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系统概论复习提纲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复习提纲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复习提纲1、信息安全发展的五个阶段:通信安全保密性完整性计算机安全对数据保护可控性信息安全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安全综合通信和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和信息系统资产保密完整可⽤性⽹络空间安全从保障到防御攻击利⽤2、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是集数据录⼊、存储、加⼯为⼀体,传递信息、知识和数字产品的完整体系。
商业公司和其他组织,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业务管理,为顾客和供应商提供信息交互,圆满完成各类业务。
构成要素:环境主体客体架构模型:应⽤业务软件——应⽤平台软件——操作系统平台软件——硬件系统风险是指系统遭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来源:1.威胁2.⾃⾝脆弱性3.应对威胁失策威胁分类:1.破坏2.泄漏3.假冒否认脆弱性根源:1.信息本源脆弱性2.系统结构脆弱性3.攻防不对称信息系统脆弱性表现:1.硬件组件物理安全2.软件组建漏洞3.通信协议协议缺陷信息系统安全:与⼈、⽹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旨在确保在计算机⽹络系统中进⾏⾃动通信、处理和利⽤的、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和传输介质中,始终具有可信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性、和抗抵赖性等安全特质。
PDRR模型:保护采⽤⼀切⼿段(主要指静态防护⼿段)保护信息系统的五⼤特性检测检测本地⽹络的安全漏洞和存在的⾮法信息流,从⽽有效阻⽌⽹络攻击恢复及时恢复系统,使其尽快正常对外提供服务,是降低⽹络攻击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响应对危及⽹络安全的事件和⾏为做出反应,阻⽌对信息系统的进⼀步破坏损失降到最低资产损失:资⾦形象业务⼈员资产损失形式:暂时损失长期恢复潜在损失安全投⼊与侵⼊可能性呈反⽐进不来拿不⾛看不懂改不了跑不掉信息系统安全体系ISSA(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Architecture)是⼀个能为所保障对象提供的可⽤性、机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可授权性的可持续性的系统信息安全4⼤体系:技术管理标准法律风险分析:静态动态运⾏后安全⽬标:信息保护系统保护信息安全:防⽌任何对数据进⾏未授权访问的措施,或者防⽌造成信息有意⽆意泄漏、破坏、丢失等问题的发⽣,让数据处于远离危险、免于威胁的状态或特征。
信息安全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述1.五类安全服务: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抗抵赖。
2.六类安全机制: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鉴别交换机制、通信业务填充机制。
二、密码学基本概念1.密码系统:由密码算法、明文空间、密文空间和密钥组成。
2.对称密码体制: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相同。
3.非对称密码体制: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不同。
4.分组密码:将明文分成很多块,每次加密一个块。
5.流密码:一次加密明文中的一个位。
6.混淆:为了保证密文中不反映出明文线索,防止密码分析者从密文中找到规律或模式从而推导出相应的明文。
7.扩散:为了增加明文的冗余度。
8.数据加密标准DES加密流程:1)利用置换函数IP对64比特明文块进行初始置换;2)将初始置换的输出分为两半L0和R0;3)进行16次迭代运算,L i = R i,R i = L i-1^f(R i-1,K i),迭代包含5步(密钥变换、扩展置换、S盒替换、P盒替换、异或和交换);4)逆置换IP-1。
9.DES解密过程:与加密过程算法相同,只是子密钥使用顺序相反。
10.RSA算法原理:1)通信实体Bob选择两个大素数p,q;2)计算n=pq,Ф(n)=(p-1)(q-1);3)选择e使得e远小于Ф(n),并且e和Ф(n)互素;4)求d,使得e*d%Ф(n) = 1;5)公钥为(n,e),私钥为d。
6)通信实体从权威机构获得Bob的公钥(n,e);7)将明文比特串分组,使得每个分组十进制数小于n;8)对每个明文分组m作加密运算,c≡m e % n,c即为密文;9)通过网络将密文发给Bob;10)明文m=c d%m。
11.ECC点加:k = ( Y Q- Y P)/( X Q–X p),P+Q=(X R,-Y R)=(k2-Xp-X Q,-Y P+k(X P-X R))12.ECC倍点:k=(3X P2+a)/2Y P,2P=(k2-2X p,-Y P+k(X P-X R))三、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1.数字签名: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名签名人认可其中的内容的数据。
信息安全概论考试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需求
2.对网络信息系统攻击的种类
3.加密功能的实施方式
4.密码分析的方法
5.传统密码的加密/解密方法
6.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原理和B-M算法
7.DES算法的原理
8.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
9.RSA算法的原理
10.对称密钥的中心式和分布式分配方案
11.公钥解密体制的密钥分配方案
12.基于鉴别码的报文鉴别方式、基于散列函数的报文鉴别方式
13.散列函数的性质
14.MD5散列算法的原理
15.SHA-1散列算法的原理
16.数字签名的设计目标
17.直接数字签名的原理
18.相互鉴别与单向鉴别的原理
19.DSS签名算法的原理
20.Kerberos身份认证系统的原理
21.防火墙的基本功能和类型
22.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23.虚拟专用网的工作流程
1.已知明文为M=Tomorrow is Sunday,请使用Vigenere密码加密这段明文,其中密钥为K=student。
2.已知某流密码加密器使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密钥流,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的参数为:C1C2C3C4C5=10101、a0a1a2a3a4=10001。
(1)求出该加密器产生的密钥流的前20位;
(2)已知明文为M=110110 011011,求加密后的密文。
