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堂演练

合集下载

【精选】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

【精选】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

当堂检测
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表现: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 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影响: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参考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 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 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史料导入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维新期间,各种社团、新 式学堂纷纷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人们的认知空间扩大:维新期间,新式书局以及报纸、杂志等 大众传媒大量涌现,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传媒 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 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 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自主思考为何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温馨提示:维新运动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高举爱国、 民主的火炬,唤醒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民主意识,促进了中 国人民的觉醒。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2.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 “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 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 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9世纪60、70年代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3.洋务运动弊端明显,需要寻找新出路。
王韬、郑观应等
早 期 维
1.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国人“商战” 新
2.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思
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1)掌握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分析其特点。
(1)《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概念解析 (2) 对比: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1)对教材中关于本课所引用的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2)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相比,戊 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评价?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 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
复借用西方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和必然性。
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预设问题)
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 革命相比,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链接高考
1.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 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如何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8岳麓版选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8岳麓版选修1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日落紫禁城》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高潮 百日维新
报刊、团体 发展 纲领等
无力回天
兴起
公车上书
失败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
【主题探究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法指导】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五看:
(1)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看改革派和反对派的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3)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5)看改革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变法诏书损害了保守
派的利益,各省的巡 抚老爷要么阳奉阴违, 要么置若罔闻, 只有
陈宝箴
湖南巡抚陈宝箴表示
支持。
材料二:103天中康有为上了36个奏章、两部书; 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变法 光绪帝下了180道有关变法的上谕。这些奏章和上 过程中急于求成。 谕,内容无所不包,恨不得立刻将中国变成近代 化的富强国家。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 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 法没有深入人心。 片反对声浪。 材料三: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 对列强和封建势力寄予幻想,缺乏反 锐。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 帝反封的斗争勇气。 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甲午战败《马关条 约》的签订 列强资 本输出 掀起瓜 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 为民族资 本主义发 展提供了 客观的条 件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课前预习案【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习目标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变法的理论准备阶段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变法的政治宣传阶段1.公车上书(1895年4月)(1)引发“公车上书”的导火线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公车上书的影响: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主张:康有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严复在天津的《国闻报》。

3.成立政治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1895.8)和保国会(1898.4)保国会的宗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才。

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果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继被杀。

高中历史配套课件(选修1)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配套课件(选修1)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

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 大学堂 文化 立____________ 教育 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方面 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科举制度 ,废除 改革__________ 八股
栏 目 链 接
军事 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方面 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温馨提示:百日维新从内容上看有利于民族资产 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科教文化传播,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进步意义;但其没有 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 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 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对于封建土地 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
1 .民族危机加深 ( 政治基础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 被迫签订《__________ 》。加深了中国 __________ 的程 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的失败和民族 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________ ”成为当时 救亡图存 最高亢的呼声。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
栏 目 链 接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 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 路的曲折性。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甲午的震撼(民族危机)
栏 目 链 接
四、无力回天(结果)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支持。 (2)读书求官之人:反对。
栏 目 链 接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ppt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ppt

影响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倡导 的民主、科学、法治等理念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影 响。同时,它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 经验和教训。
THANK YOU.
结论与反思
改革的成功之处
推动现代化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积极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加强了近代化国家建设的步伐 。
启蒙思想
变法派通过办学校、报纸、学会 等手段,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了 近代科学精神,起到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改革官制
变法派试图改革官制,建立新的 行政体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 有的官僚体制。
改革的不足之处
急功近利
由于急于求成,变法派在实践中过于 激进,没有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和 基层的实际情况。
缺乏政治基础
变法派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基础, 缺乏稳定的支持者,导致改革难以持 续。
外部压力
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瓜分的危险,外 部压力使变法派难以专心推进改革。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启示
戊戌变法告诉我们,改革需要具备稳定的政治基础和社 会环境,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不能急功 近利。
经济上
戊戌变法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
戊戌变法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对世界的影响
政治上
戊戌变法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对世界民主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济上
戊戌变法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国际地位下降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外交被动,难以维护 国家利益。
西学东渐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pptxx年xx月xx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目录•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戊戌变法与当代中国改革0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但出现了一些工业和商业的萌芽。

经济形势经济逐渐下滑,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财政困难。

晚清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渗透,使中国被迫接受工业文明的影响。

新思想的萌发工业文明带来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促使中国社会变革。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中国面临的改革压力23财政危机使得政府必须寻求改革之路,以摆脱困境。

财政困难外来侵略和压迫,使得中国必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外交压力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中国必须进行改革以缓解矛盾。

社会矛盾02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废除旧军机处,设立新的军机处,并裁减冗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实行官制改革以县为单位,设立自治机构,推行地方自治,以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地方自治政治领域的改革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以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实施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领域的改革推行新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推广现代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

实施变法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03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03展示了改革力量变法展示了改革的力量和决心,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01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02强化民族意识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坚持改革创新戊戌变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措施,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等,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

