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华医网继续教育《中医学四部经典概说》习题答案
华医网继续教育《中医学四部经典概说》习题答案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1、《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学之宗”,不属于评价《内经》三个“第一”的是()A、《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法方药巨作B、《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C、《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D、《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2、关于《温病条辩》涉及的三焦辨证说法错误的是()A、上焦指的是心、肺病变B、中焦指的是脾、胃、大肠病变C、下焦指的是肝、肾病变D、中焦指的是肝、肾病变3、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众说纷纭,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其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B、该著作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C、该书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基础D、该书作者是轩辕黄帝,故称《黄帝内经》4、下列关于《伤寒论》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辩证B、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C、运用望、闻、问、切基本治法D、共创制了113个基本的方剂5、下列作者和著作搭配错误的是()A、《伤寒论》张仲景B、《金匮要略》张仲景C、《黄帝内经》轩辕黄帝D、《温病条辩》吴瑭二、医家之宗——《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说法错误的是()A、阴阳表示对立属性的名称,即为“阴”和“阳”B、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C、太少阴阳模式,多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D、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2、以下未涉及到《黄帝内经》沿革的是()A、“医经七家”B、张仲景C、唐代王冰D、李时珍3、关于《黄帝内经》中切诊的说法错误的是()A、切脉分为三部九侯法、寸口诊脉法和人迎寸口合诊法B、人迎寸口合诊法是应用最普遍的C、切诊涉及到切脉、诊齿肤、按局部等多种方法D、脉相包括浮、沉、迟、数、滑等二十余种4、以下关于《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错误的是()A、南朝齐梁·全元起《素问》B、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C、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D、明·吴崑《素问》,俗称《素问吴注》5、《黄帝内经》中涉及到养生的内容,关于其说法错误的是()A、养生,又称摄生B、养生一词在先秦时已存在C、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要全面的摄养形和神D、养生倡导“治已病”三、众方之祖——《伤寒论》1、《伤寒论》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伤寒论》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著称B、施治在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立方,因方选药严格的过程C、药物涉及到多种剂型,但仅包括内服制剂D、《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2、关于《伤寒论》的介绍以下错误的是()A、《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医学著作B、以论文汇编的形式进行辩治C、辩证灵活、治法多变D、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圣书”3、以下关于《伤寒论》中六经病名的病位错误的是()A、太阳病的阶段是外感病初期病位在营卫B、阳明病的阶段是外感热盛期病位在胃肠C、少阳病的阶段是外感亚热期病位是胆胃D、太阴病的阶段属于阳虚轻症病位在心肾4、《伤寒杂病论》未流传原因不包括()A、书籍为竹简,传抄困难B、成书的年代封建割据、内战频繁C、皇家占为己有D、难逃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5、以下不属于目前《伤寒论》通行的版本的是()A、东汉张仲景编纂的原著《伤寒论》B、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复刻的治平本,简称赵本C、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他复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汪本D、《金贵玉函经》,据载是经过王叔和纂赐四、杂病专著——《金匮要略》1、以下对呕吐、哕和下利三个病症说法错误的是()A、哕,即呃逆B、呕吐、哕、下利均由胃肠功能失调所致C、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D、痢疾仅有泄泻2、关于《金匮要略》中探讨的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三种疾病症状说法错误的是()A、百合病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B、三种症状病原相同,症状相似C、狐惑病是以目赤、咽喉、口疾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D、阴阳毒是以发斑、咽痛为特征的,感染异毒引起的病变3、关于《金匮要略》中探讨的肺萎、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症的说法错误的是()A、肺萎是指肺叶的萎弱无用,其表现是以咳嗽涎沫为主的病症B、肺痈是肺生痈脓,表现为咳嗽,胸痛,吐浓痰且腥臭C、咳嗽上气以咳嗽不利,气逆于上,咳喘上气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D、三个病症病源在肺部,但不能相互影响4、下列对《金匮要略》的概述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前22篇内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并无方剂B、《金匮要略》共二十五篇C、首篇为总论具有纲领意义D、剂型上有丸、散、汤、酒等内服药剂5、以下不属于《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及贡献的是()A、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B、医方之经C、方书之祖D、医方之祖五、温病诊治——《温病条辨》1、以下不属于《温病条辨》中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的是()A、三焦的湿热病其治疗都是以清泄气热,养阴生津为原则B、在上焦以清宣肺气、化湿泄浊为方法C、在中焦以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为方法D、在下焦以淡渗利湿为方法2、关于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焦指心肺病变B、中焦指脾、胃和小肠病变C、下焦指肝、肾病变D、将温病按照侵袭人体部位不同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3、《温病条辨》中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卫、气、营、血标明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的层次B、用卫、气、营、血划分病变的浅深轻重四个不同的阶段C、气分证标志着消耗血中的津液,或耗血动血,病非常危重D、卫分证时标志着邪气在表,邪较浅,病较轻4、《温病条辩》中涉及到三焦病的治则不正确的说法是()A、病在上焦,治疗要用轻宣的药物B、病在中焦,治疗要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C、病在下焦,治疗用潜镇的药物吸虚风D、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重不沉5、关于《温病条辨》温热病中中焦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A、阳明气分热盛—清法B、阳明腑实,有形热结—下法C、下法可选用竹叶石膏汤、黄连黄芩汤、栀子柏皮汤等D、阳明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热邪仍存应善后治疗。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著作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 > . > . > .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以及>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一)>1. >概述>简称>,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中提炼发展而成.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共包括>九卷和>九卷.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因此称>为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2. >内容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_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③诊法学说:>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_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总之,>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3. >的三个〝第一〞①>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开始的,所以说>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②>是第一部养生宝典.>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③>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在 7_ 多年前,欧洲出现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的医学作用.(二) >1. >概述>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_ 年至 2_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_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偏重于理论不同,>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2. >内容作者张仲景运用>.>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开始的.