
1.自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禁止进口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纺织废料、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物。
作为全球最大的垃圾进口国,中国的“洋垃圾”禁令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蝴蝶效应。
洋垃圾主要通过海运大量流入我国。
其中以废旧电子产品为主。
分析洋垃圾主要通过海运进入我国的原因,并说出其危害。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珠穆朗玛峰藏语的意思是“第三女神”,非常神圣。
每年,都有7万到10万名游客涌向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但是60多年来登山者丢弃的垃圾不计其数。
珠峰上的垃圾包括用完的氧气瓶、攀山设备、帐篷及更多的人类排泄物等。
各种垃圾成了路标。
珠峰附近冰川融水是很多河流补给水源地,污染严重后果不堪。
分析珠穆朗玛峰垃圾多的原因及减少垃圾的措施。
1.【答案】经济社会意义:建成城市湿地公园,既形成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又改善人居环境,土地增值,带动周边房地产开发及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城市湿地公园是市民休闲观光、运动健身及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提升了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价值)。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环境保护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12 环境保护1.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室内环境污染行为,其中有害物主要包括甲醛、苯、氨、放射性氡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2年有4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实际上已成为人类面对的最大环境杀手。
下图是2011年长江流域典型城市室内空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状况的调查统计图。
请简述上海和重庆室内空气中VOCs超标状况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生活提出几点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
【答案】差异:上海甲醛和二甲苯超标率高于重庆,而苯和甲苯超标率低于重庆。
措施:控制污染源;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室内空气净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初,江苏某学校迁入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
专家调查发现新址附近新开挖地块曾经是化工厂旧址,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物成分与学生疾病直接相关。
(1)简析学校附近有污染的地块引发学生疾病的主要途径。
(2)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危害更大,请说出其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开挖地块使污染物到达表层,可能使污染物通过空气、水、蚊虫等途径进入学生身体。
第(2)题,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不易觉察和清除;土壤污染物通过物质循环会进入大气、水及生物等,并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
【答案】(1)开挖地块,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刺激学生皮肤(或被学生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有害物质为蚊虫吸收(或附着),蚊虫把污染物传播给学生。
(2)土壤污染常常不易被察觉,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中难以被清除(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净化速度比在大气中或在水中慢);(土壤中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
)3.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
2019高考地理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10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答案)
大题精做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a)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形态主要为沙垄(图b)。
每年4~6月该地沙漠风沙活动强盛。
沙垄间的暗色是被藻类、苔藓、地衣等植物固定的沙面。
这些植物中有一类是当地特有的短营养期草本植物,它们分布广泛。
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这些草本植物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
图c是某气象站1994年10月至1995年9月各月降水量。
(1)分析沙漠里的短营养期植物能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的原因。
(2)简述短营养期植物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作用。
(3)有几位旅行者拟在5月份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科学考察。
他们准备了GPS、防辐射、防晒、防风用品、防寒衣物等物品,请选择其中两件物品,阐述准备的理由。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的黄河中游地区汇入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等较大支流30余条,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最主要来源区。
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材料二黄河中游地区土壤侵蚀区划图材料三黄河中游地区输沙模数分布图和渭河、泾河基本数据表(输沙模数指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输移的泥沙量)。
(1)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大、小写字母A-E和a-e系列分别表示的土壤侵蚀方式,并从整体上概括出两种侵蚀方式在图示区域的空间差异。
(2)指出贺兰山区土壤侵蚀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两河西安北郊交汇时,形成了一道清浊非常明显的界限,是“泾清渭浊”还是“清渭浊泾”?请根据材料和地形特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有资料表明,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利津水文站测得黄河入海泥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000-2009年期间的年均输沙量仅为1956-1968年期间年均输沙量的10%。
试分析其原因。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为中亚某地区绿洲分布图,右图为该地区某荒漠与邻近绿洲近地面气温差值(△T)日变化曲线图。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2环境保护热点难点突破专题测试卷
专题12 环境保护1.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室内环境污染行为,其中有害物主要包括甲醛、苯、氨、放射性氡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2年有4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实际上已成为人类面对的最大环境杀手。
下图是2011年长江流域典型城市室内空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状况的调查统计图。
请简述上海和重庆室内空气中VOCs超标状况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生活提出几点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
【答案】差异:上海甲醛和二甲苯超标率高于重庆,而苯和甲苯超标率低于重庆。
措施:控制污染源;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室内空气净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初,江苏某学校迁入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
专家调查发现新址附近新开挖地块曾经是化工厂旧址,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物成分与学生疾病直接相关。
(1)简析学校附近有污染的地块引发学生疾病的主要途径。
(2)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危害更大,请说出其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开挖地块使污染物到达表层,可能使污染物通过空气、水、蚊虫等途径进入学生身体。
第(2)题,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不易觉察和清除;土壤污染物通过物质循环会进入大气、水及生物等,并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
【答案】(1)开挖地块,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刺激学生皮肤(或被学生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有害物质为蚊虫吸收(或附着),蚊虫把污染物传播给学生。
(2)土壤污染常常不易被察觉,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中难以被清除(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净化速度比在大气中或在水中慢);(土壤中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
)3.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
热点押题01-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8高考地理 含解析 精品
热点押题01 生物生境预测以生物生存环境创设情境,要求结合自身经验,通过类比将地理原理和规律运用到新情境中,使问题地理化,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常出现的命题形式,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1—3题是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带的类型。
2016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图切入,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该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冲刺演练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茎、叶管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减少时满足植植物生存需要,等待雨季的到来。
