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密集型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4例

密集型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4例
病 因是 肩胛 骨 背 面三 肌 附 着 处 因慢 性 劳 损 引 起 的无 菌 性 炎 症 和
2 治 疗 方 法
2 1 治 疗 组 . 2 1 1 密 集型 针 灸 ..
密集 型 针 灸 采 用 一 次性 无 菌针 灸 针 , 径 为 0 4 直 .5mm, 为 长 5 m。第 1天在 患 者 肩 关 节 前 方 寻 找 压 痛 点 , 压 痛 点 为 中 0m 以 心直刺 1 0根 一1 针 , 尖 直 达 骨 膜 , 与 针 之 间 的 间 距 为 5根 针 针 0 5c ~ m。针 刺 后 不 行 针 , 用 补 、 法 , . m 1c 不 泻 留针 3 i, 加 0rn 并 a T P照射 3 i 后拔 针。第 1 针刺后 在压痛 点处 注射 复方 D 0r n a 次 倍 他 米松 注射 液 , 可注 射 2个 一3个 痛 点 , 射 速 度 不 要 过 快 。 注 第 2天在 肩 关 节 后 方 肩胛 冈 上 肌 、 下 肌 处 寻 找 压 痛 点 再 行 密 冈
3 疗 效分析
3 1 疗 效 标 准 .
收 稿 日期 :00—0 2 21 2— 5 修 回 日期 :00— 3— 4 2 1 0 2 本 文编 辑 : 慧芳 张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 , 本病的头颈背肩臂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 障碍 , 属躯 干 上 部 软组 织损 害 的临床 表 现 。在 躯 干上 部 软 组 织 全 损 害 中肩胛 骨 背 面三 肌 附 着处 损 害性 疼 痛 所继 发 的 肌痉 挛 , 然 必
产 生 “ 关节 疼 痛 和 功 能 活 动 的 消失 ” 要 针 对 该 处 冈 下 肌 、 肩 只 大 圆肌和小圆肌等附着处的压痛点进行强刺激推拿或密集型银质 针 针 刺 , 全可 以快 速 地 解 除 “ 关 节 疼 痛 ” 并 恢 复 正 常 功 能 。 完 肩 , 根据这一理论笔者采用密集型针灸针刺法 , 把银质针改为特制的 较 粗 的 毫针 亦 可取 得 满 意 的效 果 。T P是 特定 电磁 波 照 射 治 疗 , D 可 以有 改善 局部 血液 循 环 , 进 炎 症 消散 , 促 消除 软组 织 炎 症 ; 低 降 神经兴奋性 、 镇痛、 解痉的作用。复方倍他米松 注射 液直接在痛

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概述】本病泛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含关节囊、滑液囊、肌肉、肌腱、腱鞘、韧带等)的无菌炎症或退行性改变而致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日趋受限的一种慢性病变。

中医称之谓“漏肩风”。

日本称“五十肩”、“冻结肩”等。

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较多于男性。

但近10年来发现本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倾向。

肩关节周围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肩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部外伤或慢性劳损,肩部活动减少,局部寒冷刺激及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劳损和气血不足,再加上风寒湿外邪的侵袭,血不养筋,筋脉拘急废用所致。

【临床表现】多为单侧发病,极少数患者双侧同时发病。

初期从肩部隐痛,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疼痛范围广泛,剧烈者呈刀割样,常可放射至臂部,昼轻夜重,夜间常可因睡眠体位不当而痛醒不能入睡。

白天常可因劳累、牵拉、碰撞、受寒等因素而肩痛加剧。

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全方位(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的,逐渐加重。

患者常可因肩痛和活动受限失去正常梳头、穿衣、系腰带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痛苦。

后期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关节僵硬、运动功能丧失,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最为明显。

在体征方面有“扛肩”现象(图123),在肩峰、喙突或肱二头肌长头等肩关节周围有明显压病。

【诊断和鉴别】1.诊断要点(1)中年以上患者,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呈缓慢性发展无其他原因者。

(2)经肩关节X光摄片排除骨关节病变即可明确诊断为本病。

2.鉴别诊断对年老体弱、进行性消瘦、精神萎顿、肩痛剧烈伴夜痛者,应高度警惕,怀疑肿瘤时,必须作进一步的肩关节和全身检查。

【治疗】1.治疗原则舒经通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2.常用穴位及部位肩髃、肩内陵、肩贞(此三穴亦称肩三穴).天宗、肩并、曲池、阿是穴等及肩部。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
维普资讯

