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杨希明

合集下载

爱心做基石,铺就教育成功路

爱心做基石,铺就教育成功路

爱心做基石,铺就教育成功路发表时间:2016-03-24T11:22:06.4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作者:王世强[导读]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66300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

的确,做好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再先进的理论、再高明的经验,如果缺乏对学生真诚的爱心,都将变成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

爱心是沙漠中的泉水,爱心是寒冬中的阳光,爱心可以融化心灵之冰,爱心能开启智慧之门。

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一、严是爱,使学生学会做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而作为教师如何去“爱”学生,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原则性问题上要严格要求,对学生的错误决不迁就,“严是爱,宽是害”是我们基本的准则。

“严师出高徒”,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家长以遇上一位严格的老师为幸事,因为通过这种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使学生的品德更高尚、性格更坚强。

我们只有把这种爱化作满腔激情,倾注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这种“爱”必须是发自老师内心的,只有真诚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我认为,首先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人类感情交流的基本要求,理解是相互的。

你理解了学生,学生才能理解你。

老师与学生互相理解了,感情也就沟通了,工作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自觉地热爱学生。

如果说真诚地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那么理解则是爱的基础。

二、宽也是爱,给学生重塑自我的机会从严要求,规范学生,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但教育的形式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学生的情况不同,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十分鲜明,心理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又怎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呢?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特殊情况而言,宽也是一种爱。

走向心灵深处--《怎样读懂学生》读书笔记

走向心灵深处--《怎样读懂学生》读书笔记

症;用催眠的方法帮助害怕癞蛤蟆的学生克服 们很乐意,而这也成为心理健康教师主动介入
恐惧;用暴露疗法等技术帮助口吃的女孩摆脱 一些学生问题的方式,这种巧妙有效的方法很
心理阴影,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表达。这些案例 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故事叙述和心灵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同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容易,却是一段
时附有原汁原味的师生对话,通过“聆听手记” 非常值得的旅程。正如有一天,一位学生看到我
76
考。这一决定令家长焦虑、教师担心,但她对师 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学生本人不主动求
长的关心置若罔闻,言语中流露出冷淡和不屑。 助,心理健康教师是主动介入还是继续等待?
心理健康教师温和地待她,相信她这样做一定 当学生不肯来学校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到学
有自己的原因,从而赢得了这个女生的信任和 生家中家访并开展心理咨询吗?如何与不理解
接纳,以适宜的方式真正帮到了她。
Hale Waihona Puke 孩子的家长进行交流?……这些是心理健康教
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遇到在他人眼里言行 师会遇到的现实挑战,书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
古怪的学生,我也曾遇到过被称为“神经病”的 了示范。
“怪”学生。带着尊重与善意走近她、倾听她,看
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有了更
到她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后,我不禁深深感动于她 深的体会和理解。心理健康教师首先是学校教
师又是心理咨询师。当心理咨询中的一些特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的伦理要求与教师的角色要求相冲突时,应该
如何协调呢?如,心理咨询倡导的“去者不追”
对校园里的未成年人适用吗?如果已经知道某
77
生命的坚韧。在陪伴她的过程中我也深切地体 师,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师,因此,不能套用心理

老师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起点——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起点——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起点——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老师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起点——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对我们教育者提出诸多期望,希望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学生,用教育的智慧和力量正视教育的本质,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我们常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句话作为教育的目的挂在嘴边,把这句话作为评判自己教育行为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确实,身为教育者,出于本能去爱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努力,是做教育的职责所在。

可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他们在学校这块土壤里,早开、晚开或者不开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育者要承认这种个体差别的存在,不依靠外力施加给他们歧视,不进行统一的修剪,才是教育该有的眼光。

《面向个体的教育》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耐心去做的事,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读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孔子的“因材施教”说。

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实行统一管理。

我们忽略了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思想的个性差异的教育规律,没有看到孩子们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浇灭了他们对自我成长的期冀。

一、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面向个体的教育》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其中的观点“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令我触动颇深。

我们都知道,学生拥有着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统一标准的产品,他们本就是独立的个体,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学生像种子,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

