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学而》1.9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论语》的不同章节进行解析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思想。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集中于关于学习的讨论。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思维,愿意学习,不嫌弃向他人请教。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集中于关于政治和治国的原则。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而非技能。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典礼和仪式。
孔子强调了典礼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要以正义为准则来举行典礼。
这表明典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表达。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集中于“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提醒人们要对待他人宽容和体恤。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礼节和忠诚。
孔子通过谈论公冶长这个人物来表达他对忠诚的重视。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以雍也这个名字命名,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集中于言谈和表达的方式。
学生们问孔子如何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孔子则谈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以泰伯命名,提醒领导者要秉持正义,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以及如何处理权力和财富。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章节解析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并且在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方面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
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书籍,其中学而篇第九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则。
这则内容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学的态度,孔子把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步:了解论语学而篇第九则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讲的是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孔子说,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重复,不厌其烦,才能乐在其中,真正说出“不亦说乎?”;朋友从远方来,应以喜悦相迎,表现出生活的态度;同时,人要有一份豁达,不必在意外界的评价和认识,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第二步:理解论语学而篇第九则的思想这则是教导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学习初期,我们往往感觉沉闷、疲惫,如果能保持一份学习的喜好,持之以恒,不断重复,自然会慢慢发现学习的乐趣。
同时,生活也是一样,要对待生活拥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把生活中的点滴收纳到自己的心田中,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一个人不一定总是被人认可,也许我的努力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放弃我的梦想,我会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就像一位真正的君子一样,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第三步:思考论语学而篇第九则的启示这则给予我们启示是: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非常重要,其间的体验和感受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有坏,但都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尝试去看到这些事情里的美好、闪光点,将这些点滴积淀下来,构建出自己的美好生活。
同时,也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去尝试找到自己的生活模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种重要的重心:即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我们应该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和喜爱,追寻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归宿,演绎自己最好的生命时刻,让自己能够活出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论语章节解析
论语章节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本文将对论语进行章节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教诲。
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共有22篇。
整个篇章围绕着“学习”这一主题展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这些篇章中,孔子着重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
例如,第一章第一篇中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他人的尊重,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共有十一篇,主要探讨了如何正确地治理国家和教导百姓。
孔子认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注重道德修养。
在第二章第三篇中,孔子教导人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身作则,要求自己首先遵循自己所要求的标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他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共有五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仪制度的思考和看法。
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第三章第三篇中,孔子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意味着要注重根本的修身养性,通过行为举止来展现个人的道德风范,以此来影响他人。
第四章述而篇《述而篇》共有五篇,主要关注的是言语和表达。
在这些篇章中,孔子强调言行的一致性。
例如,在第四章第十五篇中,孔子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而小人则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功利。
这种一致性的要求是建立在正直和高尚的品格之上的。
第五章泰伯篇《泰伯篇》共有五篇,主要讨论了孔子对于个人原则和忠诚的思考。
在第五章第二篇中,孔子教导人们要忠于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
他说:“贤者不言,言者不贤”,意味着言说并不代表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通过以上的章节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诲。
这些思想和教诲不仅对当时的时代有着指导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言行和决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人。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论语·学而第一(1-9)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多多 指正
论语 学而第一(1-9)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 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论 语
Hale Waihona Puke )学 而第
一
(
今天是母亲节 今天是母亲节
说念守 一我孝 声们悌 母的, 亲母尽 节亲人 快,伦 乐, !感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 采众说,折衷求是, 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 而已。然众说势准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 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 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 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 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 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 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 众说,凡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 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 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其中的《学而》一章是孔子家训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是他教育弟子的基本观念。
本文将针对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进行解析与讨论。
《学而》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地复习所学,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不被他人所了解而不发怒,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接下来我们对这句话进行解析,逐一探讨其中的重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到了“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积累,还需要经常性的复习和巩固。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个人的快乐和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朋友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成长。
最后,孔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养的观念。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以他人的无知为怒,即便他的努力未被他人所理解和认可,也不应该表现出愤怒和狂傲的情绪。
这是一种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体现。
通过对《学而》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和人生哲学。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坚持学习并不断实践与反思。
他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朋友之间的互助和交流对于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孔子还教导人们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修养,不因他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愤怒。
总之,《学而》这篇孔子家语中的重要篇章,不仅仅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阐述,更是为我们现代人指引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与思考,《学而》中的智慧将会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
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论语》学而篇第九则感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是其第一篇,也是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一。
而第九则则是《学而》篇中的一则,它是孔子对于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阐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给我们指出了正确学习的道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从三个层面反映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刻苦钻研,追求精益求精学习就像修行一样,任何事情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刻苦钻研的精神可以使我们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
人们从小就接受教育,然而大多数人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最后他们已无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现有的知识背景下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更好地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享受学习中的成果当我们欣赏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果时,我们会感到欣喜若狂。
有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很重要,但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了解、探索和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当我们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成果时,才能激发内心的激情和动力,进而更好地做好这个工作,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三、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愉悦和文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希望,我们要保持愉悦和文雅,这样才能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成功的人不是没有遇到困难,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它们。
只有面对挫折,我们才能成长,才能体验成功的真正意义。
总之,第九则告诉我们,正面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秉持着夯实的学习态度,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才可以在未来的路上赢得更大的成功。
《论语》之《学而篇》解析
学而篇第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
先:故去的,去世的。 先祖、祖先、先父、先贤、 先考、先妣……
成语: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 样的伤心着急。【贬义词】
斯
斯:代词,这 范仲淹《岳阳楼记》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礼节:
学而篇第一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终
终:人死。 临终、养老送终
学而篇第一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 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之与?”