中医中药 ・
20 06年 8 月第 3 第 8 卷 期
Wol el iet r dH ahDg s t
防风 、 白 、桂枝等 ,疗效显著 。取方 :玉屏风散 、牡砺 散。 术
临床 参考病症 :虚人感 冒,小儿 、老人尤其肥人 多汗者 ,自汗
连翘 、薏苡 、败酱草、皂 角刺等 ,补 益中气,托疮生肌 ,为
治疗疮疡之要 药。《 神农本草经》渭:黄 芪 “ 主痈疽,久败疮, 排脓 止痛 ,大风濑疾 ,五痔 ,鼠瘘 。 ”取方托里消毒散、透脓 散、四妙汤 。临床参考病症 :慢性溃疡 ,痈疽 。
35 活血 通 络 .
行则诸湿肿 满得 以消散 ,血 行则 能活血通 络,推陈 出新,瘀 滞得化 。所 谓 “ 正气存 内,邪不可 干 。”黄 芪为补气补 虚要
肩关 节崩 炎足 [ 】肩关节周 围软组织病 变而引起 的肩 i I 部疼痛和肩父 节活动障 ,简称 “ 肩剧炎 ”,足针灸科临床 的 常见病 、多发病 ,好发 中老年人 ,特别是 5 0岁 以 f的更为 : 多见 ,故又称为 “ 卜 ”。近年来 ,笔者对 5 五 肩 6例肩周炎患 者进行治疗,疗效颇 好,现 介绍如下 。
2 治 疗方患者 中男性 2 5例,女性 3 例 。发病 年龄 3 ~4 1 1 0岁
・9 4・
肩隅、肩贞、臂膈、曲池 、压痛 点。配穴:肩内廉痛加太渊 ; 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 ;肩前廉痛加合谷。以 卜 均取患侧穴位。
气血虚滞 ,络脉瘀阻所致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者,用炙
黄芪 2  ̄6 0 0克 ,配伍当归 、川 芎、桃仁、红花 、地尼等 ,补 I 气益 血,活血通络 。取方补 阳还伍汤 。临床参考病症 :中风后 遗症 ,偏瘫 ,痿证等 。 以 卜 均取前人 占方应用 于实 际临床 中的总 结,辨证施 治, 取效颇著 。随着医学的发展,住 临床治疗 中,中药制剂应用渐 多。黄芪注射 液亦 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 。更有研 究报道 ,黄芪注 射液在对流行性 m血热 、 尿病 、充血性心 力衰竭 、心机梗死 糖 及恶性肿瘤等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 , 均起到一定的作』 。诸多 { j 实验研究发现 ,黄芪含多糖 、硒等 ,能增强 网状 内皮系统的吞

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史 ;2 肩部疼 痛 及 活 动 痛 , 间加 重 , 放 射 到 手 , () 夜 可 但 感觉 无 异常 ;3 肩 关节 活 动尤 以上举 、 展 、 () 外 内外 旋 转受 限 ;4肩 周压 痛 , 别 是肱 二头 肌长 头腱 沟 。 () 特
13 治疗 方 法 温 针 灸 取 穴 : 髑 、 髂 、 贞 、 . 肩 肩 肩 肩 前、 阿是穴 加对 症取 穴 。操 作方 法 : 针 剌入腧 穴 得 将
2 2. 7
[ ] 陆文鹏 . 3 局部 经乳 晕加隆乳 13例报告[] 实用 美容 0 J.
整 形 外 科 杂 志 ,95 6 1 :9 19 ,( )2 .
[] 陆 文 鹏 , 春 华 .局部 浸 润麻 醉 在 隆乳 术 中 的应 用 4 杨 []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0 5" ( ) 12 J. 20 ,6 2 :0 . 1 [ ] 陈小伟 , 5 陈卫兵 . 肿胀 液在假 体隆乳 术 中的应用 体会
[ 考文 献 ] 参
[] 王炜 . 1 整形外 科学 [ . M] 杭州 : 浙江 科学技术 出版 社 ,
19 1 3 9 9. 1 5— 1 4 1 0.
[] 韦强 , 2 陈石海 , 国前 , . 殷 等 肿胀麻 醉 技术在 假 体隆乳 术 中的应 用[] J .中年整形外科杂志 ,(7 2 ( )2 1 2 ),3 3 :7 — X
收稿 日期 :0 8 5—3 20 —0 0
气后并 给 予适 当补 泻 手 法 而 留针 时 , 艾 条 一 段 长 用 约 2c 插 在 针 柄 上 , 燃 施 灸 。待 艾 绒 或 艾 条烧 m, 点
尽后 除去 灰烬 , 将针 取 出 。对 照 组取 穴 : 肩髑 、 肩髂 、 肩贞 、 肩前 、 阿是穴加对症取穴。操作方法 : 将针剌