种子需要土壤、阳光、水分和营养才能顺利生长,而学生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发展自身潜能。

这个环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理氛围和人际关系。

杨明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和引领者,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尝试各种可能性,不断创新和突破。

教育应当“不违农时”,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和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教育不能一刀切,而应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杨明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发展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健康的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杨明呼吁教育者要关注农时,即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避免过早压力和功利化倾向。

他认为,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

教育者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脱功利和焦虑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幸福。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杨明先生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学生犹如种子,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而教育应当“不违农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多元发展需求。

这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的新一代人才。

【注释】:“不违农时”:出自《国语• 晋语》:“伐木不遵山,伐谷不违农时”(引申义为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农时,即顺应季节规律,顺势而为)。

【作者简介】:本文由杨明撰写,杨明,教育学博士,中国著名教育家。

长期致力于学生发展和素质教育研究,已出版多部教育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欢迎。

解放自己,从信任学生开始

解放自己,从信任学生开始

解放自己,从信任学生开始
杨亚文
【期刊名称】《《好家长》》
【年(卷),期】2018(000)081
【摘要】当前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主要来自于日常管理中的琐碎事情。

而这些琐碎事大部分班主任都是亲自操作,导致工作量过大,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要想解决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根本上要先从解放思想做起,从内心深处信任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让自己轻松,学生成长。

【总页数】1页(P182-182)
【作者】杨亚文
【作者单位】[1]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1
【相关文献】
1.班级管理从信任学生开始 [J], 旦增拉姆
2.上海市普陀区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尊重信任学生为成长交奠基 [J], ;
3.转变学习方式充分信任学生 [J], 郭小芳
4.爱的教育——尊重和信任学生案例与分析 [J], 何德英;
5.转变学习方式充分信任学生 [J], 郭小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掉有色眼镜,沟通从心开始

摘掉有色眼镜,沟通从心开始

摘掉有色眼镜,沟通从心开始偃师高中杨盈甫案例主题:摘掉有色眼镜,沟通从心开始。

案例理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班主任,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严字当头,爱字为首,尊重学生,以诚相待,做到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要善于发掘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把教鞭、冷眼、讥笑变成鼓励、表扬和赏识,相信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案例描述:我班有个同学,早上常常迟到,上课爱说话,我用尽各种处罚措施,收效甚微。

有天班里的值日干部来向我告状:他骂人,还蹬桌子。

我立即把他叫过来,考虑着这次怎么和他谈谈,忽然灵机一动,说:这次你自己说怎么罚自己吧。

他愣了,脸红红地说了一个罚自己的方法。

我说,自己说的要做到,要好好珍惜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一次迟到了,我还没开口,他立即说:次坚决不再违犯了。

这以后,他每次都来得特别早,迟到的毛病彻底改正了。

后来,我发现他爱给别的学生讲解习题,英语成绩也不错,让他当了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一向与班级干部无缘的他突然得此殊荣, 担忧自己能不能担当重任, 我肯定的告诉他:“你 能行,老师不会看错人的” ,以后当他有进步时我就适时鼓励他, 慢慢地他的小毛病都改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与班里学生的关 系也越来越融洽。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人,生来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也应是平等的,班主任在班 级管理工作中,既要重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又要考虑尊重人的寻求自尊,教育者不要总板着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来威慑学生, 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抓住不放,以维护自己的“神圣”地位, 这样只能让学生离你越来越远,师生之间形成隔阂,班务工作也 就难以开展。

如何教育学生,特别是面对问题学生,更应谨慎对 待,不能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也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 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应以平等的眼光, 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抓住问题 根源,循循善诱,并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在严爱中 把握好批评的方法与艺术,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办法,使 其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1. 引言1.1 杨明提出学生像种子的比喻杨明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提出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学生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获得适当的环境和护理才能茁壮成长。

种子在土壤中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滋养,而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支持。

杨明认为,教育应该像园丁一样耐心呵护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最终开花结果。

杨明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生动的,通过将学生比作种子,更加直观地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