>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在>中,共创制了 _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由此可见,>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三)>1. >概述>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_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分成>和>两部分.>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2. >内容>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值得一提的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张仲景以病分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篇二: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_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简.便.廉.效):单方5_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孙思邈):载方75_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载方68_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 ;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 ;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载方6_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2)治法分类方剂>(张景岳)>(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证: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表证: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证的证候.里证: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实证: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虚证: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汗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表证.风湿痹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吐法;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2.使用条件:病位居上.内蓄实邪.病势急暴体质壮实(体虚气若.孕妇.小儿慎用)3.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下法 1.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古代:有形积滞.无形热邪(釜底抽薪).肠痈;现代:各种中毒症.腹部术后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法 1.含义:狭义:和解----少阳证;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不和,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与分类:邪犯少阳:和解少阳;肝脾不和:调和肝脾;肠寒胃热:调和肠胃.注:少阳证:>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热一证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阳证与阴证辨别的关键.〝三阳〞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类型.症状:寒热往来.口干.咽干.目眩.胸肋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等,为半表半里之证.温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症: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清法 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 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消法 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补法 1.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1)虚证.(2)正虚感邪.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七方说:>:〝大.小.缓.急.奇.偶.复〞按病证分类:首见于>后有 >>>>> >按主方分类:为明代·施沛>首创.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十剂:唐·陈藏器>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配伍的作用 1. 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2. 产生协同作用.3.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4. 扩大治疗范围.5.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以法统方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势,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解表剂: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2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3适应病证: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4使用注意:(1)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2)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温服.药后避风寒.保暖.取微汗.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尽剂. (3)禁食生冷.油腻之品(4)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辛温解表剂:风寒表征麻黄汤Ⅰ类>-----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流涕.喷嚏等. 4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杏相使,加强宣肺平喘之效.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病机分析主治症状桂枝汤Ⅰ类>----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 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3症状: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或身痛.流涕.喷嚏等.4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九味羌活汤Ⅰ类张元素方,录自元·王好古>----1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2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4配伍特点:(1)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2)分经论治——〝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故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动态观念,个体化用药.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6临床应用:?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小青龙汤Ⅰ类>——1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2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证.(表寒内饮证).篇三:中医方剂学内容: 1.麻黄汤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7.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 9.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 _.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 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 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 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 缓下热结此方饶. _.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 肠痈初起腹痛康, 二.温下 _.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 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 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 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泄热又行气, 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 _.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 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 悬饮水肿实证宜. 第三章和解剂一. 和解少阳 _.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_.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_.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 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 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 _.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 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 肝郁脾滞力能堪. _.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三.调和肠胃 _.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第四章清热剂一.清气分热 _.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二.