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

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位列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但要不是查资料,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影响至巨。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此外,川大还主编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辞书《汉语大字典》与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推出了中国最大的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也许旁人会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标志性文化工程怎么可能由居于华西高原大山缝隙之中的川大来完成呢?实际上想想道理也简单,正因为地处内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要趋西崇新,川大相比东部不占优势,但守旧倒还是容易,并且“旧”的力量在川大一直顽强,虽然这里也出现了很多新派人物,如“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吴虞等,但川大文史一脉素有“ “国粹堡垒”之目。抗战时期川大中文系还被称为“古国”,“一个精粹的最后的儒生阵容”!媒体报道川大“向重中文,尤偏经典,考试例皆文言,绝少语体,苟作文试以白话,遇夙彦硕儒,则难免弃置”。因重庆成为陪都,大量的名教授入川,作为西南最高学府的国立川大自然成为大师荟萃之地,而像叶圣陶这么著名的现代作家,到川大来居然没有让他在校本部教书,而是在成人夜大教书。川大之“旧”可见一斑。在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年代,旧学是保守落后的象征,常为人诟病。势易时移,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化复兴,旧学被尊为国学,又成显学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实际上,川大的整个历史中充满了“中”“外”、“东”“西”、“新”“旧”的巨大矛盾张力,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或许可以说是同类大学中张力最大者。川大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的,而张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影响中国。较严格意义上的川大从1896光绪皇帝敕令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发端,也颇具有象征意味。川大历史上的“中”固然为本,而“西”与“外”实际上也并不少。高等学堂时期的外籍教师占的比重就非常之大,外语系也曾有朱光潜、周汝昌、卞之琳、罗念生……这些灿烂星光,曾任韩国临时政府副主席,现代韩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金尤史还做过外文系主任,只是今天的川大师生多不知道这些了。以《中西比较诗学》开局,川大比较文学在全国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实际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与川大交织了近百年的“华西”因是西人所创更凸现了这种“中西”张力。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基督教会组织创立的西式华西协和大学似乎就是为了诠释中国现代化中的“中西”分合关系而立的。林则,这位加拿大人1917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开创了中国现代牙医学,当年被华西的人体解剖吓坏了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成都市民现在坚持认为

华西医院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并倍感自豪。这中间的文化变迁让人感叹。而川大皮革学科能被称为亚洲第一,其带头人当选为国际皮革化学家和工艺师协会联合会主席,追根溯源,学科的发展与西人也不无关系。

说来川大历史悠久,但漫步川大,是找不到多少真正的早期历史地标的。那些早年的历史碎片,散落已久。以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翁石室为基础创办于1704年的锦江书院是川大源头之一,但其旧址现为石室中学所有。川大“国立”时代安身多年的“皇城”在抗战时期与四川省政府交换了,文革中被拆毁,建成了毛泽东思想万岁馆,今天来来往往的外地人还喜欢在天府广场和那毛主席的巨像合影。望江校区是川大由“皇城”迁往望江楼一带后形成的,那些中式老楼奠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也还有些味道。化学馆周围成群的巨大银杏每年在秋季的蓝天下发出金色的流光,感动了几代川大人。行政楼为梁思成设计,解放初落成,其风姿倒是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恢宏大度,有真正的“大学”气象,据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看见这栋楼而爱上川大的。华西坝上的近代建筑群小巧精致,更有鲜明的西方元素,承载了成都人对现代化进程中若干文化悖论的深切感喟,钟楼荷塘更是当年流寓于此的外国人、外地人不灭的记忆。川大新校区唯一标志着与川大历史相联系的是仿旧的“国立四川大学”校门,那原本为成都故宫“皇城”的大门,后面有皇城的主体建筑“明远楼”,暗含了诸葛亮那句著名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名对川大人当是一种深切的训导。今天,“明远”二字成了新校区所建之湖的名字,历史的深意也还隐约闪现在潋滟的湖光之中。

而真正与川大始终相契的地理因素应该是杜甫反复吟咏过的“锦江”吧。锦江书院“稽古在平生,可信锦囊无俗物;论文或不愧,试看江水有源头”之联至今仍可为川大人的座右铭。而今川大之“望江校区”望的就是锦江,华西校区所傍也为锦江。可以说,将川大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完全连接起来的就是锦江。而那江边的望江楼正是川大的标志。

民国时期,《新新新闻》报道:“蓉垣名胜之一的望江楼,市府自动迁让,划作川大教授们的宿所,教授先生们得了这样良好的宿舍更安定的去进行其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此,名人胜地,相得益彰”。

当年,“在望江楼附近的平原上,作为川大的新校舍,是非常够格的,她具有乡野的风况,她具有都市的优势”,“新春的时节里,一排排的树木,一厢厢的花草,发出新鲜的嫩芽,夹着平坦广阔的道路,纵横罗列,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在这优秀的景色里,会使你精神愉快,会使你心灵和怡,会使你在安详中兴奋起来。”“人谓川大为最安静之读书环境,实非过甚其词”。几十年过去,川大望江校区所在早就不是当年的郊外了,而是极尽繁华的中

心地带,而学校当然是闹中取静的最佳去处。

民国时期的媒体描述川大“面临锦江,地近名胜,望江楼为蓉城第一郊外公园,春夏之间,游人如织;白帆归鸦,水天一色,是以薛涛香井、工部草堂、吟诗楼诸胜地,每值餐余课后,但见三五成群之川大儿女游览此间,饱餮自然秀色”,研究生“分住数理馆、化学馆之最高小楼中,平时则深居简出,伏案钻研,偶尔散步郊野,则文风潇洒,别具格调”……,徜徉在竹林绿荫之中,浸染着诗人薛涛的文采,其风雅令人神往。

有了望江楼,川大便是有意境、有意味的大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川大人在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被北大钱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钱理群认为: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经史双绝、旁通佛老的蒙文通早已音容不在,当年的老先生们都快被川大后生忘记了,更别说钱穆、吴宓那些也曾经常在望江楼下品茗小坐的在川大任期不长的教授们。而望江楼边,“弦诵之声,荡漾锦城”,依然如故。

川即水也,水即道也。锦江作为川大的形象符号之一,水文化作为川大文化的内核,倒也天衣无缝。川大不仅仅实实在在地依西南名江大川之利而发展出全国一流的水利水电学科学科,“水”的精神也体现在川大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流水不腐,在于其能推陈出新。而吐故纳新本是道家的养生之术,也可谓川大历久弥新的法门。

在百多年的历史中,川大吸纳融合了不少大学的精华。众所周知的是世纪之交与成都科技大学(前身为四川大学工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为四川医学院)的合并。其实,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就是合并张澜当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张澜主张:国立大学现设成都,应即以成都二字冠于大学通名之上,正名为国立成都大学,较为适当。四川名词系代表省区,如大学系省立,冠此二字尚属合理……今以国立大学而加省区之名,殊嫌名实淆混。国立成都大学,即原来筹备已久之国立川大。而川大因名字被人误解实际由来已久,可见张校长之远见)、吴玉章曾当校长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而成。五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