种子需要良好的土壤才能生长,而学生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指导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杨明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个性化的关怀和教育。

只有像种子一样,接受细心呵护和培养,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都应该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在教育的温室里茁壮成长。

1.2 教育应遵循农时教育应遵循农时,意味着教育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能急躁催促学生的成长,也不能提前收获他们的成就。

和农时一样,教育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呵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农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考验着农民的耐心和智慧,只有按时耕种、浇水、施肥,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同样,教育也需要遵循自己的“农时”,耐心地培养学生的潜力和才华。

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学生都需要不同的时间和方法来成长。

有些学生或许需要更多的照料和关怀,有些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挑战和激励。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精心呵护他们,让他们像种子一样在适当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教育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农时。

只有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耐心地培养他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强生命力的学生群体。

通过遵循“农时”,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茁壮成长,迎接挑战。

2. 正文2.1 学生像种子,需要恰当的教育环境和护理学生像种子,需要恰当的教育环境和护理。

杨明用种子这个比喻来形容学生,是希望强调学生的生长过程和教育的重要性。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

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杨明,中国知名教育家,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现担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杨明曾经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这句话让人深思。

我们来分析一下杨明所说的“学生像种子”这个比喻。

种子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种子,它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

同样,学生也是一个个充满潜力和生命力的个体,他们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杨明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学生的高度重视和关爱之情。

然后,我们来谈谈“教育应‘不违农时’”这个观点。

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不违农时”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意味着要根据季节和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事活动,才能获得丰收。

同样,教育也应该“不违农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而不是一味地强求学生循规蹈矩,这也是杨明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结合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进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这是杨明在教育领域上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热爱之情的体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杨明的这个观点确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教育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像杨明一样,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教育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推动社会的进步。

杨明的这个观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讨教育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教育环境会更加优质,我们的学生会更加健康成长,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美好。

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第二篇示例:杨明:学生像种子,教育应“不违农时”杨明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不违农时”,来思考学生的成长与教育的关系。

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班主任工作漫谈

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班主任工作漫谈

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 ——班主任工作漫谈发布时间:2021-04-25T11:49:12.0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作者:温继梅[导读]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温继梅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 617061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

教育的艺术在于“赏识”和“唤醒”。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被欣赏的幸福。

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让我们在心田里种植“阳光”的种子,让问题学生的心变得敞亮起来,阳光健康起来。

一.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抱怨我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

其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还记得那是2018年的夏天,我刚从五十一公里学校调入思源实验学校担任六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

据说之前他们这个班的班主任年龄较长,数学老师换得比较多。

这里的孩子多属于城乡结合部,行为习惯相对较差。

学习氛围也不太好。

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好奇。

看着这些当时在我看来是有些兴奋过头的小脸,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多像一棵棵小树期待阳光雨露。

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全部灌输给他们。

我心里暗自寻思,也不像传说中那么糟吧!可相处了短短一个星期,我对他们的感觉便像打翻了五味瓶,心情极其复杂。

整个班级说脏话,打架、骂人,迟到等各种违纪。

大部分同学不写作业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我更是感到焦头烂额,每天课前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思想教育,可收到的效果甚微。

我想,作为教师,一定要多一份宽容,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使人信服的声誉和威望。

想要改变必须从根本入手。

先了解一下他们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再说。

通过了解,我们班现在有49名学生,其中15人来自离异、单亲或重组家庭,约占全班的28%;有32人来自周边农村及进城务工子女,约占全班的65%;七人低保,一人特困加低保,约占全班的14%,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学生,心里经常抱怨,为什么别人接的班级的都是那么优秀,而不好的学生每每总是被自己遇到了?哎,后来静下心来想想,抱怨也没有用,注定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2021年赴南京参观学习考察报告-没有终点的旅行

2021年赴南京参观学习考察报告-没有终点的旅行

赴南京参观学习考察报告:没有终点的旅行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篇一: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桐乡凤鸣同福初中易雨林为了解、学习他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经验, 9月21日我们第三期领雁培训班学员同领导一行53人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