清营凉血 _.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更护阴. 23.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 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入血分服之安, 蓄血伤络吐衄斑. 三.清热解毒 24.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 三焦火盛是主因, 烦狂火热兼谵妄, 吐衄发斑皆可平.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 柑桔蓝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 大头瘟毒服之痊. 25.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 归芍乳没陈皂甲, 防芷贝粉甘酒煎, 阳证痈疡内消法.四.清脏腑热 26.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 草梢煎加竹叶尝, 清心利水又养阴, 心经火热移小肠. 27.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 木通泽泻车柴草, 当归生地益阴血, 肝胆实火湿热消. 29.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 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 能消牙痛与牙宣. 30.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 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 协热下利喘汗除. 31.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 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 里急便脓自然康. 32.白头翁汤白头翁治热毒痢, 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 赤多白少脓血医. 五.清虚热 33.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 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第五章祛暑剂 34.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 翠衣荷连知竹尝.第六章温里剂一.温中祛寒35.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 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 丸汤两用腹中暖. 36.小建中。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而中医四大经典则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中的四大支柱。
本文将分别介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四本经典的特点与重要性。
《黄帝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系列经典中的首部医学著作。
该书由《内经》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总共分为八十篇。
《内经》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经络与疾病等基础理论。
《灵枢》则集中阐述了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以其精辟的理论观点,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是中医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全称《难经奇病论》,是中医学中病症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
《难经》主要涉及了《黄帝内经》中未提及的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症讨论。
该书通过对于病情的详尽述说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同时,《难经》中丰富的临床案例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约三千种草药,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按植物种类、功能、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
其中详细描述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应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师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中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被视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针灸、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医诊疗经验,并提出了疾病的分类、病机的分析以及相应治疗方案。
该书凭借其集大成之作的特点,对于中医临床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藏象”等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强调了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二、《难经》《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一般认为成书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医学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在脏腑经络、疾病诊断、针灸推拿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寸口脉”、“独取寸口”等诊断方法,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
同时,《难经》强调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将疾病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收录了大量方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演示教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灵枢经》。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重要影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书中强调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2. 《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专门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书籍。
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机、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温病(外感病)的分类与治疗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3. 《金匮要略》:这本书是张仲景创作的另一部重要医书,主要涉及了各种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方剂治疗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灵枢经》:这是中医学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共分为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的构造、脏腑、经络等重要内容。
《灵枢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并以骨节、筋脉、络脉等为基础,探讨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这些经典是对中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些经典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指导,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自学四大名著读完可考中医师承
中医自学四大名著读完可考中医师承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宝贵医学遗产,其渊源悠久、理论精深,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推崇。
作为中医学习的基础,读完中医四大名著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医的原著文献,更可为考取中医师承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大名著以及自学这些名著的方法和意义。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医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
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病证辨析和治疗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黄帝内经》,可以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和诊断治疗原则。
自学《黄帝内经》的方法包括:首先准备一本正宗的《黄帝内经》的书籍,可以选择现代注释版;其次,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按部就班地读完全书;同时结合重要章节,做好读书笔记和总结;最后,理解其中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讲座、研讨会或者与师承交流来深化学习。
二、《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晋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医经典。
全书以疫病伤寒为主线,记载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自学《伤寒论》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学到临床运用的实用经验。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包括:首先需了解《伤寒论》的背景和作者的医学观点;其次阅读全书,重点关注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理解其中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另外,通过实际病例和医案的学习,加深对疾病模式辨证和治疗方案的理解;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并结合师承的指导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晋时期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著名医学经典,主要记载了中医的内科疾病和治疗方法。
