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第三章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第三章案例分析第三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成绩提升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曾经在语文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然而,通过在教材第三章的学习中,他的成绩逐渐提升。
在本章中,小明学习了基本的拼音和汉字,并且通过课文中的练习巩固了这些知识。
他逐渐掌握了拼音与汉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写一些简单的词语。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小明的汉字识别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小明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他发现有些生字的写法难以记住,于是他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给了他一些记忆方法和技巧。
另外,小明还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互动,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和交流。
这样的参与使他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小明还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活动。
他喜欢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书籍,并且通过朗读和背诵来进行巩固。
这种额外的学习使他对语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极大地提升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努力,小明的成绩在短短一个学期内有了显著的提升。
他不再害怕语文学习,而是逐渐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他也意识到语文学习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升,这种意识使他更加自觉地进行学习,并且期待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案例二:小红的写作突破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曾经在写作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然而,在教材第三章的学习过程中,她实现了突破。
在本章中,小红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汉字和词语,并且通过写作练习巩固了这些知识。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小红在写作上不断尝试,在越来越多的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在表达思想和组织语言上还有一些困难。
她通过多次的练习和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她积极倾听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主动向同学请教,通过大家的帮助逐渐改善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小红还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一些写作练习。
她喜欢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和文章,并且尝试着模仿和参考这些内容进行创作。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doc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发展语言——部编版《青蛙写诗》教学案例【案例背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
他们往往把一篇课文读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
并且,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青蛙写诗》的教学中,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直观形象的课件为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青蛙得到帮助时的快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案例描述】《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作者张秋生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
他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青蛙的一首诗,让人浮想联翩。
本文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顶呱呱。
(打一动物)大家猜猜这“绿衣小英雄”是谁呢?生:青蛙。
师:同学们快看:(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
生:我看到了粉粉的荷花。
生:我看到了很多黑黑的小蝌蚪。
生:我看到了大大的池塘,池塘里有蝌蚪,有荷花,还有小水珠和小鱼。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语文成绩一直较差,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他在课堂上对老师提问的问题经常回答不出来,也经常读不懂课文。
经过和小明的家长交流得知,小明在家也不愿意读书,只对电视动画片感兴趣。
二、问题分析通过观察和交流,可以分析出以下问题:1.缺乏阅读兴趣:小明对读书不感兴趣,更喜欢看电视动画片。
这可能是他阅读障碍的一个原因。
2.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小明经常读不懂课文,不能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细节信息。
3.学习动力不足:小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经常沉默不语,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学习方法不恰当:小明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三、解决方案1.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小明多读一些有趣的图书,并与他分享阅读的乐趣和好处。
还可以根据小明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书或科普读物,激发他的阅读兴趣。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小明理解课文,如慢速阅读,提问等。
同时,在课后给予小明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3.激发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小明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他的学习情况,为他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4.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小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总结等,培养他的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
四、实施计划1.培养阅读兴趣:每天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鼓励小明讲一讲自己读过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慢速阅读和提问,引导小明理解课文。
课后布置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提升小明的阅读理解能力。
4.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向小明和其他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总结等。
鼓励小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五、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小明的阅读兴趣得到培养,愿意主动阅读,并从中获得乐趣。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第一章:认识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书写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一年级的第一章中,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理解一些基本的汉字构造和使用方法。
案例一:认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刚刚开始学会认识汉字。
老师在课上给他们展示了一些常用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并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和练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和汉字结构。