夫子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 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 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 师。 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பைடு நூலகம்语》其书
“仁”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孔 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 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 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讲到“仁”109次,讲到 “礼”75次。孔子认为有了“仁”的本质 还要通过“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 守。
《论语》其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时代中 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 整、系统的学术专著。只有一部记录了孔 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 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论语》其书
篇章:此书公20篇,492章,总约 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 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 命名:对于何以书名《论语》,诸 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是 “编纂”,“语”是“语言”。“论 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编 纂”起来的意思。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记录而成。
本篇全文共有十六章,围绕着学习、教育、修身养性等话题展开,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取得进步。
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以应对社会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温和而有耐心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还提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中,孔子谈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比才能和技能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四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的根本。
他还提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强调子女应该尽孝尽责,不远离家庭。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父母,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他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上。
他还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和不断教导的精神。
这对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和利益。
他还提到了“觚不觚,觚哉!”的观点,强调对于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内在的、真实的,而不是虚荣和虚浮的。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学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并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论语·学而》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学而:学习后又经常熟记和重复。
2、时:每时每刻。
3、习之:不断练习。
4、说乎:喜欢、高兴。
5、有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6、自远方来:从远方来到,指朋友的交往距离。
7、乐乎:高兴、快乐。
8、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的内容,经常记住并重复,这样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即使别人不认识你,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举止吗?”《论语·学而》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和交友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什么是君子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呢?学习可以为人提供知识、技能、思想和文化的积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价值和素养。
而时习之,并不是简单的学过就够了,还应该在学之后反复记住和练习,使所学的知识深化,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中。
有朋自远方来,正是指要交朋友,而且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就算距离遥远也不妨碍交往。
这样可以拓宽人的交际圈,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互相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君子不因别人不认识自己而生气。
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体面应该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不因他人的姿态影响自己的情绪。
这是一种胸怀大度、气度宽广的素养。
总之,《论语·学而》是一篇关于学习和交友的经典篇章,让我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气度。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论语》学而篇概述2.学而篇的主要内容3.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4.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正文【《论语》学而篇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计 16 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为政之道。
本篇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奠定了全篇的主题,即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学而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孝道:孔子主张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提倡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礼义: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礼义制度的重要性。
4.仁爱: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提倡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政之道:孔子提出了为政的五项原则,即足食、足兵、民信、民敬、民悦。
【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如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注:此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情谊。
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此章批判了虚伪的人,强调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实行仁爱的根本。
注:此章说明孝道是实行仁爱的基础。