全书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对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可以进一步扩充对内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医学水平。
自学《金匮要略》的方法与自学其他名著类似:首先理解全书的背景和作者的医学观点;其次系统阅读全书,重点关注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相应的辨证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学习和思考,加深对临床应用的理解;最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并通过与同行和师承的交流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识。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实用版】目录1.中医四大经典的概念与意义2.四大经典的具体内容3.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与学术价值4.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5.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部著作,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石,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防治等。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它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临床医学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他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大量的药物,为中医的药物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深厚,学术价值巨大,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深奥,背诵全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背诵。
其次,要分段背诵。
四大经典的篇幅较长,如果一次性背诵,很容易造成记忆疲劳,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段,一段一段地进行背诵。
再次,要反复背诵。
记忆需要反复巩固,只有反复背诵,才能使知识深入骨髓。
四大经典在中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doc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doc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医学乃至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涉及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如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中药与针灸等。
通过对人体疾病及其治疗的深入探究,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医学范畴。
《难经》是一个以疾病为主,讲述病证治法的经典。
它着重于讨论治疗难病、疑难病的方法和药方,并深入探讨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一次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伤寒,探讨了它的病因、病机、病理及其治疗方法。
它不仅总结了临床经验,还提出了很多治疗原则,如辨证论治、由浅入深、标本兼治等。
《金匮要略》是一本以方剂为主,讲述病证治法的经典。
它系统总结了以前各种药物和方剂的疗效,是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学习这些经典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方剂和临床实践,掌握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同时,这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四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这四部经典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人体的构造、生理、病因等方面,《灵枢》则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黄帝内经》对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难经》《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它由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记录了医疗实践中的难题和解决方法。
《难经》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它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临床中最常用的参考书之一。
它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论》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还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重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经典著作,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它主要记录了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包括诊断、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金匮要略》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辨证论治”的观念,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由医学家扁鹊所著,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灵枢》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有着重要的贡献,它系统地总结了经络的走向和作用,阐述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感悟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为什么必学“四大经典”开始想把题目定成为什么学习“经典”,后来发现现代对“经典”的定义比以前宽泛了许多,现代认可的经典著作越来越多。
就算是写成“四大经典”,还是要声明:我所谓的“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本经典,不包括除此之外的任何一本医学书籍。
有关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经典”讲的是什么。
这里,我先举佛道儒三教经典的例子:三教“经典”,是对生命的本质有了透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让自己的生命通透智慧的人——也就是圣人对自己对生命认知和修炼的规律的表述。
此“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创作发明的。
这在孔子说就是“述而不作”。
三教的圣人都是“述而不作”的。
“述而不作”,就是“讲述(规律)而不自己创作(规律)”(如果“作而不述”就会歧见纷呈)。
比如,佛经开篇经常会有“如是我闻”的说法,可以说是“我曾听到(佛)这样讲述”,以说明此经文是佛讲述的。
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通过学习佛讲述的方法,也就是佛法,“我”认真修行,得到了佛一样的果味,见到了“自性佛”,于是“我听闻(我的自性佛)这样讲述”。
孔子要恢复“周礼”,并不是尊古守旧,而是在当时来看,最符合人性的是周礼。
如果非要复古,为什么不复更古一点的“夏礼”、“商礼”呢?为什么不复尧舜之礼呢?为什么不复茹毛饮血时代的“礼”呢?总之一句话,三教经典,阐述的是客观存在的人自身的规律,以及根据自身规律而创立的符合规律的修炼方法。
任何人学习三教经典,严格按照经典论述的方法去做,也可以得到三教圣人的果味。
中医的四大经典,也是如此。
中医圣人也是用了类似修习三教的方法(主要是反观向内,而不是研究外界),体悟到人体正气和邪气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用针、灸、中药等,调动人体自身存在的客观功能,达到驱邪扶正,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病患身体的功能降到一个不能调动的极限,也就是死症,中医亦回天乏术。
选读中医四部经典一点体会
选读中医四部经典一点体会中医四部经典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这些著作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反映了古代中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经典中,我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下面是我对中医四部经典的体会。
首先,《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阅读《黄帝内经》,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中,对于“阴阳”和“五行”等理论的阐述,使我对于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这让我对中医师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询问来判断病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方法。
阅读《伤寒杂病论》,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辩证思维。
在中医学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或气血不畅造成的,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