(3)使用B-M算法,求出能够产生与该LFSR相同密钥流的最小LFSR。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资料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1章信息安全概述1.1 信息安全的理解1.2 信息安全威胁1.3 互联网的安全性1.4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第2章密码学基础2.1 密码学基础知识2.2 古典替换密码2.3 对称密钥密码2.4 公开密钥密码2.5 消息认证第3章物理安全3.1 概述3.2 设备安全防护3.3 防信息泄露3.4 物理隔离3.5 容错与容灾第4章身份认证4.1 概述4.2 认证协议4.3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5章访问控制5.1概述5.2 访问控制模型5.3 Windows系统的安全管理第6章网络威胁6.1概述6.2 计算机病毒6.3 网络入侵6.4 诱骗类攻击第7章网络防御7.1 概述7.2 防火墙7.3 入侵检测系统7.4 网络防御的新技术第8章内容安全8.1 概述8.2 版权保护8.2 内容监管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9.1 概述9.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9.3 信息安全标准9.4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一、客观部分:(一)、选择部分1、(D)A.通信安全B.信息安全C.信息保障D.物理安全★考核知识点: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参见讲稿章节:1-1(教材P2)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信息安全领域流行的观点是:信息安全的发展大致分为通信安全、信息安全和保息保障三个阶段,即保密、保护和保障发展阶段。
2、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这种信息安全威胁称为(B)A.窃听B.业务流分析C.重放D.业务欺骗★考核知识点: 信息安全威胁,参见讲稿章节:1-2(教材P4)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窃听是指在信息传输中,利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手段窃取信息资源。
业务流分析是指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复习提纲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复习提纲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复习提纲1、信息安全发展的五个阶段:第⼀阶段:通信安全;第⼆阶段:计算机安全;第三阶段:信息安全;第四阶段: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第五阶段:⽹络空间安全2、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是集数据录⼊、存储、加⼯为⼀体,传递信息、知识和数字产品的完整体系。
商业公司和其他组织,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业务管理,为顾客和供应商提供信息交互,圆满完成各类业务。
3、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是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的核⼼,是实⾏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
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低到⾼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户⾃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访问验证保护级等五个级别。
4、对不可维修的产品的平均寿命是指从开始投⼊⼯作,⾄产品失效的时间平均值。
也称平均失效前时间,记以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对可维修产品⽽⾔,其平均寿命是指两次故障间的时间平均值,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习惯称平均⽆故障⼯作时间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5、通常⽤“平均⽆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分别表⽰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性,下列哪个选项表⽰系统具有⾼可靠性和⾼可⽤性?A)MTBF⼩,MTTR⼩B)MTBF⼤,MTTR⼩C)MTBF⼩,MTTR⼤D)MTBF⼤,MTTR⼤6、以下不具有容错功能的是:A RAID0B RAID1C RAID3D RAID57、由6块500G硬盘组成的RAID1,最⼤容量⼤概为()。
A. 3TB. 2.5TC. 2TD. 1.5T8、以下哪些不属于⽣物设别特征指纹,笔迹,声⾳,⼿型,脸型,视⽹膜,令牌环9、如果静态⼝令为3位的数字类型,强⼒爆破理论上最多需要的次数为多少次?如果静态⼝令为6位的数字类型,强⼒爆破理论上最多需要多少次?10、在TCSEC中,美国国防部按处理信息的等级和应采⽤的相应措施,将计算机安全从⾼到低分为A、B、C、D四类七个级别。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复习提纲2
1、数据库易受攻击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管理层面 :主要表现为人员的职责、流程有待完善,内部员工的日常操作有待规范,第三方维护人员的操作监控失效等等,致使安全事件发生时,无法追溯并定位真实的操作者。
技术层面 :数据库自身存在漏洞现有的数据库内部操作不明,无法通过外部的任何安全工具(比如防火墙、IDS、IPS等)来阻止内部用户的恶意操作、滥用资源和泄露企业机密信息等行为。
审计层面 :现有的依赖于数据库日志文件的审计方法,存在诸多的弊端,比如数据库审计功能的开启会影响数据库本身的性能、数据库日志文件本身存在被篡改的风险,难于体现审计信息的真实性。
2、数据库漏洞的种类繁多和危害性严重是数据库系统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3、数据库安全漏洞按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缺省安全漏洞a)数据库安装缺省用户名密码b)缺省端口号c)最低安全级别d)启用不必要功能2.数据库设计缺陷a)明文存储b)DBA/sysDBA等超级用户c)无法鉴别访问是否合法3.人为使用上的漏洞a)过于宽泛授权b)口令复杂度不高c)未及时修补漏洞d)未自我检查e)允许互联网接入f)未加密4.数据库产品的BUGa)缓冲区溢出b)拒绝服务攻击漏洞5.数据库安全体系结构划分1.网络系统2.宿主操作系统3.数据库管理系统6.数据库特权:1.系统特权每一种系统允许用户执行一种特殊的数据库操作或一类数据库操作2.对象特权在指定的表、视图、序列、过程、函数或包上执行特殊动作的权利7.数据库安全技术分为:1.安全防御体系2.自身安全技术8.数据库加密三种方式:库内加密库外加密硬件加密9.库外加密:在库外加密方式中,加/解密过程发生在DBMS之外,DBMS管理的是密文。