这所小学是继承“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

我们先参观了校园, 随后聆听了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三个多小时的报告。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 那大大的“博爱、自爱、真爱、会爱”八个字直入人心。

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

杨瑞清作为一个农村教师, 农村校长, 二十_大教育”思想, 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 人人办教育, 人人受教育, 他还提出“赏识教育”, 通过实行“赏识教育”, 他们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不让一个孩子留级, 不让一个孩子厌学。

他要让他的学生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 要让他的学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他从事乡村教育二十_大教育”的办学模式;他开展的赏识育人模式,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参观考察回来,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杨瑞清校长的坚持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 我们要像杨瑞清校长学习, 学习他那种执著办教育, 热爱学生的好品质, 学习他的做人原则:躬于时间, 勤于读书, 善于交友, 勤于思考, 乐于动笔。

我们要立足本职, 放眼世界勤学习, 多思考, 把行知精神带回本考察归来, 每个人的收获是沉甸甸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对杨瑞清的敬佩与仰慕之情, 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我们的教育该向何处去。

我就工作于农村中学, 也同样面临着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如何来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使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这是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心理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丁榕当我在情感育人、科学育人、艺术育人三结合的道路上摸索着行进的时候,越往前走越觉得它无限广阔、无限深奥,有我探索不完的东西。

我逐步认识到,班主任要把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作为自觉实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转变的重要工作。

如果说“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

“爱”是“了解”的根基,“了解”是“爱”的升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按需施教”――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需要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水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需要,是行为和动力的源泉,但“需要”又是欲不可尽的。

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希望他的老师了解他的需要。

在我带班的29年中,我深深感到不论多令人不喜欢的孩子,也不论缺点有多多的孩子,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如果每名老师都能了解到学生这一最根本的需要,都能把研究这些需要作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或者是重要工作去做,我们班主任工作一定会获得成功,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

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行为、不良心理大多数是“需要”没被重视或没被满足造成的,因为是“需要”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情绪和意志。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它有低、高级之分,它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生有些需要之所以是过分的、错误的,往往是因为一些学生孤立地注意了个人的需要、强调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忘记了社会的需要、他人的需要,离开社会来谈“需要”必定是错误的。

但话又说回来,学生一些合理的需要,我们如何满足,使学生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转化,这往往是我们工作中最容易忽略的。

如果我们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过分强调了我们的需要,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对立,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架设心灵之桥,做学生信赖的人

架设心灵之桥,做学生信赖的人

架设心灵之桥,做学生信赖的人发表时间:2017-04-20T11:00:51.3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28期作者:崔玉清[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自己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要有一颗真诚、透明的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

山东省栖霞市庄园中学265300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另外,班主任一定要采用多种形式、渠道架设心灵之桥,与学生多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和朋友,经常与他们谈心说事,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班主任,一吐为快,指点迷津。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班主任就需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一、班主任要真正视学生为子女,增强师生互信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自己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要有一颗真诚、透明的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

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有许多迷惘和困惑,却不愿意与他人直接表达,喜欢上网聊天、发信息邮件或者写日记来表露。

所以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等信息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事时能找到你。

我经常让学生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或者进行QQ聊天,把他们对教师、同学、家人,对班级管理、各科教学,对人生态度、社会现象的看法表达出来,倾诉心里的烦闷;把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告诉我,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的疑难。

我还保留着一个习惯:让学生每个学月写一篇“总结与反思”,或者是书信,汇报自己一个学月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些形式,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好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思想引导。

尊重学生 塑造灵魂

尊重学生 塑造灵魂

时候为 了引起别人 的注 意,他故意做一 些破 坏性的活动,这 次谈话 ,他看到 了 自己 曾经 的偏执的确有些错 。 课后我又找到 了离他座位 较近 的同学,让他们包容他 , 给 他改正的机会 ,更关键 的是给他 改正 的时间,我们不 能放