张仲景通过对于病因、病机和证候的详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的来说,中医四部经典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深入理解中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进修意义【1 】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起首,《伤寒杂病论》包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轻易之中医名典,初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进修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不免难免牵强.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令媛方》包含《备急令媛要方》和《令媛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令媛方》.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另有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令媛》一部,而内容各别又互为填补的体系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相符传统的思维逻辑.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当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罢了.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轨则.摄生及针灸等范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本;而《难经》丰硕和施展.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剖解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点着中医的临症和成长,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本理论.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法反差,更不相符逻辑!假如说后世的中医基本就没有效到《难经》常识尚可说得曩昔,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旁征博引的重要资本之一,这怎么说明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恰是中医最早时代的最佳药学专著,恰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全的体系,假如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熟悉方法:指点后世中医临症和成长的理论根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以前的四部经典恰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经由千年的成长,到了清吴鞠通氏作《温病条辨》,掀起新的中医理论大潮,转变了大批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丰硕并朋分了古中医理论(主如果伤寒派).先不要说《温病条辨》算不算古中医经典,即便算,也是第五大经典,而没有替代《难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份量和地位.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进修意义为医者,当对病患一视同仁,谨记德在先,技在后;请求身手长进应勤求古训,温故知新,待到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之时,恰是医术大成之日.出于对中医的酷爱.寻求.信心和情感,天然培养了我们对中医药事业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任务,中医兴亡,匹夫有责.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贯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分析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威望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阐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现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是我辈中医同仁们必需要熟读烂记,居心进修控制的中医基本常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离从阴阳五行.天人响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联合当时哲学和天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体系的理论归纳综合和熟悉.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点意义.《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离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段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刻的解.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成长起了积极的推进感化.因其阐述了《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反复的现实是中药347种(个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常识,分离用四气(起落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纳综合药物的机能和感化,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子的有关配伍办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办法和经验也作了归纳综合性的描写,虽个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本.《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续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联合本身长期的医疗实践,准确控制和灵巧应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轨则,创立了很多珍贵的诊治办法,总结成长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巨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因为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管是基本理论照样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故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奇特的诊疗办法.这些都为今后中医的成长,供给了优越的前提.《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一般以为,它不是一个时代.或某一小我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端,一向到秦.汉几百年间,由很多医书汇集,不竭补充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医学教育网收集整顿.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因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尔后能入说”的缘故.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个中之一.《内经》分散反应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奇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成长起了奠定和导向感化.历代医家的著作,有很多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汗青上各类医学派别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起源于《内经》.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单在汗青上一向是中医教授教养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级中病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今天中医界禀承的一套基本理论,重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成长而成.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讨课题,如性命科学,气功道理,经络本质,医学心理学.气候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渊博精湛的阐述中获得新的发明或有益的启发.《内经》包含《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异常普遍,慢慢形成了中医奇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入渗出.贯串到中医范畴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心理.病理现象和指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不雅察和古代剖解学常识的基本上,评论辩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心理功效.病理变更及其经由过程经络沟通的互相接洽.互相制约的关系.论病学说:包含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论,《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成干”.病因,讲到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致病等.病机分析也很具体,特殊是提出的“病机19条”,至今对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指点意义.关于疾病传变,《内经》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归纳,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发.据初步统计,全书还有侧重地对20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作了具体的阐述,为后世的临床各科成长奠定了基本.诊法学说:《内经》诊法的重要内容为望.闻.问.切,尤详于脉诊,并且强调“四诊”合参,为中医诊法的渊薮.治则治法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剂阴阳等一整套治疗原则.还总结了很多治疗办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殊是针灸的很多手段,至今还在应用.命运运限学说:重要内容包含在《素问》7篇大论内,侧重商量天然界气候的常变对人体心理.病理影响的变更纪律,并试图按照这些纪律指点人们趋利避害.防病治病.摄生学说:在“天人响应,形神合一”等整体不雅念的指点下,《内经》提出了调和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澹泊虚无.精力内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寿的摄生办法,个中防重于治的思惟尤为宝贵.综上所述,可以略见《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感化.跟着多种译本的问世,它已越来越被世界列国所看重.《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如今多半学者以为,它的成书年月,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由较长时光不竭地修正.填补而成.全书以设难答疑的情势,说明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难经》不单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施展至理,分析疑义,垂范后学,并且有很多独到的看法.如开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向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点;体系地阐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效,填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缺少;提出了与《内经》不合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以,《四库全书提纲》称之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至今仍被奉为中医重要的古典医籍.。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教学文案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中医小知识:学好中医的基石——四大经典