肩周炎针灸治疗方法肩周炎针灸能治好吗

肩周炎针灸治疗方法肩周炎针灸能治好吗

肩周炎针灸治疗方法肩周炎针灸能治好吗一、中平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陈某,男,60岁,美国某市针灸专家,1989年1月来京就诊。

主诉:右肩关节疼痛3年,以酸痛、胀痛、放射痛为主,影响上举、外展、后伸等功能。

检查:肩峰、三角肌处压痛(+++),上举150°,外展45°。

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

取穴:左侧中平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或者足三里下1.5寸偏于腓侧)。

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毫针3寸一根,行直刺法,病人感到针感闪电式传至大脚趾,疼痛立即缓解,令其活动患肢,上举达170°,外展达70°,1991年8月随诊,功能正常,未见复发。

二、颈中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赵某,女,51岁,工人,1987年6月3日就诊。

3个月前不明原因右肩疼痛,活动受限,自贴伤湿止痛膏及内服中西药未效来诊。

查肩部无红肿,右上肢前屈小于30°,外展小于30°,后伸小于15°,内旋小于30°,肩贞、肩髃、天宗、肩前穴可明显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穿衣取物困难,生活不能自理,舌质淡,苔薄腻,脉细。

肩周炎,针刺右“颈中”穴1次,患者自述肩关节活动轻松,当即右上肢前屈上举大于150°,外展大于140°,后伸大于60°,内旋大于95°,后背上举能触到对侧后背及腋后线。

又针1次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肩周炎的食疗方1.白花蛇酒治疗制作原料:白花蛇1条,白酒500ml。

制作方法:将白花蛇浸入白酒内浸泡7天即成。

治疗方法:每次服1小杯,每日2次。

2.丹参酒治疗制作原料:丹参30g,白酒500ml。

制作方法:将丹参入白酒内浸泡7天即成。

治疗方法:每次服20ml,每日2次。

居家治疗肩周炎的妙招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退行性、炎症性病变而引起以肩部疼痛及功能受限为特点的病症。

肩周炎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夜间加重,活动受限,过度劳累和寒冷时加剧。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38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38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38例摘要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方法有很多,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8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该方法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穴位注射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慢性炎症及粘连引起的一种以疼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的疾病。

以40~60岁的年龄发病较多,故有“五十肩”之称,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以肩部放射性或弥漫性疼痛为特点,早期单侧肩部疼痛,偶见双侧受累。

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表现昼轻夜重,坐卧不安,肩关节外展和内旋等活动明显受限,局部按压出现广泛性疼痛,后期病变产生粘连,功能障碍随之加重,而疼痛程度减轻,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本病属中医学“漏肩风”和“肩凝症”“冻结肩”的范畴。

多因血虚不能荣筋,复感风寒湿邪,凝滞经络;或因过力劳伤,血瘀气滞所致。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38例肩周炎患者,疗效颇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①患者年龄一般>50岁,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②肩部有明显的压痛点,该压痛点常位于肩关节前方上方和后方,一般无放射痛的现象。

③患者做肩关节上举手抱头和后伸时,患侧肩部可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做双上肢外展动作时,患侧上肢不能伸平至90°,如果勉强伸至90°,则身体有向健侧倾斜现象。

④从患者身体前方和后方对称观察两侧肩关节,一般可见患者有肌肉萎缩现象,以三角肌萎缩最为明显。

⑤肩关节X线摄片,一般无明显异常。

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31岁,平均51.5岁;患病部位:右肩21例,左肩9例,双肩8例:病程;发病1个月以内者15例,2个月以内者13例,半年以上者20例,2年以上者10例。