3 . 2尊重学生 的人格 ,多一些 宽容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 学生 宽容,不要在众多 学生面前挖苦学生 ,批 评他 们的错处。学 生也有 自尊 心,教 师充分地 尊重他们 ,尊重那 些在 生理上有缺陷和 “ 问题 ”学 生 ,放 下教师 的架 子,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给予学生成 长 的空间, 用一颗博大 的心胸来唤醒他们 的上进心 、自信 心、 自尊 心,帮助 他们 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 。 总之 ,渴望尊 重,渴望理解 ,渴望认 同,渴望赏识是每 个人深层 的精神 需要。尊重理念 下的教 育强调 的是接纳 、宽 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 一个 宽松 自由的成 长环境 ,尊重 、呵 护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为 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 ,一个不尊 重 别 人 的人 ,不 会 得 到 别 人 的尊 重 ,一 个 不 尊 重 别 人 的 人 永 远不会成为一个和 蔼的人 ,所 以,我们教育的 目标 应该是尊 重学生 ,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 自信
3尊重学生 的身 心发展规律 3 . 1尊重学生 的身心健 康
尊重是 阳光 ,能融化冰 雪;尊重 是春 雨,能滋润 万物 。 初中阶段 的学生步入 了 “ 青春期 ”,在这个时期 ,他们身体 发育迅速 ,他们的心理 既自信乐观 ,争强好胜 ,同时又敏感 脆 弱 ,冲 劲 。在这 个 阶 段 ,更 需 要 我 们 尊重 学 生 身 心发 展 的 规律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引领每个学生健康发展,走好 人生这重要 的一段路程 。 有些教师上课总爱 “ 拖堂 ”,造成 了学生 的极度反感 。 上课教师拖堂 2 - - - 3分 钟 , 下 节 课 的教 师 再 早 到 2 - - - 3 分钟 , 学生原来 l O 分 钟 的课 间被 剥夺 的所 剩 无 几 , 就造 成 了 师 生 关系的紧张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 紧绷 了 4 O分钟 的神经放松 一下,让他们蜷 了一节课 的身体伸展 下 ,让他们 能高兴地等待下一堂课的到来,这都有利 于学 生的身心健康 。

“明师”:新时代骨干老师的成长目标和策略

“明师”:新时代骨干老师的成长目标和策略

“明师”:新时代骨干老师的成长目标和策略发布时间:2021-06-08T11:59:56.10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下作者:冯义平[导读] 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写道:“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为了打造明师,董仲舒提出了许多要求,诸如:学以致用,博古通今,专心致志,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冯义平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写道:“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为了打造明师,董仲舒提出了许多要求,诸如:学以致用,博古通今,专心致志,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

因此,在当下,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骨干老师,应该关注到教师的“应然”状态——教师本来应当是怎样的?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明师?一、强化修炼,做明德之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之师”即指是弘扬美德的教师。

明师能能把自己当下的工作,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的教育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既要“明德”、更要“明明德”。

一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自觉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二要以身示范,树人先正已,做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楷模,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有理想信念的塑梦人。

二、善于学习,做明理之师在聆听一些优质课展示中深深体会到明师的课堂一定是巧妙精当的设计、新活凝炼的情境、旁证博引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言、游刃有余的掌控等。

讲之酣畅淋漓,听之心领神会。

因此,在今天,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特别是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学生沟通理解信任演讲稿(精选18篇)

学生沟通理解信任演讲稿(精选18篇)

学生沟通理解信任演讲稿(精选18篇)学生沟通理解信任篇1理解是什么,简言之,理解就是两个人两颗心的碰撞、融合。

从俞伯牙摔琴为知音,到现代社会人们所高呼的“理解万岁”,“理解”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因而,学会理解也就成了人类社会不衰的议题,成了我们迈向成熟的必修课。

那么,我们应怎样学会理解呢?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不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无法明白他人的想法,更别谈理解了。

比如对于著《史记》的司马迁,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他的角度,深刻体会他奋而著书,坚持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就无法理解他在遭受莫大耻辱后,仍顽强活下去的意志,我们就无法从中吸取更深层次的优秀的精神,而只是浮于表面,单纯的崇敬,于自身并不会有所提升,相信这种缺乏理解的崇敬也绝不会让司马迁感到慰藉。