小明刚开始认识了“一”这个汉字,他观察到“一”字只有一个横线,老师告诉他这个字代表“一个”,可以用来数数。
接着,小明学习了“二”字,他发现这个字有两个横线,比“一”多了一个。
通过这个例子,小明明白了“二”字代表了“两个”的意思。
在课上,小明还学习了“口”字和“门”字。
他发现,“口”字的结构看起来像一个小嘴巴,代表了“口”的意思。
而“门”字则由两个“口”字组成,看起来像两扇门,代表了“门”的意思。
通过这些例子,小明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汉字笔画和结构,对汉字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案例二:初步认识汉字的意义和读音在第二节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开始学习汉字的意义和读音。
老师给他们出示一些常见的汉字,让他们通过图画和拼音来辨认字的意义和读音。
小明看到了一个图画,上面画着一个太阳,旁边有一个“日”字。
他想到这个字的读音是“rì”,然后看到图画的意思是太阳,所以他就知道了“日”字代表了太阳。
接着,小明看到了一个图画,上面画着一只鸟。
旁边有一个字,读音是“niǎo”。
他仔细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发现它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是“鸟”字,下面的部分是“尔”字。
通过拼音“niǎo”,他可以猜测出这个字的意思是鸟。
通过这些例子,小明通过观察和拼音的帮助,初步掌握了一些汉字的意义和读音。
案例三:初步认识拼音和声调规律在第三节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开始学习汉字的拼音和声调。
老师先给他们介绍了拼音的基本规则,然后通过一些案例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拼音和声调的规律。
小明看到了一个字,“哥”,它的拼音是“gē”。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九章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九章案例分析在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九章的课程中,老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教授孩子们语文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对一则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案例一:小明的课堂表现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在语文课上表现活跃,经常积极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
他特别擅长课文理解和阅读,在诵读课文时也非常流利。
然而,小明在写作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他经常犯错,尤其是在拼写和语法方面。
通过对小明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几个问题。
首先,小明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较强,表明他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其次,在写作方面,小明的拼写和语法方面存在缺陷,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针对小明在写作方面的困难,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小明加强拼写和语法方面的知识点。
可以利用拼写游戏、语法练习册等方式,激发小明的兴趣,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给小明,让他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
可以组织写作比赛、写作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
然而,仅仅通过个案分析是不够的。
在教学中,老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只有内在的兴趣和动机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学习。
最后,要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
通过个案分析和相应的教学措施,可以帮助小明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并全面提升他的语文能力。
个案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然而,个案分析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个案分析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和方式,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九章的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
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案例分析报告一: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他会东张西望,摆弄文具,或者和周围同学小声说话。
这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会干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原因分析。
1. 年龄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在15 - 20分钟左右,而课堂时间往往会超过这个时长,所以小明可能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
2. 家庭环境。
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家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这种多任务的习惯导致他在课堂上也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
3. 课程内容。
部分课程内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三、解决策略。
1. 课堂调整。
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故事等,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
每节课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放松一下。
2. 家庭配合。
家长要给小明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监督他写作业时不能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
同时,可以和小明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当他能够专注完成学习任务时给予小奖励。
3. 行为训练。
对小明进行注意力训练,例如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搭积木等活动,逐渐延长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明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专注于课堂内容,与同学说话、摆弄文具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案例分析报告二: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红是一年级的女生,性格比较内向。
在学校里,她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主动和同学交流、玩耍。
课间休息时,她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着其他同学玩耍。
二、原因分析。
1. 性格因素。
小红天生性格内向,比较害羞,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
2. 家庭教养方式。
小红的家庭比较传统,家长很少带她参加社交活动,平时在家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模拟训练。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发音、理解简单的语言信息、拼读简单的文字、运用基本的语法规则进行句子的构造,为日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拼音、词语认读、句子造句等方面。
教材中内容具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特点,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语文知识。
教学方法分析: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用游戏和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搭配适当的口语交流和实物教具的运用。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操作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等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环节分析:1. 拼音教学拼音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个环节可以通过与音、体统一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拿出具体物品、图片等来引导学生学习声母、韵母,并逐步进行有趣的拼音游戏,培养学生对拼音的敏感性。