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戊戌变法课件
实施过程
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维新派试图推行新法,包括改革官 制、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练兵等。然而,保守派势 力强大,新法遭到强烈抵制。
遇到的问题
保守派势力强大,新法难以推行;同时,维新派缺乏经验 ,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了危机。
对清朝的影响
要点一
经济影响
戊戌变法鼓励兴办实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的启示
01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戊戌变法告诉我们,政治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政
治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02 03
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积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认为只有 人民群众的力量。
坚持思想解放
要点二
政治影响
戊戌变法试图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但未能成功 。同时,它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 命打下了基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思想启蒙
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为后 来的民主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推动现代化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官制、兴办新式学堂等措施推动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 启示
历史意义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推动了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激发了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宣传和组织,激发了人民的觉醒,使人 民开始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困境和需要。
促进了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积极倡导思想解放,提倡科学、民主、自由 等理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学素材岳麓版史选修

高中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学素材岳麓版史选修

第15课戊戌变法1.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答案】B【解析】A项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因此A错误。

C项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因此C项错误。

D项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这个说法太过绝对,错误,应是内因。

B项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从图片中我们可以一直看到外国资本占有重要成分。

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C【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

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

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历程,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一次学习西方的变革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深入下去的,故选C。

3.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非其本源所在。

本源所在,在其思想。

”为解决材料中的“本源”问题,近代先进中国人:A.倡导中体西用 B.主张君主立宪C.宣传民主科学 D.实行三民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依据所学,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枪炮工艺”,维新变法时学习“政法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

所以应选C。

4.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之小船创作清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的震撼与维新思潮的兴起1.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形成(1)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发展:①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③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④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深化认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及时代背景,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构筑维新思想体系时,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

清单二戊戌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2.主要内容(1)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拒约再战。

(2)在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设“议郎”一职,“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3.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清单三戊戌变法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1)强学会:①创立:1895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立强学会。

②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③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等。

④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

(2)《时务报》:①创刊:1896年8月,梁启超在上海创刊。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 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
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天演论》所宣传的 “ 物竞天
择,适者
生存 ” 的
社会进化
严复
论观点,几乎影响了19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
随着变法的深
入,新旧势力冲突日
益尖
锐。
维新
派想
争取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列强
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
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袁世凯
一、甲午的震撼
二、维新思潮的兴起
三、百日新政 四、强学会与《时务报》
五、百日新政 六、无力回天
1、危机四伏的改革 2、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重新 “ 训政 ”,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③他们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君主,变法缺乏 群众基础。
一、甲午的震撼
二、维新思潮的兴起
三、百日新政 四、强学会与《时务报》
五、百日新政 六、无力回天 七、维新时期的遗产
维新时期的遗产
奏 定大学 堂章程
(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维新时期的遗产
北 京 大 学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
时务学堂教习(右二谭嗣同)
在上海创刊的 变法,成为宣
《时务报》
扬维新思想的
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
知识分子的欢迎。 梁启超发表的
《变法通议》。
创办报刊
“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始 积极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 刊、组织学会。除北京办的《中 外纪闻》外,还有上海的《时务 报》,天津的《国闻报》等。许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目标导航]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及其特点,分析其在变法中的作用。

(重点) 2.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

(难点)一、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等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学业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学业

第15课戊戌变法教材整理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1)阅读教材P10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的材料,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提示】①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

②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③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尝试理解教材P105吴汝纶《天演论·序》中的材料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经过1.开端——公车上书(1)概况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

(2)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

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撤冗员B.裁汰绿营C.废除八股取士D.裁撤闲散衙门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

答案:C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

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图1 《马关条约》的签订图2 “公车上书”题名记图3 瓜分中国漫画请回答:(1)图2反映的事件与图1是什么关系?(2)图3反映了什么问题?此后,康、梁维新派是怎样推动维新运动发展的?(3)上述信息说明维新运动首先是一场怎样的运动?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题,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根据问题要求组织答案。

第(1)问考查民族危机与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的关系。

第(2)问围绕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的开展来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分析维新运动的性质。

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各省举人“公车上书”。

(2)问题: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推动: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推行维新变法,康有为三次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施政纲领,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

(3)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1.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维新派(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些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这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反映了他们不敢彻底与封建制度决裂,以此来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D2.在维新运动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主张大兴民权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光绪帝的目的是向西方学习,所以B项正确。

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不会变更国体和大兴民权,所以C、D两项说法错误。

A 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

答案:B3.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

关键是注意题干“突破”二字。

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A能力提升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

关键是注意题干“突破”二字。

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A5.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民族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应诏统筹全局折》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变法通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的主要活动。

①②③都是其活动;④中的《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作品,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D6.“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

答案:B7.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能够取代洋务运动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思想还没有广泛传播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光绪帝进行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解析: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答案:D8.“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讲的是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公车上书的情形,它留下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

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

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

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

结合所学,分析提出此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

(4)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可知其主要观点是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背景根据材料所述的时间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可知是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根据材料二中的“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等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

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4)问综合上述三个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要大力兴办教育,让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也就是说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是其共同的追求。

答案:(1)观点: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维新变法运动。

(2)教法: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选派留学生;鼓励私人办学;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

(4)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戊戌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

当军机处诸大臣问及应如何变法时,康有为首先主张“宜变法律、官制为先”的基本原则……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康有为力图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办法,来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从实际政治来进行变法的动员。

——萧功秦《戊戌变法的再反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上谕”“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等进行分析。

答案: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引起反对派的忌恨;改革措施没有章法,不顾实施条件,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对孔子的重新解读,引起当时绝大多数士绅精英的反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