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内容详解
PPT《出师表》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译: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 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 我身世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拜 访我,拿当今的国家大事来问我,我因此十分感慨激动,于 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 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 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 、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 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 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 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护私,使宫内和丞相府 的赏罚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 ( 善良诚实的人 ) ,志虑( 志向和心思 ) 忠纯 ( 忠诚无二 ) ,是以先帝简拔( 选拔 ) 以遗( 给予 ) 陛 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全 ) 以咨( 商量 )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弥补 ) 阙漏( 缺点和疏漏的地方) 有所广益 。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 指明 __危__机____, 提出
建__议______
第二部分(6-7) 追忆 _往___事____ 陈述
_理___由____
第三部分(8-9) 分清 __责__任_____ 表明
_决__心_____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译: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任务不能 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南 方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 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 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这就是 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于陛下您的职责和本分。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卖油翁》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第12课《卖油翁》12 卖油翁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所写的笔记小说,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语言简洁。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欧阳修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归田录》就是他出知亳州时所写。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人外有人”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指油勺)(二)古今异义1.睨之久而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2.尝射于家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
3.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一词多义1.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2.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四)词类活用1.吾射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2.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于家圃射”)2.省略句自钱孔入。
(省略主语“油”,完整句子应为:“油自钱孔入”)(六)成语积累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四、思考探究1. 第一段介绍了什么?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九年级语文课文解读
九年级语文课文解读九年级语文课程是学生进入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学段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有近现代文学的优秀之作。
通过深入的解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语文素养,丰富内涵,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本文将重点解读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几篇代表性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之一。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展示了范仲淹对故乡乡愁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江山的关怀和自己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
文章开头,范仲淹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佳句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继而通过详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在描写中,文中反复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形象描绘出岳阳楼的恢弘壮丽之势,以及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范仲淹对祖国江山的无尽热爱和对前途的憧憬。
通过对《岳阳楼记》的解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化景观的壮美,还能感受到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从而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范进中举》《范进中举》作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范进中举》通过对主人公范进的生活经历和中举的过程进行描写,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对科举制度的追求和无奈。
范进作为一个贫苦学子,勤奋好学,却因身世贫寒而无法成为官员。
他始终对科举制度抱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顺利中举,成为经验了科举道路艰辛的学子的榜样。
文章情节设计巧妙,描写了范进和其他一些落榜者在策划科举后的一段时间里的细节,使主题得以凸显。
通过对范进的描写,文中还抨击了当时的官僚制度,揭示了社会现象与人物命运的相互关系。
通过解读《范进中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科举制度的特点,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境,提高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洗澡》《倒影集》;散文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
杨绛和钱钟书均遭到迫害,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知识积累1.干校:文中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2.塌败:塌陷破败。
3.凑合:将就。
4.伛(yǔ):弯(腰)曲(背)。
5.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6.滞笨:呆滞笨拙。
7.愧怍(kuìzuò):惭愧。
8.惶(huáng)恐:惊慌害怕。
9.荒僻(pì):荒凉偏僻。
10.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11.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春》课文详细解析
《春》课文详细解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句解】叠用“盼望着”,突出“盼”,足见盼春心切。
借用“东风”报讯,宣告春天到来,充满喜悦。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段解】“盼春图”——人盼春。
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一部分(1):盼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①张开了眼。
山朗润②起来了,水涨③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字词全解】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zhǎng)水涨船高③[涨](zhàng)头昏脑涨【句解】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
“朗润”写出了山“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的景象。
“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
“红”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段解】“春醒图”——自然醒。
总写春的特点。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明确:“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
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句解】写小草的长势。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④。
【字词全解】(cáng)捉迷藏④[藏](zàng)西藏【句解】连用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⑤悄的,草软绵⑥绵的。
【字词全解】(qiāo)轻悄悄绵绵密⑤[悄] ⑥[mián](qiǎo)悄声棉棉花【句解】写人的感觉,不直抒感情,而只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
【段解】“春草图”——草报春。
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写其特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⑦。
【字词全解】⑦[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PPT《梅岭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
关联: 这三首诗共用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
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 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 深化、拓展,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浑然一体 的组诗。
圈画三首诗中的意象并分 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
意象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 ①_血__雨___腥__风__