2. 词语认读通过教材中的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词语。
可以使用配有图片的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和记忆词语。
同时,也可以利用卡片、贴纸等实物来进行词语的认读训练。
3. 句子造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词语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句子构造。
可以通过问答、情景对话等方式,激发学生运用词语进行句子构造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句子的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学评价分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评价应注重从学生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可以采用平时表现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口头回答评价以及小测验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和巩固薄弱知识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的具体分析: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声母“b”和韵母“a”的拼音,并能够通过拼音初步拼读和认读与之相关的词语。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背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
他们往往把一篇课文读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
并且,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青蛙写诗》的教学中,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直观形象的课件为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青蛙得到帮助时的快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案例描述】《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作者张秋生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
他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青蛙的一首诗,让人浮想联翩。
本文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顶呱呱。
(打一动物)大家猜猜这“绿衣小英雄”是谁呢?生:青蛙。
师:同学们快看:(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
生:我看到了粉粉的荷花。
生:我看到了很多黑黑的小蝌蚪。
生:我看到了大大的池塘,池塘里有蝌蚪,有荷花,还有小水珠和小鱼。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教案名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教案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小猫钓鱼》-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插图或故事梗概,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
- 形式:课堂讲授、课堂互动、小组讨论。
2. 听写:常见的字词和短句-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录音或老师朗读,将生字词和短句呈现给学生。
- 教学重点:学生听写和正确拼写字词及短句。
-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情境教学、个人练习。
- 形式:听写板书、班级比拼。
3. 正误辨析:对错题- 导入:展示一些常见的对错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 教学重点:学生判断对错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
- 形式: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答题册。
4. 阅读理解: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导入:布置阅读任务,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运用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回答问题。
-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
- 形式: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回答。
5. 诗歌欣赏:《小毛驴》- 导入:通过朗读或演唱《小毛驴》诗歌,引发学生兴趣。
-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情境教学、个人表演。
- 形式: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诗歌表演。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小猫钓鱼》插图,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课文: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听写练习:通过听录音或老师朗读,进行常见字词和短句的听写练习。
5. 对错题讨论:展示对错题,学生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6. 阅读理解:学生个人或小组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一年级教育案例分析范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7岁,刚进入一年级。
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小明表现良好,聪明、活泼、好奇心强。
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小明在学习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1)学习问题: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在作业方面,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完成速度慢。
(2)行为问题:小明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吵。
此外,小明在课堂上经常插嘴,不尊重老师。
2. 问题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导致小明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关爱和引导。
同时,父母对小明过于溺爱,使小明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2)幼儿园教育因素:小明在幼儿园期间,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有限,导致小明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习和交往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3)一年级教育因素:一年级课程难度较大,小明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此外,一年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小明在课堂上难以满足教师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3. 解决方案(1)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
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交往能力,为孩子进入一年级做好准备。
(3)一年级教育: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具体实施措施1. 家庭教育方面(1)家长要合理安排时间,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2)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2. 幼儿园教育方面(1)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交往能力。
(2)幼儿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教案案例分析】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习惯与理解能力。
通过课前预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完整规划、教学时长适宜等方式,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结构。
下面是针对本教案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基础词汇、课文内容和字母拼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主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正确态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语文课文: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主,涉及一些生活情境和情感表达。