【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重视孝道,启示我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提倡礼义、仁爱,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秩序,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为政之道,启示我们要关注民生,实行仁政,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一·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⑤,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一·二] 有子曰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⑨,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⑩,鲜矣仁!”[一·四] 曾子曰⑪:“吾日三省吾身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⑭。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七] 子夏曰⑯:“贤贤⑰,易色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⑲,民德归厚矣。
”[一·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⑳:“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㉑?抑与之与㉒?”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一·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一·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㉓。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㉔。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㉕,可谓好学也已。
”[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㉖,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㉗,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谢老师讲《论语》:《学而》第九章
谢老师讲《论语》:《学而》第九章第一篇《学而》第九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教我们每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又出来说话了。
“慎终追远”是一句很了不得的话,你如果到乡下,到古镇,到大的祠堂里,经常可以看到写着“慎终追远”的匾额。
“慎”,和我们前面说过的“谨”差不,稍微有区别。
“谨”是态度上恭谨有礼,“慎”是行为上慎重规矩。
“终”是指生命结束。
“远”是较远的祖先。
这句话的意思是,谨慎地对待亲人的过世,追思怀念较远的祖先。
我们已经知道要系统地看待《论语》,就知道曾子这句话不是突兀的,凭空而来的,一定和上面的话有关系。
第八章孔子教育大家怎么成为君子的人格,讲到了“主忠信”,怎么做到“忠”,就先从“孝”做起。
第七章讲过,君子和小人来源于宗法制度,小人通过“慎终追远”,发现自己的祖先也曾是伟大的君子,就能时刻提醒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君子之道的。
当然,这在后世也有一些副作用。
比如那个编席子卖草鞋长着大耳朵的人就常说“吾乃汉景帝苗裔,中山靖王之后”;鲁镇的阿Q常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人有生就有死,在面对生死的时候特别有意思。
我们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周围的人在笑;而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周围的人在哭。
生和死是人生最大的事。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视频,在超市一个妇女把前面排队的男人口罩给拉了下来,结果那男人给她一顿胖揍,打得女人头破血流。
我看底下的评论,居然大多数是支持那个男人的,因为他们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拉下别人的口罩,让他曝露在易感染的环境下,无异于“谋杀”他。
这说明什么,生死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疫情爆发之后采取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举措,也正是把人的生命看得最重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谨慎地对待亲人的死亡,这既是“孝”,又是“礼”。
宗法制度下,父母先辈不仅给予爱,同时也教导我们守礼,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他们去世之后,除了哀伤追思以外,更要用合适的形式,得体的礼仪来对待。
“论语”新解“学而第一篇”第9、10章
“论语”新解“学而第一篇”第9、10章展开全文引录:第9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10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第9章解词语解1、慎终:慎,慎重,谨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教育部指定书目释:指丧礼)。
2、追远:追:追念,这里指祭祀先祖要虔诚;远:这里指祖先。
古人有“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语,尽其哀,尽其敬,明白地表达了如何慎重地为去世的父母办丧事,如何虔敬地祭祀祖先。
父母去世,要举丧,真正的举丧是表达儿女真诚的哀恸的一种形式,尽其哀是举丧的要义,借大办丧事,以示其对父母有孝心,非慎终。
祭祀祖先,与举丧相同,不在于形式如何,只是表达对祖先的虔敬之念。
3、民德归厚矣:民:百姓;德:德行。
归:归于。
(我理解应为回归,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复的是周朝的礼治,在孔子看来,周朝的民风是最为仁厚的,所以,归,释为回归最为确切)厚:仁厚,仁,对人亲善,仁爱;厚:朴实无华,忠诚。
这一句是说,百姓的德行就会回归仁厚。
释义曾子的这句话,说了两件事,前一件:慎终,父母去世,要能尽其哀地为父母举办丧事;追远,要怀着虔敬的心祭祀祖先。
后一件:民德归厚矣。
第一件事是要君子之人做的,曾子为什么让君子之人做这件事,是因为这样做了,百姓就仁厚了。
百姓仁厚了,国家就可以大治了。
说到底,曾子这句话,是为君子们治民治国筹谋的策略。
又一次足见论语为谁说话。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学生说话都意指如此明白,孔子呢?孔子和他的弟子坐在学堂里,所讲的,所想的,所言的,不过是为君子所讲,为君子所想,为君子所言。
一部论语,讲君子之所不能讲,想君子之所不能想,言君子之所不能言,难怪,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奉行儒学几千年。
论语者,君子治国治民之策论也。
因为君子治国实际上就是治民,所以,在论语里不得不说到民这一词语。
学而君子——论语注解,第一九.二三章
学而君子——论语注解,第一九.二三章(大成殿山东曲阜)【原文】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5)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6)之云,不亦宜(7)乎!”【注释】(1)叔孙武叔:“三桓”中叔孙氏,名州仇,鲁国大夫。
(2)子服景伯:名何,鲁国大夫。
(3)宫墙:房屋外面的围墙。
宫:本义是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居住的宫殿。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5)官:厅堂。
本义是房舍,“官职”是后来的引申义。
(6)夫子:这里指叔孙武叔。
(7)宜:当然的,正常的。
【解读】围墙的高度与内部的建筑物有关,建筑物越是雄伟、宏大,外面的围墙就越高。
学问也是如此,越是高深的学问,理解起来就越是困难。
孔子的学问之所以不被一般人理解和认同,也是如此,是因为他的学问太高深了。
要了解孔子高深的学问,一个方法就是子贡所说的要找到门路,入了门,下了功夫,就会慢慢地理解了;另一个方法则是子贡没有讲到的,就是提升高度,或是直接增加自身的高度,或是借助外力来跃升自己的高度。
提升高度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理解孔子更为有意义,因为能够领进门的师傅不多,也很难找了。
我们在学习孔子的时候,应该不断地自问:我们的高度够不够?我们是否达到了孔子的高度?【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更贤明。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譬如房屋的围墙,我的只有(常人)肩膀那么高,(很容易)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
我老师的却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宏伟,厅堂的富丽。
能够找着大门的或许很少吧。
那么,武叔说这样的话,不也是很正常的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1.9
【原文】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
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
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
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
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
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
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