治疗方法针灸取穴:根据肩关节活受限情况,疼痛部位,疼痛点分布及四诊合参循经辨证,循经取穴。

手太阴肺经病症取太渊、列缺、孔最、臂臑、中府等穴;手阳明经病症取三间、阳渓、曲池、臂臑、肩髎等穴;手少阳经病症取肩髎、臑会、外关、中诸等穴:手太阳经病症取后溪、肩贞、小海、膈俞、天宗等穴。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老年肩,冻结肩,多以轻度扭挫伤,过劳,风寒侵袭为其诱因,以50岁上下的人为多见,临床特点为患肢肩关节疼痛,夜间尤甚,活动受限,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又称为“肩凝症”,“漏肩风”;治法一取穴:肩髃透极泉穴,肩髃在肩部,臂外展,当肩峰下方凹陷处;操作:①医者摸到肩髃后,用双手指压手法固定穴位,先施用轻刺激手法,垂直刺入0.6-1寸深,待病人感到产生酸重感,稍停微息,再用重刺激手法向极泉方向垂直刺入3-4寸深,以针尖即将达于极泉穴为止,然后施以“烧山火”手法,不断捻转,使病人针感从上臂透过肘关节,一直传导至手指,其进针深度及刺激轻重均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次施手法1-2分钟即可,均不留针,一般1-2次即愈;②用28号4寸长毫针迅速刺入肩髃穴,针尖稍前,捻转进针通过关节囊至极泉穴,另以28号3寸毫针刺入肩前达关节囊内,轮流大幅度提插捻转两针,使针感向肢端放射,留针20分钟,配合松解黏连手法;来源:江西中医药,(3):35-36, 1986;治法二取穴:条口透承山穴,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操作:右肩病取左侧穴,进针2.5-3寸,得气后,令患者活动患侧肩臂,每5-10分钟得气1次,留针30分钟,施平补平泻法;陕西中医,(10):46, 1986;治法三取穴:肩峰正中痛,针交叉的髀关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肩峰偏后侧痛,针交叉的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肩峰内侧痛,针股内侧交叉的对点;操作:虚寒证用烧山火法,实热用透天凉法,不虚不实用平补平泻法;来源:陕西中医,(6):40, 1982;治法四取穴:中渚,在手背第四,五指关节后的掌骨间,液门后1寸,握拳取穴;操作:①用鲜姜5片擦患部至局部发红止,快速进针,针尖向腕部斜刺0.5-1.5寸,待得气后,持续运针,用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肩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②取左侧中渚穴,施以烧山火法,热感沿手臂上行至肩,渐感患侧有烧热样感觉,即觉肩部舒适,3次后肩可上举,5次痛消,8次活动如常;来源:陕西中医,(1):33, 1985;治法五扶突穴,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操作:取扶突穴,用1寸长28号毫针,针尖向颈椎直刺5分左右,有触电感经肩至手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治疗1-30次后,观察结果;来源:云南中医杂志,(5):33, 1985;治法六取穴: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操作:用拇指指腹由轻到重进行揉按,一般先局部痛点,后远端反应点,每点指压揉按5-10分钟;来源:上海针灸杂志,(1):17, 1986;治法七取穴: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操作:先刺健侧天宗穴,提插捻转,重泻,继循经取患侧天宗行温针,重灸3壮,留针30分钟;来源:中医杂志,(6):21,1988;治法八取穴: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用捻转泻法进针1.5寸左右,留针10-15分钟,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肩,对漏肩风患者同时配合按摩,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最多2个疗程;来源:中国针灸,(4):10, 1986;治法九取穴:液门透中渚,在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元后方赤白肉际处;操作:选28号1.5寸长的毫针,由患侧液门穴进针,沿皮下软组织透中渚穴,进针1寸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得气感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同时让患者慢慢由小到大活动颈部,每次捻针20-60秒,留针15分钟,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1日1次,重症1日2次;来源:中国针灸,(2):43, 1988;治法十取穴:攒竹,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操作:取双侧攒竹穴,以短毫针迅速刺入皮下,针尖稍向下80°斜刺0.5寸,当出现明显酸胀感时,即缓缓捻转1-2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做肩部,背部,前伸后屈,侧弯活动,逐渐加大幅度,若痛连腰骶部,可将针退至皮下向印堂穴透刺,或加刺后溪穴,若痛连颈部加刺对侧悬钟穴;来源:江西中医药,(3):37-38, 