2. 课内基础知识:拼音字母的字母表和基础常识等相关内容。
四、教学步骤分析本教案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课前预热:通过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演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与激活:教师利用创设情境、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对知识内容的记忆与认识。
3. 新知的呈现:教师引入新知识,并通过图示、实物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认知。
4. 实践与巩固: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相关应用训练。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对教材的复习。
五、教学评价分析本教案所设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课堂中,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学情反馈。
2. 通过作业的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
3. 对于学生学习中的活动表现以及课堂表现,教师可以进行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考虑。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有效激发。
一年级语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分析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
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选择了一篇寓言故事《小乌龟过河》进行教学。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入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给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跟读,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些与故事相关的练习,巩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的使用,教师引入了故事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的情节,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通过朗读和跟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教师在引入故事的背景时,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猜测故事的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其次,在学生跟读故事时,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最后,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完整word版)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15《夏夜多美》教教事例及评析【教课目的】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
会写“他、她”等6个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边读边领会夏夜的美。
【教课重、难点】指导学生频频朗诵,联合课文插图,在朗诵中感悟夏夜的美。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图片。
【教课过程】一、复习稳固、游戏激趣师:漂亮的夏夜到达了,月亮妈妈带着可爱的星星宝宝出来漫步了,睡莲闭上了眼睛,蜻蜓也停在了停机坪上歇息。
寂静的池塘中突然传出了一阵“呜呜”的哭声,本来是一只小蚂蚁回不了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生:愿意。
(学生很快乐)出示练习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师:还有那些小伙伴也想送小蚂蚁回家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些小伙伴的名字。
生念书并画出小伙伴的名字。
2、指名说:师:哪位同学知道。
生积极回答。
师依据回答板书:睡莲、蜻蜓、萤火虫的图片。
3、教师范读: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虑:这么多朋友,你喜爱谁?为何?生特别愿意说喜爱的伙伴的名字。
4、学生选读:师:你喜爱谁就读谁的话,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兴趣盎然。
5、同桌互读:师:把你喜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假如他读错了你必定要帮助他啊!生同桌相互合作,学习氛围很浓。
6、指导朗诵:⑴生读1~6自然段:师:谁是英勇的孩子,愿意站起来读第一到第六自然段。
学生积极举手。
指名后小:是啊!睡不帮助小爬上叶子,并且邀小住下,它多帮助人啊!我也特别喜他,有那些孩子愿意邀小住下呢?件出示:今夜就在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学生学趣高,手。
:这样盛意的邀小住下了?生:没有。
:什么呢?⑵生自第7自然段:四人小合作小的:我得回家,要不爸爸会焦急的。
⑶男女生:女生睡,男生小。
7、散思:你有什么好法送小回家?生1:造一条小船。
生2:找其他小物帮忙。
生⋯⋯8、生表演::那中的小伙伴又是怎送小回家呢?(学生从中找到):我一同送小回家!(生饰演小、火虫、蜻蜓。
其他的学生13、14自然段。
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案例分析教案名称: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活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认识字母“a”和“b”的书写形态和发音;(2) 掌握字母“a”和“b”在不同位置的书写方法。
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辨认和书写字母“a”和“b”;(2) 能灵活运用字母“a”和“b”进行拼读和组词。
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字母“a”和“b”的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字母形态,并发音。
2. 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正确的字母书写方法。
第二步:巩固练习1. 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字母“a”和“b”的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教师提供一些单词和图片,让学生根据情景编排字母“a”和“b”组成单词并进行朗读。
第三步:拓展应用1.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给定的字母卡片,组合成词语并进行表演。
2. 学生利用所学字母,绘制简单的图画并进行描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教案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字母“a”和“b”。
首先通过观察和发音导入新知,培养了学生对字母形态和发音的认知。
然后通过书写练习和拼读,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最后通过拓展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达到个性化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字母“a”和“b”的书写形态和发音,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字母进行拼读和组词。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引言语文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之一,其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50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探讨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和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案例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我的家》这篇教学案例着重讲述了学生个人家庭的介绍,并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庭特点和感受。
教师通过配图和示范书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基本句型进行表达。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个人家庭的基本信息;•学习运用基本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1.教师呈现图片和抽象道具,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2.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教师适时进行点评;3.教师示范写作一段话,引导学生模仿进行写作;4.学生分组进行互相展示和分享,教师评议。