二
典故: 伍子胥头悬国门
战争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 这里喻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和镇压。
译:投身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 压不久定会结束的。
译: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搜集我旧日 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罗。
实写/设问 虚写/借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起首设问,总领全篇。 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军队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 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 围解。
诗前小序。“得诗” 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诗“留衣底”以明志, 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 的决心。
赏析品鉴
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心里想些什么呢? 创业艰难百战多。 很多次战斗。
百,概数,多的意思。
译: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 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
初中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详解
前情提要: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与王夫人的娘家连过宗的王家子孙,叫王狗儿。
女婿王狗儿因青儿板儿姐弟无人照看,便将她接到家中过活。
刘姥姥靠女婿过活,便一心一意为女婿一家生计操劳着,这一年年关将近,家中贫寒,连过冬的一应吃穿都没钱置办。
刘姥姥便带着孙儿板儿,去了荣国府,寻找曾经的王家二小姐,如今的贾家荣国府二房的二太太王夫人,寻求救济。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从王熙凤那里得到了二十两银子,通过一家人的辛苦努力,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于是在这一年丰收之后,她“二进荣国府”来送礼。
刘姥姥这次走进了荣国府的核心所在——大观园,这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元春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
元宵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
这次刘姥姥是带了家里种的一些瓜果蔬菜等农家物来孝敬贾家,刘姥姥不仅向王熙凤请安,而且还见到了贾母。
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刘姥姥就说一些乡间趣事给众人听。
第二天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并吃饭。
在大观园刘姥姥这个庄稼人看什么都新鲜,说比画里看到的都好看,贾母拣了一朵大红的菊花簪在鬓上,刘姥姥却把一盘子花插得满头都是,逗得众人大笑。
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选自二进荣国府。
课前任务:1.结合前情提要......,了解人物及其经历,回答问题。
刘姥姥是谁?大观园是什么地方?她为什么要进大观园?2.阅读课文....,请用“不仅…而且…”这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把标题扩充成复句,说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做了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不仅,而且。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通过对刘姥姥的分析,把握刘姥姥的形象。
教学设计:一、导入:通过课前任务单,完成小说内容的梳理。
二、演员:如何表演1.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勾画出刘姥姥表演的相关语句。
2.请用“刘姥姥这段表演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15 驿路梨花/彭荆风16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17 短文两篇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字音词义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shū: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譬pì如:比如。
朦méng胧:1.月光不明。
2.不清楚,模糊。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tuǒ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huì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五、鉴赏品读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1.忆读书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
我们还应——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文中涉及名著较多,可排出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
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课文内容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小说家。
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小学教师》《荷花》等。
现专业从事影视创作,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李森祥1975年入伍,时空的距离,使他产生了对故乡的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灵感与契机,他带着美学的思考,从容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
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形象,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
知识积累1.凼(dàng):(方言)水坑。
2.晌午(shǎng·wu):中午。
3.尴尬(gān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4.烦躁(zào):烦闷焦躁。
5.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6.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7.揩(kāi):擦、抹。
8.疲倦:疲乏,困倦。
9.黏(nián)10.硌(gè)考题例析1.(2015·江苏扬州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2.(2015·山东潍坊中考)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来源:学A.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对于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我们不仅要反思安全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应该怎么做,还应反思安全危机发生前管理者做了什么?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七年级语文上课文主要内容解析(1-30课)
七上课文主要内容解析(1-30课)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王家新诗中海指“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1)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2)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重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真理。
3、短文两篇《蝉》小思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席慕蓉由一枚“小小”却“坚硬的精致”的贝壳展开联想,深入浅出地表明这样的主旨:在有限的生命里,把事情做的更加仔细,精致,一丝不苟!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一文的主旨就是由花的经历感悟到尽管我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幸与挫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不幸与挫折。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初中语文课文解析
初中语文课文解析一、课文概述本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初中语文课文,使用散文的形式,旨在传达一种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作者亲身经历的描述,展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和感受,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二、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线索,以细腻的笔墨描述了一次与父亲去乡下探亲的旅程。
在旅途中,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田园风光以及村庄的变迁都给予了描绘,展示了乡村的美丽和与城市的差异。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整个课文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以细节为核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而感人的故事中。
三、课文语言特点1. 描写细腻:课文采用了审美细腻的语言风格,通过对家乡的描写和父亲的形象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
2. 感叹抒情:课文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父爱的感叹与抒发,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3. 手法巧妙: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四、课文主题思想1. 珍爱亲情:课文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与怀念,引发读者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2. 唤起思乡之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和对乡村变迁的回忆,课文唤起了人们对故乡和童年的思念之情,激发了人们对于乡村的关注和热爱。
五、课文启示与反思通过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亲情的深情表达与对生活的感悟。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珍惜身边的亲情,是否深思熟虑地揣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通过细心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
总结:本篇课文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体会到亲情与家乡的珍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和家乡。