中医小知识:学好中医的基石——四大经典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可能经常会听到老师提到要学好中医,必须熟读四大经典。
一些老中医为了提高当今中医临床的效果,也反复呼吁要临床医生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四大经典涉及中医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药学基础,学好四大经典,可以说就基本掌握了中医学的精髓,就可以处方用药了。
那么四大经典指的是哪四本书呢?四大经典主要指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四部古代医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大概写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书中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有关医学问题的对话,但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为主。
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在《黄帝内经》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机、诊法、治疗与预防等问题,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
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整体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
有些具体内容,如血液循环的认识、医疗气象学、人体解剖学等,可以说是大大超过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该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临床经验与医疗成就,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伤寒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伤寒论》是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所写,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它与《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两大部分。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分为两部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被整理为《伤寒论》,内科杂病内容被整理为《金匮要略》。
《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辨证施治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
《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内经》,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
《内经》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
2. 《黄帝内经》内容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
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
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
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200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诊法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20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
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
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
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总之,《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3. 《黄帝内经》的三个“第一”①《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说《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
③《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
在 700 多年前,欧洲出现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内经》的医学作用。
(二)《伤寒论》1. 《伤寒论》概述《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
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
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
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
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
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伤寒论》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
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
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
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
《伤寒论》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
在《伤寒论》中,共创制了 11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
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
(三)《金匮要略》1. 《金匮要略》概述《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05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
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
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金匮要略》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
2. 《金匮要略》内容《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金匮要略》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
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
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
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
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
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
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
值得一提的是,《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伤寒论》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
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金匮要略》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
张仲景以病分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原书各篇的篇名中出现“病、脉、症、治”几个字,它将病和症相结合,脉和症相结合,辨证和施治紧密结合。
病症结合是在明确病因诊断的基础上将脏腑病症作为杂病病症的核心,提出了脏腑经络病机及四症大纲进行病和症相结合的诊疗的方法。
病脉结合指的是,原书认为脉象可以反映脏腑和经脉的变化,及疾病的吉凶顺逆,因此据脉论是原书的一个特色,据脉论主要体现在根据脉象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
辨证和施治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和脉因证治为一体的杂病诊疗思路,在杂病防治方面本书根据天人相应以及根据人体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防传遍”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观念。
另一方面,本书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一般原则创制了经方 205 首,其中处方配伍是非常严谨的,用药精当、药材灵活、功效卓著,并且其所载的方剂治疗范围非常广,按照方剂学的分类,包括解表剂、催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温里回阳剂、清热泻火剂、消痰化积剂、补益剂、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去湿剂、润燥剂、祛痰剂、疮痈剂等,由此可见,方剂的归类已初具规模并且内容丰富,原书在方剂的使用中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