教学效果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家庭的基本信息,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自己对家庭的感受。
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运用到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二:《小动物之乐园》这篇教学案例着重讲述了不同小动物的乐园活动,并通过对动物乐园的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描述,并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目标•认识不同的小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师呈现小动物的图片和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动物乐园主题,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3.学生分组进行口头表达和互动,教师进行评议。
教学效果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小动物的生活特点,还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口头表达和互动,学生更好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以此类推,多给出案例的具体目标、过程和效果的分析)结论通过分析以上50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学中的一些有效策略和模式:通过配图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的写作思路;通过启发式问题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通过口头表达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第一年级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校第一次接触的学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起点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通过识字、认字、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等活动来打下语文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小学语文第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策略。
二、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第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小明(化名)。
小明是一个七岁的男孩,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
然而,在学习语文方面,小明遇到了一些困难。
1. 识字能力小明的识字能力相对较弱。
在课堂上,当学生们一起诵读课文时,小明总是很吃力。
他经常找不到正确的发音,也无法准确地辨认字形。
这给他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阅读理解小明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困难。
他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经常出现对课文中的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困难。
当老师提问时,他往往无法正确回答,甚至无法理清自己的思路。
3.写作能力小明的写作能力也比较欠缺。
他的作文常常存在语句不通顺、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尽管老师给予了许多指导和辅导,但小明的写作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三、解决策略针对小明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帮助他提高。
1. 提升识字能力为了提升小明的识字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利用卡片记忆法:制作卡片,上面写着词语的字形和发音,通过反复识读,加深记忆。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选择适合小明年龄和水平的字词教学视频,辅助他掌握字的发音和认读。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了提高小明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逐句理解法:在阅读课文时,帮助小明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以确保他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2)阅读理解练习:给小明提供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附带问题,帮助他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 提升写作能力为了提升小明的写作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激发写作兴趣:通过开展有趣的写作活动,如写日记、小故事等,激发小明的写作兴趣,并鼓励他多写、多练。
语文一年级教学设计案例详解和分析分享
语文一年级教学设计案例详解和分析分享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详细解析一个语文一年级教学设计案例,以分享教学经验和思考。
二、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书写汉字“人”,掌握其基本笔画和正确的书写顺序。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黑板、彩笔、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等教学工具。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2)呈现: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呈现汉字“人”的形状和笔画,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3)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汉字“人”的基本笔画和正确的书写顺序,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4)示范: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正确的书写过程,并逐步解释每个笔画的书写方法。
(5)练习: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6)巩固:教师通过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汉字“人”的认识和书写。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书写练习。
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书写过程和结果,以及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设计分析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而实用。
通过学习汉字“人”,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个具体的汉字,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观察能力。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的教学工具齐全,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
教学课件和学生练习册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导入和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模仿;通过练习和巩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作业布置,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及时有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通过评价和反馈,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案例的启示通过对这个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情境。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在字母表中找出特定字母”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快速准确地在字母表中找出指定的字母,并能正确地书写这些字母。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绍字母表的基本知识,包括字母的名称和字母的顺序;二是练习在字母表中找出指定字母并书写。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分析:本节课采用导入法、教学演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字母表的基本知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比如说出自己的名字的首字母是哪个字母等等,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检查一下学生对字母的基本认知。