加/解密过程大多在客户端实现,也有的由专门的加密服务器或硬件完成。
将数据库的文件作为加密对象优点对DBMS的要求少缺点效率低数据解密需要很大时间和空间代价10.库内加密库内加密在DBMS内核层实现加密,加/解密过程对用户与应用透明,数据在物理存取之前完成加/解密工作。
信息系统安全复习提纲
信息系统安全复习提纲信息系统安全复习提纲by CoverBesti 第⼀章绪论1.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的的⼈机⼀体化系统:OA、MIS、电⼦⽂件中⼼、地理信息系统、⽹站信息管理系统。
2. ⽹络信息系统是脆弱的:①⽹络的开放性②组成⽹络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缺陷③⿊客及病毒等恶意程序的攻击。
3. 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需求:①保密性②完整性③可⽤性④可控性⑤不可否认性4.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从不同⾓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则,也可以提出若⼲多项原则来,但既然是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应该可以从总体的宏观⾓度来提出建设的原则:(1)个性化原则。
(2)保证应⽤利于发展的原则。
(3)动态性的原则。
(4)适度风险的原则。
5.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①信息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制度②系统安全功能分级保护制度③安全产品使⽤分级管理制度④事件分级响应与处置制度⑤分级监管制度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⑦保护重点⑧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运⾏五个关键控制环节⑨信息系统安全集中控制管理体系⑽系统主要⽬标的安全管理⑾互连互通、信息共享,以利发展。
第⼆章物理安全1. 物理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即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免遭⾃然灾害和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以及⼈为操作失误及计算机犯罪⾏为导致的破坏。
2. ⼈为的对物理安全的威胁包括:偷窃、废物搜寻、间谍活动。
3. 物理安全包括三个⽅⾯: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
4.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户⽆法改变系统器件、⼯艺、材料等因素,但能决定⼯作环境。
条件包括:⼯作场地、运⾏条件、⼈为影响、⾃然影响。
5. 信息泄漏的两种表现形式:从⽹络进⼊的攻击所造成的信息泄漏;电磁袭击所造成的电磁泄漏。
6. 电磁泄漏的危害:危害计算机周围的⼈体健康;对周围电⼦设备形成电磁⼲扰;导致信息泄密,造成重⼤损失。
两种泄漏⽅式:辐射泄漏、传导泄漏。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纲要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纲要信息安全的特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名词解释1、CIA三元组:信息安全通常强调所谓CIA三元组,实际上是信息安全的三个最基本的目标,即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物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是指通过物理隔离实现网络安全。
物理安全又叫实体安全,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水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3、物理隔离:所谓“物理隔离”是指内部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公共网。
物理安全的目的是保护路由器、工作站、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
只有使内部网和公共网物理隔离,才能真正保证党政机关的内部信息网络不受来自互联网的黑客攻击。
此外,物理隔离也为政府内部网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使得网络的可控性增强,便于内部管理。
4、网络嗅探:网络嗅探是指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截获其它计算机的数据报文的一种手段。
5、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种最悠久也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也称业务否决攻击。
严格来说,拒绝服务攻击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攻击方式,而是攻击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最终使得目标系统因遭受某种程度的破坏而不能继续提供正常的服务,甚至导致物理上的瘫痪或崩溃。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单一的手段,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利用,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使合法用户无法访问到所需的信息。
6、防火墙:防火墙指的是由一个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构造的安全保护屏障,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
简单地说,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是一类防范措施的总称。
7、云安全:云安全[1](Cloud security ),《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的理论总结认为,是指基于云计算[2]商业模式应用的安全软件,硬件,用户,机构,安全云平台的总称。
“云安全”是“云计算”技术的重要分支,已经在反病毒领域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信息安全概论全面复习资料
1.信息安全是关注信息本身的安全,以防止偶然的或未授权者对信息的恶意泄漏修改和破坏,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可靠或无法处理等问题,使得我们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为我们服务的同时而不招致损失或使损失最小。
