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

〖热点探究〗

如今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森林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也成为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考查湿地及河流的治理;全国卷Ⅱ第44题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国卷Ⅲ第44题通过“堑秋湖”捕鱼模式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应采取的措施。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考查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以及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为减少污染可采取的措施等,第44题以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为背景考查了自然林比人工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全国卷Ⅲ第43题考查热带雨林破坏的影响。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范围的影响。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考生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押题演练〗

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风蚀坑

A.地势东高西低B.向东爬坡最难C.周围坡度均匀D.东侧侵蚀严重2.积沙区沙粒大小分布是

A.西部最大B.东部最大C.北部最大D.分布均匀

3.下列有效防止该风蚀坑扩大的措施中,最有可能的是

A.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B.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

C.在东侧沙丘处用草方格固沙D.进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湿度

【答案】1.D 2.A 3.B

【解析】1.由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风蚀坑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风蚀坑内北侧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攀爬难度最大;坑内周围坡度差异很大,东侧等高线密集,同时是盛行风的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烈。故选D。

2.由图中积沙区主要分布在风蚀坑东部可知,该处盛行西风。风沙先沉积颗粒大的,即西部沙粒最大。故选A。

3.该处沙漠广布,说明气候干早,植树造林难以成活;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林牧用地比重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话动;该地主要盛行西风,在东侧沙丘处进行草方格固沙对防止风蚀坑扩大作用很小;该区域气候干旱,人工降雨成本太高且不现实。故选B。

月牙泉是我国甘肃省敦煌市著名旅游景点,1960年前,最大水深9米,泉水清澈见底。但是之后水位持续下降,1985年平均水深仅0.7~0.8米。为了抢救这一千古奇迹,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从附近的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的措施,因某种原因该措施被终止;然后又采取渗灌补水的办法,将党河的水引入附近的土地渗入地下补给,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结合下图完成4—6题。

4.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区域降水较少B.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强

C.过度用水,地下水位下降D.地势较高,地表径流明显

5.从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措施被终止的原因可能是

A.中途损耗量过大B.不能自流输水C.党河含沙量过大D.党河水质较差

6.渗灌补水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起伏不平B.地下径流不易调控C.渗灌区域距离过长D.土壤致密载重

【答案】4.C 5.D 6.B

【解析】4.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考虑人为原因,人类过度饮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C

对。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对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也有影响,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原因而不是自然原因,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与海拔较高、距离海洋的远近无相关联系,ABD错。故选C。

5.利用管道进行补水的措施,最终被终止是因为月牙泉与河流二者的水质不同,水质混合,有可能会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破坏生态环境。故选D。

6.采用渗灌补水的方法将党河的水引入土地周围进行地下水的回补,水流在地下的流向难以调控,不一定流入月牙泉周围的地下,因此该种效果不明显,B对。跟地表的起伏以及土壤致密载重无关,由图中可以看出渗灌的距离较短,ACD错误。故选B。

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也是现今存活着的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生物多样,岛上红木(热带雨林树种)现存量较多,但遭受野蛮采伐。读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完成7—9题。

7.目前狐猴物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最主要原因是

A.当地野生动物保护观念强B.地域孤立早,生物独立进化

C.以农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D.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

8.推测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图中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9.马达加斯加岛红木遭到野蛮采伐产生的影响是

①水土流失②沙漠化加剧③旱涝灾害频繁④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7.B 8.D 9.D

【解析】7.物种得以完好保存的地方往往是自然环境较为封闭、孤立,与外界联系少、受人类干扰小的区域。结合选项及图示可知,马达加斯加岛处于非洲东南洋面上,地域孤立,生物独立进化,受外界干预少,狐猴物种得以保存。故选B。

8.红木属于热带雨林树种,岛屿的东部为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经过,因此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生长着热带雨林,故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岛屿东部,但丙的地势较低最可能遭受外来砍伐,推测现阶段其红木资源最可能分布在图中丁地。甲、乙地处背风地带,几乎没有红木植被(雨林植被)。故选D

9.马达加斯加岛多山地,红木分布在山地迎风地带,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其分布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红木遭到野蛮采伐后直接导致区域表土被冲刷,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不会产生沙漠化。故选D。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左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右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纬度偏高,气温偏低,物理风化作用弱B.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

C.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有机质积累多D.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植物生长旺盛

1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0.B 11.C 12.A

【解析】10.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