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合集下载

论语前十篇

论语前十篇

《论语》前十篇第一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理解:孔子说:“学习就要不时的进行复习,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真正的落地,有所收获,当然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情啊!真正的朋友、知己一两个足以,能够不惧路途遥远来与我相见,这更是真朋友,谁能不高兴呢!人们不知道我,不了解我,那又怎样,我不生气啊,这才称得上君子!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要应用,学问和知识学完不用,就变成了空谈。

学到了知识就要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使知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发挥知识的价值。

学习的人也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血肉中,这确实是一件无比欢乐的事!真正的朋友是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得到这样的知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远的路途也不会阻隔朋友相聚。

不为外在的不理解困扰,这是求学问和做事的最高境界了,这也是一个人的真智慧!这样的人也拥有极高的道德修养!第二为政篇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理解: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回答说:”侍奉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啊!“人到老的时候,往往一天不如一天,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行动力。

不像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变得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灵活。

当儿女在照顾老人的时候,能否做到不愠,不怒,不烦,让父母安享晚年?能否做到不把自己的焦虑、烦闷、不快摆在脸上,哪怕这些与父母无关?做儿女的有没有想过父母看你这样会为你着急,他们会不会以为你对他们不耐烦了?这些都是做人子女的必须考虑到的。

第三八佾篇入太庙,每事问。

理解:孔子到太庙的时候,遇到什么事都爱问。

这说明两点,一孔子好学,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一定要弄明白。

二是孔子知礼。

孔子对当时周朝的礼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仍然每事都问别人,这就是孔子的谦虚诚敬的个人修养。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不懂装懂,不懂还不敢问,怕别人笑话的时候?求学问就要好问,不懂就问,让自己学到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没什么可耻的。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 学而篇第一名句 肖思琪整理

论语 学而篇第一名句  肖思琪整理

论语《学而篇第一》名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释: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过则勿惮改。

解释: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释: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

9、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礼仪最大的作用在于和谐。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释: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第一至五章复习

论语第一至五章复习

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
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a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掌握鲁国实权的三个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唱着
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孔子说:“歌词中的‘诸侯辅助,天子
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
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樊
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
• 【译文】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 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 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 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 【译文】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 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 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 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 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 【译文】 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 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 我也认为可耻。”
仁德,要口才干什么?”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 【译文】 孔子要漆雕开当官。漆雕开说:“我还没自信。”孔子 听后很高兴。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准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 人。

"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即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能够从事理论研究。

论语学而篇第一 ppt课件

论语学而篇第一 ppt课件

•道,可谓 孝矣。”
•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 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 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 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 说是尽到孝了。”
•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 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 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 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 要不误农时”。
•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 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 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 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 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论语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 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 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 谓之学矣。”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 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 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 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 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 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 过了。”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 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摘要:一、前言- 论语学而篇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16 则内容概述二、学而篇16 则原文-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第五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六则:子曰:“君子不器。

”- 第七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第八则: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九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十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第十一则: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第十二则: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第十三则: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 第十四则: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第十五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第十六则: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总结- 学而篇16 则的核心思想-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包含了诸多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

本篇文章将详细解读学而篇的16 则原文,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二、学而篇16 则原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做是非常愉悦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令人愉快吗?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6.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技能。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循的准则?”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它解为“时常”。

“习”,一般解为“温习”;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

比如礼乐射御。

所以这个“习”理解为实习比较好。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

孝弟(tì)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yú)!”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读音和意义跟“悌”相同,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道:道理,法则,制度。

④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②(chuán)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音sēn),字子舆。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②传: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1.5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对待工作,诚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员,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


1.6子曰:“弟子入①则孝,出①则悌(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注释】
①入、出:“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尽职,同朋友交往能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晚年的学生。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易色: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的意思。

第二个“贤”,指贤人,有才德的人。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③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以后,就不会再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跟与自己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释】
①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1.10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f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抑与(yǔ)之与(yú)?”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yú)?”
【译文】子禽问子贡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顺、节制、谦逊来取得的。

他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

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①,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注释】
①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圣明君主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一味)和谐,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①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

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

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注解】
①复:实践的意思。

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①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②。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知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我)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能有所发挥,(联系现在的事,)预知未来的事。

”【注释】
①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②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这里譬为未知的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