2.人们常常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合称为“三论”,或统称为“系统科学”或“信息科学”。
3.信息是事务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4.信息的特征:①信息来源于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可以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媒体之中,相对独立地存在②信息来源于精神世界③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传输信息或处理信息总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支持,而控制和利用能量总需要有信息来引导④信息是具体的并可以被人所感知、提取、识别,可以被传递、存储、变换、处理、显示、检索、复制和共享。
5.信息的性质:①普遍性②无限性③相对性④传递性⑤变换性⑥有序性⑦动态性⑧转化性。
6.信息功能:①信息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导向资源②信息是知识的来源③信息是决策的依据④信息是控制的灵魂⑤信息是思维的材料⑥信息是管理的基础,是一切系统实现自组织的保证⑦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7.信息的分类:①从信息的性质出发,信息可以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②从信息的过程出发,信息可以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③从信息源的性质出发,信息可以分为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计算信息等④从信息的载体性质出发,信息可以分为电子信息光学信息和生物信息等⑤从携带信息的信号的形式出发,信息可以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半连续信息等。
8.描述信息的一般原则是:要抓住“事务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换的方式”这两个基本的环节来描述。
9.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以及语音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0.3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和Control(控制)。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大纲
信息安全概述复习大纲第一章信息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理解并识记:1.信息安全五性保密性:当数据离开一个特定系统,例如网络中的服务器,就会暴露在不可信的环境中。
保密性服务就是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其处于不可信环境中也不会泄露。
【嗅探者:—在网络环境中,对数据保密性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嗅探者。
嗅探者会在通信信道中安装嗅探器,检查所有流经该信道的数据流量。
而加密算法是对付嗅探器的最好手段。
加密算法:—加密通过一个加密算法和一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前称为明文,处理后称为密文。
—加密算法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对称加密算法中加密方与解密方有相同的密钥,在算法过程中,加密与解密共用一个相同密钥;而非对称加密算法有两个密钥:一个可公开的公钥和一个需要妥善保管的密钥,通信过程中,发送方使用接收方发布的公钥进行加密,加密后只有接收方的密钥才可以进行解密。
】完整性:用于保护数据免受非授权的修改,因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处于很多不可信的环境,其中存在一些攻击者试图对数据进行恶意修改。
【Hash算法:—Hash算法是保护数据完整性的最好方法,Hash算法对输入消息进行相应处理并输出一段代码,称为该信息的消息摘要。
—Hash函数具有单向性,所以在发送方发送信息之前会附上一段消息摘要,用于保护其完整性。
】可用性:用于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拒绝服务攻击】可控性: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标识,通过身份标识达到对用户进行认证的目的。
一般系统会通过使用“用户所知”或“用户所有”来对用户进行标识,从而验证用户是否是其声称的身份。
【视网膜:用户的眼睛对准一个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记录用户的视网膜信息,根据该信息可以准确标识用户身份;物理位置:系统初始设置一个入口,只要求规定的位置的请求才可以进入。
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检查被认证的客户端的IP地址来进行认证。
】不可否认性:用于追溯信息或服务的源头。
【数字签名技术:通过数字签名,使其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信息的不可替代性可以导致两种结果;在认证过程中,双方通信的数据可以不被恶意的第三方肆意更改;在认证过程中,信息具有高认证性,并且不会被发送方否认。
信息安全导论复习提纲
信息安全导论复习提纲第1章绪论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1.1 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的概念,硬件的五个组成部分,软件的概念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硬件是由电子的、磁性的、机械的器件组成的物理实体,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5个基本组成部分;软件则是程序和有关文档的总称,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什么是系统软件,常用的系统软件有哪些?什么是应用软件,常用的应用软件有哪些?1.1.2计算机的分类按规模分类有:巨型计算机,大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1.1.4 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有哪些?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辅助教育,娱乐与游戏。