以上就是对初中语文课文的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阅读讲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阅读讲解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的阅读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第一单元课文名称:《我的校园生活》本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校园中的日常生活,包括上课、放学后的活动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
课文名称:《中秋节的由来》本篇课文介绍了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俗,使读者对中秋节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课文名称:《李白——天上人间的诗人》本篇课文以李白为主题,展示了他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
通过对李白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品的特点。
第二单元课文名称:《我的愿望》本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对自己未来的愿望和追求。
通过读这篇课文,读者可以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课文名称:《竹楼》本篇课文以竹楼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对竹楼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这篇课文,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课文名称:《打冰鞋》本篇课文描绘了冬天里孩子们打冰鞋的情景。
通过读这篇课文,读者可以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冬天的乐趣和童年时光。
第三单元课文名称:《农民与蛇》本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农民与蛇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文名称:《小燕子和水》本篇课文以小燕子和水为主题,描绘了小燕子勇敢地与水争斗的情景。
通过读这篇课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小燕子坚强和勇敢的品质。
课文名称:《爷爷的爱》本篇课文以爷爷的爱为主题,描述了作者对爷爷的感激和爱意。
通过这篇课文,读者可以深刻体会亲情的宝贵和爱的伟大。
第四单元课文名称:《改错》本篇课文以一个改错的故事为主线,强调了正确对待自己错误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课文,读者可以认识到人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勇于改正。
课文名称:《朋友的建议》本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关于朋友真诚建议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读者可以思考朋友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
课文名称:《世上只有妈妈好》本篇课文以妈妈的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妈妈深深的感恩和敬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讲解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讲解第一部分:课文内容概述第二部分:课文重点词语解析第三部分:课文主题分析第四部分:课文结构解读第五部分:课文写作技巧指导第六部分:课文延伸阅读推荐第一部分:课文内容概述这篇文章是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文章以不同的人物角度,展现了他们在农村生活中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第二部分:课文重点词语解析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些重点词语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
比如“朴素”、“奢侈”、“艰辛”、“怀旧”、“渴望”等词语,它们都是文章中表达主题的重要词汇。
同学们需要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第三部分:课文主题分析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和简单的一面,也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整篇文章主题鲜明,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举止,展现了不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态度。
第四部分:课文结构解读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在文章的开头,通过小明眼中的农村描写,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随后通过几个不同的人物经历,展现了他们的不同生活态度。
最后,通过小美的故事,总结了整篇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部分:课文写作技巧指导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
比如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心理和情感,如何通过结尾来深化主题等。
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技巧。
第六部分:课文延伸阅读推荐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比如可以阅读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了解更多关于农村生活的故事和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以上就是对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本中一篇课文的讲解。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篇课文,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水平,发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世说新语》两则 p22(1)《咏雪》人物介绍: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
诗歌特点: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她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2)《陈太丘与友期》元方: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友人:无礼无信、但知错能改、有悔过之心。
《虽有佳肴》p107道理:实践出真知。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 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河中石兽》p139道理:不能自以为是,依靠主观想象妄下定论,考虑事物要全面,要多读书,多实践。
(书中)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总结)人物形象分析:寺僧:有责任心,毅力坚定,经验不足。
讲学家:傲慢,自以为是,自是博才,一知半解。
老河兵:自信,直爽,善于实践,一针见血。
七下《伤仲永》p37文章主旨: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仲永三个阶段表现:五岁: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孙权劝学》p108人物性格归纳: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吕蒙:憨厚老实,知错能改,有上进心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文章道理: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八上《桃花源记》p164背景: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短文两篇》p169(1)《陋室铭》刘禹锡文章主旨: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2)《爱莲说》周敦颐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短文两篇》p193(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赏析: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赏析: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的赏析: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湖心亭看雪》张岱p201赏析: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八下《与朱元思书》吴均p167中心思想: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总概括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五柳先生传》陶渊明p170赏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
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作者: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马说》韩愈p173理解评述:《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
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p175文章内容及说明:《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小石潭记》柳宗元p190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主题:全文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p193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
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醉翁亭记》欧阳修p198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赏析: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
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满井游记》袁宏道p202主题: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情怀。
以及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潇洒之情。
是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写作背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九上《陈涉世家》司马迁p1801、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占卜问鬼,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效果:巩固了陈涉的地位,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在士兵面前树立威信,顺应天意。
3、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4、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文章主要表现了陈胜怎样的作用和才能?1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