1985;治法十一取穴: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疼痛点再见外侧,取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痛点在见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操作:根据疼痛部位所属经络,循经取穴,用泻法行针1-2分钟,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一般1-3次即可痊愈;来源:笔者用此法治疗肩周炎百余例,获速效;治法十二取穴: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操作:双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法刺入,在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肢,活动范围由小至大,切勿用力过猛;来源:中国针灸,(4):36, 1982;治法十三取穴:中平穴,位于足三里穴下1寸,上巨虚穴上2寸处取穴;操作:采用3-5寸28号毫针,行直刺法,大幅度地用力提插捻转,以泻法为主,待针感具有向上,向下传导得气为宜,同时令病人活动患肢,做上举,外展,内旋等功能锻炼,对于急性期因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没有形成严重粘连,针刺后很快疼痛消失,功能正常可不留针,对后期粘连引起的功能障碍,可留针20-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7次为1个疗程,选择穴位原则是左肩痛针右侧穴位,右肩痛针左侧穴位,双侧痛针双侧穴位;来源:中医药学报,(6):25, 1988;治法十四取穴: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操作:取患侧手三里,注射前先揉按,寻找准确的压痛点后,常规消毒,直刺行针,待得气后缓慢推入安痛定注射剂1-2毫升,此时患者局部酸胀麻感觉加重,每日1次,3日后改为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6):350, 1990;治法十五取穴:顶颞前斜线(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中1/3节段;操作:取顶颞前斜线中1/3,患单肩者针对侧,双肩者针双侧,用28-32号1.5寸的不锈钢毫针,在施术部位进针约1寸,针尖方向根据患肩痛部位,在前者向阴面,在后者向阳面,手法用抽气法运针,以患部疼痛立即消失或减轻为得气,每隔10-30分钟运针1次,留针1小时以上,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来源:浙江中医杂志,(3):116, 1987;治法十六取穴: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操作:取病变对侧穴位,针刺得气后,嘱其活动肩部,继之用强刺激泻法,并加强活动,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5分钟;来源:中国针灸,(6):35, 1995;治法十七取穴:肺俞,于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操作:取患侧肺俞穴,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取一枚颗粒性皮内针,沿皮下将针刺入皮内,深度以针身2/3为宜,继用一小块胶布固定针柄,3天换一次,5次为1个疗程;来源:中国针灸,(3):172, 1997;治法十八取穴: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就是肩髃;操作:用穴位注射疗法,所用药物是2%普鲁卡因4毫升,维生素B12(500)微克1毫升,当归,骨宁注射液各2毫升,取肩髃常规消毒,进针后使针感放射到指尖,将上述混合药物缓慢推入,,药液推入1-5分钟左右患肢感无力,并有麻胀感,疼痛即可减轻,活动较前自如,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来源:中国针灸,(2):18, 1991;治法十九取穴: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取穴;操作:病人取坐位,将患侧阴陵泉穴处常规消毒,以2寸毫针直刺,快速进针至1.5寸,用提插泻法,使麻胀感迅速传至足底,得气后令患者最大限度活动肩关节,同时术者不停地提插泻法1分钟,然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来源:中国针灸,(4):30, 1993;治法二十取穴:肩周炎辨证属手太阴经病者取太渊(在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陷中取穴);属手阳明经病者取三间(在示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上方取穴);属手太阳经并者取后溪(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属手少阳经病者取中渚(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的掌骨间,当液门后1寸);操作:采用“巨刺”法治疗,以1-1.5寸毫针刺健侧穴位,进针0.5-1寸,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同时嘱患者上下前后活动患肢,留针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来源:中国针灸,(4):30, 