这些各用途的含义是什么CAD CAM CAI的含义1.1.5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发展史中的“代”是如何划分的?每代计算机的使用的主要器件是什么?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的含义第五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人工智能1.5 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是什么?internet的起源是什么?我国的互联网络: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公用信息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
以及这几个互联网络的主要用途。
习题答案二、选择题1-6: A B D C CC 7-12: B C D B B C第2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的运算基础2.1.1数制的概念2.1.2 掌握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10进制转换为2,8,16进制;2,8,16进制转换为10进制;2进制与8进制的相互转换;2进制与16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2,8,16→10 位权法:把各非十进制数按权展开,然后求和。
10→2,8,16 整数部分:除基取余法:“除基取余,先余为低(位),后余为高(位)”。
小数部分:乘基取整法:“乘基取整,先整为高(位),后整为低(位)”2→8:以小数点为界,将整数部分自右向左和小数部分自左向右分别按每三位为一组(不足三位用0补足),然后将各个三位二进制数转换为对应的一位八进制数。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资料
缺少图,大家可在文档留白处补全。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第1章概述1.信息: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总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2.和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
也可以说:消息是信息的笼统概念,信息则是消息的精确概念。
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
信息不同于情报,情报通常是指秘密的、专门的、新颖的一种一类信息,可以说所有的情报都是信息,但不能说所有的信息都是情报。
信息不同于知识,知识是由信息抽象出来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普遍和概括性的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特殊的子集。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相对性、传递性、变换性、有序性、动态性、时效性、转化性、共享性、层次性、相对性、可伪性4.从信息的性质出发可将信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5.信息技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3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ntrol(控制)6.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7.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系统至少包含3类措施: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管理方面的安全措施、相应的政策法律。
第2章信息保密技术1.替代:又称代换,明文中的每个元素被映射为另一个元素。
置换:明文中的元素被重新排列,不丢失信息。
2.单表代换密码的著名移位密码:凯撒密码(*P24例题)3.对称密码体制:如果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虽然不同,但是由其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很容易的推导出另一个,即密钥是双方共享的,则该系统所采用的就是对称密码体制。
公钥密码体制:即非对称密码体制,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不能由一个推导出另一个。
其中一个称为公钥用于加密,是公开的,另一个称为私钥用于解密,是保密的。
4.RSA公钥密码算法(1)公钥(2)私钥(3)加密交换(4)解密交换5.电子信封技术对称密码: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比较困难非对称密码: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问题易于解决第三章1.认证的目的: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合法的,而不是冒充的,即实体认证,包括信源、信宿的认证和识别;验证消息的完整性,验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是否被篡改、重放或延迟等。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言1、根据网络安全的定义,网络安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1)机密性。
保证信息与信息系统不被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所获取与使用。
(2)完整性。
信息在存储或传输时不被修改、破坏,或不发生信息包丢失、乱序等。
(3)可用性。
信息与信息系统可被授权实体正常访问的特性,即授权实体当需要时能够存取所需信息。
(4)可控性。
对信息的存储于传播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向和行为方式。
(5)真实性。
也就是可靠性,指信息的可用度,包括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发送人的身份证实等方面,它也是信息安全性的基本要素。
其中,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通常被认为是网络安全的三个基本属性。
2、OSI安全体系结构主要关注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
可以简短地定义如下:(1)安全攻击:任何危及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活动。
(2)安全机制:用来检测、阻止攻击或者从攻击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或实现该过程的设备。
(3)安全服务:加强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的一种处理过程或通信服务。
其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进行反攻击。
3、被动攻击试图收集、利用系统的信息但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访问,数据的合法用户对这种活动一般不会觉察到。