2.教学演示: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或者大字母卡片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字母表的全貌,包括字母的名称和字母的顺序,同时给学生一些解说和提示,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找字母的游戏,比如说教师说出一个字母,学生迅速找到该字母并写在黑板上等等。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4.总结: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观察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习环节中的表现,包括他们找字母的速度和准确性、他们书写字母的规范程度等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口头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的讨论和提问,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口头回答和表达,通过听取学生的回答来评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书面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或者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进行书面练习,通过对学生的书面作答进行评价,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7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征。
2.仔细观察课文,体验语言正确的特征。
3.产生观察兴趣,学习观察方法。
教育要点::有情感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教育难点::产生观察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育准备:课件教育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课时,我们已经学了18课的生字,现在老师来考你们了。
(课件显示本课生的字。
指名阅读开火车阅读一起阅读)本课程继续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师:雷雨是自然现象,在我们北方的夏天很常见。
你不想知道雷雨前后有什么变化吗?请看大屏幕,听你看到的话。
(教材展示雷雨天的动画)师:你想知道作者写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吗?请打开书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大画面显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指名读问题师巡视,指导回答板书雷雨之前。
在雷雨中。
雷雨过后。
二研究雷雨前部分,让学生们快速朗读雷雨前的部分,寻找雷雨前的天气变化。
(和学生一起回答板书雷雨前乌云大风雷电雷电)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重点说明黑沉写了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乱摆说明了什么?比较一下大风前后有什么区别?垂字又说明了什么?用越这句话怎么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雷雨前的天气特征呢?(师范读)学生试读单独读模仿读集体读。
总结: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而且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总结学习方法,寻找特点-勾词-朗读体验。
老师:你能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以下部分吗?三自学雷雨中组讨论这部分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雷雨中雷雨树家)在桌子上交流,画出喜欢的话吗?你为什么用得很好?如何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哗看不见说明雨很大,雨很多很着急。
读重音。
渐渐地表明雨从大到小的过程,雨停止,语速慢。
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为什么?团队评价最好的东西。
播放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雷雨变化的全过程。
优秀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
优秀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教案一:《认识声母(b、p)》教学目标:1. 能正确认读和区分声母b、p。
2. 能正确运用声母b、p构成的词语进行语音拼读。
3. 能领会到声母b、p在汉字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1. 声母b、p的发音特点。
2. 展示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b、p。
3. 搭配示范词语,帮助学生在发音的同时理解词义。
4. 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听说对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声母b、p的正确发音。
2. 学生在拼读示范词语时能够正确理解词义。
教学方法:1. 演示法:老师通过示范正确发音,引导学生模仿。
2. 情景法: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 热身:- 教师以字母b、p为主题展开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师生一起说一说包含b、p声母的词语。
2. 导入:- 呈现声母b、p的发音特点,让学生听、模仿。
- 师生一起分析并比较b、p发音的区别。
3. 正文:- 呈现一些以b、p为声母的词语,通过图片、拼音让学生理解词义。
- 老师和学生齐读词语,要求学生重复练习,熟悉并掌握声母b、p的发音。
4. 拓展:- 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师生一起分析句子中的b、p,并进行朗读演练和教学巩固。
5. 练习:- 学生根据示范进行配音练习,通过一定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
6. 总结:- 与学生一起总结声母b、p的发音要点和相关词语。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拼音,自己完成一篇小短文。
教案二:《认识形状——圆形》教学目标:1. 能正确辨认、说出圆形。
2. 能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画出圆形。
3. 能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对象,辨认与正确说出圆形。
教学内容:1. 圆形的特点与名称。
2. 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引导学生认识圆形。
3. 练习绘画圆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辨认和说出圆形。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画出圆形。
教学方法:1. 演示法:老师以示范的方式展示圆形的特点和画法,学生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发展语言
——部编版《青蛙写诗》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
他们往往把一篇课文读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
并且,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青蛙写诗》的教学中,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直观形象的课件为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青蛙得到帮助时的快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案例描述】
《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作者张秋生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
他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青蛙的一首诗,让人浮想联翩。
本文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顶呱呱。
(打一动物)大家猜猜这“绿衣小英雄”是谁呢?
生:青蛙。
师:同学们快看:(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
生:我看到了粉粉的荷花。
生:我看到了很多黑黑的小蝌蚪。
生:我看到了大大的池塘,池塘里有蝌蚪,有荷花,还有小水珠和小鱼。
生:我看到了一只大大的、绿绿的青蛙,它是小蝌蚪的妈妈。
生:我看到了一只很高兴的青蛙,它在笑。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都知道说完整的话了,真棒!青蛙听见了你们诗一般的语言,可高兴啦!看,它手舞足蹈的,也想写诗了。
师:(课件出示下雨图)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写了首什么样的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蛙写诗》。
(导入环节,犹如一台戏的序幕。
利用课文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讲故事般引出课题,学生在愉快地情绪之中入情、移情、陶情。
)
片断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感受雨天的美
师:(出示课件)快听:嘀嗒,嘀嗒……什么声音?