1993;治法二十一取穴:项中穴,在天鼎穴向外斜下1寸的位置,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其深部为臂丛神经;操作:患者取直立位,头仰向健侧,充分暴露穴位并常规消毒,用32号1.5寸毫针刺入穴位后,徐徐进针,至1寸左右,然后针尖朝向大椎穴方向,施以雀啄手法,寻找电击样针感,针感麻至针尖为宜,不留针;来源:中国针灸,(4):30, 1993;治法二十二取穴:陵下穴,在阳陵泉直下2寸凹陷中压痛点处取穴;操作:取患肩同侧穴位,双肩同病取双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示中二指紧压穴位两旁,右手拇示二指持针(30号2寸毫针),用注射式进针法快速刺入皮肤,再令中指尖按压在穴旁,与左手示中二指配合的同时,右手将针进至应刺深度,经提插捻转得气后,施单向捻转,然后将针提动,并有沉紧而重类似滞针之感,此时左手离去,在右手捻针不易动而又拔之不出,针感以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行左转滞针为补,右转滞针为泻,补泻交替使用,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采用弹拔,震颤等手法,使针感向患肩传导,出针时将针体向相反方向捻转,待松动后即可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来源:中国针灸,(4):31, 1993;。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0例的疗效观察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0例的疗效观察
( . % ) 无 效 4例 (% ) 98 , 4 。 护理 : ) 理 护 理 : (心 1 治疗 前 了解 患 者 的 心里状 况 , 者及 家属 介 绍保 守 治疗 的必 向患 要 性 、 过 程 、 能 发 生 的并 发 症 及 注 意 治疗 可 事 项 , 除紧 张 、 虑 心理 , 得 患者 的信 以消 顾 取
价 标 准 ” 。
结 果
后困倦 或疲乏 , 但两组 在接受不 良反应 检
查时均未发现异常 。
讨 论
传统的 中医学认为 , 导致失眠 的原 因 虽然多 , 但其病机不外 乎于邪实和正虚 两
者 。无 论 是 有 邪 之 实 证 还 是 无 邪 之 虚 证 ,
胺等神经递质 的含量 , 使快波睡眠和慢 波 睡眠达到合适 的时 间比例 , 最终达到恢 复
摘 要 目的 : 察 平 衡 针 灸 疗 法 治 疗 肩 观
准》 。 治疗方法 :0 10例患者 全部采 用平 衡
针 灸 疗 法 。取 穴 : 是 穴 、 侧 手 针 肩 痛 阿 患 穴透后溪 、 侧下肢肩痛穴 、 患 中平 穴 、 口 条
关 节周 围 炎 ( 下 简 称 肩 周 炎 ) 临床 疗 以 的
位 , 也是 特效 经 验 穴。 阳陵 泉 为八 会
穴 中之 筋 会 , 疏 筋 利 节 作 用 , 有 可治 疗 肩
2 杨 维 杰 . 氏奇 穴 针 灸 学 . 京 : 医 古 籍 董 北 中
出版 社 ,0 2: 2 0 5—1 . 7
原则 , 深刺 远部交 叉穴 位 , 结合 动气 法 ( 边行针 , 活 动患 部 以使 气至 病所 ) 边 和 倒马针法 ( 同 ・ 在 经络 L 用 相邻 的两 采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异 位 妊 娠 疗 效 观 察 及 护 理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38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38例
本 病 是 临 床 常 见病 , J风 寒 湿 痹 属 : 的 范 围 , 气 不 足 是 发 病 的 内 在 素 , 正 而 感 受 风 、 、 、 是 引 起 病 的 外 凶 , 寒 湿 热 其
疗效标准 : 治愈 : 部疼痛消失 , ① 肩 肩
关节 功 能 完全 或 基 本恢 复 , 关 节 活 动 范 肩
针 灸 配 合 穴 位 注 射 疗 法 治 疗 肩 关 节 周 围 炎 临床 观 察 3 8例
2 例 : 龄最 大 者 7 岁, 小 者 3 1 年 2 最 1岁 ,
周文泽 王建峰 马 尚林
加 重 , l 活 动 明 受 生 肢
检 佥 : 部 肩
Hale Waihona Puke 平均 5. 15岁 ; 患病 部位 : 肩 2 钉 1例 , 肩 左 9例 , 双府 8例 : 程 ; 病 1个 月 以 内 者 病 发 1 5例 , 月 以 内者 1 2个 3例 , 年 以 f 2 半 0 者
例, 2年 以 f 1 者 0例
无 红 肿 , 关 节 周 有 明 显 痛 , 官 外 肩 左
76 0 3 10甘 肃 省 瓜 州 县 人 民 医 院
展 6 。 后 伸 1 。 内 收 摸 不 到 手 臂 一 O, 0, 举 功 能 受 限 , 衣 取 物 难 。 诊 断 : 肩 关 穿 左
证 . 经取 穴。手太 阴肺 经病症 取 太渊 、 循
针 灸 穴位 注 射 肩 关 节 周 围
列 缺 、L 、 牖 、 府 等 穴 ; 阳 明 经 病 孑最 臂 中 手 症 取 间 、 阳溪 、 池 、 腊 、 曲 臂 宿髂 等 穴 ; 手