主动攻击则是攻击者访问他所需信息的故意行为,一般会改变系统资源或影响系统运作。
4、ISO 7498-2定义了五大类可选的安全服务鉴别:对等实体鉴别和数据源鉴别访问控制:防止对网络资源的非授权访问数据保密:保护数据以防止信息泄露等数据完整:保证接收的消息未经复制、篡改、插入、重排。
对付主动攻击不可否认:防止通信某方的抵赖行为5、ISO 7498-2定义的8种安全机制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通信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第二章对称密码学1、密码学的模型及图示。
密文)(1m E c k =3、古典密码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密码学的两大基本思想:置换和代换。
信息安全系统概论复习提纲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第1章绪论1、信息安全的六个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非否认性、真实性、可控性(前三者为经典CIA模型)机密性:能够确保敏感或机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不遭受未授权的浏览,甚至可以做到不暴露保密通信的事实。
完整性:能够保障被传输、接受或存储的数据是完整的和未被篡改的,在被篡改的情况下能够发现篡改的事实或者篡改的设置。
可用性:即在突发事件下,依然能够保障数据和服务的正常使用。
非否认性: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操作者或信息的处理者不能否认其行为或者处理结果,这可以防止参与某次操作或通信的一方事后否认该事件曾发生过。
真实性:真实性也称可认证性,能够确保实体身份或信息、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可控性:能够保证掌握和控制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可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实施可靠的授权、审计、责任认定、传播源追踪和监管等控制。
2、从多个角度看待信息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保护、公害事件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效率保障、不正当竞争军队、军工、涉密单位:失泄密、安全保密的技术强化运营商:网络运行质量、网络带宽占用(P2P流量控制)、大规模安全事件(DDOS、大规模木马病毒传播)、新商业模式冲击(非法VOIP、带宽私接)地方政府机关:敏感信息泄露、失泄密、网站篡改、与地方相关的网络舆情职能机关:案件侦破、网上反恐、情报收集、社会化管理国家层面: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网上舆情监控与引导、失泄密问题、巩固政权、军事对抗、外交对抗、国际斗争3、威胁、脆弱点和控制(1)信息安全威胁(threat):指某人、物、事件、方法或概念等因素对某信息资源或系统的安全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包括信息泄露、篡改、重放、假冒、否认、非授权使用、网络与系统攻击、恶意代码、灾害故障与人为破坏。
其他分类:暴露、欺骗、打扰、占用;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截取、中断、篡改、伪造。
(2)脆弱点(Vulnerability),即缺陷。
(3)控制(control),一些动作、装置、程序或技术,消除或减少脆弱点。
(整理)信息安全概论复习资料
缺少图,大家可在文档留白处补全。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第一章概述1.信息: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总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2.和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
也可以说:消息是信息的笼统概念,信息则是消息的精确概念。
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
信息不同于情报,情报通常是指秘密的、专门的、新颖的一种一类信息,可以说所有的情报都是信息,但不能说所有的信息都是情报。
信息不同于知识,知识是由信息抽象出来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普遍和概括性的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特殊的子集。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相对性、传递性、变换性、有序性、动态性、时效性、转化性、共享性、层次性、相对性、可伪性4.从信息的性质出发可将信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5.信息技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3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ntrol(控制)6.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7.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系统至少包含3类措施: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管理方面的安全措施、相应的政策法律。
第二章信息保密技术1.替代:又称代换,明文中的每个元素被映射为另一个元素。
置换:明文中的元素被重新排列,不丢失信息。
2.单表代换密码的著名移位密码:凯撒密码(*P24例题)3.对称密码体制:如果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虽然不同,但是由其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很容易的推导出另一个,即密钥是双方共享的,则该系统所采用的就是对称密码体制。
公钥密码体制:即非对称密码体制,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不能由一个推导出另一个。
其中一个称为公钥用于加密,是公开的,另一个称为私钥用于解密,是保密的。
4.RSA公钥密码算法(1)公钥(2)私钥(3)加密交换(4)解密交换5.电子信封技术对称密码: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比较困难非对称密码: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问题易于解决第三章1.认证的目的: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合法的,而不是冒充的,即实体认证,包括信源、信宿的认证和识别;验证消息的完整性,验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是否被篡改、重放或延迟等。
《信息安全》复习提纲