非洲的纳马夸兰地区生长着1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几场冬雨或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且种类多的自然原因。
(2)判断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
(3)图中甲地的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的肥厚,试分析其原因。
(3)如果该地大量多肉植物被引进到我国干旱地区,推测可能给两地带来的环境后果。
【答案】(1)数量大: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旱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有短暂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适宜地区面积广。
种类多:纬度跨度大,范围广;区域内地势起伏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生长。
(2)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进入休眠,生长缓慢,减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维持生命。
(3)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光照强,易使叶片灼伤;全年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多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原产地:加剧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输入地: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可能会造成病虫害传播。
2019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训练题(含答案)精品教育.doc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训练题(含答案)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训练题,希望你喜欢。
1. 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太湖地处富饶的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近十几年来,太湖富营养化趋势严重。
2019年5月底,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暴发,使整个无锡城大多数水厂无法供应清洁水,造成饮用水危机。
材料二 2019年5月太湖水质状况示意图(1)说明造成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的原因。
(2)描述2019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时,湖区污染严重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 下图是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分)(1)?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2)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推广。
(3)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3.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一 2019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空间分布图材料二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示意(1)我国酸雨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二氧化硫排放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不同点原因(3)请你为我国企业排放二氧化硫提几条建议。
4. 2019年3月,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中国。
大风甚至将内蒙古自治区干旱的土地上扬起的沙尘吹到数千千米外的中国东南部,最远甚至到达台湾和日本。
扬沙使得能见度大大降低,北京的空气质量下降到危险水平。
此次沙尘暴肆虐的轨迹同掠过中国大陆的强大冷空气路径是相吻合的。
冲刺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
冲刺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1 荒漠化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特别提示】荒漠和荒漠化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考点2 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
④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①破坏植被——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如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开挖地表土、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④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地矛盾尖锐,经济水平低,环境意识差。
2019届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十四环境保护备考练案
专题十四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下图为某区域简图,在流域的综合开发过程中,指出A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简述其理由。
2.【环境保护】近年来“生态浮岛”技术发展迅速。
浮岛上可种植水稻、美人蕉、空心菜、芦苇等多种植物。
下面左图是“生态浮岛”景观图,右图示意“生态浮岛”原理。
说明“生态浮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3.【环境保护】(10分)读‘‘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4分)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东方网2011年8月9日新闻:“近些年来,我国从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已逐步认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上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轨道。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
(4分)(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6分)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城市“蓝化”是指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增加水体面积,使水面与城市建筑、绿地有机结合共同组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如下图所示)清洁干净的水体主要反射蓝光,因而把城市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称为“蓝化效应”。
简述城市“蓝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多见于城市新住宅区园林设计,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指出雨水花园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7.环境保护尾矿是矿石经选矿厂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尾矿库是用以堆存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一般由堆存糸统、排洪糸统、回水系统等部分组成。
尾矿库是矿山企业最大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也是矿山企业生产最大的危险源。
说明尾矿库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热点探究〗如今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森林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也成为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考查湿地及河流的治理;全国卷Ⅱ第44题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国卷Ⅲ第44题通过“堑秋湖”捕鱼模式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应采取的措施。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考查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以及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为减少污染可采取的措施等,第44题以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为背景考查了自然林比人工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全国卷Ⅲ第43题考查热带雨林破坏的影响。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范围的影响。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考生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押题演练〗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风蚀坑A.地势东高西低B.向东爬坡最难C.周围坡度均匀D.东侧侵蚀严重2.积沙区沙粒大小分布是A.西部最大B.东部最大C.北部最大D.分布均匀3.下列有效防止该风蚀坑扩大的措施中,最有可能的是A.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B.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C.在东侧沙丘处用草方格固沙D.进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湿度【答案】1.D 2.A 3.B【解析】1.由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风蚀坑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风蚀坑内北侧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攀爬难度最大;坑内周围坡度差异很大,东侧等高线密集,同时是盛行风的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烈。
故选D。
2.由图中积沙区主要分布在风蚀坑东部可知,该处盛行西风。
风沙先沉积颗粒大的,即西部沙粒最大。
故选A。
3.该处沙漠广布,说明气候干早,植树造林难以成活;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林牧用地比重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话动;该地主要盛行西风,在东侧沙丘处进行草方格固沙对防止风蚀坑扩大作用很小;该区域气候干旱,人工降雨成本太高且不现实。
故选B。
月牙泉是我国甘肃省敦煌市著名旅游景点,1960年前,最大水深9米,泉水清澈见底。