d i 1 .3 6 / .is .1 0 —6 4 . 0 . o : 0 9 9 j sn 0 7 1x 2 1 1

肩周炎中西疗法治疗方案

肩周炎中西疗法治疗方案

一、概述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肩部疾病。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肩周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肩部软组织损伤、肩关节退化、肌肉力量下降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于“痹证”范畴,认为是由气血瘀滞、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袭等引起的。

西医治疗则侧重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以下将详细介绍肩周炎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肩部疼痛。

常用的穴位有肩髃、肩贞、肩井、曲池、合谷等。

针灸治疗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能够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治疗时,手法宜轻柔,力度适中,重点按摩肩部肌肉、关节周围及痛点。

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通过内服中药,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常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葛根汤、乌头汤等。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适当加减药物。

4.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作用于肩部,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常用药物有川乌、草乌、威灵仙、透骨草等。

将药物研末,用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肩部,用绷带固定,每天更换1-2次。

5.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肩部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以下锻炼:(1)肩部旋转:患者站立或坐位,双臂自然下垂,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旋转,每次旋转30-50次。

(2)肩部外展:患者站立或坐位,双臂伸直,尽量向上抬起,每次抬起30-50次。

(3)肩部内收:患者站立或坐位,双臂伸直,尽量向两侧展开,每次展开30-50次。

三、西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用于缓解肩部疼痛和炎症。

(2)肌肉松弛剂:如美托洛尔、曲马多等,用于缓解肌肉紧张。

(3)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用于减轻炎症反应。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社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临床体会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社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临床体会

治疗方法 : 治疗 期 间 , 所 有 患 者 均 停
用治疗肩周 炎 的其他措 施 , 并禁 用止 痛 、
活血等药物 治疗 。① 针灸 组 : 取穴: 患侧
条 口透 承 山 , 肩髑、 肩 、 肩贞 、 曲池、 肩
痛 日久 , 因局部 气血 运行不 畅 , 气血 瘀滞
以致 患 处 发 生 肿 胀 粘 连 , 最 终关 节僵 直 , 肩 臂 不 能 举 动 J 。
到长期压迫 , 遂 致 气 血 阻 滞 而 成 肩 痛 。 肩
肩” 现象 。⑤ x线摄 片检查 多为 阴性 , 病
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03. 2 0 9
前、 阿是穴 等 ; 气 血虚 弱加 足 三里 、 气海 ; 气滞血瘀 加合谷 、 内关 . 夕 邪 内侵加风池 、 合谷 。足三里 、 气海用 补法 , 其他 穴位 均 用 平 补平 泻 法 。治 疗 时 留针 3 0分 钟 左 右, 1次/日, 1 0次 1 个 疗程 , 每个疗 程 结 束后间 隔 5天 , 两个 疗程后评定针灸治疗
可行 的。
关 围炎
肩关节周 围炎 的简 称是 肩周 炎 。肩 关 节周 围炎是 以肩 关节 疼痛 以及肩 关节 活 动不便为 主要症 状 的一种 常见慢 性肩 部 疾患 , 好发 生 于 中老年人 , 在 体力 劳动 者 中多见。肩关 节周 围炎 是社 区 中的 常 见病 , 给患者 带来 的疼 痛和 活动 受限 , 严
例( 3 7 . 5 %) , 未愈 3例 ( 7 . 5 %) , 总有 效
率9 2 . 5 %; 推 拿组 治愈 2 3例 ( 7 0 %) , 好 转l 6例 ( 4 0 . 0 %) , 未愈 1例 ( 2 . 2 %), 总 有 效率 9 7 . 5 % 。两组 总有 效 率 比较 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P>0 . 0 5 ) 。结论 : 针 灸或 推拿疗 法治疗肩 关 节周 围炎均 有较 好疗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取穴方法探讨

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取穴方法探讨

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取穴方法探讨付进杰1,李跃祥2(1.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天津 300000;2.甘肃武威西凉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摘要]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关节疾病。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对此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能显著减轻其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缓解其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对肩周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准确、合理地为其取穴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是探讨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取穴方法。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针灸;取穴[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5-0185-02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是指患者的肩关节囊、滑膜囊、周边韧带等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致使其出现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骨关节疾病。

此病在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肩周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持续加重,可导致其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粘连、肌腱发生钙化,进而可使其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废用性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多采用物理疗法、局部封闭疗法、康复锻炼疗法等治疗肩周炎,但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对此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对此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准确、合理地为其取穴。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讨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取穴方法。