第1章信息安全概述1、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
通信安全→ 信息安全→信息保障2、以下几个安全属性的含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保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被窃听,或窃听者不能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
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篡改。
可用性: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可控制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不可抵赖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这一点在电子商务中是极其重要的。
真实性: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予以鉴别。
3、信息安全的三个最基本的目标。
答:信息安全包括了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基本属性:(1)保密性:确保星系在存储、使用、传输过程中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者实体。
(2)完整性:确保信息在存储、使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授权用户篡改;防止授权用户对信息进行不恰当的篡改;保证信息的内外一致性。
(3)可用性:确保授权用户或者实体对于信息及资源的正确使用不会被异常拒绝,允许其可能而且及时地访问信息及资源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含的内容。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四个部分内容,即PDRR。
a)保护(Protect)b)检测(Detect)c)反应(React)d)恢复(Restore)第2章密码学基础1、一个完整的密码体制包含的五个要素。
M——可能明文的有限集,成为明文空间C——可能密文的有限集,称为密文空间K——一切可能密钥的有限集,称为密钥空间E——加密函数D——解密函数2、移位密码具体算法是将字母表的字母右移k个位置,并对字母表长度作模运算加密函数:E k(m) = (m + k) mod q;解密函数:D k (c) = ( c – k ) mod q;此算法要会应用计算。
3、分组密码的工作原理。
加密:将明文分成若干固定长度的组,用同一密钥、算法逐组加密,输出等长密文分组。
解密:将密文分成等长的组,采用同一密钥和算法逐组解密,输出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第1章绪论1、信息安全的六个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非否认性、真实性、可控性(前三者为经典CIA模型)机密性:能够确保敏感或机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不遭受未授权的浏览,甚至可以做到不暴露保密通信的事实。
完整性:能够保障被传输、接受或存储的数据是完整的和未被篡改的,在被篡改的情况下能够发现篡改的事实或者篡改的设置。
可用性:即在突发事件下,依然能够保障数据和服务的正常使用。
非否认性: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操作者或信息的处理者不能否认其行为或者处理结果,这可以防止参与某次操作或通信的一方事后否认该事件曾发生过。
真实性:真实性也称可认证性,能够确保实体身份或信息、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可控性:能够保证掌握和控制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可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实施可靠的授权、审计、责任认定、传播源追踪和监管等控制。
2、从多个角度看待信息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保护、公害事件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效率保障、不正当竞争军队、军工、涉密单位:失泄密、安全保密的技术强化运营商:网络运行质量、网络带宽占用(P2P流量控制)、大规模安全事件(DDOS、大规模木马病毒传播)、新商业模式冲击(非法VOIP、带宽私接)地方政府机关:敏感信息泄露、失泄密、网站篡改、与地方相关的网络舆情职能机关:案件侦破、网上反恐、情报收集、社会化管理国家层面: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网上舆情监控与引导、失泄密问题、巩固政权、军事对抗、外交对抗、国际斗争3、威胁、脆弱点和控制(1)信息安全威胁(threat):指某人、物、事件、方法或概念等因素对某信息资源或系统的安全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包括信息泄露、篡改、重放、假冒、否认、非授权使用、网络与系统攻击、恶意代码、灾害故障与人为破坏。
其他分类:暴露、欺骗、打扰、占用;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截取、中断、篡改、伪造。
(2)脆弱点(Vulnerability),即缺陷。
(3)控制(control),一些动作、装置、程序或技术,消除或减少脆弱点。
三者关系:通过控制脆弱点来阻止威胁。
控制:保护CIA;消除威胁或者关闭脆弱点;风险:预防、阻止、转移、检测、恢复。
4、信息安全模型(1)PDR系列模型:P2DR:策略:(Policy),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响应(Response)PDR2 :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act)和恢复(Restore)(2)信息安全系统综合模型攻击者能做的事:攻击地点、数据截获、消息收发、利用漏洞和疏忽、分析和计算攻击者有困难的事:数字猜测、破解密码、推知私钥、越权访问、截获安全信道信息安全技术的主要目标归纳: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和通信的情况下,利用攻击者有困难的事去制约攻击者,使攻击者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能构成信息安全威胁。
第2章密码技术1、密码分析/攻击种类及含义1.唯密文攻击:分析者有一个或更多的用同一个密钥加密的密文;2.已知明文攻击:除了待破解的密文,分析者还有一些明文和用同一密钥加密的对应密文。
3.选择明文攻击:即分析者可得到所需要的任何明文对应的密文,这些密文和待破解的密文是用同一密钥加密的。
4.选择密文攻击:分析者可得到所需要的这些密文对应的明文,这些密文和待破解的密文是用同一密钥加密的,获得密钥是分析者的主要目的。
2、代换密码凯撒密码、移位密码、仿射密码(密钥311种)、Vigenére 密码(26的m次方)、轮转密码机、弗纳姆密码置换密码:将报文中的字母重新排序,产生混淆,也称为排列(permutation)。