但是之后水位持续下降,1985年平均水深仅0.7~0.8米。
为了抢救这一千古奇迹,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从附近的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的措施,因某种原因该措施被终止;然后又采取渗灌补水的办法,将党河的水引入附近的土地渗入地下补给,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结合下图完成4—6题。
4.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遥远,区域降水较少B.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强C.过度用水,地下水位下降D.地势较高,地表径流明显5.从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措施被终止的原因可能是A.中途损耗量过大B.不能自流输水C.党河含沙量过大D.党河水质较差6.渗灌补水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起伏不平B.地下径流不易调控C.渗灌区域距离过长D.土壤致密载重【答案】4.C 5.D 6.B【解析】4.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考虑人为原因,人类过度饮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C对。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对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也有影响,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原因而不是自然原因,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与海拔较高、距离海洋的远近无相关联系,ABD错。
故选C。
5.利用管道进行补水的措施,最终被终止是因为月牙泉与河流二者的水质不同,水质混合,有可能会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破坏生态环境。
故选D。
6.采用渗灌补水的方法将党河的水引入土地周围进行地下水的回补,水流在地下的流向难以调控,不一定流入月牙泉周围的地下,因此该种效果不明显,B对。
跟地表的起伏以及土壤致密载重无关,由图中可以看出渗灌的距离较短,ACD错误。
故选B。
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也是现今存活着的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生物多样,岛上红木(热带雨林树种)现存量较多,但遭受野蛮采伐。
读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完成7—9题。
7.目前狐猴物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最主要原因是A.当地野生动物保护观念强B.地域孤立早,生物独立进化C.以农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D.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8.推测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图中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9.马达加斯加岛红木遭到野蛮采伐产生的影响是①水土流失②沙漠化加剧③旱涝灾害频繁④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7.B 8.D 9.D【解析】7.物种得以完好保存的地方往往是自然环境较为封闭、孤立,与外界联系少、受人类干扰小的区域。
结合选项及图示可知,马达加斯加岛处于非洲东南洋面上,地域孤立,生物独立进化,受外界干预少,狐猴物种得以保存。
故选B。
8.红木属于热带雨林树种,岛屿的东部为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经过,因此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生长着热带雨林,故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岛屿东部,但丙的地势较低最可能遭受外来砍伐,推测现阶段其红木资源最可能分布在图中丁地。
甲、乙地处背风地带,几乎没有红木植被(雨林植被)。
故选D9.马达加斯加岛多山地,红木分布在山地迎风地带,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其分布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红木遭到野蛮采伐后直接导致区域表土被冲刷,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不会产生沙漠化。
故选D。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左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右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纬度偏高,气温偏低,物理风化作用弱B.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C.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有机质积累多D.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植物生长旺盛1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1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答案】10.B 11.C 12.A【解析】10.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B对、C错;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幅度大,冻融作用明显,物理风化作用强,A错;热带雨林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D错。
故选B。
1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 对。
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是土壤厚度变薄的原因,A、B错;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会导致耕地减少但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错。
故选C。
1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A对。
该地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压缩耕作业规模,会影响粮食产量,B错;大力植树造林,利于抵御寒潮危害,但不能恢复土壤肥力,C错;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减缓肥力下降,但不能恢复黑土肥力,D错。
故选A。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图),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
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
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1)根据材料,分析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
(2)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3)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4)根据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
13.【答案】(1)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地表干燥,离沙源近。
(2)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受损;土地沙化,土壤贫瘠,不利苗木生长。
(3)增加土层厚度;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干季灌溉。
(4)削减风力,防风固沙,阻挡沙地向南推进;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温差减小,降水增多;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1)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位置、过渡带、气候等因素分析。
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
地表干燥,离沙地近。
(2)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主要从距离、土壤角度分析。
距孟家岗林场的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受损。
塞罕坝的土地沙化,土壤贫瘠,不利苗木生长。
(3)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是增加土层厚度。
堆起的高床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有利于提高土温。
垄沟便于雨季排水、干季灌溉。
(4)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的建设,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森林能够削减风力,防风固沙,阻挡沙地向南推进,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
林地增加,区域内温差减小,降水增多。
林场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多。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闻名的三大草原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72亿立方米。
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000亿吨。
这些煤矿的形成可追溯至森林茂密的中生代白垩纪,其中大部分煤层上覆剥离物薄,剥采比小,极适合露天开采。
但从20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众多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开始,经过十几年后,这片草原出现了一个个的塌陷大坑。
煤矿企业经过整顿之后,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
据环保组织测算,受影响的草原面积达到20平方千米,塌陷区域面积达到了2.24平方千米。
下面左图示意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矿分布,右图示意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沉陷坑。
(1)说明左图中甲区域露天煤田的形成过程。
(2)描述右图中塌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3)简述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措施。
(4)说明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炭资源。
14.【答案】(1)中生代白垩纪甲区域森林茂密,形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被压到地层中并向下运动,长期处于隔绝空气、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煤炭;之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上升到地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