1肩周炎的病机肩周炎属于中医学中“肩凝症”、“肩痹”的范畴。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现代中医学认为,肩周炎的病机主要是年老体虚,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失所养,日久则筋骨衰颓、筋脉拘急;或营卫虚弱,久居湿地,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致使血行不畅,脉络拘急;或劳累过度、外伤筋骨,致使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 为主要特征。
13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
中年后发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有肩关节劳损史, 少数可因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
初起感患肩经常性酸楚疼痛,局部怕冷,有僵滞感, 肩关节不灵活,甚者害怕活动。
肩部疼痛,多数为钝痛,日轻夜重,肩部动作过大时 则剧烈疼痛。疼痛可累及整个肩部,可向上臂及颈背 部放散。
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概论
定义:肩关节周围炎是指 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 织损伤、退变、风寒湿侵 袭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慢 性非特异性炎症
人体特定年龄段,多种肩 关节疾病合并出现的综合 疾病
2
2021/3/10
肩关节解剖
解剖生理
肩关节的组成 盂肱关节的特点
运动生理
肩关节各向活动的生理范围
肩峰撞击综合征:肩部撞击试验阳性。肩峰下滑囊注 射
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上臂外展受限,压痛点位于肱 骨大结节,疼痛弧
肩袖损伤:坠臂试验(上肢完全上举,双侧同时坠落 时,上肢突然无力坠落感,同时感觉疼痛。局麻后, 上肢被动外展90°,能维持体位者较轻,不能维持者 肩袖损伤严重),碘油造影
18
2021/3/10
3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解剖结构
包括胸锁关节、肩锁关
节、肩胛胸关节、盂肱 关节
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 关节。
盂肱关节由肱骨头与肩
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 典型的球窝关节。
关节盂小而浅,边缘附 有盂唇
关节囊薄而松弛
4
2021/3/10
肩袖
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及肩胛下 肌的肌腱在肩关 节囊的上、后和 前方形成腱板, 并与关节囊愈着 冈下肌腱
曲池,手三里(当阳溪与曲池 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合谷ຫໍສະໝຸດ 242021/3/10
手少阳三焦经
肩髎,臑会(当肘尖 与肩髎的连线上,肩 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 后下缘 )
中渚(在手背,第四、 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 凹陷中 )、外关
25
2021/3/10
二、针刺练习
进针
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 刺手 ” 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 押手 ” 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
本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 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
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 力是主要的病因
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 粘连
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等
12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特点
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发生在 单侧肩部
22
2021/3/10
手太阳小肠经
肩贞,臑俞(臂内收, 腋后纹头直上,肩胛 冈下缘凹陷中 ,不 宜向胸侧深刺),天 宗,秉风,肩外俞 (在第一胸椎棘突下 旁开3寸 )
后溪
23
2021/3/10
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巨骨(当锁骨肩峰端与 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不可深 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臂臑(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 池穴上七寸 )
粘连期: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广泛性粘连导致活动功 能障碍,此期疼痛明显减轻,而关节活动主动和被动 均受限。
肌肉萎缩期:粘连日久,因关节功能障碍出现废用性 肌萎缩,尤以三角肌、冈上肌萎缩明显,萎缩的程度 与病程时间的长短有关。
17
2021/3/10
鉴别诊断
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抗阻力屈肘及前臂旋后时,肱二 头肌长头腱处疼痛剧烈
气血亏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 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21
2021/3/10
针灸取穴
近端取穴:肩髃,肩贞,肩髎,臂臑、阿是穴 远端取穴:条口透承山 辨证取穴:风寒湿痹:曲池、外关,合谷。气
滞血瘀:合谷、三阴交、阳陵泉。气血亏虚: 足三里,气海,三阴交 辨病取穴:天宗,秉风
– 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 通则通。久之,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20
2021/3/10
中医分型
风寒湿痹证:肩部酸痛,遇寒痛增,得温痛减, 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 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气血瘀滞证:肩部疼痛拒按,夜间为甚。舌质 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19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
人到中年以后,形体气血渐衰,骨节松弛,复感风寒 湿邪,致使肩部气血凝滞,筋失濡养,筋脉拘急
– 气血不足: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 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
– 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 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 痛。寒湿之邪淫溢于肌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它可对肩关节起 稳定作用。
小圆肌腱
5
2021/3/10
肩峰下囊
冈上肌腱
盂肱上韧带
盂肱中韧带
肩胛下肌腱 盂肱下韧带
6
2021/3/10
7
2021/3/10
8
2021/3/10
9
2021/3/10
滑囊
10
2021/3/10
肩关节的运动生理
运动生理 肩关节各向活动的生理范围
11
2021/3/10
15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
理化检查 X 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有的可见肩峰、
大结节骨质稀疏,或肌腱、韧带不同程度的钙 化现象。 肩关节造影检查:可见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 下部皱褶变小或消失。
16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分期
炎症期:局部渗出,充血水肿明显,局部张力增加, 刺激神经末梢而疼痛剧烈,其功能障碍以主动活动受 限明显,被动活动则不明显为主。
活动受限,呈进行性加重,早期因疼痛所致,中后期 因粘连所致。可影响穿脱衣服、梳头、洗脸、叉腰等 动作。
14
2021/3/10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
体征 外形:肩关节形态 压痛点:肩关节周围均有广泛性压痛,
肩前、肩后、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肱二头肌 长头肌腱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功能障碍:患者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内及旋 外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尤以上举、旋内后弯摸 背障碍明显。 肌肉萎缩:病情较久者,患肩肌肉萎缩、僵硬,肩峰 突起。肌肉萎缩以三角肌、冈上肌尤为明显。 外展扛肩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