其次,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行动,需要理解的人或许在生活上、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打击,或者陷入狼狈的困境,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换位思考,用语言去安慰受伤的心的话,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要知道,在苦难面前,语言的力量是贫乏卑微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才是对理解的诠释,这是学会理解的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庄子寓言《涸辙之鲋》就讽刺了那种只许下泛泛无际的诺言,却无丝毫行为的人。

的确,在问题面前,只有行动,才是最真实的,也只有行动才能将自己的理解送到他人的心中,给人以温暖、力量。

再者,我们应该学会适当沉默,当一个人来寻求你的理解的时候,他往往被强烈的情感牵制着,无法看清真象,如果你同他悲喜与共,那么你也会迷失方向,无法真正的理解、帮助所需要帮助的人。

因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尤其要克制住自己的情感,理解在大部分时候并不需要太多话语和行动,有时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足以概括理解的全部含义。

学会理解是一门艺术。

理解之道,在乎于心,只要你真正用心去理解,理解也会变得十分容易。

学会理解吧,让人与人相处得更加紧密、更加美好。

《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感悟心得

《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感悟心得

《怎样读懂学生一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感悟心得《怎样读懂学生一一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杨敏毅老师和她的同伴谢晓敏老师根据她们做过的心理咨询案例汇编而成。

全书共分四辑:学业困惑一一压力与缓解;成长烦恼一一冲突与沟通;亲子关系一一叛逆与包容;心理障碍一一恐惧与调适。

本书围绕这些学生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一共选取了48个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个个生命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在得到了理解和包容之后脱胎换骨的改变。

阅读这些案例的过程,也是教师读懂孩子的过程。

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案例的后面还附有作者的“聆听手记”,更能让教师了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其隐藏的意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枯燥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案例,融理论于其中,娓娓道来,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读书感悟读完这本书,我不时感慨“读懂学生”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的却是无尽的智慧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时时有教育,处处有教育,事事有教育,当我们读懂学生时,教育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一句鼓励的话会化作春风吹走孩子深藏于心的困扰,一道温暖的目光能够让孩子在迷茫中坚定信念不断前行,一个会心的拥抱能够让孩子平复焦躁的心情……只要用爱心去陪伴,用耐心去倾听,用真心去关爱,我们定能读懂学生真正的需要。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做一个懂学生的老师,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一、以心育心倾听学生读懂学生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去听,如果只是调动耳朵去听,那很难达到听的效果和预期目的。

要做到“有效倾听”,除了耳朵,还要有眼睛,用身体,用心去听。

倾听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也是我一直坚持在探究和实践的。

作为心理教师更需要耐心倾听,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每一次有孩子或家长来找我咨询辅导时,我都会先倾听,听孩子讲他的故事,听孩子内心的烦恼、痛处、困惑。

其实,有时候我们可能都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就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和支持。

爱的教育——尊重和信任学生案例与分析

爱的教育——尊重和信任学生案例与分析
关爱学生,就是心里要装着学生,时 刻关注学生心理、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 困难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行动上 接近学生,在情感上取得学生的信任。思 想教育上做到尊重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 自尊心。不辱骂学生,不体罚学生,晓之以 情,细心、不懈地陪伴学生改正错误。只有 这样我们班主任教育管理才能达到目的, 才能成功。
在校经常被老师告状,所以父亲对他并没 次行为。他先是很意外,更多的是高兴,欣
好气。经常打骂他。他也经常跟父亲哭闹。 然接受了我的提议。经过这次事情后。小
久而久之,造成他脾气粗暴,歇斯底里的 A 从心底认可了我,觉得我是一个值得他
性格。但他父亲说他就是喜欢看书。
信任的人。
再次从几个同学口中了解到:他是一个顽
一下:小 A 就是一个顽恶不化的孩子。
这个约定去做。虽然这是无奈之举,但是
过程:
任课老师纷纷反应,小 A 有点变了。干扰
针对上述表现,我天天找他谈话,有 课堂纪律的情况变少了,有时在语文课上
时也免不了严厉地批评他,可是每每这个 的发言还会让我和同学刮目相看呢!
时刻,他就开始争辩,说自己没错,只是有
只要双方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原来
16 教师教育 JIAOSHIJIAOYU
爱的教育— ——尊重和信任学生案例与分析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何德英
摘要:尊重和信任是教育的秘诀,本 文通过一个教育成功的案例,分析总结出 尊重信任学生需做到三点:一、用真诚获 取学生的信任。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 点。三、以信任和耐心期待他们转化。爱是 一种尊重,爱是一种信任。
的是,这个孩子比较喜欢看书。我抓住他
这个爱好和他达成协议,我特许他,如果
上课信口开河,故意捣乱,拿空旷泉水瓶 实在听不下去,可以看看书,不要影响其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