生:下雨的声音。
师:(课件出示: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读句子)
生:我感受到雨点很小。
生:我感受到雨点落下来很轻很轻。
师:想象一下,这小小的雨点儿轻轻地落下来,它们会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生:雨点儿落到草地上,小草湿湿的。
生:雨点儿落到小花上,小花的花瓣上有一个一个小小的水珠。
生:雨点儿落到池塘里,小鱼很高兴。
生: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雨点儿落到小蝌蚪身上,小蝌蚪觉得痒痒的。
……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你们说的句子像诗一样美!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一只青蛙,小小的雨点儿轻轻落到你们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又想说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小青蛙,雨点落到我身上,我会觉得凉凉的。
生:我会觉得痒痒的。
生:我觉得真好玩。
生:我会很高兴,会跳来跳去。
生:我会唱歌。
……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之中,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片断三: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感悟童趣
师:青蛙要写诗了,看,哪些朋友来帮忙了?
生: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教师贴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图片)
师:它们都帮了什么忙呢?
生:小蝌蚪当逗号。
(师贴“逗号”图片)
生:水泡泡当句号。
(师贴“句号”图片)
生: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师贴“省略号”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图片,想一想,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生:因为小蝌蚪的样子和逗号很像。
生:因为句号是个小圆圈,水泡泡也是圆圆的。
生:一串水珠长得和省略号很像。
师: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很热心,都要帮助青蛙。
想一想,它们会怎么对青蛙说?青蛙又会说什么?把自己当做小蝌蚪或者水泡泡和一串水珠,走到青蛙面前去说一说吧!
(师拿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和青蛙的头饰,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
……
【案例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会观察自然景物,会根据生活实物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还会通过同伴的讨论进行想象,他们对生活充满着想象。
《青蛙写诗》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轻快的儿童诗。
作为新教材的新篇目,突出想象这一主题,语言富有童趣,十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时,我用精美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创设了一些情境,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结合起来,畅所欲言。
并且,我采用“情境代入法”,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课文情境中的一员,去感受雨点轻轻落在身上的滋味,去感受主动帮助别人和获得帮助的快乐。
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小青蛙,想象会写出怎么样的诗。
孩子们都乐意做那只快乐的小青蛙,都愿意做一回小诗人。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常常会给课堂带来一些“出其不意”。
很多时候,课前预设同课上生成是不相符的,它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来很好地完成。
在课堂上,我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做好他们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我尽力使每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并且对孩子的发言给予中肯的评价,如“你的语言像诗一般优美”、“你能把句子说完整,真好”、“你很会想象,真好!要是能把句子说完整,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给孩子们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同时也引导他们说完整的句子,把句子说得优美。
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往往是一节课刚过一半,学生就开始感到疲惫,有的人走神,有的人自顾自玩耍,让老师十分头疼。
但一年级孩子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参与一些游戏活动。
在教学《青蛙写诗》时,我设计了“分角色演一演”的活动,不仅缓解了孩子的疲惫,而且大力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
表现在:
1.朗读指导太少。
在讲解标点的时候,我顺便提了一些标点的作用,看到标点符号后怎样停顿、怎样读出不同语气。
范读几遍后,学生的接受能力还不错,立时能读出些许感觉来,只是下一次再读,很容易回到老样子,真是令人发愁。
2. 合作学习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分角色演一演”这一环节,我认为他们太小,不会合作和讨论,自己做主叫了一些孩子上台表演,另外的孩子只有看的份。
课后,我想老师要是不引导,孩子就永远不会,有时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今后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
纵观一堂课,我有得有失。
让我为之欣慰的是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把“逗号、句号、省略号”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对于青蛙写成的那首诗,全班的孩子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编得合情合理,富有童趣。
孩子语言的发展也让我惊喜。
刚上一年级时,他们词汇量匮乏,说话没有条理,语序混乱,常常不能把话说完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引导,他们不仅能说完整的句子,还能发挥想象,把句子说得那么优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是黄金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发展和积累语言,是教学任务,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愿意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