破译方法:置换更安全;计算字母出现频率: 判断是否列置换;分割成列:找出密文中相邻的列,以及各列的结尾位置;滑动比较;扩大比较(其他列)。
3、香农提出的“优质”密码特征1.加密、解密的工作量应该由所要求的安全程度来决定2.密钥集合和加密算法不应该过于复杂3.执行过程应该尽量简单4.密码中的差错不应该具有传播性,也不应该影响报文中的其他信息5.加密后的文本大小不应该比原始报文更大四、混淆和扩散混淆性:明文中的字符变化时,截取者不能预知密文会有何变化扩散性:把明文信息扩散到整个密文中去;截获者需要获得很多密文才能去推测算法。
5、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体制(1)对称加密体制:1.加密解密采用同一密钥;2.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密切相关;3.可用于鉴别;4.典型算法:DES、AES、IDEA、RC5;5.带来的问题:密钥分配——n个用户两两通话需要n*(n-1)/2个密钥;6.密钥数量按用户数的平方增长;7.需要密钥分配手段。
(2)非对称加密体制:1.公钥、私钥;2.私钥需要保密3.典型算法:DH、RSA、椭圆曲线…DES:明文分组:64比特;密文分组:64比特;密钥:64比特,8位校验位,有效位56比特;轮数:16;轮密钥:48比特。
RSA:两个密钥:d, e;分别用于加密和解密可以互换P=E(D(P)=D(E(P));加密Pemod n对Pe对因式分解还原明文困难;解密(Pe)d mod n =p。
6、数字签名性质:不可伪造、必须真实、不可改变、不可重用。
第3章标识与认证技术一、实体、主体与客体实体:抽象地指代一个程序、设备、系统或用户等;主体:业务操作发起者;客体:业务操作对象。
2、系统实体标识文件、数据库、程序、主机标识、网络资源标识、连接标识口令猜测:规律性较强,长度较短,预设口令(易被猜测)规律性较强,长度较短,预设口令(对策)猜测方法:尝试所有可能的口令(穷举法);尝试许多很可能的口令;尝试一个用户可能的口令;查找系统的口令表;问用户。
三、挑战-响应技术线路窃听威胁:在网络和通信线路上截获口令;对策:口令不在网上直接传输(加密连接)重放攻击威胁:截获合法用户通信用户全部数据,冒用重放;对策:使用非重复值(NRV)对验证方攻击威胁:入侵验证方获取口令信息;对策:妥善保管、Windows SAM加密保存四、Kerberos认证系统KERBEROS利用票据进行安全协议所需的通信。
在声称者C和验证者V开始通信前,C和认证服务器S先执行一个协议,随后V才能验证C。
三个步骤:认证服务器交换、票据颁发服务交换、客户/服务器交换。
5、基于公钥密码技术的认证不需要在线服务器,只要离线服务器X.509:第一次通信:A到B,第二次通信:B到A(第三次通信:A到C)6、生物认证指纹:可欺骗;视网膜:不舒服,非独一无二,可克服更易接受;手型:非独有;声音:重放,模仿;相貌:有难度;实施因素:代价、用户接受程度;隐私考虑7、PKI技术(公钥基础设施)基本元素:数字证书一种定义:以公钥加密为基础,创建、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证书所需要的一组硬件、软件、人、策略和过程PKI组成:认证和注册机构、证书管理、密钥管理、非否认服务、系统间认证、客户端软件。
第4章授权和访问控制策略的概念1、自主访问控制每个客体有且只有一个属主;客体属主决定该客体的保护策略;系统决定某主体能否以某种方式访问某客体的依据是:是否存在相应属主的授权。
(1)HRU模型1.Harrison,Ruzzo,Ullman提出2.基于访问控制矩阵,基本的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当前授权状态Q=(S,Q,M)3.每个主体同时也是对象。
4.基于命令(command),其中每条命令含有条件(condition)和原语操作(primitive operation)。
结论:(1) 在模型化系统中,当每个命令都被限制为一个单独的操作时,我们就可能判断出一个给定的主体是否能够获得对一个对象的特殊权限。
(2)如果不把每条命令限制为单一操作,就不总能判定是否能够将给定的权限授予一个给定的保护系统。
(二)取予模型矩阵模型没有自然表达权限传递关系;有些模型采用图结构: take-grant,Action-EntityJones提出取予模型;系统状态采用(S,O,G)表示;四种权限:读写取予;操作原语:取,予,实体创建,取消权限。
2、强制访问控制(1)、BLP模型主体可信度(Clearance)安全属性:1.反映主体的最高级别2.主体级别可以改变,不会高于可信度级别存取权限:只读、添加、执行、读/写操作:Get/Release、Give/Resind、Create/Delete、改变主/客体安全级别策略:简单安全(下读)星策略(上写)自主安全(2)、BIBA模型“完整性”模型完整性级别(Integrity Level)L(C,S)Critical>Very Important>Important操作Modify、Invoke、Observe、Execute非自主策略:上读下写自主安全策略:ACL和环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1)核心RBAC模型(CORE RBAC)五个集合:用户集对象级操作级权限级角色集会话集四类操作:用户分配、特权分配、用户会话、激活/去活角色(2)有角色继承的RBAC模型(Hierarchical RBAC)建立在Core RBAC基础上、增加角色继承(RH)操作、受限继承、多重继承(3)有约束的RBAC模型(Constraint RBAC)通过提供职责分离机制进一步扩展了Hierarchical RBAC、静态与动态职责分离4、PMI技术支持授权服务的安全基础设施由属性证书、属性权威机构、属性证书库等部件构成实现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属性证书、属性权威机构、PMI模型(通用模型控制模型传递模型角色模型)第5章信息隐藏技术一、含义、基本原理含义:起源于古代就出现的隐写术,密码学隐藏保密的内容,隐写隐藏保密的事实,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基本原理:1.在可以公开的数字内容中嵌入并提取要隐藏的信息;2.只要能够嵌入能够代表0和1的信息编码,即可以隐藏信息;3.多媒体数据的特点之一:人眼对部分变化不敏感。
2、信息隐藏位平面替换:最简单的信息隐藏方法,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替换技术。
黑白图像通常用8个比特来表示每一个像素(Pixel)的明亮程度,即灰阶值(Gray-value)。
彩色图像则用3个字节来分别记录RGB三种颜色的亮度。
将信息嵌入至最低比特,对宿主图像(Cover-image)的图像品质影响最小,其嵌入容量最多为图像文件大小的八分之一。
量化索引调制(基本原理):QIM的信息隐藏能够消除载体信号对提取算法的干扰,在载体信号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能嵌入较多的数据,信息隐藏的嵌入码率较高,也是较多使用的一类信息隐藏方法,主要适用于水印和隐写。
3、数字水印(1)鲁棒:面向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的信息隐藏技术需求:感知透明性、鲁棒性、安全性、盲性、嵌入码率分类:时空域和变换域。
按嵌入方法分类(2)脆弱:保护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技术主要性能:篡改敏感性、可定位性、感知透明性、半脆弱性、盲性分类:基于密码、基于信号处理4、隐蔽通道将一些信息传送给不该接受这些信息的人,传送信息的通道方式是隐蔽的——隐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