作者: 马尚明[1]
作者机构: [1]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甘肃武威733399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188-18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陶行知;“4块糖果”的故事;问题学生;转化;“爱满天下”;教育模式;“尊重—理解—肯定—惩戒”
摘要:该文主要以探究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总结出一种以陶行知教学中著名的“4块糖果的故事”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为启发而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模式:“尊重—理解—肯定—惩戒”。

通过这种方式力求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理解、肯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懂得自爱,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从而成长为一名不再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的阳光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理解、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二街小学杨希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生的惑是什么?学生比你清楚。

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是营造课堂气氛的源泉。

让自己融合在学生中去,才能让学生敢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互间才能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教学,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学生对学习那一门课就有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对学生要多鼓励,少埋怨;多指导,少责备;这样,学生都会喜欢老师,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诸多的关爱学生形式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

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

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

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

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一个堪为师范的人。

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从全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得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突出品质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的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

因此,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就必须尊重学生。

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才能换取学生的信赖。

少年儿童一般都具有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理解的心理需求。

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小大人”,在他们眼里,大人做的事情都想做,都能做,独立性、自主性逐步在加强。

他们思维灵敏,思想活跃,上进心切,自尊心强。

老师们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只有信任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脉搏。

一、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滥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学生的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尊重学生还要对学生有爱心。

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

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应事事注意,时时留心,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给予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宽容。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宽容,
豁达,教师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赋,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同情心去唤醒儿童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当然,尊重、信任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

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一分严格之水,再掺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酿成教育的甘露。

二、理解学生。

1、走近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要理解学生,必须先接近学生,深入学生,平时注意和学生进行双向式的交谈,并专心倾听,从学生的言谈中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我更是经常接触,平时有意识地摸摸他们的头,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

课余跟他们玩一玩、聊一聊,多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

从交谈、交往中,发现学生的某些真实心理,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老师和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每逢学生出现认识、行为上的偏差,教师如果与学生置换一下角色,就会发现,学生产生某种想法、做某件事是情有可原的;要是自己碰到这类事,也难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或做法。

这样,教师处理问题时,就学会宽容,就会为学生着想,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

3、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以必要的帮助。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达到在原有的起点上有所提高。

当然,
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更要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具体的指导帮助。

三、信任学生。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是激发他们上进的精神力量。

特别是过去表现欠佳而屡遭批评的学生,教师的信任,更是激励他们自觉克服缺点、争取进步的最佳措施。

我在教育教学中,无论学生有何过失,均能不计前嫌报以信任,相信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人人都能学好。

如,我班有位学生叫邵聪王,调皮好动,喜欢搞“恶作剧”,同学们对他意见很大。

但他有个优点——热爱劳动,不怕苦和累。

于是我安排他担任劳动委员。

他劲头十足,包干区的卫生在他的负责下,经常受到校检查组的表扬。

老师的信任和表扬,同学的好评,激励了他改正缺点的勇气,使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总之,教师要时刻对学生充满信任和鼓励,通过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种鼓励的安慰,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更有可能。

教学之余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常怪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不会自主管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通过近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真正感到自己应怎样做。

魏老师用爱心教育着学生,真正唤起了人性的真、善、美。

他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心灵点燃了不灭的明灯,只要他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都会心甘情愿地努力去做,学生在这样一位老师的启蒙教育下,充分体验到了“管理者”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都真正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